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花香满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上中学的时候,一个和我一起上学的同伴让我难忘。我们同校但不同班,因为中学在十里以外的小镇上,而且要穿过一座山,所以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要上路。我的胆子小,每次都主动和他搭伴上学。
他也很乐意和我一道去上学。在路上,我们不仅可以互相交流学习的感受,还可以一起背诵课文,山路漫漫,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那么远的路也就不觉得累了。
就那样,我们共同捱过了许多辛苦的时光。
可是初三的时候,事情忽然变得有些蹊跷起来。他开始变得有些怪怪的,虽然依然和我一起走,却不再和我一起背诵课文,也没什么话和我说,一道上都很沉闷。而且每次走的时候他都要带上一把柴镰。面对我的疑问,他支支吾吾地说:山里有野兽,带上它没准会派上用场。更奇怪的是,每次到学校他都让我一个人先进去,放学也见不到他的人影,因为放学时离天黑还早,我也就没特意找过他,总是一个人回家。但他的行为还是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想这里面肯定藏着什么秘密。
我偷偷地来到他家,无意间听到了他和父母的谈话,才知道因为缴不起学费,他辍学已经半年了。每次带上柴镰是要顺道砍一些烧柴回去。
我的心,顿时被感动塞得满满。
第二天,我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依然去找他一起上学。他依然带着他的柴镰,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上路了。我给他讲我们班里的新鲜事,讲我在书上学到的新课文,不时听到他憨憨的笑声。
又一个春天来临的时候,我的中学生涯终于结束了,我就要去更远的地方念高中了,在学校住校,不能再天天回家了。临走的时候,我与他道别。我说其实早就知道你辍学了,为什么不告诉我呢?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那段山路你一个人走确实让人不放心,可是刚开始不和你说,最主要的原因是怕你瞧不起我,怕你不愿意再和一个辍学的人做朋友。后来习惯了,就当是锻炼身体了,而且和你走路很有意思。”
“那你知道了为什么不揭穿我呢?”他反过来问我。我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不告诉你,是想让你觉得我们永远是平等的。”我向他伸过手去:“不管将来我们各自是什么样子,我们都会是一辈子的好朋友。”
他使劲握住我的手,又一次憨憨地说:“最后再陪你走一段路吧……”
山上的花草已经开始苏醒。他又一次陪我走过了那段长长的但已是充满花香的山路。
白皙的皮肤,乌黑的头发,突然回头,就触到他那一双清醒而明亮的眸子,一抹眼底的纯净。他真的很象一个不惹尘埃的王子,笑一下就会露出洁白的牙齿,天使一般外表,让人忘不了。
也就是这份偶遇,我喜欢上了——俞灏明,大家心中的明王子。
9进7的比赛中,他穿着桃红色的衬衫,黑色西服,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王子。拿起话筒,深情演唱《深海》。就像这首歌的名字一样,他的声音就像广阔的大海一样深情,从他的声音和眼睛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低格调的华丽。明王子的侧面,纯净如水。
唱完歌的俞灏明,静静站在那里,静谧美好,吐露出一种只有王子才有的高贵圣洁,在华丽的舞台上,沾满了明王子的足迹。
7进6的比赛中,也是让我最难忘的。俞灏明拉了小提琴,从六岁就开始学小提琴的王子,这次终于现世。这首《想你的365天》,边拉边唱。穿着红色长袖衬衫,白色马甲,闭着眼睛,垂下的睫毛,全身心投入歌曲中。这首歌,为芋头而唱,为支持他的人而唱。
6进5的比赛让人很痛心,就是在这场比赛的时候,明王子走了。灏明走的那一刻,我只听到了所有芋头心碎的声音。不知道自己在眺望什么,我只是的看着看着,然后,无奈的叹气。
这个夏天,因灏明而精彩.. 成长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你得接受这个世界带给你的所有伤害,然后无所谓惧的长大..
王子已经华丽谢幕了,可是所有人不愿意和他说再见,曾经温暖我们心灵的王子,你走了,你离开了曾经辉煌灿烂的舞台,离开了那个狭小的空间。
灯光和花火一起闪亮,也亮不过你的梦想。俞灏明,灏翰宇宙,俞你共明,相信你可以灏令天下,所有灯光只为你闪耀,请继续完成你的梦想,芋头灏明,风雨同行,你的芋头们会永远支持你……
俞灏明,芋头们心里的落世天使
骑着骏马 驾云而来 满目光华
灏明的心愿好大,希望有一天可以养家
灏明的心愿好坚定,希望有一天可以成为真正的歌手
灏明的心里好着急,为什么大家总是看不到他的唱功与实力
可是,谁说过舞台只给唱得最好的人
娴熟的技巧也许可以让人佩服
但只有真诚和用心,才会带来敲打灵魂的欢喜
灏明,太多的观众喜欢你
是因为你不惹尘埃的天真和纯净
为了这份偶遇的喜欢
我们要说,明王子,谢谢你
仿佛夜来风雨,忽然熟了的一枚青果
明王子成长的故事让人如此惊喜
俞灏明,一定还会继续唱歌
1.文献回顾与综述
究竟什么是文化旅游至今尚未达成共识,主要有以下的代表性观点:文化旅游包括对语言、艺术、建筑、古迹、节庆活动、遗产资源、宗教、教育和目的地的感悟等[2];是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对旅游资源内涵进行深入体验,从而得到全方位的精神和文化享受的一种旅游类型[3];是指对体验文化经历有特殊兴趣的游客发生的旅游行为,包括一般的遗产旅游、自然历史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以及农业旅游等[4]。笔者认为文化旅游就是通过一定方法途径进入其他的文化和地区,并了解当地遗产、文化艺术、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一种特定的游览方式。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我国目前对于文化旅游的研究存在很多的不足,如:对于文化旅游的概念模糊不清,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有些甚至将“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混为一谈;国内国外对于文化旅游综述方面的研究较少,还有学者们倾向于对某个地域和某类文化资源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从而没有对文化旅游的概念、结构等问题进行综合宏观的研究;在关注的焦点上国内外对于文化旅游的研究也不同,国外主要研究遗产旅游方面,而国内学者主要研究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与开发等问题。
2.研究方法与设计
2.1方法使用
此次问卷的发放地点为北京市、保定市、天津市和满城县。问卷主要考察四方面信息:旅游资源知名度;汉文化旅游潜在市场分析;汉文化旅游应建项目;汉文化旅游可能受到的制约条件。问卷发放时间为北京2014年6月至7月,发放250份,回收236份,有效问卷193份,有效率81.8%,问卷调查结果有效。除此之外,还应用了访谈法。
2.2 研究区概况
满城汉墓是汉代刘胜和窦绾的墓,其内出土的部分文物资源知名度高。据调查显示:83.4%的人听说过“金缕玉衣”,68.9%的人听说过“长信宫灯”。同时,满城县位于京津冀旅游带,京津石三城中心,靠近白洋淀、琅琊山等知名景区,以大城市为依托,有大量旅游客源和潜在旅游客源。
目前,满城县旅游整体呈现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交通基础设施差、旅游配套不足、单一静态的文化展示等问题。除此之外还存在山水资源破坏严重,实地调查发现汉墓两侧山体已经被部分开采破坏,但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旅游业将发展成为国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等大背景下,满城汉墓发展文化旅游还是有潜力的。
3.发展汉文化旅游应开展的旅游项目
3.1发展汉文化旅游项目指导模型研究
首先应该确定“汉文化”为满城汉墓开发的核心主题。然后在观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娱乐功能、休闲度假功能、教育功能、商业功能。要充分发挥以上四个功能则需要从“吃、住、行、游、娱、购”的角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挖掘,这些内容最终体现在游客的味觉、听觉、视觉、嗅觉和触觉上(图1)。
旅游项目设计中应该在“汉文化”主题下,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娱、购和旅游业发展的全过程中,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动觉等多角度全方位的设计引起客人共鸣、参与性强、互动性强的立体化旅游项目。随着旅游产品和文化资源的高度融合发展,传统单一观光旅游产品正在向体验性、参与性和文化性的多元化产品转化。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市场定位是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对旅游产品的市场定位既要有高雅的宫廷文化,也要有民俗、民间市井草根文化,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文化遗产资源的多元化。
3.2 满城县应开展的旅游项目
满城汉墓旅游项目的开发应遵循上述构建的“满城县汉文化旅游项目设计指导模型”。同时,通过调研与实地考察,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趋势,满城汉墓景区未来应该实现三个转变:由单一观光旅游转向多元休闲度假旅游,由低层次消费游转向涵盖高中低层次的消费游,由汉墓陵墓景区转向汉王宫主题文化景区。
打造汉王宫文化艺术中心。“汉文化”是满城汉墓景区的主题和灵魂,因此必须构建一个汉王宫文化艺术中心传承汉文化。在“汉王宫文化艺术中心”设计展现两汉风韵的大型实景演出、舞台演出等,活化汉文化、传承汉文化、发展演绎汉文化;每年定期举办汉文化论坛节,邀请知名专家参加,探讨汉文化论题,展现汉文化魅力,在中国还缺少汉文化这样高级别的论坛,将汉王宫文化论坛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论坛,以远近闻名的文化论坛来提升满城汉墓的旅游知名度。打造“汉王宫文化艺术中心”旨在发挥娱乐功能、商业功能及教育功能,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给游客以震撼。考虑到可行性和实操性,从人才的引进的角度来讲,汉王宫文化艺术中心内开展的演出、汉文化有关的艺术品展演、文化论坛等是完全可行的。因为满城县濒临北京,歌舞团的引进、专人才的聚集等都非常方便。
规划建设汉王宫博物馆。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景区,应该规划建设“汉王宫博物馆”以介绍宣传汉文化,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的应用,增强游客体验,达到其教育、娱乐等功能。以多馆联合的博物馆群落形态及突破单调乏味的静态展示模式为主要建设思路,建设出土文物展览馆、汉代服装服饰展览馆、汉代风云人物馆、汉代诗歌文化馆、汉代行业百态馆、汉代军事战争馆等;馆内应该有汉代游戏娱乐、多媒体展示、虚拟/数字化展示、场景展示与模拟、活动参与、情境体验等,增强视觉、听觉、嗅觉体验。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长信宫灯”等都已经在省级以上展览馆展出,所以需要有关人员协调“请回”文物。
规划建设做一天汉代百姓体验游基地。约40%游客认为汉文化体验类活动是最吸引游客的项目。满城汉墓附近有个明以前就存在的看守汉墓的守陵村,其历史悠久,和古墓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底蕴的村子里,开展一天汉代百姓体验游是可行的。以守陵村为基地,打造汉代村庄,呈现汉代农家百姓生活场景。对村内房屋建筑统一规划,按照汉代风格进行“穿衣戴帽”的改造。对从业人员开展统一培训,统一着汉代服饰,说汉代语言,展汉代礼仪。同时,通过对汉代饮食文化的研究,在政府的指导和管理下开汉代客栈;通过对汉代各种身份地位人出席乘坐车马进行研究,在守陵村景区内开发汉代出行方式。总之,力求在守陵村内还原汉代的生活方式,增加游客的参与性。
规划建设汉王宫皇家园林。仿照汉代上林苑三十六苑、十二宫、三十五观布局风格,依照汉代宫苑建筑风格,借鉴江南园林成功经验,设计汉代皇室休闲游乐园。重现汉代贵族“身若点漆,水若流泉,粉扇靡效,宴戏鲜欢”的场景和生活方式。使游客体验两千年前贵族的休闲娱乐方式。问卷调查显示对汉王宫宴非常感兴趣和感兴趣的比例分别是34.7%、29.5%,共计64.2%,汉代美食类是游客最喜爱的旅游项,所以在汉王宫皇家园林建筑内群内举办汉宴竞技大赛与汉宴美食文化节,以汉代皇帝为出发点,研发汉宴系列菜肴产品,如高祖艰难开国宴、文景简朴治国宴、孝武盛世荣国宴、烈祖传奇三国宴等。游客在品尝汉代美食的同时深入了解汉展历程。据史料记载,刘胜其人乐酒好内,所以也可以开展“品酒文化节”。借“品酒文化节”和“汉宴美食文化节”从味觉、视觉和嗅觉上打动游客。
罗伯特·詹姆斯·沃勒(1939年——至今),美国著名作家,摄影家、音乐家,代表文学作品有《廊桥遗梦》、《梦系廊桥》、《高原上的探戈》、《曼舞雪松湾》等,其中前三部被合称为“廊桥三部曲”,受到广大读者和批评家的好评。在进行写作活动的过程中,罗伯特·詹姆斯·沃勒擅长于将对于景物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同时融入文学作品中,在构建典型的氛围和环境的同时塑造典型人物,以此突出人物角色和作品内容,表达思想感情。小说《曼舞雪松湾》是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又一部力作,作者凭借自己特有的文学语言和写作风格讲述了一段扣人心弦的关于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在其作品中作者将景物描写和人物刻画相结合,更加加强了艺术效果,突出了作品的文学价值。
一、小说《曼舞雪松湾》中的景物描写
在文学作品的创作活动中,通常景物描写是作品中最不可或缺的部分。景物描写包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将环境中的风景、物体进行描写,作者在文学作品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显示人物角色所处的背景环境,并且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从侧面对于人物角色的内心活动、情绪思想等进行表现、表达。在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小说《曼舞雪松湾》中,作者在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不时的插入对于印度南部的异域风情进行描写,闷热的天气、拥挤的人群、“黑色的山峦”、潺潺的流水等等,这使《曼舞雪松湾》很像是一部游记体小说,在主人公充满浪漫色彩的旅途中与心爱的人邂逅,于是放下了世俗对于爱情、情爱的束缚,两个人开始了缠绵的爱情故事,也就是说,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在作品中对于景物的描写为故事设定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背景。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同时,在小说《曼舞雪松湾》中,作者又常常运用对于景物的描写来侧面烘托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内心感受,例如,“马杜赖西部乡村的早晨甜美、纯净,在热浪和灰尘上升之前,印度总是给人这种感觉”,作者通过“甜美”、“纯净”以及“热浪”、“灰尘”来表现女主人公杰莉内心的矛盾,纠结和挣扎,毕竟她是有妇之夫,和男主人公之间的一见钟情对于丈夫、世俗都是无法接受的,然而对于“甜美”景物和爱情的渴望,又使主人公觉得“也许明天就不会这么甜美纯净了”,所以“管他呢,继续前进吧”。由此可见,景物描写不仅可以对人物角色的活动环境有所交代,还可以表现人物内心想法,更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小说《曼舞雪松湾》中的人物形象刻画
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小说作品中,作者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描写是最为常见一种表现手法。在文学作品写作活动中,作者往往运用对于人物的描写来表现作品内容,以不同人物角色来激励、感动或是刺激读者,使读者通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对于作品内容感同身受。人物形象的刻画通常包括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又可分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在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小说《曼舞雪松湾》中,作者对于男女主人公及其他人物的描写包含了人物描写的这六个方面,其中以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为主要的描写方式,其次是心理描写和肖像描写。小说《曼舞雪松湾》中,作者罗伯特·詹姆斯·沃勒通过对话的形式来表现男女主角的热情、可爱,同时又通过其对于爱情的态度,行为举止来表现其人性方面的自私和贪恋,由此可见,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对于人物性格、人性的描写和塑造是通过对人物言行举止的刻画来表现出来的。又例如,在小说《曼舞雪松湾》中,作者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并没有运用大量的词汇对于男女主人公的外貌进行过多的描绘,读者却依旧可以从双方对于彼此的感情来感受,仿佛可以通过另一方的痴迷表现而看到一张漂亮的脸,或是一个甜美的微笑等等。也就是说,人物描写并不仅仅注重于表现人物角色外在的特点,比如相貌,而是更注意表现人物角色在性格、人性方面所拥有的某一特点,也只有这样的人物形象刻画才能够使典型环境中的人物角色更加具有典型性,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这些年,在与西方基督徒的一系列交谈中,我发现他们论证上帝存在的一个关键证据是:眼睛这么精巧而复杂的器官是怎么来的,无论如何也不是进化论可以解释的,一定是上帝的苦心积虑,妙手偶得。有一天,移居欧洲多年,从来不信神、不拜佛的老舅跑来一本正经地对我说:“我们人类直立行走几十万年,手和脚都在不断进化,脑子也越来越好使了,眼睛却是由上帝创造原装的。”
科学家们的研究似乎也提供了更多佐证。2004年,德国海德堡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发育生物学家Detlev Arendt和Joachim Wittbrodt发现岩虫(Platynereis dumerilii)的眼睛里有和人类完全一样的锥形胞和杆型胞感光受器。而岩虫这种海生环节动物是一种从寒武纪(Cambrian,是显生宙的开始,距今约5亿4千2百万年前 - 4亿8千8百万年,编者注)到现在五亿年中几乎没有变化的活化石。五亿年前的寒武纪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谜,我们找到的化石最早就起始于寒武纪,再往前,地球的生命纪录里是一片空白。大概是寒武纪之前仅有的软体动物,无骨骼留不下化石,所以达尔文的进化论其实没有起点,可以说是凭空开始。在寒武纪,所有动物的祖先一瞬间全出现了,它们很多复杂的生物结构,包括眼睛,除了万能的上帝还能有谁创造得出来?
与上帝创造论不同,目前有一种尚需要化石证明的进化论推论假说:在漫长的生物进化之路上,能够有固定进食场所和固定休憩场所的个体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这个假说说白了,就是能经常找到食物繁茂的地方用餐,再回到隐蔽安静的地方睡觉,生育的那些“谨慎型”小虫比四处撞大运生活的小虫活得长些。这就需要它们能找到路并有方向感,进而需要它们至少有感受光的能力。我们试一试在阳光下伸出手臂,特别是盛夏,很容易就能感觉到光大致从哪个方向来,但不精确。生物进化讲究效率,如果小个头生物有一个细胞专门感受光线,那么肯定既经济又高效,但是只是感受到光的方向却感不到角度,一样无法定位。于是为了吃饭活命,高级一点的动物的感光细胞就可能有了下列进化:
左边图的感光细胞在进化中自我凹陷以获得光线具体而精确的方位角度,右边是覆盖在外的表皮细胞进化成“透镜”以汇聚更多的光线。右图最下,表示最后得到的进化结果,也就是现在动物的眼睛结构。而如左图最下所示,眼睛发展到这一步就已经是一架小孔成像相机了。
小孔相机是谁发明的?要我说,如果非要有一个人的话,那就是上帝。人类只不过在一步步地模仿上帝造物。
小孔成像是人类最早观察到的影像。传说在北非的沙漠里,阿拉伯商队白天休息时会在自己的黑色帐篷壁上戳些小洞,这样外面的世界透过小洞可以映射到帐篷的另一侧,商人们既使休息时也可以看到他们的货物和骆驼,以免被偷或恶意便溺。我国春秋时期的大家――墨子在公元前400年就用文字记述了小孔成像。在西方,公元前330年亚里士多德也观察到了同样的事情。小孔成像的历史不可谓不久,可它却也几乎是古典工艺复苏运动里最晚重新发展起来的摄影技艺。原因很简单,光靠小孔投射的光线实在太弱了。看到容易,拍下来就难了。只有时代进步了,感光材料感光能力相当高了以后,才有可能把它如实记录下来。
现存最早的一批小孔成像照片是由有着“考古学之父”美称的英国人福林德斯・皮特里(Flinders Petrie 1853-1942年)于1881年在挖掘埃及吉萨金字塔时拍摄的。有意思的是,这位考古学大家既有钱又有技术,却没有去购买一架当时已经成熟的带镜头的干版相机,而是自己研究、设计制作了一台3×4英寸底片的针孔相机专门来拍大金字塔,记录他的重大考古发掘工作,柯达公司甚至还为他专门制作了一批底片。大概他觉得光线只有不经过玻璃而直接作用于底片才真实可信吧。
针孔相机结构极其简单,一个暗盒,打一个小孔就可以拍摄了。但它又有些复杂,看似随意的一系列组合其实通过复杂的公式计算得出。针孔的大小、焦距的选择、底片的大小、以及曝光时间都有公式计算。只有在一切都合适的时候才能得到一张比较清晰的照片,否则都是模模糊糊的。好在它的成本很便宜,十九世纪末便有好多家公司都在生产这种不用镜片的廉价相机,一时风靡全世界。
以下是四种最广泛实用的最佳针孔孔径和对应的焦距、光圈数据表格:
不过好景不长。1888年,乔治・伊士曼推出了名为“The Kodak” 的带镜头小相机,内装能拍摄100张照片的胶卷,总共才卖25美元,瞬间席卷市场。小孔成像相机不是对手,只能黯然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