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装备制造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创新不但是企业和行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辽宁企业能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并向“辽宁制造”转变的关键。白莉和郑文范提出,应依靠科技创新促进辽宁装备制造业由“加工基地”向“制造基地”转变,并依靠科技创新增强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加速发展辽宁新型装备制造业,大力开展集成创新和政府采购,发展装备制造业中场产业[2]。徐秡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状,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成果转化等方面分析了科技创新对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积极作用[3]。王连靳与杨晓勇认为,随着辽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了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在辽宁区域经济发展中助推了从“辽宁制造”向“辽宁创造”的转变[4]。技术升级是装备制造业抢占国内外市场、提升效益的重要支点。林丹(2008)围绕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的条件和技术升级模式进行研究,找出装备制造行业技术升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技术创新积累能力、走集群式发展道路等方面的对策建议[5]。韩冰在分析辽宁省内各市装备制造业企业基本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和层次分析的方法,构建了评价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数学模型和指标体系,提出要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必须制定政府政策激励措施、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机制以及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等[6]。杨秀骞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及灰色关联度模型对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强化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提出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结点及纽合网络结构模型,得出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后具有很好的辐射效应、成本效应、强化效应以及速度效应的结论[7]。国外的相关学者也研究了技术升级在相关行业中的影响作用。Jung和Mercenier在一个异质性主体框架下建立了一个模型,分析了发达国家企业国际外包与本国技术升级间的相互影响[8]。Daveri和Cecilia指出,在产品上国际分工与生产率之间存在双向的作用,生产率越高的企业越有可能实施跨国外包,产品内国际分工包含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两者都可较大程度地促进技术升级[9]。
二、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SWOT分析
将SWOT分析方法引入到辽宁装备制造业当中,把辽宁装备制造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科技创新发展的角度出发,装备制造业自身技术升级和科技创新环境的吸引力就构成了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地位。这里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都是围绕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进行分析的。根据辽宁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不足,清楚地把握技术升级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研究其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的纽合机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优势
(1)基础实力雄厚,掌握一批核心技术。辽宁装备制造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已经形成规模经济和强大的生产力效应:辽宁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工人已经形成技术性群体和产业创新的优势,拥有一批产业优势明显的装备制造集团,如沈阳金杯集团、大连冰山集团、沈阳机床集团等。辽宁的通用设备制造业、造船产业、飞机制造、电子信息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及产品开发方面优势明显,比如攻克了AP1000屏蔽电动泵壳体制造的关键技术,研制出世界首台400MVA/1000kV特高压升压变压器、国内首支瓦锡兰系列82T超大型船用曲轴、国内首个12英寸PECVD设备[10]等,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批辽宁装备企业的著名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起到重要引领作用。
(2)重大成套装备以及重要装备产品相对优势明显。辽宁省数控机床居全国第1位,造船产量居全国第2位,变压器、工业锅炉均居全国第3位,微型计算机居第4位,在国内装备制造业体系市场占有率达到第6位。此外,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医疗设备等都是辽宁省生产的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装备产品。
(3)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较多。辽宁作为装备制造业的大省,拥有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6178家;其中研发(R&D)人员131万人,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培养拔尖人才450人,两院院士51人;省级以上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达到775个,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国第7位[10]。每年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进入装备制造业产业中,为辽宁装备制造业输入强大的创新动力,同时这些企业也注重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和规模,为企业发展提供科技创新知识源和人才库。
2劣势
(1)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技术需要引进。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辽宁省很多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的缺陷日益明显,表现为研发投入低、高层次研发人才短缺、创新投入不高、科技进步缓慢等,导致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自给率低下,往往需要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来弥补创新上的不足,这就造成了大型成套设备过分依赖进口的局面。
(2)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不足。由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重视不够,组织管理和产学研协同与合作不紧密,导致辽宁装备技术仍然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国产化水平,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率较为低下,仍处于引进—利用—再引进—再利用的单向循环之中,未做到吸收和融合发展创新。(3)装备制造业创新产业结构机制不合理。辽宁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含量低及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力过剩,而高新技术产业严重缺乏创新能力,比如辽宁装备制造业进口的大都是成套大型设备,而出口的大多是普通机电类零件及产品[11]。由于历史遗留产业机制结构问题的羁绊,辽宁装备制造企业创新产业机制改革的难度很大,单纯依靠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远不能形成有竞争力的强势产业。辽宁装备制造业的产值大、利润低,关键部件、技术受国外限制,同时装备制造企业申请专利虽多,但仍不能有效自我突破。因此,创新产业结构机制问题亟需解决。
3机遇
(1)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机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辽宁经济发展已由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转向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社会、环境、产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和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理念提高了技术装备的需求层次,在生产中禁止使用落后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技术装备,要求装备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不仅是绿色的、清洁的、循环的,而且生产出来的设备也应该是环保型装备、节能型设备和清洁型配套设备。这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升级提供了外在需要拉力。
(2)高新园区的发展为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机遇。辽宁省正在实施的高新园区建设,特别是沈阳“大浑南”高新区的建设发展,为通信设备、IT产业、医疗设备等现代装备制造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沈大高速公路沿线高新技术产业带思路的提出,也为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技术升级提供了机遇。(3)党的十报告中的相关政策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的提出,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动力;其次,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的提出,为辽宁装备制造业提升经济实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竞争力提供了战略支撑。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辽宁区域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辽宁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推动产业技术较快升级。4挑战(1)跨国公司的威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大幅度下调关税以及国外许多跨国公司的进驻,对辽宁本土低成本制造优势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同时,装备制造业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纷纷被跨国公司所并购,高级人才、知识产权和国有资产的流失已对辽宁装备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构成了很大的威胁,阻碍了行业技术升级的步伐。(2)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保持其技术上的垄断地位,将一些核心技术控制在手中而且严格限制对我国的高技术装备出口,很多制造业企业在关键技术上无法及时消化、吸收并创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辽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升级进程。
(3)发展循环经济的挑战。辽宁很多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污染较大,特别是大量的电子垃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危害巨大。发展循环经济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以及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都对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提出了严峻挑战。通过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SWOT分析发现,辽宁装备业企业要想凭借自己的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遇,迎接挑战走“辽宁制造”的道路,迈向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企业的科技创新是关键,技术升级是途径。在自主研发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机遇加强消化吸收外来的先进技术,发展具有辽宁装备制造业自身特色的产业。
三、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模型
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是装备制造业企业走向现代化、数字化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科技创新促使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进而从长远的角度提升企业的实力。技术升级是对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改进,以提高企业的产品附加值。装备制造业企业实施科技创新提升核心技术,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与综合实力,推动企业制定新的战略。同样,技术升级提高了企业的设备档次和技术水平,促进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使企业战略得到进一步的体现与实施。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的关系主要包括3方面[12]:基于自主研发方面,即在企业技术自主研发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技术合作方面,即通过与国内外企业或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的官产学研技术合作,学习先进的技术,通过协调与合作来进行科技创新;基于技术引进方面,即建立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消化吸收先进的核心技术知识,结合自身的研究开发,使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到自主创新和持续自主创新的水平。针对上述对辽宁装备制造业的SWOT分析,本文提出了辽宁装备制造业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发展模型,为解决辽宁装备制造业所面临的创新问题奠定基础。
1装备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纽合的契合点与关联线纽合契合点是装备制造业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和科技创新纽合到一起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两者紧密度最高的点,其作用为:使引进外来技术与自主创新研发协调发展,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纽合进一步发展,成为企业的发展战略。纽合关联线是企业在实行纽合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相关产品、技术、生产方式等所有相似或相同的点且没有达到最高紧密度的连线。关联线的作用为:衔接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在企业中相关联的方面,促使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纽合成为契合点。
2纽合周期中的阶段性特征装备制造业企业纽合发展周期包括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这三个阶段构成了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个周期,装备制造业经过纽合周期的发展,最终确立了企业的发展战略,更好地推动和规划企业的长期发展。
(1)起步阶段纽合缓慢,阻碍较大。装备制造业企业采用新的策略时,要改变企业以往的策略往往要受到很大的阻力,也是最困难的阶段。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的两个因素经过缓慢的发展,纽合慢慢地达到了契合点,至此起步阶段开始;而随着纽合的两个因素慢慢磨合,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的关联线越来越多,纽合的初始状态越来越好。
(2)发展阶段纽合发展较快,关联线紧密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随着装备制造业企业纽合机制发展越来越好,装备制造业企业慢慢进入正轨,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也逐渐减少,企业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纽合过程中关联线越来越多,纽合的契合点也越来越多,带来的企业前景越来越好,最终进入了成熟期。
(3)成熟阶段纽合契合点越来越多,多目标纽合机制最终合一,变成企业发展的目标战略。此阶段的装备制造业企业生产方式和纽合决策已经初具规模,所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中已经占有相当的比重,最终在国际市场中将占有一席之地。纽合后的企业将带动所属行业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绿色模式。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实行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纽合发展模式,虽然起步阶段优势不是特别明显,但在发展期和成熟期纽合机制给制造业企业带来的益处要大于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单独发展相加的总和,便于企业转变生产方式,抢占市场。
四、辽宁装备制造业“点—面—块—区”的发展过程
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纽合发展要以“以点带面”、“以块带区”为目标,最终带动辽宁装备制造业走上国际化的道路。辽宁装备制造业作为一个整体,在发展过程中各个产业所占市场比重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龙头产业、一般产业、劣势产业。借鉴中国改革发展的成功模式,龙头企业通过先进技术升级和科技创新纽合发展达到国内领先甚至世界领先水平,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在龙头产业发展成一定规模后,反过来带动省内其他产业的发展,首先是带动一般产业向龙头产业发展,龙头企业给予一般产业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市场支持,推动一般产业向国际市场迈进的步伐;其次是带动劣势产业克服所在行业的不足,使劣势产业在同类产业中也具备相当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带动劣势产业的发展。一般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支持劣势产业的发展。劣势产业在龙头企业和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一般产业的支持下,能够克服所在行业竞争力上的不足。三类产业进一步发展,进而带动辽宁装备制造业整个行业的发展。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纽合发展在“以点带面”的过程中,遵循“三点一辅线”的模式。所谓的“三点”即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按竞争力分类的三种类型即龙头产业、一般产业、劣势产业;“辅线”是龙头产业实施纽合机制向国内领先发展甚至走向国际市场后,反过来同时促进一般产业和劣势产业的发展。整个“三点一辅线”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其中龙头企业的带头发展是关键,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是核心。这一过程构造了装备制造产业企业的良性发展模式,为实施纽合机制最终目的“推动整个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服务。
五、辽宁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纽合的规范形式
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贯穿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也是这些企业始终追求的突破自我瓶颈的两个关键因素。一部分装备制造业企业重视技术升级,往往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直接实现升级,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生产效率。而有的企业重视科技创新能力,重视自我发展和提高企业自我研发水平的同时,也与政、学、研合作创新。虽然后者短期的效率提高效果不够明显,但是长期来看却是企业良性发展的首选途径。将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纽合模型运用到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当中,形成纽合的规范形式。首先,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是整个企业纽合规范形式的核心,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同时注重企业自我研发能力提升,是辽宁装备制造业基地首要的发展策略。纽合机制不仅弥补了单纯重视科技创新短期效率的不足,而且关注了技术升级中企业当前发展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率,两者取长补短,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兼顾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战略。装备制造业企业在纽合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内在与外在因素的影响,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支持纽合的机制规范形成。这里的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包括企业发展战略、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管理者的喜好等因素;外部环境包括政府的政策、国内外市场产品占有率、消费者的喜好等因素。企业的纽合规范实施的过程中要联系自身的状况,结合所在的内部、外部环境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六、辽宁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纽合的拟波士顿矩阵
波士顿矩阵(BCGMatrix),又称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份额矩阵、波士顿咨询集团法、四象限分析法、产品系列结构管理法等,是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波士顿咨询公司创始人布鲁斯•亨德森于1970年首创的一种用来分析和规划企业产品组合的方法。借鉴波士顿矩阵模型,本文提出科技创新与技术升级纽合拟波士顿模型,如图5所示。图5中,横轴代表相对市场份额,从左至右的箭头表示技术升级从低到高;纵轴表示市场增长率,从下到上表示企业科技创新从低到高的变化。把所给的坐标分为4个象限:纽合前瘦狗型、纽合后问题型、纽合后金牛型、纽合后明星型。
(1)纽合形成前装备制造企业处于瘦狗型发展阶段。此阶段企业处在技术升级初始阶段,企业生产的产品相对市场占有率偏低;同时,在产品的创新方面投入较少,市场增长不明显、利润率低。此时的企业一般处于保本甚至亏损状态,无法获得足够的收益。此阶段通常采用逐渐撤退战略:装备制造企业对所生产的产品进行整顿、逐渐撤退,对那些市场增长率极低和缺少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则应立即从市场上淘汰。
(2)纽合成型后企业采用的科技创新多于技术升级时,企业位于纽合后问题型象限内。这时企业位于纽合后问题型发展阶段,市场机会大,前景好,然而在市场占有份额上存在问题。此时应采取选择性投资战略,首先确定对该象限中那些经过改进可能会成为明星的产品或技术进行重点投资,加大此类项目的技术升级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使之转变成“明星型”;对其他将来有希望成为明星的产品或技术则在一段时期内采取扶持的对策。因此,对纽合后问题型发展状态的改进与扶持方案一般均列入企业长期计划中。同时,在管理模式上应当采取智囊团或项目组织等形式,选拔有规划能力、敢于冒风险、有才干的人负责。
(3)纽合成型后企业技术升级多于科技创新时,企业位于纽合后金牛型阶段。此阶段由于引进大量先进的技术到企业中,企业销售量大,产品利润率高,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而且由于增长率低也无需增大投资,因而成为企业回收资金、支持其他类产品引进技术的阶段。由于此阶段内大多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下降趋势明显,所以可采用收缩战略,即加大自主研发、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把设备投资和其他投资压缩,争取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利益,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对于此象限内市场增长率仍然有所增长的产品,需要进一步进行市场细分,维持现存市场增长率或延缓其下降速度。对于金牛型纽合机制,企业适合于用事业部制进行管理,其管理者最好是市场营销型人才。
(4)当纽合后技术创新与科技创新趋于同步时,企业处在纽合后明星型阶段。此阶段的特点是高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此阶段很可能会演变成金牛型,企业需要加大技术升级投入以支持其迅速发展。此时企业采用的发展战略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积极扩大经济规模,以长远利益为目标,加强技术升级与科技创新纽合趋于同步发展的稳定性,进而巩固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纽合后明星型企业最好采用事业部形式进行管理,此时,管理者对技术升级和研发创新两方面都很了解。
七、结论
区域特色鲜明
截至2015年底,金华共有装备制造业共有规上企业1372家,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量34.9%,占全省8.6%;完成装备制造业规上工业产值181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36.7%,占全省7.8%;完成装备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366.9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37.7%,占全省7.5%。行业门类齐全。改革开放以来,金华装备制造业从永康小五金起步,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涵盖高端安防及现代五金制品,智能通用专用设备,汽车、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五大领域、行业产业体系。区域特色明显。金华装备制造业形成了“一体两翼三特”的发展格局:“一体”即金华市区的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农业装备等;“两翼”即兰溪市高性能专用设备和永康武义的现代农业装备、高端机床、汽车及零部件、现代五金等;“三特”即东阳市的高端机械通用件、义乌市的高性能特种车和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浦江县的制锁成套设备等。其中,永康市、金华市区、武义县、东阳市装备制造业规上增加值分别占全市装备制造业规上增加值的36.4%、21.2%、14.7%和14%,合计占86.3%。发展态势良好。2015年,金华装备制造业8个行业中,金属制品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其他7个行业除仪器仪表业外产值都超过100亿元;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能源汽车实现产值355.5亿元,占装备制造业的比重为19.6%,较2014年底提高1.9个百分点;有百亿元以上产值企业1家、50亿以上4家、20亿元以上8家,分别占全市的50%、57%、42%。产业依然弱小集群效应有待强化。虽然金华已经形成了众泰汽车、今飞轮毂、万里扬变速箱等一批装备制造龙头企业,但还没有建立起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向下延伸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处于粗放发展阶段,行业集中度、本地配套率、产业关联度、协作效益等有待进一步提高。金华装备制造龙头企业本地采购率偏低,如众泰汽车本地采购率约50%、青年汽车本地采购率约30%。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金华装备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技术主要靠引进来解决,全市有193家装备制造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仅占规上企业总量的14.1%,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根据国际经验,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大型企业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在4%-10%之间,如果低于3%就容易被市场淘汰。2015年,金华装备制造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2%,低于全省平均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有待调整。金华多数装备制造业企业仍专注生产为主,对制造业服务化应对不足。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速虽快,但占比仍低于传统装备制造业,如以汽车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长迅猛,但占装备制造业比重不到1/5。2015年,先进装备制造业五大领域中,智能通用专用设备制造、通信电子设备及电气器材制造、航空航天船舶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分别负增长5.17%、2.2%、0.36%。品牌质量有待提升。金华装备制造业企业国有企业少、民营企业多,平均规模相对偏小,2015年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平均产值1.3亿元,低于全省平均0.15亿元;装备制造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1件,占全市驰名商标总量35%,像众泰汽车、青年汽车、康迪车业都仍未获中国驰名商标。
努力迈向中高端
培育一批集群化产业。产业集群对促进产业有效分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加速企业集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重庆汽车产业形成了以长安汽车为龙头,集聚国内外十多个重要的汽车厂商,上千个配套企业的产业集群,2015年汽车产值近1万亿元。一方面,要围绕汽车制造业、现代五金产业两个主导产业,尤其是汽车制造业,引进一批像东风汽车、吉利汽车这样的汽车整车制造厂家,并顺势集聚相关联零部件配套厂家,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链。另一方面,要定期召开产业协作配套对接会,搭建产业协作平台,对龙头企业采购本地配套产品、带动市内制造业企业进入其产业链或采购系统予以奖励和补助。如泉州为扶持数控产业,本地企业采购相关产品,最高补助500万元;昆明奖励企业采购本地产品,最高补贴200万元。突破一批关键性技术。目前,金华装备制造业企业侧重解决眼前产品开发和生产工艺技术问题,对产品原创性、前沿性技术研究缺乏。一方面,要集中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力量,形成合力进行创新,对重大产业核心技术开展集中攻关,全力突破一批在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等重大产业技术瓶颈,形成核心竞争力。目前,众泰汽车在金义都市新区投资20.6亿成立捷孚传动科技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变速箱。要加大对其支持力度,加快建设,早日投产。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大学、国际知名制造企业进行资金和技术合作,支持企业并购境外技术领先的制造企业,提升装备制造业科研水平。如吉利集团2010年8月通过“蛇吞象”方式收购国际著名汽车生产商沃尔沃轿车,企业研发实力和综合竞争力都大幅提高,带动企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壮大一批服务型企业。制造业服务化是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大逻辑,将推动装备制造业在产业形态、发展模式上实现根本性变革。以汽车产业为例,单纯的汽车制造投资回报率大约为3%-5%,而围绕汽车的服务投资回报率高达7%-15%。一方面,要引导装备制造企业从产品制造向提品和服务、提供综合解决方案转变,促进企业拓展价值链、提升附加值、提高利润率,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像金东区金轮机电公司,从原来的单纯销售水电设备转型成为提供水电项目EPC电站设计、土建施工、输变电、水电项目全套设备的综合服务商,既带动了产品销售,也提高了企业利润率,目前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另一方面,要鼓励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加快剥离生产性业,促进企业聚焦主业,通过外包实现专业服务。同时,要加快多湖中央商务区等一批总部经济园区建设,促进上市辅导、工业设计、金融服务、知识产权等服务业集聚集群发展,为装备制造业提供更加专业完备、更高质量的配套服务。打造一批高端化品牌。产品品牌和产品质量是未来区域竞争的核心。当前,金华装备制造业增长较慢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满足贴牌生产而高端品牌不足,中低端产品过剩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而新兴行业有效供给不足。如永康市哈尔斯公司成功收购瑞士百年品牌SIGG,单个杯子产品售价能提高4-5倍。一方面,要认真贯彻落实近日国家工信部、质检总局、国防科工局联合印发的《促进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指南》,深入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作,重塑传统特色品牌,做强现有知名品牌,培育自主创新品牌,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和制造精品。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强化职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引导装备制造业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提高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水平。
作者:应子义
近年来,作为“珠西战略”策源地、主战场和增长极,广东省江门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着力将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中小型船舶和特种船舶修造业等现有行业作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先后引进了西门子、克诺尔、海信、富华重工等一批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像海星游艇集团这样的先进装备制造企业正在顺势崛起,并逐渐成为“江门制造的 ”代言人,走向国际舞台。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江门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79.22亿元,同比增长17.2%;装备制造业投资166.17亿元,同比增长62.2%,增加值增速和投资额增速在珠江西岸“六市一区”均名列前茅。
龙头企业引领先进装备快速发展
位于江门新会银洲湖的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制造车间,宽敞的组装厂房内分布着生产流水线, CRH6型动车车厢被安置在组装架上,工人们正在忙碌着。 海星游艇集团已成功跻身国际一线游艇品牌。
中车广东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下称“中车广东公司”)是中国中车集团在广东省内投资的规模最大、产品系列最多、开发基础最好、条件最成熟的整车生产基地,也是目前华南地区唯一的城际动车组生产企业。
中车广东公司党委副书记薛明源说,公司去年销售额达16.5亿元,今年力争超过30亿元。“在产能方面,我们已经能做到一天生产一辆整车,目前最高可年产400辆,未来根据市场需求,还可以扩增至年产700辆。”
以中车广东公司为龙头,江门正加快布局轨道交通产业上下游高端配套企业,德国西门子、克诺尔等世界轨道装备制造巨头相继落户。“目前园区已有六七家配套企业进驻,其中不乏国际行业龙头企业。”中车广东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立足于先进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江门将加大对行业龙头企业、优质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招商和培育力度,以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群快速健康发展,未来十年将打造轨道交通、重卡和商用车、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教育装备、大健康五大千亿产业集群,确保广东省“珠西战略”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江门市委书记林应武表示,要贯彻落实“珠西战略”赋予江门的发展定位,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位任务抓实抓好,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大力推动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
江门市市长邓伟根也表示,江门要紧盯三大平台,聚焦五大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此重振“江门制造”、打造“江门创造”、夯实“江门质造”。
“智造”平台带动产业升级换代
如何抓住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的契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广东老牌工业城市,江门工业门类齐全,但近年来传统优势产业普遍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产业升级换代,成为众多企业的共同选择。
数控机床产业是江门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但近年来也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在此过程中,自主创新成为不少企业转型升级的“法宝”。广东科杰机械自动化有限公司十年前只是一家以雕铣机业务为主的小企业,近年来,该公司在研发领域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并专注于3C产品触摸屏盖板玻璃的技术研发及生产,最终赢得了苹果、华为、小米等国内外一线手机品牌企业的大量订单,在3C产品触摸屏盖板玻璃相关业务的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40%,雕铣机及其变形产品产值和产量占全国的12%。
江门还成功引进了装备龙头企业沈阳机床和互联网巨头神州数码,共同出资建设“智能云制造项目”,打造i5(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智能云制造示范园区。
江门市副市长许晓雄说,项目将带动本地乃至珠三角地区金属加工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形成机床从制造到生产、服务、金融、设计、培训、结算的完整生态链。“目前,首批数十台国内最新的数控机床正在测试运作。同时,广东省第一个配置多达500台最先进数控机床、具有示范意义的工业4.0数控机床制造中心正在进行基础设施调试和装备安装。”
协同创新共建产业创新生态圈
走进位于江门蓬江的珠西智谷智能装备制造创新产业园(下称“产业园”),展示厅里各种酷炫的精密机器人令人大开眼界。产业园一期规划建设面积共15万平方米,其中1.3万平方米用于智能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下称“研究院”)的日常运营。 中车广东公司的生产车间。
研究院是蓬江区与具有香港科技大学背景的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重点项目。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小虎说,在建立研究院之前,江门的本土企业如科杰、江粉磁材等都与固高科技合作,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实现转型升级。“我们跟这些企业一起经历了一个高端CNC企业从小到大、快速成长为行业龙头领军企业的转变过程。”
广东科杰机械自动化有限公司2007年开始与固高科技展开合作,联合攻克了数控机床最核心部件运动控制器的技术难关,从而摆脱了对进口控制器的依赖,同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团队,从一个不知名的小企业发展为拥有近千名专业人才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关键词:专利;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039-02
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利不仅是一种法律手段,而且是一种市场策略。国外跨国公司通过制定专利战略,将专利与企业经营管理融为一体实施专利战略,把自己的科技优势转变为市场竞争优势,利用专利抢占市场制高点。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企业逐渐认识到专利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利工作。但是站在国际视角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专利发展情况并不十分乐观,虽然有少数大规模集团公司将专利纳入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但绝大多数企业仍然缺乏专利意识,更未实施或计划实施专利战略[1]。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专利发展现状
(一) 专利技术开发投入情况
R&D投入是衡量一国专利技术开发投入的重要指标,我国各类装备制造企业R&D人员数和R&D经费近三年来均呈持续上涨趋势。从总量上看,通用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R&D人员数以及R&D经费投入最多,而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投入最少,前者是后者的10倍,甚至20倍。研发资金投入长期不足仍然是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研发的一个主要因素。与国外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显得微乎其微,严重制约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据统计,我国机械行业企业的全部研发费用,还不如国外大企业一家的科研经费多。例如,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年研发费用约占其年销售收入的10%;日本日立制作所一年的研发费用就达10亿美元。
(二)专利保护意识和保护水平
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拥有量是衡量一国专利保护意识和保护水平的重要指标。从数量上看,通用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各年度发明专利申请量以及近年来发明专利拥有量均为最多,而金属制品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拥有量均为最少,这与R&D人员投入以及R&D经费投入的多少不无关系。相对来说,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R&D人员投入以及R&D经费投入比较多,但是,其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拥有量却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这些领域中,专利技术开发更加困难,创新技术专利化更具有复杂性。
从增长趋势来看,除通用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08年发明专利申请数稍有回落外,其他装备制造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均呈稳步增长趋势, 这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正在增强。以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仍主要由科研院所拥有,在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占据主体地位的装备制造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拥有装备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力军,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竞争的愈演愈烈,我国装备制造企业也逐渐意识到申请、管理、运用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性,纷纷加快了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步伐[2][3]。
二、装备制造业专利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我国装备制造业拥有的专利总量仍然较少,专利拥有量最多的通用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专利数量不到两万,而欧美等装备制造业强国的一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的发明专利拥有量就达万余项。另一方面,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含量较高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持续增长,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重要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掌握不多。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内单位或个人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和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增长率均高于实用新型专利总量的增长率,但是目前我们还不能完全掌握各领域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重要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而且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一些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也无法得以引进,如核电站用的核级泵和阀门、重型燃气轮机设计制造技术等。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首先,以创新为导向的价值观尚未形成,创新的基础和政策环境有待改善。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束缚,一直没有从思想上把创新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设计和研究开发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造成研究开发、生产和市场脱节,而科研上的突出成就并不意味着在市场上就一定成功,这在知识产权市场经营过程中必然遭遇难题。其次,近年来,装备制造业虽然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出台了不少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扶持政策,但是装备制造企业研发经费依然紧张,与创新需求相差甚远。再次,专利保护意识淡薄,很多装备制造企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专利战略在企业长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重视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甚至认为专利战略就是拥有高新技术及高新产品,于是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用于高新技术及高新产品的开发研制上,对技术创新成果保护的投入严重不足。最后,装备制造企业在对技术成果进行市场运营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众多装备制造企业在技术与商品市场化的有效衔接上做得远远不够,以致专利技术投放市场并形成产业化的寥寥无几。拥有市场的企业才是好企业,如果专利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研究成果不能转化为产品并销售出去、赢得利润,结果只能是投入越大,浪费越大。
三、装备制造业专利发展出路
(一)自主研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
作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还相当有限,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中争得有利位置,就必须在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的同时,合理引进技术。这就需要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在优势领域加速自主创新,在劣势领域要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大量申请专利[2]。
为以合理支出引进所需技术,企业引进技术前首先要弄清该技术知识产权的法律状态,以免引进在中国已经失效的专利;其次要坚决抵制不合理的限制性竞争条款;最后要只向技术中有知识产权的部分支付知识产权使用费,该价格应反应知识产权的有效期、有效国家、保护范围、许可类型,且与前三者成正比与后一者成反比。引进技术后要随时观察该知识产权的动态,一旦有充分理由证明或第三方提出其无效,则考虑停止支付使用费并要回本不需支付的部分;若一项许可包括几项专利,当有专利到期时,应及时调整使用费的计算基数和使用费率。
为避免日后发生侵权纠纷,企业要弄清技术提供方是否拥有和掌握该知识产权的独占所有权, 或至少是否有权转让它或向受让方发使用许可证,以及该转让或许可活动是否牵涉第三方利益,并在合同中规定,一旦发生侵权时,由技术提供方与侵权请求者交涉[5][6]。
(二)重视横向和纵向的协同发展
横向协同发展要求装备制造企业要善于组建战略联盟。企业要善于与高校、科研单位、其他企业建立战略技术联盟,产学研之间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展开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协同配套、相互许可、权利共享;此外,还要与其他同类企业组建战略联盟。实践表明,一个组织有效、协调一致、参与广泛的企业联盟有利于增强寻求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面支持的力量,在遭遇专利纠纷时,被诉企业组成战略联盟不仅可以互相分担高昂的应诉成本,而且可以结合各自优势提供有利、充分的证据以取得更为有利的结果。纵向协同发展要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与其他部门协调运作。企业的发明创造主要是由研发部、设计制造部和工程技术部完成的,知识产权部门将其转化为知识产权,而该知识产权成果又是通过生产部门和市场部门进行转化的,因此,三者的合作和信息交流非常重要。
(三)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
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人才是根本,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只有具备大量的创新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他们提供施展创造发明的舞台,才能使装备制造企业有较快的发展。因此,一方面,企业要加大装备制造业专利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批包括各类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内的规模宏大的专利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企业须高度重视人才引进,要建立统一的人才引进政府资助机制,积极引进各类创新人才,其中包括海外留学人员。在建立和完善引进人才机制的同时,搭建人才培养平台,重视培养各种急需、紧缺的专业后备人才和优秀科技人才,为持续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装备制造企业要在全行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创新、敢于创新和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对那些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科技人才要给予表彰、奖励和保护;要不断完善创新活动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为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创新、创业环境[7]。
参考文献:
[1] 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自主知识产权: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关键[J].求是杂志,2007,(131):55-57.
[2] 王文斌,等.发展装备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作用与经验总结[J].中国科技论坛,2007,(6):75-80 .
[3] 原毅军,耿殿贺.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研发效率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3):51-58.
[4] Y. Wada. Recent developments in Japan‘s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dustry[J]. World Patent Information, 2005,27(1): 31-35.
[5] 徐冠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国家高新区建设与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6,(8):1-8.
1研究假设虽然以往有关负债融资的研究成果、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对本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在指导与解决装备制造业的实际问题时,应立足本行业行情,将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结合起来考虑。与一般企业相比,装备制造业企业具有高风险特征,竞争较激烈,且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于一般企业而言更为严重。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主要来自技术研发者和投资者(股权人、债权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技术研发者往往掌握较多的技术开发项目发展前景及其可行性的秘密信息,而外部投资者往往不了解。信号传递理论认为,负债比率可以作为传递内部信息的一种信号,投资者将高负债看作是企业高质量的一种信号。在信息非对称条件下,高质量企业为了有效地将自己与低质量企业区分开,常常采用高负债策略。根据信号传递理论,本文提出假设1。假设1我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负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为正。由于高比例的流动负债增加了高风险度,为了避免招致债权人的诉讼或接管,经理层通常会努力提高自身的经营业绩,增加自由现金流量用于及时付款。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长期性的债务主要由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两项构成,特别是向银行的长期借款。由于目前我国银行的国有性质,造成银行整体上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充当着消极角色,对公司治理的监督作用有限,从而影响企业业绩。由此,本文认为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长期借款率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为负。基于以上认识,提出假设2。假设2我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流动负债对企业业绩影响为正,长期借款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为负。应付债券具有抵税作用,且可以保证公司的控制权,同时债券发行审核的程序为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提供了相当的保障,应付债券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促进企业业绩的提升。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假设3应付债券与装备制造业企业业绩呈正相关关系。商业信用是指企业利用其自身的良好形象,可以从与自己有业务往来的其他企业获得一定量的需求资金用以周转的一种融资方式。商业信用融资方式一般不需要办任何手续,非常方便,使用灵活、有弹性,且融资成本低,逐渐成为企业的重要负债融资途径。因此,本文提出假设4。假设4商业信用与企业业绩正相关。2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文根据装备制造业企业创新基金的分类和我国《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共选出了273家装备制造业企业,通过对这些企业2007—2011年财务数据的分析,剔除了5年内被ST和ST的企业,最后得到224家A股上市装备制造业企业,2007—2011年共1120个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企业的财务数据主要来源于CCER数据库,同时借助巨潮资讯提供的年报信息对数据进行了补充和抽检。3变量指标的选取(1)装备制造业企业业绩指标的选取。衡量公司业绩的指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账面利润指标,如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另一类是市场价值指标,主要是托宾Q值。在以往对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研究中,不同学者采用的指标不尽相同,有总资产收益率、市盈率、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和净资产收益率。本文结合装备制造业企业自身特征,选取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衡量装备制造业企业业绩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综合性极强、最具代表性的财务比率,是企业销售规模、成本控制、资本营运、筹资结构的综合体现,能够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和股东投入资金的获利能力,体现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同时,该指标也是我国证券监督部门考察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关键指标。因此,无论对一般企业还是对装备制造业企业而言,用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经营绩效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计算公式为:ROE=净利润/股东权益平均余额。式中,股东权益平均余额=(股东权益期末余额+股东权益期初余额)/2(2)装备制造业企业负债融资指标的选取。关于负债融资指标的选取,本文主要考虑债务期限和债务种类,共选取5个指标衡量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负债融资。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市场价值数据难以取得,对于这些指标的计算都采用账面价值,具体如下:①总资产负债率D,本文选择资产负债率作为企业负债融资的替代变量。D=负债总额/总资产。②流动负债率S,为借入的尚未归还的1年期以下的借款在负债总额中的比重,反映流动负债中装备制造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债权关系。S=流动负债/负债总额。③长期借款率L,反映尚未归还的1年期以上的借款在负债总额中的比重。L=长期借款/负债总额。④应付债券比率W,反映为筹集长期资金而实际发行的债券及应付的利息在负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W=应付债券/负债总额。⑤商业信用比率X,反映企业之间的债权关系。商业信用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及预收账款。X=(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负债总额。(3)控制变量指标的选取。①公司规模。公司规模是影响公司价值的一个主要因素。研究表明,用公司资产总额代表公司规模与用公司股权市值表示公司规模的回归结果没有多大差别。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大量的非流通股,公司市值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公司规模,因此,本文采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衡量公司规模,即SIZE=ln总资产,总资产取账面价值。②公司成长机会的衡量。一般来说,公司增长潜力越大,越有利于提高公司价值。但在成长性不同的公司中,债权和股权有特殊的作用机理。就装备制造业企业而言,由于外在竞争较激烈,公司的研发能力都比较强,成长性是影响公司业绩的重要指标。本文用无形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公司的成长机会,GROWTH=ln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取账面价值。4回归模型及检验方法根据以上对指标的选取和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本文建立以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ⅠYit=c+α1Dit+GROWTHit+SIZEit+ε模型ⅡYit=c+α1Sit+α2Lit+GROWTHit+SIZEit+ε模型ⅢYit=c+α1Sit+α2Lit+α3Wit+α4Xit+GROWTHit+SIZEit+ε式中:Yit———第i个企业在第t年的业绩;Dit,Sit,Lit,Wit,Xit———第i个企业在第t年的资产负债率、流动负债率、长期借款率、应付债券比率及商业信用比率;GROWTHit———第i个企业在第t年的成长性;SIZEit———第i个企业在第t年的公司规模;ε———随机干扰项。F检验一般用于检验平均值的差异性,是用标准正态分布的理论来推断差异发生的概率,验证一组数的均值是否与某一期望值相等,差异是否显著。t检验是对各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所进行3的检验,在多元回归分析中,检验回归系数是否为0的时候,先用F检验考虑整体回归系数,再对每个系数进行t检验。虽然本文样本数量较大,但研究的目的在于找出负债融资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如何,重点在于检测系数的大小、正负等因素,因此选用了t检验。
1样本指标的统计性分析表1给出了装备制造业企业每年企业业绩及长短期债务指标的描述性统计。从表中可以看到,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从2007年的583%到2011年的374%,5年间企业业绩有升有降,起伏不定。长期负债率基本保持在约4%,说明装备制造业企业的长期负债融资相对比较稳定。流动负债率先升后降,总体大概在40%,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偏好流动负债融资。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负债融资方式有流动负债、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长期借款及应付债券。通过表2可以看到不同种类负债所占的比例。表2显示,流动负债占到30%左右,说明装备制造业企业在选择流动负债时,还是比较偏好于流动性强、风险较低的流动负债。商业信用由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和预收账款这3项指标来反映,其所占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07年的326976%上升到2011年的430288%。而流动负债的比重却在逐年减少。可见,商业信用对流动负债有一定的替代作用。当企业的贷款额度达到一定的比例,企业无法进一步获取银行借款时,就会寻找新的融资途径,商业信用就成为银行借款的替代品。从表2中可以看出,债券融资的比重最小,很多年份都没达到1%。我国的债券市场发展不足,企业发行债券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发行成本和风险较大,使企业通过负债融资的余地非常小。和应付债券相比,长期借款的比重大一些,从整体上看,每年都在负债总额的10%以上。2实证结果分析(1)表3给出了模型Ⅰ的回归结果。从表3中可以看到,回归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F检验,整体显著性较高,说明解释变量能够很好地解释因变量。DW值接近2,说明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资产负债率的系数为-0553,并且通过1%显著水平的t检验,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总体上的负债融资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为负,假设1没有通过。从表4可以看出,流动负债率的系数为-0196,并且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的t检验,说明流动负债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假设2没有通过。这说明我国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并不因为风险的加大而增加自有现金流量,而是酌情放弃了一定比例的流动负债,以减少企业所承担的风险,流动负债对公司治理的效应并没有发挥出来。长期借款率的系数为0035,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为正,长期借款对公司治理的效应并不显著。整体来看,我国应减少流动负债融资,增加长期借款融资。公司成长性与企业业绩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公司规模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为正,并且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t检验。(3)模型Ⅲ将债务分为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商业信用和应付债券,研究不同种类的负债与企业业绩的关系,具体结果见表5。从表5中可以看出,回归方程通过了显著性为1%的F检验,整体显著性较高,说明解释变量能够很好地解释因变量。DW值接近2,可以说明不存在序列相关问题。在4种负债中,流动负债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为-0079,长期借款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为0061,分别通过了各自的t检验,假设2没有通过。流动负债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为负,原因可能是装备制造业企业本身就具有高风险的特征,再增加流动负债,企业的风险就更高,加之要支付利息、偿还压力大,使得增加流动负债不仅没有发挥负债的治理作用,反而对经营者产生了压力,降低了企业的业绩。这一结果和表2中装备制造业企业流动负债比例逐年减少的统计结果相一致。应付债券和商业信用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分别为0059、0018,均为正,假设3和假设4均通过,但是都没有通过各自的t检验。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不太成熟,并且我国债券发行审核条件要求严格,每年符合资格的企业样本太少,造成应付债券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和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相比,商业信用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作用最小。
本文通过建立3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从负债融资的总体、负债融资期限和负债融资种类3个角度详细研究了装备制造业企业负债融资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从负债融资整体角度的实证结果中,可以看到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负债与企业业绩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对负债融资期限的分析中,本文将负债融资分为长期借款融资和流动负债融资进行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得到装备制造业企业的长期借款率与企业业绩指标呈正相关,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说明提高长期借款率不会促进企业装备制造业业绩的大幅提升;流动负债与企业业绩指标呈显著的负相关,因而流动负债的减少会大大提升装备制造业企业业绩。在对负债融资种类的分析中,本文将负债融资分为长期借款、流动负债、应付债券和商业信用进行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流动负债和长期借款对企业业绩有显著性的影响,只是流动负债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为负,长期借款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为正。这和从负债融资期限角度得到的实证结果基本一致,装备制造业企业可降低流动负债、增加长期借款来提高企业绩效。应付债券和商业信用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均为正,系数过小,在统计上都不显著,说明应付债券和商业信用融资对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影响极为有限,并不会促进业绩的快速提升。根据实证结果,建议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妥善运用负债融资,合理安排债务结构,谨慎利用流动负债,适度利用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和商业信用,从而优化资本结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本文作者:张悦工作单位:河南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