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范文第1篇

虞美人:垓下虞姬的凄美传奇

《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南唐后主李煜的名作《虞美人・春花秋何时了》缠绵悱恻,百转千回,撞击着无数读者的心弦。

《虞美人》的词牌源自项羽的宠姬虞美人。《史记・项羽本纪》中有“有美人名虞”的记载,说项羽在垓下被汉军围困时,虞美人正好随侍在侧。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相传后来虞姬在楚帐中自刎。在唐代,“虞美人”成为了教坊曲目,之后成为词牌名。

菩萨蛮:女蛮国使者的异域风情

《菩萨蛮》是常用的词牌之一,著名作品有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辛弃疾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等。

“菩萨蛮”何以得名呢?原来,唐宣宗大中年间,女蛮国派遣使者进贡,她们身上披挂着珠宝,头上戴着金冠,梳着高高的发髻,让人感觉宛如菩萨,被称为“菩萨蛮队”,当时的宫廷教坊就因此制成了《菩萨蛮曲》,后来《菩萨蛮》就成了词牌名。

念奴娇:歌妓念奴的娇柔一曲

念奴,是唐代天宝年间的著名歌伎,歌艺非凡。相传唐玄宗每次辞岁宴会时间一长,宾客们就吵闹喧哗起来,连音乐都演奏不下去。唐玄宗就让高力士呼念奴出来唱歌,大家这才能安静下来,念奴的歌艺可见一斑。传说唐玄宗每年游幸各地时,念奴常暗中随行。唐代诗人元稹曾在《连昌宫词》中描绘了念奴高歌一曲的场景:“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须爽觅得又连催,特赦街中许燃烛。春娇满眼泪红绡,掠削云鬓旋装束。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后来,“念奴娇”就成为著名的词牌,代表作品就是苏轼的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因为苏轼的这首词深入人心,所以这个词牌又名《大江东去》。

其他:一剪梅、蝶恋花、如梦令等

《一剪梅》源自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的词句:“一剪梅花万样娇”,取词的前三字作为调名,著名作品是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所以又名《玉簟秋》。《蝶恋花》源自南朝梁代简文帝的乐府诗句:“翻阶蛱蝶恋花情”,一般抒写缠绵悱恻的情绪,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如梦令》源自乐府,后唐庄宗的词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的句子,乐府就以“如梦”二字为该曲命名。

欣赏:词牌名嵌入对联

电视剧《联林珍奇》中,主人公凌大秀曾在新婚之夜对出了一个由很多词牌名构成的对联,别有意趣。

上联:水仙子持碧玉箫,风前吹出声声慢。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韦庄词 审美超越

一、以抒情主人公入词

韦庄词较其之前的词第一个审美超越在于韦庄在词这种文体中引入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在“温韦”的时代,填词虽然形成一时之风,但是仍然不被认为是“抒情言志”的文体,由上文所提到的《花间词序》可以看出词所存在的情境。即便是温庭筠这样的词人,他填词的目的也是为了给歌姬演唱,所以很难说这样的创作目的之下所创作出的词会有什么高远的寄托或深刻的意蕴,更不用说抒情主人公的引入。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荷叶杯

韦庄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

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晚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以这两首词为例来分析,很明显可以看到二者的不同之处,就是温词客观,而韦词主观。温词所营造的是一种影像式的记录感,他捕捉一个又一个细节的镜头,由这些镜头的连接传递给读者一种整体的审美感受。词人与所言之人之物有着怎样的情感联系或情感寄托,都是难以揣摩的。但是韦词就完全不同,在《荷叶杯》这首词中,词人在短短的50个字中讲述了与名叫谢娘的这个女子的深夜花下相遇,携手暗相期,惆怅相别,隔音尘,相见无因。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甚至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亦有着完整的情感起伏过程。回忆这个故事的人就是故事中与谢娘相遇相别的人。

温庭筠的词,由于抒情主人公的缺失,便具有很强的普适性。这种普适性符合词的存在情境,适合歌姬的演唱,也容易直接地引发听者的感慨。但是,也正是这种普适性,使温词缺乏一种长久的兴发感动的力量。韦庄让抒情主人公在出现在词中,并且还是男性,且有时间、地点和人物。由此,韦词与从前的词最大不同就在于,韦词中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而这种真挚的情感的最大推力就来自于抒情主人公的显现。不考虑考证的因素,韦词中抒情主人公所经历讲述的故事让人觉得那就是词人自己的故事。

温词多写物,即便是写人,也是由物堆积而来。而韦词多写情境,抒情主人公所活动的情境。仍是以上面两首词为例来看,温词的主人公是一个女子,其写小山、鬓云、香腮、峨眉、弄妆、花面、罗襦、金鹧鸪,这些都是非常美好的具体意象。首先要承认的是这些意象的叠加的确可以让人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但是即便是如此工笔,主人公的形象仍然是比较模糊的,这种模糊不是因为词人描写得不够精细,而是词人缺乏对主人公的内心关照,这个“懒起画峨眉”的女子有着怎样的情感体验和心情,不得而知。再来看韦庄的这首词,词人对故事中的男主角和谢娘都没有具体的描写,但是词人关注的是对情境的描写。那年花下、深夜、水堂西面画帘垂、晚莺残月、相别。词人对细节的情境的关注恰恰体现出了抒情主人公对感情的珍重。多年以后,男主人公仍然可以真切的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在深夜的花下相遇,在水堂西面相约,相别的夜晚还有晚莺残月,如果不是对情感的珍重,又怎么会对当时的情境记得如此清晰呢。这也许就是王国维说温庭筠“句秀”,而说韦庄“骨秀”的原因之所在。

除了男性抒情主人公的显现,韦词中也有女性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在韦庄之前,温庭筠的词经常用女性的口吻来抒感。这种手法源自屈原的《离骚》,以美人自况,以美人的境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自屈原开始,这一手法就具有了一定的悲情特质,就是说,以美人自况,往往美人也是处于不好的境遇,作家以美人的孤芳自赏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以上面温庭筠的《菩萨蛮》为例,如果按照“香草美人”的传统来看,那么这个“懒起画峨眉”的女子所隐隐呈现的就是一种“幽怨”的情态。温庭筠词中充满了这种幽怨的,甚至带点自恋的悲情女性形象。至韦庄一变,韦庄的词中开始出现了一些泼辣大胆的女性形象。尽管从数量上来看,韦词中更多的也是幽怨的女性形象,但是这已经足够说明韦庄对存在这种转变的意识。

二、以诗的题材入词

词这一体裁在最开始产生的时候,不但缺失了真正的抒情主人公,并且其所歌所咏的题材也定下了众多词人所默许的低调。词这种体裁是用来抒发细微缠绵的儿女之情,而诗是用来抒发志向和人生的际遇。温庭筠有一首著名的诗《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首诗里所抒发的真切的羁旅之感又怎能让人想到温庭筠所写的词是那样的缠绵悱恻呢。所以,即便是到了温庭筠的时代,词仍然是登不得大雅之堂的,甚至不配抒写“雅”的题材。把诗的题材引入词,以词的体裁来抒发诗般的情感,是韦庄对其之前词的第二个审美超越。分析这一点,以韦庄著名的五首《菩萨蛮》为例。韦庄的这五首词是一组词,是一个整体,而非仅仅因为曲调相同而被放在一起的。五首词各代表了词人某一时期的际遇和心境,而其总体上又呈现出一种整体的审美力量。

《菩萨蛮》(一)是一个离别的情境,韦庄之前的诗和词都写离别的题材,但是韦词所写之离别以及离别的情感双方是如诗般坦荡的,他所写的男女之情是具有和前者不同的一种品格和操守,韦庄这种坦荡情感题材的引入,是与之前花间词完全不同的。韦庄的女主人公不再是别后触景生情的幽怨女子,其凸显的是别时的情真意切。

《菩萨蛮》(二)写的是思乡之情,韦庄的这种思乡之情很显然是诗的题材,温庭筠所有的词作中都没有这种直接的思乡之情。

《菩萨蛮》(三)是词人年老时一个回忆的情境,这首词是词人对人生的波折和际遇的综合感知,这也是诗的题材,韦庄之前的词所慨叹的都是闺阁之思,自韦庄开始,词人的自我抒发进入了词中。

《菩萨蛮》(四)所营造的情境有魏晋诗风,词人抑郁,主人劝杯,词人最后发出了“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的感慨。叶嘉莹说:“‘呵呵’是笑声,如果你认为是真的欢笑就错了,因为‘呵呵’两个字只是空洞的笑的声音,没有真正欢笑的情感,韦庄所写的正是强颜欢笑的辛酸。”这在第三首的层次上更进了一步,不再慨叹人生的起起伏伏、分分和和,而是产生了“人生几何”的哲思。韦庄对人生的这种深刻的思考,更是其之前花间词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菩萨蛮》(五)是这组词的最后一首,人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集合体,因此就算在第三首和第四首词中作者慨叹际遇、思考人生也不能完全抹杀其内心的感性之思。于是在这第五首词中,词人触景生情,凝视脉脉余晖,想起了那绿窗下的女子。

总体从题材上来看,这五首词中所涉及到的有离别之思,乡关之思,际遇之思,人生之思。而这情感的格调都是诗的格调,都是相对“雅”的题材。韦庄把这些诗的题材以其独特的方式引入了词中,其意明确,其情真切。这使得为韦庄的词呈现出一种与花间词完全不同的审美风貌,它是清简的,纤疏的,坦荡的,真挚的。

三、以清疏朗丽意象入词

韦庄词和温庭筠词直接感知上的不同就在于其所选择的意象是不同的。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元素,因此不同的意象必然会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并给予读者不同的审美感受。王国维说:“‘画屏金鹧鸪’,飞卿语也,其词品似之。‘弦上黄莺语’端已之词也,其词品亦似之。”王国维的这两句话用来评价二者之词中的意象亦是非常恰当的。

从温词中随意选取了五首《菩萨蛮》(《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菩萨蛮•夜来皓月才当午》、《菩萨蛮•水晶帘里玻璃枕》、《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和上文所列的韦庄的五首《菩萨蛮》为例来分析二者词中的意象。

经笔者统计,韦庄这五首词中所涉及到的意象有37种,而温庭筠的五首词有意象55种。通过统计可以看出,在温庭筠的词中充满了大量直接与女性起居和装饰相关的繁复意象,这是典型的花间词风。如果以是否直接与女性起居、容貌和装饰相关为标准来判断,可以清晰的看到,温庭筠词中超过了百分之五十的意象都是直接与女性起居、容貌及装饰有关。而这类意象在韦庄词中仅占不到百分之三十的比例,韦庄词中更多的是如诗一般清疏的意象,如马、桥、酒、春漏、金杯等意象。韦庄的词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直接与女性起居、容貌及装饰相关的意象,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首先是因为韦庄毕竟是花间词人,所以其所用之意象不可避免的回涉及到这方面;其次可以认为韦庄是一个过渡的人物;最后一点,我们反对温庭筠式的花间词人在词中大量充斥直接与女性起居、容貌及装饰有关的意象,但并不代表摈弃这一类的意象。

韦庄在词中大力引入抒情主人公、诗的题材、清疏朗丽的意象,虽然没能扭转花间词风,但是可以明确的是,韦庄在温庭筠奠定词的格调以后及时地产生了革新的意识,并且在自己的词作中完整而充分的表达了这种意识。韦庄的审美超越,为宋代苏辛豪放词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范式。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唐五代名家词选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0.

[2]欧阳炯.花间集•序[A].赵崇祚.花间集[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

[3]王国维.人家词话[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7.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温庭筠 韦庄 纯美 淡雅 疏密

温庭筠为初唐宰相温彦博的裔孙,至飞卿已家道中落,虽文采出众却“生于末世运偏消”,无端总被卷入党争,仕途坎坷。他恃才傲物、放浪形骸,常游于酒肆青楼、花间柳畔,所以文辞艳丽,成“侧艳”之风。温词用华美的辞藻、细腻的描写,将美好的爱情寄予女子身上,刻画离愁别恨,这种填词雕琢精巧,多为娱情传唱。韦庄本生于世家大族,是武后时宰相韦代价的后代,著名诗人韦应物之四世孙,到韦庄这一代,家道中落,父母早亡,家境寒微。韦庄生不逢时,命运多舛,屡试不第,一生为生计多奔波,59岁方中进士,他的诗反映社会面貌,民间气息较重,词亦多写男欢女爱,离愁别绪,流离光景。

从词的内容方面来说,温、韦词差别不大。温庭筠词犹多缘调而赋,大都作闺妇思边怀远之词,不失调名本意。《菩萨蛮》十四首,造语绮靡绵密,造境窈远幽约,最能代表温词特色。刘熙载《艺概》卷四:“温飞卿词精绝妙人,然类不出乎绮怨。”绮怨是温词内容的一大特色,表现闺中女子对远游人的思恋,随女主人公的一颦一笑,一嗔一怒,起睡、弄妆拨动读者心弦。词人所叙女子束于高阁间,妆容精巧,起居华丽,却内心孤寂,与百无聊赖中暗伤心魂,诉说离愁别绪。韦庄词多表现女子闺阁情怀,伤春离别,如《菩萨蛮》其一;但也多思乡怀人之作,如《菩萨蛮》其二。

在温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大都是成双入对的意象,反衬女主人公的寂寞心境。如“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软香惹梦鸳鸯锦”、“翠钗金作股,钗上蝶双舞”、“山枕隐浓妆,绿檀金凤凰”等,这些意象暗含孤单之意,流露寂寞情思,女主人公羡慕飞鸟虫类终相厮守,不若情人多别离。此外,温词多用冷月意象和花朵冷暖色调衬托女主人公的心情。如“雁飞残月天”、“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扬陌上多离别”、“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花露月明残,锦衾知晓寒”等表现闺中女子对征人的思念,以及孤单寂寞之感。温庭筠着重描写女子春恨,或借春景述女子思春情怀。如“春恨正关情,画楼残点声”、“秋闻一霎清明雨”、“燕飞春又残”、“柳丝袅娜春无力”等皆于萧索春景中引发女子的“怨情”。这里女子的怨情是无声的,皆随女子弄妆时随意的慵懒状便将情感宣泄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韦庄词没有特意选择意象,但韦词中较多出现的一个词是江南。如“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此外,韦词中对家乡的眷念之情颇深,诗词中经常会提到归乡,如“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的感叹。和温词比较相似的地方,韦词中也普遍出现思妇形象,多描写春景春情,如“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桃花春水绿,水上鸳鸯浴”等。韦词多自我抒情,词中有着词人本身的影子,多自我情感的宣泄,温词中没有词人的影子,多女主人公顾窗自怜之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他认为温庭筠词字句华美,韦庄词文辞淡雅,骨力劲健。这是就温韦词语言风格表现而言的。

叶嘉莹认为:“飞卿词即但以金碧华丽之色泽,抑扬长短之音节,以唤起人之美感,而不必有深意者。此正纯美作品之特色,故曰飞卿词多为纯美之作。”温词纯美之风首先在浓笔描画女子妆容仪态。如《菩萨蛮》(一)“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描画了在华美居室内一位女子晨起慵懒弄妆的场景,词前两句描写晨曦从窗外投入女子精美的闺阁,映衬着女子美丽的妆容,有一种朦胧的美感。“懒起”一句最传神,女子慵懒之态让人不禁心有疑问,而作者并没有立即告诉读者原因,而是继续描摹女子弄妆之态。一个“弄”字极为生动,王国维《人间词话》评张先词言“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此处的“弄”字表现了女子无心梳妆却又不堪放弃美丽的面容,而后“照花”两句表现了女子对自己美貌的爱惜和珍赏,有孤芳自赏之感。最后一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就把一切疑问告知众人,所有的懒、迟都能被理解被原谅,温词用女子精致的弄妆将相思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菩萨蛮》(十四)“山枕隐浓妆,绿檀金凤凰。两蛾愁黛浅,故国吴宫远”细心雕琢了一位衣着华丽,面带愁云的孤独女性形象。其次,温词纯美之风表现在场景描写上。如《菩萨蛮》(二)“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前两句描写的是女子的闺阁,水晶帘、玻璃枕、鸳鸯锦和惹人入梦的暖香,如此精致的居室让人不忍踏入。而后两句又从室内转到了室外,江水、柳烟、残月、归雁描写了一副凄美的夜景。此情此景下的女子又是做着怎样的梦呢,令人遐想。再如《菩萨蛮》(四)中“翠翘金缕双鸂鵣,水纹细起春池碧。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描写了在春光绚丽的美景下的一个艳妆丽人的形象,水纹波动少女心弦,红花绿叶引人情动。而下片“青琐对芳菲”一句则瞬间点透女子心事,春景虽美,奈何征人无音信。温词写景多凄凉之景,却又集色彩、意象、意境于一体,浑然天成。像杨柳、归雁、梨花、冷月等常见意象温词都运用得恰到好处,表惜别之意,此外,选取的牡丹、杏花、春雨、莺声等意象表女子淡淡的春情,文辞细腻而又意味缠绵。

韦庄词在温庭筠词的基础上有所继承,但又跳出这种纯美浮艳之风,文词淡雅,清新自然,浅情近切,注重抒情功能。如《菩萨蛮》(二)“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词中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江南,游人来到江南皆被美景吸引流连忘返。“春水”一句塑造了一幅充满美学意境的“倚船听雨图”,诉说游子被江南春景所迷。“垆边”一句塑造了一位美丽的卖酒女,词人用“似月”一词就绘出一位亭亭玉女。和温词大笔描绘闺阁,发饰、妆容、仪态的繁复雕琢不同,韦词浅显易懂却仍不失意境,简言将一位皓腕凝脂的江南女子大方地展现在眼前。和温词相似的是韦词亦在最后一句道出词的心声,“还乡须断肠”道出游子的喟叹。此外,其他如“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都是在最后道出词人心声。就场景描写来说,温词多闺阁之景,而韦庄跳出闺阁,把视觉投向了大自然,多自然景致、自然情感流露。温词女性多居于居室之内,而韦词主人公多居于室外。如“画船听雨眠”“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柳岸魏王堤”“桃花春水绿”,词中春景自然而淡雅,感情直接而真实。

就词的意境而言,温词绵密而韦词疏朗,温词隐约而韦词显露。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隔”与“不隔”的观点,他认为“不隔”的作品“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揉妆束之态”,韦词相较大抵能符合“不隔”的要求。

温庭筠词中有着很明显的疏离感和阻隔感,无论词人刻画的是思妇、宫女还是歌姬,都居于闺阁内,读者于外观之,察其心事。温词中常常出现“帘”“梦”“夜”等诸类意象,给人一种朦胧感。如“水精帘里颇黎枕”“绣帘垂菉簌”“竹风轻动庭除冷,珠帘月上玲珑莺”等。而韦庄词意象简约,直抒心意。如《菩萨蛮》(三)“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翠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此度见花枝,白头誓不归”的潇洒轻狂,《菩萨蛮》(四)“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的直率洒脱。这两首词都大胆描写词人流连酒肆青楼、花间柳畔,表现出词人放浪形骸、不拘世俗。“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更是表现词人及时行乐的人生观。温词的“隔”不仅在场景的描写上,更在情感的表露上。如温词《菩萨蛮》(六)和韦词《菩萨蛮》(一)词境相似,却表现不同: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两首词都描写了女子送别的场景。温词交代女子居室,后借明月表相思,柳丝袅娜和“春无力”都表现了女子的慵懒和相思之苦,而后借回忆再现离别之场景;下片写香烛泪、落花、子规、残梦等意象再次烘托出一个思妇形象。韦词一开头就诉说离别惆怅,“红楼别夜”、残月、美人泪都是真实的。韦词写女子之泪多真情实感,不像温词多象征意味,用烛泪、泪痕暗喻。“琵琶”一句写美人弹曲送行,“弦上黄莺语”选词意象清雅,似乎在说“劝我早归家”。同是绿窗,温词写残梦,而韦词写美人,虽意思相近,表达却完全不同,总而言之,韦词抒情显朗豁然,温词则较含蓄委婉。

上面就温庭筠词《菩萨蛮》十四首和韦庄《菩萨蛮》五首再次探讨温韦词的美学意境。就题材内容上来说,温词主要描写“绮怨”,即思妇宫女寂寞相思之情,文辞艳丽,多缠绵意象描写春恨;韦词亦多写男欢女爱,离愁别绪,流离光景。除此之外,韦词中多思乡游子形象,多自我抒情之作。从语言风格上来说,温词写景言情所选意象多华美、婉约,有“纯美”之风;韦庄词文辞淡雅,清新自然,浅情近切,注重抒情功能。从意境上来说,温词绵密而韦词疏朗,温词隐约而韦词显露。一个“隔”,而另一个“不隔”,各有风格,各有情趣。

参考文献:

[1]叶嘉莹.迦陵文集(四)[M].河北教育出版社.

[2]张红编著.温庭筠词新释辑评[M].中国书店,2003,第1版.

[3]王国维著.腾咸惠译评.人间词话[M].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第2版.

[4]李晓玲.论温庭筠十五首词《菩萨蛮》[J].2006国际词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范文第4篇

然而,就是这样最华美、最能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的诗词,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却变得越来越枯燥无味。无论什么样的一首诗或一曲词都被有的老师肢解成主旨思想、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写作特色等几块,然后设置成几道考题,学生们绞尽脑汁,按老师所教的固定解题方法、步骤往上死套: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能给人带来精神愉悦的感性享受过程被枯燥的理性思考所代替,有血有肉、活泼泼的生命消失了,浑然天成的美的境界被打碎了。学生们得不到感动、得不到享受,但为了迎接考试,他们痛苦地努力学、背、练习。

诗词教学应该摒弃完全为了应付考试而教的纯功利思想而回到审美本身,在审美中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最终也水到渠成地提高了应试能力。诗词的教学应该遵循着感性的感受、理性的理解,最后再达到心理的愉悦与享受过程。诗词中蕴含着语言美、韵律美、形象美、情感美、情操美、哲理美、境界美、技巧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悟并理解,从而得到陶冶、得到享受,应避免以教师的鉴赏、分析、直接的结论呈现代替学生自己的感受。

现结合教学实践略谈一二。

一、在吟咏中感受并表现美

诗词最初都是用来歌唱的,所以自然的具有节奏与韵律之美,我们可以通过反复的诵读来感受。构成美的一个基本规律是重复与变化,音乐、舞蹈、雕塑等所有艺术都遵循着这一规律。中国诗歌最后发展成以七言为主,并以二二三为基本节奏,就是遵循了这一规律。诗词韵律美之另一构成要素是叶韵,偶句末字的叶韵构成重复,奇行末字以及句子的平仄构成变化。我们在学习时通过多读来感受这种美。在学习温庭筠的《菩萨蛮》时,先是让学生感性的感受到词的韵律之美,让后引导学生注意到灭、雪,眉、迟,镜、映,襦、鸪韵脚的重复与变化及两仄、两平、两仄、两平的有规律的重复与变化,然后再去诵读、感受。

另外,外在的美往往能深化内在的美。诗词的节奏与韵律之美当然属于外在美,但对诗词情感的表达、意境的创造有时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诵读时应注意通过外在的节奏韵律表达出内在的情感。就生理学而言,情绪的变化会引起筋肉、呼吸、循环的变化,当我们处于欢快的情绪中时,我们的血流加速了,我们的动作变轻快了,我们的眼睛闪动起来;当我们悲哀抑郁时,我们目光呆滞,我们行动迟缓。这些都应该通过诵读来表现出来,同时在诵读之中,我们得到了精神的愉悦和享受。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登高》,前一首欢快奔放,而后一首沉郁顿挫,学生吟咏,在吟咏中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并在通过吟咏,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忘记了自己,进入了杜甫的内心世界,从中得到心理的享受。

二、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和创造美

中国的诗词语言是高度凝练的,一方面造成了理解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因而留下想象的空间、提供了个性化的解读,产生了含蓄蕴藉之美。在阅读诗词时,我们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去再现、补充,甚至是再创造画面,丰富其内涵,这样就更能感受、理解其中蕴含的美。

如学Z的《浣溪沙》,读“菡萏香销翠叶残”时,我让学生去想象荷花是如何零落的,荷叶是怎样凋残的。学生头脑中呈现荷花一片一片零落,荷叶慢慢干枯、慢慢卷曲、逐渐憔悴、一点点残破的景象,不像别的花那样是一阵风吹来纷纷飘落的,这时候再联系下句“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对抒情主人公自身容颜憔悴而对此景象时内心产生的深沉的感伤体会的就更深刻。在讲解欧阳修的《蝶恋花》时,讲上片写景语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如此幽深寂静的宅院之中居住的应该是什么样的女子呢?当良人远去之时这里还能寻觅到热闹吗?她的内心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呢?有了这样的想象,学生自然能进入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同她一样的感受着。于是学生能在这样的品味中得到了一种满足,很自然的理解了这样的写景所起的烘托渲染的作用。

三、揣摩词语内涵,感受其中蕴含的美

诗词中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往往蕴藏在那些最能表情达意的词语中,我们在学习诗词时,要揣摩、发掘出这些词语背后所深蕴的内涵,感受其中的美。

李煜《乌夜啼》中“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花用“林”字来修饰,是很少见的,为什么说“林花”谢了春红呢?什么是“林花”?学生们想到“林花”就是满林的鲜花,满林的鲜花都凋零了,都失去了春天的红颜,不是三朵两朵、三株两株,让我们看见了无比衰残的景象,这种景象马上就给我们带来了浓重的感伤。自然的,这样满林红花的凋零不是一点一点自然的凋零,这是频繁的风雨摧残的结果。朝来寒雨,晚又来风,让花何以堪?于是,我们在这份感伤中沉醉。

在学习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时,“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两句中,“懒”“弄”“迟”几个字内蕴丰厚,耐人品味。让学生去揣摩这个女子为什么懒起呢?她连眉也懒得画吗?那她起床时是什么样的情状呢?这样闺中女子的姿态的娇慵、内心的孤独寂寞、膏沐谁容的心里就都呈现出来了。什么叫“弄妆”呢?让学生去品味。弄,是反复摆弄的意思,为什么这个女子要反复摆弄呢?认真马上画好不就完事了吗?学生回答说她画好后去干什么呢?没事做吧。“弄”字表明她没有兴致去画吧。还有同学分析说尽管没人欣赏,但这个女子还是要精心的去描画,有种虽无人欣赏而我自怜的意味。这样,闺中女子的形象就活生生的呈现在了我们眼前,我们感受着、欣赏着。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本;意象;联想;想象

欣赏一首诗词作品,首先要弄懂它的文字意思。对于字词句的理解并不是学生在阅读欣赏时的难题,所以,教师可以把这项工作先布置给他们作为预习的内容。另外,关于作品的创作背景,亦可由教师提供相应的材料由学生自行了解。那么,课堂教学的重点则应放在对作品情境及内在意蕴的把握上。诗词的欣赏过程是一个读者之情与作者之情相会的过程,而诗人之情的表现主要借助于物象的描绘表达出来,于是,欣赏过程也就是读者根据诗歌的外在之象还原为诗人的内在之意的过程。因此对诗歌意象的领悟是欣赏诗歌的关键,对意象领悟的途径是联想和想象,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复活和还原作品所呈现的景象,并从中揣摩作者的情感。同时由于诗词形式上的特点决定了它对生活的反映只能是截面的、片断的,在简约的形式中隐藏作者浓郁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在欣赏时通过想象来补充作品简省的内容,使作者的情感清晰、完整地呈现出来。因此,在做好上述前期工作之后,教师便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储备对诗词的内容作初步的想象。想象是一种主观色彩十分强烈的活动,因此,想象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和点拨者。

一.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中描绘的情景进行想象

学生默读作品并对作品所呈现的景象进行独立的联想和想象。然后教师进行提问,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觉与想象。在学生叙述自己的感受时,要求他们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具体描述,描述出一个具体的场景,将自己心里的感觉描述成一个画面,或是用形象化的比喻说出自己的感觉,而不是泛泛地抽象地概括。以此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描述力。诗人的情感隐藏在诗歌表面的意象中,这些意象有的是自然界的景象,有的是人世间的事象。对于以描写自然界景象为主的诗歌,在欣赏时就要紧扣诗中所描绘景物的特点,进行准确的还原。

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景的名旬:“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创造了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对于长江景、赤壁矶,每个人都会根据文字描述在自己的脑海里形成印象和感受,但如何把自己的联想和苏轼词中所描绘的景象统一起来昵?(如果不统一,便不能恰当地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这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针对作品中景物的特征作更加具体细致的想象,提醒他们这三句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写赤壁的景色的?句中的“乱”“惊”“千堆”等形容词,注意它们赋予了景物什么感情特征。此外还应注意诗中“穿”“拍”“卷”等动词,这些动词又赋予了景物什么样的行为特征。仔细体会这些景物所具有的特点在阅读时所产生的心理感觉。这样,一步步使学生的联想逐渐与诗中所呈现出来的雄奇壮阔景象接近起来,一点点体会作品所呈现之景象与诗人内心之情感相交融的密切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准确捕捉诗中的关键词语所赋予景物的种种特征,而且要由景物所具有的种种特征触发联想并仔细品味它们在人的心里所唤起的种种感觉以及感觉的强与弱,然后再由自己的感觉去遇合诗人的感觉。在这一遇合过程中,当然要结合自己对作者的生平经历个性气质以及作品创作的背景的了解。

同样,对于那些以事件为描写对象的作品也应该抓住其特征进行还原想象。如温庭筠的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描写了一位女子早晨起来梳妆的情景,其中人物的情感表达得很隐晦。在学生进行情景的还原想象时,同样应该提醒他们注意词中某些关键的字眼,如:“懒”“迟”“双双”等,注意这些字眼所赋予人物形象的特征,正是这些特征透露了人物内心情感的蛛丝马迹。这些关键的字词又恰如作品的眼睛,透露了作品的神府,它们也就是所谓的“诗眼”。当然,诗眼有句中之眼、篇中之眼之分。前者往往是一句话中的关键字、词,后者往往是全篇最为传神、最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情感的诗句(有时亦为字、词)。如柳永的词《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最后一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全词之眼,因为它集中表达了整首词所抒发的离愁别绪。对于诗眼的寻觅和咀嚼是赏析古典诗词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诗眼的情况较为复杂,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采用这种方法,尤其对于那种意境自然浑成的作品,就更不能牵强臆断,斤斤计较于诗眼的寻求。

二.自由讨论,启发想象

在阅读欣赏诗歌时,探求作者的原意是第一要义。但探求的结果却并不一定是统一的。诗歌既有它立意的确定性,又有它含义的丰富性。这主要是因为欣赏者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不同的欣赏者,因为阅历、学识、观点、兴趣等方面的不同,欣赏时心境、处境以及对诗歌欣赏的角度的不同,都会产生感受上的种种差异。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观众的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学生在阅读同一首作品时的感受都可能不一样。另外,从诗歌的艺术特点出发来看,诗歌的意象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这种反映是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瞬间统一,是诗人内在情感和外在物象的天然融合。它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同时又以直观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由于诗歌意象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给读者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因此在阅读欣赏时往往会出现意象的多义,因此也促成了对同一首作品的不同理解。尤其是那些情景妙合无垠、意境浑融的作品,欣赏的空间就更为宽广。

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描写了傍晚落日时分山林的幽静。诗人摄取的是大自然刹那间的一个特写镜头:一缕返照的夕阳照射在山林中的青苔上,用以客观真实地再现山林的空静。那么在这首诗中诗人要表达的“意”是什么?是一种感觉、一种心境,是诗人当时与环境猝然而合的空静的心境,这种心境的表达完全是直观的、形象化的。由于诗人没有以理性的思索将这种感觉明确化,所以也就没有为人们欣赏的思路指明一定的方向。人们在阅读这样的作品时,自然会形成各自不同的、丰富的、或者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当然,感受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却不能完全脱离作品的整体意境,这是由作品的内在意蕴所决定的。正是立意的确定性和欣赏的不确定性,使得作品在欣赏时产生了令人咀嚼不尽的悠长韵鉴于古典诗词的上述特点,为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和全面地理解和欣赏一首作品,在课堂教学时可采取自由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打开思路,进行多方面的联想和想象。对于那些叙事性较强的诗歌,教师可以根据诗歌内容设计一些场景让学生展开想象。

三.对典型意象进行解释

相关期刊更多

西南航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

农村青年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中央

大理文化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大理州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