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渡荆门送别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荆门市中考语文命题自2009年开始,将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赏析的能力要求,在题型设计上从单一的客观性选择题形式,转向以主观性表述题为主的多类型来考查。经过几年的实践,调查分析学生对此类题型的感受,发现学生往往对此有畏难心理,答题结果也是失分较多。
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我认为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比如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的都可给分,但如果考生尽量地按以下步骤解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发挥阅读能力,获得此类题型的高分。
解题第一步:
阅读诗歌――划出“诗眼”或者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
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 。如王维《出塞》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孤”,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怜”,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中的“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的“悲”等等。这些关键词语一般就是“诗眼”,它们所传达出的情感,正是这些诗篇的主旨大意。抓住诗眼或是诗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捕捉到最佳信息,就可以带动全篇,完成对诗作的欣赏,有效地帮助解题。
解题第二步:
审清题干――划出问题题目中的关键词,找准考点。
由于考试受时间限制,考生很容易匆忙马虎,还未正确准确审题就答题。如荆门市2009年语文中考题关于杜甫的《登楼》有一题:“本诗作者登楼抒怀,请结合本诗首联具体阐述作者抒怀的内容。”问题中的“结合本诗首联”字样,有的学生作答时根本就没看清,答案只写了“对国家的忧虑”这一个方面而导致失分。如果我们将问题题目中的关键词“结合本诗首联”“抒怀的内容”划出来,能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
解题第三步:
规范答题――讲究一定的答题规范性,扣紧得分点答题。
中考时的诗歌鉴赏题考查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语言的赏析;二是艺术形象(主要是意境)的赏析;三是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赏析;四是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的赏析。并且一般都采用简答题的形式,重在检测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如何尽量规范答题呢?
(一)诗歌语言类的赏析题
诗歌语言赏析是古诗鉴赏的首要环节。诗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发,往往通过诗的语言来实现。因此,考查对古诗词中准确、生动、传神的语言的品味,是近年来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初中阶段典型题型主要有两种:品味炼字类和名句赏析类。
1.其命题形式
请你赏析某句中某词的妙处。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你从这句名诗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明理由等等。
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答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2.其答题要点
①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或者句还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其答题格式可以是:释含义+描景象+点情、境。
(二)艺术形象类(主要是意境)的赏析题
1.其命题形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等等。
艺术形象的赏析一般比较难,初中阶段对学生的理解要求仅限于对意境的初步感知,考试题型也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2.其答题要点
①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注意:一是描绘时要忠实于原诗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或者翻译;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②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尽量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
答题格式可以是:描画面+点氛围+析情感。
(三)思想情感类的赏析题
1.其命题形式
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画面,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分析某句诗的思想感情或内涵。请结合本诗阐述作者抒怀的内容。请你从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对诗词情感的考查,也就是对诗词主要内容的考查,是中考古诗赏析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解答这类题应分析诗句的具体内容,并与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主题的社会意义相联系,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2.其答题要点
①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
②通过何种表达技巧(不明显的可以不写)。
《中考说明》是中考的“纲”,中考试题是“纲”的具体化。因此,研究二者十分必要。通过对我省的《中考说明》和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中考古诗词试题常常涉及到以下几种类型:1.古诗词的背诵默写(这类题目通常出现在“语言积累与运用”部分;2.对诗词的思想、内容、感情、意境等表述正确或者错误的选项作出判断或选择(这类题目一般出现在判断或者选择题中);3.对诗句所展现的动感画面用语言作出描述,如品味《渡荆门送别》全诗,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对诗的“颔联”进行丰富的联想,描绘出其所展现的画面;4.放飞思绪,对诗词的思想内容进行拓展并写出感受,如通过自己的想象,写出“《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人’如果一旦与‘亲人’相聚了,会说些什么?”;5.名句的欣赏;6.探究性地体会诗词创作的风格。针对上述题型,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采用相应的策略,比如,给课本中的58首古诗词进行分类,可以分成“爱国”的、“咏史”的、“言志”的、“思乡”的、“绘景”的、“伤感”的等;可以将其写景的归成“写春天的、写夏天的、写秋天的、写冬天的”等;还可以将写景的再进一步分类归纳为“写山的、写水的、写虫的、写鸟的、写风的、写花的、写雪的、写月的”等。又如,让学生精选名句进行欣赏,通过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进行欣赏,也可以通过电脑、多媒体特有的功能进行直观地欣赏(有画面、有音乐、有朗诵,图文并茂、声情并茂)。再如,对重点的诗词要重点地揣摩其意境和表现手法,最好能做到仿写几首相应的小诗。这样在弄清考试题型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自然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紧扣教材,注重知识积累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其内容取之于课本的较多,约占80%,取之于课外的约占20%,而课外文言文的选文,相对来说,大多比较浅显。学生只要将课内文言文的基础夯得牢固了,知识掌握扎实了,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自然也就会提高了,所以,复习好课内文言文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备考的关键。在复习时,我们要紧紧扣住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比较系统地整理和积累文言知识。1.积累文言实词。凡是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所涉及的要求解释的实词,大多数是课文下面的注释,所以,对课文下面的注释,我们必须强调学生要牢记,对课文中的关键性词语,也必须强调学生要认真地加以积累,对课文中一些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比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我们也要注意整理,以加深学生的记忆。2.积累文言虚词。只要研究一下全国部分省市的中考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就会发现所考查的文言虚词、出现的方式是不同的。有些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有很多种,学生若没有一定的积累,在做题时,就容易丢分。因此,我们在复习中也必须做到有意识地整理和积累。3.积累文言句式。初中文言文中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四种,它们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复习时也要颇费一番功夫,否则,在翻译时,就极容易出问题。4.积累文言名句。初中语文课本中古诗文共计115篇,而“背诵优秀诗文80篇”是新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要求,而这80篇中的名句尤其应该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背诵下来,并准确无误地默写下来,做到不丢字、不增字、不出现错别字。这样做的好处是:(1)完成默写类的试题;(2)帮助理解文章的主旨;(3)提高语文素养。5.积累文学常识。古诗文中的文学常识部分,也常常出现在课文下面的注释里,比如古代的“名号称谓、人物典故、礼俗名物、历法时节、职官科举、历史地理”等,从近些年的中考试题看,不一定对其直接考查,但是,它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文言文阅读中,所以,在复习时也需要注意积累。
三、强化诵读训练,提高理解感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文言文复习中,诵读的确是提高理解和感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读准字音、认准字形;有助于学生断句停顿、掌握句式;有助于学生揣摩语气、增强语感;还有助于学生理解主旨、体会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熟读成诵,积累名篇名句的目的。所以,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文言文的综合复习过程中,应把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当作重中之重来对待。使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会断句,读准文章的停顿;学会顿挫,读出文章的节奏;学会抑扬,揣摩文章的语气;学会品味,感悟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学会分析,理解文章的词语和句子。其实,诵读的功夫练到了炉火纯青,或默写、或断句、或解释、或翻译、或理解、或运用,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理解感悟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关键词: 岳阳楼记 助读系统
一、《岳阳楼记》助读系统分析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包括“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帮助学生提升探究性学习与独立阅读能力,重视并完善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方法、启迪思维的助读系统成为必然。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岳阳楼记》为例,对其助读系统进行分析。《岳阳楼记》的助读系统包括单元导语、课文前导语、插图与注释。下面我将分导语、插图、注释三个部分进行分析说明。
导语分析:
评价导语的好坏,首先要看它是否能完成导语应当达到的功用:一、对学习者学习理解文本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和思路上的引导。二、提供背景性材料,“对学习者了解作者写作意图、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内涵起到引导、补充、激发、联结等作用。”参照这两个功用,我们来评价《岳阳楼记》的导语。
《岳阳楼记》导语分两个部分,一是单元前的导语,二是课文前的导语。先看单元前:
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论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借助提示、工具书和注释读懂课文,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要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单元前的这两段导语,主要是对学习者的学法指导。先点明文章体裁:写景论游的古代散文;再说明学习文章方法:借助提示、工具书和注释;最后明确学习重点: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品味古诗文名句的情感。在短而优美的两段话中包含三个方面的信息,可谓十分精辟:完成了为学习者“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和思路上的引导”的目的。
再看课文前导语:
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因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题咏,在唐代就已声名远播,更因宋代范仲淹的这篇名文而熠熠生辉。让我们寻着本文的记叙,做一次洞庭之旅,去感受南国那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去聆听作者那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
这篇导语是属于新旧知识串联的导语。在八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过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杜甫《登岳阳楼》,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虽然不为学生熟悉,但在八年级上册,学生学习了李白的两首诗《送友人》《渡荆门送别》。导语的第一句是属于“温故”,第二句则属于“知新”,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的拳拳心语:“先忧后乐”。“去聆听作者那先忧后乐的拳拳心语”一分句以“先忧后乐”对范仲淹的忧乐观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学生抓住这四个字也就能准确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内涵。但第二句话的前三个小分句信息量不够大。考虑到本文有着特殊的写作背景:《岳阳楼记》为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求书记》与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借想象写下《岳阳楼记》,学生至少应当了解两个信息:一是范仲淹此时被贬官,也属于“迁客骚人”;二是范仲淹从未到过岳阳楼,却凭借着胸中忧国忧民的情怀,写出《岳阳楼记》这千古名篇,这两个信息能对学生理解岳阳楼记起到补充激发的作用,因此可以用包含这两个信息的句子代替第二句话中的前三个分句。或者,采用另一个方法:这三个分句不变,将本文的写作背景以注释的形式补充给学生。
注释系统分析:
一般认为,阅读有四级思维层次。其中第一级是直觉的阅读,它能够了解文本字面的含义,直接感受到文本的表面意思。注释系统能够帮助学习者扫清阅读障碍,帮助达到“直觉的阅读”。要帮助学习者达到阅读的第一层次,“准确”是首先要达到的标准,这不仅指注释的内容应当无误,也指要使学习者准确理解,不能产生理解的偏差。基于这个标准,笔者检查《岳阳楼记》注释,发现有五处错误或不妥当的地方。
一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一句。注释:“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为“滕子京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其中,“降职到”的“到”不精确,应改为“去”。《宗谅求记书》里,滕子京说“去秋以罪得兹郡,入境,而疑与信俱释”。而《岳阳楼记》中讲滕子京谪守时间为“庆历四年春”。这时间差应该是指滕子京春天被“降职去巴陵郡”,秋天“到巴陵郡做太守”,“春”“秋”之间的时间为路上的时间。看似只是一个字的不精确,其实关乎下面的“越明年”之所以是注释上“到了第三年”而不是从字面上解读的“到了第二年”:滕子京秋天到职,不可能用短短一个冬天,就完成重修岳阳楼,“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政绩。应此,注释应改为“滕子京降职去巴陵郡做太守”。
二是“属予作文以记之”一句。注释为“属”通“嘱”。其中,并没有“之”的解释。关于“之”,一直有两种见解,一是“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二是指“岳阳楼”。而滕子京《求记书》称范仲淹“雅意在山水之好”,“以游物而心与景接”,要求他“发挥此景之美”,“远托思于湖山数千里之外”,由此可清楚地看出滕子京要求《岳阳楼记》写景状物,记“岳阳楼”,而不是叙事写人,记“重修岳阳楼这件事”。《求记书》里,对于重修岳阳楼只有“又明年春,鸿材沱工,稍增其旧制”寥寥十三字的记述,如果希望范仲淹记“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便不会如此简略地向范仲淹介绍。一个“之”看似简单,无足轻重,却关乎滕子京请求范仲淹写记的用意,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者对本文的理解,因此应当补注出。
三是“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注释:“翔集”为“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为“鸟停歇在树上”。“锦鳞”为“美丽的鱼”。其中,“游泳”未注。编者可能认为“游泳”为常用义,其实不然。“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为对偶句,句中,“集”、“翔”是鸟的两种动作,那么“游泳”也当为鱼的两种动作。《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解“游”为“在水上漂浮”,如《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而泳为“在水中潜行”。“锦鳞游泳”一句意为“美丽的鱼,时而漂浮水面,时而潜入水底”。此处,“游泳”若不注出,很容易为人误解。
四是“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一句注释:“岸芷汀兰”为“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岸芷汀兰”的翻译看似准确,实则十分生硬:难道小草只长在岸上,小洲上也只有兰花?这句话实际为互文:岸上和小洲上的小草与兰花。此外,“青青”无注释。可能编者认为“青青”为常见意:颜色青翠的样子。其实不然。上句为互文,难道兰花的颜色也是青翠的?《诗经》中有“绿竹青青”一句,朱熹认为“青青,坚刚茂盛之茂”。《楚辞》中有“秋兰兮青青”,显然也不是说秋天的兰花是青翠的,洪兴祖《楚辞补注》中解“青青,茂盛也,音菁”。再反观汉语词典,“青青”的第一条解释即为“茂盛的样子”,所举例句之一即为“郁郁青青”。因此,青青的注释“茂盛的样子”也应当注出。
最后一处是“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一句。注释:“长烟一空”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其中,“烟”释为“烟雾”,欠妥。“烟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虽释为“泛指烟、雾、云、气等”,所指宽泛,但学生理解时,很可能理解为更熟悉的“含有高浓度工业烟尘的雾,或由次生污染物生成的光化学烟雾”的意思。《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烟”为“空中的云气”,因此,“长烟一空”可翻译为“大片的云雾完全消散”,这样更为精确。
此外,阅读的第二层次为“理解的阅读”,能够“对文本作出理性的解释”。要帮助学生达到这一层级,首先要向学生介绍必要的文体知识、作者生平与背景知识等。《岳阳楼记》关于此点注释为:“选自《范文正公集》。岳阳楼在湖南岳阳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本文为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在此之前,已经学过同样为“记”的作品《小石潭记》,因此,无需注释“记”这一体裁。关于岳阳楼地理位置等,简要了解即可,本条中关于岳阳楼的注释也是适合的。但本文作者范仲淹在七年级与八年级上的课文中从未出现过,有必要对范仲淹其人进行注释: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26岁登进士第,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也有助于学生“对文本作出理性的解释”,如果导语中不涉及相关的背景信息,就应当加以注释。
《岳阳楼记》的注释,总体而言比较详尽,有助于学生的阅读理解,但其中也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
插图分析:
《岳阳楼记》插图为张建武所作黑白图画,为岳阳楼俯视图,一半为楼景,一半为楼前江景,江上有数帆,江边有远山。
首先分析本图的内容。范仲淹当年从未到过岳阳楼,他写《岳阳楼记》依据的是滕子京送去的《洞庭晚秋图》,然而此图已失传。网上查找后人复原图,再与本文的插图对比,发现插图与复原图构图相近。本图契合文本内容,也利于教学。可以利用本插图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四面湖山归眼底”的洞庭风光图,为何范仲淹的感受是“万家忧乐到心头”?由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加深学生对本文思想感情的认识。
其次,本插图形式为黑白图,形式也是合适的。对于八年级学生,他们的初级抽象思维即形式逻辑思维和一般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无需再刻意借助彩色图提升学生兴趣。本黑白图既不过于写实也不过于抽象,既不过于复杂也不过于简单,适合学生的思维与审美水平。
综上所述,本文插图的选择是适合的。
二、《岳阳楼记》练习分析
练习分析:
本课练习共有三题。
第一题: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说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分别指什么内容?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朗读背诵全文的基础上,巩固对课文的理解。但本题的问法有问题,“异”的词性是形容词,意思是“不同的”。而能“指什么内容”的词语词性应当是代词。因此应当改为:两句中分别是什么内容“异”。从而回答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二题: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巩固一些常见实词的意义或虚词的用法,逐步加强文言词汇的积累。要达到这个目的,应该让学生在做题时,一般文言实词等解释其意义,有特殊文言用法的,比如“忧谗畏讥”的“谗”,要注明文言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但题目中一个“或”带来了歧义。我们知道,意义是指语词的词义,用法是指语词的词性,那么这题如果学生回答时不写意义,只写词性,这样是否算正确?如果算正确,那么这样的练习便不能达到巩固文言词汇的目的。如果算错,这样的答案又是符合题意的。更多情况下,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不会只写用法,会只写意义,让我们看人教版给出的题目参考答案:
1.乃重修岳阳楼(乃:表示两事相承,可译为“于是”“就”“便”。)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观:景象。)4.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离开。谗:说别人坏话。)5.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偕:一起,一同。)6.微斯人,吾谁与归(归:归依。)
在全部六个题目中,所有的答案都只解释了意义,包括其中有特殊文言用法的。若这样的答案是“正确的”参考答案,又为何在题目中加上“或用法”?因此,为达到设题初衷,应将题目变更为: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的意义,有特殊文言用法的词注明其用法。
第三题:思考“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设置这个题目,一方面是加强学生对于本文重难点句的理解,另一方面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所涉及的知识点与问题语言来讲,这个题目设置的很好。
《岳阳楼记》这三个问题都关于课文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巩固,但一些问题的语言有不妥当的地方,应当作出修改使之精确。
参考文献:
[1]程丽阳.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理论初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