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气候谚语

气候谚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气候谚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气候谚语

气候谚语范文第1篇

2、 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

3、 枣花多主旱,梨花多主涝。

4、 晴天不见山,下雨三五天。

5、 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6、 海水起黄沫,大风不久过。

7、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8、 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9、 大雾不过三,过三阴雨天。

10、 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

11、 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

12、 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

13、 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

14、 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

15、 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

16、 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

17、 雾露在山腰,有雨今明朝。

18、 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

19、 雷声连成片,雨下沟河漫。

20、 先雷后刮风,有雨也不凶。

21、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22、 闷雷拉磨声,雹子必定生。

23、 阴雨亮一亮,还要下一丈。

24、 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

25、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26、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27、 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

28、 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29、 天空灰布悬,大雨必连绵。

30、 天上拉海纤,下雨不过三。

31、 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风浪。

32、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33、 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34、 日落黄澄澄,明日刮大风。

35、 日出太阳黄,午后风必狂。

36、 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

37、 星星眨眨眼,出门要带伞。

38、 日月有风圈,无雨也风颠。

39、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0、 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

41、 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42、 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43、 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44、 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

45、 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

46、 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

47、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48、 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

气候谚语范文第2篇

有不少孕妇开始“自行解决”――近日,杭州的一名孕妇可是吃尽苦头。为了将“羊宝”拖成“猴宝”,她硬是提前坐了大半年的“月子”。然而,“羊宝”真的能变“猴宝”吗?

31岁孕妇信“偏方”,拖延预产期

因为生理原因,不少孕妇常常会出现双腿水肿的现象,医学上也叫下肢静脉血栓,多数情况下可以自愈。31岁的杭州孕妇小刘同样不例外,只是她下肢水肿得有些反常,不得不到医院求助医生。

医生诊断小刘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而原因,让医务人员哭笑不得――小刘的预产期是2016年1月底,也就是农历的“羊尾巴”,但长辈们要求她生一个猴宝宝,所以为了延迟预产期,她就提前请假躺在床上,准备熬到农历新年后再生。

渐渐地,小刘发现下肢水肿得越来越厉害,又红又肿,疼得不行,只能上医院了。最后,医生诊断:小刘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考虑到小刘目前的身体情况,医生建议采取抗凝治疗。

拖延预产期,医学“做不到”

确实有一些孕妇会向医生咨询怎么将预产期延后。可这个难题,医学真的“做不到”。

我们总提倡孕妇在孕期多活动,除非是特殊孕妇,会强调卧床休息。不然过多的卧床,对孕妇和宝宝都是不利的。提前“坐月子”以便拖延预产期,做法显然不科学。长期如此,不仅会让孕妇患上下肢深静脉血栓,还会影响宝宝的发育。

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着宝宝的出生?宝宝的出生主要与孕妇体内的激素水平有关,受内分泌系统、孕激素等因素影响。运动的多少,与发作期并无关系。常言道,瓜熟蒂落。胎儿发育成熟,自然就会降生。若“瓜已熟”而“蒂不落”,往往意味着孕妇胎盘老化,此时胎盘的物质交换和传输能力下降,直接影响宝宝供氧和营养物质输送,威胁腹中宝宝的安危。这时候我们都会进行干预,包括打催产素,甚至包括剖宫产。

不运动加剧静脉曲张

过期妊娠会威胁孕妇胎儿安全

气候谚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后期;哲学;语言观;启示

中图分类号:B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88-02

一、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综述

上世纪的头20年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前期阶段,其思想主要来源于弗雷格和罗素,强调以逻辑构造世界,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澄清命题的意义。对逻辑实证主义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前期的代表作为《逻辑哲学论》(1921)。30年代之后他的思想发生重大转变,他部分地受到摩尔、莱姆塞以及19世纪的德国语言学家毛特纳等人的影响,注重正确使用日常语言,强调语言的不同用法和语言的约定性质,代表作为《哲学研究》(1953)。后期研究的实质是对语言和事实的区分,尤其是对日常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用法的研究,注重语词的意义和应用。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语言观前后期也发生了很大转变,前期研理想语言,认为语言是现实的逻辑图画,这些观点都严重脱离了生活形式;他在后期转向了研究日常语言,认为语言的意义重在使用之中,尤其是在日常生活的背景之下研究语言的使用,提出了重要的理论——家族相似性。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为家族相似性、规则“悖论”和私人语言,他的这些语言观给现代哲学研究和语言研究带来了很大启发。

二、家族相似性的启示

维特根斯坦用家族相似性来界定语言游戏间的关系,把语言游戏的关系比作家庭成员的关系,描述了语言之间的相似性,但否认语言本质说。关于维特根斯坦批判语言具有本质这一点,国内外很多研究维特根斯坦的学者观点不一,但是家族相似性促成了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的产生,给语言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这一点儿无人能否定。

维特根斯坦说:“《逻辑哲学论》并不全错,它不像冒充钟的一袋破烂货,而是像一只不告诉你正确时间的钟”。这句话足以说明尽管他否定自己前期所提出的观点,但是也并没有完全抛弃。维特根斯坦的前后期哲学思想虽然迥然不同,但是并不意味着前后两种哲学的完全对立,不管是在主题还是表达思想的方式上,都存在很多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前后期哲学思想关心的主题如何用思想表达语言,尽管两者对语言的认识不同,但是这两种哲学都是对语言的批判。前期批判的是很多哲学家认为语言存在本质,并且澄清了命题意义的提出主要由于人们误解了语言本质;后期是对其前期语言观的批判,提出哲学的目的在于治疗人们由于误用语言而产生的理智疾病;(2)前后期的哲学思想都认为哲学是一种活动,彻底否定了传统哲学所认为的哲学是一种理论体系的看法。在前期,他把澄清命题意义看作一种活动,后期则把语言看作一种游戏;(3)前后期在处理哲学问题的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维特根斯坦不认为哲学存在真正的问题,所有哲学当中存在的问题都是由于人们误用语言导致的,最终通过分析的方法消解了这些问题;(4)维特根斯坦前后两种哲学的相似之处在于看待形而上学的态度上,对于“可说的”和“不可说的”的看法上,还有在关于哲学和科学关系的问题上。维特根斯坦关于可说的东西可以显示的思想在他后期思想中得到了继续,后期思想显示了不可说的东西,在这一点上,其前后期思想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

前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存在着一定的连贯性,后期并不是抛弃了前期的思想,只是转换了一种视角来观察和分析问题,两者之间存在深刻的家族相似性。

维特根斯坦在前后期形成了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哲学,但是前后期思想之间的连接点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前后期思想的“家族相似性”是什么?

(一)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理论基础是关于意义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成为他后期哲学的出发点。他在《逻辑哲学论》中关心的中心问题是命题和词的意义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他和罗素的观点一致,认为词或名称的意义就是它所指的对象;同时也赞同弗雷格的看法,认为名称只有在命题的语境中才有意义,命题的意义在于它所描述的事实之间的关系。前期维特根斯坦认为意义问题与真假有着密切关系,而在中期则发生了转变,但是他仍然坚持:“一个词只有在命题的语境中才有意义”。并且他还明确指出:“一个命题一旦被解释为必然为真或为假的,那么它就是完全独立于实在的,因而不再行使命题的职责了”。在这个时期,对于语言的意义与外在对象的对应关系,维特根斯坦已经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坚信了,这种对应关系开始变得相对自由了。他的这种观点得益于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且詹姆斯对于意识活动和经验现象的微观分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维特根斯坦对于语言意义的认识,他将命题的意义由命题与外在事实的对应关系转变为命题与经验的关系,这样的转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实用主义特征。

(二)关于意义的证实问题,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指出只有建立于逻辑规则基础之上的理想语言才符合世界的逻辑结构,然而这种观点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开始发生了变化,主要有表现为:1、维特根斯坦开始放弃早期的图象理论,从理想语言转向日常语言,注重语言的实际使用;2、扩大了命题的适用范围,把命题看作了与假设具有相同的含义,并且经常把这两个词交替使用。

以上是导致维特根斯坦思想发生转变的内在因素,也可以看作语言研究的一种视角的转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将视野转向了广阔的人类社会的语言世界。前期思想为后期理论的提出铺平了道路。

三、规则“悖论”的启示

维特根斯坦的规则悖论跟康德的“二律背反”一样,是乍看无奇却又无言以对,难以解答的。维特根斯坦认为遵守规则是语言游戏的不可或缺的条件。我们在玩儿一种游戏之前必须得先了解游戏的规则,不了解规则,就无法进行游戏。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语言有中,并不需要先了解规则再进行游戏,规则只有在游戏当中才能得出。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悖论:我们是在不知道规则的前提下进行语言游戏的,而又只能在遵守规则的条件下从事语言游戏。这说明了规则悖论的出现不是语言游戏和遵守规则之间的矛盾,恰恰是理性思考在语言游戏面前碰壁的结果。

以克里普克为代表的人把维特根斯坦的“规则悖论”看作类似于休谟式的怀疑论悖论,并进而将维特根斯坦看作一个怀疑论者。主要是因为克里普克认为维特根斯坦的规则悖论触及了包括逻辑和数学的人类理解的每一方面,休谟的怀疑论触及的仅仅是对于世界的经验和认识,他们在本质上没有区别。这种看法也遭到了以麦基(C.McGinn)为代表的很多哲学家的批评,他认为缺乏理由不是产生怀疑的必然前提,我们不能向怀疑论者证明我在思考,但是并不代表我不会思考问题。还有英国哲学家贝克和哈克在他们合著的《怀疑论,规则和语言》中对克里普克的错误观点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他们认为我可以知道什么行为符合什么规则,以及一种规则所应该采取的具体步骤。

维特根斯坦认为,行动的原因不能由规则加以确定,不是每种行动的原因都可以根据规则而得出。由此概括出,遵守规则是语言游戏的灵魂,也是一切人类行为的灵魂,继而成为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因而在语言游戏中要遵守规则,并根据规则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语言游戏。正如任何游戏一样,语言不仅需要规则,而且是由规则决定的。遵守规则是语言游戏的核心内容,不遵守规则,语言游戏就无法进行。但是我们在使用语言也就是进行语言游戏时却意识不到规则的存在,遵守规则并不是语言游戏的组成部分。“我只是盲目地遵守规则”,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些语言游戏的规则是怎么获得的?换言之,是先有规则还是先有游戏。就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这里就出现了规则悖论。

我们可以说游戏决定规则,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规则就会有什么样的游戏,下棋游戏是由正在从事这种游戏的人决定的,而游戏规则是通过不断的从事这种游戏显示出来,人们通过反复的参与这种游戏,然后掌握规则。尽管语言游戏和语言规则孰先孰后我们无从知道,但我们要进行语言游戏必定要了解相应的语言规则,了解或掌握这些语言规则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呢?维特根斯坦给出了两种不同的情形:在第一种情形下,游戏的规则和目的均已给某个人解释一遍,他掌握了这些规则,然后就可以进行相关的游戏活动;在第二种情形下,某人只是通过观察和操练就掌握了相关的规则,而从未直接学过这套规则。我们在语言的游戏中获得语言的规则,规则的获得离不开相应的语言实践,规则还随着语言游戏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

所以,进行语言游戏必定要在游戏中遵守规则,也只有遵守规则才能从事语言游戏,二者密不可分,至于孰先孰后,就产生了规则悖论。

悖论是理性思考在语言游戏面前碰壁的结果,维特根斯坦认为解决悖论的关键在于参与到语言游戏中去,在语言游戏之外无法谈论遵守规则或违背规则。只有在语言游戏当中,语言的真正意义才能得到很好的理解,生活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主要是因为语言游戏本身就是人们的一种生活形式。

维特根斯坦认为一切理论上的矛盾或悖论都只能在人类的习惯性活动中得到解决,基本类似于黑格尔对康德“二律背反”的解决。黑格尔利用理念的辩证运动解决了“二律背反”,而维特根斯坦将理念的运动变成了人们的实际语言活动,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悖论,把悖论放到运动或者活动中去解决。因此,维特根斯坦极其聪明地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用辩证法化解了语言游戏中的规则悖论。

四、私人语言的启示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说:“私人语言中的个体词指的是只有说话者知道的东西,指的是个人当下的私人感觉,别人不能理解这种语言”。所以“私人语言”具有下面几个特点:首先,这种语言的内容只有说话人自己才理解;其次,是说话者自己当下的私人感觉;然后它的参照系不是公共的可观察的对象;最后,这种语言的本质具有私密性和不确定性,无法和外人交流,甚至说话者自己都难以把握。根据以上几个特征,这种语言无法实现交流和沟通的目的,确切来说根本不能算作真正的语言。所以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表明私人语言存在的不可能性,并提出了著名的“反对私人语言的论证”(PrivateLanguageArgument)。

可以想象,只有说话者本人所理解的语言是极其荒谬的,这种语言隔绝了内在意识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只是孤立地存在于内在意识范围之内,这与语言的公共性这一特征是相悖的。

维特根斯坦反私人语言是反对私下地表达个人感觉的可能性,私人语言出现的症结就是人们患上了误用语言的疾病。他的私人语言论证是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难题:人们是如何从直接的、私人的感性知识达到公共的知识的?这也是著名的“自我中心困境”。

关于私人语言的存在与否,有待进行深入研究,难道维特根斯坦的论证就是铁证吗?或者说按照维特根斯坦的推理,这些表示私人感觉的也就是当下感觉的词可能本身就是不存在的,就像理想语言的存在是不可能的一样。维特根斯坦反对私人语言的论证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一种重要批判,传统哲学认为只有每个人自己的思维或语言才是最直接、自明和无可怀疑的。比如笛卡尔认为“我思故我在”,也就是把个人的意识状态看作最确定无疑的存在;康德认为私人语言能够成为客观的经验判断;现代经验论认为私人语言可以建构公共语言。以上证明私人语言的存在是近代哲学存在的前提之一。维特根斯坦对私人语言的攻击正是否定了近代哲学存在的前提。

五、结束语

维特根斯坦似乎是一位不像“哲学家”的思想家,其思想对于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是深远的。江怡说过维特根斯坦是一位“重破不重立的哲学家”,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假,他的确不断地变换着“站立”的姿势,避免了因一只脚站立太久而僵硬,因为他总是改变自己对于哲学和语言的看法,用散文式的表达方式和思想风格终结了传统哲学,使人们重新认真思考人类文化之树的根——哲学。

对于维特根斯坦的研究,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是仁者见人智者见智,研究者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对其思想进行阐释和比较研究,给当代语言学和哲学的发展前景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其前后期的思想观点的转变给后人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尤其是研究视角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范连义.从生活形式到语言习得——对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的一个参考\[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

\[3\]韩秋红.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向\[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4\]江怡.分析哲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李鸿儒.语言哲学:历时与共时交差点上的节点凸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气候谚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044-01

新课改要求突出对学生综合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地理实验,并在地理实验教学方面有了新的研究进展。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实验应该属于广义的地理实验,包括室外实验和室内实验,主要让学生参与教师指导或教师独自进行,通过地理观察、观测、演示、绘制地图、参观、调查、记录等一系列的室外和室内实验,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知识奠定基础。

一、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实验教学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重视地理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国际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1992 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地理教育国际》把“发展学生提出问题、收集和组织信息、处理资料、分析资料、评估资料、发展通则、做出判断、做出决定、解决难题等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笔者分析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实验主要为地理观测、地理观察、绘制地图、实地调查,以演示、参观、记录等形式开展。

英国的《国家地理课程》要求学生能使用简单的仪器进行测量,如:直接观测和记录天气或者画出一张有注记的地图并说明地形。而美国在1994 年实施的《生活化的地理学:国家地理标准 1994》就已经提出“使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课程目标。美国不仅在地理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地理实验的要求,还以不同的载体来呈现地理实验,通过教材、期刊、丛书对地理实验活动做出了充分地表达,使教师可以灵活选用素材并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验。除此之外,美国还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地球科学实验手册》,如加州地球科学教材配套编写的California prentice hall earth science。由此可见,国外对地理实验的重视以及在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方面做出了规范。笔者认为,在规范我国的初学地理实验教学有可借鉴之处,尤其是在《天气与气候》这一章的实验教学有指导意义。比如,可以借鉴英国的《国家地理课程》让学生自己使用仪器去观测一天的气温、地温、降雨量,然后在计算机上制作出一天24小时部分时段气温、地温、降雨量变化情况表,并在全班做一场交流报告。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锻炼对数据记录、处理的能力,从而在与全班分享自己成果的同时,提高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国内研究进展。早在1956年,国家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中第一次提出对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要求:“在初级中学一年级必须用地球仪做实验”。不过,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地理实验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003年,“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开展地理实验”的要求被明确写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才使得在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研究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中学地理教学活动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学校还没有从行动上给予地理实验教学以应有的重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里,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效开展显得更为困难。

根据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笔者在中国知网里以“地理实验”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关于地理教学中的论文有165条记录,关于高中地理实验的论文有100多条(不完全统计),但是写初中地理实验的论文不到15篇,写“地理实验教学问题”的论文不到20篇。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论文偏少,研究初中地理实验教学问题的论文就更少了,说明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地理实验对教学开展以及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没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有关专家学者针对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进行研究的论文是从 2005 年开始出现的,其中,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徐宝芳教授、张卫青教授撰写了有关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中学地理实验的内容设计研究》、《中学地理实验与实习教育功能研究》等,并成立了“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和“《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材及建设研究”两个课题;2005 年之后,论文中渐渐出现了来自教学一线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地理实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研究以及大量的地理实验教学实录及分析。近几年,不难看出中学地理教师在地理实验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呈上升趋势,但是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问题的研究方面涉及甚少,对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上丞待解决。对此,教师可以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设计方面进一步完善理论研究,以提高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意义。这有待于部分师范院校专家、教授和广大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以弥补理论部分的不足;同时,广大一线教师还应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进一步改善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尤其是对《天气与气候》的地理实验教学设计有待改善,使其在真正意义上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而且《天气与气候》有关地理实验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可以很好地通过地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观测数据能力,记录并处理数据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地理思维模式去思考、解决地理问题,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不仅仅停留在分数的提高层面,更重要的是地理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研究还是停留在理论上,很少有实验是针对性地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没有具体、细化的地理实验操作步骤,使得地理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很少有可借鉴、参考的标准。同时,学生参与地理实验也是宏观的理论指导较多,实际操作时也很少有可借鉴、参考的标准。对此,要进一步细化、改善《天气与气候》地理实验的教学设计。当然,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上还得进一步深入,对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①对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发挥理论知识的宏观指导作用。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问卷调查的形式相结合,发现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以进一步探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从而给出相应的问题解决对策;②再通过典型的案例教学,给出教师在地理实验教学时的建议及学生在参与地理实验时的建议。③在新课标教学中,教师既要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还需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更需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样,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理实验来巧妙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如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科学态度,锻炼学生的坚韧意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等。初中地理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也会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才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广大中学教师在实施地理课程的基本要求,才能发挥好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信息技术”内容解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7-8):16-18.

[2]赵璇.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资源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气候谚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世界奇妙物语》;后现代;短片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214-02

引言:后现代社会是消费高度繁荣与高度信息化的不断变化着的社会,不确定性,去中心化,意义放逐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后现代又是多元的,复杂的,在团团迷雾和寓言包裹下难以捉摸,也因此诞生于此的后现代小说,电影,电视呈现了不同于以往宏大叙事的终极性解释,而以怀疑,偶然,断裂,多样的方式向世人展示后现代的种种问题。短片剧集《世界奇妙物语》正是其中之一。

《世界奇妙物语》是日本四大民放电视台之首富士电视台的经典长寿短片剧集,已经有20年历史。在电视业异常发达竞争异常激烈的日本,这样长寿的剧集节目并不多见,与高收视率高人气高认知度相符合的是其独具匠心的策划与编排形式。剧集从创始开始就以短片为主,每一短片都相互独立,召集众多风格各异的剧作家进行脚本创作,主题内容和审美趣向和主流的日剧有很大差异,呈现出极富想象力的后现代实验色彩,剧作家们以世界奇妙物语为实验场,荒诞奇异的情节,模糊摇摆的人物,开放不确定的结局,展现了以“奇妙”和“实验”之名的浓厚后现代主义创作的色彩。

一、后现代主体危机

后现代的主体性在消费文化,符号文化的膨胀式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各个层面的异变转向,绝对的主体已经让位相对的主体间性,达到高度消解的程度。在《世界奇妙物语》的多个代表性短片中,运用时空跳跃,记忆幻像梦境共存的后现代叙事手法,在超现实主义的幻想中完成对后现代主义人类自我危机的描述。

《未来同学会》(07秋)一片开始,年轻的女主角春香去参加毕业3年的同学会,却莫名其妙闯入了30年后的未来同学会,看到已经步入中年的同学们,春香第一次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一眨眼,又身处3年后的同学会,接着又身处毕业当天的同学会,她开始慌张,分辨不清哪个才是真实的世界。终于在30年后的同学会上,眼神闪烁的同学们一个接着一个对春香说她已经去世了,在去参加3年后同学会的路上她发生了意外,春香相信了同学的说法,于是最后春香真的消失了,而片尾的最后镜头却对准了3年后同学会的照片,春香俨然在其中(暗示了同学的谎言)。在短短20几分钟里,镜头多次在3个时空转换,女主角的主体意识也在一点点模糊,可以说最后是在自我催眠中放弃了自我。这个超现实的故事其实隐喻了后现代主体的建设童话。主体的完成不是来自于生命的自然诞生,而是在进入社会角色的过程中。拉康的镜像说解释了主体意识的开始,人在最初的与母体或镜子的互动中感受主体的存在,以至进入象征的阶段,通过符号化的过程,语言的运用实现主体在社会中的构建。而这样的主体,已经不再是曾经绝对的,放大的主体,而是相对的主体,一种通过他人构建的主体,“一切主体性都只可能是主体间性,确立自己的主体性的时候,必然是通过建立与他人的关系来达到的。”而这样的主体也很容易因为其相对性,依附性丧失,因此是脆弱的,易变的,《未来同学会》正是后现代主义主体危机一个夸张的隐喻。

二、终极真理的颠覆,多视角解读

后结构主义甚至结构主义本身都见证了符号与意义的分离过程:人类社会长久以来信仰坚持的真理,知识,意义被解构为语言表征,社会建构的产物,而以任意性为本质特征的语言却无法为其所指意义提供固定不变的保证。建立在差异基础之上的语言注定成为意义延宕的能指游戏,在后现代遭遇不同声音质疑与不同角度解读。09年秋季的《理想的寿喜烧》便是一个关于该主题的隐喻。

寿喜烧(日式牛肉火锅)是日本传统菜式,男主角和树第一次受邀到未婚妻家做客就被招待吃寿喜烧,一种在他心中有固定范式的食物,材料是固定的,料理的3分钟也是固定的,鸡蛋要搅拌9次半,虽然脑海里闪现了“日式火锅没有明文规定,每个家庭做法都不一样”的念头。但是到了别人家里,如何制作,食用寿喜烧完全不由他做主,于是和树在内心开始了与未婚妻一家激烈的斗争:在某些不一致的地方和树暗暗产生“这简直是无法原谅的”,“马上就离席走人”,“喜欢未婚妻也不能在寿喜烧上妥协”,“只好不结婚了”之类夸张的念头。最后准岳父竟然端出了一个巨大的黑色的蛋形物,这个蛋形物是什么,和树不知道,观众应该也不知道,但是对未婚妻家的三个人来说,这就好象和树吃寿喜烧的最后一定要吃乌冬一样正常,不可动摇。《理想的寿喜烧》是一场后现代关于真理的悖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以理性主义和启蒙精神之崩溃为特征的‘动乱时代’”,真理、价值以及各种尊崇的信念都有了新的阐释解读而不再坚固不破。和树对理想寿喜烧的刻板执着反映了一种单一的定式化思维,即相信普适性的唯一的标准模式,并予以简单的遵从和服从。于是和树的单一思维在未婚妻一家不同的思维方式面前遭遇了挑战与失败,原来所谓的真理不过是不堪一击,因为它立刻就被另一种真理所代替而且不留痕迹,在短剧的结尾,和树已经和未婚妻结婚,一家人在吃寿喜烧,而最后,和树亲手拿出了一颗黑色的蛋形物,带着跟妻子一样的期待表情。那颗奇怪的黑色蛋形物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正因为它的不确定与无法言说体现了真理的悖论:真理的绝对性神话被打破,没有永恒不变形而上学的真理,只有定式化思维对真理的非理性描述和强调。如同尼采所认为的那样,所谓真理全都是从特定的角度或者视角形成的解释,不存在任何独立的事实。真理与知识是约定俗成的偶然,经历了语言的强化,并且只存在于语言之中,与现实没有关系,和树放弃理想中的寿喜烧,接受了新的思维范式,正体现了真理约定俗成的过程。

三、现实与虚拟的倒错

现实与虚拟统一,虚拟超越现实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已经是后现代越来越显著的特征之一,05年春的《美女缶》用虚拟的方式回应了这样的现实。男主角雄太在女友出差的当天发现了隔壁中年男人总有美女陪伴的秘密:这些美女都是一种叫“美女罐”的商品,他偷走了一个罐头,并按照使用说明制造出了一个腰上刻印着条形码的有保质期的美女。他和美女相爱了,直到有一天美女发现了自己是罐头的事实并出走,这时女友出差回来,碰到正要外出寻找罐头美女的熊太,视线静静落在雄太的腰上,那里赫然印着代表商品的条形码和过期时间,正好是当天...《美女缶》可以说是对消费文化高度发达的后现代社会的非现实比拟。消费信用卡中的虚拟货币,消费网络的虚拟游戏,体验虚拟世界的情感交流...直到产生高仿现实的各种商品。后现代人类常常遭遇的困惑就是与虚拟现实的严密捆绑,“美女罐”当然还没有实现,但是赛博人,机器人都是热议的话题。机器人代替自然人提供物质服务,情感交流,精神慰藉已经是现实,而且受到赞誉:它们比人类更精确,更完美。这些真实与虚拟的错乱与移位无一不在证实鲍德里亚关于后现代的看法:后现代主义不只是一种符号文化,更是一种赝品文化,经由“模拟”的过程,通过各种模型生产出一种复制品,一种以假乱真的东西...现实与模拟之间发生“内爆”,令人感到现实与模拟之间没有区别,模拟的可能比真实的更好,比真实的更逼真。经由这种模拟逆生产的消费文化急剧膨胀,一方面加速了生产消费欲望的过程,将人们完全卷入非理性的符号消费之中,另一方面以虚拟符号的运作满足了后现代主体,意义,真实危机下异化为碎片的空虚内心。面对自然美景将其比拟为迪斯尼乐园,挥舞着wii手柄想象温布尔顿球场草皮的质感,沉迷网络虚拟生活(偷菜,停车),自然成为被疏远,破坏,遗忘的对象,而个体的实在感也在强大的虚拟世界的面前消减,麦克卢汉称之为“无肉身化”,”电子媒介削弱了生理躯体感与自主身份感“,随之而来的危险在于“各种程度的心理崩溃是新技术和无止境信息带来的根绝和泛滥的结果。”

四、结语

荒诞离奇的人物与情节设计,时空的平面化与任意性,模糊视角,戏仿,调侃,反转,拼接,回环等后现代叙事手法的频繁运用,让《世界奇妙物语》成为后现代的实验剧集代表,而作为日剧创作的中心,带有强烈个人特色的剧作家刻画了后现代人们身体与内心的各种挣扎与体验,这种丰富的可能性与多元性是全所未有的,也是难以一概而论的,因为它和后现代本身一样,是“开放的,断续的,即兴的,不确定的,或极端偶然的”。长久以来,有两种声音围绕后现代主义展开辩论,一种如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模仿文化,是“对历史典故自鸣得意的玩弄”,后现代主义因为主体的消亡和个体风格的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平庸无异的模仿,“艺术与美学不可避免的失败”,“新事物的夭折和禁锢在过去的文化”,“平淡的毫无深度的文化,新的肤浅文化”,它也是一种没有潜在可能性的影像和表象文化,它从其他影像表象及互文的作用下获得诠释的力量,导致”情感的衰退。”语言以及文本绝对中心的丧失伴随着的是文字的游戏,反转,戏仿。通过文字的重新排列组合获得阅读的,弥补情感的麻木重复和意义的缺失,哈桑说后现代主义是“拒绝解释”的,或许是因为在经由后结构主义者对符号的拆分,意义的消解之后,后现代主义者已经被迫来到了意义的荒原,真理与现实的终极所指无处所踪,只剩下消费时代的能指的爆炸性拥堵,将个人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孤岛,在无限的能指海洋中漂浮挣扎。如果单一从这样消极的方面思考后现代特征,后现代的人们是放弃了争夺真理,现实,统一性,被资本主义消费世界的能指爆炸所吞没而丧失想象力创造力,聚合为一体,主动剥离个人标签的过程;但是也有部分积极的理论家们倾向于接受大众消费文化中的能动部分,如琳达・哈琴在谈到后现代小说的戏仿形性时肯定了其批评性,自我和历史并没有像詹姆斯认为的那样在后现代文化中消失了,而是“被问题化了”,这种小说与历史构筑中被问题化的自我意识正是后现代的主要特征,“一种既非简单化的否决过去又非怀旧式的复制过去的富有生命力的文本间式。”《世界奇妙物语》脱出于高度发达的消费文化,自然难以摆脱平面化,商业化,符号化的后现代本质。其中不乏优秀充满想象力的短片,敏锐的捕捉了后现代世界的危机弱点,做出了反思的姿态,但近年来短片题材的穷尽与重复,盲目追求视觉效果完全放弃意义表征的超短篇的出现,也从自身反映了后现代文化的贫瘠。

参考文献:

[1]方生著.后结构主义文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拉曼・赛尔登著,刘象愚译.当代文学理论导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高宣扬著.流行文化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斯蒂文・贝斯特等著,张志斌译.后现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5]戴维・罗宾逊著,程炼译.尼采与后现代主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