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药物分析

药物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药物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药物分析

药物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药物分析 课程改革 模块

药物分析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面向医药企业从事药品检验的技术人员,传统的教学都是先讲授药物分析的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再安排相应的实验操作进行实践强化,这样的课程教学方式,虽然学生一般都能通过正常的书面理论考试,但是当面对实际的药品分析任务时,很多人都会一筹莫展,不知该从何下手,这显然不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校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中心,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将药物分析的实际工作任务引入到教学中去,并结合实际情况,尽可能地创设真实工作场景,以学生能胜任工作任务为最终目的进行了课程改革,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取得了初步的改观。

1.药物分析课程改革依据

1.1药物分析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

药物分析岗位有很多:如,生产过程中的原辅料、中间体的分析,成品的相关项目分析、包装材料的检验等等。这些岗位的共同点就是,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分析方法和手段,以某一项目为检验对象,按照质量标准规定的方法和技术指标进行分析判断。而完成这些任务所需具备的能力包括:药品质量标准的正确理解、试剂试液的正确准备、检验仪器的正确选择与熟练的操作技能等。

1.2药物分析课程目标确定

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药品质量观念和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务实的工作态度,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职业心态,并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能用所学知识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能力。

2.药物分析课程改革实践

2.1重新划分教学模块

我们与药剂组和药化组进行讨论,最终设置了以药品的合成至制剂成品检测为主线,同时兼顾原辅料的检测和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的教学思路,将课程划分为三大模块。

第一模块为基本分析能力的培养,包括药品质量管理知识的灌输和基本分析技能的强化。在这一模块,特别强调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角转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的焦点要从教师教药物分析转到学生学药物分析,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其感知教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强调药品质量的重要性时,可以结合目前假药劣药给人民群众健康造成重大损害并受到法律追究的实例来说明。例如安徽华源的“欣弗注射液”导致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损害事件;齐齐哈尔第二制药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因使用了强毒的工业溶剂二甘醇原料,导致多名患者肾功能衰竭的实际案例,发人深省,使同学们产生作为药学人员要把好药品质量关,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社会责任感。在讲述鉴别检查等方法时,我们可以设置问题情境。带着问题钻研教材,拟出讨论题,逐步设置问题,深入浅出,使大部分同学能给予积极回应,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二模块为具体药物具体分析,这是核心模块,一方面根据学校现有条件,跟踪典型药物制剂的生产合成各个环节检验分析;另外也选择分析方法具有代表性的常见药物为载体实施教学;有时也适当介绍一些有较好发展前景并已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制剂(如胶囊剂等)的分析方法。例如阿司匹林,是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它的合成制备至最后的压片在我们的中职教学(药物化学和药物制剂)中都有相关要求,我们整个药学组经过讨论后,调整课程安排,让学生从原料选择、反应条件控制、白色结晶的产出及最后压片进行全程跟踪,并要求查阅质量标准,据此对于原料、半成品、成品以及片剂进行相关项目检验,并要求从检验所需试剂仪器等方面都自主选择。若检查结果、现象与标准规定不太符合时,需要引导同学们去思考为什么,可以怎么解决,该做怎样的结果判断。在这样的一个周转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对制药企业的生产检验流程有个初步了解,同时也锻炼了操作技能,并将之前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达到学以所用。

对于某些结构很有特点的药物,我们会在基本结构等介绍完之后,布置设计题,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对象,收集资料,分组讨论,最终根据实际条件确定其分析方法,而我们则根据其方案和动手能力给出综合评价和成绩。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知识系统上将现代药学的理论与实际进行衔接,从专业视角去接触新方法,类似这样的教学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模块为综合培训,通过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机会去企业顶岗实习,真正地达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2.2利用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

多媒体教学,不仅可用于常规教学,把知识体系归纳得条理性非常强,特别是在某些实验技能课程实践中,对于一些实验成本大、难度高、难以实地实体教学的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信息,其效果胜过冗长繁杂的言语解析,并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药分实验中的液相、气相色谱仪的教学,借助这样的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并且节约了教学成本。

2.3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按照以往的课程教学思路,考试形式必定是以理论考试为主,重点考核学生对药物分析方法、原理等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内容一般局限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原理等,忽视药物分析理论知识的应用,考试题型多为填空题、是非题、判断题、计算题。这显然与改革后的课程教学目标不吻合。

为了有效检验教学效果,客观地评价学生对药物检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原理掌握的程度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程度,我们在考核方式及考核内容上进行了改革。采用项目综合的评定形式来进行考核,相关项目主要包括基础理论试题、药品质量标准的查阅、常用药物的设计分析等几个方面。例如在常用药物的分析这个部分,我们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待检药品及相应的质量标准,然后围绕如何完成实际检验工作,从试剂的选用、溶液的配制、仪器的选用与校正、测定的原理、结果的判断、检验记录与报告书的书写、试验现象的分析、异常情况的处理等方面出一些考试题目。这样,教学组织及学习效果评价都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凸显了药学类职业教育的特色。

总之,中职类药物分析的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使学生真正熟练掌握药物分析的实验要求,加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强烈的药品质量安全控制意识,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达到“学是为了更好的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文英.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药学教育.

2005(01).

[2]吴英,吴红.高职药物分析探讨[J].牡丹江医学学报.2008(6):86-87.

[3]杜娜.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01).

药物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门诊药房 抗菌药物 处方 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008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月的门诊处方5000张,分别统计含抗菌药物的处方数、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和给药途径、处方量居前10位的抗菌药物、抗菌药物联用情况,将所有数据汇总整理后用Excel 2000制作成表格。按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对抗菌药物处方加以分析。

结 果

抗菌药物给药途径统计:在抽查的5000张处方中,抗菌药物处方2209张,占总处方的4418%;抗菌药物给药途径为口服的有863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3907%,使用了注射剂的有1256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5686%,外用途径的90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407%。

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共涉及7大类药物,居前3位的分别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见表1。

处方量居前10位的抗菌药物及排序情况,见表2。

抗菌药物联用情况统计:抗菌药物以单独使用为主,其中单用的有1671张,二联应用的有530张,三联应用的有8张,分别占抗菌药物处方的7565%、2399%、036%,且联用形式较多。抗菌药物主要联用形式,见表3。

讨 论

合理、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使用抗菌药物,体现了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和医疗质量水平。

本院统计结果显示,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数占总处方数的4418%,低于江苏省卫生厅规定的50%,但与WHO要求的低于30%尚有一定差距,我院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有降低的空间。注射抗菌药物处方数超过50%(5686%),使用率较高,口服抗菌药物处方数较低(3907%),门诊患者一般病情较轻,在病因诊断明确的情况下首选毒性小、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的口服抗菌药物,本院虽是一所基层医院,但地处经济较发达地区,医保覆盖面广,医师往往为了尽快治愈疾病而使用注射剂。

门诊使用量居前3位的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具有抗菌作用强,毒性小,不良反应少而成为临床首选。其中第2代、第3代头孢菌素由于品种多,临床便于选择。第3代喹诺酮类品种多,第4代比第3代吸收更快,分布更广,血浆半衰期更长,可1天1次给药,可用于需氧菌、厌氧菌及混合感染的治疗,但喹诺酮类药物损伤负重关节的软组织,不宜用于儿童、孕妇、哺乳妇女[1],故使用率不如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谱广,效力强,可作用于支原体和衣原体,治疗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且口服剂型多,品种多,因此受临床肯定。青霉素类因为需做皮试,氨基苷类由于肾毒性、耳毒性,使用率较低。

门诊处方量居前10位的抗菌药物中,头孢呋辛处方量最高,其为半合成的第2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广,有较好的耐革兰阴性菌的β-内酰胺酶的性能[2];青霉素钠价格低廉;阿奇霉素为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抗菌作用强,口服吸收好,组织分布广、半衰期长(约41小时),对G+球菌、某些G-杆菌、厌氧菌、脆弱杆菌以及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均有作用,对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的作用比红霉素强4倍,故应用较广泛;左氧氟沙星和洛美沙星对G+球菌和G-杆菌均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左氧氟沙星具有高效、低毒、价廉、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应用较广泛;替硝唑和复方甲硝唑对厌氧菌、滴虫、阿米巴原虫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头孢匹胺钠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耐酶;头孢西丁对G-杆菌作用强,对一些厌氧菌有良好的作用。基于上述理由,这些药物在本院门诊使用率较高。

一般细菌感染时,单一用药即可,但对于复杂的细菌感染或者单一用药不能控制的感染则需要联合用药。本院门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单用为7565%,二联用药为2399%,三联用药为036%,说明本院应用情况较为规范、合理。在联合用药中,多数是合理的,如硝咪唑类和其他抗需氧菌药物的联用,治疗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临床疗效肯定;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联用,有44%的协同作用[3]。

在此次处方调查中,也发现在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①用药方案不合理: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除头孢曲松外)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应分2~4次给药,但处方中1日1次给药多见。②药理拮抗:a 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与大环内酯类联用,如头孢呋辛与阿奇霉素联用,前者为繁殖期杀菌剂,后者为静止期抑菌剂,曾经有专家认为因为大环内酯类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从而使头孢菌素类或青霉素类不能发挥杀菌效力,导致拮抗作用,但目前也有专家认为,对于怀疑可能有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如支原体、军团菌等)的患者,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合用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4]。如要用,可错开配合用药时间。b抗菌药物与微生态制剂合用,如头孢克洛和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后者为活菌制剂,会因前者的存在而被杀灭,而前者会因后者的存在而使药效降低。两者宜分开服用,以发挥各自的疗效而达到治疗目的。③重复用药:如青霉素钠和头孢曲松钠联用,阿奇霉素和螺旋霉素联用,前者均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后者均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机制相同,合用药效不会增强,反而会增加药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极易引起细菌的耐药性增强[5],虽处方数量不多,但应引起临床重视。

综上所述,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引起临床重视,如注射剂使用率较高等问题,医师应做好与患者的沟通,根据其病情来选择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抗菌药物,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杨宝峰.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0.

2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9.

3 王旭梅.某医院门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中外医疗,2009,28:14.

药物分析范文第3篇

1改革药分实验考试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

以前的实验考核基本上都是全班在一个实验室做同一个实验内容,以实验结果作为主要评分指标.存在片面性。对实验理论考核有余.而对实验动手操作能力考核不足.难以引起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高度重视和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对此.本课题一改往El实验考试的弊端.赋予药物分析实验考核以崭新的内容和含义.主要作用如下。

1.1增强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

改变过去那种把实验结果作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做法.把基本操作考试、实验态度、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作为综合评定指标使学生养成重视实验操作、尊重实验结果、规范实验报告的正确实验态度.在平时学习中重视实验课程.激发学习的自觉性。

1.2改革实验考核方法

通过尝试着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实验.考核内容以抽签方式确定,内容不同等措施,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同时也拓宽了学生应用能力的范围更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操作技能。

2方法与结果

2.1内容安排

2.1.1分组

校内药学专业2009级药学大专班学生270名.分9组.3O人一组.每组30分钟考核

2.1.2抽签

三项考试内容(滴定、薄层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打印成纸条.每项10张,每组学生随机抽取,抽到哪项考核哪项,并当场交实验报告。

2.1.3评分

每项考核有专门的打分表.针对该考核内容制定.操作占分70%报告占分30%。每位老师同时为5位同学打分。

2.2结果

抽取其中60人作成绩分析.以满分为100分计.最低分为55分最高分100分,平均成绩为93.65分,详见下表。

药物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肺结核 抗结核药物 药物性肝损害

中图分类号:R97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262-01

抗结核药如利福平、吡嗪酰胺、异烟肼等对肝脏均有不同程度毒性作用,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有部分患者会发生药物性肝损害,常导致结核患者化疗方案中断或更改,因此如何快速解除或减轻药物性肝损害,使患者治疗顺利进行,是临床函待解决的问题。我院近10年来共收治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患者900例,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选择病例900例,均为住院结核患者,其中既往有肝炎病史者588例,占病例总数的65.3%。所有病例抗结核治疗前肝功能均正常。

1.2 观察指标 在抗结核治疗后每半月或一月查1次肝功能,若中途出现肝损害症状及体征时,则及时检查肝功能。主要观察指标为血清胆红素(TBil、DBil)、转氨酶(ALT、AST)。化疗开始时检测肝功能指标均正常,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超过80U/L(2倍于正常值上限),或血清总胆红素(TBil)≤2倍正常值,为轻度肝损害。转氨酶单项上升达5-10倍于正常值或ALT<5倍正常值但TBil达2-5倍于正常值为中度肝损害。如TBil≥5倍正常值,并出现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频繁的恶心、呕吐,则认为是重度肝损害。

1.3 血清ALT升高时间 用抗结核药后<2周 136例15.1(%),2-4周 245例27.2(%),4-8周 213例23.7(%),8-12周 161例17.9(%),>12周 145例16.1(%)(附表一)

1.4 治疗 轻度肝损害者,在保肝治疗的基础上继续抗结核治疗,并密切监测肝功能;中度肝损害者,停用一切可导致肝损害的抗结核药,给予解毒、保肝和降酶等治疗,如口服联苯双酯,静滴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等,疗程1~2周,重症者疗程2~4周;重度肝损害者,①立即停用全部抗结核药物,去除病因。②促进黄疸消退,早期短程使用糖皮质激素和熊去氧胆酸。③加速肝细胞解毒,促进肝细胞恢复: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复方甘草酸苷、S-腺苷-L-蛋氨酸静滴。④补充支链氨基酸和白蛋白,重症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或重度胆汁淤积时还可采用血液透析、血浆置换等人工肝脏支持治疗。

2 结果

治疗效果 出现肝损害最早的在疗程的第7天,最晚的在疗程的第4个月。本组900例肝损害中,有884例(98.2%)得到治愈及缓解,有16例(1.8%)因发展为爆发型重症肝炎、肝性脑病,经治疗无效死亡,均为HBV-DNA阳性者。

3 讨论

药物性肝损害是结核病治疗过程中最为常见的严重的不良反应。抗结核药引起的肝损害已成为治疗上的一大难题。由于肝损害,部分结核患者不得不中断抗结核治疗,是导致抗结核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抗结核药的肝脏毒性机制仍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造成肝损害的机制主要包括毒性反应与过敏反应[1],前者与药物剂量有关,可以预测:后者与剂量无关,难以预测。药物性肝损害可发生在既往无肝病史的结核病人,本组900例中有312例(34.7%);亦可发生在原来就有不同程度的肝炎患者,本组900例中有588例(65.3%),明显高于无肝炎病史组,两者差异显著(P<0.01)。已有文献[2]报道,慢性肝炎患者在抗结核过程中出现肝损害的几率比无肝炎者明显增高,考虑可能原因如下:肝脏疾病时,肝血流灌注障碍,血流量减少,使药物清除率下降,肝固有清除率减少,肝病者血浆白蛋白含量下降,降低了血浆白蛋白与药物的结合,这些改变均导致多种药物清除变慢,生物半衰期延长,游离药物浓度增加,从而增加了毒性,以上因素使患者对抗结核药物的耐受力下降,导致肝损害加重。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病毒载量高的发生重度肝损害危险性较大[3]。故有慢性肝炎的患者在应用药物时更应慎重,避免滥用药物。

另有研究表明,对于易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高危人群,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尽早调整治疗方案。在全面护肝基础上尽量选用异烟肼、利福喷丁、乙胺丁醇、链霉素、氟喹诺酮类等对肝脏影响较小的抗痨药物组成化疗方案,并适当延长疗程至9-12个月,可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减少耐药的发生,提高结核病的治愈率[4-6]。目前临床上将血清ALT、AST、ALP、TBIL、DBIL、ALB等6项指标作为评价肝功能的指标[7],并将肝功能损伤分为轻、中、重度损伤。对于ALT升高在正常值3倍以内,无明显临床症状者,可继续抗结核治疗,但要加强解毒,护肝和降酶治疗,严密监测肝功能变化。一旦发现ALT继续上升,立即停用抗结核药,并对症处理[8]。本文900例肝功能损害患者中,有64.4%的病例在护肝降酶治疗下继续抗结核治疗并完成疗程;27.6%的病例停用抗结核药,并给予解毒、护肝、降酶治疗,肝功能恢复正常;6.2%的病例肝功能损害严重,经长达3个月的综合治疗肝功能才恢复正常;1.8%的病例因发展为爆发性重症肝炎、肝性脑病,经治疗无效死亡。因此,笔者认为,其对药物性肝损害何时停用抗结核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培元.应重视肝脏疾患时抗结核药物损害[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8,21:643.

[2]查勇,赵燕,覃正碧.我国基本药物的地位与合理用药[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5):95-96.

[3]黄章.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肝功能损害的观察.广西医学,2009,31(3):415-41.

[4]王智颖,徐雪荣.我院医院制剂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7):143-144

梁少琼,廖朝峰,刘桂珍.2007年我院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应用统计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19-21.

[5]王其柱,徐穆民.喹诺酮类药物所致的药源性疾病[J].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9):113

[6]彭文伟.传染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7.

[7]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00.

药物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药物性肝病;临床特点;分析;中药

[中图分类号] R5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2(a)-0021-02

Clinical analysis of 128 cases with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HU Zhiming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People's Hospital of Taojiang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 Taojiang 413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28 cases with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various drugs which could result in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25.00%) and anti-tuberculosis drugs (20.31%) taking the maximum of proportion. There were 75 cases with liver cell type, 36 cases with bile stasis type, and 17 cases with the mixed type. As to the onset time, there were 5 cases (< 1 week), 11 cases (1-5 week), 46 cases (6-12 week), 35 cases(13-19 week), 7 cases (20-26 week), 15 cases (27-33 week) and 9 cases (> 33 week). 115 cases had good prognosis, while the other 13 cases had bad prognosis including 12 patients with severe hepatitis and one death. Conclus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and anti-tuberculosis drugs are the main kinds of drugs, which can cause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and the liver function of patients taking these drugs should be regularly detected.

[Key words] 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 Clinical features; Analys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药物性肝病(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在临床上表现症状多样,可表现为发热、皮疹、黄疸以及转氨酶升高等,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在西方国家,由药物引起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占全部肝功能衰竭患者的10%~52%。有文献报道显示,药物性肝病占所有药物损害病例的10%~15%[1]。由于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实验室检查又缺乏特异性,因此常常易导致漏诊、误治。现对本院2002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入院的12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28例,均为本院于2002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2],其中,男72例,女56例,年龄15~73岁,平均年龄49.1岁。<20岁患者12例,占9.38%;20~40岁者38例,占29.69%;41~60岁者57例,占44.53%;61~80岁者21例,占16.41%。

1.2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其中无症状,仅查体发现肝功能异常者8例(6.25%),乏力、纳差72例(56.25%),恶心、呕吐43例(33.59%),发热11例(8.59%),皮疹、皮肤瘙痒25例(19.53%),右上腹不适或胀痛38例(29.69%),尿黄8例(6.25%),不同程度黄疸45例(35.16%),所有患者病毒学指标均为阴性。

1.3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嗜酸粒细胞增高78例(60.94%);(2)肝功能:转氨酶升高128例(100.00%),天门冬氨酸转肽酶(AST)升高89例(69.53%),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55例(42.97%),碱性磷酸酶升高61例(47.66%),乳酸脱氢酶升高61例(47.66%);(3)血凝:凝血酶原时间

1.4 治疗方法

本组12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中,经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病后,立即停止了使用有关或可疑的药物,卧床休息,采用高蛋白、高糖、低脂饮食,补充维生素B、C、E,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以补充肝内SH基因,淤胆可应用熊去氧胆酸、消胆胺、苯妥英钠、短期糖皮质激素等支持、对症等治疗。

2结果

2.1治疗结果

本组12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中,经治疗后,115例患者预后良好,12例发生重型肝炎,1例老年患者死亡。

2.2引起药物性肝炎的药物名称及其构成百分比

本组128例患者中,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包括治疗肾结石、风湿和皮肤病等应用中草药及中成药、抗结核药、中枢神经系统用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药、肿瘤化疗药、降血脂药、降血糖药和抗生素类药物,所占比例如表1。

2.3临床分型

128例患者中,肝细胞型患者75例,胆汁淤滞型36例,混合型17例。

2.4发病时间

从用药到发病的时间,<1周患者5例,1~5周患者11例,6~12周患者46例,13~19周患者35例,20~26周患者7例,27~33周患者15例,>33周患者9例。

3 讨论

药物性肝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发生仅次于药物疹和药物热,位居药物反应的第三,发生率在药物反应中占10%~15%。药物性肝病是指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肝脏受药物原型及其代谢产物损害或发生变态反应所致的医源性疾病,它是由药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和变态反应而引起肝脏不同程度的损伤。其发生机制为药物的直接毒性、代谢异常和变态反应,即代谢特异体质和过敏特异体质。药物能够对肝脏引起损害取决于许多因素。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药物对肝脏的损害程度,二是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3-4]。

据相关资料统计,临床上能够引起肝损害的药物至少有500~1 000种。各类药物引起肝损伤的比例国内外报道不一致,在本组资料中在能够引起肝脏损害的诸多药物中,其中中草药及中成药(25.00%)、抗结核药(20.31%)所占比例最多,分析其形成原因如下:(1)长期以来,人们的观念里一直都存在着一个误区,尤其在农村,他们认为中药无毒、安全、可靠,其实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目前对中草药的毒理学研究做得太少,中药的肝毒性可以是药物本身的或者是它的代谢产物直接对机体产生的毒性,因此中草药的本身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5]。(2)抗结核药物也存在着致病的多种因素,因为有大多数抗结核药物都有不同程度损害肝脏的作用,彼此都可以增加肝毒性,并且目前抗结核治疗的疗程长,而且联合用药,这些都导致了药物性肝炎的发生。文献中报道,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对肝脏的损害作用明显,联合用药其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高达17.2%~25.0%[6],少数能发生重症肝炎。因此作为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此类药物的适应证,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如发生不良反应应当及时处理。

药物性肝病的预防极为重要。因此,应尽量少用药,肝病患者对那些名目繁多的“护肝药”更不可滥用,同时应改变中草药无不良反应的观点,对于肝脏受损害的患者以及老年人、新生儿与早产儿应更加谨慎用药[7]。总之,我国是肝炎大国,更应该注意对药物性肝病的预防。

[参考文献]

[1] 朱鸿杰,李星,杨孝顺,等. 38例药物性肝炎的临床分析[J]. 吉林医学,2011,32(9):1730-1731.

[2] 陈成伟. 药物性肝病发病机制及诊治[J]. 传染病信息,2007,20(3):147-150.

[3] 张世强,刘涛. 药物性肝病诊治分析[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12):1842.

[4] 欧大联,何林方,吴小平. 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炎128例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22):3319-3321.

[5] 刘平. 中草药的肝损伤的问题[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9,4(12):2119.

[6] 李新成. 药物性肝炎临床治疗体会[J]. 吉林医药,2011,32(15):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