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践出真知

实践出真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践出真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践出真知

实践出真知范文第1篇

1、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尼泊尔谚语)

2、不愿看的人,比瞎子还瞎;不愿听的人,比聋子还聋。(法国谚语)

3、烂笔头胜过好记性。

4、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5、事实比虚构更离奇。

6、十艺半懂,不如一艺精通。

7、懂得自己无知,说明已有收获。(拉丁美洲谚语)

8、聪明来自见多识广。(阿拉伯谚语)

9、学者的一天,比不学无术的人的一生还有价值。(阿拉伯谚语)

10、久住坡,不嫌陡。

11、学如驾车登山,不进就退。(日本谚语)

12、少时所学至死不忘。

13、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东非谚语)

14、知识贮藏在谦虚的大海中。(朝鲜谚语)

15、实践是打开理论宝库的钥匙。

16、行然后知之艰,非力行焉者不能知也

17、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18、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19、从胜利中学得少从失败中学得多。

20、羽毛使孔雀千姿百态,知识使人聪明能干。

21、不要班门弄斧。

22、数不尽的土粒,渡不尽的学海。(蒙古谚语)

23、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24、知识无底,学海无涯。(蒙古谚语)

25、实践出真知

26、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

27、打水靠井绳,学问靠实践。

28、天才在于磨炼。

29、信念能移山。

30、耳朵没有底,可以从早听到晚。(非洲谚语)

3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32、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33、知识贵于纯金。

34、知识好象砂石下面的泉水,越掘得深泉水越清。(丹麦谚语)

35、追逐双兔两落空。

36、不离家园,满脑偏见。

37、思索,就是跟自己争论。(西班牙谚语)

38、贪多学百艺,一事无成白费力。

39、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南斯拉夫谚语)

40、欲速则不达。

41、学习不日进则日退。

42、舞剑是一回事,作战是另一回事。(朝鲜谚语)

43、谁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亚美尼亚谚语)

44、朝食三片姜,胜过人参汤。

45、谁游乐无度,谁没空学习。(法国谚语)

46、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47、一分学问,百倍工夫。

48、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49、不患出言之难,而患践言之难

50、东奔西跑,还是家里好。

51、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5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53、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54、打铁才能成为铁匠。(法国谚语)

55、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56、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57、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58、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59、身体越炼越壮,脑子越用越灵。

60、两脚不出门,难知天下事。

61、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62、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63、无生而知之。()

实践出真知范文第2篇

【关键词】探究意识;互动合作;循序渐进

随着改革浪潮的滚滚向前,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其中,探究式教学方法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青睐,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形式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扭转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不良局面,有效的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不断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增进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树立科学价值观。那么,初中物理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意识

在提倡有效课堂的今天,教师适度创设教学情景,既可以创设提出实验问题情境,又可以通过对搜集故事、生活实例等情境进行探究,从而激发初中生的求知欲望,提高激发学生的积极探究的兴趣。

教师设置实验问题情境,不仅在于实验问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背景的铺垫以及铺垫的技巧。只有当问题情境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紧密相联并相互作用时,才能转化为学生吸取新知识和掌握操作技能,才能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升华。譬如:我在讲授“浮力”内容时,针对学生来自于生活中的思维的障碍:一般往往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的运动状态、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等等,我就针锋相对的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他们进行思索并展开探究:浮力为什么有时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但有时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铜片片?轮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有何变化?浮力的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假如用弹簧秤分别挂起同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浸入水中,弹簧秤示数说明了什么?欲想说明物体的体积跟浮力无关应该设计怎样的实验?随着如此问题的层层深入,学生在探究实验问题过程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设计中提高了探究能力,从而使初中生对物理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至于运用有趣的故事创设情境,空间更大。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阿基米德实验”时,就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并根据“曹冲称象”揭示“船的吃水深度 、排水量、船与石头的重量关系”之间的特定联系,从而让学生它在视觉中形成了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生动活泼的历史见证物,再探究阿基米德定律实验,这样就增强了初中生对物理教学的探索欲望。

许多物理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人们生活中实际问题。譬如:我在讲授“杠杆的平衡条件”时,首先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铊压千斤”的道理,并及时提出问题:“有的不法商贩‘扣秤’通常采用什么手段?其奥秘是什么?”其次,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从而让学生对“杠杆平衡的条件”有更深的感悟。当学生学习了“家庭电路和家庭用电”这章内容后,我就布置他们在家中观察电路,利用家用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学习灯头线接法,了解保险丝的作用并会选用,并且让学生根据家用电器的数值、算出家中各种电器每天或每月的耗电量。实践证明,教师合理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找到开启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

二、互动合作,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其中充分让师生、生生互动合作能够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当然,在探究式学习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积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由于每个学生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这种认知程度上的差异是学生之间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提。我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基础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促进对所获得知识的正确、全面地理解,从而使自己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培养。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小组中的学生分工不同,有动手操作的,有记录的,有观察现象的、有收集材料的,我在现场同步指导学生合作的方式和方法,掌握合作的技巧,确保探究活动的效益。

三、循序渐进,善于点拨要领评价学生

由于学生的探究不可能都能像老师熟练,因此让学生经常在分析论证、评估和交流中,发现自己的探究活动存在的问题,作为教师一定进行科学点拨,帮助及时弥补不足。譬如,在“设计制作温度计”的探究活动中,我让学生对自制的温度计进行交流和评估,讨论自制的温度计在结构和功能上与标准温度计相比有哪些存在问题。许多学生在评估中发现有下列不足:一是标准温度计的顶端有一个系绳子的地方,这样可以把温度计挂起来测量;二是标准温度计中在刻度的后有一层白色的物体可以读数看得更清楚;三是标准温度计在玻璃细管的顶端有一个较大的空间能有效防止液体冲上去把温度计顶破。

初中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比较喜欢老师的表扬的,为此,教师务必对学生的探究表现给以适当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尤其要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回答,绝对不能自己一言点破,应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观点表达出来,其他学生纠正,最后老师进行总结性点拨。

实践出真知范文第3篇

2、 善骑者死在马背上,善游者死在河水中。

3、 巧口说来山峰含首点头,柔手抓来岩石弯腰鞠躬。

4、 木工不要怕线条,线条不会哄骗你。

5、 柴薪锋利之时,方知斧头利否。

6、 不会吹笛子,好似哭,不会吹喇叭,犹如笑。

7、 不去迈三步,怎能誉天下。

8、 落在皿底的蜂蜜,味道最为甘美。

9、 前世被毒蛇夺性命,今日见花绳亦生疑。

10、 长短用庹量,重轻用称定。

11、 让马疾步跑,身价有人议。

12、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13、 有的放矢。

14、 空谈,水之泡沫,实行,金之点滴。

15、 嘴说犹如太阳出,实践好比夜幕降。

16、 灶虽小,火却大。

17、 若是没有河水,水鸟为何盘旋。

18、 了解水的深度,再去捕抓鱼儿。

19、 莫买酿酒女的牛,吃了酒糟多虚胖。

20、 莫买乞丐的驴,驮过琵琶多虚步。

21、 铁要趁热打,皮要趁湿揉。

22、 老牛识犁沟,老鸟知夜时。

23、 吃了一顿早饭,要有一天的疼爱。

24、 看肚吃饭,量力干活。

25、 讨饭去讨大方人,问事去问正直人。

26、 村落上谷建寺庙,不如下谷放布施。

27、 若对正事不精熟,名声再响也无用。

28、 百闻不如一看,百说不如一干。

29、 不干,不可能知晓,干了,不可能不会。

30、 老病号如医生,老医生如上师。

31、 木匠不会打铁,铁匠不会刨木。

32、 颠倒种性,犹如畜牧。

33、 一年劳动的成果,一早付诸东流。

34、 对亲近之人要有羞愧,对常骑之马要有翡翠。

35、 右勿屈矢,右勿折弓。

36、 不知敌从何来,带刀而行,不知友从何来,带碗而行。

37、 人活着就要有声誉,修佛法就要有业果。

38、 平时不去皈依上师,接受灌顶又有何用。

实践出真知范文第4篇

在实际教学中,经常是很多]奏型的教师,除了亲自示范外,不能将自己丰富的舞台经验直接、有效地传达给学生,而有些学院派的教育专家,虽然在琴房的教学中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却又因为缺少舞台]出的经验,不能为学生在成为真正的音乐家的最后一个环节提供有益的帮助。这是因为]奏家和教育家所遵循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表达体系。而《钢琴大师教学笔记》一书最大的特色正在于,作者能够将丰富的感性体验和深邃的理性思考完美地集于一身,深厚的艺术修养、多重的角色和经验,使得他能够以全面的知识结构,高屋建瓴的视野,宏观、全面地把握一个钢琴学习者在成长为一名专业钢琴家的过程中所面临到的各种问题,不仅在理论层面上给予深入剖析,并以言简意赅、实例丰富的语言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这种直接、简练的表述模式,为我们的阅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流畅感,更使得读者能够最有效的感知作者所要传达的中心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贝尔曼除了]奏家、教育家的身份外,还应当被冠以一个“音乐理论家”的头衔。

翻开本书的目录,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上下两编《在琴房》、《准备]出》的命名。这种命名有着很强的情境感,不仅能使专业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更形象地揭示出作者对于钢琴教学和]奏全面的把握。《在琴房》主要以探讨钢琴]奏技巧的训练和相关问题为主,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今钢琴]奏理论研究最为先进的理念。每个时代在艺术处理(从审美观念到技术)的手法上都有自己时代的追求,而贝尔曼的成果正可谓是当代最集中的代表。

不同于已有的关于]奏技巧的著作,一上来就是手型、坐姿、运指等基本技术层面的阐述与训练,贝尔曼开篇就提出了一个“极易被老师和学生忽视的问题”——音色。这个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到学生具有一定基础之后才涉及的课题,被他摆到了最开始、最显著的位置。他开宗明义地指出,“漠视音色,就像视觉艺术忽略了颜色的存在或行为艺术忽视了肢体运动一样让人感到奇怪”(第3页)。在总结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后,作者提出了养成两种类型的“音乐耳朵”,“只有适当的音色,没有绝美的音色”,“只在优质的钢琴上练习”等一系列中肯的建议,引发了我们对于传统的、舍本求末的教学观念新的思考。反观当今中国的钢琴业余乃至专业教学领域,“音色”的教育都是相对滞后的一个方面。中国钢琴家之所以一直被认为“技术一流、音乐二流”,除了文化上的隔阂等因素外,对音色的忽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奏技巧》一章的论述中,作者同样体现出上述“以人为本”的思想。他指出,“一位钢琴家在入行伊始,其许多肢体动作都被自己的某些肢体构造所限制,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习惯”。进而他又提出,“每位优秀的]奏家的技巧都是不可分割的,并构成了他的艺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第22页)这些观点无不充分肯定了“技巧”是一种建立科学、合理基础上的一种个性、自由的表达,给予钢琴家在]奏技巧上以充分的自由和展现空间。对于这种所谓的“科学、合理”,作者将其总结为“三个基本肢体动作的组合”即“1.独立运动且能够弹出清晰声音的手指;2.手腕和小臂的回转运动;3.把小臂及上臂的重量作为钢琴家肢体活动个基础。”(第22页)并指出漠视其中任何一项都是错误的。这种“单一化”的现象在我们的教学的初期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放[当前我国的钢琴启蒙教学中,绝大多数老师使用的还是拜厄、车尔尼、汤普森这些有着“百年老字号”的传统教材。这些教材延续的是一种先将手固定于某一个位置,进行单把位的手指训练,然后在逐渐拓展到更为广阔的音区,进而逐渐引入手腕、手臂动作的训练模式。用发展的观念来衡量,这种训练对于高度技巧化、多元化的现代钢琴]奏艺术而言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了。前述的理念显然并不只是一个在初学阶段才会成为问题的问题,贝尔曼也指出,“每一位钢琴家的弹奏方式都应该是自己觉得最自然的方法,或是使用自己早期训练别强调的方式”。显然,初期的]奏技巧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一个钢琴家最终的]奏习惯,而这种习惯的自然、合理与否,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他]奏的品质。

实践出真知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础隔震;类型;施工;监测;质量控制

前言

基础隔震技术是新一代的抗震技术,是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研成果。该技术是通过把隔震消能装置安放在基础或地下室顶面与上部结构之间,把上部结构与下部基础“隔开”,延长上部结构的基本周期,从而避开地震地面运动的主频率带范围,减免共振效应,阻断地震能量向上部结构的传递,将其直接吸收或反馈回地面,从而“隔离”于地震。与传统建筑相比,采用基础隔震措施可大大减轻地震时建筑物的破坏程度,降低地震损失,提高结构安全度,减震性能非常显著。

一、基础隔震技术的类型和特点

(1)叠层橡胶垫基础隔震

叠层橡胶垫基础隔震是利用叠层橡胶垫水平刚度小的特点,延长结构第一固有周期,避开地震波卓越周期,达到降低结构地震作用的目的。这种隔震初始刚度不大,隔震效果良好,构造简单,性能稳定,是目前各国应用最多的一种隔震体系,但造价较高。它的支座形式主要有普通叠层橡胶支座、铅芯叠层橡胶支座、高阻尼叠层橡胶支座等。

(2)摩擦滑移基础隔震

摩擦滑移基础隔震是利用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的解耦,控制结构底部剪力,达到降低结构地震作用的目的。当建筑受到小震作用时,滑擦力能阻止上部结构滑动。当地震强度大到一定程度时,滑移层受地震作用大于摩擦力,滑动面滑移,通过滑移消耗和阻止地震能量上传起到隔震作用,从而达到地震强度增大而上部结构内力不增加的目的。

(3)复合基础隔震

复合基础隔震分为并联复合隔震体系和串联复合隔震体系,但均由滑板摩擦隔震支座和叠层橡胶支座并联或者是串联组成。其中,叠层橡胶支座提供系统的向心复位力,滑板摩擦隔震支座滞回耗能,隔离地震。这种隔震系统充分利用两种隔震支座的优点,隔震机理简单明确,隔震效果好。另外,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变形适应能力,即隔震层滞回耗能能力可以随地面运动输入的变化而变化。

二、基础隔震的应用范围要求

隔震体系通过延长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来减小结构水平地震作用,即减小上部结构的损坏,从而达到减震效果,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可靠使用,其隔震效果与结构的高度、体型、刚度、变形情况、场地条件等因素有关。因此,从减震效果考虑,采用隔震建筑时最好满足以下的几个条件:

(1)尽量选在场地土比较坚硬的场地上,如Ⅰ、Ⅱ、Ⅲ类场地,因为软弱地基对于隔震建筑来说,输入地震动时会使上部结构的振动周期较长,增加上部结构的破坏,不利于结构减震;

(2)隔震建筑的结构不宜过高,过高会使得结构在隔震前周期较短,而隔震后周期较长,隔震效果就会非常明显,一般要求建筑物的结构高度不超过40 m;

(3)由于过大的高宽比易造成上部结构转动,引起隔震支座受拉,因此要求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高宽比不大于2.5;

(4)为保证隔震建筑在地震作用能够有来回移动空间,隔震建筑与其他建筑物之间至少要有20 cm的距离;

(5)隔震装置应设置在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以确保将地震作用最大限度的隔离在结构的外部。

三、工程概况

该工程位于邳州市运河镇,设计单位是江苏省第一工业设计院和邳州市建筑设计室。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负责基础隔震技术分析,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专家负责对隔震设计进行验算。

大东方综合楼工程设计七层,建筑面积约4000 m3,位于8度(近震)设防区,建筑场地为II类。建筑物结构总长度为42 m,宽度为13.2 m,高度为24.65 m。采用叠层钢板橡胶隔震支座基础隔震形式。隔震支座布置在底层地面梁板的框架柱下方与灌注桩基础承台之间,共设置PTL400型隔震支座32个,PTL500隔震支座17个。

综合楼工程原设计结构为二托五,即原设计结构为框架二层营业厅托五层砖混结构(包括阁楼),后因业主要求,修改为底层框架一层营业厅上托六层砖混住宅,并减去阁楼不建,结构平面布置不变。修改后建筑物结构总高度降低3.9 m,实际结构总高度为20.75 m。结构抗震能力经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进行验算,省建设厅抗震办专项审查批准。

四、基础隔震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基础隔震工程是一项新的技术,在施工期间,监理在质量控制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1)编制了隔震工程的施工监理实施细则:

实施细则是监理规划的深化,是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守则。在隔震工程施工期间,编制了叠层钢板隔震支座验收,安装方案,安装施工的监理实施细则,在实施细则中明确了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控制标准。

(2)严格设置质量控制点,对隔震工程进行旁站监理:

本工程采用的隔震支座为叠层钢板隔震支座,是北京市三兴和顺隔震材料厂生产的,由华中理工大学结构试验中心出具基本力学性能检验报告,符合设计要求。

由于隔震工程在我国尚处推广应用阶段,既没有现成施工规范和验评标准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因此在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要求施工,作为监理单位要充分了解设计意图,认真审查安装方案,方案不仅要简便易行,还应符合设计要求。

在安装施工中质量控制点是设计支座底标高、轴线位置、以及隔震支座下底座的平整度。设计文件规定:隔震支座下的混凝土表面必须保证水平、平整,其水平度要求控制在1/300以内;隔震器的平面定位应准确,轴线偏差不得超过+3 mm;隔震器下的混凝土表面必须处于设计所要求的水平面上,其标高允许误差在±4 mm,并且相邻支座的绝对高差不得超过6 mm。为保证底座位置准确,在审查施工方案时要求轴线控制必须以原始定位轴线基准点为准,一次整体校验,避免累计误差,标高控制点间距不大于3 m,底座上口浇筑至设计标高还有40 mm时,改用高标号细石混凝土,压实抹平。为保证底座钢板固定螺栓孔误差不超出允许范围,先把钢板上螺栓孔位复制在木模板上钻孔,对应编号,在预埋螺栓时,用对号木模板固定栓位,校正轴线标高后焊接固定在钢筋骨架上,保证浇筑后预埋螺栓位置准确无误。

隔震支座安装前,应将混凝土表面清扫干净,隔震器应精确定位放在上下两块钢板的预留圈内,保证隔震器在钢板内的设计嵌固深度,隔震器上下表面直径不同,安装时应注意小头向上。

(3)加强隔震工程的成品保护:

隔震器连接钢板时螺栓均经过镀锌防锈处理,安装搬运时必须注意轻拿轻放,不得损坏、划伤镀锌层;隔震器的上下表面刷有防锈漆或包覆橡胶保护层,侧面涂有防老化涂层,必须注意不得磕碰、破坏。保证上钢板在托梁混凝土振捣时,不发生水平位移和转动。

五、隔震工程的监测

为了对隔震工程施工期间的质量进行控制,同时也为了总结经验,为今后的设计与施工积累数据,隔震工程施工完毕后,监理配合施工方,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隔震工程进行监测:

(1)观测桩基承台的顶面的沉降情况。

(2)观测上部结构柱下表面的沉降情况。

(3)观测隔震支座的压缩量,及变形情况。

通过对隔震工程的施工质量的控制,结合后期对隔震工程的监测,有效地控制了隔震工程的质量,为隔震工程有效地发挥作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隔震工程的成功监理,也为监理后续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