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美育

小学生美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美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美育

小学生美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美育 渗透

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小学数学如何根据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是小学数学教学渗透美育的前提。

在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指出:“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稍加发掘,就不难发现数学没的重要特征。

简洁与灵巧的美。数学中简洁与灵巧的美到处可见。如通行世界的阿拉伯数学符号,可以说是当今世人公认的最简洁的文字,用这种文字写出来的数和算式,不仅全世界的儿童都认识,而且它的秒处还在于用10个有限的符号能表示出无限多的数。这与作曲中凭借7个音符能谱写出各种令人心醉的乐章一样,是多么令人惊叹的简洁美!又如有些巧妙而简洁的解题思路,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

对称与和谐的美。在小学数学中,对称与和谐的美比比皆是,简单的几何图形中的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等,都是具有对称美的直观而浅显的例子。又如,平均分具有和谐的匀称美。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材就是通过对图形的平均分这种和谐的美所引起的形象思维,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相反,任意分就会产生不和谐不匀称,这又从反而强化了分数的概念,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分数概念中平均分的涵义。

深刻丰富的内在美。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其内容高度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是它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构成了数学的深刻丰富的内在美。数学中的这种内在美,不是以色彩、线条、旋律等形式表现出来、而是把自然规律抽象成一些概念、法则或公式,并通过演绎而构成一幅现实世界与理想空间的完美图象。如在分数运算教学中,由于倒数概念的建立,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乘法也可以转化为除法,乘和除这一对矛盾于是达到了辨证的统一,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内在美。

二、遵循美育的特点,科学地组织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渗透美育的关键

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心理和认识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让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鉴赏数学美的过程中,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得以和谐发展。

数学过程情感化。在教学中,教师贴近学生生活,创设有趣的问题情景和愉悦的教学气氛,让学生沉浸其间,产生积极的情绪,形成宽松、愉快的学习心境,这是美育情感特点的外在表现。因此,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角色和心理位置的互换,设身处地地思学生之所思,积极进行情感交流,让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中,达到和教师感情共鸣、思维共振的目的。

教学手段形象化。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而呈现形象的世界,借助具体、鲜明、生动的美好想象去反映对人类和社会有需的事物,尽而引出深刻的教育,恰好是美育形象性的特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使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采用边讲边画边演示的方式,用语言和动作引导学生注意的方向,用图形和板书色彩的变化来突出所授知识的本质性特征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在抽象中看到具体形象,在认识人具体事物中了解一类事物具有的特征。这样,把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实际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满足了学生的成功欲,使之获得成功的美感体验,进而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知识获取实践化。美在实践中产生,美感的获得离不开人们的实践。学生鉴赏数学的美,是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算一算,画一画,不仅有利于他们新的认识结果的构建,而且有利于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师引导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平行四边形,再观察、研究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底和高的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去解决有关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这样,让学生通过学习的实践活动,去领略数学知识面的内在联系美和应用的广泛美。

教学活动愉悦化。小学数学学习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兴趣保持的持久程度。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形成与保持,仅靠简单的数学学习目的教育是难以奏效的,教师必须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通过揭示数学知识蕴含的各种美和教师科学施教的艺术美,去唤起他们内心的数学知识的爱,才能使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转变为对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多样化、形象化的教学活动,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是实施愉悦教学的有效方式。教师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把数的认识和有趣的图形巧妙的结合起来,在中年级数学教学中,把千、万、亿等大数的学习与祖国的山川河流、海域疆界、人口数量联系起来,以此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美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言行,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必然要求。

小学生美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美育 审美能力

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实施美育的途径很多,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是极其重要的途径。然而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先生在1930年答《时代画报》记者问时说道:“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塑、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似乎觉到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这种使命不仅仅是使人人要有饭吃,有衣裳穿,有房子住,他同时还要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还能去享受人生。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更知道了人生的可爱,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然而然地更加浓厚起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正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美育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1.用活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如果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会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2.创设情景鉴赏语言美

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这样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3.巧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因为图画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4.利用板书展示结构美

人们都说当老师的是每天与粉笔打交道,课堂上教师离不开板书。写得一手好字,自然给每天都望着黑板的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板书美,不仅强调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条理。一句话,板书要合理。有的老师一节课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写了擦,擦了又写;有些老师却不喜欢板书。前者往往给学生以杂乱的感觉,抓不住重点,后者则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所以,该板书的要板书,多余的板书则应省略。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5.启发想象体味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想象是储存于大脑的表象,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意象(主观把握了的表象)的过程。把文字转化为意象的阅读,一刻也离不开这一基本的心理活动方式。因此,在阅读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爱因斯坦语)。想象的触觉伸得越长,由文字所唤起的意象愈丰富,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着的、凝冻着的内容融化开来,再造意象的整体,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依具体的视觉形象,比依抽象的文字符号更容易唤起想象,而且由前者唤起的想象较后者的更生动得多、聿膏得多。

6.引导朗读领略意境美

小学生美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美术 感受色彩 教学方法

小学美术是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程,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小学美术教学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美术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改善传统教学的弊端,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关系到小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建立和发展。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根据学情和教学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小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感受色彩、独立思考色彩、综合运用色彩。小学生活泼好动,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感受色彩的能力不同,美术教师要做到教学面向全体小学生,循循善诱,统筹兼顾,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我根据实际小学美术教学经验,主要阐述美术教学中引导小学生感受色彩的有效策略,以此为提高小学美术整体教学水平提供帮助。

一、引入美术游戏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很多小学生往往使用自己习惯的颜色绘画,对自己感受不深的颜色基本不用,这样就造成了小学生的作品颜色单调,缺乏新意。因此,在引导学生感受色彩时,必须扩大色域,让他们认识更多的颜色,可以在绘画时灵活运用,为自己的作品增光添彩。美术游戏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锻炼小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在教学中会带领小学生做色彩的游戏,课前准备充足的颜色卡片,教师提问:同学们,请你们找出红色的“好朋友”,然后把它贴到红色的周围。小学生都乐于参与到活动中,学习积极性很高。然后我故意将一个绿色卡片贴到蓝色卡片的旁边,继续提问:同学们,请你们看看老师为蓝色找的“好朋友”对不对?小学生经过思考会发现这不是蓝色的“好朋友”。以上教学方法可以强化小学生对色彩的认知,提高学习色彩的兴趣,摆脱绘画时色彩单调的现象。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色彩

小学生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心,可塑性强,美术教师在色彩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水平,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打开小学生的“智慧之门”,让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色彩,增加对色彩的感情。色彩是美术的语言,对于小学生提高绘画水平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会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锻炼小学生对颜色的理解能力。比如我让小学生仔细观察教室,找到教室布置环境和学生服装方面的颜色搭配。带领小学生到生活中挖掘颜色的魅力,找到各种生活用品的颜色搭配。还会通过多媒体给小学生播放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在衣食住行方面的不同色彩,从而提高小学生对生活的品味,享受色彩搭配带来的美感。再如我播放节奏不同的音乐,让小学生为不同的音乐配上颜色,由于颜色感觉是因人而异的,因此小学生为音乐配出的色彩并没有对错之分,美术教师应该鼓励小学生积极感受颜色,并利用各种颜色绘出独具特色的作品。

三、组织美术作品赏析活动,优化小学生对色彩的鉴赏

新时期,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打造高效的美术课堂,为小学生的成长提供宽阔的舞台。在感受色彩的教学中,积极组织美术作品赏析活动,让小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找到颜色的差别,强化小学生对颜色的鉴赏能力,从而使美术课堂真正发挥美育的作用。进行美术作品赏析的方式有很多,首先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美术教材,小学美术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对小学生感受色彩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身边的素材,培养小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通过橡皮泥和彩纸等实践活动加深小学生对色彩的理解。然后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美术名家的优秀作品刺激小学生的视觉感受,让小学生细细品味色彩,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为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选择美术作品时,要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需求,不宜选择过于抽象和色彩杂乱的作品,以防对小学生造成误导。

四、积极拓展美术教学资源,培养学生享受色彩的魅力

美术的世界是一个色彩的世界,小学生要想在美术的世界里遨游,就必须掌握感受和使用色彩的能力。小学阶段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在这个阶段养成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念等将会影响他们的终身。因此,美术教师要积极为小学生创造感受色彩的机会,培养小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小学美术教学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联系的,美术教学要积极拓展美术教学资源,整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拓宽小学生的视野。比如我在课堂上给小学生读了一首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让小学生把《咏柳》这首诗描写的景物在图画本中画出来,这时大部分小学生都能够画出柳树和柳叶,然后我拓展他们的思维:请同学们想象这是哪个季节,你们的画中还需要增添些什么?然后小学生得到启发,他们知道这是春天,还需要画出蓝天、燕子和五颜六色的花朵。

五、设置课堂拓展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寻找斑斓的色彩

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小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互动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我在日常教学中会根据教学需要为小学生设置课堂拓展活动,让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找到斑斓的色彩,提高对色彩的感悟力。色彩的明度、纯度和色相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活动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挖掘小学生的潜力。比如在讲色彩明度的变化时,为了让小学生能够感受到色彩的明暗效果,我给小学生提供了墨镜,让他们戴上墨镜观察色彩,再摘下墨镜观察,通过对比就能很快速地找到颜色变化的规律。再如一些水粉调出来的颜色不纯正、不准确,我利用电脑绘图软件制作各种色彩,在电脑中显示的色彩非常纯净,有利于小学生掌握色彩的饱和度和色相等,不断深入到色彩学习中。

参考文献:

小学生美育范文第4篇

1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欣赏美

面对这么色彩斑斓的书本,教师应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想象,体会课文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美、形象美和艺术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生活、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有一位同学学了第四自然段,这样说:“小兴安岭的秋天太美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还有一位同学说:“小兴安岭的宝贝太多了,有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馋得我直流口水。”有的干脆做起了推销员,有的急着想去小兴安岭看一看。孩子们可乐坏了,七嘴八舌,学习的劲头可足了。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2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美、感受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蕴涵着丰富的审美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地挖掘教材,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理解、感悟,体会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色彩、意境等,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感受美,体验美。如:教学《小小的船》时,我在激趣引课之后,做了如下设计:(课件展示画面,配上音乐,师解说)让我们一起飞向蓝天,坐在月亮上。看,蓝蓝的天上有许多星星一闪一闪,在向我们眨眼睛。弯弯的月亮多像一只小船,让我们飞吧,飞吧!飞上蓝天,坐在月亮上。学生被带入了课文描绘的情境中,接着引导学生边欣赏画面边美美地朗读:“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头两头尖”,多么可爱、有趣的月儿。小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了课文描绘的意境美。然后。放上歌曲《小小的船》,让学生学唱,学生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听觉、运动觉感受的是优美的乐曲,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再次感受美,想象悄然展开。这就是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去理解,感受,美的即兴表演。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得到最舒畅的审美体验。

3让学生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4让学生在想象中拓展意境美

小学生,他们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教学《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让学生在画中描绘美、创造美

小学生美育范文第5篇

自然界的声音中,有一些比较和谐悦耳的音响,比如:潺潺的流水声、风吹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等等,这些声音在被人们的耳朵接受后,从心理上会感到舒适、动听。为何人们会觉得动听舒适呢?这是由于这些自然界的音响本身的原始形态中蕴含着某种审美因素。而在音乐界,作曲家正是根据这些自然界的声音,运用模仿或象征的手法进行音乐创作,所以音乐也具有审美的特征。

音乐分为单声部音乐和多声部音乐。顾名思义,单声部音乐是由单一的声部形成的,而多声部音乐是由两个及两个以上声部纵向结合而成的音乐织体,有着单声部音乐无法达到的音响效果。从音乐美学角度分析,多声部音乐是由力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和声、调式调性、配器等音乐表现要素组成的,它们统称为“音乐语言”。音乐的这些表现要素不是任意堆砌而成,而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法则组织而成的有序的音乐语言,因此这些音乐语言本身就具有审美的特征。一般在多声部音乐中,其中的每个声部都囊括了以上提到的诸如“旋律”“节奏”等音乐语言,这样一来,它们通常在同一时间进行时并存着多种旋律、节奏等,反馈给人们的则是更加丰富的心理活动。因此,多声部音乐有着单音音乐无法比拟的艺术表现力,它使得听众能够在纵向听觉上感受十分丰富与复杂的音响效果。下面笔者想针对构成多声部音乐的各表现要素具体地进行介绍和阐述。

(一)力度。任何一首具有很强表现力的音乐通常都具有丰富而细腻的力度变化。由于多声部音乐包含两个以上的声部,这些不同的声部在同时进行时有时是以不同的力度来表现的,这也就使得听众能同时感受到几个声部的强弱对比,并从中欣赏出多声部音乐所塑造的多个音乐形象。因此,力度是多声部音乐审美中重要的表现因素。

(二)节奏。从美学的角度说,节奏的变化也会引起情感的波动。激越的节奏使人振奋,战场上的战鼓的节奏催人奋进,而节日到来时的锣鼓节奏传达出的是欢乐的气氛,这些都证明了不同节奏所具有的审美功能。而多声部音乐是由多个声部构成,因此可能在同一时间进行时并存着不止一种节奏,这样一来,它反馈给音乐听众的则是更加丰富的心理活动。

(三)节拍。各种节拍也展现出各种不同的美学特征,例如:二拍子使人感到如进行曲般带有前进的感觉,而三拍子则通常出现在圆舞曲中,为何圆舞曲给人的感觉永远都是优美、舒缓的,它的奥秘就在于它是三拍子。

(四)调式调性。以西方大小调为例,一般来说,大调试的乐曲常常给人以明朗、欢快、激昂的感觉,而小调式的乐曲则往往具有暗淡、柔和、忧郁的情绪。在俄罗斯这一古老的民族中那些脍炙人口的民歌如《喀秋莎》《三套车》等,都是以小调进行的,这也是为何俄罗斯民歌总是给人忧伤的感受的关键原因。

把旋律的整体高度降低或提高时,其结果也就是降低或提高了整个调式的音高,这就是调性。不同的调性本身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力,不同的调性组合同时也是音乐发展的推动力量。

(五)旋律。一般来说,假如旋律线条的走向大致是向上的,那么这段旋律就很有可能给人带来积极愉快的审美感受,假如旋律线条的走向是向下的,那么其所表达出的情绪通常是消极低沉的,例如河北民歌《小白菜》,它的旋律线条的走向大致就是向下的,所以它使得听众在心理上会产生很悲伤的感受。由此可见,“旋律”也具有其美学特征,它能给听众带来无比丰富的审美体验。

(六)和声。和声是作曲家的创作由单声部音乐思维迈向多声部音乐思维的关键,可以说多声部音乐之所以这样奇妙迷人,它的魅力就在于和声。这其中有的纯净,有的丰满,有的混乱,有的嘈杂,这种和声丰富的变化效果称之为“和声色彩”。音乐中的和声就如同绘画中的色彩一样,绘画是由于色彩使得欣赏者在视觉上看到了五彩斑斓,而和声就是音乐中的“色彩”,有了和声,使得音乐的音响也变得“五彩斑斓”。

(七)音色与配器。音色与配器有很大的联系,它们二者各具有美学的特征。首先说音色,由不同物体振动状态而产生的声音属性在人的听觉中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不同的音色。例如长笛的音色清脆,小提琴的音色丰满。不同的音色可以在音乐中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例如在交响乐《彼得与狼》中,作曲家就利用不同的音色表现出了各种音乐形象,他用长笛特有的清脆音色成功地让我们感受到了叽叽喳喳的小鸟形象,用圆号特有的低沉音色完美地向我们展现出活灵活现的狼的形象。因此,从美学角度讲,音色是表现音乐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

在多声部音乐中,特别是在交响乐中,几个纵向结合同时进行的声部通常各自以不同乐器的音色加以有机组合共同展现,它反应了一定的音色组合的规律,这就是配器。有的音色结合时会产生更佳的声音效果,而有的音色则完全对立,很难融合。可以看出,对于多声部音乐音色的审美也要借助配器来实现。

以上就是对多声部音乐的表现要素做出的具体的美学分析,了解了这些多声部构成的要素美学特征,那么多声部音乐为何会给人没得听觉感受则不言而喻了。

二、中小学生对多声部音乐的审美习惯

如今,多声部音乐在我国乃至世界音乐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西方古典音乐,还是中西方现代音乐以及带伴奏的流行音乐,几乎都是由多声部构成。可见,多声部音乐在我国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普及,但我国听众对于它的欣赏水平却不容乐观。在欣赏多声部音乐时,大多数听众只是单纯地听旋律声部,而构成这些音乐的其它重要的声部及其音乐表现要素则被严重忽视,仅仅留在了听者的潜意识里。这就导致人们无法更深刻地感悟到音乐整体所表达的情感,甚至可能在审美体验中产生偏离。面对交响乐,经常能够听到许多非专业音乐人士说听不懂,不会欣赏。可见,在多声部音乐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中国人在欣赏多声部音乐时仍旧保持着横向单旋律线条的听觉习惯就不合时宜了。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我国自古除了一些少数民族的民歌以外,大部分传统音乐都是以单纯的旋律为主导。追求横向的线条美始终是中国音乐的文化传统,这是与西方音乐追求纵向的、多声织体的音乐思维所不同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