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节能产业

节能产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节能产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节能产业

节能产业范文第1篇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过程中,始终未能解除“电荒”的威胁,今年盛夏,北京也开始罕见地不断对工业企业拉闸限电以保证居民生活用电,政府甚至号召将空调温度设定在26℃以上来节约用电。而在广东,“油荒”更让人们把矛头指向了国内石油垄断巨头。与此同时,国际石油价格却在不断创出新高,带动其他能源价格上升,令我们这个石油净进口国的为经济发展背负越来越高昂的能源成本。

一边是缺油少电,一边却是对能源的大肆浪费。如果说媒体报道的上海公共建筑在夜间的“亮起来”还只是局部现象的话,那么我国单位GDP的耗电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日本的11倍这一触目惊心的现实则足以催人警醒了。

中国人崇尚“开源节流”。“电荒”当前,加紧建设电厂固然是开源之举,而节流一端更值得我们努力。毕竟我们现在用的能源绝大多数是不可再生的,我们没有挥霍浪费的资本。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的一份《关于利用能效电厂扩大节电的建议》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新财经》也就此走访了亚行驻中国代表处副代表兼首席经济学家汤敏教授。

中国节能现状与前景

《新财经》:大家都知道,中国能源利用率很低。亚行也指出,中国单位GDP的耗电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韩国的3.1倍,日本的11倍。这种差距是技术原因造成的还是管理原因造成的?

汤敏:原因很复杂,两方面都有。一是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造成了耗能大的企业比较多。二是我们的节能技术、设备陈旧。三是节能意识和节能政策相对比较弱。这些国家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目前我们的机制也正在形成过程中。这证明中国的节能还能非常大的潜力可挖。

《新财经》:我国单位GDP的能耗这么高,而近年来又频频出现电荒,是不是可以说中国电力改革是不成功的?

汤敏:不能简单地说电力改革失败了。把很多现象归于改革失败,是现在社会上的一种趋势,这么做并不合适。现在的电力不足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人们预期造成的,不能归咎于电力改革本身。

其实我国现在的单位能耗已比八十年代降了一半,可见中国节能政策不能说不成功。

《新财经》:在世界上,各国节能政策的社会效应怎么样?

汤敏:一、各国都非常推崇节能。二、各国有差别。发达国家意识比较强,技术也比较发达。这和国家发展阶段和对节能利用程度和该国的能源资源有很大关系。

国际经验表明:节能产业有巨大市场,美国有专业节能企业2000多家仅纽约州的营业额就达85.5亿美元,加拿大的节能服务市场约200亿加元。

中国的节能产业也在发展,但还处于发展阶段,比其他产业发展得更晚。中国节能市场潜力虽大,但资金和政策的瓶颈却制约着这个产业的壮大。

能效电厂

《新财经》:亚行指出,中国终端用电设备的总节电潜力约为2000亿千瓦时,而国家发改委的节能规划要求,到2020年,中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耗能要由2002年的2.68吨标准煤降到1.54吨标准煤,形成节能能力14亿吨标准煤,其中很大一部分需要通过节电来完成,这一部分是否要通过更换终端用电设备来完成?这需要多大的资金或者说产生多大的社会需求?

汤敏:通过更换终端用电设备只是一部分,不是全部。终端设备潜力是很大,但是不是能挖尽?在现阶段还不好说。很大部分通过节电。我们推重的是建设能效电厂。因为与常规电厂相比,能效电厂具有建设周期短、运营成本低、零污染等显著优势;与分散管理的一般节电措施相比,能效电厂完全采用市场化模式较大规模地进行投资和运营,其投资回收和盈利主要来源于电价附加,无须政府全额补贴。亚行认为,中国如能建立一套有利于能效电厂发展的投融资机制,不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状况,而且还能降低经济的能源强度。

至于会产生大多的社会需求,我们没有做过测算,因为在现实情况下测出来也没太大意义。

《新财经》:什么是能效电厂?

汤敏:所谓能效电厂,是一种虚拟的电厂,即通过实施一揽子节电计划,减少电力用户的电力消耗需求,从而达到与扩建电力供应系统相同的目的。能效电厂主要通过专项补助,鼓励使用节能照明灯具、节能空调、高效电机、节能家用电器。

我们认为,要把巨大的节电潜力转化现实,并把节电变为电力用户的自觉自愿行为,关键是要开发出一种可以调动所有参与方积极性的长效节电措施。亚行新近完成的研究表明,通过建设能效电厂,不仅可以简化需求侧管理的复杂性,降低节电成本,而且可以使所有参与方都从节电行为中受益。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能效电厂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投资、建设和运营,其建设周期也比常规电厂短得多。

亚行江苏能效电厂实验

《新财经》:节电会有效益,但也会产生成本。较之成本,节电所产生的效益对于节电主体是否有着足够的吸引力?

汤敏:与建设一个常规电厂相比,能效电厂具有等显著优势。能效电厂每节省1千瓦时电的成本是6分钱至1角钱。而如果仅采用加大发电量的方法解决电力紧缺的问题,花费更大。现有电厂多发1千瓦时电的成本是2角5分;新建电厂成本更高,达到3角5分。笼统地说,省电成本仅是发电成本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新财经》:说到能效电厂,亚行的操作实例怎么样?

汤敏:亚行通过与江苏省的密切合作,对江苏的电力供需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通过分析测算,并借鉴需求侧管理的国际经验,为江苏设计了一个能效电厂方案。江苏能效电厂的节电能力为58万千瓦。亚行为江苏省设计的能效电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在项目构成上,根据国家节能规划,江苏能效电厂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商业及民用建筑中制冷和照明设备项目,最初两年的节省电量为12.2万千瓦左右;二是工业电机项目,可节电约37.3万千瓦;三是改进家用器具和设备能效项目,可节电约12.5万千瓦(详细的节电和削峰情况见下表)。

《新财经》:江苏能效电厂的成功能给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汤敏:分析江苏能效电厂设计方案,我们发现,能效电厂具有以下特点:

建设周期短、节能效果显著。与常规发电厂不同,能效电厂中的很多节电措施都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见效,有些在建设期就能提供服务。据亚行测算,江苏能效电厂节电工程的第一年就可以削峰19万千瓦,节电9 亿度,第二年累计削峰58万千瓦, 节电28亿度。

成本低。江苏能效电厂的单位节电成本,仅为单位发输配电成本的三分之一。而且能效电厂的使用寿命在10年以上,建成投产后,几乎不需增长新的投资,也没有运行成本。亚行测算,在江苏投资建设一个节电58万千瓦的能效电厂,以十年作为投资成本回收期,该地区每度电仅需加价0.12分。

节电环保。能效电厂只是虚拟电厂,因而无须占用土地,也不需要消耗燃料,可以节约大量宝贵的资源。与此相关,能效电厂没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 不会增添环境污染。

适合市场化投资运营。与分散管理的一般节能项目相比,能效电厂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投资、建设和运营。按两年、58万千瓦测算,江苏能效电厂的总投资为17亿元,总收益71亿元,收益/成本比例为3.64:1;按四年、233万千瓦测算,总投资为70亿元,总收益为385亿元,收益/成本比例为3.62:1。

电网公司应是推动节能的主体

《新财经》:亚行报告中提到,“国际上,能效项目大多由负责满足用户电力需求的供电公司进行融资,从电价附加中获得收益来偿还贷款。中国的发电和输配电分别由电力公司和电网公司负责。电网公司负责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因而比较适合作为能效电厂的融资主体,负责向银行借款和偿还。”从短期看,在目前的条件下,在节电产生的效益和成本间,社会各方会怎样进行选择?

汤敏:完全靠市场肯定不行,国家应该给电网公司一个任务。电网公司是垄断企业,本身理应承担社会责任。当然现在有的电网公司从效益出发,也有这样的动力。但不能让电网公司赔钱,而应该实现“双赢”,社会与电网公司都从中得利。国家应该把节电作为电网公司政绩的一部分,做得越好,奖励就越高。

我们主张由电网公司作为主体进行统筹协调。如电网公司可以推动企业更换电机。最终电网公司不一定自己去做,但电网公司可以再次外包,而电网公司作为发包方,监管、验收节能效果。

《新财经》:节能产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前景又这样广阔,节能企业的利润率是不是很高呢?

汤敏:在现阶段还不是这样的。现在节能企业利润率还不够高,因为政策没有倾斜。可以想象,如果节能产业利润率很高的话,各路资本早就蜂拥而入了。

中国的节能产业发展得还不尽如人意,和我们的政策有关。现在国家已开始重视起来,节能产业将有可能成为一个新兴产业。

障碍和对策

《新财经》:目前中国节能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什么样的障碍?

汤敏:通过江苏和上海能效电厂设计研究,亚行发现,中国的节电潜力巨大,完全具备推广能效电厂的资源条件。问题是目前还缺乏一套鼓励节电的有效投融资和盈利机制,政策法规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障碍。归纳起来,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能效电厂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涉及到政府、电力企业和电力终端用户等多方面的经济利益和行为规范,政府需要在电价政策、贷款发放、税收优惠、产业政策等方面制定统一协调的支持政策。中国虽然已经颁布实施了《节约用电管理办法》、《节能法》等政策法规,但对节电行为的鼓励力度不够大、不够实,对电力浪费现象约束不够严格,对违反有关法规的处罚也不够有力,各有关方面的支持政策还未能真正统一协调起来。

其二是电网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电力体制改革后,电网企业不再明确承担公共职能。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电力企业很难从节电项目中获得应有的利益,对节电积极性不高。

其三是配套措施不健全。目前,中国还没有全面推行电机电器能效标识系统,节能认证体系也还有待发展,节电服务公司或能源服务公司的力量还不够强。

其四是融资难度大。由于存在上述政策制度障碍,节电项目(包括能效电厂)很难获得银行和投资人的支持。

《新财经》:亚行对中国节能政策的建议是什么?

汤敏:尽管存在着上述困难,但我们认为,中国的节电潜力和必要性无须置疑。能效电厂是一种可以凝聚政府、电力企业、投资人和电力用户等多方面力量的有效节电方式,值得大力推广。建议政府以目前普遍存在的电力供应紧张状况为契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促进能效电厂的发展。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首先,应加大现有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度,对于已经颁布实施的《节约用电管理办法》、《节能法》等政策法规,要抓紧落实,并加大执行力度。其次,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研究落实通过电价附加收费保证节电投资收益的政策,将电费收入中的一小部分(国外一般为1%左右)作为节电投资基金,对重大节电项目进行补贴或直接投资。此外,还要研究制定新的节电鼓励措施,明确要求银行、财政、税务、物价以及负责节电标准制定的部门,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制定实施切实有效的鼓励节电优惠政策。

二是推广电机电器能效标识系统和节能认证体系。通过强制执行统一的电机电器能效标识系统和节能认证体系,限制高耗电产品的生产和使用,鼓励研发、生产和使用高效节电产品。

节能产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节能服务产业 发展现状 融资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043-02

一、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

1.节能服务产业规模迅速扩张。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节能工作的重视,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是节能服务产业队伍迅速发展的一年,节能服务公司新增87家,达到229家,实施节能项目1723个,产业总产值由2006年82.55亿元增长到216.57亿元,同比增长162.35%。综合节能投资从2006年63.3亿元增长到114.6亿元,同比增长81.04%。其中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投资从2006年18.92亿元增长到65.5亿元,同比增长246.19%。按照综合节能投资计算,形成年节能能力559.0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60.66万吨。

2.节能服务公司逐步成长。其一,公司数量迅速增加。2007年节能服务公司新增87家,达到229家,实施节能项目1723个,我国节能服务产业从业人数新增14000人,达到35000人,增幅67%。其二,骨干公司初具规模。任何产业在任何发展时期,都需要一批不同类型、各有特色的龙头企业为产业领航,节能服务产业也不例外。在节能服务产业领域,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增长,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公司。在建筑领域活跃着一批较有影响力的节能服务公司,如贵州汇通华成、杭州华电华源、北京奥天奇等,在工业领域涌现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节能服务公司,如北京神雾、北京动力源等,在其他相关领域,包括能源统计、能源审计、节能方案咨询等方面,有北京中超、北京浪潮自动化等公司,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重点扶持一批骨干企业,使其率先发展起来,为节能服务产业注入活力和生机,从而带动整个产业快速有序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节能服务市场逐渐扩大。2004年至2006年,节能服务项目主要分布在建筑、工业和交通领域。从项目数量上来看,建筑领域最多,工业领域的项目数量也明显增加。从总的投资额来看,工业领域的投资较大,交通领域的项目比较少,占的份额很低。伴随着产业的发展,节能服务产业的市场领域突破固有的传统市场领域,一些以工业节能为主要市场的公司开始转向建筑、市政和民用等领域,而以建筑节能为主要市场的公司开始向工业领域跨越,还有的已向农村市场和国际市场进军,取得了明显成效。

4.节能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目前,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及其会员单位北京、辽宁、山东三家节能服务示范公司和新兴的节能服务公司共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1426个,合同能源管理投资42.6亿元,形成年节能能力280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81万吨,同时拉动节能市场投资84.05亿元。所实施的节能技改项目,99%以上获得了成功。节能服务公司的平均投资收益率在20%~30%,拥有独特技术和充足资金的企业收益率更高。

5.节能服务产业竞争加剧。节能服务公司主要以中小型的民营企业为主。然而,自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节能20%的约束性指标之后,民企在节能服务市场这种一枝独秀的状况,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国内外大型企业纷纷涉足中国的节能服务市场。一方面,国外节能服务公司开始纷纷涌入中国。2006年,世界五百强企业ABB公司与广东省政府签订的节能降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这一协议,ABB将为广东省多家能耗大户寻求节能降耗的措施和方法,并提出适用于广东的节能技术标准建议,从而使广东省实现到2010年每单位GDP降低能耗16%的目标。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甚至是央字号国企如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中国集装箱集团公司等也开始纷纷跻身节能服务市场,与众多的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展开激烈的竞争。国内国有大型企业涉足节能服务领域改变了节能服务公司长期以来以民营成份为主的特征,提高了中国节能服务产业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同时也加剧了节能服务产业内的竞争。对此,业内专家已经指出,受国内节能商机的吸引,今后中外节能服务公司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

二、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融资问题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下的节能改造项目,一般都需要节能服务公司垫付资金。随着企业实施项目数量的增多,垫付资金量将会累积成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如果没有外部资金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将会难以为继,所以资金问题是节能服务公司能否顺利成长壮大的生命线。就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来,虽然投资不断增加,但满足节能服务产业成长速度的融资却非常困难。

1.风险不确定,影响投资信心。合同能源管理在为客户实施节能项目的过程中,向客户承诺和保证节约量,承担了与项目实施相关的所有前期投入和大部分的风险。节能服务公司帮助节能企业实施节能项目的过程中,面临着宏观政策、金融环境和项目营运等诸多方面的不确定性,这一切使得节能服务公司不可避免地必须承担各种风险。其中,政策风险包括因国内能源政策与法令的变更、节能设备或系统的许可制约、额外税捐或收费等产生的风险;金融风险包括因汇率变动、通货膨胀、利率波动、能源价格变动等产生的风险;营运风险包括因工程建设、运行维护企业经营不善而破产、不可抗力等产生的风险。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节能服务项目相关制度不完善,往往出现纠纷。金融机构缺乏评估合同能源管理风险的专业知识,社会节能经济效益的评估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专门的衡量标准和法律解释,节能目标往往存在争议,无法保证投资收益。

2.融资方式有限,资金来源少。融资方式包括银行贷款、股权融资、风险投资、境外融资和项目融资等。在国外,节能服务公司的资金来源于自有资本,银行商业贷款,政府贴息的节能专项贷款,设备供应商允许的分期支付,电力公司的能源需求方管理基金等。在我国,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资金一般来源于政府补贴、银行信贷和企业自有资金。目前,政府支持节能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有限,商业银行由于各种原因不愿意为节能服务项目提供资金,而节能服务公司大多为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有限。加之我国缺乏产业、家族、私人基金,资金成为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瓶颈。

3.缺乏金融创新,银行信贷动力不足。目前,银行为节能服务产业提供贷款存在种种障碍,例如贷款品种、贷款担保、贷款信用评级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制约了节能服务产业的信贷融资规模。一是银行没有与合同能源管理相配套的贷款品种。银行现有的短期贷款和项目贷款品种都不能很好的适用于该类项目融资,就算以应收帐款质押的贷款方式进行操作,同样也会存在工程建设期需垫付资金和实际节能效果不佳等问题,以致贷款趋向保守。二是节能服务公司信用评级较低。新兴的节能服务公司普遍存在着资金实力不足、在银行缺少信用记录、财务知识匮乏、财务管理不规范等情况,加之节能服务项目实施期短则一年,长则三五年,期间企业生产状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规避经营风险和降低经营成本,银行常常做出不对节能减排项目融资的选择。三是节能服务公司担保困难。国内提供节能服务的近200家公司大部分属于正在成长中的企业。行业调查情况表明,节能服务公司的整体实力相对偏弱。注册资本低于500万元的公司占66%,年产值5000万元以下的公司占78%。这些企业多数是中小型民营高科技企业。它们不是凭借自身专利技术起家就是在国外品牌的过程中逐步拥有了一定的自主创新技术以及市场规模。它们资本少、起点低,在技术创新、法律法规、税收政策、行业管理等方面都缺乏政策支持和资金扶助。节能服务公司大多注册资本小(100万~1500万之间),属于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节能项目的规模往往偏小,多数情况下节能项目不形成独立的资产抵押物,因此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为项目融资,造成节能项目的融资障碍。

三、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融资对策

金融机构应根据项目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通过贷款、基金、担保、租赁、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信托等多种投融资途径及模式为节能服务产业融资。

1.探索金融创新,拓展信贷融资。第一,改变认识,提高信贷积极性。为节能服务产业投资不仅是社会责任,更是市场机会。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平均投资回报率达30%。银行方面通过节能减排项目贷款这种具有差别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培育和巩固核心客户群体,增强银行议价能力,还可以带动负债和中间业务发展。事实证明,积极参与节能投资,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第二,根据节能服务产业特点,开发新的贷款品种。银行应对节能服务行业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包括掌握产业特征和政府政策导向,熟悉节能产品和节能技术,了解不同节能服务企业的特点和现状等。在此基础上开拓新的贷款品种以适应节能服务的融资需求。第三,实行贷款本金损失分担机制,分散风险。实行贷款本金损失分担机制,几家银行合作,按约定比例进行分担贷款本金损失,分散银行贷款风险,提高信贷积极性。同时,对使用贷款的企业进行监管,提供各方面的援助,帮助和指导节能服务企业完善财务制度和改善信用状况,以符合向银行融资的要求,进而推动节能服务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节能服务公司投资收益最大化。第四,建立商业贷款担保机制,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商业担保。过去国内银行信贷的传统模式主要是抵质押贷款,而节能服务公司往往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来抵押,所以节能项目不好做。商业贷款担保机制建立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以扶持节能服务公司、壮大节能产业为目的,通过担保机构的担保,提升节能服务公司的信用,帮助节能服务公司解决贷款中遇到的担保障碍,增加了节能服务公司从国内银行获得商业贷款的机会。

2.加快上市融资进程,吸引民间资本。节能服务发展前景好,中小型节能服务企业可以通过改组成股份公司后到创业板上市融资。对于已形成一定规模、步入稳定发展时期的企业,应积极寻求主板市场的上市,但需要节能服务公司克服短期内获利困难,较难达到在主板市场上市时对上市公司的赢利记录要求的困难。为此,节能服务公司可以以节能为主业的同时,兼营其他产业,这样不仅可减少投资于节能产业的风险,而且可以拓宽赢利的来源,支持节能项目的发展,有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还可设法借壳或买壳上市。相对于银行贷款和股票市场融资方式,企业债券的融资方式更为主动、融资成本更低。节能服务公司良好的发展前景将为企业债券的发行和偿还提供优异的经营业绩支持。因此,节能服务公司债券融资将具有巨大潜力。节能服务公司可以凭借其自身的信誉和经营业绩发行债券,进行企业债券融资。企业债券的发行方式沿用传统的审批模式,发行规模实行额度管理,企业债券融资规模十分有限。政府应对节能服务公司的企业债券上市发行予以特别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发行企业债券将有很大的空间。

3.设立节能服务专项基金,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成立政府专项基金,鼓励节能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对中国节能服务业影响最大也是数额最大的一笔基金就是由全球环球基金、世界银行与欧盟提供的基金,但它对中国节能服务产业的拉动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政府的参与。政府直接用于节能服务产业的财政资金毕竟有限,可以通过建立专业的节能基金机构,吸收社会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节能服务基金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财政拨款和基金运作获取收益,采用提供专项贷款和担保的方式,对实施的节能项目进行全部或部分支持。除此以外,有实力的企业也可以成立基金,向社会融资。

4.继续加强国际投资合作,带动节能服务产业走向成熟。自节能服务产业产生后,国际投资一直是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同时也为我国节能服务产业带来了新的融资方式和技术等其他多方面的援助,成为支持我国节能服务产业成长的重要力量,我们应继续利用好这一资源。

目前在我国进行大规模投资的有世界银行、法国开发署、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提供了2200万美元赠款,6300万美元贷款通过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推行贷款担保计划,法国开发署以贷款的形式向中国财政部提供6000万欧元的中间信贷,由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向市场发放。国际金融公司以风险分担的方式为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提供10亿人民币贷款。亚洲开发银行向中国提供总额为8亿元人民币的部分信用担保。目前,应在充分利用好这些投资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国际投资合作,带动节能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第一,落实好国际投资,保证我国节能服务产业的信誉。这些国际投资金额大,在中国都有合作金融机构,实行了新的贷款方式,我国金融机构应该认真研究市场情况,提高服务能力,履行责任,保证国际投资的回报率。第二,通过与国际金融公司专家共同开发产品和项目营销,学习新的风险管理理念,带动我国金融机构的进步。节能服务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政府加大对市场化融资担保机制的推进力度,同样也需要银行转变传统观念和增加技术手段,更需要节能服务企业改善自身融资条件和加强经营能力。只有多管齐下,共同努力,才能培育和建立起规范的市场化的节能服务产业。

[课题来源: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2514085)]

节能产业范文第3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力度,这虽然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三个领域的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已经成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和“新常态”经济下的必然选择。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使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增长点。提升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水平,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

 

1、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多年以来,我国政府将节能环保产业视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柱,从法律、法规、政策、财政及税收等方面加以引导和激励,促进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保产业最初起源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起步阶段,90年代初步发展阶段,特别是 1996年环保产业被正式列入国家计划以后,我国环保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7年我国完成了《节约能源法》的修订,并相继颁布了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及其他国家/地方节能法配套法规等。2014年完成了《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工作。2008年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同时,国务院还陆续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制订了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等“十二五”发展规划,了《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及《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环保产业己形成包括环境保护产品、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服务、洁净产品等领域的体系,门类基本齐全,总体上己具有相当经济规模,为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保障。到2004年底,全国国有及年收入2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环保产业从业单位约1 2万个,从业人员近160万人,收入总额约4570亿元。

 

2、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环保产业发展很快,但总体而言,尚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

 

2.1 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

 

环保产业是一项典型的受政策支配的产业,对国家政策和宏观管理有很强的依赖性。但是现阶段,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缺少总体规划的指导,处于相对盲目的发展状态;由于政府政策和宏观管理的缺位,环保产业标准体系一时难以建立起来;缺乏专项鼓励和扶持措施,不能有效地调动企业投资环保的积极性;环保设备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抑制和疏导;产业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管理分散难以取得统一管理的效果。从而使环保企业竞争表面化,没有形成深层次真正的竞争,这也是环保产品始终上不了台阶,大量粗制滥造的设备流放市场的原因,严重阻碍了环保产业市场的发育。

 

2.2 环保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

 

近几年,国家出台和修订了一大批环保法律和法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环保方面的母法《环境保护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修订后实施的,至今己有19年的历史,这19年我国的经济、技术和环境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法律中的有些条款早己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环保产业的法律体系尚未建成。另外,目前一些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相关经济政策也有不适合国情的情况,有的太严,有的太松,需要尽快修改完善。

 

3、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工程为依托,以提高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强宏观指导,完善政策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突出自主创新,培育规范市场,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4、促进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路径应由政府的正确引导、合理的环保产业市场化与成熟的环保产业自身这三个方面构成。针对节能环保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加快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是确保发挥节能环保产业成长为新的支柱产业的必然选择。系统梳理并完善制度体系,激发产业发展动力。通过完善节能环保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监管促进提升执行效果,建立后评估机制强化政策落实;加快理顺节能环保产业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凝聚动力加快产业发展;完善节能环保产业统计制度,准确掌控产业发展走势,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撑。完善市场化机制,促进产业持续发展。加快完善环境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推广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环保产业要从污染物的末端治理向前、后两个方向延伸服务,持续创新市场化服务模式;创新税收制度,发挥鼓励型税收政策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惩罚型税收政策对高能耗企业扩大节能环保需求的引导作用;规范市场环境,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5、结语

 

我国的环保产业是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近年来,环境保护产业在我国年增长速度都保持在15%以上,大大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我国政府现己将环保产业列入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如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析和解决制约环保产业发展的因素,正确的选择环保产业发展路径,相信这个21世纪的朝阳产业将更好的为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它将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节能产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节能环保; 剖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2027706

1引言

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为环境保护、能源资料提供主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1],渗透于一切经济活动领域,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成为许多国家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把控手段,更是世界发达国家重点关注的产业领域,近年来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增长态势,并在高端节能环保设备、先进环保技术上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在这个大背景下,我国政府也与时俱进,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节能环保系列政策和决定,提出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优化资源、提升绿色生产力的重要方式,是能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的重大措施,是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要求[2]。

四川独特的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决定了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布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作为四川省会城市的成都, 具有相对的区域优势、经济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在这个宏伟的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更是毋庸置疑,尤其是2016年4月,中央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在这个大背景下,成都必须实现保增长与结构调整有机结合, 实现经济社会协调绿色发展,促进城市向节约集约型,环境生态型转变。因此,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方法,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节能减排和民生改善,形成新的经济支撑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从环保产业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分析入手,拟以成都市目前已建成的节能环保工业园区为重点调研对象,旨在摸清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前景,参照国内外环保产业发展的经验,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相结合、为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创新协调发展谏言I策。

2国内外节能环保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环境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的产业,被认为是继“知识产业”之后的“第五产业”[3],位列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是一个跨行业、跨领域,与其他经济部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综合性快速发展产业[4],全产业链示意图如图1。

图1节能环保产业全产业链示意

2.1国外节能环保产业现状

投资规模倍增。国际能源署的《2013世界能源展望报告》数据显示:预计2010~2020年,全球节能投资达1.999万亿美元,2020~2030节能投资达5.586万亿美元,投资规模成倍增长[5]。

技术优势明显。世界发达国家在政府政策引导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凭借资金、技术优势和丰富的产业管理经验,在高端的节能环保产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政策扶持有力。世界发达国家政府纷纷把节能环保产业列为国家支撑(支柱)产业,通过财政、税收、投融资等经济杠杆,推动、引导、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向重点、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

2.2国内节能环保产业现状

与国外相比,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亟待提档升级。现阶段北京、安徽、浙江、广东、山东和江苏为产业发展第一梯队,四川、重庆、河南和湖北为第二梯队,其余地区均为第三梯队,作为刚刚确立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的成都,必须打破旧格局,努力成为节能环保产业的第一梯队,才能实现经济绿色良性快速增长。

(1)产业发展态势差异化。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一带一轴”的总体分布特征,即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核心区域聚集发展的节能环保产业“沿海发展带”和东起上海沿长江至四川等中部省份的节能环保产业“沿江发展轴”。

(2)产业政策需求刚性化。为有效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补偿节能环保产业对社会效用和生产收益的额外贡献,使得节能环保产业的私人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成本,政府“有形之手”的介入必不可少,需要政府发挥更多主动性,加大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力度来推动,使节能环保产业的制度驱动性因素显著增强,日益在政策上形成刚性需求。

(3)产业新旧业态关联化。节能环保产业是伴随节能减排等生产需要而独立出来的产业形式,所以节能环保技术供给的产业领域非常广,与其他经济实体互相交叉、渗透、关联,实现产业提质升级、绿色发展的目标,呈现出与传统产业有机结合的全新产业价值和工程化应用特征。

(4)产业发展一体成套化。节能产业正逐步由单纯的产品供给逐渐向技术咨询、工程设计、实施一体化解决方案发展,环保装备向成套化、尖端化、系列化方向发展,环保产业由终端向源流控制发展 。

3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总体情况及SWOT分析

3.1总体情况

经过多年来的培育和发展,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拥有节能环保服务业单位和企业200余户,节能环保制造规模占全省比重超过1/3,环保咨询和环保研发创新服务等领域位居西部前列。自2009年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该市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工业增加值和利税总额曾达到4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0年以来,受金融危机、房地产调控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增速不断放缓,2011年仍保持增长态势,但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与利税总额同比略有下降,2013年再度回升到2%左右的增速水平。从与国内节能环保产业较发达的城市比较来看,该市节能环保产业规模仍然较小,总体上与北京、淄博、无锡、上海等500亿元甚至1000亿元产业规模存在差距,基本保持在200~500亿元的第二梯队阵营中,但规模水平相对靠后,如图2所示。

成都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包括“成都―阿坝工业园区”和“四川成都工业园区”两个省级开发区,初步形成了水处理、大气防治、固废处理、资源循环利用、在线监测等环保企业集群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3.2SWOT分析

SWOT分析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英文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荩、Opportunities(机会)和Threats(威胁)的缩写。其中,SW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是指内部优势和劣势, OT(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是指外部机遇和威胁。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实地调研及数据资料的收集,采用SWTO技术对成都工业区也是整个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劣势以及机会与威胁进行较为详细地剖析。

3.2.1优势( S )

成都现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高技术水平的科技成果和核心产品,也有一批较强综合实力的节能环保企业,如川锅锅炉、环能德美、中节能、美富特、长虹格润、深蓝环保等,分别在擅长领域引领四川乃至全国节能环保技术方向。

3.2.2劣势(问题,W )

(1)聚集规模程度低。产业园区都远离城市,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城市功能缺失,园区建设和资源优化配置滞后,聚集效应缺乏,产业园区优势不明显,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产业离散度较大,专业化分工体系不明确,成型特色产业链尚未形成,大型集团化企业缺乏,产业集聚性不高。

(2)产业发展碎片化。成都市有三大节能环保产业园区,相对有明确发展方向,但相互的联系却不足。节能环保企业在市场上多为单打独斗,即使同在一个工业园,甚至不知道一墙之隔的邻企在做什么,与自己有何关联,调查发现园区内有一家搞膜材的企业在投标高浓废水处理业务中,因业主要求提供有效重金属处理和除垢防垢技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而流标,而相距不远的新津和成都均有金属、非金属回收处理企业,但企业之间却各自为阵,缺乏必要的技术及管理上的沟通与交流,这对于市场资源分配,技术协作创新有害而无益。所以对于企业合作甚至联盟方面,各产业协会应真正起到行业组织的作用,在我市已建的三大专业园区,实施纵向整合和横向专业分工契合协作是当务之急。

(3)市场化程度差。回顾近年来,我市在水、气治理上的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历来都是国外商家中标为多,即便有个别国内知名企业中标的也是凤毛麟角,本市民营企业更是只能检点市场的“边角余料”艰难度日,在节能环保监测服务行业中,美国热电、哈希,日本岛津等仪器随处可见。我国多数企业并未真正建立自己的市场体系,对外出口更是只能搭、借“顺风车”,受到多层转包盘剥。

(4)科研投入低,成果转化率低。缺乏核心竞争力,科研投入占生产成本的比例低,产学研合作没有形成气候,产业互联度低,没有形成集约型产业结构,缺乏行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技成果与市场应用脱轨,转化率不高,科技优势难以真正发挥出来。在本次赴成都节能环保工业园现场调查的13家规模以上的企业中,只有两家有部分核心技术,多数企业是根据“部颁标准图纸”或其它企业翻版技术,或花高价引进的国外技术在生产,比如一个以不锈钢材作烟囱的企业,由于技术门栏低,面临严重的市场恶性竞争。

3.2.3机会( O )

成都工业区作为四川省首批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截止到2015年已经累计投入超过200亿元支持节能环保基地的基础设施打造,并逐步推进园区商业配套区域以及新的工业承载空间打造工作。目前正在努力引进一批节能环保产业的高端企业。随着成都市建设“宜人成都”、“国际化生态田园城市”、“低碳城市”口号的提出,成都市节能环保方面的市场需求迅速增长,大大地推动本地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相信随着国家和成都市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链和产业竞争力都将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3.2.4威胁( T )

(1)国内竞争的威胁。山东、江苏、北京、上海等已形成的节能环保产业第一梯队在多年发展中,产业规模、产业效益、市场份额、科技含量等方面均有较明显优势,成都要想赶超,进入竞争快车道,就必须认真学习经验,做好顶层设计,全方位给与产业支持和帮助。

(2)国外企业的威胁。随着我国节能环保市场的全面开放,国外环保企业将以资金、技术和管理强势进入我国市场,争抢这块大蛋糕,这必将使成都市节能环保市场面临着市场自由化的巨大压力,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已经站在了一个全球化竞争的起跑线上。

3.3技术壁垒分析

技术壁垒分析是依据未来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目标,分析影响产业目标实现的技术壁垒,核心工作是从现存的技术壁垒中筛选出优先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对这些技术壁垒的攻克,带动产业的技术升级,实现产业目标 [9]。

目前成都节能环保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偏低,与国内其他地区如上海、北京、浙江等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主要关键技术难点见表1。

3.4成都节能环保基地重点突破方向

通过实地调研、专家访谈以及资料收集,分析了成都节能环保产业形成原因、市场需求,发展定位和技术优势,在关键共性技术的基础上,明确了在节能环保产业领域,成都应重点发展的方向有:工业废气减排和降污、汽车尾气净化、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污水洁净化、固废处理与利用,并进一步提炼出成都节能环保产业不同技术领域的19项技术难点。具体情况见表2所示。

3.5构建节能环保产业综合技术路线图

在对节能环保产业进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拟制了节能环保综合技术路线图,以期能直观反映成都节能环保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市场需求、产业目标、技术壁垒、研发需求和资源状况5个方面。逻辑思路为:首先从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和行业资源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然后将不同时间节点内的关键技术研发需求列举出来,再根据研发需求找到其对应的技术壁垒以及这种研发需求对应的产业目标和市场需求,最后对行业未来发展技术路径中的关键线路进行预判,具体详见图3。

4推动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加强组织协调,提升服务效能

大力支持一批创新能力比较强、创新活动较活跃企业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节能环保产品,对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重大项目和技术研究采取无偿补助、贷款贴息、奖励、创业投资等方式予以财政支持,充分突出区域的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建立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园区,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体系健全的产业链,推动产业园区发展。

4.2强化企业创新,组建旗舰企业

发掘“产业经验”。总结环能德美,川净、中节能等企业在投资研发核心技术的有关经验,并推广应用,培育一批本土龙头骨干企业,重奖在核心技术方面有突破的企业、团体和个人。

组建“产业联盟”。建议以川锅、中节能为龙头发展余热余压、节能照明、建材产业链;以深蓝环保、环能德美、海天水务、美富特膜为核心发展水处理技术;以中冶尾气、川净洁公司为基础,拓展工业、民用大气治理技术;以四川大学、电子科大、中科院、长虹格润、先河环保、中信实业银行为依托,构建以企业技术开发为中心的“政产学研”一体的技术开发系统,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实力。

4.3推行绿色采购,引导企业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技术引进、政府推动、投资补贴、集中投入,引导本地企业进行技术自主研发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性、导向性作用,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鼓励优先将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列入政府采购清单,发挥政府率先示范作用;鼓励优先采购本地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为本地节能环保产品、技术和服务的推广使用创造市场空间。

4.4实施人才战略,强化智力支撑

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热潮兴起,科技人才创业创新正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凝聚起新的核心竞争力,成都应着手集凤筑巢,吸引高质量高规格的人才及其团队入驻园区相关政策的制定,针对性引进成都市节能环保等优先发展产业急需的创新科研团队,实施有效战略性支柱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支持计划,给予科技人员一定的创业启动资金扶持和安家补贴,搭建“菁蓉汇”创业平台,吸引国内外高素质节能环保人才到成都投资创业。

2017年6月绿色科技第12期

参考文献:

[1]

牛桂敏,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探析[J].理论学刊,2014(11).

[2]米广峰,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河北省绿色崛起[J].经济论坛,2014(6).

[3]刘勇.环保产业的特点及其前景[J].上海环境科学,1997(9):26~27

[4]王堇.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路径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4.

[5]董小林,刘玉萍等.BOT与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

[6]吕永权.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研究[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4(5).

[7]吴舜泽,逯元堂. 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综合分析报告[J].中国环保产业,2014(08):5~18

[8]王姝婷.天津中新生态城“十二五”发展环保产业的对策建议[J].港口经济,2012(12).

[9]段永亮.北京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2):80~80.

[10]王娟. 河南省轴承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D].郑州:河南科技大学,2011.

[11]周亚明.广州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6(4):102~105

[12]吴晓青.关于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提案[J].中国科技产业,2011(3):28~28.

[13]王宁,薛维梁.山西省节能环保产业制度体系的创新与完善―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8):119~124.

[14]龙俊.山西煤机装备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 2012.

[15]戴春勤,岳花.当前推进我国环保产业良好发展的对策探析[J].学理论,2015(10):105~106.

[16]刘迎.允竞公司冷热水自供系统的组合营销策略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4.

[17]张占民.广州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06(7):40~40.

[18]黄鲁成,王龙飞,等.从专利分析看北京环保产业发展[J].环境保护,2013(2):59~62.

[19]王浩.教育信息化发展技术路线图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4.

[20]王娟,贾现召,张纪.基于关联矩阵方法的轴承产业技术壁垒分析[J].轴承,2010(9):65~67.

[21]胡光灿.我国保健酒行业技术路线图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22]段永亮.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运营机制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6):444~446.

[23]卢桂芳.发展低碳经济是陶瓷行业的必然选择[J].轻工标准与质量,2011(1):12~14.

[24]胡玉娣.中国光伏产业国际营销策略分析[D].合肥:安徽大学,2014.

节能产业范文第5篇

摘要:大力培养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既有利于缓解地区能源和环境对产业发展的约束,也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金融作为综合调控中的重要手段,对促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发挥着核心的作用。本文从金融支持盐城市节能环保产业的现状着手,分析了盐城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节能环保;金融支持;建议和对策

一、引言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冲击,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都在努力寻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尤其聚焦对一国中长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2013 年8 月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加快推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对带动投资和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产业升级和转换发展方式,促进节能减排和民生改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确保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2013 年,《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实施意见》则对这一产业的主要目标、发展重点、政策措施等给出了明确的建议。

二、盐城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及现状

盐城市是江苏省“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的区域标志性高端产业基地,在沿海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战略叠加的机遇中,产业集群化发展取得较大的成果。一大批高质量的重点项目落户盐城,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进展,产业结构也日趋完善。风力发电装备、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均走在全省前列,盐城环保产业园区成为国家级环保装备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一)政府扶持力度不足,风险分散与补偿机制不完善

对于国家、省出台的扶持环保产业的政策,很多企业认为门槛过高,不能得到实际的帮助;同时,由于节能环保产业领域对知识产权的界定、处理不够明确,导致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仍难以发挥规模化的作用,担保体系也没能充分体现分散风险的能力,政策性信用保险体系发展存在滞后。

(二)金融支持的供应品种不足,支持方式也缺乏创新

一些企业有产品、有市场,但缺少资金和融资渠道。在现实中,盐城市节能环保产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传统的银行信贷以及少数民间融资、产业规模较小,产业链较短。资金运用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弱、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的大部分资金投入于厂房和固定资产,约占总资金使用的90%,而科研经费仅占2%左右,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支出严重不足。相关企业表示没有多余的资金可以用于科研经费的投入。同时,由于节能环保产业的特点,导致领域内企业的高风险性与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不相匹配,银行拓展相关业务和创新产品的动力不足,无法推出具有针对性,创造性的特殊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品种。

(三)风险投资从理念到行动均存在滞后。

从目前盐城市的情况看,风险投资市场的规模与节能环保产业的创新成果产业化还存在着很大的不匹配性,风险投资本身从理念到行动还存在很大的滞后。如前端的种子期和起步期对资金的需求很大,但此时由于各项目刚起步,难以看出其内在的潜力,所以风险投资对此时的项目并不积极,这一现状也导致很多企业难以顺利过渡到下一阶段的发展

(四)融资的市场化渠道不畅与资金需求的矛盾

金融机构对风险较大的产业进行贷款时,为降低经营风险,不仅大多要求有足够的抵押品,还尽量缩短贷款期限。因此,现有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难以满足多数节能环保产业的需求。在直接融资方面,由于节能环保产业的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使得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很难达到主板市场的上市要求,导致直接融资比例过低,市场化的投融资方式不顺畅,无法形成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所需的直接投资能力。

三、金融支持盐城市节能环保产业的过程

盐城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应围绕生命周期法展开,并根据不同的阶段特征来制定适当的策略。

首先,处于种子期业态的产业具有一般性产业的基本共性。其次,从一般性产业中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处于培育期业态的产业,具有高发展潜力、低发展规模的特征。原因是:当节能环保产业处于培育期时,其拥有新兴产业的特点,导致其具有衡量“产业发展潜力水平指标”的高内在动力因素,因此这一阶段的产业发展是极具潜力的。发展期,其产业发展的潜力逐步递减,但是由于规模大,仍然处于正值。成熟期,产业发展潜力慢慢减少而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直至产业规模达到较高水平并保持稳定,从而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

从相关数据和资料显示,盐城市节能环保产业目前大多数处于培育期和发展期,此阶段产业的发展潜力水平较高,但生产规模较小,其内在动力因素对于推进产业规模的迅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金融支持应着重定位于如何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来高效引导内在动力因素对产业发展规模水平的进一步推动效应。

对处于成熟期业态的节能环保产业,由于其发展潜力水平下降,但生产规模较大,则说明其内在动力因素的作用减弱。因此,需要通过对处于成熟期业态的节能环保产业实施技术创新,使技术创新成为外在推动力,促进产业升级。这一阶段对节能环保产业升级的金融支持,就应努力发挥金融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从而完成节能环保产业的升级目标。

四、金融支持盐城市节能环保产业的对策建议

(一)继续增加政府投入,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质性支持力度

节能环保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其战略性和新兴性的特点,仍然需要大力依靠政府支持和银行贷款等传统融资渠道。政府应继续提供直接支持,金融管理部门也加强金融机构与行业主管部门及企业的沟通与联系,帮助金融机构准确把握和支持节能环保产业的有效金融需求。还应当建立考评体系,切实评价金融机构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效果,支持效果较好的机构,在准备金收缴、资本充足考核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而对支持力度较小,效果较差的单位则给出相应的处罚。商业银行可以积极发展科技银行,支持鼓励银行机构成立支行,扩大农业银行科技支行的覆盖范围,增加针对节能环保产业“小、散、专”行业主体结构特点的新的金融产品,拓展绿色信贷,助力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二)金融供给模式的创新,完善风险分摊机制,进一步优化融资环境

改进金融供给的传统模式,完善风险分摊机制,成立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分散和转移银行的信贷风险,继而从多个方面化解信用风险。推进信用担保及保险体系建设,完善信用及保险体系,加快对节能环保产业的信用担保和保险业务的拓展和创新。加强知识产权评估标准化制度建设,制定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原则,成立专业权威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推进知识产权评估的标准化,进一步解决金融机构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估和认定方面的问题。

(三)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大科技投入,金融大力支持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对创新载体的建设以及在高新技术方面的突破,因此,要着力注重自主研发与创新,将金融支持投入到汇聚创新资源,研发和转化先进的科技成果,以及“因地制宜”与当地的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层次发展模式。

(四) 加快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组合多种融资方式,拓展节能环保产业的融资渠道

盐城市节能环保产业多处于产业发展的初期,对于资金的需求很大,企业本身也存在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少有大型机器设备可以用于抵押贷款或较为庞大的资金来源。因此,积极引入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就成了节能环保产业中小企业一个很好的选择。风险投资青睐于高新技术,多将目光投射于生产与经营技术型产品的企业。风险投资能够承担高风险、也有参与分享剩余索取权的权利、而且具有长期投资的性质,这些特点都与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模式与金融需求相匹配。同时在盐城市4个新兴产业和24 个特色产业集聚区以及环保园区中,鼓励发展较快较好的企业在创业板和中小板及美国、新加坡等境外市场上市。通过对中小企业发行集优票据、成长债券和私募债来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并扩大融资渠道。推广和扩展节能环保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不断推出符合节能环保企业各融资阶段资金需求的创新抵质押贷款业务,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力度支持节能环保企业。

参考文献:

[1]发展改革委和专家解读《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2013年,中国新华网.

[2]多重机遇前:盐城市节能环保产业升级迫在眉睫.2014年,中国江苏网.

[3]关于印发盐城市金融高地建设(2013-2020)总体规划暨金融业发展三年(2013-2015)行动计划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