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爱情的名言

有关爱情的名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关爱情的名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关爱情的名言

有关爱情的名言范文第1篇

1、一个男人真正动了感情的时候,他的爱较女人的爱伟大得多,可是从另一个方面观看,女人恨起一个人来,倒比男人持久得多。

2、毫无经验的初恋是迷人的,但经得起考验的爱情是无价的。

3、爱情就象一面镜子,曾经有了裂痕,于是镜里的风景也扭曲了。

4、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不是走一条平坦的道路的。

5、曾经相遇,曾经相爱,曾经在彼此的生命光照,就记取那份美好,那份甜蜜。虽然无缘,也是无憾。

6、一个男人厌倦了他的妻子,想要娶小妾。他的妻子就为他做了最后一顿晚餐。她的丈夫吃的时候发现每一道菜的味道都是一样的,就很奇怪地问他的妻子。他妻子回答说,对男人来说,其实天下所有女人的味道也都是一样的。

7、我记忆中你的脸苍白了我的容颜。拼命的挤出笑容给镜子里的人看。嘴角上扬。

8、并不是要达到了怎样的目的,爱才成为爱。无论怎样的爱都是一份美好,一份结果。而刻在心底的爱,因为无私无欲,因为淡泊忧伤,才会是真正的永恒。

9、它,填不满又掏不空,抓的紧却握不住。最后,最近的你,成为我最远的爱。

10、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它定晴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11、爱情如水,并且还是白开水,天天用,热的时候可以喝,凉了也可以喝,隔夜的你还可以用它来洗脸洗手,纯洁而且朴实,想说出它怎么个好喝或怎么有营养来,难,也用不着。()精彩和浪漫都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事。

12、有些人,在你选择敷衍,说那些可笑的字眼时,我们就注定不会再有任何交集,曾经的那些也只可能是回忆而已。

13、以沉默来表示爱时,其所表示的爱最多。

14、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密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

15、女孩长大后,嫁了人,但她总是想起男孩的话,她觉得那才是她一生中的最爱。

16、也许一个人在真正无可奈何的时候,除了微笑,也只好微笑了。

有关爱情的名言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生命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生命意识

自2005年起,我们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生命教育为支点,以校园文化生活为载体,进行了系列化的生命教育实践,努力构建行之有效的生命教育体系,进而深化素质教育。课题《农村普高生命教育模式构建的研究与实践》也因其研究和操作的价值被立为浙江省级重点规划课题。

1 树立生命教育理念

生命教育应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依据生命发展的动力,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并促进生命不断超越。生命教育模式的系统构建并付诸其中,最理想的立足根基在于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的生活世界,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的人,帮助每一个人打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火花,协调好身体与心理,使学习与生命相统一,真正地能从生活世界体验到生命的价值。我们将生命教育渗透于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世界,树立了“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过程和质量;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人生活的真正要义,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的生命教育理念。

2 营造生命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是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近两年来,我们一直用心营造着育人文化,无论是学校的教学设施、校园景观,还是学校的规章制度、舆论氛围,都围绕着生命教育的主题,给予师生积极的生命启迪。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环境建设上富有人性化和生命性。学校还在教学楼的各个楼层,悬挂以“环保”、“哲理故事”、“名言警句”等为主题的装饰画。造型独特的校园建筑、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底蕴深厚的文化氛围,梦幻的触觉与动感会不知不觉地渗入学生的心理空间,在审美中提升情感和人格素养。同时,学校为深入开展生命教育,特意开设了一个展厅,内容包括“揭开死亡的精神面纱”、“生命的历程”、“生命的乐章”、“生命的挑战”、“人与自然”、“自我与他我”、“自我实现”。这七个方面从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体悟生命之不易到重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再增进学生发展生涯,最终促进自我实现。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展厅,使学生不仅仅认识自己与其他生命的重要性,更重要以行动去真正加以履行,去热爱生命,实现生命价值,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尊严。

3 创设生命教育课堂

3.1 更新教学观念。引导教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去分析和看待课堂教学,明确课堂教学质量对教师个人生命的意义,让每个教师都意识到: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的任务,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

3.2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近两年来,我们构建了“说课――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的“自主――合作――探索”的集体备课模式,通过说课、观摩、评课、经验交流、优质课评比、教学基本功比武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了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能力,课堂充满积极向上的生机活力。

3.3 注重学科渗透。人文社会学科中,尤其语文教学,大量的文学作品无不渗透着生命教育的意义,无不渗透着作者对生命内涵的独特理解和对生命的尊重关爱。

艺术教育是我校的特色教育。艺术组教师开设了“生命美育专题课”,力图使学生通过审美活动,表达对生命状态的关怀,对生活情调的追求,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和体悟生命的意义,促进情感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形成,从而美育生命,并在激扬生命活力时焕发生命之美。

4 构建生命教育活动

4.1 以创新的德育载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变说教为体验,实现德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育课程与活动相结合,德育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4.2 构建了“打动心灵的德育活动心育模式”。没有健康的道德情感的建立,就没有健康的生命成长。学校生命发展教育,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打造学生心目中的德育――学生最后能自己教育自己、完善自己。它不是被动的,而是学生自己需要的德育,是能够受益的德育。

4.3 开发的《德育校本课程》。课程内容以“关爱自己、关爱生命成长,提升生命质量,拓展生命价值”为主题,在每节内容中编辑了三――四则的案例,提出富有生活意义、人生价值意义的问题。

5 培育生命意识

5.1 认识生命之可贵。我们按照生命教育目标,结合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日常生活实践,积极开展与“死亡”等人类终极状态有关的教育活动,诸如参观或参加丧葬礼仪,探讨自杀的分析及预防等活动,促使学生反思和完善人生价值。

5.2 珍惜生命之存在。在家国为重的传统意识中,非常强调义无返顾,舍生取义,风义勇为,(当然,在某些特定境遇下,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值得提倡)但对未成人过分强调这种理念,则多少有点轻贱生命的意味,确实很少解读人作为个体生命的价值。

5.3 欣赏生命之美好。生命教育要塑造学生生命之美的心理机制,我们采取文化熏陶和课程传授策略,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当自己面对着高山流水,潮涨汐落,繁星皓月,能感受到自然之美;当站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罗丹的《思想者》面前,当听着贝多芬的交响曲,施特劳斯的圆舞曲,能发现艺术之美。

5.4 尊重生命之个性。生命教育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学力的差异。我们采取了“师爱感染策略”,构建了“德育教育目标、分层个性化模式”和“课堂教学差异教育模式”,因材施教,发现、发展、发挥每个人的潜能。

5.5 创造生命之价值。生命教育应告诉学生,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活得精彩。课题组采取了“文化熏陶策略”,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生命的图书资料,让学生从图书资料所叙述的真人真事中丰富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收集并学习名人、伟人论述生命的名言,以及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和行为的事迹,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有关爱情的名言范文第3篇

摘 要:琦君的中篇小说《橘子红了》讲述了一个让人唏嘘的古老故事,本文从几个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出发,挖掘女性话语消失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女性视角;女性话语缺失;婚姻爱情;弃妇;父权意识

琦君的中篇小说《橘子红了》是台湾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小说以秀娟这个十六岁小姑娘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弃妇的故事。在城里做官的大伯娶了交际花姨太太,从此大妈便在乡下橘园守了活寡。大伯连娶两房无嗣,为了挽回丈夫的心,大妈为大伯讨了贫家女秀芬做三房,作为产子工具。秀芬却与大伯的兄弟六叔之间发生了一段似有似无无始而终的爱情。大伯回乡与秀芬圆房后,匆匆离开,又在家里添了个弃妇。后来交际花姨太太要带秀芬进城对其实施监控,秀芬在惊吓中流产而死。

作家用女性的视角不动声色地讲述,让人震撼唏嘘。秀芬的死,不只是某个人的过错,真正的刽子手,是几千年来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封建父权制。

写这篇小说的时候,琦君已经是85岁的高龄了。“如再不写的话,我那些敬爱的亲人长辈刻骨铭心的创痛,默默认命的受苦与牺牲,岂非永不为世人所知?”①这不仅仅是几个女人的创痛,更是一个时代的创痛。作者用温婉沉静的充满爱的笔调来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用无声的控诉产生催人泪下的效果,从而表达对女性的深深关爱和真切理解。白先勇曾说:“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像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隐隐的怆痛。”②

大妈是中国封建社会弃妇形象的典型,也是封建礼教压抑下的柔弱女子的代表。父权时代,女性被压抑的历史处境,决定了她们始终作为沉默无为的第二性存在,接受定义并被规训改造。大妈一辈子信奉的是“女人家一定要做一个贤妻,成全丈夫”,③却逃不过弃妇的命。正如鲁迅说:“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妻性是逼成的。”④这和法国女权主义理论家西蒙・波伏娃的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她是被变为女人的”不谋而合。女人妻性的形成,与男人有关,是男权社会按照男性意志对女人强制性规定和打造的结果。婚姻使女人成为男人的附庸,其女儿性消失殆尽,妻性背后潜藏的是奴隶性。

大妈是封建礼教的最大受害者,将秀芬的死完全归罪于大妈是残忍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大妈确实在这起凶杀案中扮演了帮凶的角色。她不仅认可并遵从男权话语系统的中心地位,而且以此来引导训诫秀芬。她将毕生所学的为妻之道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秀芬,这般好意实则在培养弃妇接班人。无意间,大妈成了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并为自己拉了一个年轻的生命做陪葬。直到秀芬死后,大妈也未能彻底觉悟。她将从此背负着对秀芬的死的忏恨,这样的活着,比死去的秀芬强多少呢?

秀芬只比秀娟大两岁,却是两个时代的人。秀娟属于封建旧家庭中的新时代女性,在新旧两种思想文化的碰撞下成长,温驯中有着叛逆。而秀芬却只能属于那个过去了的年代。她身上有大妈的影子,最大的共同点是任命,“什么事也由不得我啊!”在六叔和秀娟的影响下,她本来有机会接受一些新思想新知识,却甘心放下自己热爱看的书本,藏起了自己刚刚萌芽的爱情,全神贯注地为自己的丈夫挑花。十八岁的女孩子,本应该享受青春美丽的生命,她却对自己没有一点期望,只是依顺着命运的安排,无怨无尤。

六叔,一个拥有男性话语权的懦弱男人,是最有可能解救秀芬逃出封建家庭的人,最终却选择做封建家长制的帮凶。他有着新脑筋新思想,是新旧交替时代里处于疑惑迷茫的青年人的典型。他追求自由恋爱,但内心根深蒂固的关于人伦、道德的封建思想给他上了无形的枷锁。“世上有很多事是叫人感到无可奈何的”,⑤正是这“无可奈何”四字棒打了多少苦命鸳鸯,埋葬了多少年轻可爱的生命:《家》里的觉新、瑞珏和梅芬,《伤逝》里的涓生和子君,《小城三月》里的翠姨……

爱情在这里面目模糊,在整个男权社会中也都是退居其次的。几本比较浅显的《模范青年》只是让秀芬模糊地看到了爱情的影子,却不能真正去勇敢追求自由的恋爱。她在洞房花烛夜一个人睡在藤椅上,并把六叔送她的笔记本和自己绣的挑花小香袋包在一起藏在箱子角里。这些反抗是基于对青年男女自由爱情的向往而无意做出的,其中暗藏着女性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向往和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悄然觉醒。但这种觉醒只如昙花一现,随即被更为强大的男权话语力量扼杀了。这场没有开花的爱情,对秀芬是致命的打击。她原本就对生命失去了欲望,爱情让她寡淡的生活多了几分乐趣和盼望。但她最终选择了顺从命运,在绝望中抑郁而死。

大伯是男权话语的代表,决定了家里所有人的命运,对于一个没有亲人而又对生活没有期望的柔弱女子,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女性声音消失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女性在生理上的软弱,使她对身体强壮的男性产生心理上的依赖。父权时代,婚姻是女人生存的唯一渠道,却也是女人个性即话语权消失的原因。当女性认同了男性的保护,也就接受了男性意识形态的合法化。女人在婚姻生活中甘愿臣服于男人,选择了历史性的沉默,接受父权意识形态对其强制性规定,并把这种外在的强制性规定内在化心理化,心安理得地扮演社会为她规定的角色,主动放弃了话语权。在压迫和依附这种畸形的两性关系形成过程中,女性自身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小说中对二太太的描写只是寥寥几笔,是整个案件的导火索,她的出现直接导致了秀芬的流产乃至死亡。她是小说中的唯一一个反面人物形象,也是千万个妒妇中的一个。在女性意识沉睡的年代,女性因失去话语权而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她们只有依靠男人生存,所以她们只能凭借自己的心计和歹毒为了生存而战,去向男性邀宠。从这一角度来看,这篇小说某种程度上也是一场女人的战争。

综上,琦君作品《橘子红了》中女性话语消失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父权制下男性话语的侵犯,一是女性对其话语权的自觉放弃。但在女性话语缺失的表面下潜藏的是女性意识的悄然觉醒。当今时代,女性虽得到了某些权利,但女性为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不能停止,女性应该得到和男性相等的话语权。(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琦君:《橘子红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舒小菲译,西苑出版社,2009年版。

[3] 刘思谦:《“娜拉”言说》,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 钱虹:《文学与性别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

[5] 常彬:《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1898――1949》,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6] 李源:《一个寂寞的歌人――论琦君的创作》,《广东社会科学》,1986年第3期。

[7] 陈冰原:《留予他年说梦痕,一花一木耐温存――台湾作家琦君的生活和作品》,《温州师院学报》,1989年第2期。

[8] 盛英主编:《中国女性文学新探》,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注解

① 琦君:《关于》,《洪范季刊》,第65期。

② 白先勇:《弃妇吟――读琦君有感》,收入《橘子红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 同上,第78页。

有关爱情的名言范文第4篇

一、把握学生过渡性心理

进入中学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反映出中学初期和中学后期两种不同特点。前一时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后一时期,是一个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但认识能力、水平还是不高的,他们的个性倾向还不稳定。因此,当我们遇到发生在学生中种种让成年人感到幼稚可笑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我班李某,学习特别差,歪门邪道不少。一天晚自习后,一个姑娘哭哭啼啼交来李某送她的“情书”,我先安慰她一会儿,并明确指出她的做法十分理智。放学了,我来到班里,不动声色,先找李某说要求他帮我打点水,打完后我们俩在办公室聊天,他很坦然,以诚相告。我告诉他那不是爱,仅仅是欣赏对方的某个优点而已,是羡慕!我又接着给他讲了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信中有关爱情的一个故事,告诉他不仅有爱情,还要有忠诚、心灵的追念,人有思想、有理性、有责任,要本着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态度,把情表现在学习和生活中。我又给他打了个比喻,说爱情好像棵苹果树,时候未到,尽管枝头也挂满果实,但摘早了会涩、会酸,等成熟后才会是甜的、芳香的!他似乎明白了什么,以后也没再打搅任何人,开始把心思花在学习上,期末还考了个及格呢,简直是破天荒了!

事后,我召开了“青春随想”班会,利用欢颂名人成才之路、诵读名言警句、诗朗诵等形式,让学生畅谈理想、畅谈青春,让孩子们的心灵也随之起航,从内心涌动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和激情,平安度过青春期!

二、把握学生的摇摆性心理

学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当成大人,他们敢想、敢说、敢作、敢为,但在他们的心目中,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友谊观、英雄观、自由观和人生观,还都是个谜。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状态很不稳定,可塑性大,是心理成熟前动荡不稳的时期。因此,会常常看到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我常用的方法是给学生写便条。

我分成三批来写。第一批收到便条的是“差生”,因为我觉得他们最需要鼓励。有时,要写出他们的优点并不容易,但我仍认真地写。

结果是可喜的。许某不再是爱说大话的小家伙,而成了课堂讲座中受人欢迎的发言人。田芳也不再耷拉着脸,而是挺起胸口,因为她“漂亮的穿着和优美的举止给别的同学树立了好榜样”。

从那以后,我感到师生之间有了一种我未曾体验过的融洽与和谐。

三、把握学生的自尊心理

学生的又一个心理特点是自尊心强、爱面子,他们非常注重是否受人尊重、别人对它们的看法。我从处理班级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中总结了这样一条规律――攻心为上。如学生张某,爱吃零食,乱花钱,找各种借口向家长要钱,然后挥霍一空,甚至发展到了偷家长钱物的地步。为此家长多次批评甚至打骂他,但仍无效,最后求助于我。我如何跟他说呢?经过分析,我把握住该同学的一个特点:自尊心强,爱面子。于是,我在一个没有其他人的环境里,心平气和地和他谈及此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直至他怦然心动,认识到自己错了。我在安慰他的同时,并保证不会向其他人说出此事。

此事过后,该同学再也没犯类似的错误。我想正是这种设身处地为他着想的谈话打动了他的心,避免了他在别人尤其是同学面前感到难堪。

四、把握学生的闭锁性心理

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必然也要引起情感上的变化。这些变化,一般是不会流露的,即使为此引起情感上的波动,由于相应的意志力的发展,往往也能被控制而不表现出来。由于闭锁性的特点,于是学生心里的话有时不愿对长辈说,自己放东西的抽屉总爱加锁。针对学生心理闭锁性的特点,我就尽量和学生在一起,跟他们打扫卫生、开座谈会,业余时间和学生打乒乓球,还组织学生朗读比赛、做好人好事。每次,我都作为普通一员加入到学生中,绝非高高在上的班主任。这样做,自然我和学生的关系比较和谐,成了学生的朋友。这也成为我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把握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有关爱情的名言范文第5篇

摘要 本文通过解读著名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中引言的寓意和内涵,来分析引言在作品中所发挥的作用,即《喜福会》中的四段引言不仅含摄其后的四个小故事,使作品的章回体结构更加鲜明,条理更加清楚,而且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其充满哲理、寓意深刻。

关键词:《喜福会》 引言 功能 寓意 象征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喜福会》是全球知名度最高的美国华裔作家之一谭恩美的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作。这部作品自从发表以来影响巨大,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又一次,出版后即位列全美最畅销小说达9个月之久,曾经连续八个月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先后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国家图书批评循环奖及1991年最佳小说奖。

这部作品围绕四对母女之间的感情冲突而展开,反映了母女两代人之间的恩怨、东西方文化冲突与融合、女权主义及华裔的文化身份认同等诸多问题。整部作品共分四章,十六个故事,采用了章回体手法。在每章开篇时都有一个简要的寓言故事或神话传说作为引言,含摄其后的四个小故事。每段引言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充满了哲理,深化作品的主题,耐人寻味。

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展现的,是一个个母女之情的故事。在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之中,母女之情被她演绎得惊心动魄。如果说这是部长篇小说,那书中每个章节又可以独立成篇;如果说这是部短篇小说集,那把十六个故事依次读遍,它们之间又有着不能割舍的逻辑关系。

引言一――千里鹅毛

小说开篇介绍了千里鹅毛的故事。一位中国妇人在许多年前以不菲的价钱买了一只天鹅,“这只被小贩吹得天花乱坠的家禽,曾是像丑小鸭般拼命地伸着脖子,企图能成为一只真正的天鹅。而后来,它果真变得那么优雅、动人,简直舍不得宰了吃”。

当她远离故土移居海外时,将这只天鹅一直带在身旁,并在旅途中对它倾诉自己的移民梦想:“到了美国,我就要生个女儿,她会很像我。但在美国,她却无须仰仗丈夫鼻息度日。在美国,不会有人歧视她,因为,我会让她讲上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式英语。她将应有尽有,不会烦恼不会忧愁。她会领略我的一番苦心,我要她成为一只比期望中还要好上一百倍的漂亮的天鹅!”

然而到了美国后,这只天鹅被移民局强行扣留,留给她的只是一根羽毛,“好久以来,这个老妇一直想把这根天鹅羽毛留给女儿,并跟她说:‘这根羽毛似很普通,然而所谓千里鹅毛一片心呀!’”在这段简短的引言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三个寓意深刻的象征意向――丑小鸭、天鹅和鹅毛,为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展开埋下了伏笔。

众所周知,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在其童话故事《丑小鸭》中,成功地塑造了丑小鸭和白天鹅的形象,讲述了丑小鸭由于丑陋的外貌,历经各种磨难痛苦最终变成美丽的白天鹅的故事。

在《喜福会》中,四位母亲在中国大陆都有一段令人心酸、不堪回首的往事。素云在侵华日军的炮火中,被迫遗弃了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双胞胎女儿,而留下了终生的遗憾;琳达为了信守父母的承诺,曾生活在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中,由于丈夫的生理缺陷无法生育,而备受婆婆和丈夫的欺凌;出身江南无锡首富之家,容貌出众的盈盈为了报复寻花问柳的丈夫,在恍惚中铸下了大错――由于自己的失误,亲手送掉了自己孩子的性命;安梅在宁波城内阴森的大房子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后来和嫁入天津豪门当四姨太的母亲共同生活,被逼得走投无路的安梅母亲,在小年夜吞食鸦片自尽。

这四位女性备受夫权和封建势力的欺压,她们像丑小鸭般拼命地伸着脖子,不断地同自己的命运抗争,渴望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只真正的白天鹅。成为优雅美丽的白天鹅是丑小鸭的一个执着的梦想,是它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一种憧憬和向往。聪慧的琳达精心筹划,从编造梦境到李代桃僵,成功地摆脱了没有爱情的婚姻,远越重洋移居美国,开始了新生活。素云将自己全部的爱和期望,都放在了在美国出生的小女儿精美身上,希望她能够“不只是好,还是纯粹的好,好里加好”。安梅在痛失母亲后,毅然决然地同那个封建大家庭抗争,最终重新为母亲和自己赢得了尊严。

此外,故事结束时母女两代人的恩怨成功和解、在美国出生的女儿们最终在中美文化冲突中找回自我、从痛苦的婚姻中解脱出来,找到真正的幸福,以及姊妹大团圆的结局等,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渴望自身能成为一只优雅美丽的白天鹅。

中国有句名言“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在作品结束时,精美远渡重洋,将母亲送给她的那片鹅毛亲手交到了姐姐们的手中,代替母亲了却了多年的夙愿。那片鹅毛象征了母亲对子女的全部心愿和梦想。在更深的层面上,天鹅在移民局被强行夺走,只剩下一根羽毛作为纪念。

羽毛离开母体是无法主宰自己的,正如华裔在美国的土地上过着一种飘摇不定的生活。他们一直处在美国社会的最底层,无论他们怎样努力,华裔在美国主流社会的眼里始终是不可同化的他者。因而羽毛象征着,在美国失去了原有的身份又无法建构新的身份,从而处于他者地位的华裔,同时也暗示了妇人是无法真正融入美国社会的这一现实。天鹅的意象象征着移民母亲自我的主体身份。

引言二――二十六扇凶门

在引言“二十六扇凶门”中,母亲告诫自己的小女儿不要沿着墙角骑车,因为“命书上有《二十六扇凶门》,里面将预言一切,你会遭到厄难”。女儿却认为母亲根本什么都不懂,执意不听劝告,“赌气走了,跳上自个的自行车,沿着墙骑着,不及拐到墙角,就连人带车地摔了下来”。这段引言成功地展示了母女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及东西方文化冲突,为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做了暗示与铺垫。

在《喜福会》中,四位母亲在大陆或者经历了战乱或者经历了短暂而不幸的婚姻后移民到美国。然而,四个女儿却是生在美国、长在美国,而且自始至终都在西方文化土壤中生活的第二代华裔,接受的是美式教育。于是,第一代华人移民和第二代华裔之间的背景差异,导致了母女之间思想行为不和谐,母亲的深切关爱常常被女儿误解,致使本来就存在于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日益加深。

母女之间的这种冲突贯穿于整篇小说。例如薇弗莱在九岁时曾荣获象棋冠军,被称为棋坛新星,神童。母亲为此颇为得意,四处向人炫耀。薇弗莱为此却感到十分尴尬和反感,试图阻止母亲,不料却被母亲误解为“与妈妈在一起,很丢你脸”。母女之间爆发了一场冷战。不幸的是当冷战结束后,薇弗莱再也无法找回以往的自信,而被迫放弃下棋。

同样,母亲素云一心想发掘女儿的音乐天赋。精美九岁开始学习钢琴,在喜福会的联谊会上登台为大家表演时,受到极大的挫折,不愿再继续练琴。但是素云却依然按照惯例催促女儿练琴,终于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女儿认为“我再也不弹琴了,为什么我非要弹琴呢?我又没这天分”。而母亲却认为“世上从来只有两种女儿,听话的和不听话的。在我家里,只允许听话的女儿住进来”。孝顺和顺从在东方文化中是一种美德,但母亲却忽略了女儿生在美国长在美国的这一现实。从此精美再也没有碰过钢琴。

从这两对母女间的冲突来看,尽管母亲费劲苦心地想把女儿培养成出色优秀的人,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母女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她们的期望最终像晶莹剔透的肥皂泡一样破碎了。

引言三――美国的注释

第三章的引言故事“美国的注释”,探求了迷信的非理性本质以及迷信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当母亲在女儿的新居里发现女儿将镜子对着床放置时,迷信地认为这样做“会冲掉你新婚的喜气”,将另一面镜子挂在床头上方,认为“用这面镜子来反照那面镜子就解掉了,运气保留了,还加上一点桃花运”。

这面镜子不仅反映出母亲迷信的性格特点,更能反射出母亲对女儿的深切的关爱。但同时,它却给女儿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女儿只是想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品味,来装饰自己的新居,因此在女儿看来母亲送给她的这面镜子,是对她本人品味的一种侵犯。因此,女儿对母亲这种可笑的疑神疑鬼的行为感到十分反感。

这段引言为下文奠定了基调。丽娜・圣克莱尔的故事充满了迷信的色彩。例如丽娜从小就相信母亲盈盈,有那种先知先觉的功能。当盈盈看到她们建在一个太陡的小坡上的公寓时当即预言:她怀着的胎儿,会坠落而死去,结果真的如此。在盈盈的丈夫病逝前夕,盈盈也早就有预感了,因为一盆丈夫送给她的常春藤枯萎了。结果她的丈夫最后死于心脏病。当盈盈看到丽娜的布满米粒的碗底后,便断言她将嫁给一位长麻子的坏男人,导致丽娜认为邻居家的小男孩阿诺德的死亡与自己的饮食习惯有关,结果在其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

可见,丽娜在整个成长过程中都深受母亲盈盈迷信思想的影响,导致她从小就有一种宿命的思想,进而在未来的婚姻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她渴望在婚姻中能够获得平等、尊敬和关爱,但在现实生活中她只是一味地、被动地接受丈夫那种所谓的表面的“平等”而已。而这种虚伪的“平等”既不是人格的平等,也不是真正的经济上的平等,只不过是丈夫斤斤计较、占尽便宜的一种堂而皇之的借口而已。从表面上看是这种虚伪的“平等”导致他们婚姻的失败,实质上是丽娜对生活缺少操控的性格弱点造成的。

引言四――西天王母娘娘

在引言“西天王母娘娘”的故事中,一位老妇人看到小孙女无邪天真的笑容,戏称她为“西天王母娘娘”,并告知她的孙女“我也有过这样无邪天真的时代,也会这样无缘无故地发笑”。

“可后来,为了学会保护自己,我便失却了那份天真。然后,我又教会我女儿,也这样做了,喏,就是你妈。要想保护自己,唯有抛掉那一份天真。”从女儿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母亲的身影,这就是生命的轮回。在接下来的故事中,安梅、盈盈和林多这三位母亲都认识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担心这些缺陷和不足会在女儿身上体现出来,使她们遭受和自己同样的痛苦。

例如安梅的母亲通过砸碎二太太送给她的珍珠项链,教会她要认清一个人的本质。安梅又把母亲的教诲传授给自己的女儿,使她认清了泰德的本质,明白了泰德不仅要离开她另娶一位新欢,而且要在离婚时得到房子和财产的真实意图。再如安梅的母亲具有伟大的牺牲精神,她为了挽救自己的母亲,在母亲病危时把从手臂上割下的那片肉放入药汤里,希冀着用一种未可知的法术,来挽救自己的母亲,尽最后一次的孝心。

当她被迫沦为吴清的四姨太,并意识到自己卑微的身份让女儿备受歧视时,她在农历小年夜自杀了,以死亡这种方式摆脱了二太太,强迫吴清给予女儿体面的身份和地位。这是多么伟大的献身啊!母亲用自己的生命赢得了女儿的尊严。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同样在安梅的身上充分地体现出来。

当安梅发现儿子平在大海里失踪后,她“一头跃入海里”。她从来没有游过泳,但她对自己“能干”的自信,使她相信,一定能把平找到。后来,她把母亲留给她的唯一的遗物――一只蓝宝石戒指献给龙王,希望龙王会放出平。可见,在安梅的身上同样具有和她母亲一样的牺牲精神。正如安梅所说:“虽然对我女儿,我完全采用另一种相反的方式教育她,但可能因为她是我生的,而且,她又恰巧是个女孩子,因此,她身上,还是显示出那种东方女性的优柔寡断。我们就像是台阶一样,一级接着一级。”

综上所述,喜福会中的四段引言在作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含摄其后的四个小故事,使作品的章回体结构更加鲜明,条理更加清楚,而且深化了作品的主题,使其充满哲理、寓意深刻,令人不得不赞叹谭恩美独具的匠心和精巧的文笔。这样一部耐人寻味的作品,只有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真正体会到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吕国庆:《解读〈喜福会〉中“天鹅”的象征意义》,《绥化师专学报》(第二十二卷),2002年3月第1期。

[2] 秦艳艳:《〈喜福会〉中的象征意象》,《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