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电心

心电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电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电心范文第1篇

健康成人横面和空间心电轴的初步探讨

aVRST段抬高21例心电图及临床分析

左心房增大伴心房颤动与脑卒中的关系

预激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心室起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冠心病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的临床研究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危险分层

急性心包炎ST段抬高的心电图特征

急性肺栓塞心电图改变的时序性变化及其意义

《心电学杂志》三十华诞有感

心率与血压及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关系

心电图诊断低钾血症的临床价值

起搏器特殊功能的心电图表现

健康孕妇胸导联QRS波群低电压观察

重度烧伤致ST段损伤型抬高心电图13例分析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动态心电图特征研究

酷似左心疾病的急性肺栓塞的心电图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老年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

碎裂QRS波群对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房室结双径路交替性顺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

永久起搏器植入常见并发症分析和处理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经典与现代观点

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中的心电监测分析

间歇性束支传导阻滞发生机制探讨

心电图aVR导联在额面六轴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持续性心房颤动不同消融终点的预后研究

双腔起搏对血浆脑钠肽值的影响

平板运动试验不同标准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心房扑动不同标测方式射频导管消融的临床研究

不完全显性预激合并心房颤动的检测与心电图

B型脑钠肽对预测心力衰竭时恶性心律失常的价值

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分析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月经前后室性期前收缩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V1导联高—肋记录PV1终末电势异常3例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心电生理特征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临床意义

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判断

无Q波下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偶联间期相等的室性并行心律1例

老年人无症状性T波深倒置长期随访8例

间位性室性期前收缩致假性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

燃煤污染型砷中毒患者的心电图改变

心绞痛时巨大直立U波致T—U融合1例

IHC—72对心肌细胞慢钙通道的影响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房室传导功能分析

急性Q波心肌炎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对比分析

希氏束内传导阻滞与束支传导阻滞

心电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冠心病;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12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13-02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动脉粥样硬化或动力性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心绞痛)或心肌坏死(心肌梗死)的疾病,也称为缺血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1]。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DCG)采集的心电信息全面,记录时间长,应用DCG检测冠心病心律失常具有避免漏诊现象发生的优势,它能检测出有症状心肌缺血而具有独特的特殊价值。本科自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分析总结86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监测与诊断的病例,总结以下经验以提升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住院患者中的86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45例,女41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584±67)岁。病程1个月-9年不等,平均(525±45)月,合并高血压病54例,高脂血症41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23例,2型糖尿病35例。86例患者诊断均符合WHO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12 方法 常规心电图采用MAC5000型心电图机:所有患者采集患者24h心电信息,受试者详细记录生活日志,包括作息时间、日常活动及症状发生的起止时间等。在其安静状态下记录心电图:纸速25mm/s,增益10mm/mV。

动态心电图采用HOLTER-STAR三导联24h动态心电图系统和HS9514型记录仪。记录内容包括:受试者详细记录生活日志,包括作息时间、日常活动及症状发生的起止时间等。采集患者24h12导联DCG心电信息,以确定ST改变时有无症状。依据判定标准,结合患者生活日志,分析ST段压低时是否伴随症状。

13 诊断标准 DCG判定动态心电图阳性标准:①以等电位线的基线为标准,ST段呈水平型或下降型下移>01mV;②下移时间持续≥1mms;③2次心肌缺血发作时间间隔≥1mms,ST段的测量以J点后80ms为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处理数据,P

2 结 果

21 两种心电图诊断阳性率的比较 在86例患者中,动态心电图监测呈阳性53例,阳性率为6163%;常规心电图监测阳性49例,阳性率5698%。两种监测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种心电图检出结果比较 86例冠心病患者中动态心电图对室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成对,与常规心电图相比,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均明显偏高(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24h或更长时间,自Holter1947年首先将其应用于监测心脏电活动研究后,它的出现解决了只靠普通心电图无法诊断的心律失常问题。通过24小时连续心电图记录可能记录到心律失常的发作,自主神经系统对自发心律失常的影响,自觉症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并评估治疗效果。然而难以记录到不经常发作的心律失常。临床上常常采用P波清楚的导联(Ⅱ、Ⅲ、aVF和V1导联)较长时间描记,便于捕捉心律失常。注意P和QRS波形态、P-QRS关系、PP、PR与RR间期,判断基本心律是窦性还是异位。房室独立活动时,找出P波与QRS波群的起源(选择Ⅱ、aVF、aVR、V1和V5、V6导联)。P波不明显时,可试加大电压或加快纸速,作P波较明显的导联的长记录。

动态心电图与普通心电图相比,24小时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这一显著特性可以有效提高对非持续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对一过性心律失常及短暂的心肌缺血发作的检出率,也由此扩大了心电图临床运用的范围[4]。

对心律失常的定性诊断,心电图无疑是最简单而可靠的方法,但它只能记录一段很短时间内的心律(率)情况,对间歇性发作的心律失常诊断带来困难。动态心电图则在这方面弥补了常规心电图的不足,它可连续记录患者24-48h内的心律(率)变化,对患者心律失常的定性及定量诊断均有重要意义,但动态心电图也存在一定缺点,如价格较贵、不能实时显示以及受导联数目少的影响,不如常规心电图定位准确等。心电监护则综合了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优点,既能动态观察,又能实时显示,尤其他所具备的报警和自动记录等功能,给临床诊断带来很大方便。本研究显示,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心律失常优于常规心电图,是临床上发现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重要的有效的诊断工具,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469

[2] 庞志茹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J]中外医疗,2009,6(13):1-3

[3] 刘克霞,高淑梅,,等12导动态心电图与12导常规心电图ST-T差别的研究[J]河北医学,2008,4(01):25-27

[4] 李兰芳12导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ST-T参数差异的研究[J]西南军医,2008,5(06):26-27

心电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冠心病;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诊断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0(b)-0095-03

冠心病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一般多发生于老年患者中,严重的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临床中对于该病的诊断主要采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但是这种检查方法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且属于有创检查,导致多数的患者耐受力降低。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该病的诊断效果成为医师们关注的重点。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电图检查逐渐的应该到相关疾病的诊断中,并且属于无创检查,重复性高[1]。本研究对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为临床中诊断该病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具体的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浙江省衢州市衢化医院2009年4月~2011年4月间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男30例,女30例,年龄为56~79岁,平均(64.2±2.7)岁。病程时间为2~18年,平均(6.2±1.4)年。本组的患者均经过浙江省衢州市衢化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且患者知情同意此次的临床研究。

1.2 诊断标准

本次研究的60例对象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2]。

1.3 检查方法

本次研究的6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查,具体的检查方法如下:

1.3.1 常规心电图检查 本组的所有患者均在安静的状况下进行检查,并且取平卧位,且全身放松,从而有效的消除患者的恐惧和害怕等情绪,并且在检查时应有效的避免药物因素的作用,从而确保心电图的结果不受影响。主要采取NEC-3321型的12导联心电图进行连续的描记,纸速控制为25 mm/s,并且需要有效的保持其基线的平稳和图像清晰,对于T波 < 导联R波10.0%时,且ST段下移值 > 0.05 mV,诊断为ST-T改变[3]。

1.3.2 动态心电图检查 本组的所有患者均采取BI9800型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查,主要有效的记录患者24 h的心电图变化,并采取BioxWin软件对其观察的图像进行全面的分析。检查的过程中应多的对其进行检查,从而有效的排除的影响与干扰。心肌缺血阳性诊断标准:①J点后80 ms位置的ST段水平型或者下斜型降低值≥1 mm,心电图的基线ST段已经降低或者升高,则减去原有降低值或者升高值;②心电图的ST段明显移位至少持续有1 min,而且有两次的心肌缺血发作,每次间隔的时间至少1 min[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肌缺血阳性结果比较

通过对两种不同的检查结果比较,常规心电图检查患者心肌缺血阳性有29例,检出率为48.3%;动态心电图检查患者心肌缺血阳性有49例,检出率为81.7%。两种方法检查的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P < 0.05)。

2.2 心律失常检查结果比较

通过对两种不同的心律失常检查结果比较,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性早搏二/三联、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二/三联、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均明显的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室性早搏二/三联、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二/三联、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两种检查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5,χ2=7.28,χ2=7.24,χ2=7.59, χ2=7.18,P < 0.05)。而两种检查的房室传导阻滞和房性早搏早发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χ2=0.17,P > 0.05)。数据分析见表1。

3 讨论

冠心病为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一般多发于于老年中,严重的影响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临床中如何有效的诊断该病成为医师们关注的重点。临床中常常采取冠状动脉造影术进行诊断,这种诊断方法属于有创检查,且多数的患者耐受力降低,重复性差[5-6]。因此,如何有效的选取有效的诊断方法诊断该病成为医师们关注的重点。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心电图检查逐渐的应用到临床诊断中,这种诊断方法属于无创检查,且重复性强,诊断效果明显。临床中常常分为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两种[7]。因此,临床中对于这两种诊断效果一直存在疑问。常规心电图是临床中最早的一种诊断方法,诊断费用低,经常应该临床中,能够有效的反应患者心脏兴奋的电波活动情况,在心脏疾病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同时,这种对各种心律失常也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8]。而动态心电图是一种长时间纪录患者心脏的活动电波,在临床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9]。

通过本次的临床的研究分析,临床中对于冠心病患者采取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的诊断效果。本组的资料显示,常规心电图检查患者心肌缺血阳性有29例,检出率为48.3%;动态心电图检查患者心肌缺血阳性有49例,检出率为81.7%。两种方法检查的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χ2=7.23,P < 0.05)。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性早搏二/三联、室性早搏成对、房性早搏二/三联、房性早搏成对、短阵室上速的检出率均明显的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两种检查的房室传导阻滞和房性早搏早发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由此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均能够有效的检查出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状况。但是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10]。主要由于动态心电图能够连续24 h的观察患者心电图的变化情况,从而使得整个收集的信息更加精确,导致整个诊断的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的诊断结果[11]。同时,由于其观察的范围广泛,从而有效的弥补了常规心电图的不足,提高整体的诊断效果[12]。另外,动态心电图检查过程中的导联少,而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检查方法对患者的心肌缺血状况无法记录,从而使得不能够对其进行全面的检查[13]。因此,临床中为了有效的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在检查之前应先打标准电压,并且在其每次切换导联之后进行记录,从而有效的避免上述情况发生[14-15]。

综上所述,临床中对于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采取动态心电图检查是可行的,其诊断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的诊断效果[16]。动态心电图的检查属于一种持续性和动态性的检查方法,能够全面的反应出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基本情况,且对于心律失常也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这种检查方法属于无创检查,重复性高,值得临床中应用,在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庞志茹.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J].中外医疗,2009,12(13):563-564.

[2] 董竞琳.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心律失常诊断结果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13(36):522-523.

[3] 曾令忠,陈汉娜.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监测与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J].实用预防医学,2008,13(5):683-684.

[4] 孙莉莉.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对比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17(9):777-778.

[5] Zheng Yi,Cen Zhen,Hu Hailei. Routine electrocardiogram in diagnosis of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yocardial ischemia and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s of cardiac arrhythmia [J]. Modern Practical medi cine,2011,21(6):524-525.

[6] Gao shurong. Routine echocardiography, ECG and holter and radionuclide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 in diagnosi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mparative study [J]. Clinical Journal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2011,16(12):747-748.

[7] 李媛霞,杨春林.两种心电图筛查与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结果比较分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12,21(6):351-352.

[8] 汤喜红,孙玉敏.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J].中国卫生产业,2012,22(29):462-463.

[9] Zhou Jun,Lu Xilie.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and general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electrocardiogram in diagnosis of a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 [J]. 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2009,14(5):683-684.

[10] 梁德英.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患者36例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15(2):355-356.

[11] 李娟.对我院75例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1,16(17):425-427.

[12] 顾骅.动态心电图监测冠心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1(4):974-975.

[13] Zhao Wenxue,Sun Lie,Yang Jiming,et al. Dynamic Changes of Ecg st-t segment on diagnostic value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J]. Modern medicine,2008,21(6):335-336.

[14] 陈香美.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中的价值[J].中国乡村医药,2012,22(12):355-356.

[15] 侯琳.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0,12(16):265-266.

心电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常规心电图; 24 h动态心电图; 冠心病; 心肌缺血; 心律失常

中图分类号 R540.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5-0069-02

doi:10.14033/ki.cfmr.2015.25.032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电图检查在冠心病检查中的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临床医生的认可,使心电图检查逐渐得到广泛应用[5]。该种检查方法具有多种特点,心电图属于无创检查操作,具有可重复性,患者一般可耐受。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96例冠心病患者,通过对其心电图检查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为临床诊断冠心病的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9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按检查方案分为两组,每组98例。常规心电图组98例患者,男58例,女40例,年龄43~78岁,平均(51.3±4.4)岁;其中患者病程最长为16 年,最短为2年,平均(6.5±1.4)年;其中3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胸闷、心痛症状为主,38例以气短、胸闷症状为主,22例以头目眩晕症状为主,3例以头晕、耳鸣和腰膝酸软为主。

24 h动态心电图组98例患者,男53例,女45例,年龄45~76岁,平均(53.3±4.1)岁;其中患者病程最长为14年,最短为1.8年,平均(6.3±1.6)年;其中3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以胸闷、心痛症状为主,43例以气短、胸闷症状为主,16例以头目眩晕症状为主,6例以头晕、耳鸣以及腰膝酸软为主。常规心电图组和24 h动态心电图组的患者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和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中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常规心电图组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对24 h动态心电图组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检查结果。

1.2.1 常规心电图组 检查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进行检查描记,规定走纸速度控制为25 mm/s,检查时要求患者精神状态平稳,处于相对安静环境下检查,患者均取平卧位。具体操作中采取一定的语言来安抚和消除患者紧张情绪,降低因患者情绪不稳造成的检查结果偏差。检查时注意避免患者使用药物时的因素影响。常规心电图检查收录标准为:常规心电图检查基线需要保持平稳,记录的心电图结果图像清晰,其中对于T波0.05 mV的图像诊断为ST-T异常。

1.2.2 24 h动态心电图组 检查采用世纪-3000型动态心电图检查进行检查记录,必须连续无中断地记录患者24 h心电图变化。检查中需注意,要求对患者进行多检查,最大程度避免对检查结果的的影响与干扰,从而得到正确的检查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常规心电图组经过检查有49例患者检查结果为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为50.00%;24 h动态心电图组经过检查有80例患者检查结果为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为81.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该疾病一般多发生于老年患者中[1],严重情况下可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冠心病的发病原因和机制有多重,其发病机制主要为冠状动脉的长时间硬化,从而引发患者的心肌缺血、缺氧,导致患者心脏功能下降,进而可导致患者各种心脏疾病的发生[2-4]。冠心病的临床表现有多种,且该疾病的发病部位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发病部位多样性,临床上早期对该疾病进行正确诊断有助于提高冠心病的治疗效果,且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存率,对冠心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冠心病的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为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该方法准确度较高,检查阳性率极高。但是这种临床检验方法为有创检查,冠心病患者多数情况下耐受力较正常人低,具体操作中,患者较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效果。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冠心病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发展,中老年人是该病症的好发人群,轻者会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重者可直接致死[6]。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如今心电图检查在冠心病检查中的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临床医生的认可。该种检查方法具有多种特点,心电图属于无创检查操作,具有可重复性,患者一般可耐受。

临床将心电图分为常规与动态两种,由此就引发了相关学者对两种心电图临床监测冠心病的功能和疗效的疑问。常规心电图是在临床应用较早且诊断费用低,已经普遍应用于临床中,能够有效的反应患者心脏的电波活动变化情况,取得了心脏疾病的诊断较好的使用效果,而且常规心电图对各种心律失常也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与之相对的是动态心电图,该技术是一种长时间持续纪录患者心脏电活动的检查方式,本文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发现, 临床中使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的诊断效果。常规心电图组经过检查有49例患者检查结果为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为50.00%;24 h动态心电图组经过检查有80例患者检查结果为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为81.63%;24 h动态心电图组对于心肌缺血的检查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24 h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方面的诊断效果比常规心电图优秀,且24 h动态心电图的检查属于无创操作,具有可重复性,在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秋云.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4):134-135.

[2]张东.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在诊断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4):88-89.

[3]王强.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8):63-64.

[4]王继芳.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8):87-88.

[5]张东.运动负荷心电图缺血性ST下移与QT离散度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48-49.

心电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妊娠期;心电图

妊娠早.中期心电图与非妊娠妇女基本相似,主要变化以窦性心动过缓及窦性心律不齐为主,而妊娠晚期孕妇常规心电图检查中异常率明显高于早中期,主要以窦性心动过速、短PR间期、心电轴左偏及ST-T改变为主。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900例正常孕妇分3组,早期妊娠(《12周)500例,年龄在21-40岁(28±3岁);中期妊娠(13-27周)220例,年龄在24-40岁(29±3岁);晚期妊娠(28-41周)180例,年龄在26-41岁(29±3.2岁)。均做常规心电图检查,经详细询问病史及X线胸片、实验室检查排除有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者。

1.2 方法 受检者在安静状态下常规记录12导心电图,取基线平稳。波形清晰的导联,利用仪器自动分析加人工分析两种方法判断结果,其中晚期妊娠180例中有50例在足月妊娠分娩后2个月再次复查心电图,结果基本正常。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χ±s表示,分类变量以频数(百分比)表示,率的比较作X2检验。

2 结 果

900例分析显示,妊娠早中期的心电图与非妊娠妇女基本相似,而妊娠晚期则有明显变化,详见表1。

随着妊娠月份的增加,III导联Q波加深增多,广泛导联(>6个导联)ST段水平型、下斜型压低>0.05MV和同导联T波低平、双向、双峰或倒置逐渐增多,心电轴有逐渐向左偏移的倾向,妊娠晚期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者减少,而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短PR间期(PR0.05MV伴T波改变)及室性早搏明显增多,并出现III导联深Q波,或胸导联QRS波群低电压等改变,详见表2。

3 讨 论

本文180例妊娠晚期异常心电图的发生率明显增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3.1 短PR间期 指心电图上出现PR间期缩短

3.2 心电轴左偏 子宫明显增大,腹压增加,横膈抬高,心脏向左上移位,因而出现III导联深Q波(位置性Q波)和心电轴左偏。

3.3 ST-T改变 妊娠机械性增加了心脏负担,基础代谢率和血容量增加,妊娠晚期处于高动力性循环状态,心率加快,心搏量达高峰,心机耗氧量明显增大,形成心肌相对缺氧,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受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心电生理不稳定,使ST段和T波发生改变,心率也发生改变[4]。孕妇出现ST-T改变的主要原因可能与激素代谢功能变化有关。900例孕妇中有40例处于孕早期,此时子宫增大不明显,基础代谢率和血容量改变不明显,尚不至于处于高动力性循环状态,但心电图已经出现典型的ST-T改变,说明产生这种改变的原因不是心脏负担增加及高动力性循环状态引起,而是雌激素水平的改变引起,雌激素水平的升高,新陈代谢旺盛,交感神经张力增强,心肌相对缺氧,从而使ST-T改变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由于未做动态心电图.平板运动实验及冠脉造影等检查,所以尚不能完全确定ST段下移是否伴有冠心病等疾患。

综上所述,由于整个妊娠期都处于一个特殊的生理状态,心电图异常改变亦是多样的,如窦性心动过缓并不齐、窦性心动过速、PR间期缩短、ST-T改变、早搏等,一般无需特殊处理[5]。但对于妊娠期心电图改变的诊断亦要慎重,应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如果心电图出现严重改变或产后不能恢复正常,应进一步检查,考虑是否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或其它疾病,后者需要配合心血管药物的干预治疗。

参考文献

[1] 卢喜烈.多导同步心电图分析大全[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9:1352-1353.

[2] 郭继鸿,洪江.周氏实用心电图学[M].第5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474.

[3] 郭彩英.房室结加速传导的临床生理改变[J].中国循环杂志,1988,(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