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说明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避免学术性教学
很多老师在教说明文时一般要求学生直接去研究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特征、说明顺序,很注重学生对说明文知识的探求,这样好像把学生培养成能研究说明文的专家。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王漫认为,说明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训练学生对说明文信息的提取能力,而不是为研究说明文的构成而去学习说明性的文章。因此可以说,说明文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章的理解与提取信息能力,而不是一味枯燥地要求学生被动地按部就班去掌握机械的说明文的构造,把学术性的教学变为获取知识的教学,把学生探讨的主动性与兴趣发挥出来,方能使说明文教学产生效用。
当然,不能说,说明文的特征、顺序、说明方法等不用教了,其实这些不但不能忽略,更需巧妙地实施于教学之中,因为这些方面的掌握更加易于学生对说明性文章的理解,更加能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去读科学的文本,关键是我们应该如何让说明文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变得更有效。
二、运用激趣的方法导入课文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好些。例如,在教学《奇妙的克隆》一文前,先从网上下载不少克隆动物的图片,上课时边讲边放映图片,学生对这些图片极感兴趣,很快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如,《苏州园林》的导入:同学们记得赞美苏州的一句话吗?“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话的意思是说苏杭有天堂那样美,究竟它有多美?美在什么地方呢?这样一来,学生就活跃起来了,纷纷看课文并进行丰富的联想。我们还可以采用想象、联想、列图、猜谜和成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课文,以此调动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看到学生的这种热情,这种求知欲,自己心中往往会涌起一种自豪感。
三、注意课堂教学的生发,要开拓与课文有联系的知识
因为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东西,就容易引起他们的关注。学生对学习说明文最厌烦的是老调重弹,所谓“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这些套话,他们一点就熟了,何需我们教师喋喋不休!因此我们就可以采用生发和拓宽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上八年级上册的《中国石拱桥》时,为了让学生更明确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结构特点,课上让学生自己读文段,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然后请两个学生到黑板上画出简图,其他学生加以评价、更正。学生的兴致很高,画得正确的手舞足蹈,画不对的积极寻找错误原因,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学生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结构特点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习《故宫博物院》一文时,让学生找出说明对象及故宫博物院的特征后,齐读一、二段,然后根据一、二段的内容让学生合起课本来抢答,如“故宫的位置、历史、四座城门的名称、宫殿房屋的数量”等,学生踊跃回答,这既调动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检测内容的目的;在学习到“太和殿的内部装饰”时,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穿插讲了皇帝为什么自名为真龙天子。皇帝的一切都与龙有关,如龙袍、龙椅、龙颜大怒、龙体欠安等。讲的仆人在睡觉时端茶水进来不小心将茶水打翻了,谎称是因为他看见床上卧着一条龙,令转怒为喜,打消了杀死仆人的念头的故事。这些知识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时,讲到“农谚”时,让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农谚,并说说其中蕴含的物候知识,学生都搜集到了不少,且能当堂解释其意思。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读写说明文的兴趣,而且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
四、课内教学与课外研究相结合
在学习《奇妙的克隆》第一部分时,在讲了克隆的定义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除了“细菌、葡萄枝、仙人掌、草莓”外,还有哪种动植物具有先天克隆的本领,学生思考了一会儿后,举出了不少例子,如“木薯、红薯、马铃薯、芋头、空心菜、蚯蚓、蚂蝗”等,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深奥的“克隆”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在讲到第四部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时,让学生谈克隆技术的利与弊,谈“你愿不愿意克隆一个你出来”,学生都能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问题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对说明文的喜爱之情。由于这样的教学内容既出自课本又超出课本,往往带有基础性、新鲜性和趣味性,很合学生的口味,所以定会大大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令学生个个兴致勃勃、跃跃欲试。
五、结合课文,参照比较,开阔视野,启迪思维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说明文教学 教导策略
一、加强说明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科学素养,即人在了解自然并且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不仅对自身有巨大作用,对于全社会全民族的意义也同样深重。因此,通过在初中语文课外说明文阅读教学中对科学素养的提升,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十分有效。通过对课外说明文阅读的搜集和吸收,可以有效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重大的作用,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甚至会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挖掘趣味元素,强化阅读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说明文虽然表达方式较为单调,但是其中说明的对象丰富多彩,通过对说明文的学习,学生能够学到更多、更丰富的事物,可以不断拓宽学生视野。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热情就会很好地激发出来,同时会很好地强化教学效果。
三、加强方法指导,培养说明文阅读能力
1.宏观把握
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文眼;阅读预习提示,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弄清学习重点,明确课文学习目标,以便有针对性地学习,然后根据预习提示初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捕捉最主要信息的能力,培养概括能力。
2.熟读讨论
按阅读说明文要注意的五个方面,要逐一对照加强领会,以达到对文章的整体感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过程要教会学生精读,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段作深层次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学习对文章作圈点批注。这一步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既要教会学生学会全面阅读,又要让学生学会重点阅读;既有面,又有点;既有整体的理解,又有重点语段的深入研究;既避免逐段肢解文章而浪费时间,又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指导小结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小结,这一步是对前面读书活动的升华,通过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概括能力,总结出说明文阅读的一般规律。
四、激发阅读兴趣,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多数形象生动、通俗活泼,让人读来感觉饶有趣味。
说明文内容是比较枯燥的,那兴趣从何而来呢?想办法,比如做类比。说明文科学性比较强,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找一个与文章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类似的但更加通俗易懂且贴近学生生活,并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事物或事理,定能让学生在动手中体会豁然开朗的。课堂本来就属于学生,学生是主体,学生主动动手动脑,自然会让整个课堂活跃起来。
在初中语文说明文的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积极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也可以看到说明文的闪光点和有趣之处,从而可以产生极大的积极性,投入到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实物、录音、教学片段或者视频等,通过这些方式呈现事物的具体形态,从而让学生一目了然地了解到事物特征,然后更加具体地了解到课文中的知识。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生动性与直观性的统一。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对说明文教学而言是一大福音,无论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种间接体验。多媒体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声音和影像等辅助手段,把说明对象变为直接的感官印象。
通过说明文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往往看似平常,却蕴涵着科学道理,衣食住行,四季更替,都有其自身规律。生活其实就是一本大书,说明文就是从生活出发,诠释生活,介绍知识,明白道理。
五、课内课外结合,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语文知识博大精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内外结合,在做好课本教学的同时做好相关知识的拓展,让学生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进行知识的理解、掌握。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多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因此,教学时以课本为本,从广度上开拓,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多汲取营养,尽量把课上得丰富生动,学生当然兴趣盎然,学习效果也强。也可以将这一做法延伸到课外,在引导学生学好说明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六、重视语言魅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无需讳言,我们初中教学的直接目的就是要面对中考。因此,我们要想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比较理想的成绩,在平常的教学中,就一定要紧扣中考考纲要求来组织教学。就说明文这种文体而言,我们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考纲的要求,要让他们知道学说明文究竟要学什么;其次,我们还应该针对考纲去研究一些考题,并且总结出一些答题规律去告诉学生。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针对性,学生学习才有目的性。那么,在具体实践中又如何去紧扣考点组织教学呢?
①预习作业我们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可以让学生扣住这几个考点进行预习。并让他们把预习的结果写到家庭作业本上。②课堂教学到了课堂上我们就紧紧围绕这些考点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让学生把预习的成果拿出来展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交流的具体情况再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更正。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的把一些答题规律告诉学生。对于一些规律性很强的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背掉。③课后训练尽管课前预习了,课堂上强调了,但是还有很多学生会不以为然。因此,我们还有必要通过课后训练来巩固和强化教学内容。我们可以把课堂上讲的重点内容设计成一些题目让学生去做独立作业。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不得不去弄懂老师的教学内容,而且也可以及时发现存在问题,进行解决。那么,在说明文的各个考点中究竟有哪些答题规律可以告诉学生的呢?对此,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一些不太成熟的看法。
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发现说明对象的特征通常在题目上揭示,如七年级下册的课文《巍巍中山陵》就属于这一类;还有的在文首或文末揭示,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松鼠》就都属于这一类了。所以在教学说明对象的特征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到题目、文首或文末去找。当然,也要结合自己对文章的全面了解去考虑。
2理清说明顺序其实说明顺序并不难把握
因为说明顺序共有三类: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从两个方面去做:①抓关键词;②用排除法。应该说,在说明顺序中,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是比较好把握的。我们可以教会学生去找一些关键词。这样,学生可以通过找到的一些时间词和方位词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判断出文中所采用的说明顺序了。而逻辑顺序相对来说就难把握一些了。它主要是根据事物或原理的内在规律来安排的说明顺序。因此它比较抽象。因为它并没有明显的关键词可供学生去判断。因此,在教学说明顺序时,应把逻辑顺序作为教学难点。在教学逻辑顺序时,我们可以把它的常见种类告诉学生。如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一般到特殊,由因到果,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等。然后再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去强化这种理论。
3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对此,首先我们应该告诉学生常见的说明方法
如: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下定义、引资料、作诠释等。应该说说明方法是很好把握的,但在考试中学生失分并不少。总结下来,主要是两类错误。一类是把字写错。比如“列数字”的“列”、“字”,“举例子”的“子”,“作诠释”的“诠”。这几个字学生经常会写错。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特别强调这几个字的写法,并且可以让学生作适当抄写,以此来避免错误。第二类是概念不清。常把说明方法和修辞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将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分成两类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去观察究竟两者之间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学生会很轻易地发现:“说明方法”都是三个字的,而“修辞手法”是两个字的。当学生找出区别后,我们在具体教学和训练中再强化这种规律。这样反复训练后,学生基本就不会混淆了。
4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生产日期:19xx年8月5日
保质期:一辈子
生产地点:慈溪市逍林镇卫生院
产品详细介绍:身高152cm。体重38kg。喜欢性格好的朋友。
性格:大度。
我这个人做人很大度。在我们班上有“大度王”的美誉。就比如说今天上完体育课,大家都好像从撒哈拉沙漠刚刚走出来似的,都迫切地希望有水喝。不过这苦了那些没有带我水壶的同学。于是我就“挺身而出”。借给他们水喝。他们都非常感谢我。说我很大度,一点也不像那一些吝啬鬼。怎么样我这个“大度王”不是浪得虚名吧!
兴趣爱好:打篮球。
我的兴趣爱好很多,但是我最喜欢的就是篮球了。我天天都在打篮球,已经对篮球达到了痴迷的境界。我还交了许多和我一样喜欢看篮球,打篮球的朋友。我不敢自诩,我在我们班应该可以进首发,是我们班的篮球五虎之一。篮球场上一般都有我打篮球的身影。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篮球运动员,为国争光。
缺点:粗心。
(贵州省盘县珠东乡十里学校553507)
【摘要】说明文写作是初中阶段学生必学的一种新文体写作方式,然而学生却只是浅尝辄止,缺乏一种明确的方法指导,本文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处一些简单可行的小技巧,方便同行相互学习。
关键词 概念;习惯;角色;规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生要学会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对于初中生来说,阅读和写说明文都是回避不了、绕不过去的硬任务。特别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有针对性地出了几个单元的说明文阅读文章,目的就是通过阅读让学生认识说明文这个文体,为说明文的写作做铺垫。然而它既不像记叙文那样重在记叙、描写和抒情,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因此,学生写说明文,常常感到自己(写作主体)在心理上与文章(写作对象)有着难以言说的“距离”。
其实说明文并不难写,因为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无须进行个性的创造思维和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无须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在语言表达上,它崇尚平实,不渲染,不夸张,没有弦外之音。只要教师指导得法,一定能通过科学的训练打破说明文写作的“僵局”。 笔者结合几年的写作指导经验总结出一些小技巧,在此与同行交流,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第一、要清楚认识什么是说明文。许多事情我们之所以会做错或者做得不到位,主要原因是我们缺乏对事物的准确认识。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说明文才能让他们准确地写出说明文,当然给学生介绍说明文概念的时候,不能抽象的、教条式的直接告诉学生:“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事物或事理为主要内容,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特点、功能,或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这样过于抽象笼统。我们可以在上课前准备一些药品、家用电器等使用说明书,上课的时候把这些常见的小纸条分发给学生,然后让他们交流从说明书上能获得哪些信息,这些信息有什么用,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这样一个常见的小小实例,学生自然就明白说明文就是一种给人以知识文体。他们不但能快速了解什么是说明文,还对说明文的写作有了初步的结构框架。
第二、培养学生爱观察的好习惯。我们要想准确全面的向别人介绍某一事物,前提条件是要对它特别熟悉,全方位了解,说明才有说服力。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特别是要记住事物独有的特点,这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特征。抓说明对象的特点,写作时才能得心应手。所以在写作之前不妨先让学生去观察,去收集资料,时间长了也就形成习惯了,写作的素材也就更丰富了。
第三、转变角色让生换一种方式去写作。说明文写作就是把自己已知的事物清楚、明白地陈述给读者,让别人对你所说的事物有所认识。这个陈述过程竟然和推销员推销产品惊人的相似。我们不妨放弃以前那种枯燥的讲解方式,让学生改变一下心态,转变一个角色,轻松愉快地掌握写作的要领。怎么做呢?那就是让学生把自己设想成销售员,说明的对象就是要推销的产品;而我们读者就是顾客,看要怎样推销才能让顾客全面地认识你的产品,让顾客心动, 想要买你的这一产品。只要顾客心动了,那证明说明成功了。这一个环节可以放在课堂上进行推销口语秀活动。这样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下,学生不知不觉就能摸到一些写作的门路。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