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医学生;医学教育;临床实习;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c)-091-02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医学教学培养目标、体现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加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将课堂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能力的有效实践活动,是医学生向医生过渡的关键阶段,也是培养职业道德和动手能力的最佳时期。同时还是综合检查并反馈医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临床实践能力,影响到医学人才的培养[1]。因此,随着医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保证并提高临床实习质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针对实习教学环节中应关注的部分问题作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1切实加强医学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全面提升医学生道德素养
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是把医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医学教育不管是在哪个阶段都应把德育作为首要任务,即首先要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理想,具有良好的医风和严格的组织纪律[2]。“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以德为本”,“无德不成医,无术不医病”,无疑,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合格医学实习生应有的素质和必备条件。因此,切实加强医学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培养真正仁心仁术、开拓进取的准医生势在必行。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实习医院对医学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普遍重视不够。
各实习医院通常都会重视临床实习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一般均会有各种措施和方法积极拓展医学生不同领域的前沿知识。但关于临床实习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和医德医风教育方面的举措却很少。医院科教部门往往在安排好学生的实习轮转顺序后,便仅仅例行公事式检查学生的到岗、在寝等日常情况,对于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也仅是在发现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后蜻蜓点水式的教育,或集中在某个时期开展全院教育活动时“大锅炒”。针对学生整体的长效性的医德医风教育活动开展得很少。与此同时,医院与学校本部对学生的医德医教育存在互相推卸的现象,都倾向于把实习生的医德医风教育责任推给对方,造成医德医风教育无专门部门掌管、无专职人员负责的局面,实习医生的医德医风教育也因此基本处于真空状态。
有鉴于此,实习医院应高度重视医学实习生的医德医风教育,全面提升医学生道德素养,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范畴常抓不懈。
首先,实习医院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医德医风氛围。良好的环境对培养合格人才的熏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医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后,实习医院特别是从教医师的医德医风水平直接影响医学实习生对医德医风的认知程度。因此,实习医院要对医德医风工作常抓不懈,营造出良好的就医氛围。
其次,要选派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优秀医师作为从教医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从教医师是医学实习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是一本能说会动的“活教材”,在学生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教书育人,立德为先”。作为从教医师要做好表率作用,在传授学生医学知识的同时,用自身良好的医德医风来教育学生。医院应随时加强对从教医师日常工作进行了解,对不合格的带教教师要坚决撤换,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教育,让学生就事论事分析后谈感想,以加深印象、防微杜渐[1]。
再次,还要通过系统学习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学习实习生守则和医德规范,召开医疗道德和法律的专题讲座,召开医患座谈会,组织医务人员形象大讨论等各种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专题教育。促进医学实习生对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的探讨,强化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2妥善处理好实习与考研、就业的关系,夯实临床基础
随着就业形式的日益严峻,毕业生中考研一族人数骤增,这就直接影响了毕业实习尤其是前半年的质量。医学实习生往往在实习阶段的初期尚能认真学习,但到中期、后期则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积极性明显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都面临就业和考研的选择。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本科就业形势的日益艰难,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考研这条道路。由于研究生考试以笔试和基础理论为主,从而导致学生忽视临床实践,经常发生迟到、早退甚至不参加实习的现象,这样便大大挫伤了带教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
实习是进入临床的第一步,差不多是整个临床生涯的塑型阶段,很多实习时学的东西很可能对一生都有影响,而考研、就业也可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但是考研、找工作,绝不能以牺牲临床实习为代价。
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及教学医院的医教部门应在实习前做好这方面教育,要求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正确处理好实习与考研的关系。实习与考研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但无疑两者都很重要。实习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切不可因为考研,而不认真实习。在学医生涯中,也许只有实习阶段才有机会系统地轮转科室,所以实习生应在实习过程中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为以后行医诊病打下基础。考研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短时间内的复习就一定能够成功,要大学几年所学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实习的过程也是复习以前学过的理论知识的过程,对考研也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在实习阶段学生还应以实习为主,以巩固基础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自己的临床能力。
另外,王英凯等[3]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①研究生考试提前至四年级结业时, 保证五年级临床实习的时间;②将研究生考试分为理论与临床两部分, 并允许后者在其他学校异地考核的提议。笔者以为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实习与考研的冲突的最终途径。
3掌握实习工作强度,提高学生实习兴趣,强化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
在一些医疗质量较高的综合性医院病员很多,医疗工作任务很重。这往往使带教老师忽略了学生参与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学”,而把实习医生当成了工作中的主要帮手,把所有患者的病历书写部分或全部交给实习医生。诚然,写病历也是学习的一种方法,但如果超出其能力范围就会影响实习质量。一方面,实习生忙于病例书写,没有时间仔细思考、分析和消化患者病情,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降低。
在此情况下,应适当掌握实习生的工作量,譬如,可安排实习生集中于某一位患者的病程记录,在病情分析、鉴别诊断方面让学生独立进行,由带教老师予以把关。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还应加强学生对基本技能的训练。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掌握手术的基本操作技能,进行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并熟悉手术操作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应鼓励并安排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一些门诊和急诊的小手术和常规操作,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进行示教。从术前准备、消毒铺单、手术切口的选择以及切口后的每一步具体操作都要求准确、规范,再配上详细的讲解和解剖结构的辨认,边做边讲,力求做到让每一位学员在实习期间都能较好地掌握外科的基本操作技术,同时还能对人体解剖结构有更感性的认识。不断增强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系统化、整体化、分析问题、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提高实习效果[2]。
4加强医院与学校之间的有效联系,促进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与临床实习两个阶段的协调
理论学习与临床实习本应相互贯通、相互衔接,但目前这两个阶段的教学上还存在着割裂的现象。校内教学阶段只涉及基础知识,学生对临床知识往往一无所知;而临床实习阶段则缺乏对基础知识的整合。这样的教学方式比较刻板和僵化,不能促进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梳理知识结构,灵活运用知识点。一般来应当在讲基础知识的时候,教师注重联系专业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帮助他们找出各学科间的联系。临床实习的时候,带教老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将病人、疾病与已经学习的知识点链接起来,这样的学习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为有效的将上述两阶段有机地统一起来,应当改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增强临床前的诊断、手术等桥梁课的学习,目前这方面的课程偏少,基础课和临床课的联结不紧密。二是鼓励学生进入开放型实验室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学习循证医学模式,培养他们独立的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实验的水平。三是尽早接触临床。早期接触临床是国内外高等医学教育家的共识。美国医学院校将临床实践贯穿于学生培养始终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通过严谨的培养和实际训练,缩短学生进入临床的适应期,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整体思维,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综上,学校与教学医院要努力加强医学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全面提升医学生道德素养;还要妥善处理好实习与考研、就业的关系,为学生夯实临床基础;还要妥善掌握好实习工作的强度,尽力提高学生的实习兴趣,并应加强学生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还要加强医院与学校之间的有效联系,促进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与临床实习两个阶段的协调。
[参考文献]
[1]韩艳宾.儿科学临床实习中的几点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162.
[2]刘理.关于医学生临床实习中工作能力培训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8, 7(1): 93-94.
[3]王英凯,迟宝荣,曹殿波,等.医学毕业生实践能力现况及教学思考[J].中国医院管理,2006, 26(12): 44-45.
随着医学教育内容和标准的全球化、国际化,按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来评价医学院校及医学生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名合格的医学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医学专业素质,而且应有高尚的医德,只有这样才能把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医学是一个需要付出毕生精力的学科,因此要有“笃学精术”的品格,要培养学生刻苦求学的意识,尊重科学知识,踏实钻研的精神,树立修身为本的理念。坚持修身为本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敬业精神,在未来职场生涯中能够把患者的健康利益放在首位。因此,医学教育应该重视学生思想的“顶层设计”——构建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医学生具有哲学家的品质:大公无私、谦虚、高尚、沉着、冷静的判断,具备必要的知识,无邪,不迷信,用冷静的思想和理性的经验去探索病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一些西方哲学思潮相继传人,各种流派的思想也纷至沓来,如何明辨精华与糟粕,不被西方的拜金主义思想影响,对医学教育提出了重大挑战。能不能从思想上给学生以“顶层设计”,给学生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教育,在当今医学教育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主张通过哲学方法论指导医学生的教育与实践,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抛弃狭隘的功利目的,培养超脱的心境,塑造追求真理、探讨医理医源、关怀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境界,从而提高医学生自身科学研究与坚持真理、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尚情怀与素养。对医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要突出“人文关怀”教育,把人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而只有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深入人心,以维护生命作为医学最高使命和职责,医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才能恪守职业道德,才能摆脱“技术至上”“物质至上”的观念束缚,从而构建起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的人文理念,使思想教育成果延伸和渗透到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之中。
二、以系统医学哲学观培养学生的人生观
传统生物医学模式使医学科学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就是不断将现代科学技术向医学领域持续、全面引入的过程。在生物医学模式下,人们对疾病的研究和对患者的治疗更为专业和深人,生物医学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了临床的诊断率和治愈率,但也存在致命的弱点:重视技术、物质和人体,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性。由于科学技术的大量介入,医学的“人文性”正在逐渐地丧失,表现出明显的失人性化倾向。医疗服务的过程也成为工业流水线式的操作过程,只注重结果,而忽视对被服务者的心理关心,只重视“病”的存在而忽视了“患者”。当前,多数的医疗纠纷、医患冲突大都产生于这种失人性化的服务,患者及其家属在接受医疗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医生仅仅是对“病”感兴趣,而忽视“病”的主体——人的心理和社会状态,使其自尊心受到漠视与侵害,从而对医疗过程产生不信任,甚至抵触、对抗。现代医学模式的兴起和发展,使现代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更为密切,使医学研究更多注意到人的整体性、社会性、自然性等属性,使医学教育趋向综合化、整体化、多元化发展,回归到了人文关怀和人道思想上。因此,现代医学教育必须加强医学生系统医学哲学观的培育。使学生树立起宏观与微观、静止与运动、整体与局部及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观,不再以静止的、孤立的、形而上学的方式看待分析生命现象,以应对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要求。基于以上医疗现状,近几年,医学教育把培养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放在了一个重要位置。这些将来从事医疗工作的“准医生”们,如果没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没有正确的人文理念,很难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要改善医疗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就很难实现。因此,医学教育要着眼于医学生的人生观教育,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以系统医学哲学观来构建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正确的人生观来构建医学生的职业生涯。我们在医学生教育中挖掘整理当代医学大师的人文精神,为医学生人生观教育积累生动活泼的教育素材,发挥医学大师们的示范和榜样作用,激励和教育医学生。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路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对医学生而说,人生观既是对自己人生的看法和态度,也是对他人的看法和态度。通过当代医学大师的人格示范作用,挖掘他们的精神财富,运用于医学人文教育之中,突显他们的榜样的力量,是对医学生进行人生观培养的一剂良方。医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人为本,敬畏生命,善待患者,自觉维护医学职业的真诚、高尚与荣耀,才能担当起社会赋予的增进人类健康的崇高职责。
1.1对象2008年6月-2010年6月期间对5所医学本专科院校12个不同专业实习医学生309人调查,问卷发放309份,回收309分,删除资料不全1人,原始分超过10分2人,入组306人。其中大专生153人,本科生94人,研究生59人,其中3年制研究生11人,7年制研究生48人,男151人,女155人,年龄平均男(23.4±1.6)岁、女(22.8±2.8)岁。
1.2工具心理健康测查表(PHI),采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发的WJZ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系统中PHI,共168题。3个效度量表:无法回答的题目数(Q)、说谎分数(L)、诈病或装坏分数(F),7个临床量表:躯体化(SOM)、抑郁(DEP)、焦虑(ANX)、病态人格(PSD)、疑心(HYP)、脱离现实(UNR)、兴奋状态(HMA),临床量表分值≥60为异常。
1.3统计方法采用SPSS15.0中单变量多因素分析、t检验。
2结果
2.1Q分原始分均在10分以下,L量表(56.467±0.625)分,F量表(44.578±0.555)分,临床量表中超过60分:躯体化占15%,抑郁占9%,焦虑占5%,病态人格2%,疑心占3%,脱离现实占4%,兴奋状态占9%,神经症型占4%,分裂型占4%。
2.2临床量表中分值≥60与<60者比较见。
2.3不同学校、学历、专业、性别学生心理状态比较不同学校比较学生心理状态无差异。大专学历、本科学历与七年制研究生疑心存在差异(I-J=-3.120,P=0.009;I-J=-3.187,P=0.012),本科学历、3年制研究生学历与7年制研究生学历在脱离现实存在差异(I-J==-2.511,P=0.049;I-J=-5.334,P=0.026),不同专业学生焦虑量表存在差异(F=2.274,P=0.023),男生与女生疑心存在差异(F=6.172,P=0.014),余量表与因子比较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临床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38-02
目前,随着教学规模的扩大,许多临床教学医院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已远远满足不了临床教学的需要,许多课程的讲授和临床带教都是由年轻教师,特别是毕业不久的硕士生承担。一方面他们缺乏系统的教学培训制度和教学上岗选拔制度,对临床教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不熟悉,不能正确地指导学生;其次,他们在知识结构上本身实践知识就贫乏,临床内容知识储备不足,在教学方法上单一、落后,很少有经验可谈;加之医疗、教学近期效益的悬殊差距致使部分教师工作重心的偏移,教学意识薄弱,存在重医疗,轻教学的思想,对教学缺乏主动性和责任感,缺乏奉献精神,或不肯带教,或带而不教,甚至把教学当作一种负担,应付了事,把医学生的临床实践变成了“参观性见习”[1,2],严重打击了学生临床实践的积极性。由此可见,临床教师的教学意识、教学使命、教学水平等已不能更好地满足临床教学的需要,如不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建立高效的临床教师师资培养新途径,是提高医学生临床教学质量的关键。从2013年开始,本课题组通过制定临床实践教师遴选标准,修改传统临床教师师资培养的模式,采取“教学―临床―教学”轮换的新型师资队伍模式,在我院见习的2010级中医学类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方案的验证,有效的提高了教师临床实践的带教水平及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研究对象
课题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首先在我院中医内科随机抽取20名教师进行分组,其中专职教师10人,对其进行教学能力培训1个月后进行转职教学6~12个月,其余10名教师采用传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带教,两组教师在年龄、性别、学历、教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后在2013年在我院见习的2010级中医学类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进行方案的验证。将中医本科专业医学生21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05名,两组在年龄、性别、平时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给予专职教师进行带教,对照组由另外10名教师进行带教。
二、研究方法
1.新型培养模式。大力选拔和培养一批有3~5年的临床经验,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进行轮训、培训,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理论、教学法、教学程序等内容,使他们逐步从具单纯临床经验的“医师”转变成能运用学理论结合临床经验的“临床教师”。通过增加集中学习培训的时间,邀请教学名师定期对教师进行理论授课或示范教学,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座谈,交流带教经验;定期选送教师至区内外成功的教学医院进行观摩学习及组织教学竞赛等方法手段提高临床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实行临床实践教师定期轮换制度,各专科每位教师专职临床实践教学6~12个月后轮换,再次进入临床进行医疗工作。
2.传统方法。临床医师毕业后经过国家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后获得教师资格证即可进行临床见习带教,带教教师不固定,根据科室工作安排,每次见习为不同的临床教师。
3.评价方法。定性法采用个人访谈和小组访谈法,发放“见习生对带教教师评价表”,让见习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和监督,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问卷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教学目的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充实,重点是否突出;教学态度是否严肃认真,是否严格要求学生;是否能正确解答学员在见习中的疑难问题;是否注意发现学员的优点和不足;激励学员学习兴趣的效果如何;采集病史时老师是否在场指导;病例准备是否充分,提问是否得当;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成效等。同时对参与见习的医学生进行考核,从临床病史采集及中医四诊能力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4.资料处理与统计分析。定性资料主要采用归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定量资料采用Excel软件录入,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主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统计分析和多因素统计分析等,并应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构建临床教师培养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5.结果。课题组共发放带教教师评价表210份,回收204份。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专职教师的带教能力满意度为85%,满意程度明显高于非专职教师组的7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一方面,对两组医学生进行临床病史采集及中医四诊能力进行考核,实验组成绩优秀率(80分以上)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三、讨论
医学生进行临床实践是临床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培养目标的最后阶段,是医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熟练掌握临床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的重要时期的关键时期。医学生的临床教学实践活动在临床教学基地进行,在临床带教教师指导下参与临床诊疗活动,实现学习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经验对于保证医学生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因此,临床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临床实践教学的质量。
本课题组通过改革常规临床教师师资培养模式,对具有教学资格的医务人员进行轮训、培训,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理论、教学法、教学程序等内容,使他们逐步从具单纯临床经验的“医师”转变成能运用学理论结合临床经验的“临床教师”,甚至向新型临床教学队伍应涵盖理论课教师、临床带教教师以及科研教师的“三师型”(讲师型、临床医师型和实验员型)转变,切实提高临床教学质量,为临床教师师资培养开辟一条新途径。从上可见,临床实践教师定期轮换制度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教师在经过系统的教学方法培训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以问题为基础(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方式与CBS是“以病例为基础(Case basedstudy,CBS)”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自学和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3],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此方法的应用明显地提高了学生见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题组还定期组织专家进行督导检查,进行评教、评学活动,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并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改进办法,以提高带教水平。将临床教学质量的考核纳入到教师的职称评定当中,增强临床医生的教学意识,将教学压力变为动力;将临床教学工作与医生个人发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结合起来,将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改革的情况纳入到考核体系;同时要把考核结果与聘任、奖惩、晋级等切身利益直接挂钩,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励临床教师进一步改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当然,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还需要临床教学工作者不断地努力与探索。
参考文献:
[1]霍勤.试探中医专业临床教学的困惑与出路[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
[2]陈刚,焦旭芳,王庆成,等.新时期影响临床实习质量因素分析及对策[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
[3]王晶桐,陈宁,李洁,等.消化科见习学生实施PBL试验教学的初步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3).
医学思维是指在医学实践、临床以及研究中,基于医护人员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思考、概括而反应的理性认识。广义上是指客观认识生命与健康的原理,是集方法和模式于一体的思维。
医学思维对于医学生的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医学教育制度并未专门关注医学生思维培养,且培养过程中医学思维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医学教育历来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虽然近年来加大对人文素养的关注,但仍未独立设置医学思维培养的课程。而将医学思维培养与自然科学知识学习的融合,主要依赖于教学实施者的言传身教和零散的医学实践接触,难以系统、合理地引导和培养医学生的医学思维,有悖于培养初衷。
2当代医学生医学思维培养的短板
2. 1思维观念缺乏整体性
大部分医学课程的知识点多且序贯性差,常导致医学生对于医学缺乏整体认识,造成学习过程中难以从高层面上对医学知识进行理解。而国内外医学教育都在积极推动从基础到临床的器官一系统课程整合尝试,是现行分科过细的医学课程割裂其内在联系和整体性,并一定程度上影响思维整体性培养的一种佐证。
2. 2思维模式限于被动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已从宏观发展到微观,涵盖的领域越来越广。虽然标准化路径的不断推进规范大部分疾病的诊治流程,但医学生仍需积极的思考和灵活的思路,以便处置千变万化的临床现状。由于经过长期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和应试教育,医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医学发展迅速,而教材更多依赖于经典理论,更新相对滞后,如果无法积极主动学习涉猎多方面知识,会导致部分学生对于新理论、新知识的接受过于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