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以初中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为基础。七年级学生刚进入中学,年龄小,身体发育都还不够成熟,所以,七年级课本在编排内容上让学生掌握的内容相对较少。因此,拓展天地就可以充分发挥七年级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读追星现象》是七年级下册课本第16课《长大的感觉》在拓展天地这一板块编排的内容。本拓展天地的内容是这样的:
首先,分析了明星崇拜的成因: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对自己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有着美好的设计和想象,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个可以效仿的目标。“追星”现象就因青少年的这种身心需要产生了。
然后,举了两个例子:
有三个女生为了参加台湾某歌星的演唱会,在开学报到这一天,怀揣学杂费,与家人不辞而别,踏上了南下深圳的列车……
2008年8月的一天下午,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门前人潮如涌,英国著名科学家,时间简史的作者斯蒂芬霍金,将在此举行一场公共演讲――“膜”的新奇世界。拥挤的人群中,一位高个子男生不停地跟身边陌生的人们打听:“谁有多余的门票?”他还央求别人:“我从小就喜欢物理,崇拜科学家,请把我带进去吧!”。
最后,分析了如何正确对待明星崇拜。
明星崇拜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常见现象。心目中的偶像要尊重,但也不可盲目崇拜,同时,我们更需要认真地欣赏自己,发现自身的美好与独特,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己,走向成熟。
一、拓展天地增强了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
在认真学习本课的基础上,我让班里的每个小组都制作了关于“明星崇拜”的手抄报。从手抄报的命名特色,内容选取,文字字形的加工、配图上,八个小组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组的同学都积极地搜集资料,筛查准确信息,选取正面事例,设计手抄报的格式等,都希望自己组的手抄报能图文并茂,高人一等,其中有一组同学的手抄报命名为“这是一个组同学智慧的结晶”。每个组的八名同学皆有自己的板块,从各个人的视角分析了自己的不同观点。
学生们的头脑、双手都在被充分的开发,同时也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并加强了学生间的团结、合作能力。
二、拓展天地增强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针对本课的拓展天地,我自己出了一道针对性的题目:七年级二班举办《我来看明星崇拜》这一活动
第一,采取哪些方式来举办,并且针对此形式列出具体步骤。
第二,采取哪些方式来搜集关于崇拜明星的资料。
在回答这二个问题的过程中,我采取的是分组讨论,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小组展示的答案中,把每个小组的答案都挂到了我们教室前的黑板上,每个小组的报告员起来讲解,得出结论。最后,让每个人根据所有小组的答案综合得出一个更全面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语言综合组织能力都得以慢慢地提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集体智慧得出了我们的参考答案:
第一,主题班会、黑板报、演讲比赛、图片展览、辩论会等。
第二,搜集资料学生回答出了,可以上网搜索、查资料、报纸、书刊、看电视、问老师或他人等。
其实,讲到这里,我们已经不着痕迹地接近中考题了,把它放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里,加深了知识内容,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疲倦地掌握了重点内容。
三、拓展天地整合了现有的教学资源
解读追星现象这一拓展天地在我们徐州市和邳州市的期中期末考试中都曾出现过,于是我把近几年的试卷找来,得出了一个典型的题目:
20世纪80年代以后,追星现象在我国逐渐萌生。而中学生已成为“追星”族中一个庞大的群体,中学生的追星状况逐渐变得疯狂起来。据报道:为了观看自己偶像的演唱会,有些学生甚至逃课;有些学生对自己怎么看怎么不顺眼,非常自卑。
根据材料,你怎样正确看待中学生的明星崇拜?请用所学知识,说明这些学生如何做到悦纳自己?
这两个问题中,第一题比较容易解答,就是我们课本上有直接的答案,一看就会的;第二题也是学过的,在第17课的内容中,答案是:而此拓展……
综上所述拓展天地的应用可大可大,可复杂可简单。关键在于老师的把握,但是一定要立足于课本的基本内容中,去挖掘教学中可用的东西,并遵循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初中思品“拓展天地”可谓要好好挖掘,细细探讨,你会发现“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们学习政治热情提高了,竞争意识也提高了。另外,也激励了我对于思想品德课的探究,感受到了“学海无涯”。
参考文献:
1.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课本.
2.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教学参考.
一、对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的分步实践
1.基于情感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讲演能力
中学课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情感领域的学习,因此对于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口头表达能力欠缺的七年级学生,我们倡导教师通过侧重培养他们的讲演表达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科学习能力。
在七年级分步推进的第一阶段,我们将第一阶段的目标定位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培养大多数学生讲演时外在方面做到口齿清楚、声音洪亮、语速适中、大胆自信等;内容上做到有针对性。第二阶段的目标是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讲演时外在方面做到姿态端庄,注重礼仪礼貌,能恰到好处地以手势、动作,目光、表情帮助讲演;内容上做到有逻辑性,层次清楚,有条理。第三阶段目标是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中指导、帮助学生为讲演做准备,如收集、整理资料,开展讨论;在内容上做到辩证、多角度地进行讲演。第四阶段目标是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为讲演撰写发言稿(详稿)、发言卡片(简稿);在内容上做到能辩证、多角度地进行讲演。第五阶段目标是学会使用PPT辅助讲演;内容上进一步做到针对性、逻辑性、辩证、多角度,并强调语言的精炼与概括。第六阶段目标是讲演时在内容上进一步做到具有感染性、独创性。第七阶段目标是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团队的讲演。第八阶段目标是学会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演练、学科讲演。
通过对以上阶段具体目标的实施,我们认为时政播报、演讲、点评同学的发言、讲述事例、表演小品或课本剧、根据情境回答问题、辩论、课堂讨论等是提升初中思品学科学习能力的重要形式。学生自评、教师点评、学生互评等是教学点评的重要方式。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要求和布置不同任务,优等生要求独立讲演,声情并茂;中等生鼓励独立讲演,声音洪亮;后进生可以找人合作。
2.基于认知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学课堂教学还需要解决认知领域的学习,因此对于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比较强的八年级学生,我们倡导
教师通过侧重培养他们阅读教材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科学习能力。
教育学者布卢姆认为“记忆过程促进学习的保持,其他五个过程促进学习的迁移”,因此我们将八年级第一阶段目标定位为:以课本的前言和目录为载体,了解课本构成,从宏观上把握学习内容,了解整体知识结构;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载体,学会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某节或某段的中心意思。第二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载体,训练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准确地在教材上找到答案。第三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载体,学生经过分析,能表达出节与节、目与目之间的关系(总分、并列、递进、因果、条件等)。第四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载体,学生经过分析,能表达出框与框之间的关系,表达方式可以包含口头表达和书面(如画结构图)表达。第五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载体,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能够详尽地写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结构图,知识点概括全面。第六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载体,学生能够创造性地画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结构图涵盖重要知识点,体现自己对知识的思考,发挥创造性思维。第七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载体,学生能够精炼地构建一课或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图,体现宏观性。第八阶段目标是:以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载体,学生能够构建出整本书的知识结构图,突出重点,体现对知识的宏观和整体性把握,体现系统性思维。
通过对以上阶段具体目标的实施,我们发现建设小组、教会学生认识单元题、课题和框题、学会用相应的符号、动手实践是提升初中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制定读书卡、合格证等是对学生评价的有效方式。
3.基于动作领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中学课堂更需要解决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因此对于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提问质疑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欠缺的九年级学生,我们倡导教师通过侧重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学科学习能力。
我们将九年级第一阶段的目标定位为:能培养大部
分学生敢于提问,了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提问方法,能从认识事物的一般性逻辑思维过程来提问。如:什么是责任?为什么要承担责任?怎样承担责任?
第二阶段目标是:能让学生了解不同思维层次的提问方法,绝大部分学生能提出第一类梳理教材基础知识类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能提出第二类基础知识理解运用类的问题。如:我国最基本国情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全面辩证地看待我国的基本国情?第三阶段目标是:部分学生能对教材、教师、社会现实提出有独创性、批判性思维的质疑问题,大部分学生能通过讨论及课本阅读解答问题。如:目前社会贫富差距在拉大,实现共同富裕还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吗?第四阶段目标是:学生能对自己的提问能力做出回顾总结。
通过对以上阶段具体目标的实施,我们提升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首先就要明确问题价值判断的标准:有效性、准确性、科学性。其中对于学生提问中的优质问题给出了评判的标准:答案不是现成的,需要经过自己加工归纳、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其他知识来解答的,引起大家思考的问题。
三、基于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的资源平台建设
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有利于教学新思维的实施和优化。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查阅、存储、提取、整合、提问、鉴赏、交流、探究、实践、创新等多维度、多层面的思想品德学科能力,我们着力进行了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平台建设。
1.教学资源建设
在2012年暑期期间,面向全南京市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师网络培训就是以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提升课题研究为主要培训内容,我们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南京市重要的教师培训资源。《新课程自主学习与评价》是全南京市学生配套教材使用的学生用书,每册书每个单元都有单独的一个栏目属于我区开展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学习能力提升的阶段实施内容,这也使其成为一份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
2.活动平台建设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 情感体验 社会定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其中,认知是基础,是载体,行是归宿。而情,则起着中介作用,是由道德认知化为道德意志和行为的催化剂。因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感受体验是一种心智活动,它是情感教育的基础。积极的情感体验是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内在需要的基本条件。本学科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和生活体验,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悟与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如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呢?我认为应该着力于发掘与升华已有情感体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走进社会去观察与体验这三个方面。
一、善于发掘学生已有情感体验
在思想品德教学之前,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体验,在接触过的各种客观事物的引发下,已经产生过不少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逐渐丰富,这是我们在教学中提升与丰富学生道德情感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时必须认真研究学生原有的情感基础,恰当地制定情感教学目标。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可能是点滴的、肤浅的、模糊的,教师要善于捕捉并在教学中加以引导,使其发展为比较丰富、深刻、鲜明的情感。我们要将学生已有的个体情感体验,变成群体的情感共鸣,发展他们的道德情感。
1.联系体验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具有安全感,鼓励学生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教师要做个倾听者,并对积极的情感加以强化和升华。如在讲授《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江苏人民出版社版本七年级下册第24课)中“举世瞩目的成就”时,我们可以联系现实生活中服饰、饮食、住房、通讯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同时,老师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拥护改革开放的道德情感。
2.组织辩论
随着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增长,中学生已经能够根据已有的道德准则和思想观点,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一定的评价,由于个体差异性,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是有区别的。在课堂上可以发动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在辩论中畅所欲言、交换思想、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在争论中逐渐修正自己的观点,主动地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点。如在学习《上网的利与弊》(江苏人民出版社版本七年级下册第22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能不能上网”的讨论。随着争论的深入、信息的加大,学生通过互相启迪,逐步达成共识――网络具有两面性,网上信息良莠不齐,中学生可以上网,但一定要健康上网、文明上网、依法上网。这样,学生的道德认知就在生动的辩论中得到初步构建。
3.事例感化
要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选择接近学生生活的范例,使教育学生的过程生活化、情境真实化。比如,在讲授家庭关系的相关内容时,可列举古今中外和我们身边孝顺老人敬爱亲人的感人事迹,教育学生懂得孝敬父母不仅为报答养育之恩,更要感谢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他们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用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受到感化。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感体验氛围
人的情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总是由一定的刺激情境所引起的,所谓“触景生情”就是这个道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高度重视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将理性的教学内容以感性的方式直观地反映出来,再现生活现实,激活学生主体,给学生提供一种能引起情绪感染和体验的心理环境,这样,将教材、教师、学生的情感统一在情境之中,使学生置身于可感知的环境中去观察,直接感受隐含于情境中的思想与情感,他们就能极好地从心理上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呈现教学情境的方式很多,例如:
1.多媒体演示法
多媒体演示法主要是指教师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创设的教育情境以动态的方式演示出来。该方法把人们在文字材料中看不到的场面、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具有感受力。如在讲解《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七年级上册第3课第1节)这一课时,我开始先放一段动植物世界的录像,同学们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再放一段展示我国部分地区森林被破坏、动植物被猎杀,以及沙尘暴天气的场面,同学们的心又被深深打动了。相信这堂课同学们对生命需要相互关爱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2.案例讲述法
案例讲述法是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述事实材料,交代教育情境。如在讲述“挫折面前也从容”时,讲述贝多芬、司马迁的故事来感染学生。讲述法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语言、语调、心态、体态和表情都要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与空洞说教式的教学法相比较,案例讲述法对思想品德学科育人功能的强化有积极意义。通过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而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然在选取案例时,教师如能结合时政热点、生活化案例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伟大的民族精神等内容,并且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注重案例的新颖、生动、恰当,就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进而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又如在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中“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这一知识点时,我首先举例:1774年,普鲁士国王以麻雀祸害庄稼为由,下令杀死麻雀,并规定了奖励办法。于是百姓争相捕捉麻雀。不久,麻雀被捉光了,而各地果园却布满了害虫,树叶被害虫吃光了,果树不再结果。国王不得不收回命令,号召百姓寻找雀种,并加以繁殖保护……从而通过案例所创造的教育意境,引发学生思考,使他们在体会中领悟正确的观点,获得“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地球的生物链中,各种生命息息相关,共生共存。我们要尊重和关爱生命,如果随意践踏地球上的生命,就是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的情感体验。
3.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就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选取某种生活片段,设计典型情节,让学生担任一定角色,身处其“境”去展示情境。如在介绍自卑、自信与自负的含义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一次语文单元考试,班上自信者、自卑者和自负者均考了91分,在放学的路上,三个人走在一起,对此次成绩,三人的想法、语言、表情却完全不同……”然后,让学生分组多次表演。通过观摩与比较,大家对三者的心理状态心领神会,自觉、愉快地接受了要自信,不要自卑与自负的思想观念,激发了感情,加深了体验。
4.漫画分析法
生动、形象、幽默的漫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漫画分析法就是把漫画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明晰事理,丰富情感体验。例如《我们的姓名和名誉》(江苏版七年级上册第4课第1节)一课在呈现“诚信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这一知识点时,讲了春秋时期越国人虞孚在漆中掺加树汁,结果搞砸了生意,最后沦为乞丐的故事,并配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虞孚衣衫褴褛、瘦骨嶙峋,手捧讨饭的破碗,狼狈不堪。通过阅读故事与对漫画的分析,学生明白了“诚信不仅是经商的道德基础,而且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更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体现”,确立了“一个人有了信誉才能获得良好的名誉,如果失去了信誉,迟早会身败名裂”的道德情感。又如《社会公共生活需要秩序》(江苏版七年级下册第23课第1节)配了这样两幅彩色漫画:一幅题为《绿灯独奏曲》――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驶来的机动车在十字路口互不相让,乱成一锅粥,结果谁都动弹不得。另一幅题为《红绿灯协奏曲》――车辆按照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或等待、或通行,十字路口秩序井然,大家都能安全通过。借助于对直观、形象的漫画的分析,学生们明白了“社会生活需要秩序来维持,离开了一定的规则秩序的约束,社会就会陷入混乱”这一原本较为抽象的道理,对“只有自觉遵守规则,遵守社会秩序,才能维护个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也有了较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另外,还可以利用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传说、寓言、成语、笑话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社会实践升华学生情感体验
新课标指出,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而应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向社会延伸。社会大课堂是思想品德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依托,教师应引导或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真实社会,体验社会中的现实情境,了解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印证课内观点,培养学生正确分析社会事物现象的能力,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热爱社会的道德情感。方式主要有:
1.参观访问
如要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可带领学生回归自然,到森林和乡野走走,让他们体验到自然的美好,从而从内心深处向往清洁美丽的环境。另外,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德育基地、访问革命前辈等,都可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对社会某些问题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能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补充教学内容,提高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比如针对学生消费攀比、餐饮浪费,缺乏刻苦学习精神的现象,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农村家庭中,调查乡亲们的生存状况,当他们看到乡亲们吃着粗陋的饭食,穿着陈旧的衣服,却还在为了家庭经济通过种田、打工等形式辛苦劳作时,内心受到的震撼是非常大的,这是老师、家长唠叨十遍、百遍所不能及的。
3.参加志愿者服务
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环保活动,深入社区为孤老、残疾人、病人服务,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在活动中树立劳动、奉献等价值观念。
总之,思想品德教学要在情感体验上下功夫,使学生由知到行,做到知行合一,并在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使道德情感不断得到升华和延续,从而优化思想品德教学。
参考文献:
[1]关鸿羽,白铭欣主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3.
[2]李红主编.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
[3]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4]万福、于建福主编.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3.
学校开设思想品德教育课,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祖国人才,而生命教育的开展则可以为学生日后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归根结底,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一切都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试想,一批心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即使掌握再高深的学问,能支撑起祖国的明天吗?一批心理已经扭曲,漠视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学生,能更好地为现代化服务吗?一批缺乏基本的生活技能,遇到危险不能自救的学生,又如何坚强茁壮地长成栋梁之才?因此,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领域,不能缺少生命教育这一重要的一课。
二、初中品德课课堂教学改革
1.教材为主,案例为辅
教师授课,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明确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材为教师授课指引了明确方向。以粤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珍爱生命》为例。这一单元分为生命宝贵、感受青春、人生多彩三个小节。教师首先要思考为什么分为这三个小节,每个小节之间是什么关系,在每个小节中要呈献给学生什么知识,等等。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能教给学生更清晰、更详尽的知识。教师授课,如果只参考教材,未免有些枯燥,甚至落了照本宣科之下乘。生活中有无穷无尽的案例供参考,要善于从中选取素材。新闻报道中的案例,发生在身边的新鲜事,都能给学生呈现最真实、最新鲜、最震撼内心的场景。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往往会令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才能让知识更快、更容易地走进学生内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命教育听起来是个比较沉重的话题,这更需要教师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身心放松,尽情汲取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通过鲜活的案例,告诉学生生命的意义,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在爱的怀抱中,感受生命,学会珍视生命。
3.家校结合,实现共育
生命教育不单单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更是家庭、家长的事情。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教育,并且保持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做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双管齐下,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4.模拟实践,切实感受
[关键词]中考 思想品德 复习
学生能否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考前的复习工作至关重要。通常我们在考前要进行三轮或四轮的复习,第一轮是基础知识系统复习,这一阶段的复习目标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领会,使其系统化。这一阶段的复习是保证复习质量的关键环节,因而必须是目标明确的复习课,讲练做到有的放矢。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必须选择正确有效的复习方法与技巧。如何使我们的复习更加有效呢?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中的一节课《依法自护》来谈中考思想品德第一轮复习的做法。
1.领会课标要求,提炼重点知识,有的放矢。课标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组织制订和颁布的,体现了国家对中学思品教学的要求,是命题的依据。因此教师要仔细研究《课程标准》,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解读课标要求,使学生自己能从中领会到本节课课标要求掌握的重点知识,从而提高复习的有效性。课堂上不要只是利用多媒体将课标进行简单的展示,而要带领学生去思考、去挖掘课标的内涵,明确重点知识。
《依法自护》这一课的课标描述如下:[情感、态度、价值观]追求安全和充实的初中生活,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勇气和信心: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学会用法律武器自身的合法权益:懂得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的特殊保护。[知识与能力]知道在我们身边存在着对未成年人的侵害以及存在的其他侵害;懂得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采取正当的方法和途径维护合法权益。
在课堂上,我要求同学们自己阅读课标内容,通过思考将其转化成问题的形式,并进行归类。同学们得出的如下结论:1.青少年怎样依法自护?(怎样做)2.为什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的特殊保护?(为什么)3.未成年人可能受到的侵害有哪些?(是什么)。我进一步提问,在课标的表述中同学们感觉到这三个问题中哪一个应该是我们复习的重点呢?同学们很容易得出结论怎样做是重点。这样本节课的知识线条就清晰了,重点就明确了。
2.围绕中心内容,构建知识网络,高屋建瓴。进行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必须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这是巩固已有知识、拓展新知识的需要。初中三年的思想品德教材内容较多,覆盖面广,复习时学生已对有的知识内容已经有所淡忘了。因此就需要教师在理清本节课知识主线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各知识点梳理出来,形成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结构化、网络化。让基础知识体系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框架,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高屋建瓴。
复习《依法自护》时,将同学们已经从课标中解读出来的知识主线进一步细化,铺开,形成如下知识体系:
此环节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在课本中去寻找每一个知识点,并进行理解和消化,老师以提问的方式进行点拨。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如在为什么这一体系中引导学生对比七年级下册103页与七年级上册92页的内容,理解其关系。在要用智慧保护自己这一问题中将七年级上册96页与七年级下册113页结合起来全面把握。这样,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就有了系统、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为接下来知识的运用做好基础。
3.联系中考实际,体会答题技巧,学以致用。从中考试题中可以看出命题者往往以时政热点材料为背景,注重考查学生在实践中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考生不能从课本中直接找到答案,而是要自己先弄清楚时事材料所涉及的问题,再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因此,我们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时,就必须在形成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选择典型的例题来解剖,其重点是方法的指导与解题技巧的培养,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运用。
《依法自护》这节课的复习中,我选择了2009年山西省中考第15题的(1)(2)问当作例题来分析。如下:[社会调查](1)社会上存在哪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安全隐患?
这一问考查本节课知识体系中“是什么”的内容,看起来很容易。但在同学们的回答中发现了有同学答“校园暴力等”。于是要强调这一问的审题要点是“社会上”,培养学生审题时要把握题干的关键词,进行准确作答。[合作探究](2)为什么要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理由。
这一问考查本节课知识体系中“为什么”的内容,同学们往往不假思索就用课本上的知识要点进行作答。因此本题在讲解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将课本知识与题目内容进行链接,联系起来作答。那么这一问就要注意题干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除了要答本节课对青少年进行特殊保护的原因外,还应该联系到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习题讲解我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着重讲审题方法,授之以渔,以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使他们灵活地掌握、运用知识。
4.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实践能力,拓展延伸。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作为思想品德课老师,一方面,我们要教给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做题应对考试。另一方面,不要忽视了思想品德课的社会功能,让学生在自身的实际生活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这样学生对我们的学科也会更有学习兴趣。而有时候试题的答案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在中考复习的过程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依法自护》这一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主要是涉及到在遇到种种突发的侵害时如何去做。我在课堂上设计了六种情境(火灾、不慎落水、雷电、路遇歹徒、地震、甲流)让学生们谈这些情况发生时自我保护的具体做法。帮助他们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增强其用智慧保护自己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在思想品德中考第一复习中的做法就是:领会课标一梳理知识一联系中考一拓展实践。要提高复习效率教师除了自身的努力外,更要研究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主导和主体作用紧密结合才会在中考中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