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放课优等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分层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开展分层分类教学的目的在于: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一、教学目标层次化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为每位学生的学习尽可能提供有效服务。教学目标层次化就是依据学生实际制定不同层次目标,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参与面与参与度。如《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可分为三个层次。即:
1.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小数,能正确读写小数。
2.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
3.发现不管是几分米都可以写成零点几米,几厘米都可以写成小数点后面有两位的小数。
第1与第2目标是全体学生要实现的目标,第3目标是学有余力者要完成的目标,又是中等生通过努力有可能实现的目标。三层目标既有基本要求又有提高要求,分别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弹性化
在实际教学中,总存在着一些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的优等生,也存在一些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困生,还有大多数学习能力与基础知识一般的中等生。这三种学生在学习上是不同步的。而我们的数学教学,教师总是统一要求,让学生”齐步走”。这样做往往只能面向中间而无暇顾及两头。这种教学上的”一刀切”造成了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局面。打破这一局面的有效途径是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弹性”处理。即对学困生,课本上的选学内容、选作题和思考题一概不要求他们学习,而只学习最基本的内容,确保”吃得了”、”能消化”,力争达到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而对于优等生则要在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扩大知识面,加大知识的难度,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思维能力。现行小学数学课本编入的选学内容,选做题和思考题,就是为优等生提供的学习内容,应充分利用。如果优等生仍学有余力,则可再加大难度,可设计一些开放性与实践性习题、或者设计难度较大智力题 。让优等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教学要求多样化
在课堂上,学生进行练习时,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学困生反应迟钝,解题速度慢,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把题做完。而优等生则反应灵敏,解题速度快, 完成之后无事可干,浪费了不少学习时间。我们可以根据这一实际,对学困生只提出一般要求,用一种基本的方法解答可以了,只要求完成必做题。而对于优等生则要求能用多种方法解答的,尽量要用多种方法,还要求找出最佳方法。另外,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让全体学生操作学具。其实学生操作学具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学习起点低,理解能力差的学困生,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有难度,借助操作学具来帮助理解确有必要;而理解能力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不是很困难甚至已经理解的优等生,就没有操作学具的必要,可让其在想象中思考得出结果,思考解题思路与方法,寻找不同解决方法,这样更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其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灵活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即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对优等生与中等生是以自学、小组讨论为主,通过学生自学、质疑、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完成每节课所规定的任务。对学困生是以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相结合,通过学生自学,教师启发诱导,必要的讲解,学习新知,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前者是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自学,指导时采取引导着走,放开走的方法。后者则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指导时可采取领着走,扶着走的办法。从而把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贯穿课堂始终。另外,课堂提问,对属于基础知识性的,比较简单的问题,可让学困生或中等生回答,让他们通过努力得到提高,达到基本要求;对于难度比较大,比较抽象的问题则要求优等生来回答,让他们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实践证明:分层次教学,能真正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它独有的作用,激发各个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增强后进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心。让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后进生“吃得了”,尊重了各个层次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教学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漆国兰 小学数学课堂分层教学的探讨与研究《贵州教育》2011年 第21期
[2]陈桂春 浅谈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1年 第10期
[3]米玛卓玛 分层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年 第9期
[4]郑建保.浅谈数学课堂中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J].科学大众,2009,(08).
[5]吴辛君.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11) .
关键词:乒乓球俱乐部;教学改革;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13-01
1.研究对象
本文把成都市区高校以及成都市区周边 地方性高校中的乒乓球俱乐部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在乐山市图书馆、乐山师范学院图书馆查阅相关的各种中外文献资料、电子资料和相关理论书籍,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
2.2 专家访谈法,走访相关专家或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的形式咨询相关专家学者,听取他们高校乒乓球俱乐部开展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2.3问卷调查法
2.3.1 针对本研究内容的需求,根据体育科研方法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进行问卷的设计,设计对象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针对在读高校大学生;二是针对高校体育教师以及社区乒乓球俱乐部教练员等
2.3.2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三分之二是现场回收,三分之一是通过邮寄形式回收,同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归类,有效问卷和问卷的有效率均达到90%左右。
2.3.3 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显示问卷有较高的可行性、科学性、有效性,能准确、全面地反映所要调查的问题。
3.研究分析
3.1 高校乒乓球俱乐部教学现状
3.1.1 课堂成了个别"优等生"的表演课,调研和实践中发现,乒乓球俱乐部教学中"优等生"天地现象比较严重 ,课堂成了"优等生"的乐园,教师重视这些"优等生",让这些"优等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环节中去,例如:参与课堂的准备活动、配合教师的讲解和师范、充当小组长指导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学习技术等;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严重丢失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袖手旁观,甚至产生自卑厌学情绪,从整体上看,这样的教学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3.1.2 课堂教学"一言堂"。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课堂教和学的过程中"一言堂"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教师的讲解和师范占用的时间比例大;授课方法传统;课堂组织墨守陈规;学生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互动性少等。
3.1.3 授课内容守旧,授课的内容基本按教师的经验进行,照本宣科现象突出,缺乏对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实际水平的调研,授课内容缺乏针对性和新颖性。
3.1.4 场地器材陈旧,调研中发现,大部分的教学器材都很陈旧,要么是很老化的器材,要么是质量不合格的冒牌品牌,拼凑现象严重;场地设施不够,场地设施不达标等比较严重。
3.1.5 学生"凑课"。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乒乓球俱乐部课程的认知很浅显,大部分同学都是抱着混学分,完成毕业需要而选学的,都认为不是自己的专业课,是"凑课"的。
3.2 对策研究
3.2.1 做好教学对象的研究工作,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仔细地研究班级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男女比例,做到有的放矢,既要有教师自己的特色,也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等;通过各种合理途径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大部分同学都能接受和理解的内容来进行讲解、师范和组织练习,避免教学中成了个别"优等生"的表演课。
3.2.2 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授课过程中在讲授时要突出"精"字,能一个字讲明白的坚决不说二个字,严格控制教师的讲解和师范所占用课堂的时间,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来实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积极探索者,教师成为课堂的指导者、解惑者,不断帮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要解决的问题,形成良性互动、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坚决杜绝课堂中的"一言堂"、满堂灌。
3.2.3 创新课程内容,长期以来,教师们形成了墨守陈规的习惯,照搬教材,滴水不漏,殊不知有些教材的内容已经很老化,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技能,不断提升授课方法和手段,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3.2.4 适当提高选课"门槛"。乒乓球俱乐部中有学生"凑课"或者说混课现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从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出发,适当提高选课"门槛",在学生选课时先进行一个技能水平的测验,认知态度的测验,同时,适当提高走出"门槛",学生成绩的评价多样化、系统化、难度适度提高等。
3.2.5 优化场地器材,场地器材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反映了学校对体育的支持程度或态度,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往往重视文化课,轻视体育,造成体育场地器材奇缺、粗制滥造或严重不合格等问题,这些问题急需解决,还体育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弥补校方的不足,满足正常教和学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志敏 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01(4)
[2] 杨勤, 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思路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 2005(3)
[3] 郭传鑫, 山东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08
[4] 李江,中国乒乓球俱乐部改革的理论构想与改革模式设计的研究 [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1)
[5] 范道海, 浅谈体育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 2011(17)
在苏教版的小学数学新教材中,每一册都编排了一些思考题,这些思考题一般都在练习或者复习之后,看似不起眼,很多的教师也对此很不重视,往往会在课堂中的最后几分钟里,很快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其实,这样的处理方式违背了教材设计的初衷,也没有好好利用课本上的有效资源,很大程度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学生解答数学思考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给抹杀了。那如何发挥思考题的作用,如何让思考题成为数学教学中的一块沃土?下面以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道思考题为例,说说笔者对思考题教学的理解。
【案例过程】
师:15是怎么得来的?有不同想法吗?
师评价: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
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三盆花,你能说说它们神奇在哪里吗?
生1:我发现了乘法口诀,二二得四,一三得三,三三得九……
生2:左边中间叶子上的数比右边小1。
生3:从上往下,每次都加1。
师总结:是啊,我们从中找到了乘法口诀;我们还发现左边那棵花左右两片叶子上的数是相同的;我们还发现了中间两片叶子上的关系。
3.师:……看,这里也有两盆“神奇的三叶花”,但这里少了一些数,你能帮图图完成吗?
生上台贴,并说明5×5得到25,根据口诀四六二十四得到4。
【案例反思】
以上是教学思考题时简单的实录,希望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希望学生在一步步的指导和理解中让每个学生在整个思考题中有所收获。但教学之后仍发现教学中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如何定位思考题的教学目标
本次教学的思考题就是在表内乘法和除法单元的复习题中,是学生对表内乘法和除法的综合运用,我们的目标定位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每个学生能发现乘法口诀,并能运用这一规律进行填空;二是大部分学生能找出左边那棵花左右两片叶子上的数是相同的,右边那棵花上左右两片叶子分别与左边那边相差1这一规律;三是少部分人能发现两棵花中间叶子上的数相差1这一规律,同时能创造这这样存在这样规律的花。
二、如何实施教学目标
刚才我们给本节课定位了三个目标,一个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个是面向大部分学生的,一个是面向少部分学生的。针对这样的目标设计,我把教学分成了三个层次。我先出示了两盆花,希望学生在两盆四棵花上找到本节课最基本的规律,教学中发现这一目标学生能够达到,每个人都能找到乘法口诀,并能进行准确的表述。这一层次的教学学生在前,老师在后,老师只要对学生的发现进行评价和总结即可。第二层次是出示第三盆花,其中缺少了一个数,希望用两种方法填出缺少的数,既是对第一层次全体学生发现乘法口诀规律的运用,也是对第二层次大部分学生发现中间叶子上的数相差1的规律。这一层次教学中如果孩子有问题,不能很快发现规律,教师可以主动引导,观察中间叶子上的数,并对学生发现的规律进行准确的总结,学生对描述规律的语言可能不够完整,老师应及时进行完整总结。第三层次的教学是面向班级的少部分学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优等生,思考题中我们应给优等生更大的空间,第三层次中我就出示了一个一个数都没有的花,希望学生通过前面发现的规律进行总结,上课时我指定把花贴在下一个,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应该更开放一些,给优等生更大的空间,可以从具体的数到抽象的图形。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在教学中也是穿插起来的,我们可以让优等生在第一二层次发挥带领者的作用,带领班级其他学生发现规律和表达规律。
一、首次交锋
刚刚开学一周。初一新生,按照我的惯例,召开班会,选拔班干部和课代表。成立班委会,制订班规,方式是自我推荐,当堂收上来后,找学生唱票,潘某要当班长,我打量他一番,身高1.70米左右,略瘦一些,刀条脸。最后要发表演说,如何履行好你的职责,其他学生说得井井有条,很到位。最后一环,班长讲话,他只讲了一句:“我就想当班长。”我问他:“为什么?”他又讲了一句:“别人管不了我,没有其他原因。”我总结说班委会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看表现,如果你称职,就可以接着干,否则另选能人。班会结束,其实我选班委会基本不会换人,我认为学生能够毛遂自荐,在班主任的帮助下,应该不成问题,我每次都成功。今天感觉不同,这个班长我觉得有些不放心,他性格内向,但勇气可嘉,既然已经定了,看表现吧。
二、冲突
好景不长,一天下午的第一节课下课后,一位老师告诉我:“于老师,你们班级酒味很大,熏人,学生一定喝酒了,可能有潘某。”“是吗?”我火冒三丈,去班级找学生调查,找了几个诚实的学生来到办公室询问,都有谁,学生说有王某,另一名学生说葛某,我生气地说:“咱班哪有这两个学生。”“老师,其实就是潘某。”啊,我有点蒙了。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去离学校不远的他二姨家了解情况。通过他二姨的介绍,我明白了,原来潘某家住梅河,父亲没有工作,靠打工维持生活,母亲有残疾,由于父亲盗窃入狱,母子无法生活,于是,母亲和父亲离婚,第一次嫁到王家,改名王某。后又是生活原因,第二次嫁到娘家的所在地,改名葛某。我回来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父母的离异,给孩子的心理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甚至会耽误孩子一生的前途。想到这,我决定亲自家访,和潘某的母亲、继父谈一下潘某的事情。去了之后,发现他家庭贫困,还有个妹妹,父母说毫无办法,潘某平时不与父母沟通,偶尔说几句就像是吵架。双休日不在家,晚上很晚才回来睡觉,和他的爷爷关系还可以,而且他的爷爷同意帮助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家长帮不上忙,那我就靠自己,因为他是我的学生!于是,我首先通过班级事务和他商量,主动接近他,处处关心他,和他谈心,教育他要理解父母,为人要礼貌,尊敬长辈等,让他逐渐改变性格。通过我的努力,与潘某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各科任老师都夸奖他。在以后的日子里,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不断努力,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同学们开始喜欢和他一起学习,他也主动帮助别人学习了。看来心理学家说的“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这句话是对的。我也松了一口气,毕竟付出得到了回报。
1.课中环节。对学和群学时间内,要求学生借助组内力量认真讨论解决个别问题,找出仍未能解决的共性问题,最后,以组为单位去展示题目区域进行“自选”,向相应展示组的“代言人”请教,展开讨论和交流(所谓“代言人”就是展示组选派的代表,“代言人”采取轮换制,要求“代言人”把自己导学案上存在的问题在此期间也应解决。也就是说“代言人”既是展示者,又是学习者)。对学和群学结束后,教师根据群学时了解到的情况和提前预设的题目,先组织学生对重点题目进行集中展示,(往往哪里聚集的人多,那就是应该重点展示的题目)对存在问题比较少的题目和不存在问题的题目,要求展示组只对此题进行方法的提升和归纳,特别是要求能归纳出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重点展示后,再次进行“自选”环节,也就是学生根据自己仍存在的问题,或组内解决,或到展示组解决。最后,有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归纳总结,形成完整的知识网。
教师活动包括:高效课堂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如何维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注意和兴趣,也就是要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保持动量(课堂要有紧凑的教学节奏,使得学生总有学业任务)、保持教学的流畅性。在学生群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洞悉全局的同时重点关注两类人群,一是关注展示组,看是否存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点拨与指导。二是关注其他学习小组,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请教。我们不仅要注意学生的行为参与,也要注意学生的认识参与,更应注意学生的深层次的情感参与,让这三维目标有机地融合在合作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学生集中重点展示时,做好精准的点拨、积极的带有激励的点评和重点知识的补充。按照评价机制给学生打分表示肯定。
2.课后环节。课后在整理导学案时,如仍有疑问,可继续到展示组去请教和交流,真正实现“代言人”对展示题目“承包责任制”的机制。
3.当堂检测。导学案上设有当堂检测题目,及时考核本节课学生的学习质量,对本节内容再次加深理解和记忆,让学生为自己的辛劳所获而满足。
二、“多循环知识超市”模式的特点
1.注重“质疑问题能力”的培养,物理学习应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过程,应是从物理角度发现并解决问题完成认知建构,发展探索与创新意识过程,教师要以开放、宽容的态度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要深入了解并科学调控研究性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要善于质疑,巧于设疑,要敢于怀疑现有事物。
2.提倡学习多样化,比如,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让课堂上的展示更精彩!这样,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会逐渐形成。
3.真正实现了课堂上的高质、高效
(1)“多循环知识超市”真正实现了高质。能比较好地避免合作课堂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在课上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学习,就像我们在超市购物一样,实现自主选择。能根据问题的需要实现临时组合,进一步体现组间互助。有利于优等生进行“自选”环节;有利于优等生增加知识的熟练程度;有利于优等生赢得学生的信任,增加认同感;有利于优等生之间重组探讨更深层次的内容。这就要求导学案上增加选做题的数量和难度,以供优等生使用。这种模式符合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中提出的练习律,即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的频率越多,则联结得越强。这种模式能实现对知识的多次认识和理解。学生从独学阶段时自己的初级认识,到对学和群学时小组内的二次认识,再到与展示组的交流时第三次认识,多次循环之后是“展示精英”的重点归纳,使知识得以升华。
(2)“多循环知识超市”真正实现了高效。我国新课程改革中的课堂管理的核心目标就是实现课堂教育教学的最优化。也就是尽可能多地给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采用“多循环知识超市”的课堂,真正实现了多组同时展示,不仅课容量大,更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享受学习过程。在这种课堂中,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交流,便于沟通与相互间的激发。通过激励、启发、引导学习者内在的发展需求,给学习者提供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成为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发展精神、自我完善意识、善于与人合作、能够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学习主体。学生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近距离接触,身心更加自由,精神更加专注,真正地体会到“代言人”是为“我”展示,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理解和尊重。通过小组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的自主学习的课堂,真正实现了课堂上的高质高效。(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