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意义
近两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大学生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多,这也给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带来了相应的威胁。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作为高校应该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相应的引导,为大学生构建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除此之外,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是加强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以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虽然大多数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但是只是配备了相应的人员,但是却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没有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导致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许多学生不愿意主动去咨询相关问题,怕同学或者老师认为自己有心理疾病。因此,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除此之外,许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够,不能够很好的把握相应的工作方法,总是被动的等待学生来咨询,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
2.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不专业,根基不牢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来作为支撑的,但是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理论研究不够专业,根基不牢的问题,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相应的问题,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明确的引导,也缺乏研究检测的手段和固定时间的保证。除此之外,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不够,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研究不到位,这就给整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带来了相应的难度,不能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效的指导。
2.3 人际交往复杂化
现今,大学生由于正处于步入社会的关键时期,他们很希望自己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他们又缺乏相应的交往技巧,使得他们常常会陷入交往的误区。因此,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出现自卑和缺乏自信的状况,他们不愿意与人相处,常常独来独往,做事情的时候也是畏首畏尾,时间一久就会使得学生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下降。有些学生对外人有很强的戒备心,不敢与人相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心理出现问题。
2.4 师资力量薄弱
在高校中,由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学科的开设较少,并且教育部门也没有在这方面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这就导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学生没有办法从中获得更多的心理辅导。在我国,心理辅导的教师只需要掌握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教育的技巧,并能够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工具就足够了,但是有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还是由一些德育的教师来兼任的,他们对心理教育的理论还不够精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2.5 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不力
在许多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不够广阔,一些高校没有设立相应的实体平台,只是通过网站的方式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使得一些不常上网的学生无法得到相应的心理疏导。除此之外,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往往会存在网页上的文章较为陈旧,网页上的内容更新较慢,许多内容都是已经过时的,这就使得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无法真正的发挥作用。一些网站上的内容较为凌乱,没有针对性,这就使得心理教育工作开展存在相应的困难,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3 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策略
3.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观念是人们开展行为的基础,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教师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认识,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要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高校的管理人员应该转变心理健康教育较为落后的观念,要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为学生创造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环境,使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要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贯穿于整个高校的教学中,使高校的各项工作能够服务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从而提高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治疗。
3.2 设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许多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普遍存在不够健康的问题,他们很难客观的去评价自己,但是设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去正确的认识自己,使他们可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评价,并且能够很坦然的了解自我的心理状况。因此,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应该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来培养学生心理素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使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学习中认识自己,具备情绪调控和心理保健的能力,从根本上使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完善自身的心理缺陷。
3.3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要做好专兼职队伍的建设,不断的完善教师的专业化,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要采取积极开展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来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并且把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计划加入到高校整个的工作范围中。要重视对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心理健康业务指导,能使教师做到执证上岗,重视心理健康教师的培养,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提高他们专业化的水平,从而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的开展。除此之外,学校注重加强对心理社团等学生团体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指导学生将团体辅导等技术灵活运用到学生活动的过程中。他们与同学共同生活在一起,克服了学校或学院教师进行心理辅导的时间、地域、语言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将团体辅导技术应用在日常的生活园区、班级、社团等活动 中,在日常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知识等,成为离同学最近、覆盖面最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
3.4 建立监督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向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不能够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要确保整个工作的质量。因此,要建立有效的监督体系,保质保量,应该充分发挥行政监督能力,要做好评估检查工作,把评估检查工作纳入到高校教育的总体评估中。学校在心理健康评估体系的建立中,不能够只是局限在教师的能力和硬件设施的完善上面,而应该更加准确的反映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状况上面,要引导学生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高校要能够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来完善心理评估能力,把评估所得的结果进行及时的报告,并且反馈给学校和学生,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力度提高。
3.5 规范化管理,高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现今,许多高校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但是大多都是附属于教育行政的机构,并且一些高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这就使得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运作不够规范。因此,高校应该规范管理,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该有效的规划和组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不但有利于教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还可以使整个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得到完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因此,想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设立并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建立监督体系。除此之外,要规范化管理,高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能,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廖迎春,周爱云,曾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力原因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2]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J].教育部政报,2001,(5).
[3]魏鹏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对策分析[J].文教资料,2007,(27).
[4]江立成,魏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大学阶段作为人生重要的转折期,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无论在生理、心理还是所处的环境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他们开始独立面临着学业困惑,交友恋爱的困惑,就业择业的困惑等等。随着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这个群体逐渐成为一个机体健康、心理却严重亚健康的特殊群体。一项对全国高校学生的调查表明,有近30%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问题,心理病症和精神分裂之类的精神疾病成为其休学、退学和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分析。辅导员工作的职责、任务、性质与大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他们在缓解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峻与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不足之间的矛盾中,起到了有效的化解作用。然而,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人数的急剧膨胀,使得辅导员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开始严重失调,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二、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保障途径
(一)加强辅导员心理学理论的培训。高校应加大投入经费,对辅导员进行系统培训。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着重提出了对辅导员培训、培养工作的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班主任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对此,笔者在了解陕西省部分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情况的基础上,简要提出高校在加强辅导员心理学理论知识培训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首先,高校应对辅导员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培训。其次,对辅导员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中,也应针对辅导员的层次进行分化培训。对于新上岗辅导员和有工作经验的辅导员进行区分对待。最后,在理论培训的基础上,应注重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如运用案例研讨分析、角色扮演、现场模拟等培训形式,加强培训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二)合理完善辅导员激励机制。虽然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中占有重要比例,但是其工作环境与现状决定了这个群体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为他们的大部分精力都被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所占据。辅导员作为心理健康教的辅助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讲授、心理健康专题活动的组织开展等方面,但是高校要求他们在平时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通过开展心理调查和研究,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点,为学生的个性化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服务。因此,有效的激励机制会促使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三)开拓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渠道。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岳晓东教授在《登天的感觉》一书中提到,哈佛大学的学生咨询热线已经相对成熟,他们主要针对一般的心理问题提供服务,如对情感冲突、学习困难、家庭矛盾、同学不和、考试焦虑等问题的咨询,也包括对特殊心理问题的咨询,如对厌食症、贪食症、自杀预防的认识等问题的咨询。他提到,学生的相互咨询,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专业咨询人员的不足,也可使学生之间更加容易产生同感共鸣。当然成立学生咨询热线的学生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专家的定期指导。结合我国高校基本情况,高校辅导员应大力鼓励和支持这样的学生群体出现,定期与其进行沟通交流,以便更快的了解学生的动态和深入的开展工作,为更好的协助心理咨询专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奠定了夯实的基础。
三、结语
摘 要:本文在从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三方面对网络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改变进行全面论述研究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改变;策略
一、网络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改变
(一)网络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虚拟性。作为网络环境最本质性的特点,网络虚拟性主要指的是网络与其他真实存在的物理环境不同,人们采取匿名的方式借助于网络技术在虚拟网络环境中进行交流。这种虚拟性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有助于人们德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同时,对于当今大学生来讲,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使得他们更愿意借助于网络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想法和需要,吐露自己的心声,这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十分有利的,能够帮助他们对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真实、全面的了解,及时发现其心理上的问题。
(二)网络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交互性。有别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以单向信息传递为主的媒体类型,网络能够为信息的提供方以及用户提供在线即时交流特性。这种交流打破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使得人们随时随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并以自身的需求为根据,在对网络中的各类信息进行仔细选择、甄别的基础上,主动获取有效的信息,以平等、自由的发表自身独到的见解,向他人提出问题或是建议,进而实现网络的有效互动。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言,网络的交互性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开展。
(三)网络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开放性。网络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使信息可以跨越地域、国界的限制,从而呈现出开放性、全球性传播的特点。开放性的网络使人们可以在信息的生产者和接收者之间进行随意的转换。而开放性的网络,在具备信息宝库功能的同时,由于监管不力,一些有害的、负能量的信息充斥其中使得网络逐渐成为了信息的垃圾场。另一方面,开放性的网络环境使人们在网络上真正的实现了人人平等,无论是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和外界之间进行联系。对于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开放性的网络环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空间得以拓展,学生通过网络也可以对社会进行全面的了解。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策略
(一)加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首先,在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建立起信息化的领导小组,完善队伍机构建设,在加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对网络认识的同时,对其小组成员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以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落实到实处。其次,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做好工作人员的聘用与选拔工作,并通过各种方式为其提供深造、进修的机会,以强化其面对网络环境,迎接网络为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能力。再次,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为工作者提供更多学习、晋升的机会,在对工作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以及教学技能进行培训的同时,为其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有步骤、有计划的对其开展网络技能培训,以提高其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环境。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环境的优化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高职院校要扩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支出,改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高职院校网络的畅通,以便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为高职院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倡导家庭、企业、社会来共同参与、配合高职院校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通过企业网站对企业文化以及员工职业道德标准进行宣传,家长对学生上网情况进行监督,在社会中强化网络正能量的宣传等,以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三)完善规章制度建设。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需要依靠完善的规制制度来更好的保障其持续、健康的发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思想,使学生无论是面对生活还是学习都能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而这一切仅仅依靠教育手段是难以完成的,还要依赖完善的规整制度去支撑和监督,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建设,以使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都能够有章可循,比如对奖惩条例进行明确、对网络纪律进行完善,以通过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来对其心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解决,以做到防微于杜渐。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新生 高等院校 入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78-01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从中学刚刚步入大学之初,高校为使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所开展的一系列入学教育活动。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认为新时期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应着重包括环境适应教育、军事技能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等六个方面。可通过报告会、学术讲座、团体活动等方式,坚持集体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典型解析相结合,阶段教育与深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合理的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新生在短时间内适应高等教育的要求,完成人生中的重要转变。
一、入学教育中的环境适应教育
大学新生在刚刚踏入大学后,面对全新的环境,必然会有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应。可通过开展校史教育、校园文化教育和校规校纪教育等,让学生认识环境,了解学校的现状及发展规划;通过开展学习目的、方法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等,让学生以崭新的面貌面对新的学习生活;通过诚信教育、交际讲座等,让同学们把握交际技巧,通过团体活动增进同学间的沟通交流。
二、入学教育中的军事技能教育
军训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90后”是大学新生的主体,他们很多人都有懒散的习惯和娇惯的毛病,通过军训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得到提高,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而且通过军事技能训练,可以使他们相互激励、相互鞭策,不仅培养了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且对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纪律意识也能取得良好效果。
三、入学教育中的专业知识教育
通过专业知识教育,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概况、发展前景及人才需求等。通过领域内专家开展专业介绍会,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国际前沿动态和国内研究状况,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带领新生参观实验室、实训室,让学生了解学校的硬件条件;通过介绍本专业师资情况、学风教风情况、就业情况等,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师资力量、学习氛围和发展方向等。另外,在专业知识教育过程中,应避免过分地或者片面地强调专业教育,不利于“宽口径、厚基础”人才的培养、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搭建、学生学科视野的拓展和学术氛围的营造以及学生将来的就业。
四、入学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可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校园情景剧汇演等集体活动,对新生进行早期的心理健康教育。笔者所在学院针对新生情况,多次邀请心理专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如“走进心灵”――新生适应性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此外,还面向新生班级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如“相亲相爱一家人”“沟通的表情 成长的经历”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对新生了解自身心理状况、克服心理困惑、完成角色顺利转换有很大帮助。此外,应在新生班级选拔心理信息委员,形成班级、二级学院、学校三级网络管理,并定期对心理信息委员、班主任、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形成长效机制。
五、入学教育中的法制安全教育
生活中很多案例表明,许多大学生法制观念薄弱,缺乏法律保护意识,有的学生自身行为已构成违法,自己却没有意识到;受到不法侵害时,不懂得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甚至有的在安全问题上存在侥幸心理,最终酿成大祸。因此,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加强法制安全教育有着积极意义,并应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可有针对性地在新生中开展法律知识教育,比如对法律法规的学习,通过学习,使新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自觉地用法律保护自己。此外,还要加强“四防”教育、网络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等。
六、入学教育中的生涯规划教育
所谓生涯规划,指作为新的学生教育管理方法,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引导大学生尽快找准人生坐标,合理地进行大学生涯规划,并付诸积极的行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弥补和完善心理或能力上的不足,激发潜能,实现各自的人生目标。可通过邀请大学生设计专家开展名师讲座、邀请杰出校友回校作专题报告、开展新老生交流会等,激发大学生的活力和潜力。此外,还可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专业调查、顶岗实习等活动,在班主任、辅导员、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适时调整生涯规划,完善行动计划,促进个人的成长、成才。
七、总结
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入学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模式。因此,高校应结合大学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管理的特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时俱进,精心设计新生入学教育方案,针对大学新生入学后的种种不适,采取有效措施,培养新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为顺利完成大学生活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所谓机构的专门化,是指学校将心理教育视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内部设置以心理教育为主要职能的专门机构。这一机构应该包括至少四个相关组织,主要有领导机构、专责机构、运行机构和协作机构,它们共同构成学校完善的心理教育组织体系,共同完成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并通过职能整合、分工协作、机制优化等实现心理教育的专业化。领导机构主要是由学校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的(比如学工处、教务处、团委、各教学单位负责人等),一般命名为“心理教育工作委员会”或“心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领导全校心理教育工作,指导制定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规划和目标。专责机构主要是全面负责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专门机构,一般可命名为“心理教育中心”或“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中心”等,可以设在学工处,亦可单独设置以强化其专业地位。其主要职责是全面实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提出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和技术,指导运行机构开展具体的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专业的心理教育服务。运行机构主要是指设在教学单位(系、院)的心理教育工作小组和共青团内的学生心理社团以及班级或专业内的学生心理教育小组等。其主要职责是具体负责学校心理教育的实施工作,接受专责机构的具体指导,协助专责机构工作人员开展专项心理教育。协作机构主要是指学校内部与心理教育工作关系密切的组织机构,如学工处、团委、教务、工会、保卫、后勤等。其主要职责是全面配合并协助学校专责心理教育机构,积极开展有利于教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实现全员育人的功效。
在这个四位一体的心理教育组织体系中,最关键的组织机构是专责机构和运行机构,这两个机构具体负责学校教师和学生心理教育的全面实施,包括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和手段的优化、教育质量的监控、教育设备与技术的建设等。目前,在高校中运行的心理教育机构主要就是这两个,且一般比较重视专责机构,而将运行机构作为专责机构职能的延伸来看待。一项面向全国52所高校的调查显示:[2]52所高校中有51所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51所高校中23.5%的高校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而工作人员中全部为专职的比例仅为3.9%,60.8%的高校采用专兼结合的模式,而兼职人员中又有一部分人员是挂名或偶尔参加咨询活动。另有一项调查显示,[3]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挂靠在学校党政机关的占80.2%,其中挂靠在学工处的最多,占74.2%;挂靠在相关学院的占10.6%;挂靠在大学生服务联合体的占3%;属于学校直属机构的占6.1%。天津市46所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属于学校直属的仅有2所,其余22所高校均挂靠在学生工作处(部)。分析调查结果会发现,高校对学校心理教育在总体上是比较重视的,基本上都设有心理教育的专门机构,心理教育机构的专门化已基本实现。但同时也反映出另一种情况,即高校普遍没有将心理教育作为专业化的组织来对待,无论是现有机构的地位,还是机构设施的建设,以及专业人员的配备及其待遇等,都不能体现其专业化的特征,其专业的独立性、自主性还远远不够。
二、组织体系建设的核心:人员的专业化
所谓人员专业化是指学校按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的心理咨询或相关专业的具有从事心理教育与咨询辅导的专门人员,以适应学校办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还比较匮乏,且专职的心理教育工作者的比例更低,仅为3.9%,[2]这将极大地影响学校心理教育服务的专业性。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匮乏不仅表现在量的不足上,还表现在质的不足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学校心理学家的资格和训练提出三项要求:第一,具有教学文凭和教师资格证书;第二,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第三,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4]美国的人事指导协会曾制定了美国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的培养标准,要求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应具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课程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基础课程,还有辅导与指导方法、心理及行为测验法等专业技能课程。[5]在日本,有94.1%的校长认为,(心理)辅导是达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功能之一。
当然,我国的学校心理教育起步较晚且发展较慢,不能与美国相比。但美国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培养标准及其对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专业地位的尊重是我们首先必须要努力学习的方面,尤其是尊重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及其工作者的专业地位的理念非常难得。是我们必须要牢固树立的心理教育理念。有研究指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从整体上看还是比较低的”。[3]并且列出了十个方面的原因。应该说,这种评价还是比较客观和全面的,但并未提出高校心理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标准,而这却是当前高校心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缺少心理教师专业化标准才是导致其专业水平低下、专业地位不高的重要原因。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提出:“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特别是直接从事心理咨询服务的教师,应具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学历和专业资质。”这一规定并不十分明确,致使现实中高职院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的来源十分庞杂,专业背景也很复杂,且主要以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作为主要的从业要求。这里姑且不论心理咨询师证书考试的乱象,单就专业背景而言,已经显得很不专业了。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心理教育人员专业化至少要达到四个标准:第一,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第二,具有三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和五年以上高校工作经历;第三,至少参加过5个月以上有关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进修;第四,具有经过认证的国家三级及以上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
三、组织体系建设的关键:制度的规范化
所谓制度的规范化主要指高职院校为保证心理教育专业化,尤其是确保心理教育师资、课程、活动、组织、技术等的专业化而建立的一整套用于规范学校心理教育行为的科学完整的制度体系。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指出:“高校应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的规范管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心理咨询工作流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根据这一要求,我们认为制度的规范化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建立和完善心理教育从业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目前,我国高职心理教育面临一个突出矛盾表现在:
一方面,心理教育难度较大,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且非常迫切;另一方面,心理教育工作者在数量和质量上又都表现出严重不足,不能适应实践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最容易出现的情况是降低心理教育从业教师的准入资格,以思想教育工作者或学工队伍代替心理教育教师,即大量聘用非专业的心理教育教师来实施学校心理教育。这种做法的危险性在于,容易导致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混淆,导致心理教育对象的心理认知与社会经验的混淆,导致对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认知错误而使学生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最终会导致学校心理教育专业地位的彻底瓦解。所以,建立健全高职心理教育从业教师资格准入制度非常必要,非常迫切。
第二,要建立心理教育教师“心理咨询资格认证”制度。高职院校为充实心理教育教师队伍,曾较大范围地组织过学工人员学习心理咨询理论的活动,许多学校甚至资助过学工人员报考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对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双师”待遇,以吸引更多的教师投入到心理教育工作中去。所以,目前,高职院校中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虽然数量和质量都严重不足,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教师大多都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在心理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的当下,这种单一证书上岗制度或许可以缓解学校心理教育人员不足的压力。但从现实的观察来看,这些教师不仅没有心理学和教育学专业背景,有些甚至连高校教师资格证书都没有,在工作中没有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实践和经历。所以,仅仅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还远远不能证明其具有从事心理教育的能力,还必须对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进行认证。经过资格认证的才能允许进入心理教育行业,开展心理教育实践。
第三,要建立学校心理教育评估督导制度。高职院校心理教育机构虽已成常设机构,但其活动内容和形式,尤其是其活动的成效等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规范。学校层次的心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基本上只是个形式,既不开展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研究,也不对心理教育工作机构进行指导、检查。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机构的地位和人员待遇也不高,工作的随意性较大,没有具体的工作目标和可检测的工作标准。活动设计不具有针对性,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力都不够;心理教育教师介入活动的主动性远远不够,还有医学模式的影子,“患者”找到教师后教师才介入,在此之前,学校缺乏系统、科学、有效和主动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措施,仿佛学校心理教师的存在就是为了等待学生“犯病”。高职院校心理教育的被动状态决定了其教育影响的有效性和全面性,改变这种状态的可行方法是建立学校心理教育评估督导制度,开展心理教育的校级设计,对学校心理教育资源利用、师资作用发挥、教育内容选择、活动方案设计、教育效果评估等进行全方位监督和指导,不断提高心理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