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第五项修炼

第五项修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第五项修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第五项修炼范文第1篇

编辑这期稿件,我选择了这样的题目。这是在深圳市伤残人用具资源中心钟磊、刘莎的文章中所提到的一个比喻,我觉得非常合适每位截瘫者的康复内容。也许不尽相同,但你是否像文中提到的那样变换了一个心态呢?是否愉快地去尝试了许多个第一次?

本期介绍的深圳市伤残人用具资源中心组织的“海峡两岸截瘫者自立生活训练营”活动告诉我们,进行全面的身心康复,除了配置合适的辅助器具以外,还要从生活能力和心理上去改变和调试,发挥自身潜力,重新规划生活轨迹,重拾信心,真正地融入社会,快乐地生活。

从“心”站起来

――记深圳市截瘫者自立生活训练营

2007年9月,深圳市残联举行了“截瘫者自立生活训练营”活动,旨在帮助截瘫者提高生活技能,促进心理康复,规划未来,让生活更有意义。

此次训练营特邀台湾著名脊髓损伤潜能发展中心的4位老师前来指导。他们都是为脊髓损伤者提供重建训练的专家。这4位老师中,有两位本身就是截瘫者,其中一位还是高位截瘫者。老师的亲身经历,对于学员更具有表率作用和说服力。

课程

体能训练:增强截瘫者体能,为其生活自理奠定身体基础。

生活训练:从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入手,逐步提高截瘫者独立参与日常生活的能力。

团队辅导:包括心理辅导与未来职业规划,重在沟通,重塑截瘫者信心,帮助截瘫者从“心”站立起来。

都市购物之旅:帮助截瘫者重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

辅具适配:个性化辅具适配,提升生活质量。

学员

陈永强,颈椎损伤已有19年,19年来他竟然没有去过商场、酒楼、公园等一切热闹的场所,不跟朋友来往,自己封闭在小小的半径里,太太成了他的影子。

雷巍,曾经是国家二级运动员,15年前在国外留学时遭遇车祸,颈椎损伤,年迈的父母现在陪伴着他。

蔡淑珍,7年前受伤时,孩子才出生几个月,全身瘫痪的她,深感这些年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

蒋鲁军,原来是警察,在与歹徒搏斗中,身中数弹,造成腰椎脊髓损伤。

张春梅,一位记者,两年前坠楼导致截瘫,目前只身一人,还抚养着一个上大学的儿子。

在没有参加训练营之前,他们对待生活都很封闭、消极,非常依赖家人。是训练营改变了他们,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训练

在训练营里,营员们谈论最多、收获最大的就是他们克服了环境的障碍和心理的障碍。通过体能训练的课程,营员们学会了如何增加自己进行各种活动的耐力。通过生活训练的课程,他们学会了如何转位,如何给自己减压,如何更换自己的护理垫,甚至如何喝水,如何吃饭等一系列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而通过团队辅导和购物之旅,营员们学会了振奋精神和增强信心,积极生活,规划人生的新蓝图。

在团队辅导的职业规划课上,老师请每位营员讲出自己拥有的宝贝。短暂的交往,大伙儿居然列出了那么多自己拥有的宝贝,那时大家才意识到自己多么富有。蔡淑珍说,我拥有可爱的孩子和爱我的老公。雷巍说,我走到今天,一句话,因为有爱。陈永强说,我受伤后太太与我结婚,快20年了,我们相依为命,我很幸福。蒋鲁军说,我的战友都牺牲了,我还活着,活着真好。

在接下来的购物之旅中,学员们第一次走上了大街,第一次乘坐无障碍大巴和地铁,第一次来到商场购物,第一次到餐馆就餐,第一次到社区晨练……陈永强是19年里第一次坐大巴、乘地铁、逛商场和出外就餐,他兴奋地说:“感觉太好了,今后自己还会有更多的第一次。”张春梅两年里第一次进美容店。雷巍第一次亲手给妈妈买了一个可爱的布娃娃。“没有失败这回事,只有中途放弃的人,为自己加油!”“再试一下,再试一下……”学员们走到哪里,就把励志口号和励志歌唱到哪里,开心地为自己加油。

收获

短暂、快乐、充实的训练营活动就要结束了。在举办的联谊会上,营员们畅谈了各自的收获和体会,几乎每个人都流下了泪水。雷巍动情地说,他已把盖在腿上15年的毯子甩掉了,虽然这是一个不起眼的举动,但却代表自己开始正视残疾,重新规划自己今后的生活。在训练营的第一天流下悲伤泪水的张春梅,在最后几天,满脸洋溢着笑意,会上她说,同其他营员相比,她拥有一双好手,能做很多很多的事情,她会以轮代腿,把自己锻炼得像两位台湾老师那样坚强。陈永强在尝试了诸多第一次后,有了信心,平时不善言辞的他在会上说,训练营让自己走出了心理障碍,从“心”站了起来,他今后会有更多的第一次。蔡淑珍在训练营结束的那一天,换上了一辆漂亮的名牌轮椅,看得出,她的心早已飞翔了。

走向新生活

住在半山腰的陈永强有了自己的电动轮椅,变得非常爱出门,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他逛遍了深圳的大街小巷,去了广州,还第一次去了香港。过去他总躲着朋友,现在主动地约朋友见面。他的朋友说,从训练营出来后,永强变了,变得爱笑了,而且是发自内心的欢笑。他说:“训练营让我重新从‘心’站起来,走出了心理障碍,融入社会,才发现生活原来是这样的美好,生命是这样值得去珍惜。我觉得现在每天都像在过年,生活每天都是兴奋的,都是彩色的,我还要去北京、上海逛逛。我想当个义工,帮助那些和我过去一样闭门在家的截瘫朋友勇敢地走出家门。”

张春梅,以前觉得自己像个废人。自从参加了训练营后,她学会了从床上到轮椅的转移,学会了自己穿鞋、洗澡、推轮椅。她说:“生活能力的提高让我重新有了自信,重新有了直面生活的勇气。”

第五项修炼范文第2篇

八宝梨罐是一款传统名菜,据说它的由来与刘秀有关。

西汉末年,刘秀参加义军,讨伐王莽。由于身单力孤,他经常被追兵追得到处躲藏,史籍称之为“刘秀走国”。

一次在河北晋州,刘秀打了败仗,穷途末路之时,有农夫以鸭梨相送。他吃后增长了精神,得以逃脱。做皇帝后,在欢庆胜利的宴会上,刘秀想起晋州农夫以鸭梨相送,才得以死里逃生;又想到手下28宿将邓禹、姚旗、马武……南征北战才创立了东汉大业。感慨之下,他叫厨师以鸭梨为主料制作一道菜肴。厨师是跟随刘秀多年的老兵,他对刘秀的话心领神会,于是用八宝馅做馅心,寓意28宿将,创作出了八宝梨罐这道菜肴。后来御医认为它可润肺止咳,便将其列入宫廷养生食谱。

制法:

鸭梨3两,橘饼、桂圆肉、冬瓜条、红枣、山楂糕、青梅、糯米饭、瓜子仁、青红丝、白糖、桂花酱、熟猪油各少许。

鸭梨削皮,在梨头切下1/4作盖,去梨把,用小刀挖去梨核,梨成为罐形,用开水稍烫。橘饼、桂圆肉、冬瓜条、红枣去核、山楂糕、青梅均匀切成小方丁,用沸水焯过,与蒸过的糯米饭、白糖、桂花酱、瓜子仁、熟猪油搅拌成馅。将馅装入罐内,盖上盖,青梅切条作梨把。装入盘内,上笼旺火蒸片刻取出,撒上青红丝,炒锅放入清水、白糖、桂花酱,旺火烧沸成汁,浇在梨上即成。

用法:

每日酌量食用。

功效:

清脆爽口,香甘味美,能防暑热,振食欲,并有润肺养颜、止咳化痰的功效。

梁武帝与香芋藏珍

据说南宋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在宫廷中大力推行素食。古记记载,从小麦麸皮和面粉中提取面筋,就始于梁武帝。当初称麸,后来叫面筋,是寺院素食的“四大金刚”(豆腐、笋、蕈、麸)之一。“香芋藏珍”本是一道斋食,由于僧人持戒,不能食荤,更不用说海味,僧人只得使用一些油料植物的种子烹制食品,借以补充体内所需营养成分。御医曾呈献此类斋食给梁武帝,以博得龙颜之欢。

制法:

以广西荔浦芋头为主料。加入适量的糖、花生油、鲜冬笋肉、鲜蘑菇、马蹄、松仁等蒸成。

用法:

每日1~2次,可多食。

功效:

香甜细腻,有清热、滋补功效。芋头性平味甘,有调中气、抗衰老、肝脏解毒等作用;蘑菇营养丰富,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马蹄是寒性食物,有清火的良好功效,它还可凉血解毒、利尿通便。

元宫黄连乌梅丸

本方可见元代许国祯《御药院方》。

制法:

乌梅肉炒,黄连去须,各4两。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

每服20丸,温水饮下,食前,日进2服。

第五项修炼范文第3篇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于一个绝对运动的世界而言,相对静态的五行系统依旧幻化在社会万象的肌理中,亘古未变。

彼得・圣吉的文化缺失

15年前,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第一次让中国人认识了系统思维理论。此前,这一著作已在全世界范围取得了空前辉煌的荣誉:“世界上影响最深远的管理书籍”之一、“21世纪的管理圣经”、世界企业学会(World Business Academy)最高荣誉开拓者奖、《哈佛商业评论》近百年最具影响力的管理类图书。彼得・圣吉本人也被誉为继彼得・杜拉克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人称“学习型组织”理论之父。

书中所阐述的“系统思考”这一全新的认识论对当代的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比较生疏的新事物。在九十年代举国市场化的浪潮下,如何建立企业思维模式,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显得尤为紧迫。然而,彼得・圣吉和他的理论在为中国企业管理和决策者提供全新视角的同时,却也将国人的思维局限在了企业管理本身,系统思考模式在《第五项修炼》中并没有得到更为广阔的意义延展。

彼得・圣吉的理论在中国大行其道,与此同时,影响国人数千年的传统五行观却在时代的匆匆脚步中被遗忘。直到很多年后,国人开始反思,“系统思考”是否独属于西方?这一认识论是否仅仅只是局限于企业管理决策层面?学者天河水就此提出,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至少存在三大文化上的缺失:一是未能看清系统结构中所蕴藏的文化控制力;二是未能自觉地运用“整体―对待”思维;三是由于不懂得“五行思维”,对于组织管理系统的研究而言,他所倡导的“系统思考”显然不够“系统”。

随着时代的日益进步,国人已慢慢从唯西方论的窠臼中走出来,开始塑造属于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新世纪的中国,已有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开始从浩瀚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反思过去、应对当下和探索未来的能量,国学的复兴在很大层面上折射出了对崛起后的中国在社会人文价值理想方面的再思考。

显然,天河水们对《第五项修炼》的重新审视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五行理论的再生,也并不是社会万象中的偶然事件。它象征着国人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从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富足的激进误区中逐渐回归到从容、大度、平和、广博的民族内涵中。

相对静态与绝对动态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古人把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元素,用金、木、水、火、土来概括。“行”则指一个动态的过程,即行动、行走、执行等,来表示动的意思。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元素在宇宙间始终不停的变化、消长、运动,因此叫“五行”。阴阳五行观的产生,在我国发祥极为久远,它是通过人们对大自然运行变化的长期观测、总结而归纳出来的结果。“五行”在相生相克的基础上,演化出了一套系统平衡和循环之道,并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深刻影响着国人的思维方式。

五行理论作为中国古代先民朴素的世界观,在其后的文化延展中,被赋予了极其复杂而深刻的含义,时至今日,已很少有人能够完全理解五行的全貌,大多数人不过是管中窥豹,略知一二而已。不可否认,五行系统下的繁复推演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现代人对其的接受,然而,作为定义宇宙普遍规律的五行理论,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发展而远离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相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于一个绝对运动的世界而言,相对静态的五行系统依旧幻化在社会万象的肌理中,亘古未变。

五行的相对静态,盖因其理论基石早已在漫长的历史脉络中成型,经过各个历史时期的建设与完善,形成了内部推演和逻辑层面的环环相扣,极为严密。同时,这个相对静止的大系统内部,又蕴含着绝对的动态特征。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生克制化、乘侮胜复机制,皆为维持自然界的整体平衡。相对静态与绝对动态的内外结合,令五行理论不仅没有因时代社会的进步而显得固步自封,不合时宜,反而因占领了认识论的制高点而对当下世界报以一如既往的确切影响。

诚然,五行理论并不能如《第五项修炼》那样在工具论层面对当下社会种种产生实际指导意义,但天河水们的质疑则反映出一个愈发自信的中国,在工业化漩涡中试图重新找回原始文化观照的意愿。与彼得・圣吉仅仅停留在方法论层面的系统思考模式相比,五行理论的系统法则意义更加广阔,虽缺乏针对性,却内藏大千世界、宇宙万象之精华。

当代新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五行法则更像一个潜藏在时代进程和个体命运背后的隐性因素,它不能主导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却可以诠释这个世界为什么呈现出如此的状态。当我们暂时放下现代学科体系,以五行法则审视社会环境的构成与个体存在的差异化时,这条隐性的线索便会逐渐浮出水面。

不同于宗教世界的主观色彩,五行法则并无意在道德宿命层面对人类的思想行为进行指引,事实上,五行系统的源头是朴素唯物观的呈现,它对宇宙万象的定义中,并没有塑造出一个至高无上的神,以神的意志来为人类描绘某种美好愿景,而是以五种元素实体为基础,结合自然主义法则,分析、推演而产生的动态诠释系统。正因为如此,五行的相对静态便具有了与时俱进的效用。

神的至高无上扼杀了人类随着时代进步而重新定位宗教精神的可能性,但金、木、水、火、土的实体概念,却具有更加灵动的发散性和延续性。它既是一个恒定不变的“模板”,同时也是一个可以持久散发热量的“原动力”。所以,五行在当下的重生,并不仅仅只是针对《第五项修炼》的批判,而是在经济、环保、建筑、文艺、民生、科技、公益等社会的各个领域重放光芒。不同学科和行业的工作者,都在运用五行理论的精髓为各自领域的现状解惑,寻求发展之道。

第五项修炼范文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辅导员;学习型组织;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作为培养人的高校要在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对大学生具有独特的影响力和重要的示范作用,在这个创新的时代辅导员队伍应当成为学习型组织。独立学院创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要对学习型组织理论有清醒的认识,要满足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基于此,提出以下符合独立学院实际情况的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思路。

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再认识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正式提到学习型组织这一概念,并提出了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这“五项修炼”。书名之所以叫做《第五项修炼》,是因为彼得・圣吉认为系统思考是贯穿于其他四项修炼之中的,是学习型组织的灵魂,是“整合其他修炼的修炼”[1]13。

“学习型组织问题提出的背景是信息化、全球化。在这个时代里,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组织都要不断学习,才能应对变化和竞争。于是,学习型组织成为了这个时代一个重要的概念,成为这个时代一个重要的组织形式与特征。”[2]学习型组织理论被引入中国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创建活动也最为轰轰烈烈,如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等等。但是从目前实践情况来看,我们需要对学习型组织有一个再认识。

首先,并非符合“五项修炼”的才是学习型组织。因为学习型组织是时代的产物,彼得・圣吉只是应时代的要求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学习型组织的观点,他的“五项修炼”模式提供了学习方面的“修炼”模式,但并没有提供一种新的组织模式,也没有把前人有关组织化学习的重要成果都吸收进来,没有找到同组织的常规运行之间的接口,以至于许多企业、机关在进行一段时间“五项修炼”之后,发现无法深入下去。我们既要承认《第五项修炼》的重大的创造性贡献,又要破除对它的顶礼膜拜式的迷信,应该在借鉴《第五项修炼》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寻求学习型组织更有效的模式,实现学习型组织理论和模式的创新。

其次,并非重视学习的组织就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所讲的学习是指信息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学习,是研究型、创新型学习,而不是指一般的知识、能力的学习。学习型组织的实质是升级,核心问题是通过系统思考提高团队智商,主体模式应该是研讨小组。实践证明如果纯粹按照行政团队组织学习,是不能解决组织各个方面升级问题的,没有围绕提高团队智商展开学习,这些往往都只能让学习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无法深入下去,这样的创建就是假的,这样的组织也不是学习型的组织。

二、创新的时代呼唤学习型高校辅导员队伍

伴随着工业时代主导的经济与社会的变迁,网络化、信息化高速发展,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从全球气候问题到国内民生问题,从政府执政问题到企业生存问题,从社会道德危机到个人素质缺失问题等等,“应对当今的各种挑战,我们必须超越反应式解决问题的模式。我们所需要的创新的模式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能源系统、全新的交通系统和全新的教育系统”[2]。一切都要从创新开始。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概念的创新,“五项修炼”倡导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只有打破思维定势,做到系统思考,才能够真正地进行创新。

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教育。长期以来,教育界一直进行教育改革,倡导素质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创新,创新型人才一定要先是学习型人才。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是能够通过改善心智模式、参与团体学习不断超越自我,并能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系统思考全面发展的人、学习型的人,学习型人才走向工作岗位才能适应创新时代的需要。

学习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学习型教师,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有利于学习型人才的塑造,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对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起着核心的导向作用,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又是培养学习型人才的摇篮”[3],学习型辅导员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利用校园文化对学习型人才进行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独立学院具备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土壤

独立学院是20世纪90年代末在我国出现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富有发展活力的新型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是我国扩大高等教育资源、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由之路。它结合了公办高校与民间有形和无形资产,紧贴市场运行机制,是相对独立于其母体学校自主办学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作为一种新型办学方式,它存在不少问题,但独立学院有着灵活的办学机制、民营化的管理模式,而且融母校的教学理念、管理方法、教育资源于其中,既克服了公办高校的弊端又减少了民办教育在建校初期遇到的困难,它固有的特点为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土壤。

(一)独立学院辅导员渴望提升的需求更加迫切

独立学院辅导员和其他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同样的责任和使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同时在整体队伍素质上面临着比其他高校辅导员更大的窘况,年龄结构更不合理、学历相对较低、业务知识更加欠缺、经验更加缺乏……要想享受和其他高校辅导员一样的待遇,包括专业化发展、职称评审、各项评优等,就迫切需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素质、能力等。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对提高辅导员业务素质、专业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这与年轻的辅导员谋求职业发展的个人需求相一致,每个辅导员更容易融入其中,支持、推进组织建设。

(二)较之公办学校机制灵活,更易于改革

学习型组织的构建从组织个人而言是学习思维的转变,而从组织的角度则是管理层面的变革。任何变革包括高校的教学改革和管理改革,都会遇到来自于旧势力的阻碍,都需要领导层的决心与创新。独立学院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管理者通常在遵循教育理念的同时,又会借鉴着企业的灵活的管理机制,领导大多更为开明,善于接受新理念、新思想,敢于创新;同时,大多数独立学院建校时间不长,虽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改进,但是在管理上没有根深蒂固的弊端,更易于推进管理改革,因此独立学院更容易进行学习型组织的创建。

(三)较之其他民办院校,可以借助校本部丰富的经验和智力资源

和其他民办高校相比,独立学院有着校本部多年的经验可以借鉴和学习,是很重要的智力支持。独立学院可以充分发挥校本部的智力、人才资源优势,切实加强独立学院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在辅导员业务素质、学生事务管理水平、思政理论水平、专业化发展等方面使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提高队伍的团体智商。

四、独立学院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思路

变革与创新是一种智力活动,在强制管理的高压氛围下是不可能实现的。“教育变革的真正发生,在于营造一个宽松的鼓励创造的文化环境与氛围,使教育变革自下而上地发生于教师的教学第一线。”[4]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也不例外,首先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不同层级的领导要学会从各方面关注、鼓励、支持组织成员创新,让组织中的每位成员愿意提供自己的智慧,为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谋划策。

建设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在工作的各个环节注重营造宽松民主、鼓励“出点子”的氛围的前提下,笔者认为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倡导工作与学习的统一

营造学习氛围,引导辅导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辅导员要把每项工作视为学习的机会,把工作的过程当作学习的过程,学会通过工作中的反思得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每位成员要把学习当成每天的工作,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团队文化,做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二)从实际出发的小步子前进原则

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这不仅涉及到组织领导和成员思维方式的变化,而且也是一种管理体制的变革,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现有条件与管理水平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逐步完善。从学院的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在助学贷款工作中培养学生诚信意识,辅导员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等,让更多的人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站在培养共同愿景高度上建立学习、培训制度

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学习与培训制度的建立要以学校的实际为出发点,以辅导员的发展为根本点,以学生的成才为结合点,通过学习与培训提高组织成员的素质和能力,破除组织智障提高团体智商,实现个人发展与学院共同愿景的实现相统一。

培训要避免“学习运动”模式,不能只重“大力推进”不重效果。在培训形式上以讲座与研讨相结合,以互动研讨、成员参与为主,突出互动交流。通过培训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学生工作队伍文化,培训内容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转变学习、工作思维。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理论中的五项修炼,无不和思维的转变有关,思维没有发生转变,对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是最大的障碍。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不应仅仅停留在领导头脑中,必须将它转化为全体政工干部的共识,实践中不断尝试,检验效果,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探索者、参与者和实践者。(2)做好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的培训。利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机制,结合校情,分析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使辅导员乐业、敬业,在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使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相统一。(3)做好辅导员业务素养方面的培训。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多领域的工作,也是一项不断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的工作,要经常性地进行专业化辅导与培训,通过网络、研讨会等途径,引导和支持辅导员进行经验交流,提高辅导员业务能力、理论知识、方法技巧等,让辅导员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

(四)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在管理模式上实行双型组织

双型组织是指科级管理体制下的行政组织与民主自愿组成的自由组织并存,也就是在原有的院系两级指导的辅导员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增设研讨小组形式的自由组织,双型组织是为了同时解决执行力与创新问题这一对矛盾体。

行政组织是为了解决辅导员队伍的执行力问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一元性需要辅导员队伍是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执行力极强、面对西化思想攻势、各类突发事件时能打硬仗的队伍,因此科级组织形式不可或缺;而研讨小组要作为学习型组织主体,遵循前边提到的从实际问题出发小步子前进的原则,研讨小组专门以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主题,辅导员在宽松的氛围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以课题研究为重点,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理论水平

目前独立学院辅导员大都为本科应届毕业生,加上事务性工作繁杂,辅导员在科研能力上有些力不从心,科研态度上也不够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工作水平层次的提升。学校应当扶持、引导、帮助辅导员以紧密结合实际工作的课题研究为切入点,申报和申请相关研究课题,发表、出版研究成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建立和实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成果奖励机制,形成工作与研究的良性循环,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提升辅导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这也是推进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张成林(译).中信出版社,2010.

[2] 钟国兴.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天津日报[N].2009-11-30.

第五项修炼范文第5篇

关于企业家寻找心灵家园、企业家与宗教哲学之间关系的话题,当代最杰出的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有着独特的视角―作为西方人,他曾师从著名佛学大师南怀瑾,对东方文化有深入体认,这让他能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融合。在有关企业管理的专业建设里,他致力于将系统动力学与组织学习、创造原理、认知科学、群体深度对话与模拟演练游戏融合,发展出一种学习型组织的蓝图。彼得・圣吉在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创立了“组织学习中心”,对一些国际知名企业,如微软、福特、杜邦等,进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辅导、咨询和策划。其代表作《第五项修炼》不仅带动了美国经济近十年的高速发展,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浪潮。近几年来,彼得・圣吉特别着迷中国的儒、道、佛思想,2003年-2006年间,他4次拜会南怀瑾,就禅宗的修持方法、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等进行了深入对话。

宗教哲学对企业家有怎样的影响?

彼得・圣吉:实际上,宗教哲学一直对企业家有着重大影响,只不过这种影响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作用,表面上并不易察觉。企业家精神在于挖掘人们的集体创造力,伟大的企业家总是能够将强烈的个人意志与他人的愿景与能力调和一致,这些都关乎精神领域与集体智慧,总是受到牵涉其中的人们的理念与的深重影响。有意思的是,如今在中国,这种影响可能变得更加明确,这既是由于中国悠远而丰富的哲学传统,也是由于当下的特殊需要―世界对于产品性质、工艺流程与商业模式激进变化的需要。

您认为,中国的道家思想或者佛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能够成为“第六项修炼”吗?或者,它可以运用到您的五项修炼当中?

彼得・圣吉:不,我不认为这些能够成为“第六项修炼”。因为这些哲学体系异常的广泛而深刻。特别是如果将儒家思想也算在内的话。实际上,他们从不同程度上都被融合于这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中。

佛教对于理解“思维模式”―我们形成概念与行动的认知过程―有着不同寻常的贡献。道家思想对于自然系统,特别是人类如何能够更充分的融入一个真正的“自然系统智慧”,有着同样深刻的见解。儒家思想是一种基于社会现实的哲学基础,对于促进团队学习与建立共同愿景很有裨益。

但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所有这些哲学传统如何相辅相成,并且可能在实践中极大的丰富与深化五项修炼的意义?也许最重要的是培养整体精神,这是作为一个有效管理者与企业家的基础。我在过去几年中发现,人们试图“使用五项修炼”,仿佛这只是另一套管理工具,这也许是人们对此最大的误解。实际上,我们之所以选择“修炼”这个词,是因为它源自于拉丁语中的“学习”,并且指出了坚定、持续、深入学习的必要性。有很多人有天赋的能力,但是却缺少修炼而无法实现人类真正的自我提高。

作为一位管理学大师,您为什么会对中国的宗教哲学感兴趣?您从中得到了那些启发?在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中,关于宗教修行与商业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彼得・圣吉:我对中国以及亚洲文化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因为我还是一个孩子时,生长在洛杉矶,在那里我最好的朋友是日本人,并且经常呆在他家里。我不断地从东方文化学很多东西。它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我设法超越东西方表层的交流而进行深层的整合。我相信,在对自然界的分析理解与提高组织效率方面,西方文化有着巨大贡献;但是我也相信,东方文化在对自然界的更深刻的直觉认知方面,有着同样重要的贡献,甚至有更为全面的意义。比如,儒家的理想是不断努力造福全民,当然这也是佛教与道教的核心主题,而这一点在西方管理传统中却是一个很大的缺失―后者的重点在于个人利益,有过分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冲突的倾向。这不仅扭曲了组织的宗旨,同时也导致了人们的集体创造力难以被发掘。

您觉得一位商界人士成为一个修行者,是基于哪些诉求?

彼得・圣吉:一个商人首先是一个人,他们跟所有的人一样,想要从宗教与哲学当中获得归属感、敬畏感以及对于人的存在意义的深层认知。对于商人来说,真正的挑战在于他能否理解以上问题?这是他们在商业上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在《第五项修炼》当中,我们的做法是强调集体精神、想象力、耐心、互利意识以及大局能力,这些都是建立学习型文化的要素。在过去的十年当中,我们逐渐加深了对以上问题的理解,这源于我们对于低碳能源的迫切需求,源于消除浪费与毒物的循环经济以及企业开始担当创造社会财富的和谐角色。行将结束的工业时代曾经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给生态与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不平衡。这不能再继续下去。政府对于新时代的开创责无旁贷,但来自于商业领域的创新力与领导力同样无可替代。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而其中的成功者将是那些具有很高学习能力的企业。

您已经能够做到将修行作为生命的中心了吗?您写书,做巡回演讲,也是修行的一部分吗?

彼得・圣吉:我已经尽我所能将修行作为生命的中心。这始于自我行为规范的坚守。从十几年前开始,我便每天至少静坐冥想一到一个半小时。到如今,已经很难想象有哪一天不是从我一小时的静坐冥想开始的。同时我也很幸运,所从事的工作能成为自我修行的一部分。比如,有一个为期3天的领导力研习班在我的项目里持续存在25年了。这属于深层次的个人经验的探索,与人们的先天领导潜力有关―定期创建一个“空间”,在这里人们越发回归他们的本来面目,这已经成为一项核心的实践修行,设法使人们从个人与集体意义上都达到最佳状态,从而通过在工作中追寻意义的方式将他们天生的修行意愿与更高的自我实现的意愿结合起来。

在您所熟悉的管理人士当中,包括美国的与中国的,有没有人因或者自我修行,而引起了自己人生或者职业的变化?

彼得・圣吉:在美国与中国我都见到过很多这种公司高管,他们的生活都受到宗教与精神信仰的深重影响。比如,在《第五项修炼》里经常被提到的汉诺瓦保险公司总裁欧白恩。他也是我的良师益友,是个无比投入的天主教徒,一直致力于宗教实践。而且很重要的是,他总是用批判的精神对待自己以及自己所属的“教会组织”。我认为这是一种高级的宗教实践方式。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是完美的,尤其是宗教组织,尽管他们有着指导人们修行与遍播人类福祉的更为宏大的使命,却更容易倾向于狭隘与教条。

欧白恩是一个将融入到自己的管理实践中的杰出典范。比如,每年他都会以在过去一年中的公司会谈为基础,写一本关于他管理哲学的册子。这些小册子的主题围绕着开放、本地化(所有的决策应当由本地人作出,除非他们无法决策)、优点、缺点以及更高层次的成熟等等。例如,在欧白恩的一本册子里,他谈到自己对于人们成长驱动力的认识。他认为公司之所以致力于推动人们的成长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因为我们相信,随着人的成长,我们的组织也会成长,我们实现目标的能力也在增长。第二,人的成长本身也是有价值的。他表述了一个基本的观点,那就是我们的眼光不能局限于人的发展带给公司的工具性层面的裨益,同时要看到这才是人与公司彼此相辅相成共同成长的正确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支持人们自身成长的信念与佛教以及很多其他宗教传统的基础理念是直接相通的。它代表了一种深刻而持久的信念,而这正是欧白恩的公司理念关键所在。经过20年的副总裁与首席执行官的生涯,到1992年欧白恩退休的时候,汉诺瓦保险公司从当初几近破产成长为全美国最出色的保险公司。

能否跟我们谈谈您与南怀瑾先生的交往?他令您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在哪里?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思想对您有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