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语口语

美语口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语口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语口语

美语口语范文第1篇

每种语言都有一些生动有趣的词汇,用以形容人的不同特性。美国口语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描述各种人的习惯用语不仅能让你了解美国文化,而且有助于掌握更地道、更纯正的美式口语。

下面是一些有趣的例子:

1. nerd和jock是美国学生常用的两个俗语。nerd的意思和汉语中的“书呆子”类似。这类人聪明勤奋,但却过于保守严肃,在校园里颇让人瞧不起。jock则恰恰相反。他们魁梧帅气,很受女孩子们的欢迎,尤其擅长American football和basketball等各种体育运动。当然,校园中也不乏漂亮的girl jocks.

2. egghead这个词在195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被首次使用。当时的竞选双方分别是二战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和书生气十足的伊利诺伊州州长史蒂文森。史蒂文森精心准备的竞选演讲文字华丽晦涩,只有和他一样的知识分子才会感兴趣。因此对手取笑他说:Sure, all the eggheads love Stevenson. But how many eggheads do you think there are。 egghead的意思,就是指书生气很足的知识分子。

3. hick和city slicker这两个词的意思在各种语言中一定都能找到对应的词,它们分别是城里人和乡下人对对方的贬称。hick的意思是“乡巴佬,土包子,”而slick字面意思是“圆滑的,油滑的”,因而city slicker也就是乡下人眼中的“城里老油子,打扮光鲜,老于世故却不可信的城里滑头”。

4. turkey(火鸡),shrimp(虾)和crab(螃蟹)这三种动物在美国人眼中会是什么人呢?turkey是美国人在Thanksgiving Day和Christmas Day家家都要吃的食物。但是,活的火鸡样子难看,行动又笨拙,所以turkey就用来形容那种愚蠢无用的人。而那种雇用了这些turkey,又不能开除他们的政府或商业机构就被称作turkey farm。shrimp常被用于指代那些个子矮小的人或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请看下面的句子:You may call Napoleon a little shrimp. But for a shrimp, he certainly made the rest of Europe tremble.而crab因为长相丑陋凶恶,常被用来指那些性格暴躁、脾气很坏的人。

5. baby boomer, yuppie(雅皮士), dink(丁克),sandwich generation这四个词反映了美国经济和社会变化。二战结束后的二十年内,美国人口激增,那个时期出生的人在美国被称作baby boomers,因为boom有激增、暴涨之意。yuppie(雅皮士)(young urban professionals)是指生活在大城市、受过高等教育、生活富裕的成功职业人士。dinks (double income, no kids)是指那些有很好的工作和收入,但是不要孩子的夫妇。sandwich generation则恰恰相反,他们是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下一代,像三明治一样被夹在中间的经济负担较重的一群人。

6. couch potato和mall rat是两个和美国人生活习惯有关的俗语。couch potato指一有时间就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人,一声不吭,一动不动,就像一个圆滚滚的土豆。而mall rat当然不会是购物中心的真老鼠,而是指没事儿老喜欢到mall(大商场)里去逛的人。

7. backseat driver, wheeler-dealer, free-wheeler, fifth wheel是四个和汽车有关的常用习语。backseat driver坐在汽车后排,却不停地对前面开车的人指手画脚,因此是指那些自己不在岗位上,但是却喜欢给在位的人提供人家不需要的意见的人。wheeler-dealer精明能干,是那种善于运用权利和财势在政治或商业活动中为所欲为,独断独行的人。free-wheeler喜欢自由,不受约束,是指那些不愿意遵守自己工作单位的规章制度,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人。而fifth wheel的意思则很好猜出。一辆汽车只有四只轮子,那么,fifth wheel当然是多余的、不受欢迎的人了。

8. green thumb和all thumbs也是两个很有意思的俗语。green thumb指善于养花种草的人,这些人总是能把花园收拾得绿色怡人,养出来的花草光亮健康,羡煞那些费了很多劲儿,种出来的花草蔬菜却总是半死不活的人。所以,green thumb就是那些很会养花种草的人。如果说一个人是all thumbs会是什么样呢?想想看,拇指虽好,可要是十个指头都长成短短粗粗的拇指,干起活来肯定很难受。因此all thumbs便是形容一个人笨手笨脚。

9. penny-pincher和cheapskate都是指花钱很小心、吝啬的人。penny是一美分,pinch意为“捏”,顾名思义,penny-pincher就是那些连一分钱都要在手里捏得紧紧的、舍不得花出去的人。cheapskate则是万事以省钱为本,越省越好,请客最多带你去MacDonald。这种人往往不受欢迎,尤其令他们的女朋友反感。从这个意义上说,cheapskate比penny-pincher更贬损。

美语口语范文第2篇

美国人和英国人口音为什么会不同?

In 1776, whether you were declaring America independent from the crown or swearing your loyalty to King George III, your pronunciation would have been much the same. At that time, American and British accents hadn’t yet diverged. What’s surprising, though, is that Hollywood costume dramas get it all wrong: The Patriots and the Redcoats spoke with accents that were much closer to 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accent than to the Queen’s English.

1776年,无论你是宣布美国独立或是宣誓效忠英王乔治三世,你的发音都是大致相同的。当时,美式和英式口音尚未分化。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好莱坞古装片都搞错了:爱国者美国兵和英国兵(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英国士兵穿红色军上衣)的发音更接近于当代美式口音而不是女王时期的标准英语。

It is the standard British accent that has drastically changed in the past two centuries, while the typical American accent has changed only subtly.

Traditional English, whether spoken in the British Isles or the American colonies, was largely rhotic. Rhotic speakers pronounce the “R” sound in such words as “hard” and “winter”, while non-rhotic speakers do not. Today, however, non-rhotic speech is common throughout most of Britain. For example, most modern Brits would tell you it’s been a “hahd wintuh”.

It was around the time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that non-rhotic speech came into use among the upper class in southern England, in and around London. According to John Algeo, this shift occurred because people of low birth rank who had become wealthy during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were seeking ways to distinguish themselves from other commoners; they cultivated the prestigious non-rhotic pronunciation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ir new upper-class status.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标准的英式口音已发生巨大变化,而典型的美式口音则只有微妙改变。

传统英语,无论是在英伦三岛或美国殖民地,其发音大部分都带有卷舌音。带卷舌音的人在说“hard(艰难)”和“winter(冬季)”这类词时,总是发出“R”音,而不带卷舌音的人则不然。然而今天,在英国大部分地区,人们说话通常都不带卷舌音。例如,大部分现代英国人会跟你说,这是一个“hahd wintuh(严冬)”。

大约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在英格兰南部的伦敦及附近地区,上层阶级之间开始用非卷舌音讲话。据约翰・艾尔吉奥的说法,之所以发生这种转变,是因为出生于低阶层的人们在工业革命时期已发家致富,他们极力寻求使自己有别于其他平民的方法;他们逐步养成久负盛名的非卷舌音发音,以显示他们的新贵地位。

“London pronunciation became the prerogative of a new breed of specialists―orthoepists and teachers of elocution. The orthoepists decided upon correct pronunciations, compiled pronouncing dictionaries and, in private and expensive tutoring sessions, drilled enterprising citizens in fashionable articulation,” Algeo wrote.

The lofty manner of speech developed by these specialists gradually became standardized―it is officially called “Received Pronunciation” ―and it spread across Britain. However, people in the north of England, Scotland and Ireland have largely maintained their traditional rhotic accents.

Most American accents have also remained rhotic, with some exceptions: New York and Boston accents have become non-rhotic. According to Algeo, after the Revolutionary War, these cities were “under the strongest influence by the British elite.”

艾尔吉奥写道:“伦敦发音成为专家们――正音学研究者和朗诵教师――对一种新口音的特权。正音学研究者们决定修正发音,编纂发音词典,并在私低下收费高昂的辅导课上,用流行的发音方式对一些努力进取的公民进行训练”。

美语口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影视传媒;口语化;电视;传播;大众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生存环境瞬息万变,人们被迫多方收集信息,协调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传媒凭借其巨大的传输优势和日新月异的传播能力,最大限度地迎合了人的要求而成为最佳的选择。在众多传播工具之中,电影、电视有其不可替代的表现力量,呈现出明白晓畅的口语化的表述状态。

从技术层面上来讲,电影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以及录音)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以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通过放映(以及还音),在银幕上造成活动影像(以及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1]

从艺术角度来讲,电影是一种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工具和材料,运用创造视觉形象的镜头组接的表现手段,在银幕的空间和时间里,塑造运动的、音画结合的、逼真的具体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艺术。电影能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给人以逼真感、亲近感,宛如身临其境。电影的这种特性,可以满足人们更广阔、更真实地感受生活的愿望。

一、影视语言的表述方式

任何一种交流系统都是语言。电影是一种通过音像达到导演与观众的交流,所以她也是一种语言。

与一般语言不同,电影语言是一种直接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以直观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传达含义的艺术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银幕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参与画面形象创造的表演、场景、照明、色彩、化装、服装等都在构成特殊的电影语汇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由摄影机的运动和不同镜头的组接(剪辑)所产生的蒙太奇不仅形成了银幕形象的构成规则,也建立了电影语言的独特语法修辞规律。说白、音响、音乐以其自身并以新的蒙太奇方法――“音响蒙太奇”和“声画蒙太奇”――丰富了电影语言。

而电视剧又是电影语言的集大成者,它涵盖了电影的表现语言,又丰富了电影语言――呈现复式段落的结构,自如的观赏环境和观赏平台。

影视的确是一门语言,这种语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使观众更易于接受。影视以全新的语言表述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摄影机画面构筑、音响效果搭建、蒙太奇连接、景深的空间距离营造。

一个人对某一物体的想象与另一个人是不同的,如果两人都读到“康乃馨”这个词,母亲可能想到去年春天母亲节得到的“康乃馨”,而另一个人可能想到“康乃馨”在西方代表的花语。但是在影视里,二人看到的是同一束“康乃馨”,影视制作者可以从无数康乃馨中作出选择,再用无数种拍摄方式把选中的那朵康乃馨花拍摄下来,以最佳的最美的色彩与角度展现给观众。所以观众所观赏到的是摄制者个性化的“经典解读”,所有观众会看到相同的画面,但是不同的观众可以有不一样的理解。这里我们可以把影视与文学做一对照:在电影里,艺术家的选择是无限的;而在文学里,艺术家的选择是有限的。但对观众则恰恰相反。从这个关系来说,电影不是暗示,而是陈述。一个人对画面的解读愈好,对它的理解便愈多,而画面对于观赏者的影响力也就愈大。

二、电视的吸引力

影视是当今电视节目收视率的保证,没有影视,电视将会消失。

1925年,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视机问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电视机在20世纪90年代普及全球。

资料显示,到90年代初期,中国各级无线和有线电视网络已经全面建设完成,截至90年代末期,中国经批准成立的各类电视台已达三千多家,观众覆盖面逾10亿人以上,电视机销售量超过3亿台,成为世界上拥有电视机的第一大国。

据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2004年公布的“我国公众闲暇时间文化精神生活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研究者对北京、天津、哈尔滨、上海、四川、乐山、云南、大理和丽江等城市公众的闲暇活动进行了调查,发现公众的闲暇时间整体上在增加,随之看电视的时间也增加了近一个小时(59分钟)。居民平均每天有2小时39分钟用在看电视上,占总闲暇时间的46.22%,占全天的11.04%。看电视是闲暇时间里占时间最长的活动。[2]

为什么电视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成为人们认知世界自觉的选择呢?梅罗维茨把它同印刷媒介比较认为,电视是一个社会活动场所,它对公众的巨大影响远远大于印刷媒体。他认为印刷品(图书和报纸)产生和巩固了扩大社会群体之间差异的社会等级制。原因在于学会阅读印刷信息所需要的技能水平,人口各个阶层所能达到的技术水准存在程度差异。相比之下,电视更容易为所有社会群体接受,无论这些人的年龄和受教育的程度如何。部分原因在于,电视节目中不存在难度不等的符码序列;无需辨认必须首先学会的复杂符号。无论社会地位如何,所有的公众都能接受媒体的信息,所以说媒体创造了一个单一的受众。它将不同的受众混合为单一的受众。[3]

南帆指出,如果说印刷时代的文字符号与日常现实保持了某种距离,电视机以及其他电子传媒却将全世界推到他眼前。从数千公尺之下的深海到遥远的星球,从另一个国度的足球比赛到他人卧室之中的床笫之事,电视将人们所想到的种种景象一网打尽。这无形之中,造就了一个观念:电子传播媒介已经代表了世界。[4]

三、影视口语化的传媒表述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离不开有声语言,有声语言中口语是最简洁形象的交流要素。信息传播中,人才是传播的本性,一切传播活动的惟一标准和前提乃是人的利益。所以影视的传播出发点要把握人的接受信息的能力,而口语的表达是最广泛、无界的交流方式,所以影视也在传媒中最突出的体现通俗简洁的特征,以最大限度地争取最大化地被接受。

(一)口语化的传播

人类用语言进行交际,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种形式。口语就是在口头上使用的语言。综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即使是在文字出现以后,人们交际时使用的语言仍然以口头语言为主。口头语言是生活化的、简洁、明了、富于形象化的、最普遍通行的日常语言。我们每天可以做到不读、不写,但不能不听、不说,所以口语化的表达是最大众化的交流表达;而影视的语言表述方式和效果正迎合了大众所需求的简洁明了、形象化的交流目标,取得了类似于口语交流的功效。在影视观赏中没有文化学历的限制、没有年龄层次的限制(未成年之外);统一的影视语言传达统一的画面和影像,人们听到的是同一响度、同一节奏的音乐,同一人物、同一音色、同一系统音素的语言。而戏剧人物语言的口语化(语言简练自然、浅显易懂、上口顺耳;要善于运用符合人物心理状态的断续句、半句、破折号、省略句等,用不完整的语言,表现激烈的内心活动;注意语言的形象化,多运用比喻化了的形象语言,帮助观众理解人物语言的内涵;具有感彩)特征,也带动了观众的欣赏,决定了人们欣赏电影的口语化口味――大众的口味。

(二)强烈的感官解读

影视是视听觉艺术的大餐。影视专业化叙述方式手段的不同,直观的人物形象塑造,使得影视剧带有极强烈的观赏性。

影视创作的主要手段,一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塑造好剧中人物形象。导演的主要工作是选择和确定男女演员。常言道:“演员选对了,戏就成功了一半。” 好的剧本成就演员,好的演员也打造成功的电影。电影《阿Q正传》《青春之歌》的男(严顺开)女(谢芳)主要演员生动、细腻的个性化表演为电影的成功,取得优秀的票房成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是画面造型是电影的直接表现手段。画面造型和音响构成了电影的运动画面艺术,它由无数活动的连接的画面构成,基本要素是光、色彩、构图。另外,电影既然是以运动着的画面为特性,因此构图也是动的,这要靠镜头的调度和演员的对镜头的感觉来达到。此外,对于银幕的画面造型,光的作用和意义不同凡响。可以说光是电影这门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媒介。

美国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新作《阿凡达》,无论是叙事结构还是人物塑造,单从强大的3D效果技术性这一点而言就足以让众多电影导演心生敬意。[5]

卡梅隆和他的团队分别在3D虚拟影像摄影系统、虚拟摄影棚与协同工作摄影机、面部捕捉设备与面部表演捕捉还原系统、容积等几个方面做了新的尝试,更新了以往的技术,保证了《阿凡达》的顺利拍摄。

三是蒙太奇影视语言的衔接。蒙太奇是电影的一种独特手段,各种综合艺术在电影中都必须通过蒙太奇的手段组织到银幕上去。电影导演正是通过蒙太奇构思发挥各创作部门的作用完成整部影片的创作。因此说,一切都在为实现这种蒙太奇构思进行创作和服务。

(三)口语化的最大众化的普遍传播

影视在知识层面上是非文本化的宏大容量的超链接。一部影视剧就是一个文化的结构层,它包含的文化信息是多种多样的。她首先需要导演的解读,导演的解读要依据观众的观赏心理和观赏的能动性,如何才能使影视剧得到大众的全面接受;而接受的前提是观众接受能度与导演的思想的碰撞。影视是传媒中最易于使观众或大众普遍接受的媒介形式,其根源都是源于他的表现手法的“口语化”,而非文学剧本般地对受众有较高的文学学识的要求。如话剧《雷雨》,观众看过之后对影视剧中的人物关系,人物性格及结局都有清醒的印象;而人物的穿着与打扮又明确了故事的历史时代,人物的语言词汇、音色、速度,观众对演员的地位、品行,也一目了然,心知肚明;而舞台的灯光、道具的运用,会使观众更深层次地去体会影视的品格味道,把握人物性格与影视内在的含义。

所以说,影视是最大众化的、口语化的文化传播。大众文化取代了精英文化。[6]

四、结 语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是有理由的,任何事物也都是有发生发展的过程的,影视传媒也是一样,它不仅有它的婴儿期、幼儿期,也有它的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当然也有中年,直至走向老年。但无论它处于什么境地,我们都希望它给人类的文明带来进步,为人类生活提供快乐。

[参考文献]

[1] 电影艺术词典编辑委员会.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2] 方建移,章杰.大众传媒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 刘斌.大众媒介:权力的眼睛[J].现代传播,2000(02).

[4] 南帆.双重视域[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6-18.

[5] 黄珞.简论电影《阿凡达》中的技术性与艺术性[J].西安社会科学,2010(04).

美语口语范文第4篇

如《荷塘月色》描写在一个四周静谧而“我”的心里颇不宁静的满月的夜晚,“我”想去荷塘欣赏“另一番的样子”的景色,此时:

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一节口语准确地再现了彼时彼地的情景,以及“我”较为复杂的心绪:这里,尤其一个“带”字更为传神。它自然、逼真、明晰地表现了“我”当时的心情:生怕惊动“迷迷糊糊哼着眠歌”的妻和快要入睡的闰儿,又不愿打破四周环境的寂静,从而曲折地反映出“我”向往暂时宁静的心境;“带”还表明“我”去的地方不远,离家的时间不长,同文章中间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的“且”字相应,同文末的“轻轻地推门进去”相合。如果将“带”替换成“关”“扣”“搭”或“锁”等词都会大为逊色。这一节口语为“我”将要去欣赏静谧、朦胧、柔和、优美的荷塘月色从环境到情绪都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 俊秀

且看《松堂游记》中写一个夏天,“我”S夫妇同游松堂,晚上准备赏月。三人赏月心切。文中是这样细腻描述当时情境的:

可惜我们来的还不是时候,晚饭后在廊下黑暗里等月亮,月亮老不上,我们什么时候谈,又赌背诗词,有时也沉默一会儿。

一个“老”字含意颇丰。“我”和S夫妇吃过晚饭就来等月亮上来,可是左等不上来,右等还是不上来;不上来还是要等,等责怪、怨怼的心绪都尽含在“老”字之中了。然而,越是心切越是要等,索性就用“赌诗背词”,看谁背得多,背得好,在背中比喻赢,胜的如何授奖,负的如何收“罚”,真是难摹之状,,难抒之意便呈现眼前了。

三、谐和

《春》开头是这样的:

“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上面两节文字读起来节奏短促而轻快,气势畅达而倾泻,将作者早已盼望的春天到来而终于盼到时的兴奋、喜悦-----热烈而奔放的欢呼,震撼人心的叫喊,表现得何等真切,急切,深切!尤其是句末的五个“了”字,平中见奇,掷地有声。这里的“了”不再是表示动作完成的一般助词了,它已肩负起协调音韵,增强语句的节奏感,浓化感情的重任,使作者热爱、赞美、向往春天的激情倾注于语句之间,给人以奋发向上的美感力量。

朱先生的散文口语,还表现在同书面语、文言词语的并用中显示出错落的和谐美,在《威尼斯》中,作者赞美圣马克堂的美丽,说它的建筑融汇了几种不同的式样,文中这样评价道:

所以在庄严华妙,兼而有之;这正是威尼斯人的漂亮劲儿。

威尼斯圣马克堂的庄严、华美用文言词语来表达很恰当;威尼斯人的庄重、美丽则用口语来描述很得体;而且“漂亮劲儿”将圣马克堂的建筑美同意大利人的性格没联系起来了。“漂亮劲儿”似乎使人想到要多美有多美,而且把这种美写动了,写活了。你说写物,倒象写人,却象写物。文言词语同口语并用,雅俗融合,别具风格。

朱自清散文中的口语,还能创造出一种艺术氛围,在特定的气氛和情调中透出诗一般的韵味,这是所谓的情韵美。在《巴黎》的开口中,作者是这样用口语来描述这座世界闻名的艺术之城的:

美语口语范文第5篇

一、教师不吝啬口语训练时间,认真备口语课

要达到《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英语教学应“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目的,就不能吝啬口语训练的时间,不能随意砍掉或随便应付新教材提供的许多丰富的口语练习活动 。教师要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组织好教材中设计的Warming up, Speaking等各种口语活动, 鼓励学生在全班阐述自己的或组内同学的观点。教师要认真备口语课,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如电脑、录像、幻灯等, 尽可能使活动多样化、趣味化,创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局面。

二、结合教材,培养“说”的能力

(一)用“Warming up”部分激发“说”

教材中的热身部分,均是以图片、问题的形式呈现出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培养“说”的重要环节。如在教人教版必修一Unit3时,教师可事先设计一些问题,如:

Do you like traveling? Why?

Where have you been?

Where do you want to go and why?

How do people travel?

Can you imagine traveling by bike through several countries?

鼓励学生自由讨论,根据学生平时旅游过的地方,互相提问介绍,进而达到训练口语和引人阅读文章的作用。但如果教师讨论的切入点选择不对,大多数学生感到无从开口,就会使讨论不能继续下去。所以,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捕捉讨论的切入口,做到人人能说,个个会讲。通过讨论,学生觉得原来英语并不像想象得那么困难,如:在教Unit 1 Friendship时,让学生联系课文,通过自己亲身体会和理解,讨论以下问题: Do you have any friends? Are you good to your friends? Do you know why people make friends with one another? 这样一些平时不爱开口的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也非常感兴趣,都能说出些东西来。

(二)用“听力”部分练习“说”

在听力训练中,教师指导学生简述听力材料内容。通过对各种各样的真实英语语言材料的学习,提高说的能力。在教必修一Unit5时,教师向学生收集一些听力信息词语,并把他们板书在黑板上,如:English Bible, famous, was born, why, 让学生用这些提示词语连词组句,把William Tyndale简单地复述出来。

(三)用“口语”部分模仿“说”

英语学习离不开模仿。根据该部分提供的对话内容以及对话后所给出的有用习惯用语和句型,教师可让学生学习英语的表达和结构,组织语言,创造出一个新的对话,以配对的方式,在课堂内模仿“说”。教师可用多媒体播放视频,便于学生模仿。

三、丰富课外活动,培养高中生口语学习兴趣

(一)课外活动的组织及内容

开展英语课外活动,必须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给定活动内容。教师可大范围、小范围地组织课外活动,大至全校性地,如英语角,小至班级内的,如猜单词比赛。可组织的课外活动内容很多,英语演讲会、英语歌曲比赛、英语故事会、英语诗歌朗诵会、英语游园会、英语戏剧表演、对电影进行配音等各种形式的活动。这些活动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拓展了英语视野,能够极好地锻炼学生的口语。

(二)实施“课后录音”的口头作业

实施“课后录音”的口头作业,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可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①教会学生使用录音机;②与个别家长取得联系,希望他们能给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③放几盘质量较高的录音带给学生家长们听。渐渐地学生就会产生兴趣,从只求交上录音带不求录音质量的状况中摆脱出来,力求高质量完成录音作业。学生能够积极参与练习口语,自然会有不小地提高。

四、坚持进行口语测试

英语口试还不作一般考试的要求,所以,学生不会创造氛围去说英语。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应努力让学生了解,好的听力不仅对笔试有帮助,它更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因为我们学英语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考试是作为一种督促的手段,我们的目的是用英语来进行交际。口头交流是最简单最普遍的交际方式。而只有我们在听得懂别人说的话和说得出自己的观点时,我们才有交流。所以坚持进行口语测试是保障口语训练的一个有效措施。它能使学生对英语口语引起足够的重视,还能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口语训练成果。在进行口语测试时我们可以采用这样几种形式:①朗读短文或表演对话。这一形式可以督促学生课外进行大量朗读,训练良好的语音和语调,形成语感。②限制性情景反应, 即教师向考生提供一个较为简单的情景,要求学生使用一定的语言结构或日常用语对其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在这一形式中学生可将课文对话中学过的有用材料进行活学活用。③看图说话。既检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检测他们的想象力。④复述。能考核学生的口头概括能力和重新组织语言文字的能力。⑤口头作文。这属于有一定难度的口试形式,适合于水平较高的学生。学生不但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及组织能力,还要根据体裁、角色考虑陈述时语言的贴切性。

参考文献:

[1]吴桢福主编,《英语初级口语教程》, 北京外国语学院。

相关期刊更多

海外英语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艺术工作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辽宁省教育厅

山东陶瓷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淄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