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四年级数学题

四年级数学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四年级数学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四年级数学题

四年级数学题范文第1篇

二年级思维训练题一

1、把一根粗细均匀的木头锯成6段,每锯一次需要3分钟,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2、把一根粗细均匀的木头锯成5段需要20分钟,每锯一次要用多少分钟?

3、一根木料长10米,要把它锯成一些2米长的小段,每锯一次要用4分钟,共要用多少分钟?

4、公园的一条林荫大道长300米,在它的一侧每隔30米放一个垃圾桶,需多少个垃圾桶?

5、学校有一条长60米的走道,计划在道路两旁栽树。每隔3米栽一棵,(两端都栽),那么共需多少棵树苗?

6、测量人员测量一条路的长度。先立了一个标杆,然后每隔5米立一根标杆。当立杆第10根时,第1根与第10根相距多少米?

7、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27米,每隔3米栽种一棵树.问:共需树苗多少株?

8、有一正方形操场,每边都栽种5棵树,四个角各种1棵,共种树多少棵?

二年级思维训练题二

1、妹妹今年6岁,哥哥今年11岁,当哥哥16岁时,妹妹几岁?

2、一张长方形彩纸有四个角,沿直线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画图表示)

3、晚上停电,小文在家点了8支蜡烛,先被风吹灭了1支蜡烛,后来又被风吹灭了2支。最后还剩多少支蜡烛?

4、有16个小朋友在操场上玩捉迷藏游戏,已经捉住了9人,藏着的还有几人?

5、19名战士要过一条河,只有一条小船,船上每次只能坐4名战士,至少要渡几次,才能使全体战士过河?

6、布袋里有两只红袜子和两只黑袜子,至少拿出几只,才能保证配成一双同样颜色的袜子?

7、布袋里有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篮球和黄球各4个,要保证一次拿出两种颜色不相同的球至少必须摸出几个球?

8、湖里有一只船,船上坐着穿红色、黄色、绿色衣服的人。小刚把穿三种颜色的人数相加,小红把他们的人数相乘,得数都一样,船上有几人?

二年级思维训练题三

1、跷跷板的两边各有四个铁球,这时跷跷板保持平衡。如果拿掉一个铁球,跷跷板上还有几个铁球?

2、一根电线,对折再对折,最后从中间剪开,剪开的电线一共有几段?

3、小猴要爬上6米高的大树,可是每次他爬上4米后,他又掉下2米,小猴第几次才能爬上树顶?

二年级思维训练题四

1、傍晚,小明开灯做作业,本来拉一次开关,灯就亮了。但是他连拉了七次开关,灯都没亮,后来,才知道停电。你知道来电时,灯亮的还是不亮的?

2、一根绳子长36米,对折以后再对折,每折长几米?

3、有一根绳子,连续对折3次,量得每折长4米,这根绳子长几米?

4、+=9 ++++=25 =()=()

5、有35颗糖,按淘气—笑笑—丁丁—冬冬的顺序,每人每次发一颗,想一想,谁分到最后一颗?

6、淘气有300元钱,买书用去56元,买文具用去128元,淘气剩下的钱比原来少多少元?

四年级数学题范文第2篇

一、加强关键句的分析训练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含有分率、百分率的句子是解题的关键句。但在实际题目中,很多含有分率、百分率的句子都是不完整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上下句的联系,进行补叙、推理训练,并列出关系式。如:“十月份超产了20%,九月份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可引导学生补充:十月份比九月份超产了20%,十月份超产的是九月份的20%,从而列出关系式:十月份生产的台数=九月份的台数+九月份的台数×20%。

二、重视单位“1”的量的判断训练

借助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单位1的量的判断,能够让学生找到解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学时,经常指导学生找出题中单位1的量,看看单位1的量是否已知:单位“1”的量已知用乘法计算;单位“1”的量未知用除法计算。

三、重视题型分类对比训练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一般分为三个类型:一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二是求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三是已知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每一类题型中又分三个类型,教师要由浅入深地对学生加以训练。如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就有:(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这是最简单的。(2)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百)分之几?(3)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百)分之几?这两类是比较复杂的。

四、加强易混题型的对比训练

对于容易混淆的内容,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变式题组让学生练习、比较,分析它们的细微差别,从而掌握解题规律。如:

1.比25吨少吨的数是多少?

2.比25吨少的数是多少?

四年级数学题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113-01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接受和分析能力往往比较差,因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开展“解决问题”教学呢?现笔者结合多年从教低年级数学教学的经验,谈几点见解。

一、三读问题,初步了解题意

低年级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只有让学生多读,才能对问题有表像的理解。而要求学生认真读,大声读,多读,也是很多名师常用的手段。通过反复的读,学生可以感悟题意。鉴于此,教师在上课时应对学生的读提出要求,并让学生读后画出题目给出的数量,然后说说它代表的意思,确定要求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笔者认为,数学教学也要像语文教学那样,先让学生理解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培养学生书面语言的阅读能力。然后,再引导学生去思考:题目有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例如,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1“有15个气球,卖了9个,还有几个?”让学生读题后理解这两个数学信息:“有15个气球”就是一共有15个气球,“卖了9个”就是从15个气球里面拿走了9个。再有一个数学问题:“还有几个?”就是剩下的意思,这时气球就没有原来这么多了,所以用“15-9”进行列式计算。这样综合题意,学生回答起来就有了方向,不至于答非所问。学生从中逐步感悟到一个完整的问题至少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而且一般说的是同一件事,条件和问题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条件”是解题的依据,“问题”是解题的目的。

二、借图进一步厘清解题思路

数学来源于生活。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可以接触的、可以描绘的数学题,学生如能做到结合图形解题,化繁为简领悟题意,就能使解题过程更加直观,进一步厘清解题思路。借助图形建构数学模型,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比如:妈妈买了12个苹果和8个雪梨,苹果比雪梨多多少个?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画12个苹果,在苹果相对应的下面画8个雪梨,从而明显地对比出苹果比雪梨多出4个,示意图如下: 学生借助直观演示和比较,在数量关系中找出差别,再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就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了。

三、求助问题信息,确定解题方法

抓住问题所告知的信息,理解关联之意,是解题的重中之重。数学课是一门抽象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正确、深入理解问题的关联信息,方能不入“歧途”。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抓住题目中的“一共”“还剩”“增加”“减少”“余下”“多出”等关键信息,加强加、减法的应用,从而确定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计算,什么情况下用减法计算。例如:小明的爸爸养了3只小猫、5只小狗,小猫和小狗一共有多少只?小明送了两只小狗给别人,还剩下多少只小狗?在学生读了题目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一共”这一关键词,理解这是把它们的数量合在一起的意思,所以要用加法计算;“还剩多少只?”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这就是说比原来的数量少了,所以用减法。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做适当的改编,举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促使学生都能够准确抓住题目中所包含的关键信息,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各显其能,提倡解题方法多样化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要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寻找不同的解题途径,寻求多种解题方法。如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善于分析和总结各种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熟知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并能结合问题特点灵活运用。以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的认识”后的一个数学案例为例:小明去超市买了一个书包用去30元,一个笔盒用去8元,他付给售货员50元,还找回多少元?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用去30元”“用去8元”“付给50元”“找回多少元”等问题信息,认识和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摆脱思维定势,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如第一种方法:用去30元,再用去8元,可以根据题意理解成从50里面减少30再减少8,用减法列式计算:50-30-8=12(元);第二种方法:把用去的钱先合起来算,再算找回的钱,列式计算为50-(30+8)=12(元);第三种方法:和第一种方法的理解相同,只是顺序变了,结果一样,列式计算为50-8-30=12(元)。通过大力提倡算法多样化,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真正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愉悦地感受到数学的解题方法不单单是“自古华山一条路”。

四年级数学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有效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由此可见,对学生加强数感的培养不止是一种概念的教育,更需要让小学生从思维意识中明确一些数量关系,即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碰到类似“门高2厘米”“数学书封面长23米”等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结果,不要抱怨学生太笨,是不是我们教学的方式出了问题,才是我们需要深层次追究的根源。数感建立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本文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探究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数感的几种方式。

一、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数感

处于低年级学段的小学生具有超强的实践意识,老师的每个工作他们都喜欢模仿和探究,电子体重秤为什么称不出小演草的重量?为什么称重需要用弹簧秤?量身高能不能使用直尺?对于学生的这类问题,从成人的角度觉得习以为常,可是这正是儿童探索能力的启蒙,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我们就可以从这些小的方面入手,让学生亲自用手去掂一掂一个作业本的重量,再让同学之间互相抱一抱感受一下身体的重量,通过亲自的实践之后,学生自然就会对克和千克有了深刻的体验,也会令数学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选取学生身边的事物,学习的过程更加生活化,从而促进其学习兴趣的强化。

一年级学段讲到“统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没有告诉大家统计的概念是什么,我首先让每个同学回家后,对自己的家庭情况做一个小调查,首先告诉我你家共有几口人,每个人的生日是什么时候,体重是多少。学生在这样一个亲密关系调查中既可以复习年月日的记录方式,又会碰到新的学习问题。在父母的帮助下,还有小朋友做出了清晰明了的表格,将统计的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学习。

二、通过实际操作建立数感

人脑力活动的提升和发展,离不开双手的参与。在小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操作是学生感知世界的基础活动,更是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体现,数感的培养和发展都离不开动手操作。

我们都知道在实际测量中,可以使用卷尺,也可以使用米尺,对于比较精细的部位我们还可以使用刻度尺,这就衍生了长度标注的不同标准。上面我们提到的数学书的封面长23米,如果不是学生粗心大意,学生填错的唯一可能就是他没有进行实际的测量和实践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灌输给学生实践的意识,要想知道书本的长度,我们先要拿尺子去量一下。任何知识只有自己动手获得的才能称之为学习,生搬硬套的模仿是不可能获得有实际价值的信息的。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建立数感。

三、通过具体的实践强化学生的数感

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使得学生掌握数学的玄妙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恰当的方法来简化解决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是形成数感的具体体现。

在卫生值日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同学喜欢耍小聪明偷懒,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老师把这个聪明的同学任命为小组长,负责卫生秩序的维护工作,一个组总共有多少人,每个人如何分工,班级有多少桌椅,需要几个人来擦,地需要几个人打扫……经过这样简单的分工实践,这个同学不仅工作积极性高涨,学习的热情也获得空前提高,后来还成为数学课代表。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会碰到很多问题需要数学思维来给予指导,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并运用数学就是对他们最佳的数感教育。

四、在运用中提升学生的数感

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如果说动作技能主要靠肌肉运动,表现于外部行动,那么心智技能主要是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中,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仿佛不需要人有意识的探索一般,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从简单的数字到复杂的数据统计,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除了教师教给的知识外,通过多种贴近生活实践的操作和尝试,学生学习的过程变得丰富而有趣。

学生都有购物的经验,在购物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自己手中有多少钱来选购商品,在商品选择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进行简单的计算和统计才能够完成购物的^程。因此学习和认识圆角分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室变成了一个小型超市,学生在课桌上摆上了不同的学习用品,每件物品都标上了价格,然后分成几个小组来模拟购物,最后老师根据学生手中的商品和手里剩余多少钱来判断学生计算是否有误。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在运用的过程中更能够强化学生的数感。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需要用较长时间逐步培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价值,从而使生活成为学习数学,建立良好数感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四年级数学题范文第5篇

四年级数学的小论文一今天,妈妈在做家务而我在做家庭作业。

我发现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于是,我就空在那儿。哈,试卷做完了,我便开始慢慢思考这道题。题目是:“一间教室长8米,宽6米,用边长是4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需要这样的地砖多少块?”我想了一会儿,便明白了,在卷子上刷刷地写了几笔,可妈妈摇了摇头,缓慢地说:“不对,再想。”我绞尽脑汁,还是想不出来,于是便说:“妈妈,你就饶了我吧!”妈妈便开始认真地教我:“你说1米与1平方米能互相比较吗?”“不能啊!”我说。“这和题目有什么关系呢?”“那你除出来的就不对了,你看,你没有求出这块地砖的面积呀!不是吗?”我点点头,仿佛是明白了。于是,我又刷刷地在试卷上写着。

原来做数学题目不是光看数字的,它跟我们写作文是一样的,先要审题,再核题,把整个题目彻底搞清楚了,才能下笔去做题,这就是我在做数学题中的一点小发现!

四年级数学的小论文二今天,我在一本书中看到一个数学小问题:“小明一共有10个气球,如果一分钟放一个气球,他放10个气球一共用了几分钟?”我故意考考妹妹,刚上四年级的妹妹不假思索地说:“这个简单,10分钟呗。”我大笑一声,喊到:“错!” “嗯?为什么呢?”我耐心地解释着:“答案是9分钟,因为先放第一个气球,一分钟后,放第二个气球,一直放到第9个气球,所以,第九分钟后放第10个气球。”妹妹听了恍然大悟,说到:“原来如此,我上当了!”

细心地妈妈在一旁听到了我们这番有趣的对话,笑着说:“其实,生活中还有好多像这样的问题,比如爬楼梯、排队、坐座位……,我来考你一个吧!妹妹从一楼到二楼用了9秒钟,那么她从1楼走到15楼要多少秒呢?”我拿出笔和约,认真地做了起来:妹妹从一楼到二楼用了9秒,妹妹走到十五楼,也就是走了十四层,14*9=126秒。

我把答案告诉了妈妈,她笑着说:“不错,思路很清晰,很会思考!”

是啊,生活中处处有数字,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个善于思索的头脑,那么,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四年级数学的小论文三暑假里,我到外公家玩,受到了外公的热情招待。外公家如今仍烧着大锅,他每次都用很多木材来烧。

一天,外公将一大堆木材抱出来,笑着对我说:“小亮,外公考你一个问题。”我信心十足的答应了。外公说:“我手里这根木材大约3米长,我想把它锯成20段,你看我要锯几次?”听完问题,我心里乐开了花,太简单了。我从外婆那要了一把皮尺,先算好每段的长度(3米=300厘米,300÷20=15厘米)于是我拿着皮尺一段段的量,忙活了很久才知道要锯19次。

站在一旁的表哥着急地说:“你这么算多费时间啊。如果我要把3米的木头锯3段,需锯几次?”我想了想回答两次。表哥问:“你如何算的?”我答道:“用段数3减去1就等于要锯的次数啊。”表哥笑了笑说:“对呀,要锯4段,5段,6段······依次类推啊。这么算不就节省了很长时间吗?爷爷给你出的这道题,有很多解决的方法,但你要善于找到最简便的方法。这就需要你开拓思维,从智解题啊。”我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

我从这件事中明白:生活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勤思勤问就能收获更多的知识。

四年级数学的小论文四快要过年了,妈妈准备买一盒巧克力送给亲戚。我们来到了超市。可是,巧克力品种多价格又多,包装也十分精美,真是让人眼花缭乱。最后,我们决定在费列罗中挑一盒。有一盒巧克力是16颗装44.8元的,另外一盒巧克力是3颗装8.6元的,还有一盒巧克力是24颗装70元的。

妈妈问我:“ 买哪种更合算呢?”我想到了两种方法。

方法一:算出每颗多少元。44.8÷16=2.8(元) 8.6÷3≈2.86(元) 70÷24≈3(元)2.8元2.86元3元

16颗装比较合算。方法二:算出1元可以买多少颗。16÷44.8≈0.36颗) 3÷8.6≈0.35(颗) 24÷70≈0.34(颗) 0.36颗0.35颗0.34颗 还是16颗装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