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匪徒颂

匪徒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匪徒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匪徒颂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油松人工林;施肥;土壤养分;影响

中图分类号 S791.2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189-01

目前,人工林的地力衰退现象已经成为世界林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林地地力衰退不仅影响木材质量还会影响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土地的高效利用。改善林地养分,提高地力,是林业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本试验通过施用氮肥,分析外源肥料对土壤全氮、磷、钾含量的影响趋势[1-3],为改善油松人工林的土地退化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在辽宁省朝阳县一林场内选择十五年生的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2014年6―8月,在林区内选择9块试验标准地,每块地面积为400 m2(20 m×20 m)。在施肥前将林下的杂草清除干净。供试氮肥为46%尿素。

1.2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施氮量0 kg/hm2(CK)、40 kg/hm2(低氮量)、80 kg/hm2(高氮量),3次重复。氮肥每个月按设计用量用水溶液形式施用1次,共3次。

1.3 项目测定

1.3.1 土壤样品采集。在2014年8月底在处理区随机选取5点取样。用土钻分别采集0~20 cm和20~40 cm 2层土样。采样后将植物残根及石子挑出,在阴凉处自然风干,风干后采用四分法,过100目筛,放入自封袋备用[4-5]。

1.3.2 营养元素测定。土壤全氮的测定采用开氏法。土壤全磷采用H2SO4-HClO4消煮,铝锑抗比色法测定。土壤全钾的测定采用HF-HC1O4消煮,火焰光度法测定。

1.4 数据分析

试验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6]。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肥对油松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氮元素是植物生长必过程中不可少的元素也是需求量最大的元素,它直接影响植物的品质与产量。土壤中氮元素主要来源于动植物的残体分解、肥料的施用及微生物的分泌物。

由图1可知,土壤全氮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在低量氮肥处理下,20~40 cm下层土壤全氮的含量比上层土壤含量低18.45%。在高量氮处理下,20~40 cm下层土壤全氮的含量比上层土壤含量低12.35%。2种不同施肥量的每个土层的全氮含量也存在差异。施用氮肥后,在0~20 cm土层低氮量和高氮量分别比不施氮对照处理低19.67%和31.22%。而在20~40 cm土层低氮量和高氮量分别比不施氮对照处理低9.47%和29.12%,与不施氮对照处理存在极显著差异(P

2.2 施肥对油松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土壤中的磷分为速效磷和迟效磷2种,当土壤中的磷元素含量低于1%左右时,就会出现磷元素亏缺状态。有研究表明,提高磷元素含量对提高植物的抗病、抗寒和抗旱能力都有所提高,而且对根系的发育起到了促进作用。

由图2可知,土壤全磷含量也同全氮含量一样,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在低量氮肥处理下,20~40 cm下层土壤全磷的含量比上层土壤含量低22.63%。在高量氮处理下,20~40 cm下层土壤全磷的含量比上层土壤含量低10.04%。施用氮肥后,在0~20 cm土层低氮量和高氮量分别比不施氮对照处理低60.67%和45.22%。而在20~40 cm土层低氮(上接第189页)

量和高氮量分别比不施氮对照处理低40.47%和45.12%,与不施氮对照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

2.3 施肥对油松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

钾元素也是植物生长寻求量较多的元素之一,在土壤中分为无效态、缓效态和速效态3种形式,同时钾元素和土壤的理化性质相关性较高,可以作为检验土壤理化性质指标。

由图3可知,土壤全钾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在低量氮肥处理下,20~40 cm下层土壤全钾的含量比上层土壤含量低10.47%。在高量氮处理下,20~40 cm下层土壤全钾的含量比上层土壤含量低6.24%。施用氮肥后,在0~20 cm土层低氮量和高氮量分别比不施氮对照处理高出11.67%和14.28%。而在20~40 cm土层低氮量和高氮量分别比不施氮对照处理高出17.67%和15.52%。0~20 cm土层与不施氮对照处理存在显著差异(P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全氮和全磷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可能是施用氮肥造成土壤中的氮和磷的衰减,增加对土壤中的速效单核有效磷的释放,增加植物对氮和磷的吸收。而土壤全钾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可能是钾元素在土壤中主要为矿物态为主,植物不易吸收,再加上钾元素迁移性较差,即使部分被植物吸收后也不能及时补充。

4 参考文献

[1]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 于晓红,王文勋.塞罕坝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现状及治理措施[J].河北林业科技,2011(2):38-40.

[3] 林开敏.林地施肥对环境的影响[J].福建环境,1995(3):15-16.

[4] 闫德仁,刘永军,张幼军.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动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3):16-18.

匪徒颂范文第2篇

关键词:林龄;樟子松;根际;非根际;土壤对比

常绿乔木,高达30m,一般高15-25m,最径lm左石。树冠卵形至广卵形。老树皮较厚有纵裂,灰褐色或黑褐色,常鳞片状开裂;树干上部树皮薄,褐黄色或淡黄色,裂成薄皮脱落。轮枝明狐,每轮5-12个,多为7-9个,20年生大枝斜上或平展,一年生枝条淡黄褐色,2-3年枝灰褐色。冬芽间柱状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不等,尖端钝或尖,黄褐色或赤褐色,表面有树脂。叶2针一束稍扁,较短硬而扭旋,长5-8cm,少有12cm,径1-1.5mm,边缘有细锯齿,两面均有气孔线,横切面半圆形,稍扁,树脂道6-11条,边生;维管束间距较大。冬季叶变为黄绿色。风媒花,雌花紫红色生于新技顶端,雄花黄色生于新技下部:一年生小球果下垂,绿色。成熟球果长卵形,黄绿色或灰黄色;长3-6cm,径2-3cm,果柄下弯,果烈年9-10月成熟,第三年春球果开裂,鳞脐小,庞状凸起,有短刺,易脱落,每鳞片上生两枚种了,种翅为种子的3-5倍长,种子大小不等.扁卵形,黑褐色、灰黑色、黑色不等,光端尖:JL期56月,果熟期翌年9-10月。喜光,阳性树.树冠稀疏,针叶多集中在树冠的表面,在林内树下天然整枝好,孤立木侧枝及针叫繁茂,幼树在林下生长不良。耐寒性强,耐-40Y-50Y低温,耐旱,不苛求土壤水分。

6月份固定沙地0-125cm沙层含水量为2%-3%,二年生落叶松因干旱大部分死亡,而樟子松仍然正常牛长。樟子松主根深1-2m,最深_4m以下,侧根分布距地表10-50cm沙层内。水平根向外扩展到6m左右,根幅达12m左右;根系有外生菌根,珊瑚状菌根着生在须根先端,纤细,易断,易风干,要妥加保护。适应性广,喜酸性或微酸性土壤,也能在薄层碳酸盐草甸黑钙土上(PH值7.6-7.8,总含盐量0.0B%)生长良好。PH值8以上,含碳酸氢钠0.1%即有不良影响。也耐贫瘠的风沙土或土层很薄的山地,砾沙土上也能小长。抗病虫力强,松针锈病、松梢螟危害,松干危害轻或无危害。

1 材料和方法

试验安排在我省海林市境内进行,海林市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无霜期短。春秋季短、气候多变,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漫长而寒冷。年平均气温4.2℃,历年极端最低、最高气温分别为-38.8℃和37.6℃。降水充沛,但分布不均,年平均降雨量536.3毫米。年平均日照2388.9小时。年平均风速1.7米/秒,最多风向为西北风。横跨二、三、四积温带,平均活动积温2100-2500度,无霜期85-130天,年平均降水450-1000毫米。林下植被主要有中华隐子草、细叶胡枝子、展枝唐松草和狗尾草等。在标准地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标准木2~3株,先用铁铲除去枯枝落叶层,然后用土壤刀从树干基部开始逐段逐层地小心挖去上层覆土,追踪根系的伸展方向,然后沿侧根找到须根部分,剪下分枝,小心将须根带土取出,保留距根表4mm左右的土壤,采用抖落法取根际土壤。在各标准地内,采用“之”字形路线在0~50cm土层多点取样,充分混合作为非根际土壤样品。

2 结果与讨论

2.1 土壤ph值

根际pH值的变化是由于根系呼吸作用释放CO2以及在离子的主动吸收和根尖细胞伸长过程中分泌质子和有机酸所致。在不同的林龄,由于树木自身生理活动强弱不同,对土壤pH值的影响也不同。樟子松由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其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pH值均表现为下降趋势。与非根际土壤相比,在幼龄林阶段樟子松根际土壤pH值下降了2.9%;在中龄林阶段下降4.0%;在近熟林阶段下降5.3%。

2.2 土壤微生物类群

根际土壤比非根际土壤更能反映林木不同发育阶段的微生物变化规律。对不同发育阶段樟子松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研究表明:不同林龄樟子松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细菌的数量远高于真菌和放线菌。但其数量占总菌数的百分比有随林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在不同的发育阶段,根际土壤中细菌数量占总菌数的百分比由幼龄林时的93.07%下降为中龄林时的83.56%和近熟林时的74.94%;非根际土壤中的细菌数量占总菌数的百分比由幼龄林时的93.67%下降为中龄林时的78.04%和近熟林时的69.85%。真菌数量占总菌数的百分比在幼龄林至中龄林阶段呈上升趋势,在中龄林至近熟林阶段则呈下降趋势。在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放线菌数量占总菌数的百分比均呈随林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

在幼龄林至中龄林阶段,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细菌的数量均呈上升趋势。在中龄林至近熟林阶段,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细菌的数量则呈现出下降趋势,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细菌数之比R/S值也表现为同样的趋势。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真菌的数量有随林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根际效应(R/S值)的变化也表现为上升的趋势。在不同的发育阶段,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虽然表现出随林龄上升的趋势,但根际效应却表现为相反的趋势。不同林龄樟子松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总数量也表现出随林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但根际效应在幼龄林至中龄林阶段表现为上升,在中龄林至近熟林阶段则表现为下降。说明樟子松在接近成熟时,其根系的生物活性有所下降。

2.3 土壤酶活性

根际土壤中酶活性的变化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林木根系能够分泌酶类物质进入土壤;二是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是分不开的,林木根系直接影响的土壤范围是微生物特殊的生境,根际内微生物数量总是比根际外要高得多,当微生物受到环境因素刺激时,便不断向周围介质分泌酶,致使根际内外酶活性存在很大的差异。林木根际的大量沉积物及活跃的微生物活动,使得根际土壤酶活性处在一个特殊环境中。不同林龄樟子松根际土壤中各种酶类的活性均高于非根际土壤。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转化酶的活性在幼龄林时最小,在中龄林阶段达到最高值,而后有所下降。根际土壤中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在近熟林时达到最高值,而在非根际土壤中它的最高值出现在中龄林阶段。

3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在林龄增长的情况下,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的ph值都下降。樟子松幼龄时,根际土壤CEC与非根际土壤非常相近;中龄时根际土壤有机肥提高较快,其他时期根际土壤的ph值高于非根际土壤;但是在樟子松的中龄林和近熟林时,其CEC值是根际土壤较小,不同樟子松龄期,土壤盐分含量是根际土壤高于非根际土壤,而在幼龄是根际土壤盐分较高,在幼龄林时根际土壤中盐分积累的程度最高;不同林龄樟子松根际土壤全N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的速效N、速效K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而速效P含量均低于非根际土壤。

随林龄增长,樟子松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细菌的数量占总菌数的百分比下降。根际土壤和非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总数量也表现出随林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但根际效应在幼龄林至中龄林阶段表现为上升,在中龄林至近熟林阶段则表现为下降。根际土壤中酶类的活性均高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转化酶的活性在幼龄林时最小,在中龄林阶段达到最高值,而在近熟林阶段有所下降。根际土壤中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在近熟林时达到最高值,而在非根际土壤中它的最高值出现在中龄林阶段。

参考文献

[1]张学利,杨树军,张百习,袁春良.不同林龄樟子松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对比[J].森林与环境学报,2005,25(1):80-84.

[2]张学利,杨树军,张百习,白雪峰,ZHANGXue-li,....不同感病等级樟子松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性质对比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6,19(1):88-92.

匪徒颂范文第3篇

文/海 涛

小吃风味

无为送灶粑粑贴锅面的那面色泽金黄,脆而不焦,又酥又香,不贴锅的一面则光滑油润,软而不黏;馅料鲜咸适中,清香可口。

来历传说

以前,在安徽无为县,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都会做米粑粑供奉“灶神”。现在,大家已经把粑粑当做小吃了。

一般上午准备原料,下午做好生坯,傍晚煎熟。做好的第一锅粑粑要供奉灶神,然后才能自己吃。

送灶粑粑的馅多种多样,有萝卜肉馅、咸菜肉馅、芹芽炒肉丝馅、白糖馅、桂花糖馅、芝麻糖馅等。几乎当地人喜欢吃的馅,都可以用做送灶粑粑的馅料。

制作工艺

第一步,和面。

先把籼米、糯米混合,淘洗干净,磨成细粉。接着再以热水把米粉和成面团,揪成剂子。

第二步,做馅。

把萝卜洗干净,擦丝、剁碎,然后放到笼屉上蒸熟,挤干水分。接着把猪肉剁成肉末,用油煸一下,之后放萝卜末、食盐、葱姜蒜、水淀粉、胡椒粉、香油、味精,翻炒熟。

第三步,做坯。

把剂子擀成面皮,放馅,包成扁圆形的粑粑生坯。

第四步,煎烤。

先在热平底锅里涂一层食用油,然后放上粑粑生坯后,接着盖盖,用中火煎烤。等到有油烟气从锅盖边冒出来时,就掀开锅盖,往粑粑上洒点清水,之后继续盖盖煎烤。

如此反复洒三四次水,粑粑就可以出锅了。

饮食与成语―― 【过屠门而大嚼/挑肥拣瘦】

文/徐大晨

汉代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烹饪技术已经趋于成熟,操作也形成了分工,经营饮食的店铺比比皆是。“屠门”,就是卖肉的店铺,自己宰杀,自己销售。

经过肉铺时,虽然吃不到肉,也空着嘴使劲咀嚼,就叫做“过屠门而大嚼”,用来比喻把空想当做现实,聊以。语出汉代桓谭《新论・琴道篇》:“关东鄙语曰:‘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西向而笑;知肉味美,则对屠门而嚼。’”(关东地方有句俗话:“听人说长安是一个快乐的地方,就出门冲着西边笑;知道肉的味道鲜美,就对着肉铺咀嚼。”)鲁迅先生的《二心集・译者附记》中就使用了这一成语:“古洋侠客往矣,只好佩服洋侠客和洋戏子,算是‘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亦且快意’。”

匪徒颂范文第4篇

子午谷又名子午峪,位于现在的西安市长安区子午镇境内,南北纵向有330公里,北方出口称为“子口”,南方出口称为“午口”。

作为战场的子午谷

要说子午谷,必须先从秦岭六道说起。

在古代,穿越秦岭去往西南及周边地区的道路主要有六条,从西到东依次为: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库谷道、武关道。秦岭地区山高谷深,尽管这六条大道全都占据险要,但在古往今来的战争中,它们仍然许多次或被攻破,或被偷渡,这其中,子午谷里的子午道,却是这六条古道中唯一一座多次被人谋划偷渡、但却从来没有成功过的险峻要塞。所以,有史学家才发出了“秦岭六道,子午为王”的感叹。

子午谷的地理路线,大概是从杜陵(今西安东南)起,然后穿秦岭到达汉中。它开辟于秦代,在默默无闻了百年之后,首次登上战争舞台的时间是在秦末,当时正是刘项相争时期,刘邦被迫前往汉中就任汉王,正是从子午谷通过,道路的艰难激发了汉军士兵对抗项羽的决心,最终,他们杀回了关中,夺取了天下。到了东汉时期,汉中太守王升专著《石门颂》,赞扬子午道对汉军士兵士气的激发:“高祖受命,道由子午,兴于汉中……”

进入子午谷,即便是晴天,也要准备好雨具,因为这里天气多变,曾经让无数人吃尽了苦头。在国道开通之前,子午谷内到处都是悬崖绝壁,只能依靠栈道行走,而建在险要之处的古栈道如果遇到暴雨,损坏后很难重建,如果再遭遇到山洪或者泥石流,人被困在谷中数月是常事。三国时期魏国的曹真偷渡伐蜀,花费时间一个月,却仅仅穿越了子午谷一半的路程,最后被迫折返。

在三国史上,蜀国大将魏延曾建议,从子午谷出奇兵,直下魏国首都……但诸葛亮否定了,其原因也应该和子午谷难测的天气和艰险的地理有关。魏延的智慧的确不如诸葛亮,他的计谋后来也有人试过,但都失败了,比如东晋的桓温伐前秦,就是像魏延一样偷渡子午谷,结果还没出谷就中了秦军的埋伏。

血肉堆砌的荔枝古道

尽管子午谷以难行著称,但在历史上,这条路在唐代时居然被平整过,成为了一条令人震惊的“高速公路”。这段历史,和那个著名的“一骑红尘妃子笑”的传说有关。因为在唐代,子午道被赋予了另一个称呼——荔枝古道。

公元742年,唐玄宗为满足杨玉环吃新鲜荔枝的喜好,颁旨在涪州(今重庆涪陵)建优质荔枝园,修整涪州到西安的道路,从涪州置专驿,换人换马不换物,接力快速传送,建起来一条全程1000多公里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这段古道从涪州起,经宣汉、万源、通江等地,最后进入子午道到达长安。

尽管蜀地荔枝在质量上不及岭南所产,但比之从岭南进贡,路途可节省一两千里,于是,荔枝古道便成了唐代最繁华的一条驿道。那么,当年从重庆至西安需要多久呢?这条古道给了人们一个震惊的答案:只需7天。据《大唐久典》记载:唐代动用上万人力,驿道每隔20里设置1个驿站,然后把采摘下来的荔枝经过土法保鲜后装笼上马(比如将荔枝带叶密封在竹筒中),每隔二十里换一个人,六十里换一匹马,日夜兼程,保证在七天七夜的时间内把鲜荔枝送到长安。

古道的速度之快令人咂舌,但实际上,其效率却是人们用血肉乃至生命堆砌出来的,为了运输荔枝,运输人员常常“人马毙于路者”。现今在子午谷中,还能见到许多当年荔枝古道的遗存,如拦马墙、饮马槽、关墙、营盘等,依旧全都存在于大山秦岭之中,长长的石梯和石板铺成的道路,被岁月打磨得嶙峋而斑驳,漫步其间,倍感历史的厚重与沧凉。

为了荔枝,古道上还发生过战争——朝廷进贡荔枝的马队经过竹筒沟,遭到匪盗抢劫,匪徒与官兵恶战,鲜血染红了千年石板路。战事结束后,人们在沟里砌起一座荔枝庙,以求菩萨保佑荔枝能平安出沟。时至今日,破庙遗迹尚存,只是荔枝菩萨几年前被人偷走了。

没有居民,只有士兵

或许是受了大秦岭的豪气影响,生活在谷中的人似乎从出生开始,骨子里就秉承着一种剽悍的个性,正如这里的山歌所唱:“山歌子来把山头,阎王见我也发愁。孔夫子见我就下马,皇帝见我也低头。”

在明代,大山中的人曾组建过一支队伍,因为骁勇善战,被后人称为“明末三大王牌军”之一的秦军。秦兵的战斗力来源,正是因为大秦岭赋予士兵们的个性。从朱元璋时代起,这里就只有士兵,没有平民——由于边关多战,这里的人根本不怎么种地,传统的职业就是当兵。这样几百年下来,就形成了剽悍的民风。这支军队,让不知情的兵家吃尽了苦头。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闯王高迎祥,他因为无知还在子午谷中丢了性命。

崇祯九年七月,高迎祥率领全部主力进入子午谷,企图偷渡这里,然后奇袭西安占领陕西。但他忽略了子午谷的天气与险峻的道路,几万大军走了好几天,才走了一半路程,人困马乏,物资损失严重。当军队终于到达子午谷黑水峪的时候,却发现早已有两万秦军埋伏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