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相逢不用忙归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2、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
3、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4、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5、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6、秋容老尽芙蓉院,草上霜花匀似翦。
7、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8、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9、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10、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11、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12、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13、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14、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15、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16、翟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17、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18、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19、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20、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21、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22、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23、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24、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25、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26、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27、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28、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29、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3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31、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32、夜半酒醒人不觉,满池荷叶动秋风。
33、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34、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35、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36、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37、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38、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39、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40、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41、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42、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43、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44、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45、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阿谁;何人。
46、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47、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48、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49、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50、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嗾人狂。
51、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52、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53、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
54、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声断谯门。
55、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56、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57、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58、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59、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60、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61、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62、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课堂举例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对于枯燥的理工科教学更能显示出它特有的魅力。所以,除了引言中可以用到古诗词,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恰当的古诗词例子,画龙点睛,往往会事半功倍。
学习《群落结构》这一节,为了更好说明种间竞争这一现象,列举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的例子,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一般农作物竞争不过杂草,如果人疏于管理,就会出现“草盛”而“豆苗稀”的景象。还有种间互助的现象,列举了“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黄花即,在秋天开放。以昆虫为媒介传播花粉,属于虫媒花。碟为传送花粉,同时又以的花粉作为自己的营养物质。在这种互利互惠、相互适应的过程中,它们各自的种族都得以繁衍。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现将常用的几条罗列如下: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在生态系统中,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落花被微生物分解后,某些矿质元素又回到了无机环境,能够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2.“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增广贤文》)柳等植物可以用茎进行无性繁殖。
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唐・李绅《悯农》)农田生态系统中,锄掉杂草,使更多的能量流入到粮食作物中。人通过出汗等方式散发出身体内多余的热量,就出现“汗滴”了。
4.“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生物具有“生长、繁殖”的现象。
5.“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唐・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海拔高的地方的温度与降水量都要低于同期海拔低的地方,所以植物发育的就慢。
7.“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宋・苏麟《献范仲淹诗》)在发育期间,向阳的花木由于日光的原因,温度要比背阴的同种植物的温度高一些,所以会较早的发育。
8.“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的《山行》)
一、造成新闻语言文字问题的原因
1、汉语语言本身的复杂性是新闻语言文字规范性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汉语是一门很复杂的语言系统。各种纷繁复杂的读音、偏旁、部首、语法需要不断地记忆、强化才能够正确地识别。而这种记忆又必须得到长期运用才能成为我们自己的语言。作为新闻工作者,同样也会受到这种复杂性的干扰。例如:“给予”这个词语大家都很熟悉,字面意思就是给的意思。字典上还有另一种写法“给与”,在多数时候,我们都会认为这是错误的写法,而事实上,这两者是可以通用的。另外,还有一个词语“给以”。它也是给的意思,但它的后面不能跟人,只能跟所给的事物,且多为抽象的事物,比如“给以适当的奖励”。不仅如此,前两者的“给”读音为“jǐ”,而后一个则念“geǐ”。如此复杂的区别,不要说普通人,就是专门从事语言研究的人员,也要经过细心的比较才能掌握。“语言规范是一个历史范畴,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不仅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而且还是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由此可以看出汉语语言本身的复杂性是新闻语言文字规范性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2、人们长期的语言习惯是新闻语言文字规范性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人们学习语言文字,除了教科书以外,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以各种其他形式学习语言文字。比如公共场所的一些宣传材料,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等等。并且在离开学校之后,这种学习方式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养成规范性学习的习惯,学到新的词语或用法时,很少向字典求证。这样长此以往,很容易产生以讹传讹、字读半边等现象。试想,满大街都是“家俱”,人们想不写错都难。另一方面,许多人在使用文字的过程中,态度不够谨慎,总是以想当然的态度。比如很多人都喜欢用成语,但是对一些成语的意思和用法却不是十分了解。有的人错用成语“不刊之论”,认为其是不能刊登的文章。但事实上,这个“刊”是勘误的意思,即不用修改的文论,那么两种用法的意思其实是截然相反了。所以说,人们长期的语言文字习惯是造成新闻语言文字规范性问题的主要原因。
3、语言环境的变化是新闻语言文字规范性问题产生的现实原因
当今这个时代,语言更新的速度是惊人的。每天打开电脑,输入法都会自动更新自己的词库。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也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同时,以此为新的语言文化载体,产生了许多新的词汇和用法。各种新颖的图像、表情有时比语言更具表现力。更有各种虚拟的网络社区,他们拥有自己的一套表达方式和风格,如果不了解他们的语言,真是不知所云了。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人们对电脑的依赖性越来越明显,手写的可能性也大大减少,规范性记忆也大大降低。因此,语言大环境的变化是新闻语言文字规范性问题产生的现实原因。
二、新闻语言文字规范性问题的主要表现
1、词语中某个字写法错误
最常见的是将“势”写成“式”。比如将架势写成架式,思维定势写成思维定式。架势有姿势的意思,所以用“势”,只要了解意思还比较容易区分,更多的人无法分辨的是后者。思维定势是心理学名词,是指“由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所以也用“势”。常见的例子还有将“青睐”写成“亲睐”,将“震撼”写成“震憾”。
2、词语用法错误
用法错误的常用语多见于同义词或意义相近但用法不同的词语。比如截止和截至。两个词语都是动词,同有停止的意思,但程度和用法不同。截止是不再向前延伸,到一定期限停止的意思,后面一般不跟具体的日期。如“某活动于某日某月截止”或“截止日期为某月某日”。截至则是一个没有结束的过程,只是在某个时间段被切断停止,后面多跟具体的日期,如“截至某月某日”。很多人都会将二者用错,将应该用截至的地方用成截止。类似的还有“反应和反映”。
3、成语
成语一般都是由一个特定的典故引申而来的,所以写法和用法都比较固定。人们在使用成语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理解成语准确的意思和用法,就会写错或用错成语。常见的不规范问题也表现为两种类型。
4、成语中的字写法错误
比较常见的是将“两全其美”写成“两全齐美”。大多数人都听过这个成语,基本的意思也都了解,即“做一件事情顾全两面,使两方面都很好”。所以齐在意思上是讲得过去的。但事实上,这个其是代指那两个方面,而不是同时或一起的意思。所以说,即使了解成语的意思,还是有可能写错。人们如果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使用成语,最好还是求证规范的成语字典。常见的还有将“美轮美奂”写成“美伦美奂”,将“独当一面”写成“独挡一面”。
5、用法错误
成语不仅朗朗上口,蕴含的意思也很丰富。很多人写文章时喜欢运用成语。但如果不了解准确的意思,就有可能用错。因为有些成语的字面意思和真实含义有可能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的。比如有人会错用“明日黄花”,将其写成“昨日黄花”。“明日黄花”这个成语出自苏轼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此诗写于九月九日,即重阳节。中国古代习俗,重阳节是赏菊的日子。据说,过了重阳即将凋谢,成了过时的东西了。因此,用“明日黄花”来比喻过时的事物或者抒发一种迟暮不遇的感慨。类似的还有上文中所提到的“不刊之论”。
三、电视新闻文字编辑创作技巧
电视文字语言是新闻传播与接受的重要载体,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新闻文字语言,无疑会给传统意义上的枯燥无味的新闻增添更多生机和活力。
1、电视新闻文字语言编辑的创作
文字是所有电视媒体传播信息最基本的载体,甚至可以说,任何的电视节目都离不开文字语言。各式各样文字充满了电视屏幕,主要分为听的和看的两大类,所以新闻编辑者要能够深入了解新闻节目语言文字表达的要求与需求,要能创作出简便易记,容易理解的新闻语言。大众对以最便捷的方式和手段达到最佳的传播目的,并能在受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新闻语言创作最终目标是要使观众看得懂,听得清,轻轻松松的享受,最后还能留下深刻印象,所以,新闻语言的创作,要能表现出高超的技巧性,把语言的新鲜性、深刻性和可听性、“可看性”集于一体,增加新闻的语言和谐感。
2、电视新闻文字语言编辑的通俗性
为了保证电视新闻在受众群体中的广泛传播,电视新闻中的文字编辑要规范简洁,以便于快速的传递信息。要满足现代电视信息传播的快捷、大容量、高密度等目标要求,电视新闻文字编辑要做到“言简意赅,辞约义丰”。简单化、口语化是现如今信息传递的基本要求,对于新闻语言来说,更要做到通俗易懂。新闻语言如果太专注于表达的深奥意义,那么很多观众可能就没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就会导致观众不能及时准确的解读新闻内容。
3、新闻文字编辑的艺术性表现
电视新闻是一种文化类型,不单单是传播新闻,传递能量的载体,还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存在于电视荧屏上的,所以,在新闻语言文字的编辑与组合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其艺术追求,最大限度的挖掘新闻文字语言独特的内在美的价值。新闻工作者要具备独特的的新闻敏感性,能够捕捉到当前事物发展最具特色的东西,结合新闻的试听传播功能,创造并传播符合现代文化精神和心理审美的新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