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动能定理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探究主题的有效引出
在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的是探究主题的引入环节,这是奠定课堂教学的基础与氛围的一个过程.探究主题的引入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切入点.教师可以选取那些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活跃学生思维的问题引入方式.教师可以将教学知识点融入到一些生活场景或者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与问题中,透过生活化的思考问题的引出来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迅速融入到探究氛围中.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也是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实践的过程所在.例如,在引入“动能的变化”的探究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保龄球撞击球瓶的做功运动,在保龄球撞击球瓶的过程中,保龄球的速度慢慢减慢,动能慢慢减少.在阐明这样的现象之后,让学生对保龄球动能减弱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可以引出一系列的问题:如果做功的物体受到外力的影响,那么这个物体的动能是否会增加?如果做功的物体向外做功,那么这个物体的动能是否会减少?“做功”和“动能”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这些思考问题,不仅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够让学生迅速融入到探究的氛围中,使学生对于课堂教学主题的思考更加深入.
二、透过实验展开对于问题的探究
探究主题以及相应的思考问题得以引出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透过实验来展开对于问题的深入探究,这是探究式教学中的核心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上面看到的视频,以及教师提出的一些思考问题来进行分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探讨要想验证或者说明相应的主题可以有的实验方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相应的探究主题来展开对于实验过程的设计.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够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例如,不少学习小组都想到用绳子迁移小车运动的实验验证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设计的实验来进行相关思考,引导学生解决以下问题:这个动力探究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的物理量有哪些?在实验的过程中小车受到的力有哪些?如果要将细线的拉力变成合力,那么对于其他的力要进行怎样的处理?在实验过程中,如何保持摩擦力的平衡,这个平衡要维持到什么程度,对于这个平衡度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验证?在实验过程中,影响小车做功的因素有哪些?对于这些问题有了较好的分析后,学生的实验过程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探究实验效果.
三、对于理论的总结与提炼
在完成小组实验后,最后的一个环节是对于实验结果进行有效的归纳总结,并且最终提炼出相应的实验结论.这不仅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与实验操作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反思与总结,让学生在问题的伴随下来有效归纳相应的实验结论,从而提高实验效果.例如,在学生对于实验结果进行归纳与提炼的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如果运动做功的物体会受到力的作用,那么在动能定理中W代表的是什么?(2)我们在恒力作用下、物体直线运动的前提下推导出了动能定理,那么在变力作用、曲线运动的前提下动能定理是否依然成立?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能够为学生的实验结果的产生提供有价值的引导,这是教师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应给予学生的有效启发.教师要对于学生自主探究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更加合理的设计,并且要扮演好自身的教学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这样才能够保障物理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收获更好的效果.
四、结语
关键词:新课程;信息技术;物理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的革命。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师的注意力必须要集中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积累知识,激发兴趣,提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课件演示辅助物理教学的教学模式,是在物理常规教学基础上把各种形式的课件作为新教学媒体用于课堂教学中,辅助教师教学。课件演示可以动态呈现物理中不便于直接观察的变化过程,把瞬间结束的运动清晰缓慢地呈现出来,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创造充分感知的条件。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知识图景,为学生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提供方便。笔者所处的农村中学设备条件相对较差,课件演示辅助物理教学的模式对中学物理教学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实验课:“真实情景—模拟实验—真实情景”的模式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要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出物理规律,但很多实验学生的观察常常比较被动,而且相对滞后,有些物理现象瞬间消失,或者不清晰、可视性较差,学生的观察比较困难。“真实情景—模拟实验—真实情景”的模式,带学生感知实验情景,再用课件重现物理过程的细节,最后再让观察实验,方便学生形成概念,充分认识规律。例如,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分析,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初步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这一现象,有了亲身的实验体验,学生意识到这一现象的“瞬态”特点,教师再用视频课件把本来无法清晰观察的瞬态过程放慢,和学生一起来分析整个过程的物理量变化,增进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重新观察实验,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这种模式的基本流程是:演示(或分组)实验—模拟实验—再次演示(或分组)实验—抽象概括。物理实验是严谨的科学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对待实验的基本态度应该是实是求是,“模拟展示细节,尊重实验事实”,既有助于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现象、规律,给学生创造反复观察和逐步提高的条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些实验比较危险,如高压送电,可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高压送电模型,然后用课件展示其工作原理,让学生充分了解高压送电原理,最后回归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于一些非常重要又不便观察的实验,如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的使用,则能更加充分地体现用“真实情景—模拟实验—真实情景”这一模式的优越性。课件演示辅助物理教学为基础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以课件演示辅助物理教学,展示实验中难以被观察的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成为学习的主体。课件演示辅助物理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助于弥补高中生生活经验相对欠缺的问题,方便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和实验技能,有了课件的展示和教师的解释与指导,能让他们对实验有更深的理解。对于一些不易观察的现象,或需要教师详细指导重复训练仪器使用课上,一个教师则可以在课件的帮助下,完成几个甚至十几个教师才能完成的事。
二、概念教学:“展示—试误演练—拓展”的教学模式
物理概念反映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智力活动,是全人类长期形成的智慧结晶。概念能使人在复杂多样的物理现象中体会事物的内在本质,认知物理现象的思维起点。概念的形成,是人对大量错误认识分析辨别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也让学生在不断的失误中加深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抽象,教学过程要让学生通过感知现象、观察思考、经验内化等一系列活动,自行获得对物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已有方法重新认识加工、思维整理、内化重构,从而深化对物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如在功的概念教学中,先利用多媒体结合实例,向学生展示与功相关的情景,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与功相关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试误演练中加深对功的概念的理解,不断拓展学生对功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究、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内容的重新建构,彻底摆脱传统教学中只注重把知识像物品一样从教师口中转送到学生的课堂笔记上,时刻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是将与概念相关的“常误情境”集中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知识的内化及意义的重新自我建构。物理课堂教学的关键不在形式而在体现科学探究的本质特征,这不是轻视知识,而是重在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和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物理课堂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让教师有机会将更多的信息,以多种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呈现一个与知识点相关的更加全面的知识环境,让学生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亲身体验,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及意义的重新自我建构。这种模式的基本流程是:展示基本内容—试误演练—小结—试误演练—小结—总结拓展。
三、规律课:“理论分析—实验—讨论—运用”的教学模式
物理规律反映了物理对象的本质属性,反映出事物发展和变化趋势。与概念相比,规律是人们对物理对象进一步认识的产物,是理性思考的结果,物理规律可以加深人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引导人们思考发现事物的更多属性,形成新的物理概念。从物理学知识结构来看,概念、定律是物理学的两个基本元素;从了解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来说,使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是教学的中心环节。“理论分析—实验—讨论—应用”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
(一)理论分析:搞清规律的建立过程
高中物理规律有很多,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物理概念和定律,使用数学方法自行推导新的物理规律,建立起学生所遇到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接受和内化,减少机械记忆的成分。让学生亲自经历建立理论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可以使学生真实地体会到知识的体系性与延续性,感知规律所揭示的各种性质的内在关联,认识到定律在认识物理现象中的作用。尤其是学生在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体会科学问题从低级到高级,从特殊到一般的处理过程时,可逐步建立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框架。
(二)实验:探索物理规律
“实验—模拟—实验”的教学模式应用在物理规律的探索中,让学生重新体验定律发现的过程,学生自主做好实验,协作完成数据的测量、分析,透过现象发现事物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形成定律。这一教学模式不仅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又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规律建立的过程,避免把物理规律表达式当作数学公式乱套的现象。自己动手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形成的过程感知,加强对不易观察或不易捕捉的东西进行实践模拟,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奠定基础。模拟之后的实验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有助于学生科学规范地完成实验。
(三)讨论:深化物理规律的理解
俗话说,理不辨不明。在物理规律教学中,也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空间,让学生在思辨过程中加深对规律本身的理解。当然,这不是说把所有的问题都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还要从中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认识物理规律。首先,要从理论上理解规律。其次,要从物理意义上理解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再次,要指导学生建立物理规律间的联系,体会物理规律的内涵与外延。最后,要充分了解物理规律建立的来龙去脉,明细各物理量的含义,避免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乱套公式。
(四)运用:灵活、准确地运用规律
物理规律通常是在特定条件下建立或推导而来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超出适用范围,物理规律会有很大的偏差,甚至是完全错误的。知识在教学中反复提醒显然是不够的,一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问题或科学情景让学生自己分析讨论,并独立应用,学生才能深切体会到规律本身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例如库仑定律学完之后,让学生解决带电的金属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师并不急于向学生说明,等学生自己试着应用,学生在自己的应用中才会加深对适用范围和条件的理解。当然,在学生自己运用之后,教师还要从理性的角度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的认识,使学生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模式的基本流程是:理论分析—实验—讨论—运用。这样的模式规律性较强,可适用于学生自行推导的物理课程,比如动能定理、动量定理、自由落体、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等,效果非常不错。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较过.物理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4.
[3]万里红.如何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探究兴趣[J].考试周刊,2008(19):162.
[4]冒小洁.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物理学习方式的转变[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8(2):36.
1电磁感应与电场、磁场和恒定电流的过渡与渗透
备课要对教材整体作个规划,在吃透高中教材全部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步骤的、循序渐进的教学
奥斯特实验架起了一座连通电和磁的桥梁,此后人们对电能生磁已深信不疑,但磁能否生电呢?在磁能否生电这个问题上,十九世纪初有几位物理学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坚信,电与磁决不孤立,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他做了许多实验,想得到在磁场中产生电流需要的条件,他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历时10年,终于找到了这个条件,从而开辟了物理学又一崭新天地.这一发现具有划时代的贡献,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也是整个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利用物理学史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并过渡引入电磁感应
课前要求学生复习几种特殊磁体和通电直导线、环形电流、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感线分布,有利于新课程教学。
学生探究完成以下三个实验,并思考讨论:如下图所示的三个实验中,分别是哪部分相当于电源?
图1中电源是导体棒AB,图2中电源是螺线管B,图3中电源也是螺线管B。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及影响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因素,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物理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按照新课标中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进行实验探究。达到“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法由学生自主确定,实验由学生自主设计,证据让学生自己收集,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最后问题由学生自主解决”的目的。本章课的一大特点是实验多,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增进学生学习物理的情感。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与协作探究,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启发学生探究各实验中能量之间的转化关系,指出感应电动势才是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电磁感应现象重要的是:是否产生了感应电动势?
2注意细节方面的讲解,包括矩形线框从不同方位观察的侧视图的图形画法,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立体感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要承上启下,要为后面的知识点做个铺垫,使学生前后所学内容衔接起来,并为后面所教知识埋下伏笔,因为该图形不只是在电磁感应这一章中需要搞清楚,在交变电流中矩形线框在匀强磁场中绕垂直磁感线的轴转动也要分析讲解,在这里可先给做个剖析,并指出后面学习交变电流中也需要画各种侧视图。
如利用导体棒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动势,进行知识迁移和整合
学生思考讨论:如图所示把矩形线框abcd放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里,线框平面跟磁感线垂直。设线框可动部分ab的长度是L,以速度υ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怎么表示?
在Δt时间内可动部分由原来的位置ab移到a1b1,这时线框的面积变化量 ,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量 ,代入公式 中,得到 。
让学生总结上述物理过程成立的条件是:⑴匀强磁场;⑵B、L、υ相互垂直,该公式由导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推导得到,但也适用于e-t瞬时关系当V与B方向不垂直,而是与磁场方向有夹角θ。此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又如何表示呢?
我们知道,只有在导体棒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才产生感应电动势,若导体棒平行磁感线运动,则不能产生感应电动势。所以可将其速度分解为垂直磁感线的分量υ1=υsinθ和平行磁感线的分量υ2=υcosθ,后者不切割磁感线,不产生感应电动势。前者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E=BLυ1=BLυsinθ。
可见,导体棒切割磁感线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磁感应强度B、导线长度L、运动速度υ以及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的夹角θ的正弦sinθ成正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计算感应电动势大小的方法,理解公式 和 的意义。但是电流也是有方向的,电流的方向又如何确定呢?指出这将是楞次定律和自感现象中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前后知识的连接关系。
3电磁感应与交变电流、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联系
课前让学生明确电感器元件在电路中作用的情况下,进一步指出电感器对交变电流的阻碍作用表现在自感电动势阻碍线圈中电流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电能转变为磁场能储存在线圈的磁场中,随着电流的变化,这些磁场能又转变成电能,让学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电磁感应和楞次定律内容画出各时刻对应的e-t,i-t图形
经过电磁感应对侧视图的分析,让学生对应画出(a)(b)(c)(d)(e)从前面观察的截面图为甲、乙、丙、丁、戊,并对应分析得出各时刻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关系、画出各时刻磁通量与时间的关系和磁通量的变化率 与时间的关系。(对于Φ、ΔΦ、 和E,学生很难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教师可将Φ、ΔΦ、 、E和υ、Δυ、 、a类比包括图象分析讲解,学生较容易接受。)
通过交变电流的学习进一步理解电磁感应和楞次定律,并通过实验观察结果掌握好楞次定律,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转动则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不断发生变化,可用楞次定律加以判断和验证,并指出能量转化关系。
4电磁感应与安培力及楞次定律之间的因果联系
楞次定律是俄国物理学家楞次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后总结出来的,它是判断感应电流方向普遍适用的法则,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这句定律内容高度概括,(1)楞次定律本身是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但定律本身并没有直接表述感应电流方向如何,而表述的是感应电流的磁场如何。(2)学生对“阻碍”二字的理解往往会产生误区,把阻碍原磁场的磁通量变化,理解为阻碍原磁场。因此,楞次定律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但是由于产生感应电流的情景有好多种,所以楞次定律的表述也有好几种,主要有以下五种:
1.闭合线圈的面积不变,感应电流是因磁场变化引起的则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原磁场的变化――克强助弱;
2.磁场不变,感应电流是因回路面积变化而产生的则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其面积的变化。
3.感应电流是因为导体与磁场的相对运动产生的则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它们的相对运动――“去则吸引,来则排斥”。
4.感应电流是因自身的电流变化而产生的则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电流的变化。(这一点将在自感现象中遇到)
5.感应电流是因为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的,则用右手定则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右手定则是楞次定律的特例,根据楞次定律切割磁感线产生的安培力一定阻碍切割磁感线的运动。由于感应电流还会引起安培力,安培力的作用效果也在电磁感应中也遵循“阻碍原磁通量变化”的规律,所以将楞次定律从安培力的作用效果的角度将其精练表达为:(1)阻碍相对运动:来拒去留;(2)安培力引起的还有增反减同,整个过程也要突出强调能量守恒。
楞次定律的进一步加强学习,让学生对电磁学的学习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5电磁感应、安培力及楞次定律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动能定理、能量守恒等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
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和他们在学习中的相关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要发展某种能力,就必须经历相应的学习过程。为了巩固知识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应结合相关练习进行补充和训练。
例1,如图所示,光滑的平行水平金属导轨MN、PQ相距l,在M点和P点间连接一个阻值为R的电阻,在两导轨间cdfe矩形区域内有垂直导轨平面竖直向上、宽为d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一质量为m、电阻为r、长度也刚好为l的导体棒ab垂直搁在导轨上,与磁场左边界相距d0。现用一个水平向右的力F拉棒ab,使它由静止开始运动,棒ab离开磁场前已做匀速直线运动,棒ab与导轨始终保持良好接触,导轨电阻不计,F随ab与初始位置的距离x变化的情况如图,F0已知。求:
(1)棒ab离开磁场右边界时的速度
(2)棒ab通过磁场区域的过程中整个回路所消耗的电能
(3)d0满足什么条件时,棒ab进入磁场后一直做匀速运动
解答:(1)设离开右边界时棒ab速度为υ ,则有
ε=BΙυ
Ι=ε1R+r
对棒有:2F0-BΙι=0
解得: υ =2F0 (R+r)1B2ι2
(2)在ab棒运动的整个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
(3)设棒刚进入磁场时的速度为 υ0,则有
论考试与素质教育虞昊
迈克耳孙干涉仪补偿板异常导致的现象及其解释平驚雷,PingJinglei
对《自然坐标系单位矢量的正向选取》的补充柳闻鹃,LiuWenjuan
吹肥皂泡过程中做功问题的讨论周丰群,ZhouFengqun
谈实验教学中异常情况的应对策略物理通报 孙大君,SunDajun
"两种电荷"教学中应讲清的两个问题白振宇,BaiZhenyu
浅论多媒体物理教学中的主体性发展陈建,ChenJian
挖掘物理教材的功能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张之麒,张相武,刘仰魁
如何用模拟万用表测量电容容量周炼刚,ZhouLianggang
水滴对汽化热实验的影响周荣生,ZhouRongsheng
简单实用的学生双缝干涉、单缝衍射观察筒应少华
载流导体磁相互作用的实验演示杨国海,王汉忠
物理通报 自感现象演示实验的改进齐国东
站在巨人背后的人——哈雷对物理学发展的贡献张岚,王欣,ZhangLan,WangXin
一道初中电学实验题的可操作性与器材的选取刘道剑,张正太
摆线轨道上的运动为何最速?朱兴中
奇妙的声全息技术孙光东
谈物理概念的学习梁旭,LiangXu
阅读问答式物理课堂教学尝试马玉清,Mayuqing
谈结论分析与能力培养李华君,LiHuajun
谈"电场力做功"在静电场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张克理,ZhangKeli
创设悖论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黄国龙
谈平面镜成像的目域及视场问题的求解思路胡雁军,HuYanjun
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程利久,罗兆华
用Authorware制作习题课件的技巧张会敏,程鹏,冯素巧
从物理学角度来看耳膜的保护曾亮杰
"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演示实验缺陷及改进刘小洪,LiuXiaohong
巧设活动内容培养创新能力王军成,WangJunchen
便携式大气压强演示仪的物理分析——全国第五届自制教具评选获奖作品之七蒋学刚
利用火花放电进行消毒灭菌实验袁乃荣
用竹管做振动的空气柱长短与声音音调变化关系的实验严宁
测量RLC串联电路谐振频率的几种方法物理通报 陈星辉
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物理
从一个试题看高考阅卷的"能力"评分马惠英
科学讨论与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赵国庆,梁树森
对一个力学平衡问题的讨论谭琦耀
从一道力学题所想起的吴从通
"定向能武器"——束能技术的发展——物理学与军事科技之四武小僧,武敬义,郭大群
祝《物理通报》越办越好——读谢希德院士《几点希望》有感陆栋
面向21世纪的非线性物理学冯璐,那日,冯启元
从功能定理到热力学第一定律到普遍的能量守恒定律张三慧,ZhangSanhui
斯蒂文和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鲁增贤,马永毅
高中物理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实践常兴艳,ChangXingyan
关于简谐运动定义的思考林先明,LinXianming
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独立思考科学品质培养的尝试胡勇,HuYong
WebQuest——网络探究学习齐伟,郭大群
基于Web的多媒体CAI课件物理教学邓元平,邓劲生
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不确定情境的应对许雪梅,XuXuemei
浅谈物理演示实验中的素质教育徐长祥,XuChangxiang
"传感器的简单应用"实验设计探讨陈征燕
用示波器观测电感镇流器与电子镇流器的工作状态汪维澄,WangWeicheng
居里温度演示装置何捷,刘炳升
利用另一种"求差法"测电阻阿克木哈孜,帕提玛HtTp://
用激光演示李萨如图形的新方法刘洪滢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之我见林学海
关于中学"理、化、生"试题设计改革的探讨高青槐,张存林,秦良强
现代物理学史上的一位奇才——彼得·卡皮察杨庆余,YangQiyu
关于时钟指针指示的四条规律王建伟
振动方向判断方法初探顾晓伟
回顾20年历程谋划新世纪发展——纪念《物理通报》出版20周年《物理通报》编辑部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曝之——纪念我的父亲钱临照钱平凯,QianPingkai
《物理通报》鼓舞我们学习和成长王柏庐
生物力学与基因——献给周培源教授诞辰100周年冯元桢
注重接轨强化创新促进大学物理教育发展翟建才,ZhaiJiancai
不是动能定理而是赝功能原理张之翔,ZhangZhixiang
理想气体和范氏气体压强的讨论邸淑红,石凤良
"光谱"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物理通报 张玉成,ZhangYucheng
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法郏勇,JiaYong
以创新精神改革师范物理课堂教学殷来元,InLaiyuan
精心设计演示实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戴世灿,DaiShican
中学物理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模式初探舒信隆,朱宏雄,戴放文
体验科学探究——物理通报编初中《物理》修订版"探索者"教学实践与体会盛红波,王新春
锌板的光电效应实验难做的原因分析董善耿
神奇的闪烁灯——一例学生课外实验小制作的研究与实践李建明,夏宏祥
如何用量筒和音叉测定声波的波长李福运
简易莱顿瓶的制作及其在静电学中的应用陈俊生
用日常用品制作的几种演示实验仪器额尔敦仓,图布心
关于静电平衡中导体感应电荷分布的问题吕华荣,倪一宁
电火花计时器的两点改进应干华
从波形图谈日光灯电路的实验设计张燕军
谈谈超光速张三慧,ZhangSanhui
推导向心加速度公式的不同方法邢同海
一类物理问题的差分求法胡继文,刘安明
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平均值问题物理通报 廖启衡
电动势、电势差和电压刘诚杰
学科探究与实验教学杨雄生,张燕
中学物理课堂探究任务设计的思考陈谦敢
基于学生使用的物理实验数据处理界面的设计郑滨,ZhengBin
运用MATLAB程序演示点电荷系的等势面林国华,王永顺
我猜想所谓马路蜃景是镜面反射王绍符,WangShaofu
通过直线拟合的截距发现系统误差物理通报 刘云山,卢素俭
线阵CCD在双棱镜测光波波长中的应用杨修文,谢红,路素彦
研究牛顿第二定律的演示实验装置的改进谷春生,GuChunsheng
两个静电实验成功的技巧和原理王爱芳,李天超
一种演示磁感线的简单方法蒲刚送
强调基础注重联系突出守恒——2003年高考理综物理试题评析李东亮,张建明
密立根油滴实验——"最美丽"的十大物理实验之十王文全,王岩松,曾敏,苏峰,傅英凯
然而长期以来,教师感觉物理难教,学生感觉物理难学。仔细分析一下我们的学生,他们面对的是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新时代,而且自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又较强,自我表达的需求更高,因此他们不喜欢教师在课堂上灌输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他们需要解放眼睛,多看一看;解放思维,多想一想;解放嘴巴,多说一说;解放头脑,多用一用;解放双手,多做一做。
心理学研究表明,同样的学习材料,单用听觉,3小时后能保持所获知识的60%,3天后降为15%;如果听觉、视觉并用,3小时后可保持90%,3天后可保持75%。显然,增加听觉、视觉信息量是获取知识的有效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引入音频、视频、动画,突破时空限制,创造物理情境,多感官刺激学生。作为高中物理教师,笔者对于多媒体设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感触颇深。
一、应用多媒体设备创设物理情境
为了将学生尽快带入物理课堂,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动画、问题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比如讲解安培力时,先播放一段电磁轨道炮视频,然后投影展示迷你电磁轨道炮模型(如图1所示),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接通电路后,学生观察到导体棒运动起来,总结得出磁场对通电导线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就称为安培力。
图1
习题课也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引入。例如在讲解应用动能定理分析多过程问题时,播放一段滑草的视频引入本节课要解决的两过程问题。视频冲击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平面图画与动态过程结合起来,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体会到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产生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可以弥补实际运动不易观察的缺陷。例如在讲解自由落体运动、平抛运动时,物体运动的时间极短,不易观察。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延缓物体下落的时间让学生仔细体会。图2为物体做平抛运动时,利用多媒体做的频闪照片。
图2
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将更多的精力用在重点内容的分析、疑难问题的解决上,做到内容分布合理,课堂信息量大,实现多感官教学。这样有利于将教师从课堂中解脱出来,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指导者,而学生则成为课堂的主体。例如在讲解楞次定律时,学生可以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与现象记录,却不知如何下手分析并从现象中得出抽象的规律。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将4幅实验图同时展示(如图3所示),用一种颜色的线表示原磁场的磁感应线方向,另一种颜色的线表示感应电流的磁感应线方向,逐个分析,一一攻破,带领学生体会物理规律得出的过程,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图3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内容转变为感性的材料,降低教学的难度。例如在分析弹簧振子的位移、回复力、加速度、弹性势能、速度、动能等物理量的变化规律时,弹簧振子的振动过程复杂,用语言描述起来不容易说明白,会增加学生对物理的畏惧感。而通过多媒体动画,将振动过程分为4个阶段,逐一分析,步步落实,提高了课堂实效。多媒体技术把教师从大量重复性的教育活动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放在更具挑战性和个性化的问题上。
二、应用多媒体设备辅助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实验必不可少。然而由于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很难实现,例如波的干涉与衍射实验,光的干涉、衍射实验,原子物理中的粒子散射实验等。对于此类实验,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现象。图4为粒子散射实验演示图片,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图4
对于数据处理比较复杂的实验,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此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利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加速度的数据处理,本实验主要目的是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的处理可以弱化,所以可以利用传感器测量加速度,再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总结实验结论,从而节省了实验时间。
再比如电学实验的教学,尤其是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无论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板画能力多强,总是会有学生出现问题。图5为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的实物连接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鼠标变换成教师手中的粉笔(单击鼠标右键,选中指针选项中的笔),教师边画边说,形象直观,快速准确,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尤其是滑动变阻器的连接,若是分压电路教学生连滑动变阻器时要“两下一上”,限流电路连滑动变阻器时要 “一下一上”,教师的示范对学生作用重大,并且印象会更深刻。
图5
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可以提升实验的能见度。尤其是一些重要实验仪器的读数,如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多用电表的读数,可以让学生一边动手一边通过多媒体课件学习仪器的测量原理和读数规则,克服了实验仪器小、教师演示不方便等困难。
三、应用多媒体设备做好复习课教学
多媒体设备引入课堂之前,习题课与复习课通常采用“粉笔+黑板”的方式,教师“一板接一板”地板书,学生也要不停地做笔记。利用多媒体可以扩大复习课的容量,提高复习效率。例如高三的光学复习课,为了克服高三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倦怠和疲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环节:
环节一:快速抢答。仔细看图片和听问题,随时可抢答,每题每组只有一次抢答机会,共8小题,每题10分。在课件中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将常见的光学现象进行展示与区分,如光的色散现象、光的全反射现象和应用、光的干涉现象、光的衍射现象、光电效应现象,以及考纲中要求的两个光学实验,测定玻璃砖的折射率和测定单色光的波长。
环节二:争分夺秒。第一轮分数低的小组先选题,限时40秒,尽可能快地回答问题,每题10分。将光学零散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加以区分,并且能够检测学生掌握的灵活程度。图6为“争分夺秒”的一组题目,课件中的小喇叭图标超链接到限时器,滴答滴答的声音可以制造紧张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
图6
环节三:我说你猜。两人合作,一人描述,一人猜词,猜对一个10分,时间为60秒。不能用英文或者汉语拼音拼写,不能出现关键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合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图7为“你说我猜”的一组题目。
图7
环节四:思维导图。给每组学生5分钟时间,对光学全部内容进行整合,画出思维导图。在学生画思维导图的同时,播放轻柔的音乐,让学生在舒适放松的环境里进行归纳总结,并将全组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汇集全组学生的智慧。图8为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思维导图,合理地利用了下课前的几分钟时间,高效地完成了课堂小结。
多媒体教学对物理课改的作用意义深远,但要注意课件内容不能太杂乱,过多的声音、图片等容易使教学过程脱离教材,使学生的学习失去了抓手。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与教材相结合,教材中难以理解的内容可用多媒体帮助分析,教材中有的图画不必展示,重要的实物演示实验不能用多媒体动画来替代,教师板书的示范作用更不可以用多媒体替代。
图8
四、结束语
多媒体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又要将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合理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课堂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齐建芳.学科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