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气候谚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 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
3、 枣花多主旱,梨花多主涝。
4、 晴天不见山,下雨三五天。
5、 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
6、 海水起黄沫,大风不久过。
7、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8、 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9、 大雾不过三,过三阴雨天。
10、 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
11、 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
12、 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
13、 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
14、 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
15、 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
16、 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
17、 雾露在山腰,有雨今明朝。
18、 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
19、 雷声连成片,雨下沟河漫。
20、 先雷后刮风,有雨也不凶。
21、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22、 闷雷拉磨声,雹子必定生。
23、 阴雨亮一亮,还要下一丈。
24、 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
25、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26、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27、 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
28、 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
29、 天空灰布悬,大雨必连绵。
30、 天上拉海纤,下雨不过三。
31、 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风浪。
32、 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33、 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34、 日落黄澄澄,明日刮大风。
35、 日出太阳黄,午后风必狂。
36、 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
37、 星星眨眨眼,出门要带伞。
38、 日月有风圈,无雨也风颠。
39、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0、 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
41、 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42、 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43、 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44、 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
45、 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
46、 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
47、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48、 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
有不少孕妇开始“自行解决”――近日,杭州的一名孕妇可是吃尽苦头。为了将“羊宝”拖成“猴宝”,她硬是提前坐了大半年的“月子”。然而,“羊宝”真的能变“猴宝”吗?
31岁孕妇信“偏方”,拖延预产期
因为生理原因,不少孕妇常常会出现双腿水肿的现象,医学上也叫下肢静脉血栓,多数情况下可以自愈。31岁的杭州孕妇小刘同样不例外,只是她下肢水肿得有些反常,不得不到医院求助医生。
医生诊断小刘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而原因,让医务人员哭笑不得――小刘的预产期是2016年1月底,也就是农历的“羊尾巴”,但长辈们要求她生一个猴宝宝,所以为了延迟预产期,她就提前请假躺在床上,准备熬到农历新年后再生。
渐渐地,小刘发现下肢水肿得越来越厉害,又红又肿,疼得不行,只能上医院了。最后,医生诊断:小刘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考虑到小刘目前的身体情况,医生建议采取抗凝治疗。
拖延预产期,医学“做不到”
确实有一些孕妇会向医生咨询怎么将预产期延后。可这个难题,医学真的“做不到”。
我们总提倡孕妇在孕期多活动,除非是特殊孕妇,会强调卧床休息。不然过多的卧床,对孕妇和宝宝都是不利的。提前“坐月子”以便拖延预产期,做法显然不科学。长期如此,不仅会让孕妇患上下肢深静脉血栓,还会影响宝宝的发育。
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着宝宝的出生?宝宝的出生主要与孕妇体内的激素水平有关,受内分泌系统、孕激素等因素影响。运动的多少,与发作期并无关系。常言道,瓜熟蒂落。胎儿发育成熟,自然就会降生。若“瓜已熟”而“蒂不落”,往往意味着孕妇胎盘老化,此时胎盘的物质交换和传输能力下降,直接影响宝宝供氧和营养物质输送,威胁腹中宝宝的安危。这时候我们都会进行干预,包括打催产素,甚至包括剖宫产。
不运动加剧静脉曲张
过期妊娠会威胁孕妇胎儿安全
摘 要:依据多年对气候变化以气象所产生的事件进行深入研究以后,对当前我国存在的旱灾、霜冻等灾害具有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以往气候变暖的环境下,我国一些地区的气候变化会随着降水量发生改变,随着降水量的日益减少,致使出现干旱的情况也频繁发生。通常情况下,影响气候变换的主要因素是无霜期大幅度提升。即使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国发生沙尘暴的情况逐渐降低。然而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干旱的影响,致使在这几年中会增加了沙尘暴出现的概率。
关键词:气候变化;极端事件;气象灾害
气候是在长期发展下呈现出来的天气特点,然而这种综合并不仅仅是说平均值,其中也涵盖了某种天气环境的几率及其相应的极端值。实际上,当某一地区的气候长时间都是在稳定的发展下,那么人类及其生态系统都会在这种稳定的环境下慢慢适应。但是,气候也有发生改变的时候,某些极端气候及其相关事件大量涌出,就会致使人们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为这些灾害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往往没有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供以借鉴。
1 我国近百年气候变化概况、温度变化
1.1 温度变化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近100年来我国的气温上升了0.5℃左右,其变化趋势总体上与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相一致。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我国气温持续升高,50年代到80年代初气温有所卜降,80年代中期开始又持续增温。从1950年开始,我国拥有了完整的气象资料,分析结果反映出近50年我国北方地区的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增温速率最大,达到0.4-0.8℃/10年左右,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气温略降,南方大部分地区没有明显的冷暖趋势。
1.2 降水变化
研究表明,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降水呈增长趋势的测站与呈下降趋势的测站大致相当。大范围明显的降水增长趋势主要发生在西部地区,其中以西北地区尤为显著。但是,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变化趋势的区域性差异较大,长江流域降水趋于增多,东北东部、华北地区到四川盆地东部降水趋于减少。
2 我国气象灾害的变化
2.1 沙尘暴
沙尘暴通常发生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在西北地区。沙尘暴的发生受到干旱、温度和风等多重气候条件的影响。1997-2002年期间沙尘天气频繁发生,严重影响我国某些地区,且波及到全国,使下游地区大气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沙尘暴作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
从当前沙尘暴出现的地区来讲,在这半个世纪的发展下,我国沙尘暴带来的影响得到了明显的减少,从20世纪中期到后期这个阶段沙尘暴发生的概率慢慢减少,尤其是在1997年的时候最少,然而在1997年以后沙尘暴的发生概率又大幅度提升。即使我国一些地区发生沙尘暴的概率逐渐减少,然而在大部分地区依然存在发生沙尘暴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沙尘天气出现的频率通常和冬季气温有着密切的联系。春天的到来会对我国一些地区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气旋活动的降低及其气温变化对沙尘天气出现的概率带来直接的影响。由于春季沙尘暴发生的频率能够和地面风俗存在密切的关系,而风俗大小会和沙尘天气出现的概率息息相关:倘若平均风速越大的情况下,那么出现沙尘天气的概率就会越高;假如风速减小的情况下,那么沙尘天气出现的概率也会逐渐减少。
2.2 旱灭和暴雨洪灾
降水量的变化与干旱关系密切。虽然研究表明,20世纪严重干旱和雨涝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全球性长期变化趋势,但在最近的二三十年中,撒哈拉、亚洲东部和南非干旱更趋严重,而美国和欧洲等地雨涝增多。在我国,长江、黄河两流域旱涝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跃变。分析还表明,长江、淮河流域从20世纪70年代起降水明显增多,洪涝加剧;而黄河流域从1965年起连续干旱,而且不断加剧。某些研究人员用1958-1999年月平均观测记录,分析了42年以来长江流域大范围旱涝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长江流域降水具有非常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年代际的转折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60年代的持续干旱与90年代的多发性洪涝形成鲜明对比。
在降水频率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年平均降水量出现某一确定比率的上升(下降),则强降水将会发生更大比率的上升(下降)。
当降水频率下降时,即使年平均降水量不变甚至下降,强降水事件也可能会增多。从全国平均来看,我国总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雨口明显趋于减少。降水总量不变或增加但频率减少,意味着降水过程存在强化的趋势,干旱与洪涝可能会趋于增多。最近的研究指出,我国的极端降水平均强度和极端降水值都有增强的趋势,极端降水事件也趋多,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极端降水量比例趋于增大。华北地区年降水量趋于减少,虽然极端降水值和极端降水平均强度趋于减弱,极端降水事件频数明显趋于减少,但极端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仍有所增加。西北西部总降水量趋于增多,极端降水值和极端降水强度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极端降水事件趋于频繁。长江及长江以南地区极端降水事件趋强、趋多。由此看来,我国降水极端事件的变化问题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显然,这种趋势与长江流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洪涝增加的趋势是相一致的。
2.3 高温热浪、霜冻和低温冷害
我国在冬天的极端最低温度逐渐上升的现象要比最低温度慢慢升高的现象更加的明显。所产生的温度增温情况在不大于极端最低温度以及平均最低温度的上升情况下,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我国某些地区在夏天时候的温度很高,然而从原来数十年的发展情况来讲,我国某些地区的温度一直保持在大概35℃的温度并没有发生较大的改变。所以,在这种极端气候下出现自然灾害情况的主要因素是年际变化的主要体现。
夏季低温冷害是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在近几十年来气温显著上升的背景下,东北地区低温冷害的出现呈明显的减少趋势。总的来看,上世纪50年代前期、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是近50多年来东北低温冷害出现较为频繁的时段。1969,1972和1976年@3年严重的低温冷害曾造成粮食减产300多亿斤。但自70年代后期以来,低温冷害的出现频次迅速减少,特别是近几年几乎没有出现过大范围的严重低温冷害。
结束语
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可以了解到:倘若极端气候发生的频率逐渐增加,并且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温室气体增加而导致的,那么就会对人们的安全及其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举国上下的有关部门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来挽回气候带来的灾害。所以,这样就要求相关部门事先做好防范措施,避免极端天气的发生带来无法弥补的后果。
参考文献
[1]李t君,王春乙,赵蓓,刘文军.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气象灾害与病虫害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0(S1).
[2]翟盘茂,王萃萃,李威.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的观测研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03).
[3]张海东,罗勇,王邦中,董文杰,王志强.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6(02).
【关键词】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6-0044-01
新课改要求突出对学生综合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进一步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地理实验,并在地理实验教学方面有了新的研究进展。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实验应该属于广义的地理实验,包括室外实验和室内实验,主要让学生参与教师指导或教师独自进行,通过地理观察、观测、演示、绘制地图、参观、调查、记录等一系列的室外和室内实验,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和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知识奠定基础。
一、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实验教学研究进展
1.国外研究进展。“重视地理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国际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1992 年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地理教育国际》把“发展学生提出问题、收集和组织信息、处理资料、分析资料、评估资料、发展通则、做出判断、做出决定、解决难题等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笔者分析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实验主要为地理观测、地理观察、绘制地图、实地调查,以演示、参观、记录等形式开展。
英国的《国家地理课程》要求学生能使用简单的仪器进行测量,如:直接观测和记录天气或者画出一张有注记的地图并说明地形。而美国在1994 年实施的《生活化的地理学:国家地理标准 1994》就已经提出“使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课程目标。美国不仅在地理课程标准里明确提出地理实验的要求,还以不同的载体来呈现地理实验,通过教材、期刊、丛书对地理实验活动做出了充分地表达,使教师可以灵活选用素材并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验。除此之外,美国还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地球科学实验手册》,如加州地球科学教材配套编写的California prentice hall earth science。由此可见,国外对地理实验的重视以及在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方面做出了规范。笔者认为,在规范我国的初学地理实验教学有可借鉴之处,尤其是在《天气与气候》这一章的实验教学有指导意义。比如,可以借鉴英国的《国家地理课程》让学生自己使用仪器去观测一天的气温、地温、降雨量,然后在计算机上制作出一天24小时部分时段气温、地温、降雨量变化情况表,并在全班做一场交流报告。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锻炼对数据记录、处理的能力,从而在与全班分享自己成果的同时,提高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国内研究进展。早在1956年,国家在《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中第一次提出对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要求:“在初级中学一年级必须用地球仪做实验”。不过,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地理实验教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2003年,“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开展地理实验”的要求被明确写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才使得在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研究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中学地理教学活动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学校还没有从行动上给予地理实验教学以应有的重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里,初中地理实验教学有效开展显得更为困难。
根据论文的数量与质量,笔者在中国知网里以“地理实验”为关键字进行检索,关于地理教学中的论文有165条记录,关于高中地理实验的论文有100多条(不完全统计),但是写初中地理实验的论文不到15篇,写“地理实验教学问题”的论文不到20篇。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论文偏少,研究初中地理实验教学问题的论文就更少了,说明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地理实验对教学开展以及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没能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有关专家学者针对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进行研究的论文是从 2005 年开始出现的,其中,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徐宝芳教授、张卫青教授撰写了有关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包括《中学地理实验的内容设计研究》、《中学地理实验与实习教育功能研究》等,并成立了“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和“《中学地理实验教学研究》课程教材及建设研究”两个课题;2005 年之后,论文中渐渐出现了来自教学一线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地理实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研究以及大量的地理实验教学实录及分析。近几年,不难看出中学地理教师在地理实验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呈上升趋势,但是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问题的研究方面涉及甚少,对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上丞待解决。对此,教师可以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设计方面进一步完善理论研究,以提高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意义。这有待于部分师范院校专家、教授和广大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以弥补理论部分的不足;同时,广大一线教师还应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进一步改善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尤其是对《天气与气候》的地理实验教学设计有待改善,使其在真正意义上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而且《天气与气候》有关地理实验的教学内容比较多,可以很好地通过地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观测数据能力,记录并处理数据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地理思维模式去思考、解决地理问题,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不仅仅停留在分数的提高层面,更重要的是地理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研究还是停留在理论上,很少有实验是针对性地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没有具体、细化的地理实验操作步骤,使得地理教师在实际操作时很少有可借鉴、参考的标准。同时,学生参与地理实验也是宏观的理论指导较多,实际操作时也很少有可借鉴、参考的标准。对此,要进一步细化、改善《天气与气候》地理实验的教学设计。当然,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上还得进一步深入,对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①对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发挥理论知识的宏观指导作用。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问卷调查的形式相结合,发现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以进一步探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从而给出相应的问题解决对策;②再通过典型的案例教学,给出教师在地理实验教学时的建议及学生在参与地理实验时的建议。③在新课标教学中,教师既要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还需注重过程与方法目标,更需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样,在初中地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理实验来巧妙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如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科学态度,锻炼学生的坚韧意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等。初中地理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也会带动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才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广大中学教师在实施地理课程的基本要求,才能发挥好课程标准的指导性意义。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地理信息技术”内容解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7-8):16-18.
[2]赵璇.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资源开发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气候变化 农业 影响 应对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teorological factor and The growth of crops and the effect of climate resources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nd how to protect the climate environment, avoid and mitigat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Keywords: climate changesagricultureInfluenceanswer
中图分类号:S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农业发展中,气候条件的变化对于农作物的种植以及生长影响作用最直接。气候变化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布局以及生长情况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我国,不同地区分布的种植农作物对于气候资源的要求也不相同,农业气候资源条件对于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发展等有着不同的作用影响。在农业发展领域建立农业气候资源的适宜度模型,进行不同气候资源条件下的农作物生长情况评估对于农业的成长以及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1 农作物生长与外界环境
作物生长的外界环境主要指土壤、气候、地形等,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但不能互相代替,辩证地对作物产生综合影响。在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环境的诸因子中,气象因子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基本因子,光、热、水、气等气象因子的。不同组合对农业生产会有不同的影响,不利的组合将使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有利的组合必使农业增产。
2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
2.1光照对作物的影响。光对作物的影响是从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增加光照强度,可以获得优质高产,不同光谱成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适当延长植物的光照时间,可以增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积累而提高产量。植物对光的吸收利用是个复杂的过程,不同植物对光照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有时会需要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互相配合,两者的不同组合,其对作物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2.2 温度对作物影响。作物生长需要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进行,温度除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外,环境温度对作物的影响也极其重要,我国南北温差较大,在植物的选种上要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耐温植物一般要求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和全生育期所需要的温度较高,适宜在南方种植,如:棉花、高粱、甘蔗等,耐寒植物要求起点温度和全生育期温度相对较低,适宜北方播种,如:麦类、油菜等。但异常的温度也是病虫害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前预防将有效遏制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保证作物产量[2]。
2.3 水对农作物的意义。水是重要的农业环境因素,水分的多少影响着生物体的各个方面,水即是作物制造有机物的原料,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所需要的矿物质营养元素的传输者。其中,植物的蒸腾作用约占植物全部吸收水分的4/5还多。
2.4 风对作物的影响。作物生长需要在通风条件较好的环境下,风是植物被动吸水的原动力,能使矿物质盐分随水分运至植株上部,风还能使植物叶片变薄,减少二氧化碳进入植物体内的阻力,并改变植物叶片大小对生长量所起的作用。
3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1干旱、霜冻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达5 000万t左右,为粮食总产的10%,其中,因旱灾造成的损失约占全部灾害损失的60%左右。到21世纪后半叶,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产量整体上可能下降13%~24%。从2009年辽宁的干旱到2010年云南的干旱,包括2009年整个东北的低温冻害等,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1]。
3.2灾害性天气频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人为因素的作用下,灾害性天气的发生频率正在加快、强度正在加强。气候变化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使产量波动大[3]。
3.3霜期延长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界限温度的积温值在近50年明显增加,在近20年里该积温线明显向外扩张,无霜期延长,使作物品种由中早熟型向中晚熟型发展,农作物种植结构出现适应性调整,这种变化直接导致现有农业生产的地理布局发生改变[1]。
3.4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近几年来冬季气温偏高,冬季冻土期缩短,冻土层厚度变薄,有利于病虫害的安全越冬,使越冬虫源、菌源增加,起始发育时间提前,虫害越冬界限向北扩展,危害范围扩大,病虫害危害时间延长,程度加重[3]。
4 气候环境污染对农作物的危害
4.1 水体污染。被污染了的水体,作物不能有效吸收,进而会造成作物干枯死亡,或严重减产。水体污染源分为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例如,几十年前DDT作为一种高效农药,曾经广泛用于防治害虫。美国某地曾经使用DDT防治湖内的孑孓,使湖水中残存有DDT,而浮游动物体内DDT的含量则达到湖水的一万多倍。据调查,中国5.5万公里河段有23.7%的水质不符合灌溉要求,4.3%的河段严重污染、鱼虾绝迹;受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亿亩。
4.2 大气污染。当烧煤的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空气中,这些酸性气体与天上的水蒸气相遇,就会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落到地面的雨水就成了酸雨。例如,我国西南某地区,1982年的三个月内就降了四次酸雨,雨水的pH为3.6~4.6,致使大面积的农作物受害。
4.3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的有害物质破坏了土壤的结构,改变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使土壤板结、酸化或碱化,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作物的减产或死株现象。
4.4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具有很大的破坏性,特别是暴雨洪涝、风灾、冰雹、雪灾等气象灾害会造成房屋倒塌、牲畜死亡、道路中断、桥梁冲毁、直接财产损失等等。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29.1亿亩,土地沙漠化继续加剧,面积已达19.5亿亩;盐碱地1亿多亩。
5农业生产中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5.1调整种植结构。针对未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可能影响,根据未来光、温、水资源匹配状况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新格局,改进作物、品种布局,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技术措施及预防可能加重的农业病虫害[2]。
5.2选择抗逆性品种。近年来,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在作物和品种布局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使自然灾害“受体”改变,加剧了灾害风险,旱涝灾害、冻害等发生后造成的损失加大,原因就是很多作物品种的高产性上去了,抗逆性下来了。
5.3加强农田生态保护。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旱作农业、节水农业;有效利用水资源,控制水土流失,增加灌溉和施肥,防治病虫害等,以提高农作物适应能力;保护土壤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施用无公害农药控制有害杂草、害虫发生,严格控制残留;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化学肥料的施用,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增加农田生态承载力,同时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使农田生产赖以存在的土壤、水源、空气等一切要素向良性方向发展。
5.4采取相应技术措施。根据对未来气候的预测调整农业结构,即要在适宜的时间、地点种植最适宜的作物;加强管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要根据未来的气候变化预测改善灌溉和排水设施;采用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抵御能力;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6 结束语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它自己的特定规律,而气候条件也有它发生、发展的必然规律,气候条件适宜作物生长,就有利增收,不利就减产欠收。由此可见气象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极为密切。保护气候资源,减少自然灾害,让天气、气候和水为未来增添动力。
参考文献:
[1]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适应气候变化农业措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扬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