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观潮课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超市客流量人员密度
1引言
中国已经成为了世贸组织的成员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国内大型连锁超市开始营业。超市以其低廉的价格和名目繁多的商品,吸引了大量的顾客。超市客流量是一个随季节、气候、货源、人们经济状况以及商家促销手段等多种因素变化的量。对超市的客流量及人员密度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可以作为确定新风量、排风量、产尘量、CO2产生量以及产菌量、气流组织、空气过滤方法等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计算超市建筑的冷负荷以及安全疏散路线。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和设计院对上海、北京、天津、武汉等地大型商场的客流量进行过实地统计,结果表明,峰值人流量一般为1~1.7人/m2,平均人流量为0.6~1.0人/m2。大、中商场人员密度实际调查统计表见表1[1]。
表1人员密度估计表项目
人员密度
(人/m2)
占有面积
(m2/人)
占有空间
(m2/人)
峰值人流量
1.67~1.06
0.60~0.94
2.70~4.40
年均人流量
1.00~0.60
1.00~1.67
4.50~7.86
目前在空调负荷计算中广泛采用的为此数据。然而,随着商场、超市的大量兴建,人员密度已大大下降,而且,超市的客流量特点与商场有所不同,不同地区的客流量特点也会有所不同。因此,研究现在的超市建筑客流量及人员密度分布规律很有必要。此外,过去也有学者利用公式计算建筑物空调负荷,但采用的顾客在超市平均逗留时间值一般为估计值,而笔者在本文中通过同时在超市的人数、日客流量的人次数及日营业时间计算得到了顾客在超市平均逗留时间。
2客流量分布规律
笔者于2003年7月对哈尔滨市某大型超市的客流量进行了连续一周的调查统计。采用人工统计方法,每半个小时纪录一次通过所有出入口的客流量,我们得到了超市的客流量数据,并给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工作日和周末两日的客流量变化情况,见图1和图2。
图1超市7月中旬某周六客流量分布图图2超市7月中旬某工作日客流量分布图
调查中我们发现:
1、走出超市的顾客基本上都拎有购物袋,说明他们到超市主要是要购物,而非“逛”,这一点与百货商场不同;
2、测试阶段正处于学校放暑假期间,但在调查中发现很少有小孩自己进超市,且顾客中的中小学生比例很小,所以与其他季节相比,夏季超市并没有特别明显地“淡”或“旺”。
对测试数据的分析发现,客流量的规律有以下几点:
1、与典型的商场客流量双峰分布规律[1]不同,超市的客流量呈三峰分布,这是因为超市营业到深夜,而人们也在晚餐后到超市购物。
2、一般,周末客流量峰值出现在10:00~11:00、14:30~15:30、18:30~19:30,工作日客流量峰值出现在10:00~11:00、14:30~16:30、18:30~20:00。周末全天的平均客流量约相当于一天中峰值客流量的71.1%,工作日全天的平均客流量相当于一天中峰值客流量的64.5~77.1%。从此结果可以看出,工作日和周末相比,上午客流量峰值出现时间一致,而下午则持续较长。原因在于周末人们不上班,因此选择下午购物的人数增加。
3、对于工作日来说,下午客流量峰值小于晚间,而对于周末则相反。这是因为周末在家休息的人一部分选择了下午购物,而不是象平常一样晚间购物。
3人员密度
作为商业机密,我们有时无法直接获得客流量的数据,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调研与实地统计得到客流量的基础数据,但是怎样通过逐时客流量计算出人员密度呢?
笔者依据实际统计数据得到超市入、出流人数,见图3和图4。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同一时间段出流与入流人数不等,其差值正是滞留至下一时间段的人数。建立数学模型如下:
设每天超市营业n小时,超市面积为Sm2,开始营业后第i个小时内入流人数记为啊ai,出流人数记为bi,则第i个小时的同时在场人数应该等于前一时刻滞留在室内的人数加上该时刻入、出流人数之差,也即,(i=1,2,…,n),因此超市,第i个小时内的人员密度为人/(m2建筑面积)(i=1,2,…,n)。
图3超市7月中旬某周六出入客流量分布图图4超市7月中旬某工作日出入客流量分布图
被测超市工作日营业12.5小时,周末营业13.5小时,总建筑面积约为24000m2。
通过三阶多项式拟合得到回归公式⑴和公式⑵:
⑴
⑵
式中x为开始营业后第i个小时,(i=0,0.5,1,1.5,…,2n);n为当天营业时间,h;c为记录时间间隔,h;y为开始营业后第i个小时超市内人员密度,人/(m2建筑面积)。
通过对y求导可以得到周末人员密度最大值为0.17人/(m2建筑面积),工作日为0.12人/(m2建筑面积)。实测情况,周末平均同时在场人数为5610人,最大人员密度0.356人/(m2建筑面积),平均人员密度0.23人/(m2建筑面积);工作日平均同时在场人数为3428人,最大人员密度0.231人/(m2建筑面积),平均人员密度0.14人/(m2建筑面积)。与以往商场人员密度数据相比大大减小。与拟合数据相比,拟合程度令人满意。
将实测人员密度数据、拟合曲线和平均值线绘在一张图上见图5和图6:
图5超市7月中旬某周六人员密度分布图图6超市7月中旬某工作日人员密度分布图
人员密度逐时值与平均值的偏差随时间变化曲线见图7和图8,横坐标间隔为0.5小时:
图7超市7月中旬某周六人员密度偏差分布图图8超市7月中旬某工作日人员密度偏差分布图
事实上,调查中我们发现,卖场内不同区域人流并不均匀,收银台前人流最为密集,此外,日用品、熟食区人流相对较多,而家电区、体育用品区人流相对较少。因此,在设计空调系统时,不同区域应分别对待,可以在平均人流密度基础上附加或附减。
为了便于比较,将上海地区超市的人员密度分布的数据[2]制成图9:
比较图5~图9,可以看到哈尔滨市超市的人员密度要小于上海地区超市的人员密度。这主要是因为上海为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人口远远大于哈尔滨市人口,且上海地区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去超市购物的客流量远大于哈尔滨市超市的客流量。此外,上海交通便利,每日涌入的国内外游客很多,因此上海地区超市的人员密度较大。由图7还可看出,上海地区超市人员密度晚上峰值最高,而哈尔
滨市人员密度最高峰一般出现在下午,这是因为哈尔滨人与上海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哈尔滨人习惯早睡早起,而上海人夜生活较多。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人员密度随气候、商品布局、超市所处地域、顾客经济状况等因素的不同有很大不同。
4顾客在超市平均逗留时间
不同顾客在商场停留时间有长有短,我们可以通过统计调查得出顾客平均逗留时间。它是一个随季节、气候、商品布局、营业方式、建筑层数、超市所处地域、是否有自动扶梯、收银台数、收银员工作熟练程度、顾客经济状况等多个因素而变化的量,但是对于同一地域来说相差不大。
如果已知顾客平均逗留时间,就可以通过式⑶[1]得到其他超市同时在场的人数,进而得到人流密度:
⑶
式中P为同时在超市的人次数;W为日客流量的人次数;t为顾客在超市平均逗留时间,h;T为日营业时间,h。
笔者根据前面得到的人员密度值通过将式⑶变形得到的公式⑷得到顾客在超市平均逗留时间,对于其它营业时间和总客流量不同的超市,研究、设计人员就可以方便地算出人员密度。
⑷
式中各符号意义同上。
被测超市建筑面积周末客流量为34600人,营业时间为8:30~22:00,平均人员密度值为0.23人/(m2建筑面积),平均在场人数为5610;工作日客流量为24000人,营业时间为8:30~21:00,平均人员密度值为0.14人/(m2建筑面积),平均在场人数为3428。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周末顾客平均停留时间为2.07h;工作日顾客平均停留时间为1.75h。
5结论
客流量是超市等商业建筑经常统计和关注的数据之一,通过调查与现场测试发现超市客流量呈三峰分布,晚饭后至关门前的客流高峰是其具有的特点之一。
与文献[1]中给出的0.6-1.0人/m2建筑面积相比,超市的人员密度已经降低到0.14~0.23人/m2建筑面积左右。这既与商场、超市的大量兴建有关,也与超市的销售方式有关。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气候迥异、人们的经济条件、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又存在很多差异,客流量特点与人员密度也会不同,因此,应对不同地区大型超市的客流量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党委书记詹小平,今日通过电话告诉记者:学校方面已从本报报道了解到朱锡平论文剽窃情况,而且已跟院长和主管副院长说了,校方已经要求学院的学术委员会拿出处理意见。
院长彭小奇也称“不知情”。在记者想进一步了解院方态度时,彭小奇说:“抄袭发生在长沙理工大学,虽然他(指朱锡平)现在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教授,但抄袭行为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没有关系。我们不好处理。”
彭小奇认为,抄袭发生在A校,但问题暴露却在B校,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并不多见。“在法理上是否处理、怎么处理,不明确。”“学校对本校教授发生在其他学校的抄袭行为有无权力追溯,目前还不清楚”,因此他表示,“暂时可能还无法处理”。不过,当记者想继续了解该校对学术抄袭的态度时,彭小奇却以“正在与领导交谈”为由,拒绝作答。
现就初中语文中的自读课文,谈谈如何进行导读教学。
一、拟定自读导言
1 自读导言是学习自读课文的一个必要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尽快明确目的,抓住重点。达到要求。
2 自读导言一般包括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两个方面。要根据“披文人情”和“整体一局部一整体”的法则。
3 自读导言的拟定要紧扣单元教学目标,结合自读提示和课后作业,要重视基础。要依据课文特点,要突出朗读。
如《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一文,学习诗歌的重点首先要放在朗读和背诵上,因此,设计自读导言时。要突出朗读与背诵,虽然教材没有要求背诵。但全诗较短背诵不难。
自读导言设计要注意两点:
第一,自读要求:(1)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2)理解一些形象化语言所表达的抽象之意;(3)体会感悟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第二,自读重点:(1)朗读,背诵;(2)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合理安排自读程序
1 设计自读程序的指导思想是使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体现一定的学习方法指导。突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2 自读程序应体现情境熏陶,读品迁移的思路。
3 自读程序着眼于语言学习,尤其是散文的阅读重在“感悟”,教师范读或借助教学媒体能营造情境。使学生尽快融入课文所设置的特定情感氛围中。整体感知全文。
4 自读课文要突出精段研读,反复玩味。
5 要遵循“初步感知一整体理解一综合评价”的认知步骤。
6 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默读一诵读一研读”,以读入境,以读带思,以读推动整个教学过程。
示例:《鹤群》一文自读程序设计: (1)学生自由读,查工具书,除“自读提示”中要求掌握的词语外,注意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飓风 飞 崩溃 翱翔 引吭高歌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鹤群翔空的壮丽,鹤鹰之战的壮烈。救助伤鹤的感人。
(3)学生带着问题读。
①整体感知,理清思路,领会作者寄托的深意;②精段研读,体悟语言;课文哪一部分最打动你。为什么?
(4)分组讨论,交流感受。
(5)表情朗读,读出情味。
示例:《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自读程序设计。
第一步:诵读。可采取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也可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带读。
第二步:理解。采取研讨和点拨的方法。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①内容;②比喻;③语言;④层次关系;⑤主题及感情。
第三步:品味。①品评诗中语言,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②做课后题和自读思考练习。 第四步:积累。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三、认真组织自读点拨
1 自读点拨力求全面理解形式和内容而又重点突出――侧重内容理解的原则。
2 点拨要有浓度,有量度,有坡度,有角度,要抓住点拨的时机和点拨的尺度。
3 点拨要做到扩展学生视野,要在学生自读思考的基础上解疑释难,要适时、适当、适量,不宜面面俱到。
4 点拨的目的在于对课文重要内容具体落实,训练,消化,通过朗读、讨论和训练的方式让学生把握课文重难点。同时,也让学生从自读中养成要有目的地进行朗读。防止盲目地进行朗读;要有思考地读,防止死读;要有兴趣地读,防止硬读;要勤于动手,防止懒读。
5 点拨的内容包括:①作家作品及背景;②主题说明;③思想剖析;④写法解说。
示例:《观潮》自读点拨:
本文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笔墨十分精练。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描写的重点又在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都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作者把纷繁的头绪,众多的场面写得井然有序,把写景和记事浑然交融,海潮是贯穿本文的结构线索,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映衬烘托结合起来,用物价飞涨,显示观众之多,用观众之多,烘托海潮之美。此外,比喻、夸张使描写十分生动。
四、精心设计自读思考
1 思考应课内与课外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巩固与提高结合。
2 用朗读训练语感,用字词巩固基础。用迁移强化能力。
3 思考题应着重体现语言的训练和积累。
4 自读思考的目的是以思带读,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迁移模仿,帮助学生整理归纳所学所知。打开思维的大门。在语文课与生活之间架设一座桥梁,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示例:《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自读思考。
一、音乐抒情
很多教师都认为语文和音乐是两门截然不同的学科,这两个学科之间很难产生交集。我则不这样认为。在合适的课文教学中完全可以结合音乐来创设情境,给学生营造情境交融的教学氛围。
例如,在教学《春》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春的气息,在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读后,我用多媒体播放了瓦格而纳的《四季组曲》中的春部。当这首乐曲响起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显得很茫然,不知道我究竟要做什么。看到这种情形,我说道:“这是瓦格而纳《四季组曲》中的春部,请同学们把这首乐曲的意境和课文结合起来,闭上眼睛想象春天。”听到我这样说,学生似有所悟,闭上眼睛去感悟、想象。伴随着音乐,学生的思维似乎飞到了那春天的原野之上,如痴如醉。音乐播放完毕,学生久久沉浸在那优美的音乐声中。为了尽快把学生从想象中拉回到现实世界中来,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看到同学们刚才如痴如醉的表情,我想你们一定已经感受到了春的气息。那么,你们谁能告诉我刚才大脑中都出现了何种画面吗?”问题抛出之后,学生们争相回答。一个学生说:“我刚才似乎看到了小草正在泥土中慢慢生长,最终感受到阳光的沐浴。”另一个学生说:“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正和小朋友们一起去踏青,感觉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听到学生们的回答,我很欣慰,情境创设的目的达到了。接下来,我又与学生一起重温了课文,在让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他们充满了更多的感情,完全感受到了春的气息。
这种结合音乐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到课文中的人文内涵。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境创设方法不是在任何课文中都可以运用的,它需要结合具体的课文,进行细致的预设才可以实现其理想效果,切不可盲目运用,否则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生活启情
结合生活创设情境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这种情境创设方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本位的思想,更让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每次创设生活情境时,学生的热情都很高。
例如,在教学《背影》时,为了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受,我在课前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都根据读课文的感受编写一个剧本,可以在剧本中根据自己的感悟灵活设计。在学生编写课本剧的过程中,我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编写,让每一个学生都认真看看自己父亲的背影。这一举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都表达了自己真挚的感情。有一个小组的课本剧最让我难忘,大致内容是这样的:父亲:“小华,我要去上海打工了,这一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学费的事情你就不要担心了,等我找到了工作一定寄钱回来。”小华:“爸爸,出门在外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虽然我们家庭条件不好,但是我会努力学习的。我也会好好照顾妈妈的,她生病已经多年了。到了上海一定要记得打电话回家。”父亲:“一定会的。火车来了,我得赶快上车了。记得我说的话,一定要好好学习。”看着父亲那佝偻的、慢慢离去的背影,小华流下了两行热泪。看完这段表演后,很多学生都哭了,他们感同身受。
通过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体会更加深刻,对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变化也基本掌握。这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
三、图画生情
结合图画创设情境是我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插图,编者之所以在课文中配以插图,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课文。但是很多语文教师并不重视课文插图的重要作用,往往在教学课文的时候把插图给忽略了。我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中插图的重要作用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再让他们认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变色龙奥楚蔑洛夫的形象口头描述出来。通过认真观察插图并结合课文阅读,学生一致认为变色龙奥楚蔑洛夫是一个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沙皇警犬。接下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我还要求他们根据课文内容,把文章中最精彩的情节用漫画形式画出来。听到这一提议后,学生纷纷忙碌了起来,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漫画便出现在了学生的笔下。看着学生精心画出的漫画,我要求他们把漫画中的情节口头表达出来。大家表现得非常积极。就这样,课文在图画情境的设计下变得生动起来,赢得了学生的满堂喝彩。
再如,在教学《观潮》时,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钱塘江潮来时候的实景,我制作了钱塘江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阶段的情景课件。带领学生进行课文初读之后,我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阶段的情景。学生受到了很大的视觉冲击,都表示钱塘江的潮水真是太让人震撼了。学生观看完课件后,再与课文中的文字进行对照,也让课文阅读更加立体化和直观化,更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所描述的那一番观潮画面。有的学生还表示将来有机会一定要亲自到钱塘江去观潮。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给课文教学增添了几分生机,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图画对于语文课文阅读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补充。为了增强学生的阅读效果,可结合图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图画中深刻理解课文,增强直观感受,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切情感。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结合故事创设情境、结合游戏创设情境等,在此就不一一赘述。本文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导更多的初中语文教师参与到情境创设的研究中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陈媛.浅谈语文“问题教学法”[J].广西教育,2005(34).
[2]丁建华.中学语文问题教学中多元性思维境界的培养[J].常熟高专学报,2009(6).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如何从情感入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呢?
几年来,我从儿童心理特点出发,坚持以课堂为中心,将备课、上课、课外三者结合为一体,建立了情感教育的体系。
深钻教材,挖掘情感因素。全面、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深钻教材时,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处理好含与露的关系。所谓“含”是指文中那些看来似乎浅显易懂、平淡无味,实则含意深刻、情味甚浓的内容。它需要教师把握于全文,理出全文的线索,着眼于部分与全文的关系,从而探究出文章内在的含义。“露”则指文中明明白白写着的,情感明露之处。
教师要善于通过对“露”的感知,去开掘理解内含的情感,从而达到以情悟道的最佳教育效果。
三年级《曼谷的小象》一文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泰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全文明写小象的三奇:一是鼻子奇,力大无比,功能多;二是善解人意令人奇,它懂主人的意思很听话;三是小象聪明会思考叫人奇。文章还明写了阿玲三笑,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感受到阿玲美好的心灵,而开篇对曼谷郊外风景的描写则是明写。明写风景美,暗写象美、人美。这些描写的和谐交织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异国风情画。有明有暗,有含有露,交错描述。作者就是这样以事颂情,以露显含,感染着读者,使我们也感受到中泰人民的友好情谊。
小学语文教材中以“露”笔叙事写景,状物写人,以“含”笔抒情写理的范例是很多的,我们教师既要善于体味“露”笔的含义,又要善于挖掘“含”着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之情产生共鸣,达到寓思想教育于作品之中的目的。
以情动情,激感。在阅读教学中,要使作者、教师和学生三者的情感沟通起来,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讲课时,教师要掌握契机叩动学生的心弦,渗透到学生的心田里,达到“披文人情”的效果。
一次,我讲《凡卡》一课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能在梦中!讲到这儿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景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作用。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入情往往能唤起儿童的注意,打开儿童心灵的闸门以激起学生“对善良美好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