首页 > 文章中心 > 秦兵马俑课件

秦兵马俑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秦兵马俑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秦兵马俑课件

秦兵马俑课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巧妙利用 视听结合 激发兴趣

一、巧妙利用图片,为学文设下铺垫

譬如,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的学习之门。 如教学《鸟的天堂》时导入:

1.(出示有关榕树的图片)师:俗话说“独木难成林”榕树却是独木成林。榕树不断在枝干上长出根,根扎到土中,又长成树。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见到了一棵有几百年历史的大榕树,榕树的叶子很茂密,很多小鸟在这里住下来了,这里也就成了鸟的天堂。(板书:鸟的天堂)

2.(出示有关《鸟的天堂》的图片)师:课文中所说的“鸟的天堂”在广东省新会,那里有一颗近四百年的榕对,枝叶覆盖面积有1万多平方米,常年栖息着千万只鸟,以白鹭为主。1933年,巴金爷爷到广东新会访友时,路过这里,写下了这篇散文,“鸟的天堂”因此得名。

3.接着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时,教师播放《鸟的天堂》媒体资源动画,范读课文,动画过程与课文的叙述顺序一致,使文章叙述顺序与课文内容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接下来的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基本扫清了理顺文章顺序的障碍。

二、利用视听结合,激发学生兴趣

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教学,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受到多重感官刺激,易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容易使学生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

童话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能把我们带人美好的情境,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如播放媒体资源中的动画课文童话《巨人的花园》在绘声绘色的童话故事中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童话的兴趣,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巨人在行动上和心理上的变化。视听结合还可以用在培养想象力方面。

1.可以让学生范读想象“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教师提出这样的要求:这一次有了新的要求,同样读这几句话,请同学们脑海里要浮现出画面。请把眼睛闭上,用耳朵静静地聆听。

2.教师播放配乐范读录音。然后问;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交流听到了什么,教师适时补充“鸟语花香”等成语,使学生在感性上体会词语意思,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教学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欢乐。当学生说听到了孩子们的欢笑声时,板书“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引导学生用快乐的语气朗读来表情达意。

4.学习课文内容后鼓励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教师引导:巨人的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想象一下,面对这美丽的花园,这些孩子会说些什么呢?建议大家运用文中的语句来说说。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动画――《巨人的花园》课文童话,让学生看着画面内容讲述这个故事。

这几方面的视听结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创设了自主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走进文本,品味语言

在教学《秦兵马俑》时我们安排了这样的环节

1.导入。师:同学们,听说过世界上有奇迹吗?哪位同学能说说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世界奇迹指的是埃及的金字塔、亚历山大港灯塔、爱琴海太阳神像、奥林匹亚宙斯神像、阿尔特米斯月神庙、摩索拉斯陵墓、巴比伦空中花园和秦始皇兵马俑地下军阵。现除埃及金字塔和秦始秦兵马俑保护室完好外。其余六大奇迹已经毁坏。我们来看几张图片。

2.教师展示兵马俑图片导入揭示课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首先,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去游览一下著名的秦兵马俑吧!

3.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视频, 学生看录像后谈初步印象。通过世界奇迹的介绍引入新课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秦兵马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秦兵马俑有个大概的了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4.学文中教师展示 “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体味文中语言特点,领会秦兵马俑的宏大规模。

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适时的点拨、启发、引导,利用图片,让学生走进意境,构建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意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大量的图、文资料中全面感知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秦兵马俑课件范文第2篇

一、常见问题

1.呈现资源过度

新课改主张“课程整合、超越课本”,一些教师把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简单化为课堂教学时大量资源的交流。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时,揭题后简介孔子生平,呈现师生课前搜集的有关孔子的图片、资料。充满声像效果的多媒体课件在展示图片、资料时,引人入胜,全体学生目不暇接、心潮澎湃。资料呈现了近20分钟,尽管学生情绪很高,对孔子也了解了不少,但第一课时读通读顺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教学目标显然没有达成。

一般说来新课引入应控制在二、三分钟之内,而且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好奇心,激起阅读的兴趣。课堂上语文教学资源不是输出的量越大越好,而应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语文教学与课程资源是“学科”与“工具”之间的关系,因此搜集、开发和使用教学资源要做到适用、适量,如果干扰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即使再好的资源也要毫不可惜地“砍去”。

2.整合学科无目的

新课程倡导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但这种“结合”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去体验、发现和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切不可为了追求热闹、追求时髦而“整合学科”。如一位教师教学《秦兵马俑时》,在呈现兵马俑图片后,要求学生边阅读课文边画出一两种类型的兵马俑形象。学生用了十分钟也未能画好某一种类型的兵马俑,教师只好把这项语文与美术“相融合”的任务延伸到课外。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应着力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语文首先姓“语”,绘画、唱歌、表演等走进语文课堂,是为了使语文学习更快乐、高效,而不是信马由缰,毫无目的,哗众取宠,喧宾夺主。

二、选用原则

一方面,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可以说生活中语文学习资源处处可见。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海量的课程资源。那么教师应如何精心选择、合理利用、服务教学呢?

1.以“文”为本,指向“语文”

教材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依据,语文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深入感悟文本,要引导学生从文本自身的语言因素考虑,去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展开想象,拓展语言空间。如教学《秦兵马俑》时,某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它们神态各异:有的……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还能听到轻细的呼吸声。”这一段时,教师抓住“神态各异”“若有所思”“神态庄重”“勇武干练”“凝视远方”等词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和课件,想象形象,进而出示句式“有的……,好像……”,让学生想一想形象,读一读语句,感受将士们当年的英武和复杂的神态与内心。这时的图片、课件资源就很好地为学生感受氛围、感悟情感提供了便利,这样的资源利用既向文本之外拓展,又在文本之中拓展,丰富了文本空间,充满了“语文味”。

2.以“生”为本,利于学习

搜集资料、开发教学资源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课堂不是“资料展示厅”,因此教师搜集、利用教学资源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感知为前提,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文本,学习语言,有利于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二泉映月》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教学本文除了带领学生学会生字词并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外,更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感受阿炳的坎坷身世和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教学中教师简介阿炳生平,组织学生欣赏《二泉映月》的优美旋律,朗读描写《二泉映月》丰富内涵的段落,使得收集、利用的课程资源与文本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由欣赏“琴声”而感受“心声”, 一边播放音乐,一边引导学生读背相关语句,在读熟优美语段的基础上,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欣赏语言。这样利用教学资源,无疑适合小学生的审美特征,在优美悦耳的旋律中,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音乐审美能力。

秦兵马俑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 美术 审美

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表现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它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美育,在中学美术教学的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培养其鉴赏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同时,辅之以初步的创造美的技能训练,引导学生完成一些低层次的“美丽创造”,更好地实现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追求。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升审美素养

应试教育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语数外等课程知识的强化,对于美术教学发展而言,很多教师在观念上产生了一定的偏差:重技术轻情感,错误地把技术的训练放在了首位,忽略了学生对情感的体验。审美教育能否最终得到落实,其关健在于教师的自身审美素养能否得到有效的提升。贯彻审美教育的先决条件就是要不断提升美术教师自身的素养,如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专业视野等等。因此,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良好的敬业爱生的职业道德,不断提升自身素养,着力打造教师与学生的仪表美和语言美,积极重视学生美术知识的学习。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着力加强美术教研,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促进美术教改活动的推进。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要注重美育的渗透和参与,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制作美术课件,从而努力营造审美的教学氛围,更好地服务于美术课堂教学。

二、欣赏教学,应发挥主体性作用

美术学习方式依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创作与欣赏两类。虽然这两类都具有外化和内化两种活动的特征,但欣赏更倾向于内化,较为注重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在欣赏性美术教学中,为了使教学效果最大化,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而要达到这些目的,没有学生的主体作用,那将是一句空话。比如,在教学“中国古代雕塑欣赏”时,由于已经完成了风景画、静物画、肖像画、宗教画的赏析,学生对赏析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陶俑、陵墓雕刻、宗教雕塑三个方面。为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为教材,采取了三步教学法:①自学欣赏:主要的办法是看教材、上网查阅资料,初步感受兵马俑磅礴的气势、雄浑的美感,感受数量众多、寓静于动、千军竞发的壮观。②师生互动:主要是通过互动这种方式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充分地交流对秦兵马俑的感受,在探讨中互补、在互补中提高。③个人小结。作为古代陪葬用的陶俑,在一定的历史年代有它不凡的价值和意义。而秦兵马俑自有其气吞山河、横扫八荒的惊人气魄,在陶俑中占的地位自然甚高。欣赏兵马俑、尽量弄懂兵马俑,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视野,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三步环环相扣,每一步都是学生的主体在发挥作用。

三、启发学生体验景物描写的意境美,实施审美教育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是作者的真意,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意与境的和谐统一。教学中启发学生由感知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形象美进而感受它的意境美,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层次的提高,也有利于他们美感的深化与审美能力的发展。

四、多元评价,保护学生兴趣,促进美术教学发展

通常情况下,学生对老师的评价都是非常重视的。众所周知,具有艺术天赋的人在整个社会里并不比比皆是,但有些人是可以通过激发而产生兴趣的,欣赏是一种力量,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作为美术教育者也应考虑自己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我们有些同行在评价学生的作品中,往往会一棍定死,事实却不然,美术不同于其他文化学科,有固定的精确效果界定。一些学生也许在完成某个作品中表现并不理想,但不代表他创造力低下,因此,多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使学生心情开朗,易于接受、理解,才能收到积极的效果,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同时,美术教育者还应探索更新颖更具时代的评价方法,多方肯定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自信,充满兴趣,从而完成我们的美术教学。这也是新课改下的美术教育目标。

总之,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通过美术教学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在今后课堂教学中,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主线,通过审美教育的有效实施,促进素质教育的提升,从而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育》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教育大辞书》条目)美学文选[M].北大学版社,1983年.

[2]蔡仪.美的欣赏[M].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年1月版.

[3]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M].1995年11月.

秦兵马俑课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情境;生活;角度;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6-0060-01

美术课程标准给美术课增加了“欣赏・评述”这个重要的学习领域,旨在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往往照本宣科,学生要么是“没见过”“看不懂”,要么仅仅是用“真漂亮”“太神奇”“很有趣”等简单空洞的词语来表达感受,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视美术欣赏课为畏途,使审美情趣的形成、美术欣赏能力的提高成了空话。尽管“欣赏・评述”在每册教材中占的比例不大,但对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意义重大。教师经过认真研究,积极实践,总结出了五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情境巧创设

情境是建构知识的重要条件,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学生与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应巧妙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索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领悟优秀的美术作品。例如,在学习“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及秦兵马俑”一课时,学生看到兵马俑立即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地下会有这么多的兵马俑?”“为什么兵马俑的造型不一样呢?”“为什么兵马俑会穿上厚厚的铠甲?”教师并没有直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讲解,而是播放课件,带领学生走进秦朝,感受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感受身披铠甲的士兵的威武,感受一排排士兵簇拥着皇帝时声势的浩大。情境的创设,从时空上拉近了兵马俑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欣赏兵马俑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二、生活多融入

美术创作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反映,因此美术欣赏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相结合,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如欣赏“现代建筑艺术”时,学生如果只是看看教材中的一些建筑图片,就会觉得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可把学生带到校园里,让他们观察学校的教学楼。从青灰色的底座、大理石台阶中,学生既感受到与濠河风景区古色古香气息的和谐统一,又体会到一所百年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透过橙色的外墙立面、错落有致的窗台格栅,释放出欢快活泼的气息,预示着学生在这里和谐健康地成长。五幢高大雄伟的教学楼一字排开,洋溢着现代气息,意味着学校正昂首阔步迈向现代化一流学校。大家边走边看,边分析边评价,带着对审美对象的浓厚兴趣欣赏着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兴味盎然地完成了这节欣赏课。

三、感官齐参与

在美术作品的欣赏中,视觉器官发挥着重要的审美功能,但仅仅从视觉感知经验出发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教师能辅以其他感官,如听觉、触觉等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感知美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体验,增强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能力。音乐和图像是对现代教学方法的有力补充。图像能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产生对美的直观认识,音乐能以和谐美妙的旋律让学生产生美的想象。学生从多种途径去感受作品,从不同角度去感知作品,对美的认识会更全面、更准确。例如,在欣赏“枣园来了秧歌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看着画面想象“闻到了什么气味”“听到了什么声音”,去感受节日热闹喜庆的气氛;在欣赏雕塑“着衣母婴卧像”时,教师通过图像展示母与子欢乐的场景到晚年母亲孤独的背影,并插入阎维文演唱的歌曲《母亲》,在图像和音乐的刺激下,能让学生内心的情感和作品意境产生共鸣。

四、表达多角度

美术“欣赏”往往与“评述”紧密相连,教师帮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可用多种方式(如口语、文字、表情、动作、描绘、塑造和制作等)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例如,教师在进行蓝印花布艺术欣赏时,课前可布置学生进行充分预习,并且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做到有备而“赏”,他们与欣赏内容的距离就会大大缩短。教学时,教师用几个思考题引导学生,并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感受等方面让他们观察画面。有的学生说“蓝印花布色彩明快”,有的学生说“蓝印花布线条简单粗犷”,有的学生说“蓝印花布给人古朴大方之美”。观察的角度多样,表达的内容就丰富,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就高。

五、交流重合作

美术欣赏课是在教师主导下,通过学生小组研讨、合作交流,实现知识技能互补。如欣赏、评述“民间玩具”一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学习讨论,出示学习单:民间玩具塑造了什么形象?民间玩具什么地方引起你的关注?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民间玩具?要求学生在组内发表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小组长将组员的发言汇总,然后进行汇报,并且对共同的问题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提炼总结,并且通过观察民间玩具的图片、录像等资料加深学生的印象。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通过以上五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并且产生情感共鸣,进而练就一双发现美的慧眼,为创造美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秦兵马俑课件范文第5篇

一、释文题,突出风景美

画人要把眼睛画得栩栩如生,写文章要巧妙拟题目,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本中描写秀丽风光的题目是作者实地旅游观察,经过深思熟虑,巧妙构思,琢磨、推敲而成的。有描写江山美丽的题目,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七月的天山》《桂林山水》《黄山奇石》;有描写河湖秀丽的题目,如《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日月潭》;有描写鸟和海岛美丽的题目,如《鸟的天堂》《富饶的西沙群岛》;有描绘古代历史遗产的题目,如《长城》《秦兵马俑》《颐和园》《赵州桥》;有描写乡村美丽的题目,如《乡下人家》《牧场之国》《流水人家》。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日月潭》一文,作者在文中生动地描绘了祖国宝岛台湾“日月潭”的美丽风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阅读课文,文题结合让学生深入领悟“日月潭”的“四美”:一是“日月潭”四周环境美。那里“群山环绕,树木茂盛”。苍翠的树木围绕着碧绿的湖水,绿树倒映水中成为美丽的绿色世界。二是清晨景色美。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晨星”和“灯光”,“隐隐约约”“倒映”在湖水中,湖光山色显得格外美。三是晴、雨天的景色美。晴天,日月潭的美景和建筑清晰可见;雨天,它“像披上轻纱”,景物一片“朦胧”“像童话中的‘仙境’”。它的风光多姿多彩,非常诱人。四是首尾照应美。开头介绍“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最大的一个湖,用“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和许多“名胜古迹”总起描绘风景美丽;结尾用“风光秀丽”“许许多多”画龙点睛来照应开头,突出风景美如画。并引导学生以题析文,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巧妙拟题的习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二、观神奇,凸显奇石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大自然的景观神奇有趣的文章。有介绍美丽的张家界索溪峪的“四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的文章;有描写黄山的怪石多,神奇有趣的文章;有突出小兴安岭连绵不断的绿色森林的美丽的文章;有展示一碧千里美丽的大草原的文章……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开头点明黄山风景区的地理位置在“安徽省黄山南部”,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总写了黄山风景区的怪石多,神奇有趣。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观看课件插图的过程中品读、欣赏课文内容,在交流互动中解决问题(如:1.黄山奇石到底“奇”在何处?2.课文重点写了哪几个奇石?还点明写了哪几个奇石?3.“仙人指路”就更有趣了,有趣在什么地方?4.按照课文顺序填一填奇石:_____,_____,_____,_____。5.讲一讲为什么有取名叫“金鸡叫天都”的奇石?6.“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像‘_____’‘_____’‘_____’”,并用“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_____地写了黄山的奇石多得“数不胜数”,真是神奇有趣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渗透爱家乡的教育。

三、串美景,畅游山河美

语文教材中,描写祖国地大物博,秀美山河,物产丰富,景色秀丽迷人的文章有许多。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串联文本,畅游祖国秀美山川”的活动,让学生把学过的课文题目、内容和旅游线路有机地串联起来进行品读与欣赏,如同带领学生开展一次畅游祖国秀美山川的旅游活动。一是按地点旅游。1.旅游秀美山河(按顺序)。从北到南:《美丽的小兴安岭》――《记金华的双龙洞》――《鸟的天堂》――《富饶的西沙群岛》;从东到西:《观潮》――《黄山奇石》――《雅鲁藏布大峡谷》――《七月的天山》。2.旅游名胜古迹。从东到西:《长城》――《颐和园》――《赵州桥》――《秦兵马俑》。3.旅游丝绸之路。从东到西:西安《秦兵马俑》――新疆《葡萄沟》――新疆《七月的天山》――荷兰《牧场之国》――威尼斯《威尼斯小艇》。4.旅游草原、乡村,从北到南:《草原》――《乡下人家》――《小桥流水人家》。二是抓“三特色”旅游。(抓住课文最有特色的内容)。1.旅游物产丰富的地方。从北向南:丰富森林资源《美丽的小兴安岭》――各种各样的鸟《鸟的天堂》――物产丰富的海岛《富饶的西沙群岛》。2.旅游景物美丽的地方。从东到西,找出课文题目畅游填一填:潮涨潮落《 》――山洞奇形怪状《 》――怪石嶙峋《 》――花卉美丽《 》。3.名胜古迹中有什么特色的风景。按西到东:秦朝西安《秦兵马俑》――河北赵县的古桥《 》――清朝大公园《 》――北京八达岭城墙《 》。三是开展乘坐交通工具“三线”旅游的活动。通过同桌、小组议一议,交流互动进行畅游。1.乘坐高速铁路客车,从福州――合肥――北京的路线可以旅游些什么地方,请写出来?(如福州的“三坊七巷、白塔”――武夷山观看( )――安徽黄山观看( )――北京观看( )――北京八达岭游览( ))2.乘坐飞机从北到南怎么游?3.乘坐汽车走高速公路,你从家乡到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怎么游?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课文,欣赏美景,按照一定的旅游顺序归类,进行小练笔,既加深学生对文本作者巧妙拟题和文章内容的深入分析、理解,又让学生在畅游祖国秀美山川的同时,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细观察,描绘景观美

史迈尔说过:“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由此可见,“观察是习作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积累丰富写作素材的做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收集整理素材的能力。1.前后呼应,突出中心。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一文,作者先用“远望长城,它像一条长龙……有一万三千多里”与“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后不见万里长城”相呼应,用“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用“前不到头,后不到尾”突出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及结尾“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遥相呼应,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2.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索溪峪的“野”》一文,作者在描写索溪峪时,行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从远处落笔,先写山具有一种“天然的美,野性的美”;然后写水是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充满着野孩子的灵性;用“当然”一词引用小动物那十足的野性;行文至最后,就连行走的人们也变野了。并用“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山上的野物当然更是‘野’性十足了”这三段开头语言,让读者充分领略到索溪峪的“野”。3.描写颜色,突出色彩。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珍珠泉》中,描写了珍珠泉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这句话巧用了“红、黄、绿、紫”等多种颜色,生动地描写出珍珠泉水的色彩美。4.描写响声,突出逼真。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山雨》中,“雨,悄悄地停了……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这段话,作者通过对鸟儿啼啭、雨珠滴落的“丁――冬――丁――冬”声响描写,突出了雨后山林的幽静美。5.热情好客,抒感。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草原》一文,用“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立刻拨转马头”“欢呼声”“车声”“马蹄声”等词语生动地描写了草原上的人们像过盛大节日那样来迎接客人的场面。抒发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感美。6.巧用修辞,再现神采。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文,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作者巧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1)借代。作者不仅题目巧用借代《山中访友》,而且文章中巧用“借代”拜访了众多老朋友,如古桥、树木、山泉、溪流、瀑布、悬崖……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2)比喻。如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3)拟人。如巧用拟人的手法写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4)排比。巧用五个“你好”排比的手法,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打招呼,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浓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巧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撰写描写田野或乡村美景的短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巧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相关期刊更多

简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临床肿瘤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无锡联勤保障中心卫勤处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