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曲高和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北京信托――黄金一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信托期限:2年;信托规模:6000万元;资金门槛:100万元;预期年收益率:7%;资金运用:信托资金将以信托贷款的方式提供给深圳富理实业有限公司,富理实业将信托贷款资金购买黄金现货,用于黄金礼品生产加工、销售。
担保情况:
1、富理实业全部股东将其所持有的富理实业的全部股权质押给受托人,作为富理实业清偿信托贷款本息的质押担保。
2、富理实业以其黄金原料、黄金礼品半成品、黄金礼品成品对其在贷款合同项下清偿贷款本息的义务提供质押担保。
3、北京信托向富理实业派驻的财务管理人员实施对黄金礼品生产及资金的监控。
律师点评:
所谓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通俗地讲,就是投资者将自己的财产委托他人代为管理和处置。而黄金信托,则指投资者将自己的财产委托给信托机构投资于黄金市场领域。信托机构选择的黄金投资品种,委托人只有知情权,不能对受托人的市场经营及品种选择进行干预。受托人可以选择黄金期货、实物黄金投资、纸黄金以及其他黄金投资品种。和黄金期货、实物黄金、纸黄金等一样,黄金信托也属于一种黄金投资方式,所不同的是,黄金信托为间接投资,投资者自己不直接进行黄金投资,而是将资金委托黄金市场的专业机构进行黄金市场的集合理财。
与其他信托产品相似,黄金信托投资门槛都比较高。市场上的黄金信托产品募集的资金总量并不大,大都在5000万元左右,加上信托投资受到不超过50个自然人投资的份额限制,从而导致黄金信托投资的门槛普遍较高,因此,动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起始投资金额只适用于高端投资者。以北京信托――黄金一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为例,起步投资金额为100万元,仅此一项就将很多中小投资者拒之门外。
与其他黄金投资方式相比,黄金信托产品的流动性也稍显逊色。一般的黄金信托产品期限2年,最早的产品不设置开放日,后逐步改为一年有一次开放日,直到最近的一款产品设置为3个月开放一次。很显然,其流动性还不如基金,更难以和黄金期货、黄金T+D、纸黄金等其他黄金投资方式相媲美。
发音: qǔ gāo hè guǎ
释义: 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出处: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示例: 我在省城,只听人称赞靓云,从没有人说起逸云,可知道~呢!(清·刘鹗《老残游记·续篇》第五回)
姜强国,诗人,作家,建筑艺术家。
小时候跟随父母走遍大半个中国,长大后独自游历大半个世界。
经历了与中国所处历史时期同样的苦难与欢乐。
出版过多种诗文、建筑艺术以及摄影等著作16部(集)。
听胡雁的歌,竟使我热泪盈眶。
她的歌唱里有惊涛裂岸中翻江倒海的气势,有溪谷静流里安谧晶莹的共鸣,有长风掠过大森林树梢的呼啸,有万里雪飘的古今情怀渲染大地的壮丽。
歌声导游,道路越走越宽广。
听懂了胡雁所表现的诗画一样多情多彩的歌唱,逶迤起伏的声线就会把我们的视野拉到四面八方。
从帕米尔高原深情的礼赞到西西里太阳热烈的情调,从青松气质红梅品格的祖国之恋到江山多娇的大气磅礴,一个民族的胸怀放大到了极致,把词《沁园春・雪》放歌出一片崭新的境界,那种唱断关山回肠荡气的激情演绎,是一支天歌,一曲绝唱。
胡雁的歌唱展开了阳光的灿烂,夜色的透明,钢铁的花朵绽放,玫瑰的语感铿锵。
是情感的声音,空灵的声音,精神的声音,物质的声音,水晶的声音(crystal clear),天上的声音,风格的声音,纯粹的声音。
歌唱是一种使命,歌者用灵魂演绎使命。
歌唱艺术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表现了最好的状态。
绘画的黑与白之间,有许多种的灰;声音的亮和暗之间,同样是一种过渡的音色。
音乐是一种感觉,旋律是一种感觉,节奏是一种感觉,声音是一种感觉。
歌者的思绪如网般的撒出收拢,音符与旋律之间,是声音缓冲的地带。
歌者在自然这巨大的镜子面前隐身了。
音乐和声音,哪个是现实?哪个是梦?
谁又在谁的想象里?想象又在想象谁?
由音符自然结构成一个旋律,幻想强大的力量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胡雁,你歌声的箭射中了目标,旋律离弦而去。
我们失去了一段歌唱的历史,就收获了一次闪光的创作。
创作着,歌唱着,做一个时代的创造者,做一个歌者。这一切并不代表什么,意味什么,时间会在明天将所有这一切掩埋。
但是,我们创作着、歌唱着,是为了人生更加美好。终有一天,灵魂在上下左右的轮转中,回到阳光灿烂的自然。
胡雁的声音完成一个瞬间。一个时空的瞬间。一个现实的瞬间。一个浪漫的瞬间。我们一直期望大彻大悟自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瞬间?谁的瞬间?
就算失去了全部拥有和渴望拥有的种种收获,永远都不要失去播种里的自己和声音中的自己。
声音可以是自然的,如风如雨如大地上的惊雷。
可以是水。大潮的,湍急的,碧波的,涓涓细流的。
可以是金属。钢铁的,钛合金的,金银的,铜的。
胡雁的声音更接近于铜质量。青铜的,古铜的,现代铜的,合金铜的。柔韧的强度和密度,令我们在铜的质感里,听到了那种凝固的、飞扬的、饱满的、丰硕的天籁之声。在单纯而又复杂的音色结构里,一种柔和并且烁亮的光泽,在时空里闪射,那是一种穿透传统与现代、民族和习惯的声线,我们记忆深刻。
我们在音乐中有太多的邂逅。
其实,声音的世界极端的纯粹,音乐的天地无比的宁静。尽管音乐可以是复杂的,声音可以是深层的。
声音起来了,音乐倒下了。
情感的留白,思绪的浓彩,我们在音乐的雨中站着,不说话,就能感悟什么是美好。
感知的力量中,声音的情感永远比音乐的感慨单纯洁净。
声音往往比音乐作品的本身更加激情。
声音比音乐作品总是更具手舞足蹈强烈的动感。
很多的音乐都是对一种情感的戏说,很多的声音都是对一段历史的歪曲。
很多的声音是为了呼应未来,很多的音乐表达了城市与人群的冲动。
音乐不为去娱乐大众或是制造风尚,歌声不是去挑衅自然或是批判城市。
声音脱离了大地的控制和自然的约束,待所有的支撑都与基础脱离了结构的关系,我们开始感知时间和空间的具象美和意象美。
胡雁歌声中的自然――河流、山峰、草原、土地,不再是河流、山峰、草原、土地。这是一片在灵魂深处改造得异常干净、美丽、安静的自然。
清风明月,虚谷净水。一切可能表达的声音,其实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
这个时代,已经鲜有人提及纯情这个话题,那似乎已变成一个古老的无人关注的传说。
我们在与音乐相逢的此时此刻,我们就是时间的爱人,所有的失去的时间都是我们的爱情。
在物质疯狂扫荡精神的滚滚红尘里,歌唱成为我们最原始、最由衷、最美好的愿望。
天下的人拉紧了手,用经典的目光注视彼此,歌声燃烧了黎明的早霞,晨光四溅,钢花四溅。
胡雁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以刻骨铭心的歌声和音色的美感把我们带入一个美丽新世纪,我们至少可以在她歌唱的氛围里,找到另一种暂离尘嚣的纯净和宁静。
胡雁歌声的艺术魅力在于她表现了这个时代久违的纯粹――乐感的纯粹,音色的纯粹,情感的纯粹,精神的纯粹。
我们不必在结构旋律时背负音乐的重量,也不需要在探讨技巧时强调声线的完美。
喑哑的人喑哑了,歌唱的人歌唱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支歌。
正如村上春树灵魂里的那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相逢了。
音乐的故事就是未来的想象。歌声的传统肯定今天的传奇。
世界上有什么东西能够恒久存在?我相信有,而这最具物质与精神象征的东西有一种是建筑,有一种是诗歌。
建筑结构着我们憧憬未来的象征,诗歌燃烧起我们指点江山的激情。
停止建筑,歌声的翅膀折断于高天的流云。
失去歌声,每一座建筑都将变得丑陋和无序。
胡雁在对于时间的感悟和生活的沉淀里,千锤百炼了歌唱的物质精神,并在歌唱艺术里领略了歌唱之外的功夫。
建筑批判坍塌在设计面前的无奈。歌者批判没有灵魂的声音。
为歌唱而歌唱的悲哀,是空洞的躯壳里出逃的声音。音符咀嚼时空,星星在黑暗中,咀嚼灵魂。
声音的探索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不是要你去重新发现新大陆,而在于培养一个崭新的听觉和全新的视角,准确的审美观念和破旧立新并且摧毁旧我的勇气。
歌唱犹如化妆。化妆的最高水准就是不留痕迹的化妆,歌唱的最高境界就是你忘记歌唱的自己。
反歌唱观念的核心精神就是使声音感觉更加自然,那是一种自然感受所演绎出来的心旷神怡。
胡雁,非常明白那一种感觉。并且可以在那种境界里随心所欲。
歌唱艺术如同建筑艺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说法,使我们陷于井底之蛙的弱视和无奈。这种看似正确的说法,致使我们几代人误解了民族与世界的关系。
中国的声乐教授大师金铁霖在这个领域付出了毕生的努力和探索,他在尝试民族声乐摆脱自身束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尽管他在某种意义上减弱了许多歌手的个性化风格。
任何时代,任何时间,任何区域,任何审美都已反复证实了一个道理:民族的就是民族的,世界的才真正是世界的。
人们以回避事物实质的简单方法,把民族说成是世界的,再把世界论证为民族的。
这种习惯论点,暗藏了一种不易察见的危机。令我们分辩不清世界与民族的距离和关系,它将使人类在事实的现在和遥远的未来受到伤害。
民族的形象只能是民族的形象。无论它多么的独树一帜,无论它如何的与众不同。
它既有难以复制民族特征,又有源于传统的固执风格。因为如此,它一出世就打上了深深的区域性和局限性的民族烙印。
只有世界的才能是世界的,它宏观,它纵深于人类几近所有的领域,它具有广泛的美学倾向和审美认同。
胡雁站民族的起点上,唱出世界的声音。在这个领域里,完成一次又一次的蜕化与转变,你从江南的那个湿润柔软的舞台,从容不迫地完成歌唱艺术最为艰难、最为质朴、最为脱胎换骨的转身,一步跨越了一个区域的千山万水。
以民族的方言和世界说话,在世界的声音里与民族邂逅。
歌唱使我们知道了我们到底是谁。
创作是一个人的狂欢,歌唱是一群人的孤单。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量在音乐时空山呼海啸,一日千里。
时光是会穿梭的。如果把音乐如诗如歌如山水如画卷一样的展开,音乐就是一个旅程,歌唱的人就是旅途上的者。
拂袖于万水千山,听书在高天厚土,我们在旅途中见山见水见仁见智见人见鬼,音乐的形象在无为而为、为所欲为的境界中矗立心中。
歌声如人,人如歌声。
歌唱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人人都可以轻易感受的快乐。
不管多忙,热爱生活的人们都喜欢诗歌、鲜花、大自然还有四季的风花雪月。
时光的穿梭超越了人类与历史的想象。
我们在感慨岁月流逝的一声叹息里,活下来的音乐很少,活下来的歌者就更少。
胡雁的遗憾,表达了内心深处矛盾的纠结,她在为探索纯粹独特的音乐语言的同时,必须面对曲高和寡的寂寞和孤独。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她是一个如何的歌者,还有很多人肯定没有听过她的歌唱,还有很多人未必喜欢也听不明白她的声音。
对于一个歌者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坚持,你的努力和探索。
人间的很多讽刺来自我们自身,生活有很多的误会误人匪浅,现实真的有很多的悲哀源自现实。
一个经典的艺术创作,一个融汇古今中外精彩的歌者,你的声音也许并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不为大多数人认可或者喝彩。但是,你就是你,唯一的胡雁,声音之上的你自己。
很多时候,纯粹的真正的艺术总是属于小众的,大多数人代表了这个时代的很多缺陷。我们相信,时间会和你很少杂质的声音一起飘扬。
前世一个声音,现时一个声音,隔世还是那个声音。
歌唱艺术的十字架上,是歌者无限的归宿,永远的舞台。
你要唱响时代恢弘的壮歌,时间瑰丽的颂歌。彻底唱出你独特的声音,纯粹的声音,那令我们热泪盈眶的声音。
曲高和寡的探索,天长地久的声音,清风明月的抒怀,返璞归真的质朴,心境空灵的胸怀,虚谷净水的歌唱……
经笔者查阅,《汉语词典》上并没有关于“曲低和众”的解释,它是现代人在对“曲高和寡”这个现象作出分析、研究的时候,类比推出的另一个文艺现象。而在《汉语词典》中,对“曲高和寡”的解释为: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它出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根据“曲高和寡”的解释,现在给“曲低和众”下一个定义。笔者认为“曲低和众”可以理解为曲调浅显,跟着唱的人就多了。现比喻言论或者作品通俗,了解的人很多。
“曲低和众”的原因分析
基于“曲低和众”的诸多原因,笔者站在音乐社会学的角度从音乐的听众研究方面展开,就其结构的导向、“曲高和寡”到“曲低和众”的转型、多种音乐审美趣味这三的个方面浅析“曲低和众”的原因。
(一)听众结构的导向
听众作为音乐消费的对象,其种类多种多样,存在着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差异,一种音乐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审美需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听众的种类由此分开。“艺术作品自身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功能的结构体系,有的人从形式上把作品分为:具体描写、作品结构、语言体系三个层次([苏]波斯彼洛夫);有的则把作品分为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法]罗兰巴特)。而与文本有较多联系的,是[苏]布鲁道娃的结构模型,她把艺术作品在功能上分为“报告”“暗示”“组织”这三个层次。“报告层”给接受者展示内容含义;“暗示层”深蕴着作者的立场、观点、方法、评论;而“组织层”则组织着接受者的反应、体验、感受、思考。这三层相互联系、作用,又在总体上组织着艺术消费的结构”。
“而大多数人不具备音乐知识和素养,只能感知音乐所“报告”的表层总体音响这一物理事实。有的人至多只能感受到音乐的高低走向,以及某种色彩的相互联想(如低音——黑暗、恐惧;高音——明亮、轻松…)。对于他们的心灵、节奏——这种最少音乐性的音乐要素——比旋律、和声等要素起的作用要大得多,具体音乐作品的形式意味、独特的组合、哲理的旨趣等,他们全然无知。在这种低层次上消费音乐的人群,其心智——情智结构较低级简单,因而处于消费结构的下层。”“而能领悟形式趣味、识别音乐形式诸多因素的组合变化、玩赏其中的技巧趣味的人群,当然是更高级些的消费者,相对的讲,他们具有更多、更高些的心智活动和智力水平,有着较广阔的精神生活”和丰富的情感,并且具有相应的音乐知识。这些人,居于结构消费的中层”。“但艺术的高级消费者当不止如此。除了玩赏作品的形式趣味,体验到其中丰富的情绪—情感,并自己也获得情智上的愉悦,还能在更高、更深的意义上感知和理解这部作品的符号物象——艺术形象,即:领悟和理解这形象中体现和表现出的作品以外的全部生活内容”。以上三种听众的消费结构可绘成以下金字塔形状:
据以上分析所得:现代大多听众的消费水平处在1和2的层次,因而对《无法饶恕》存在“和众”现象。
(二)听众从“曲高和寡”到“曲低和众”的转型
“几个世纪以来,伴随着诸多经济、历史、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欧洲经典音乐文化已经逐渐移植到众多非欧洲音乐文化土壤之中。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性扩张和进一步发展,通俗艺术的应运而生与迅速传播成为可能和必然。对于体现出一定程度自足性的东方音乐而言,在当今时代,不可避免的面临着东西方音乐文化乐以及雅俗音乐文化的交流、碰撞、共存与融合的状况”。①相应的,人们在音乐审美过程中也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和寡”与“和众”的局面。
而习惯了快节奏生活方式的听众们(这里的听众特指非音乐专业的听众),面对着“曲高”的讲座,比如上海音乐学院的作曲系教授贾达群关于《结构诗学》的讲座。他们会寻着老师的思路,融入去思考有关音乐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吗?对于这样的音乐他们还有“习惯性的思考”吗?想要去“和”吗?还是倾向性的选择那些形式简明、趣味单纯、几近浅俗的娱乐性音乐,就像大多数流行音乐的种类。看当今社会生活,小到十到十四岁的小学孩子,老到七八十岁的老人,有谁不知道《月亮代表我的心》之类的流行歌曲,但是对于像德彪西的《牧神午后》、约翰·凯奇的《4分33秒》这样的经典之作,知晓的听众估计减半减半再减半……
“与“曲高和寡”相比,“曲低和众”则显得理所当然。但是,站在社会的角度,如果说“曲高和寡”、“曲低和众”是一种现实,那么,“曲高和众”则是一种奢望,“曲低和寡”则是一种悲哀。在当代社会,后两者自然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进行拟人化反思,并向“曲低和众”的状况进行转化。逐渐的,人们的音乐体验活动状况聚集成两种类型:“曲高和寡”、“曲低和众”。当代音乐品种的繁杂、人们对音乐体验和音乐审美要求的日益提高与相应的综合体验能力的日益提高,导致人们在音乐体验中的判断和理解活动分别从理想的至高和现实的边缘——“曲高和众”与“曲低和寡”——向着“曲低和众”的状况悄然的发生着转化”。
(三)听众的多种音乐审美趣味
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每一个听众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独特的审美趣味。音乐审美趣味作为一种偏好和选择性的,是一种审美评价能力的抽象概念。正如我国的俗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西方美学家又说:“像任何心理定向一样,审美趣味不可避免是主观的。因为趣味标准是在某个人的个体的经验中形成的”。②从以上这些古语、谚语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审美趣味的作出的一致性的归纳,即:审美趣味的主观性和自由性。就像具有不同音乐审美趣味的人对音乐的偏好、选择也形态各异一样。有的人喜欢具有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民歌、乐器,有的人则喜欢具有西方味道的交响曲、钢琴;有的人喜欢听通俗歌曲,其他的喜欢听昆曲之类的戏曲等等,这种发自内心的审美趣味和个人的生活环境及经历、文化素质、年龄、职业、自身性格,以及个人的价值观、审美观息息相关。
但是当听众在不断的进行音乐审美时,就会积累一定的审美趣味经验,从而形成属于个人的审美趣味倾向,进而发展成为个人封闭的的审美趣味。由于审美长期处在单一的、没有比较的审美状态下,其结果不容乐观。在这种畸曲的审美状态下,其结果是优秀的音乐作品因为不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而随意贬低,庸俗的音乐作品因为符合自己的审美趣味而被恣意抬高。这种现象在音乐发展史上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出现在一些大艺术家身上。例如,列夫·托尔斯泰对贝多芬奏鸣曲的误听,他说:“村妇们的歌曲是·真正的艺术,而贝多芬的那首奏鸣曲(按:指OP.101号)只是一个不成功的艺术尝试。其中没有任何明确的情感,因此他没有什么可感染人的。”可见,大师对音乐的理解有时候也是片面的。众所周知,人生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而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的阶级、民族状况、社会的道德、宗教、政治观点等等,都会对人的审美知觉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社会生活条件改变的影响下,人的审美知觉也在改变。”
上班下班从树下走过,不经意间,“啪”的一声,一朵艳艳的红木棉花就会砸在你脑袋上、脖子里或脚边。躬身捡起那一朵灵灵的花,肥厚丰腴,娇艳无比。我不由伫立仰望:那伸向天空的树枝上,点缀着红彤彤的艳丽,如的长裙凌空飞起,姿态翩然,在天幕上飞舞,摇曳,着阳光。哦,木棉,如果说那些低矮的灌木开出的叫花的话,那么,天幕上开出的你定是花的精灵了。我想,大喜大悲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而有的时候,灵魂的震撼既不是喜也不是悲,而是一种晕眩,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我与木棉只是萍水相逢啊,而我却仿佛等了你很久很久……
木棉在晴空里蕴足了那种如梦如幻的气质,点染出闹春的意境。这个时候,应该有一首曲调轻柔舒缓、歌词婉约优美的歌来为你伴奏。木棉,这所有的魅力始于哪一天呢?是谁亲手把你种在这儿的?在狭窄的街道上,在对视着的屋顶与屋顶之间,你显得那么独立,但你似乎总在超脱。也许,人们不理解你为何总要高高在上,难道华丽而高尚的你喜欢这样曲高和寡?高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高处不胜寒,高天上流云,高高在上……你独树一帜,是不想与俗艳争宠呢,还是喜欢独自享受孤独?这里没有蜂围蝶舞,有的只是一树艳红。红花还要绿叶配呢,你是真正的红花、真正的红颜啊。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娇艳没有丝毫造作。你违反了花与叶的辩证关系是证明自己没有依附心理,还是因为宁缺毋滥的选择?你独担风雨的侵袭又守住生命的质量,你是花中君子啊。听着你舞动长裙在风中吟唱,我终于明白了你的选择。
把蓝天作背景,白云当道具,你的舞姿梳理着时间和音乐。木棉,你实在是一个高洁而空灵的舞者啊。
也许,人间意味浓烈,世俗气息浓郁的灵魂,终是不能升入天堂的,所以,你摆脱世俗,奋不顾身地冲向云天。当春风吹开尚在沉睡的你惺忪的双眸时,你绽放一朵朵圆润饱满、鲜活生动的花,在天幕上跳起优美的舞蹈,一会儿如慢板徐缓悠动;一会儿像快板恣意奔放,你那独特的舞蹈语汇是在诉说生命的故事吗?生命的初始该蕴藏着多少神秘而动人的细节啊,你这活泼灵动、伸展舒畅的生命,你的舞姿搅动了生命的奥秘和底蕴。平淡而单调的生活因你而有了一丝亮彩,你告诉我一个关于生命的秘密、关于岭南的秘密、关于花的秘密。那“啪”的一声掉落在地的是你的红舞鞋吗?木棉,你的人生如此脆弱又如此美丽短暂,花开花落,全然是自己的热闹,伴着风儿翩翩起舞的你,舞出的是现代还是古典?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应该如何理解文章的题目?
2.在作者的笔下,木棉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品质?
3.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的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