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范文第1篇

一、校园广播的产生与现状

校园广播是在广播产生的基础上得以产生的,广播被誉为“形成了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1920年在匹兹堡诞生的世界第一家广播电台――美国KDKA广播电台,率先在预定的时间里每天定时进行广播。它是第一个获联邦政府颁发实验执照的广播电台。而校园广播源于有线广播,20世纪70年代初期,很多大专院校开办了校园广播站,设备非常简陋,采用电子管扩音机,把高音喇叭安装在室外,舌簧喇叭安装在教室内,当时的目的只有两个:一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二是召开广播会议。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电化教学手段的改进,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和无线小调频广播在校园内出现。进入2000年后校园广播发展非常迅猛,一个超前于其他行业千兆以上局域网多媒体教学系统和数字广播系统像雨后春笋般在校园内展开,成了电化教育的重要手段。

校园广播历来被誉为校园中的“空中学校”,担负着校园教育和校园文化传播的重担。在传输技术迅猛发展、电视教育相当普及、网上教育也已特别显示出成效的今天,校园广播仍然有作为高校教育载体的必要和可能。因为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校园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及传播其他信息仍然是包括校园广播在内的所有校园媒体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义务。但是,校园广播今天仍然存在诸多滞后性的因素。

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发现,当今大学校园广播至少有六大缺点:清晰度低、容量有限、广播运营非市场化、校园资金来源单一、网络媒体及电视媒体的冲击。

清晰度低。广播的传播结构是线性一元的,它用声音这唯一的元素把新闻事实纳入时间的一维线性结构之中,只能按安排好的节目收听。没听清就没法补救,同时,周围事物也会影响收听效果,而在车上听广播就属于“半收听状态”,经常会有漏听或没听清等现象发生。

容量有限。广播属于口播新闻,而口播新闻30分钟的新闻节目只有6000多字,只抵得上对开报纸的半个版。它不能靠增加节目的套数来增加容量。同时,听众的选择是排他性的,只能收听一个台,听众唯一的自由是选择不同的电台收听。

运营非市场化。2005年中央“17号文件”颁布,广播进入一个进一步市场化的年份。但在大学校园,校园广播为学生服务,广播运营非市场化,这样虽然能杜绝大部分商业活动,但对于校园广播的发展是有影响的,广播节目传播面窄,质量不高,收听率低,往往很多学生是被动地听广播,而不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喜欢收听的节目。

资金来源单一。校园资金来源单一,间接影响着校园广播的发展和校园文化的传播,只有资金充裕了,广播才能做大做强。现在的大学校园广播的资金来源,大多数都是靠本校拨款来维持,学校拨款多了,做大做强,一切皆有可能,而拨款少了,则举步维艰。

网络媒体的冲击。不受校园在分布上的地域限制的网络媒体,可以说是目前对大学校园最具冲击力的大众媒介。目前在全国近2000所高校中,90%以上的高校已经建立起校园网。全国网民中大学生占了将近1/3。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最新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应用网络的能力越来越强,高达73%的大学生经常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而不是图书馆去查找各种资料,66.3%的学生在学校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超过3至4小时,其中一半以上时间被用来从事聊天、看电影、玩游戏等。在当今,网络广播正在逐渐代替传统广播。

校园广播是校园媒体中最早出现的一种形式,也曾是校园新闻传播的主体。校园广播具有短、平、快的优势,能够达到有声广播和时效性的较好结合。目前各高校有线广播一般安排在学生校园文体活动较为集中的时间播出。但由于管理和体制方面的原因,校园广播是较为松散的一种校园媒体形式。而且随着有线电视在高校特别是学生宿舍的普及以及网络的快速发展,高校师生获取新闻和信息的渠道、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校园广播受到很大冲击。

二、校园文化的界定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如果就具体内容来说,校园文化包括:价值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课堂文化、职工文化、社团文化、公寓文化、网络文化等。校园文化在当今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它能够保持永恒魅力,能够唤起青年一代的心灵,能够激发青年学生的激情,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等。

对校园文化的深层认识是校园文化重建的前提。校园文化是由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也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可的。它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全体成员的参与和努力。在学校环境中创造的文化,都具有学校的共同特点,但是由于学校规模、学校类型、地域特征、专业设置等各不相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只有这样,校园文化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发挥出极大的功效。

三、高校校园广播媒体对校园文化发展的作用

大学校园广播媒体和高校中的学生、班级、年级、系、学院、社团、教师、校园社团等组成部分一样,是校园环境中重要的“软零件”之一,同时也是高校管理的剂。笔者认为要想充分发挥校园广播在校园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要考虑校园广播对校园文化发展的以下几点作用:

一是塑造高校形象,体现人文关怀的有力载体。同时,人文关怀越来越受到重视,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传播观。要在学校管理中构建人文关怀,就一定要借助校园广播来转播人文关怀内容。

二是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掌握信息是管理的前提,而校园广播正是这些信息的承载者。在校园里,高校管理者需要通过校园广播去了解非课堂信息,包括学生的心理变化、生活情况,这些能为学校的管理和教学提供现实依据。

三是提供学生锻炼能力、展示才华的舞台。校园广播一般是以学生组织形式存在的,除了老师在宏观上的调控和管理外,其他的工作人员都是学生,因此,校园广播成了广大学生的练兵之地,学生既能在管理和实践中锻炼组织和协调能力,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是能促使校园文化类型的转变。纵观高校校园文化的历史,从校园文化的功能看,高校校园文化经历了“娱乐――娱乐、教育――传播、审美、创造”三个阶段。在历史上的较长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师生健康的娱乐方式和由此产生的校园精神与团体凝聚力对师生心灵的震撼。回眸百年,中国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已有许多学校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如百年名校北京大学不断进取、严谨治学的校园文化精神;浙江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结晶――“求是”学风;严谨、进取的“华中工大精神”等。这些高校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涵对社会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为我们展示了中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历史贡献。现在,各高校都开始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新的趋势、新的阶段。21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其内核,形成“传播、审美、创造”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崭新模式。

有着环境熏陶作用的校园文化,在素质教育方面有其天然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校园文化可以营造一种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我们通过校园广播向学生传播更广泛的文化信息;高品质的文化娱乐活动又将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所有这些集知识性、娱乐性、开创性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又必将对大学生的科学感受力、文化领悟力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造力,提高21世纪人才的综合素质。

今天,不同阶段的不同校园广播仍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但愿我们迎来的“声播”与“网播”互动的现代校园广播新格局,将随着网络信息快速传送到各位师生员工,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依据,为加强学校内部师生的沟通与交流提供有利条件,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坚实基础,使校园广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蔡凯如:《试论中国广播文化战略定位》,中国传媒网,2004年。

2.陈力丹:《广播将面对“分众”》,《南方广播研究》,2000(2)。

3.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校园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训 校园文化 教育理念 教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245-02

校训,原本是学校校长讲话中的关键词语,因为既有底蕴又有实效,同时也能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原则与培养目标,体现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与教育理念,体现一个学校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内容。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校园文化对形成学校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校训为何是校园文化的灵魂?第一,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校训是精神文化凝练的重要表现形式,理所当然应该体现校园文化核心。第二,校训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于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校训既能用来激励和劝勉教师和学子们,同时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校训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于造就和培养人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我校办学历史悠久,集中、高等职业教育于一体,成人高职成立于1956年,具有58年的办学实践经验,在工作中注重形成校本系列思想体系,加强软环境建设,2007年在全校范围内征集校训,最终形成了“感恩、收获、自强、作为”的八字校训。它浓缩了我校校园文化内涵。

八个字总体体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感恩、收获、自强体现了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的三个方面。感恩与收获结合体现德性与知性的统一,收获与作为的结合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自强与作为结合体现为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感恩之心是人类重要情感之一,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人民,具有这样优良的非智力心理品质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收获体现为对知识能力的追求,是我们最根本的教学目标;自强是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只有磨练得更加坚强才能不断超越自我;作为体现了知行合一,在知情意统一基础上,具有追求卓越的职业理想才能有所作为,实现了人的发展,这样才是体现了教育目的。

1 “感恩”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养成,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更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美国西点军校200年来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没有任何借口》[1]中的观点,‘一个人的成长,要感谢父母的养育,没有师长的教诲,没有国家爱护,没有大众助益,人都是社会的人,我们何能存在于天地之间?所以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条件!’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去学习,工作和生活,就会促进个体成员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学校非常重视教工队伍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尊重教工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与合理性需要,使教工与学生具有归属感。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更加明确了“以成人促成才,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理念”。由学校党政策划,由学生自己编撰的校刊《菁菁校园》至今已有十年时间,在中职教育迎评工作中汇成《菁菁校园》合订本一册。学生德育工作得到新尝试。

“没有父母的养育,没有师长的教诲,没有社会的关爱,没有他人的照顾,我们何能存在于天地之间?所以,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还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学校每年结合五、六月份相继而来的母亲节、父亲节,进行感恩父母的教育,征集优秀作品,刊发在校刊上。或组织感恩母亲节大型亲子活动,让每个孩子在母亲节这一天为母亲做一件好事,写一封感谢母亲的信,感谢母亲给予生命,感谢母亲多年培养所付出的辛劳。感谢教师不倦教诲。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学习,工作才会有动力。常唱那首歌“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驴之死”的典故,驴之大惑,驴之愤愤,僧人之叹息:“果真是一头蠢驴!人们跪拜的,是你背上驮的佛像啊。”感谢周围的人给你带来的一切,一个人成长、事业的平台很重要。

“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关爱他人”作为全市人民共同践行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诚信、感恩、奉献、善良、责任……正是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普通人内心那份道德坚守,构建起我们大家共同的价值观,构建起沈阳这座城市的价值观。将“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关爱他人”沈阳市民的基本道德准则,融入校风建设中。

2 “收获”体现为追求知识与获得能力的统一,这是职业院校教育目标的体现

学生的收获在于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教师的收获关键在于处理自我与非我。“认识你自己[2]”这是刻在古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上的世界性著名箴言,人类从苏格拉底时代开始了反思自己认识能力,才使人类理性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认识自己的重要前提是超越于自我,在超我的视野中认识自己才能避免认识障碍。《教育社会学》[3]讲,人是社会的人,社会由人组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的社会化过程。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是进行一切工作的前提。

找到自我,首先,珍惜周围的人提供的平台。我校工作围绕教育教学,招生就业两条轴线进行,感谢组织安排,并珍惜每一次公开课的机会,积极投入到教育教学一线中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在管理的层面上,管理人员开动脑筋科学地制定劳动竞赛方案,在教学中通过评课、公开课及学生测评、管理人员测评等方式,以劳动竞赛方案为客观指标体系,科学、合理、客观地,公平、公正、公开地评价每位参与者的绩效成果,通过感恩意识的强化,职工更加爱岗敬业了,通过层层鉴定绩效考核责任书,实现了目标化管理。同时在学生中也涌现出一大批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每年的教师节组织召开学年度开学典礼及表彰大会,表彰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学生及学生干部,形成了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校园文化建设从实施主体划分为学生文化与教师文化的,两者的统一体现在教学活动与校本研修中。为此我们以教学研究为突破口与契机,大力开展教学改革。我们学校在2013-2014年由学科带头人主持了五项省市国家级研究课题,通过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改革实践,建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实施现代教学方法。一方面,教师通过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使自身的教师专业发展有了新的飞跃;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教学改革建立了自主学习模式,使获得知识与发展能力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统一效果。

3 “自强”是华夏子孙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也是我们学校生存发展的源动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中的这句名言,在书法家的作品中,在毕业生的赠言簿上,在普通家庭的客厅书房,在无数办公室的醒目处,这句名言总是以极高的频率出现。“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坎中。尽管我们学校办学的历史悠久,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由于多种原因也存在着办学硬件不足。自强自立,让我们这样的一所学校,不等,不靠,不要。学校采取联合办学,我方出场,对方出资金,通过修旧利废,借鸡生蛋的办法,修缮闲置房舍解决学生住校问题。大大地改善了学校的办学硬件条件。也正是这种精神,在学校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师资紧缺。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或学校内部自我培训等方式解决师资不足问题。教职工队伍的培训和管理,设立教师岗位培训和管理制度。引入核心价值观:校兴我荣,校衰我耻。引导教师积极开发新的学科领域,学校专兼职教师积极承担教学任务,解决高薪外聘的师资状况。

2013年初随着办学出资单位资源重组,我校培训任务加大,培训目标要求标准化、系列化、高端商务化。在困难面前,教职工思想意识、角色转变快,很快适应了主体工作的开展。屡次获得沈阳市“华晨杯”职业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我们靠的就是自强不息的源动力。

4 “作为”是人的知行合一的过程,也是人的自我实现与奉献社会的统一,是教育理念的物化

人是社会的人,一个人受教育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教育社会学认为,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要学会关心人,学会与人相处,融入社会中,又要回报社会。知识改变命运,技术成就未来。

有了感恩的源动力才会有收获。我校一中职毕业生求职,曲折之后偶然中得到了一人事部门的回复,“虽然你仅仅是一个中专生,但你有锲而不舍,勇于探索、进取的精神和才气,你让我想起了那些生长在贫瘠土地上的庄稼。只要是成粒的,都是拼了命地吸收阳光、水分和肥料才长成了,吃起来特别地清香。我坚信在一所很普通的学校出来的人也不会比那些名校学生差。许多年前的我谋职,就像现在的你,老板没有嫌我学历低录用了我,而我带着感恩的心努力工作,并把这种感恩传递下去”。他被破格录用了,如今已成长为一名企业中层干部。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公司首席技能带头人、省级数控大师工作室领创者王巍也是我们校优秀毕业生的代表。

我校能够在蓬勃发展的大潮中生存发展,源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于我们确立并坚持的办学理念。

5 结语

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它充分体现着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应通过理念的创新、育人目标的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促进学校不断的向前发展,通过学校的发展与教师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学校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在实现学校发展的大目标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自强不息,弘扬校园文化之魂,同舟共济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春天里,再创职教辉煌!

参考文献

[1] 瑞芬博瑞.没有任何借口[M].任月园,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校园文化范文第3篇

以上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的种种特征表现虽然说明了二者之间界限的客观存在,然而透过形形的校园文化现象,二者又不乏有机统一的一面,这种统一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首先,二者相互规定。一方面,优秀的校园文化外在地规定校园文明的存在。例如,清爽的校道、别致的景点、畅通的网络、齐备的教研设施等器物文化体现的是精致与优良的器物文明;整理内务、发明创造、排队就餐等行为文化显示的是有益与优雅的行为文明;按章管理等制度文化凸现的是有序与高效的制度文明;勤奋务实、敬业励志等精神文化张扬的是健康与向上的精神文明。另一方面,校园文明是校园文化的内在规定。校园文化虽然是千校千面,但它们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学校的文明需求。以学校的社团文化为例,甲学校的文学社在办刊、经济社在生产,而乙学校的文学社在讨论、经济社在消费。显然,这两所学校的社团文化在对方看来或许都存在值得怀疑的地方,然而经过仔细考察却不难发现各自都不乏文明的价值:前者突出的是社团活动的技能性和创造性,后者突出的则是社团活动的表现性和消费性。这一例证给我们的启示是:任何校园文化,不论师生如何建构它的内容和形式,校园文明始终都是校园文化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意蕴或内在规定。其次,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相互依存。一方面,校园文化是校园文明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校园文明从来不是随校园落成就可自然出现的伴生物,而是广大师生积极创造校园文化,并努力克服校园文化中存在的譬如教与学、学与用、劳动与休闲等诸多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之间的重重矛盾,使校园文化发展到具有泽被师生、造福学校这一价值时而取得的历史成就。离开了校园文化的丰富、变革和完善,校园文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校园文明是校园文化变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当代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和个性化特征的存在虽然使得不同校园文化间的频繁交流与碰撞变得空前激烈和复杂,但校园文化避免蒙上文化尘埃,绽放文化光芒的关键既不在于校园文化内容的增多,也不在于校园文化形式的新奇,而在于校园文明现实地成为了校园文化变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这是因为:其一,校园文化如果不以接近校园文明作为自身变化的方向,那么我们在发展校园文化时就会只注重校园文化的积累而疏忽其内容的意义,以至于将校园文化的建构看成是一种可以任意为之的操作。其二,校园文化倘若不以校园文明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那么我们就会把现有校园文化的存在看作是永恒不变的事情。离开了校园文明牵引的校园文化只能走向混乱、流于低俗。

校园文明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智慧结晶,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尽管一些学校“有文化无文明”的校园文化建设结果的出现表面上看是由“文化建构的任意性”、“文化引导的盲目性”、“文化主体的浮躁性”和“文化组织的散乱性”等原因所导致,但对校园文化和校园文明二者关系的理解有误与处理不当才是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智慧的深刻原因。

所谓“校园文化”,是指师生在改造校园环境、协调入际关系、把握自身存在意义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校园样式、风格及行为。它一般由校园物质、制度、精神及行为四个层面的文化组成。其中物质文化是指学校的建筑、器材等物质条件与设施,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是指用以规范师生行为的各种政策、守则,是校园文化的纽带;精神文化是师生在校园生活中形成并自觉认同的群体心理和意识,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行为文化是指师生的具体行为展示,是校园文化的载体。而“校园文明”则是指校园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满足师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促进学校良性运行的程度,是校园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校园文化和校园文明各有其自身的特征:

第一,产生条件不同。校园文化是师生处理其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关系的产物,是师生对校园地理环境、人际关系和自身进行人造的结果。而校园文明则是师生在处理其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矛盾的过程中,对人造结果加以合规律合目的的改造后将“人造”结果转化为“造人”结果的产物。例如,各种亭台楼阁、名人塑像、文体活动等校园文化就是师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烙上其思想或活动印迹后的人造之物;但雅致的环境、美好的言行、淳正的校风等校园文明却源于那些具有造就和发展人材和大师这一“造人”功用的优秀校园文化。

第二,存在依据不同。校园文化是特定学校在特定的时代和地域,为了特定的追求而创造出来的一切,故在不同的学校,校园文化总是各具内容、风格和样式,体现出它以不同学校、不同办学条件和办学目的为存在依据的多元特征。例如,农业大学的田地棋布、追求增收增产的校园文化就有别于师范大学的名师丰碑树立、培养师范人材的校园文化,也不同于理工大学的科技迹象遍存、崇尚发现和发明的校园文化。尽管如此,校园文明的存在依据却是一元的,即不论是何种内容、样式和风格的校园文化,它们要想发展为校园文明,都只能以能够满足校园师生获取真善美的需要、促进学校的发展为共同依据。

第三,变化形态不同。校园文化的变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而校园文明的变化则是一个相对平稳跳跃的过程。一般来讲,校园文化由于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产生的历史成果,因而它往往是在顾及学校传统及其办学条件的基础上连续渐进地展开它的千变万化。而校园文明的变化却不同。校园文明对师生和学校发展所起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决定了它一旦形成就不会被轻易地加以改变,而是保持其相对平稳的变化态势,但当学校出现大的转型和调整,抑或校园文化出现大的变革,那么原有的校园文明势必会随着学校的转变或校园文化的积极变革而发生跳跃式的变化。

第四,价值属性不同。在当今学校,师生个性的差异存在及校园文化生成环境的开放使得校园文化的内容往往是真假共存、善恶同在、美丑并蓄,展现出它在价值上既可彰显智慧和先进,又能暴露愚昧与落后的二重属性。而校园文明因为是师生对校园生活的恰当把握,其同假恶丑相远离,与真善美相伴生,所以它在校园中的千姿百态只会是精华的自由展示而不是糟粕的丝毫泛滥,从而显示其在价值上惟独容纳校园精华的单一属性。

上述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的关系深刻表明:校园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校园文明形成和升华的过程,校园文化的多层面构筑与文明化追求必须结合起来,互动互进。既重视校园文化的创造和积累,又追求校园文化的优化和提升从来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然之义。换句话说,校园文化的发展从整体上来说决不是一个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相分离的过程,而是两者相互统一、交互完善的过程。因而在实践层面上,实现校园文化发展的方略就在于从校园文化与校园文明相统一的角度去构筑合理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而由以下三要素构筑而成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无疑就值得学校师生予以重视和参考:

“丰富”,即积累、兴盛校园文化。这是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构筑的基石。它一方面强调校园文化的建构既要重视对校园自然环境、教研设施等“硬件”的添置,也要关注对校园精神、管理制度等“软件”的培育,以保证校园文化内容体系的完整。另一方面也要求针对师生需要及学校条件,尽可能地创造吸引师生注意、便于师生参与、发挥师生才华的多种校园文化形式,使校园文化形式能够准确、灵活而充分地体现和强化校园文化内容。为此,本着“开放搞活”的原则,在教师和学生队伍中培养和使用校园文化建设的专家及文化活动骨干、积极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投资渠道以争取社会力量的文化投资、建设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数字校园、对外来文化加以批判吸收等就不失为丰富校园文化的有效举措。

“创新”,即变革、优化校园文化。是指对现有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超越性的改造和完善。创新校园文化的目的在于通过反思、批判和发展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能够不断孕育和提升其文明价值,因而它是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构筑的关键。它首先要求师生时刻反思校园文化的文明程度。例如,反思精神文化是否催生了“道德文章、堪为师表”的大师和“知行合一、心智健全”的学生;反思器物文化是否得以绿化、美化,因而能够“筑巢引凤”;反思制度文化是否成为了促进学术、培育人才和大师的坚实保障;反思行为文化是否彰显了师生热情、上进的儒雅气质;反思校园文化是否成为积极影响社会的示范文化等等。其次是要求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胆变革校园文化形式、小心改造和完善校园文化内容。采用校园文化新形式尽管经常会面临因违背传统、冒犯权威所带来的风险,但只要新形式有助于增加校园文化的文明价值,广大师生就不妨大胆突破校园文化形式的旧框框、采用校园文化的新形式。当然,校园文化新形式的采用由于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扶持,例如国情的允许、法律和政策的支持、社会舆论的宽让、家长的理解与协作等等,故在变革校园文化形式时要做到必要的小心谨慎,不能随意触犯社会的法规与道德。

“树我”,即树立校园文化的独特个性或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如果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不能独具一格且品格优质,那么该学校不仅难以培育出一流的大楼、大师、大材和大气,而且还将走向沉寂甚至是沉沦[1]。鉴于此,追求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无疑就成了校园文化建设模式构筑的重点[2],需要学校特别注意的是:第一,集中发展校园优势文化。这是指在财力、物力有限的条件下,只有集中发展校园优势文化才能保证校园文化特色的形成,但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其他校园文化的建设,而仅仅是强调在维持诸种校园文化相互支撑、协同提高这一结构关系的同时突出对校园优势文化的建设。第二,重视校园文化的国际定位。在日益开放的时代,校园文化个性的树立显然必须面向全球,实施国际定位战略。它主要强调学校须以自信的校园文化传统与西方学校的校园文化对话,用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的国际视野来审视、评价和完善自身的校园文化,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实现向世界展示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个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纪宝成.大师大楼大气[刚.中国人民大学校报,2004-02-25.

[2]胡弼成.特色追求:大学创新之髓[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3):8—9.

校园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层次结构;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001-02

一、校园文化内涵

校园文化的内涵与文化的内涵一样难以界定。国内外学者也进行过广泛探讨,他们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面和不同的层次,对校园文化进行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四种。这些定义都对我们理解校园文化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都有所不足。一是“社区说”。认为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大文化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在分类上归属于社区文化范畴。这种说法容易将校园文化等同于社区文化,忽视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以及校园文化它自身的特色,主体与内涵都过窄,不能全面概括校园文化内涵。二是“氛围说”。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认为是在校园这个特定的范围中的小环境、小气候,是一种氛围。这种说法很狭隘,忽视的校园文化形式的多样性,丰富性。三是“综合说”。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为全体成员认同遵循并带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校园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因素的综合。这种说法过分重视精神文化,这种综合室精神层面的综合,忽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作用。四是“补充说”。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甚至认为校园文化就是“第二课堂”, 仅仅将其视作第一课堂的补充将校园文化狭隘化了,校园文化无处不在,对全校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科学文化,更要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加以引导,促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社会大文化背景下,以校园为特定地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全体成员在其长期办学过程中创造的,以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提高全体成员文化素质及审美情操为目标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管理者与师生共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结晶,是这所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和表征,体现学校理念特色,对全体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分析

校园文化的层次结构,国内外学者都有各自的划分,按不同的标准也有不同的划分,有根据角色划分的,如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职工文化,管理者文化。有按显性—隐性结构划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有按软件—硬件结构划分为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还有更为常见的划分方式,按形态因素划分。本文针对此分类进行阐述。

文化就其基本形态可以划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那么相应的校园文化也包括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物质文化三种基本形态。

1、深层

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集中反映学校的底蕴与个性特色。校园精神文化是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学与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校园精神文化无处不在,师生的一言一行、公告栏的寻物启事、食堂里有序的排队等。这种文化产生于校园人,又反过来对个体、集体具有凝聚、激励、导向和保障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为学生教师乃至整个学校的发展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产生无形的凝聚力与约束规范力,给予精神力量,使整个学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中层

校园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是使学校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校园中存在许多群体,有教师,有学生,有职工,有学校的管理者,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但是这种自由不是毫无边界的,每个人的行为都应该理性自由,否则彼此就会发生冲突,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制度文化就是用来调节控制这些个体彼此关系,使这些群体能够和谐共处。校园制度文化既包括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也包括学校长期形成的道德规范、师生之间惯常的互尊互爱礼仪习惯。校园制度文化犹如一根准绳,在校园人的思想、行为中进行一定的调节,维持校园良好的秩序,促使学校健康发展。

3、表层

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大学文化的物质形态,是大学文化直观显现的层面。认为,物质决定意识。那么校园物质文化就是其他文化的基本与先决条件。校园物质文化时在校园文化中可感觉到的具有一定感染功能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众多的人文景观和美育环境。它主要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建筑群落、场馆建设、绿化美化、卫生环境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除了正规的课程以外,学生置身于其中的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要素或反教育要素,一个肮脏的环境培育不出环保意识和美学意识。”在竞争激烈的21世界,中国应重视环境的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有效建设校园物质文化,促进校园和谐发展。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探讨

1、重视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校园文化广泛的内涵中,历年来对精神文化的重视还不够,精神文化的无形化使学校成员容易忽视对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要加大学校全体成员对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培养和造就一代代身心俱佳、知识和品德兼备、富于创新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既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客体,更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积极参与的主体。在精神文化的建设上学校应将更多的主动权交予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勤奋学习,在学习之余给予一定空间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学术研究活动,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使之历久弥新。

2、重视学校全体成员的制度意识的培养

学生大多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对制度的敏感性不如社会经验丰富的人。学校中的主体部分就是学生,培养学生及全体成员的制度意识十分必要。制度意识也就是对制度的一种敬畏,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师生员工都可以来听讲的公益课程来有效的进行制度意识的培养,对教师与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也可以通过学校规章制度的内化引导师生员工按照学校的行为准则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如此,师生感觉自己是一个被尊重的主体从而主动地接受外在约束,能有效地预防和制止消极的违规与越轨行为的发生。

3、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的自然化与协调化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我国,城市还没有发展到今天这样高楼林立是,大部分学校建立在依山傍水,环境优雅之处,原因就在于可以用大自然美丽的景观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心灵美,让全体师生员工感受大自然的灵气。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学校有许多都置身于繁华的都市,所依靠的自然景观越来越少,我认为在建设校园时应尽量的与自然贴近,与自然为友,让师生员工能够汲取大自然的力量,并注意整体的协调性。

参考文献:

[1] 贺宏志.大学校园文化的结构和功能[J] 高等教育研究 1993.3.

[2] 史华楠,胡敏 论校园文化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 扬州大学学报,2000.4(3).

[3] 刘建兰,刘汉波.浅谈校园文化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J].中国科技息,2005(15).

[4] 赵 君,张 瑞.推进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

[5] 方志华.高校校园文化的概念,内涵及认识上的几个误区[J]. 高等农业教育,2012-1,1:24-27.

[6] 杨 高. 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2.

[7] 康 琪,校园文化内涵研究[J]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8,22(4).

[8] 赵建军.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1999, 2.

[9] 付云松.大学校园建设应从物质文化延伸到精神文化[J] 山西建筑 2010.36(1).

[1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巴黎高等教育会议文件,1998

[11] 蔡劲松.大学文化:理论构建与系统设计 [M]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校园文化范文第5篇

(一)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

校园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对学生具有制约作用,制度文化表明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不允许什么。校园文化对校园人的行为有着广泛的约束力和规范作用,这种规范既有硬性的制度约束,但更主要的是一种软约束,这种软约束是通过物质载体和文化活动营造出来的,是弥漫在校园中的文化氛围、传统习俗风尚、校园群体意识和群体舆论等精神文化内容,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就会造成一种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心理压力和动力,继而产生行为的自我约束和控制,当学生的思想言行不符合制度规范及集体舆论的要求时,他就会自我调节、矫正,试想,有谁想成为“众矢之敌”呢?

(二)有利于塑造学生的人格

学校是教育的场所,其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校的一切建设都是为教育服务的,在物质层面上,教室、宿舍、实验室、文化娱乐场所等,都是为师生服务的,其教育功能显而易见。如很多学校图书室、美术室、音乐室等功能室的设计,体现着艺术的内涵,其幽雅的环境,精美的布置,给人一种愉悦的感受。又如一些国内知名学校的各种雕塑,名人故居和人文景点,都体现着学校的历史和传统,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都能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营造和谐育人的氛围

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对培养人才,塑造灵魂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1.构建蕴涵激励性的环境设施学校内设置一些场馆,如图书馆、科学楼、实验中心、植物园地等,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激情;校园内设置雕塑、喷泉、凉亭等可以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净化心灵,使学生学习生活充满生机与活力。

2.营造具有人文性的场所一则动人的故事,一句名人名言,一个伟人的经历,往往会悄悄地扣动学生的心灵,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因为人文文化最能拨动学生的情感,开启学生的心扉。因此,学校必须突出人文性的校园环境,如在校园内开设校史室、荣誉室、英雄廊、名人坊、科学天地等,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的人文文化氛围中。

3.布置体现文化性的宣传橱窗宣传橱窗是学校宣传工作的主阵地和体现校园文化的直观性场所,也是影响教育学生的主要渠道。很多学校的宣传橱窗都以其醒目的位置和精心的设计受到广大师生的特别关注。因此,学校在布置宣传橱窗时,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地理位置,结合学校的优势,对学校的空间、场地进行科学的规划,确定校园文化的主题,以橱窗这一直观的形式,体现校园文化的特点,展现师生的精神风貌,明示学校办学思路和目标,让师生对学校的发展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建立和完善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