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雾霾的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TOPSIS方法;雾霾污染风险
1.引言
雾霾污染是整个社会越来越关注的一个问题,雾霾天气对能见度,空气质量,人们的交通,生活和健康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雾霾天气的出现不仅仅与气象条件有关同时也与区域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污染源有着密切的关系[2]。目前对于各类环境污染的风险研究主要集中在水污染和土壤污染,而对于雾霾这类空气污染的风险研究较少。造成雾霾污染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二氧化硫的二次转化,工业烟尘排放,工业粉尘排放,机动车排放等[2,3,4]。同时由于各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各个区域在雾霾污染的情景下风险的高低不同。本文通过选取造成雾霾污染风险因素来建立评价体系,获取评价指标及权重并通过逼近理想点法来计算区域的风险。
2.评价体系和方法简介
2.1层次分析法[5]
AHP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就是把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看成一个整体,通过对整体中各个因素的划分出有相互联系的层次,通过专家打分的方法对各个层次因素进行比较,从而建立判断矩阵计算出每个层次各个因素的权重,从而根据权重进行结果的计算和排序。
2.2 逼近理想点法[6]
TOPSIS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多目标决策方法,主要是通过决策目标的正负理想解来进行排序。其求解的一般步骤为:构建决策矩阵同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无量纲化决策矩阵V=(vij)m*n,构建加权决策矩阵R=(rij)m*n,确定备选方法的正理想解S+和负理想解S-,并计算各个备选方案到正负理想解的欧式距离然后进行排序。
3.雾霾污染情景下风险评价体系
3.1雾霾污染情景下区域风险评价指标及权重
由于目前没有固定的雾霾污染风险评价体系,本文参考了雾霾污染物来源分析,环境污染脆弱性分析等研究成果,综合考虑了自然,社会和污染物来源三大主要因素,选取了相应的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利用AHP方法得出指标权重如表1:
3.2 基于逼近理想点法的雾霾污染情景下城市风险评价
1.数据选取:本文的研究采用了《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数据处理标准如下:(1)如果某个城市的指标数据缺失超过2个,则不作为评价对象,故本文选取了16个数据全面的城市作为评价对象;(2)由于在雾霾污染的情况下各个城市的风险与其居民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故选考虑了各个城市的人口密度和人均GDP值。
4.结果分析
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十六个城市的雾霾污染相关数据,利用本文提出的指标体系和TOPSIS方法对十六个城市的雾霾污染风险进行了评估,得到了十六个城市雾霾污染风险的排名。在经济发展程度相当的情况下,分析比较各个城市在雾霾污染下的风险。首先,可以看到北京,天津,上海,重庆这四个大型的直辖市的排名较为靠前,说明其在面对雾霾污染的情况下风险性较高,造成这种高风险的原因主要是污染物来源多且人口密度大使得城市的敏感性较高。其次,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工业城市的排名也较为靠前,例如哈尔滨太原等,说明这些城市在污染物排放较高的情况下,同时自然环境的状态较差使得城市的自身抵御污染的能力较低,从而造成了城市在雾霾污染的情况下风险较高。同时,在排名较为靠后的几个城市,如杭州,西安,广州等,这些城市虽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污染物排放,人口密度和人均GDP也较高,但是由于其自然环境良好,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同时自身具备一定消化污染物的能力,因此可以看到其在雾霾污染情况下风险性相对于其他几个城市较低。
5.结论
本文通过利用层次分析法与逼近理想点评价方法相结合,能够较为准确和客观的评价了雾霾污染情景下的城市风险性。为城市治理污染和未来建设方向提出了一定的意见和建议。但是由于影响雾霾污染风险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只选取了其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因素,在评价的过程当中还是有很多其他的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完善和补充。逼近理想点法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较为客观的排序和评价结果,但是其方法本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综上在本文的工作基础上,未来的研究工作可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潘本锋, 汪 巍, 李 亮, 李健军, 王瑞斌.我国大中型城市秋冬季节雾霾天气污染特征与成因分析[J]. 环境与持续发展, 2003, 1:22-36
[2]王玮,汤大钢,等.中国PM2.5污染状况和污染特征的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0,13(1):1-5
[3]朱先磊,张远航,等.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PM215的来源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5,18(5):1-5.
[4]黄辉军,刘红年,等.南京市PM2.5物理化学特性及来源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7,11(6):713-722
从特殊的老牌“癌症县”,到民间总结的“癌症村”,都只是中国汹涌癌情的“地标”。在广大的城市地区,即使不看统计数字,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身边罹患癌症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近年来死于癌症的名人的名单在不断拉长,也令人在唏嘘之余,不时感受到癌症严峻的发病形势。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癌症病因的认识不断深入。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癌症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多途径、多步骤的复杂过程,任何癌症的发生首先都离不开遗传素质的因素,其次还和人的生活环境有关,单纯由遗传因素所致的癌症大约仅有5%,大多数癌症则归咎于环境因素,这两者在漫长的过程中协同作用,最终导致癌症的发生。因此,医学家们常常使用“诱因”“导致”“诱发”等字眼来描述促使癌症发生的外部原因,其所指的不是癌症的直接病因,只是可以使人患癌的高危因子。
霾与癌症
城市化进程加快在使人民摆脱贫困的同时,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本国的环境、空气质量。“霾”,继去年之后,再度成为2014年的讨论热词。
霾又叫雾霾,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等粒子使大气混浊;雾则是近地面层空气中水汽凝结的产物,本身并不是一种污染。雾霾天气的形成主要是因为空气污染物。近两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居世界第一,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工业排放量也大为增加。我国70%的能源消耗是煤炭,煤燃烧排放大量颗粒物进入空气,加重了空气污染。
2013年11月4日中国社科院和在中国气象局的《气候变化绿皮书: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13)》指出,近50年来中国雾霾天气总体呈增加趋势。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29.9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0.3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的年雾霾日数为25天~100天,局部地区更是超过了100天。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中东部平均雾日数是霾的3倍以上,而进30年来,雾日数呈减少趋势,霾日数则不断增加,且2011年和2013年的霾日数均超过雾日数。
雾霾中霾的成分污染物较高,可以直接传染细菌和病毒。而其中的主要成分之一正是PM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2009年美国环保署的《关于空气颗粒物综合科学评估报告》指出大气细粒子吸附大量致癌物质和基因毒性诱变物质,可造成死亡率提高,慢性病加剧,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影响生殖能力,改变人体免疫结构等。北京市近年肺癌患病率显著增加,2012年每天确诊104名肺癌病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环境与癌症的形成相关,无论是整个大环境还是家中的小环境。他说:“雾霾严重的年份相隔7年后可能会出现肺癌高发期。”根据他搜集的资料,中国目前还没有一个严格的量来观察灰霾跟肺癌的关系,但美国、日本、丹麦等国已经有相关研究,他们一般都进行了10年~20年的持续观察,发现其中有一定的关系。美国的研究发现,每立方米空气中每增加10微克的PM2.5颗粒,肺癌的死亡率就增加15%,日本的研究数据是增加24%,丹麦的研究数据是增加18%。“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灰霾天气与肺癌有很明显的关系。”
无论雾霾与肺癌的“7年之约”是否精确,从国内外的研究中不难看出,雾霾与癌症确实有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除霾”和“防癌”都是当今中国无法回避的难题。
“穷癌”与“富癌”
2012年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室主任乔友林等人在国际学术期刊《肿瘤学年鉴》上发表了论文《中国癌症归因分析》。他们在文中指出,中国的总体癌症死亡中,57.4%都是可避免的。从发病的原因来看,其中慢性感染是导致癌症发病和死亡的首要原因,占29.4%;占第二位的是主动和被动吸烟,占22.61%;其次是食用蔬菜、水果不足,饮酒,职业暴露与环境污染等各种因素。
实际上,导致癌症发生的不同诱因,最终产生不同类型的癌症。已有的研究表明,有一些癌症可以由长期慢性感染引起,如乙肝病毒(HBV)可能导致肝癌;幽门螺杆菌可以引发胃癌;人瘤病毒(HPV)感染可导致宫颈癌等等。“一般来说,这些与长期慢性感染有关的癌症,多发生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方往往自然环境恶劣、营养条件差、卫生水平低、生活习惯也不好,因此,多容易患此类癌症。由于以上这些特点,这类癌症往往被视为‘穷癌’。”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副主任陈万青介绍说,“另一些癌症的发生往往与现代生活方式有关,所以它们被归为所谓‘富癌’的范围。”
直肠癌被看做是一种典型的“富癌”,它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在浙江、上海、江苏等沿海地区的发病率增速已超过西方国家。在发病机制方面,结直肠癌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受相关联的基因影响,因而表现在生活方式上,常年高脂肪饮食、缺少膳食纤维摄入、久坐少动、不按时排便等因素都是这种癌症常见的诱因。
广东中山地区癌症种类的演变过程,对全国的情况很有代表性。据统计,从1970年~1990年,中国癌谱尚以发展中国家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为主;而从1990年到21世纪初,肺癌与乳腺癌明显地后来居上,成为增幅最大的两种癌症。2009年,中国人患最多的癌症依次为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食管癌,死亡最多的癌种第一位是肺癌,其次为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
“这就是癌谱的变化。像肝癌、胃癌、食管癌、宫颈癌等属于‘穷癌’,即在发展中国家普遍易得的癌症;而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淋巴癌、前列腺癌则被称为‘富癌’,是发达国家常见的癌种。”陈万青说,“中国目前的形势就是‘穷癌’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同时,‘富癌’也增长迅猛,处于从发展中国家高发癌谱向发达国家高发癌谱过渡的时期。”
在胃肠肿瘤专家、北京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的科室里,如今已经很少见到因胃癌前来就诊的城市女性,大部分患者都来自农村。他的办公室门外,永远有看不完的病人在等待,“即使在国内,城市与农村的癌谱也不一样。所谓‘穷癌’‘富癌’,本质上是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像跟中国经济水平差不多的巴西、印度,他们的癌谱也跟我们有类似的特点。所以从癌谱的变化上来看,中国并没有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过去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我们今天还是要重复地走,无法跳过去。”
专研究肿瘤流行病学的乔友林总结了一条规律:“穷癌”好预防难治愈,“富癌”难预防好治愈。他举例说,像结直肠癌、乳腺癌、淋巴癌等“富癌”,没有什么独特显著的诱因,因此难以预防,但只要发现及时,治疗后一般都能存活较长时间乃至治愈。不过,乔友林强调,这一类富贵病也有一些共同的诱因――高脂高蛋白饮食、缺乏运动。“因此它们也是可以预防的,办法就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当然,与慢性感染造成的‘穷癌’相比,这更难做到。”
年轻化与老龄化
癌症发病年轻化趋势,是很多一线医生的共识。但更令医疗界感到痛惜和困惑的是,这些年轻的病人,相比同类癌症的老年患者,其病情都要来得更加险恶,治疗效果也没有老年人好。
各种调查上的发病年龄曲线提示着,中国癌症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乳腺癌、肺癌、结肠癌、甲状腺癌等癌症的发病年龄均低于此前的数据。最新数据显示,全国35岁至39岁年龄段中,平均每10万人中有87.07人会罹患癌症,而在40岁至44岁年龄段中,这一数字达到了154.53。
对于导致中国癌症患者年轻化的原因,肿瘤学家们的共识是:环境污染、不良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生活造成的精神压力。季加孚举例说,空气中的PM2.5问题,是近10年才出现的。癌症的发展需要长期的过程,因此,对于今天已经五六十岁的人来说,这种空气污染不会明显增加他们患肺癌的风险。但试想,一个10年前出生的人,从他小时候起,就长期呼吸这种空气,今后得肺癌的几率肯定要大大提高。对此,季加孚很忧虑,“照目前这种环境污染的态势,中国的下一代将迎来癌症发病高峰。”
关键词:环境工程;大气污染;污染物;环保意识
众所周知,大气污染源于生活和工业中的废弃物。当这些废弃物过多地排放到大气中,超出了大气自我净化的能力时,就会对大气环境造成影响,从而污染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大气污染根据污染源可分为两种,分别是人为污染和自然污染。这些大气污染均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本文对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1大气污染的特征
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是一个独立的模块,具有污染范围广、污染物成分复杂、后期治理难度大等特征。下面对这三种特征进行详细的介绍。
1.1污染范围广
大气污染主要通过空气流动进行传播,具有较强的扩散性,在实际生活中不容易被控制。所以,一旦产生了大气污染,就会很快大面积地传播和扩散开来,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影响。这种大范围的污染增大了后期的治理难度。
1.2污染物成分复杂
大气污染物的成分极其复杂,包含的种类众多,且不同的污染源会产生不同成分的污染物。常见的大气污染成分主要有汽车尾气、工业废弃物等。这些成分均是人们治理大气污染首要考虑的治理对象。近几年来,我国对雾霾的治理十分重视。雾霾作为一种大气污染物,对人们的呼吸道影响最大,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首要环境污染问题。
1.3后期治理难度大
从上述大气污染的两个特点可以看出大气污染的后期治理十分困难。对于大气污染的后期治理,需要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在实际治理的过程中,需要掌控污染源,从根源上对其进行治理,提高后期的治理效果。
2大气污染的成因
大气污染的成因主要有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后期治理措施和相关制度不完善。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2.1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生产、生活中的需求,人们肆意掠夺和破坏资源,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要对环境进行修复,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人们为了眼前的利益,不顾社会的长远发展,而当人们意识到环境危机时,环境破坏已经相当严重了。在发达的城市,人们在生产中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牺牲了自然环境,但造成的大气污染却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环境污染的根源在于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没有充分意识到环境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忽略了破坏自然环境的后果。
2.2后期治理措施和相关制度不完善
人们近年来才意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因此,针对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预防措施以及相关的制度均存在不完善的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大气污染的后期治理效果,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完善。通过研究近几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案例可以发现,环保部门是一个薄弱环节,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执行力度不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对于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环保部门没有对其进行惩罚、教育,使这些企业在长时间的运行中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同时,环保部门在环境监测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不能及时预防污染物的产生。
3大气污染的治理措施
3.1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大气污染主要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因此,对于大气污染的治理,人人有责。为了有效治理大气污染,首先必须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让人们深刻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在多媒体平台上播放环保短片、在社区中举办环保讲座等方式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自觉地保护环境和监督他人,从而改善环境污染状况。
3.2加大资金投入,淘汰旧设施
对于大气污染的治理,不仅要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制订详细、有效的治理计划。企业要加大资金投入,淘汰工业中的旧设施,研发新的节能环保设施,从根源上治理大气污染。相关部门要努力推行符合时代的经济发展模式,严惩违规企业,杜绝一切污染环境的行为。将污染严重的旧设施更换为节能环保设施不仅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还利于环保部门后期的监测和监管。
4结束语
大气污染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大气污染的前期预防和后期治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企业应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淘汰高污染设备;相关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出有效、合理的环境监管方案,提高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罗书广.关于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处理的探讨[J].环境与生活,2014,11(76):89-91.
[2]周媛,邢德山.对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处理的探讨[J].江西建材,2014,8(2):296-298.
[3]王琨.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处理的研究[J].科技论坛,2015,9(2):31-32.
[4]邓学文.浅谈大气污染治理技术[J].科技论文与案例交流,2014,11(5):121-123.
[5]兰天龙.浅析我国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危害与治理方案[J].工程技术,2007,4(2):78-79.
论文关键词 风险社会 理性 阶层 民主
我们生活在高速发展,物质生活较以往任何时代都要丰富的现代社会。我们过去很长时间在追求的,现在及未来一段时间在追求的都是现代化。现代化似乎对于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是一个褒义词,没人能否定它给我们带来的极大便利和益处,但贝克却指出“现代化正在成为自身的主题和问题” ,就在我们享受着各种现代成果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有越来越多的破坏力量被释放出来,即便人类的想象力也为之不知所措。”
正如我们今天所能明显感知到的北京的空气质量,PM2.5成为人们每天起床后首要关注的问题,这时我们也才感受到现代化高速发展的同时多给我们带来的问题与困扰。各类污染越来越多的被我们所了解与认识,但这或许也仅仅是我们所能认识到的现代风险的一小部分。正如柴静在《穹顶之下》所说的,在前些年我们并不认为雾霾是一种污染,而仅仅是将其看作“大雾”,这或许正好说明了现代风险的隐蔽性。大多数人对PM2.5的认识大多始于美国使馆的北京空气质量报告,其结果与北京市的气象部门有着极大差别,一时间舆论哗然,结果的差异源于测量标准的不同。人们也开始去认识和了解PM2.5,才将“大雾”成为雾霾。
生活在追求现代化中的我们,也许正享受在科技发展对人类带来的极大便利中,但同时,我们也确实生活在一个风险社会里。
一、科学理性还是社会理性
“科学理性和社会理性确实是分裂的,但它们同时保持着互相交织,互相依赖的状况” 。
在对污染的界定中,正如贝克所说,科学家们、环境问题专家们在报告里通常所用的是“平均量”、“可接受水平”,反映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考状况。对于环境风险问题,一般都被看做自然、技术、经济或者医学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对健康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只有在高度发展的社会中才存在,这应该是社会理性需要思考的问题。可对于如今严重的工业污染和自然破坏,往往缺少着社会的思考。
科学“确定风险”,而人们“感知风险”,对于理性的纷争由此展开。各种污染并不是现代风险的全部,更多的风险随着现代化而不断出现,我们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常常在理性与非理性的感知之间,受到各种“声音”的干扰与影响。但不得不承认,科学与技术在面对现代风险是有局限性的,“对科学和技术的批判的起源并不在于批评者的“非理性”,而在于科技理性面对文明的风险和威胁的增长的失败。” “科学家坚持他们的工作的‘质量’,把他们的理论和方法标准保持在很高的位置,以保障他们在职业和物质上的成功。” 就让我们想到在面对各种现代问题时,科学与技术的“路径依赖”及“过度自信”似乎不易于问题的认知与解决。
“在风险的界定中,科学对理性的垄断打破了” ,贝克在书中重复着这句话。笔者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都是建立在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共同思考的基础上,不能随意摒弃任何一个,而要辩证统一。按照贝克的观点,“科学完全不可能对文明的风险作出适当的反应,它们永远纠缠在这些风险的起源和增长当中” 。所以,社会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理性对科技发展却往往是垄断的。对科学理性进行反思,首先要摒弃这种垄断,使科学研究以关注社会为着眼点,关注社会的需求,并将研究状况诉诸于公众,使科学的研究与实践接受公众和社会的检验。其次,科学理性应该达到与社会价值的互补与统一,将更多的理性运用回归社会,科技的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服务人类,使人拥有更便利、安全、舒适的生活,而不是单纯的谋求经济利益,不是剥夺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是毁灭人类。科学理性和社会理性辩证统一,才能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安定、和谐、有序的生存环境。
二、阶层性还是民主性
“风险和财富一样是要分配的东西,两者都构成地位——分别是风险地位和阶级地位。”
贝克关于风险社会的论述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聚焦与风险分配的逻辑。贝克认为,“风险总是以层级的或依阶级而定得方式分配的” 。“财富在上层聚集,风险在下层聚集” ,这并不难理解。风险与财富的分配方式都是附着在阶级模式之上的,但是以一种颠倒的方式。财富可以购买安全和免除风险的特权,然而,社会底层的人没有拥有社会财富来改变自身的生活模式能力,处于社会阶层中上游的人运用所拥有的特权转嫁了本应该自身承担的风险,从而由社会底层的人来承担这些风险。也就是说,社会阶层较低的人受到了双重压迫,一方面是社会高阶层的压迫,另一方面是社会高阶层转嫁给他们的风险的压迫,从而,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得以体现。
但接下来,贝克在“文明风险的全球化”中又论述到,“贫困是等级制的,化学烟雾是民主的” ,贝克认为,风险社会并不是阶级社会,风险地位的冲突并不是阶级冲突,因为从客观上来说,风险在其范围内以及它所影响的那些人中,表现为平等的影响,风险的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是“不具体的普遍性的”痛苦。“在现代化风险的屋檐下,罪魁祸首与受害者迟早会同一起来。……这里变得明确的是地球变成了一个弹射座椅,它不再承认富裕与贫穷、黑人与白人、北方与南方或者东方与西方的区别。”它“以一种整体的、平等的方式损害着每一个人”。
笔者认为,生态环境风险,像辐射、烟雾或水污染,因其特有的流动性,并不会考虑社会行政或阶级界线,而是“平均”的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从这一点看来,我们确实被“民主”的污染着。但是,“阶层性”又体现在两个层次上面。第一个层次上,社会中上游阶层在追求现代化,追求财富的时候制造了风险,但这种风险并非他们独自承担,这些污染同样影响社会阶层较低的人,也就是说,没有制造风险的社会底层同样承担风险。第二个层次上,更严峻的是,许多形式的污染对不同阶级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这更是“阶层性”的体现,某些公司甚至国家把污染企业放置在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社区,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在得到极低比例的利润的同时,只能的暴露在严重的污染中。另外,即使是全球性的普遍性的风险,由于不同阶层所享有的防范资源的不同,也会产生“阶层性”的影响,这使阶层的矛盾更加显著。
三、反思“现代化”还是反思“风险社会”
“遭遇到高度发达的民主制和已确立的科学化状况的反思性现代化,将导向科学和政治特有的解放。”
贝克在书的最后一部分提出“反思性现代化”,在他看来,传统工业现代性的发展造就了当代风险社会,区别于工业现代化阶段,风险社会就是“反思性现代化”阶段。现代性创造了工业社会的繁荣和发达,但同时,也在创造着毁灭这种繁荣和发达的条件,创造着风险,克服和解决风险需要通过反思的途径。
风险社会理论的产生,对于风险问题的研究与重视,以及在具体领域的应对措施都具深远的影响。它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了现代性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为我们看待社会的方式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新的突破,同时,也警醒着人们要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反思自身,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然而贝克的社会风险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一个灾难社会” ,这不免有些夸张。林丹在对风险社会理论的评述中认为,“如果我们因为面临接踵而至的风险现状,就把风险社会的理念视为一种可以与历史背景分离的放之四海皆准的教条的话,那将是相当危险的” 。社会科学的研究是要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的,而且一切原则和立场都是由比较产生的,可以说,在现代化的社会中,物质生活丰富,科技高度发达,人们的寿命得到了延长,生活更加高效便捷,同时,各种安全保障也都在提升,我们应该有风险意识,但这并不是“灾难”,并不至于达到“恐惧”的地步。
一些学者认为,风险社会对一些概念的界定是模糊的,认为贝克更倾向于推销自己的理论,而不是严谨的证实。还有一些观点认为,贝克的风险社会存在方法论上的缺失,过于沉溺于对现代性的反思,而且并不能跳出资本主义体系框架。宗海勇认为,“反思现代性只是对科学、知识理性应用的反思,是对社会发展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思潮的一种批判与积极回应。理性反思、制度重建固然重要,但无论是现代性、后现代或者时自反性的思维方式,只有在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中才能体现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学 健康人格 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教育对学生进行精神哺育,打好思想、道德、文化的底子至关重要。能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塑造求真向善审美的健全人格。
一、 语文教学与人格形成的关系
语文学科教学,旨在承传先哲时贤的思维成果,启迪智慧激发潜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是语文学科追求的理想境界。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语文能力,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还要弘扬人文精神,挖掘它自身负载的文化因素,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爱国情感,丰富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关注“人”的情感和思想、性格和行为、理想和现实、际遇和命运,并由浅入深地理解和把握造成这些“人”背后的深刻动因,转化为自觉的人格上的自我省悟、自我选择、自我完善。
二、语文教学在健康人格的培养中所具备的作用
新课标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是教育本质的回归,语文学科的人文知识是关于人生的“目的性”、“方向性”的知识,具有陶冶情操、指导人生的重要价值,是打精神底子,增加生活底蕴,培养学生非功利的“人文”求知态度,追求真善美的崇高境界。从拯救学生心灵世界的角度看,唯有语文学科最宜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内容里,有歌颂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的篇章,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有抒情诗、散文诗,有是与非、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的衡量标准,有做人的准则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只要充分发挥这些内容的作用,运用妥善的教学方法,就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就能直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心、自信心、独立性、科学性等品质。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健康人格的培养
首先,通过课内学习,促其求真的健全人格塑造。在读写听说的教学中处理好语文知识技能掌握与文字熏陶,精神启迪,审美体验等因素的关系,既要把语文知识、技能因素融入个体精神活动、人格意识、行为模式的整体中,又要把个体的精神世界建构在牢固的语文知识技能之上,为人格塑造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和文化底子。
新语文教材加大了人文因素的比重,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自我、自然、社会、关注人生、亲情、友情等。教学中宜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写作感悟、听讲体察、说话表述来捕捉人文信息和深层含义,联系自身实际感知种种人生哲理。语文教材中选有许多反映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烈和爱国科学家的优秀诗文和关于他们悲壮史诗般的传记或评论文章,对青少年学生能起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帮助学生提高民族自尊心,去掉妄自菲薄,盲目崇外的自卑感,启迪他们对祖国的忠诚,鼓励他们确立报国之志,使其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以求真务实来塑造自己的健全人格。
其次,第二课堂导其向善的健全人格塑造。健全人格的塑造,仅靠课内教学远远不够,必须有“大语文教育”观,重视第二课堂,使课外活动的开展落在实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找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结点,使社会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扩展和加深。带学生走进书刊,读知识,读人文;走进自然,读社会、读人生。在优秀作品的阅读中,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认真分析、体味,使思想品格受到熏陶、浸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通过节假日,让学生感受向善的真谛,从“三八节”,“母亲节”中解读母爱;从“重阳节”中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内涵,做到尊重长者,爱护弱小;从“劳动节”中懂得尊重辛苦奉献的劳动人民,树立尊重劳动的意识……
第三,通过批阅作业策其审美的健全人格塑造。语文学科通过作业、作文、周记的批改,与学生书面对话,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极好方式。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社会人,随着年龄增长、知识增多,他们有生理上的需要,也有心理上的欲求;想了解外面的世界,又拼命封闭自己真实的心灵世界,只有在困惑中忍受煎熬。语文教师是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也是他们最信赖的人。他们有许多真情实感,不敢跟家长谈,不愿给同学讲,只想在作文、周记中尽情挥洒。
学生笔下流淌的微妙心理,细腻感情、浓浓哀怨,低低哭泣,来自他们心灵深处不愿向常人打开的隐秘世界。面对学生的信任,须及时像朋友似的进行心理疏导,纠正偏激、甚至不良的心理状况。或个别交流,或批语笔谈,或专题讲评,言左而顾右,引领学生从痛苦的云山雾障中走出,既保护学生的自尊、隐私,又让学生懂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要堂堂正正,何必在乎其它;因为逆境、痛楚、压力,所以要奋力拼搏,不求功成名就,但求无愧今生。鞭策学生看到人性的善良,生活的美好。让他们认识到:年轻的心中要多一些鲜花碧草,少一些枯枝败叶;多一些丽日蓝天,少一些乌云阴霾;多一些善良和谐,少一些蛮横失礼。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及时调整心态,以审美的理性思考面对一切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事情。保持群体情感,乐于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