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兰亭集序书法

兰亭集序书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兰亭集序书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兰亭集序书法

兰亭集序书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书法文化;绍兴;旅游;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8月10日

绍兴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拥有4000多年文化沉淀和2000多年建城史,史称“华夏风流”、“天上仙都”、“国之东门”等。绍兴因其拥有的独特人文旅游资源,被称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走在绍兴的每一步,仿佛都能说出一段故事,一些历史,千年的历史沉淀让绍兴以“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和名士之乡”形成了自身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现代生活中绽放出它独有的光芒。

旅游产业发展日新月异,公众的文化水平、经济水平不断提升,旅游业已从纯粹的观光游转变为集休闲、修学、商务旅游等多层次消费为一体的产业。现在的旅游者往往在追求更深层次的活动,独树一帜的旅游开发迫在眉睫,将书法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符合这一趋势。

绍兴被称为书法之乡,书法文化在绍兴的文化旅游资源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绍兴书法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书法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将成为吸引现代旅游者的独特因素。绍兴于书法是故乡,是书法圣地,绍兴的书法文化旅游的开发就应当先于人前,不落人后。

一、绍兴书法渊源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在一定的社会阶段下发展而成的一种传统艺术,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是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言的舞,无图的画,无言的乐”。书法自殷商时期萌芽就一直伴随泱泱大国的千年历史成长,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

(一)绍兴书法历史。书法对于绍兴来说,就像是绍兴历史的血脉纹络,书法的兴盛荣辱,昌盛颓废,风格变化,都在绍兴的书法历史上记载显赫。绍兴关于书法的记载已有千年,关于书法的传承千年不衰,关于书法的种类自成流派,关于书法的文人层出不穷,关于书法的故事数不胜数,绍兴书法文化优势显越。

秦汉年间,会稽(今绍兴)文人辈出,著述如林,成为文献名邦。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空前繁荣。东晋年间,王羲之携好友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葺,集各自诗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写序《兰亭集序》,被天下人推崇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成之后,自东晋至晚唐朝的四百年间,对其行草书法极度推崇,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摹刻也相当的多,促进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绍兴至此成为中国的书法圣地。元明清时期,书法在绍兴进一步发展,在楷书、篆刻等方面精品辈出,人才众多。民国至今,绍兴的书法圣地地位屹立不倒。现代中青年书法家传承书法文化精神,形成了“二王”行书和徐渭行草等众多流派。自1985年始,已成功举办27届中国书法节,吸引了众多书法名家、各界精英的光临青睐。世界上尤其是对东南亚的日本、韩国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日本、韩国很多知名书法家都会汇聚在此,“寻根”书法。整个绍兴市的书法艺术氛围浓厚,书法才人辈出,精品众多。仅绍兴县就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15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40人。书坛有云:“中国书法看绍兴”。

(二)绍兴的书法名人。绍兴书法界,代代有才人。绍兴书法名人众多,云集会稽,形成优越的文化氛围。

两晋之前,书法家不多,但成就较高,以嵇康、吴贺邵、吴朱育3人为代表。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丁潭、孔侃与孔愉以及王氏家族为代表。王氏家族书法数代相传,成就惊人。王羲之书法最为著名,笔法平和自然、遒美健秀,世人称其行书“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爠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巅峰作《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氏家族书法家人才辈出,除“二王”外,还有隋末唐初智永禅师及其侄子惠欣,智永的徒弟智果和辩才等。

唐宋有以徐师道及其子徐峤之、孙徐浩、“二徐”杨维桢等为代表的12人。

明清有杨珂、徐渭、倪元璐、祁豸佳等书法大家17人。徐渭,明代,绍兴人。徐渭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佯狂之人,一生潦倒狂放。他崇尚王羲之的书品,行草最佳,独创将隶书的笔法溶于行书之中,书法貌似“狂放不羁,实则暗含秩序”。

民国以后,绍兴众多书家承前启后,硕果丰富。魏馘、冯仲摩、周树人、顾燮光、陈半丁、周庸村、沈定庵等为代表的22人。

(三)绍兴书法轶事。绍兴关于书法故事数不胜数,如“智永练字,退笔成冢”、“以书换鹅”、“海门关”、“十八口大缸”等,徐文长的“题画改诗”等。如,兰亭相聚。东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与同谢安等42为好友相聚于绍兴兰亭参与修禊事宜,众人饮酒赋诗,集各自诗为《兰亭集》,王羲之作序,写下千古绝唱的《兰亭集序》。此序为28行,324字,文采、书法都是王羲之生平的巅峰之作,其中“之”字就有20多种写法。此书被尊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后人争相模仿的佳作。

与绍兴书法有关的成语:曲水流觞、惠风和畅、茂林修竹(取自《兰亭集序》)、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临池学书、唐临晋帖、一字千金、勤能补拙等。

二、书法与旅游的契合

书法是一种全身心的运动,是一个从外在修养的提升到内在气质的提炼的过程。从准备、练习、作品落成到品鉴作品,充实生活,提升文化品位,修身养性,是集休息、养生、运动于一体的活动,符合现代旅游的休闲、保健、养生等众多需求。

“养身”,洗毛笔调墨砚,通过这些动作的完成来达到肢体的休息放松,全身血液循环,经脉活络。这是从“修身”外在身体的放松,达到休息生活的状态。

“养性”,预想字体的结构、书写的笔顺,要求书写者集中精神,凝结思绪,潜心思索,忌草率、粗心。凝神聚思的过程是形象思维运动的过程,也就是右脑的运转,左右脑同时锻炼,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起来,增强协调性。

“养生”,书法讲究姿正心静,凝气,臂有力,下笔成书,精神气贯注于笔尖,笔随心运。心中禅定,身体舞笔。书写过程中,指、腕、臂和腰部的肌肉、关节有节奏的运动,我们的大脑皮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兴奋,有调节肢体和气血的作用,同时加强新陈代谢,很多书法家长寿,与练习书法不无关系。

“养心”,在书成落笔后,从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同时美好的作品让人赏心悦目,书法的内容和作品形态风格都值得研究,观赏者可从中得到书法鉴赏品位的提升,陶冶情操,达到养心的功效。

三、绍兴书法旅游现状和问题

(一)绍兴书法旅游现状。绍兴书法旅游的目标群体以国内游客为主,国外游客市场为少数;国内游客中以长三角地区的游客为主,长三角地区以外的游客较少;国外市场主要以东南亚国家为主,其中日本、韩国的游客居多。

绍兴作为书法之乡,历史悠久。唐朝李白有云:“今日赠予兰亭去,兴来酒笔会稽山。”绍兴城市旅游的其中一张名片就是“书法之乡”,来绍兴旅游的游客都会在此寻访书法朝圣地——兰亭。兰亭因《兰亭集序》名胜天下,绍兴书法旅游游客集散地就主要在这里,尤其在每年三月举办的兰亭书法节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的光临。可以说,绍兴对书法旅游已有一定的认识,并已经开发了相关的产品,如兰亭书法节、兰亭书法博物馆等。在旅游商品的开发上,也开发了《兰亭集序》的小型仿刻品,《兰亭集》的小册子等,作为推荐品推介给游客。

(二)绍兴书法旅游存在的问题

1、市场狭窄。以绍兴书法旅游为目的的旅游只占少数,一般只是将书法旅游纳入绍兴游的日程当中,书法旅游主要集中在绍兴兰亭风景区。绍兴的旅游客源主要是来自国内游客,国内游客中以长三角地区的游客居多,国外的游客主要是来自周边国家,其中日本、韩国的游客将近占一半。在日本发生大地震后,日本的客流量骤减,国外的游客就少之又少了。

2、受众群小。书法旅游是比较高层次的旅游消费,书法旅游的受众群体主要集中在文化素质修养比较高的人群中。我国自20世纪以来,人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但纯粹的以书法文化为目的的旅游还是比较少的。来绍兴以书法旅游为目的的国外游客,也是集中在书法修养、文化内涵比较高的游客中,受众面比较小。将书法普及,推进书法旅游的进行,将是迫切之需。

3、结构单一。绍兴书法文化相当丰富,但是开发与书法旅游相关的产品结构单一。绍兴书法旅游的主要目的地是绍兴兰亭风景区,大多数游客只是进行观光性质的旅游。客流量激增主要集中在兰亭书法节开展时间段,与书法相关的产品寥寥无几。绍兴被称为书法之乡,除王羲之外还有其他的书法大家,仅仅是一个风景区是不能体现整个绍兴书法文化的。

四、绍兴书法旅游的开发

(一)扩大书法文化接受群。绍兴的书法历史由来已久,作为“文化之邦,翰墨之乡”,政府可以作为推进书法发展的龙头人物,可以在中小学中开设书法课程,编纂相关书法丛书,在全市普及书法知识,做足书法文化的群众基础。在全国甚至是全世界做书法巡回展览,推广书法基础知识,介绍绍兴的文化。

(二)做好书法文化的宣传。绍兴旅游的宣传中,已有关于黄酒为专题的相关报道,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书法的专题、宣传片还是比较少的,也可以由政府牵头,吸引民间投资,创办绍兴书法杂志,加大和完善与书法旅游相关的推广和介绍工作。同时,做好目标市场调查工作,对市场分级,把宣传推广工作逐步推进。

(三)塑造书法文化社区。书法的历史悠久,书法旅游的建设,是为了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可以构建一个书法文化社区。社区中打造以书法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将绍兴的书法名人都融入其中。社区内打造短期书法培训班,可以让游客了解和参与书法入门活动;书法名家的作品展览;构建绍兴名人书法长廊,介绍书法名人;书法文化历史博物馆等,让游客感受并参与到书法文化中。书法旅游的开发,不仅仅是表面层次的欣赏观光,更要从挖掘书法文化的内涵来引导书法旅游的文化潮流。

(四)开发书法旅游产品和活动。围绕书法创作和作品制作相关衍生品,发展与书法有关的创意产业。书法是高雅的,在发展相关产业时,就不能以利益为先,重艺术,品文化。设计名人名作书签,画牌、室内装饰等相关的工艺美术作品,同时也可以结合现代生活,将时尚融入创意中。

开展以书法为主题的活动,以现有的“兰亭书法艺术节”为基础,开展与书法有关的书法主题活动。比如,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展、书法工艺品展,不定期地组织知名书法家和爱好者来绍兴采风、创作、书艺设计等,还可以邀请国内外书法家进行专题讲座和系列相关的创作活动。

五、结语

开发绍兴书法旅游,能够提升一直以“鲁迅故里”为旅游名片的绍兴更多层次的旅游内涵,把书法作为绍兴新的重点对外宣传的窗口,是符合当代可持续发展观的,能够促进绍兴市的文化品位,进一步扩大绍兴旅游市场的知名度,实现绍兴经济、文化、社会的共荣。

主要参考文献:

[1]傅建祥.人文旅游看绍兴[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7.3.1.

兰亭集序书法范文第2篇

《兰亭集序》作为王羲之散文体裁的代表作,古往今来被无数仁人志士精评细品,其中探讨最多的是作者通过《兰亭集序》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人生境界。该文作为高中语文必修篇目出现在我们视野中,如何在达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引导学生品味、感悟王羲之对生命嗟叹,探讨此间透露的人生哲学,是教师应该认真研讨的重难点目标。名师学者对此篇序言散文的解读不胜枚举,本文另辟蹊径,从课文中三个主要的语气助词“也”、“哉”、“夫”入手,引导学生涵咏品味其间妙处,领悟作者在特定时期特殊环境下传递出来的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本内容,熟读成诵;

2.把握书序的体裁特点,掌握文言鉴赏的方法;

3.通过“也”、“哉”、“夫”虚词的比较探究,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在于对文言知识的掌握和对语言特点的鉴赏,难点在于体悟作者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在开始今天的新课之前,老师想与大家分享一则小故事:

(PPT展示)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宋)曾巩《墨池记》

提问:这主要是讲了一件什么故事?哪位同学能简单概括或者复述一下。(请学生回答,提示难解的字词,帮其疏通文意)

明确:这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也正是由于王羲之孜孜不倦的勤学苦练,才最终使他成为一代“书圣”,才创造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PPT展示兰亭集序书法图片)兰亭集序不仅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其内容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兰亭集序》。

二、诵读: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语气语调,把握节奏,读准字音,结合文下注释把握文章大意。(5分钟)

点拨:癸丑、会稽(kuài jī)、修禊(xì)/事也、流觞(shāng)/曲(qū)水、趣(qǔ)舍万殊,“趣”通“曲”、感慨系(xì)之、嗟(jiē)悼

齐读。

点拨:读后发现文段各段内容区分明显,作者的情绪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有什么不同,我们再细细品读一番。

分段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第一段。第一段是兰亭集会盛况的概要,作者心情较为愉悦,读时娓娓道来。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二、三、四段,并说明该段大意和作者的情感变化。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词句,并用文中的话概括。

明确:“乐也”――“痛哉”――“悲夫”

精读:思想探究

“乐也”、“痛哉”、“悲夫”,我们发现不同的心境,使用的语气助词也不同。“也”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明确:也,在这里放在句尾,作为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表达的是对事物固定状态的肯定或确定。如“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二)如果我们去掉“信可乐也”中的“也”字,变成“信可乐”,句义上有没有变化?哪里有变化?

明确:句义上没有变化,但是语气上和句式上有变化。助词本身就是起语意表达的辅助作用,对句子本身的意义的影响实际上并不大。说话人是在传达一种新的事情或状态,若去掉“也”,只是一种平淡的叙述,带上了“也”,则是特别地传达出一种肯定的语气,说话人的语气得到了加强,情感也得到了深化。三月的江南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作者与志趣相投的友人会与山川林野之间,饮酒赋诗,抛开尘世的纷纷扰扰,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和自由。“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目之所至,大好风光尽收眼底。感情美和句式美达到了完美统一。“所以游目骋怀”,这里的两个动词“游”与“骋”极力表现了动作幅度之大和胸怀之宽。所以作者的感慨“信可乐也”。乐的是此情此景,是乐人也是乐事。“也”字在这里不仅加强了作者喜不自胜的情感,也在句式上使行文整齐划一,富有韵律美。

“岂不痛哉”的“哉”的使用又有什么意义,如何使用“哉”表达作者的心境的?

明确:“哉”在这里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呢”或者“吗”,如“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岂独一琴哉”(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此处加强了反问语气,表明作者痛之切,难道不悲痛吗?“哉”字含有强烈的语气,且常用在反问句、疑问句中肯定有力。在此段中,作者的思绪由眼前的景物转而至对人世的感慨。由“乐”转“悲”,“俯仰一世”夸张的手法极言人生短暂,人们应该怎么度过这短暂的一生?虽然人们选择的生存方式存在差异,但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快然自足”。然而一切都逃不过时间的仓促,一切将随着死亡而消失殆尽。此段其实就是在论述一个问题,那就是“俯仰一世”。时间是残酷的,死亡的不可抗拒感和人在生命长河中的无力感交织在一起,对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来说,心中自是无限慨叹。一句“岂不痛哉”戛然而止,悲痛之情萦绕不尽,思绪满怀!

最后一段最能体现作者情绪的句子有哪些?(“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夫”字在表达作者情感时有什么作用?

明确:“夫”作为语气词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或“了”,在一定的语境中含有一定的感彩。在这里,我们结合上下文,可以推断出“夫”字是作者对人生苦短的悲叹,也是对庄子“齐物”思想的一个否定。“一死生”和“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生死的看法,庄子夸大了生死的相对性,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认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种观点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是荒谬的。活着能创造价值,死了却一无所有,一切归零,活着和死去不可能等量齐观,所以作者扼腕而叹:“悲夫!”

史料补充:对人生苦短的感慨植跟于魏晋士人的心中,纵情山水的快乐是短暂的,老之将至的痛苦是必然的,所以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所以《古诗十九首》中说:“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相较于西晋文人对仕途功名的追逐,东晋的王羲之淡化了对物欲的享受和对功名的贪恋,而寄情山水,淡泊明志。既清正为官,又“放浪形骸”。所以他不会有庄子的绝对的逍遥,是务实而不物质的人。所以他明白生的可贵和死的可叹,“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提醒世人在有生之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是多么必要。

三、研读:各抒己见

学习了王羲之对待生死的看法,你持何种态度?说一说你的人生观或者生死观。(学生自由陈述观点)

四、小结

王羲之从人类审美同构的角度,把个体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待,由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共同的情感,共同的嗟叹,共同的感叹,使古往今来的人们相沟通,相延续,肉体虽灭迹,但精神之流水滚滚而东,永不停息。王羲之从横向的天地万物到纵向的历史长河,超越了个体生命,而走向了永恒的精神不朽。“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王羲之《答许询诗》)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把握短暂的生命,驱散浮华之物的遮蔽,使生命放射出本真自然的荧光,使个体获得充分的发展,做出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从而获得精神的永生。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对照王羲之的《兰亭诗》,比较诗与《兰亭集序》,品味二者的异同,深切体会诗人的旷世情怀。

兰亭诗 王羲之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压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板书设计

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 俯仰一世:岂不痛哉

兰亭集序书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书法教育;语文教学;活力

语文是面向学生而开设的一门基础课,是集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于一体的素质教育基础性课程。语文教学实践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书法教育可以满足语文教学这一基本要求,可以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书法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下面从几个角度阐述书法教育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一、书法教育与语文工具性相互统一

书法教育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真正与语文“工具性”相互统一。加强书法教育也是增强语文工具性、推进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写字”是学生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应该越来越受重视。

《兰亭集序》是书法家王羲之所作。其主要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集序》共计324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丰驱,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群贤毕至,众相毕现。王羲之智慧之富足,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21个“之”字,各具风韵,皆无雷同,写法个个不同,或平稳舒放,或藏锋收敛,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达到了书法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

二、书法教育与语文人文性相互统一

我们常说的人文素养的“人文”,强调以人为本,要求尊重人的本质和需要、人的利益和发展。而人文教育,就是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人(学生)为本的思想,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注重知识的内化和渗透,通过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使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和情感教育,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人文性的重要作用。书法教育可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这正好与语文“人文性”不谋而合。

《兰亭集序》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用笔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其书法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三、书法教育与语文审美教育相互促进

汉字记录了传统文化历史之脉络,文学则传承了审美愉悦的心灵之路。鲁迅先生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还说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我们应把语文学习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联系起来,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陶冶情性的审美性的重要作用。中国的书法十分独特,是审美与实用的结合体。书法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增长知识,还能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这正符合了国家对美育所提出的要求。

书法艺术有其鲜明特点: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被人们誉为“毛体”;行草取狂草气势的书作,鱼龙变化,仪态万方,最能表现诗人书家性情;结字造型能力极强,想象丰富、形象生动、书中有诗、书中有画,章法布局极为美观;风格多样、多姿多彩于豪放中兼婉约、刚健寓妩媚,于雄强中显柔情、粗犷中见纤巧。《沁园春・雪》书法与诗结合,完美地体现了“刚以达志,柔以抒情”之旨。此词,是古今咏雪诗词之绝唱,其胸襟气魄的雄伟浩阔,真可谓“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这首词上下浑融一气,构成了一个博大浩瀚的时空世界,铸就了一个完美独特的书法艺术整体,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总之,“书法将汉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艺术融为一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汉字书写的美学价值得到了超越国界和超越汉字使用范围的承认。因此,写字教学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审美能力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文化的理解,既有利于写字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增进学识修养。”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对写字的兴趣,提高对书法教育的认识。学生除了认识写得一手好字的重要性外,还要让学生明白,认真、仔细、规范、整洁地写字,更能促进一个人良好品格的形成和意志力的发展。有正确的写字姿势能塑造人优美挺拔的身姿。只有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也就能注意做到“提笔就是练字时”。书法教育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兰亭集序书法范文第4篇

王羲之草书笔画入门字帖代表:草书《十七贴》。

王羲之,字逸少,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会稽内史(世称“王会稽”),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对真书、草、行主体书法造诣都很深,被后人誉为“书圣”。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负的书体。钟繇创造由隶入楷的新貌,但尚未摆脱隶书的影子。王羲之楷书不仅跳出隶书的影响,而且开辟了新的广阔天地,上升至一个全新的鼎盛境界。代表作: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行书:《姨母贴》《快雪时晴贴》《丧乱贴》《兰亭集序》等。其中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来源:文章屋网 )

兰亭集序书法范文第5篇

行书:《兰亭集序》、《平安帖》、《奉桔帖》;

草书:《十七帖》、《丧乱帖》、《得示帖》、《二谢帖》、《快雪时晴帖》、《姨母帖》、《初月帖》、《妹至帖》、《寒切帖》;

楷书:《乐毅论》、《黄庭经》、《孝女曹娥碑》。

相关期刊更多

文艺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文化厅

文化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社会科学院

新美术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