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语文教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成果丰富。教材编写理念的进步,推动了主题型教材的编写与出版。更出现了一些有地方色彩和个性色彩的教材。回顾大学语文教材出版情况,本文认为立体化教材建设应进一步加强,教材生态化建设和教材回访工作也应该引起重视。
关键词:
大学语文 教材 编写 出版
一、教材理念“一小步”,教材内容大突破
1.主题型教材的编写与出版
大学语文课程和教材建设的发展,首先依赖于学科理念的改变,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只有编写理念的不断进步,才有可能使教材建设走上突破之路,推陈出新。徐中玉本《大学语文》(1996年版)率先把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到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中,丰富了大学语文的选文,把中外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选入(或节选入)课本,以文学的审美性浸润人心、陶冶情感,该本教材遂被看做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标志性的成果;此前的教材更看重选文的民族性、道德性和政治性,甚至取代了文学的美,在一定程度上丢失了大学语文作为文学类课程的意义和价值。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确保了大学语文的生存空间,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也随之走入了发展的春天。从教材编写体例来看,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较多,比如有单一的“文选型”,其特点是在教材理念的筛选下,选取文本汇编教材,供师生参考使用,这类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已逐渐淡出视野。常见的教材主要采用复合型体例,有“二合式”“三合式”“四合式”等等。这些教材,围绕语文的性质,把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分为“写作知识与能力”“文学史知识”“文化知识”几个方面,与“文选”相结合,编成复合型体例的教材,如王步高、丁帆主编的《大学语文》,采用了“文选+文学史”式体例;杨昭蔚主编的教材,则采用了“文选+语言+写作”式体例;沈琳主编的教材,采用了“文选+文学史+语言+写作”式体例等等。
随着学界进一步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和课程的性质,课程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开始倡导研究性学习,教师由知识输出角色转变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而发挥主动性、积极思考并参与到课堂知识性活动中来,大学语文教材则是课堂活动的平台。师生围绕教材文本,选定主题,在生生讨论、师生讨论中带动一个个文化专题的关注与思考,“主题型”教材应运而生并得到师生青睐。如徐中玉本教材按照文本主旨划分为十个单元:品格・胸怀、为政・爱国、社会・民生、人生・世态、亲情・人性、爱情・婚姻、传记・逸事、怀古・咏史、写景・记游、论文・品艺。便于师生在参阅教材的同时,以文本为基础,围绕话题中心,有目标、有节制、有素材地探讨文学、艺术、人生和社会,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保障学生有话可说、有据可论、有理可辩,促进课堂教学组织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温儒编的《高等语文(甲种本)》(2007)、严廷德等主编的《新世纪大学语文》(2008)、董小玉主编的《大学语文》(2008)也采用了“主题型”体例。“主题型”教材确定单元“中心主题”,汇聚经典选文,促使师生在广度上围绕“主题”多方面地探讨,如从文学的角度、语言的角度、民俗的角度等等不一而足;“主题型”教材还能够引导师生围绕“主题”进行纵深的探讨与思索,进而从具体的文本中升华出文化的内涵、生命的意义。
2.特色教材与个性化教材的编写与出版
2001年6月,教育部教材整改令下发,教材编订与出版独家垄断的局面被打破,之后陆续涌现了一部部有地方特色、校本特色和个性化色彩的教材,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与出版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首先,一些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根据自己学校性质、学生专业特点、学生实际需求,编写了具有校本特色或者适用于同类院校的教材。这些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在选文理念方面,有意识地向学校性质、学校实际办学水平、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等倾斜,有鲜明的校本特色和院校类别化适用倾向。有的院校根据学生语言水平和文字能力的实际情况,教材编写别注重对写作知识的介绍,以期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写作训练的重视;有些农林院校充分挖掘校本特色,在教材文本的选择方面,对乡土意识、城乡区别、农业文明等主题有所偏重,是行业类院校教材建设的新成果。
其次,一些教材融入了地方文化特色,呈现出教材编写与发行的区域性特点,黄伟林主编的《大学语文》,“使用对象主要是广西区内的本科和高职院校学生”,“教材有意识地选了一些广西题材和广西作者的文章”。地域性文化主题的引入,使师生在使用教材时不自觉地产生了浓郁的亲切感,同时也丰富了教材和教学的可操作性空间。
再次,有的大学语文教材在编写中另辟蹊径,比如沈琳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改变了过去《大学语文》教材或以文体为单元或以文学史为单元等单一结构体例……以生命的四个阶段为纲,构成教材主体,并借用四部文学作品《花季雨季》《青春之歌》《人到中年》《黄昏之书》等来命题,让其分别对应人一生中所经历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以说明每一阶段都有属于它的故事和独特的精彩,从而使学生遍感人生的丰富性和酸甜苦辣”。
二、关于大学语文教材出版的几点期待
1.立体化教材的进一步丰富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教学法的不断改进,从过去单方面强调教师的“教”发展为引导学生的“学”,故而立体化教材应向着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配套的”资源服务方向转变。目前一些优秀的大学语文教材配套已可以提供教学课件(主要是教学PPT)、教师备课资料、大学语文教学网站等等,但与国外先进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大学语文教材编订与出版工作者若能解放思想,更多地朝着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这个方向转变,定能建设出体现课程特色的立体化教材。
2.教材生态化与教材回访的呼唤
一本好的教材的出版,往往需一到两个学期的试用,但在教材出版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忽略了教材建设的周期,使疏、漏、错现象不断。为此可把教材上网,由学生来讨论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可以加强,学生也可与导师商量修改教材等等,把学生引入教材的编订与修改工作中,以促进教材的生态化建设。
另外,教材回访常常被忽略。教材回访应在出版社、教材编订者、教材使用者几方面展开,这样出版社可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真正需求,引导教材的编订和使用,对教材编订者进行回访,了解编订者的后继想法。大学语文教材如果不对学生进行回访,很难发现哪些是学生渴望的话题、学生的文学审美需求又产生了哪些新的要求。
【关键词】大学语文 通识教育 外语类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是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承担广东省“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人文学中心建设――比较文化视野的文学通化研究》子课题《外语类大学人文通识教育研究》(编号:GDUFS211-2-045)的研究成果。
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发展,我们曾经就大学语文课的教材、教法等问题在西安外国语大学的部分学生中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教学工作的实际,我们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根据外语专业的学科特点编写了新的大学语文教材。目前,该教材已经投入使用,学生反映良好。
本文展示了大学语文课程的问卷调查情况,同时就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提出一些看法,愿与各位同行探讨。
关于外语类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问卷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语文课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促进大学语文教学工作,我们在部分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涉及到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对课时和考核情况的认识、对教师教学情况的看法、对教材编写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调查目的:了解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以及对教师、教材的看法,力求找出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差距,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调查内容:关于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关于对大学语文课时设置、作业、考试情况的看法;关于对教师教学情况的看法;关于对大学语文教材的看法。
调查对象:外语专业一年级学生,862人。
调查方式:问卷式。
二、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共设计了四大板块,包括20个问题。
(一)关于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
我们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包括以下内容:你是否喜欢大学语文课?你认为面向外语专业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是否有必要?你希望通过大学语文课达到什么目的?你认为大学语文课对提高人文素质是否有帮助?你认为大学语文和大学英语哪一门课更重要?
(二)关于对大学语文课时、作业以及考试设置情况的认识。
对课时、作业、考试设置情况的认识可以反映出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态度。本问卷通过提问目前大学语文课时安排是否合理、学习时间长短是否适宜以及学生对作业、考试情况的看法,考察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
(三)关于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
教师的教学情况包括教学方式、教学水平、教学态度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是否喜欢一门课程也反映出他们对代课老师的认可程度。
(四)关于大学语文教材的调查。
教材是实行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选用一部合适的教材对于教学活动的效果影响很大,本次调查涉及对教材的内容和体例等方面的看法。
三、数据分析:
(一)关于对大学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
1.关于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喜欢程度。79.3%的学生选择喜欢或比较喜欢这门课,6.2%的学生选择不喜欢,14.5%的学生选择一般。
2.关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是否有必要开设大学语文课。87.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4.2%的学生认为没必要,8.5%的学生认为开与不开都行。
3.关于开设大学语文是否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有帮助。81%的学生认为有帮助,5.2%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13.8%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
4.关于学学语文课程希望达到什么目的。52.5%的学生选择提高人文素养,33.3%的学生选择了解文学知识,11.4%的学生选择提高写作能力,2.8%的学生选择其他,如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等,也有人把学习语文看作是对专业课学习的一种调剂。
5.关于大学语文与大学英语课程相比哪门课更重要。15.4%的学生选择语文,13.8%的学生选择英语,70%的学生选择都重要,0.8%的学生选择都不重要。
(二)关于对大学语文课时、作业以及考试设置情况的认识。
1.关于大学语文课时的安排。63%的学生认为每周两节课的课时安排正合适,15.3%的学生认为课时过多,14.3%的学生认为课时过少,7.4%的学生认为课时多少无所谓。
2.关于学习时间的长短。54.2%的学生认为学习一学年大学语文正合适,10.2%的学生认为学时多了,28.3%的学生认为少了,7.3%的学生认为学时长短无所谓。
3.关于作业设置。39.3%的学生认为布置作业有必要,36.6%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24.1%的学生认为有没有都可以。
4.关于如何考试。4.1%的学生选择闭卷考试,40.5%的学生选择开卷考试,13.9%的学生选择以其他方式考查,41.5%的学生选择只上课不考试。
(三)关于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调查。
1.关于对老师的授课方式是否满意。65.5%的学生选择满意,5.6%的学生选择不满意,28.9%的学生选择一般。
2.关于对老师教学水平的评价。93.7%的学生选择很高或较高,5.6%的学生选择一般,0.7%的学生选择很差。
3.关于对老师的教学态度的评价。90.8%的学生认为老师认真,0.7%的学生认为老师不认真,8.5%的学生认为一般。
4.关于喜欢老师的哪个方面。46.2%的学生选择态度认真,17.7%的学生选择知识渊博,16.9%的学生选择风趣幽默,17.8%的学生选择容易沟通,0.6%的学生选择其他(如人好、心态好等),0.8%的学生选择什么都不满意。
(四)关于大学语文教材的调查。
1.关于现用教材是否适合学生。71.3%的学生认为适合,3.9%的学生认为不适合,24.8%的学生认为说不清。
2.关于大学语文教材应该包括的内容。35.8%的学生认为应该包括古代文学作品,31.2%的学生认为应该包括现当代文学作品,30.5%的学生认为应该包括外国文学作品,2.5%的学生认为应该包括其他(如应用文)。
3.关于教材应该按照什么体例编排。31.2%的学生选择文学史、29.7%的学生选择思想内容、35.3%的学生选择文学体裁、3.8%的学生选择其他。
(五)关于授课方法的调查。
1.关于多媒体教学是否必要。82.8%的学生选择必要,4.6%的学生选择不必要,12.6%的学生选择无所谓。
2.关于采用何种互动方式。73.9%的学生选择课堂讨论,14.6%的学生选择老师提问,11.5%的学生选择两者结合。
3.关于如何上好大学语文。22.4%的学生选择老师讲解,8.4%的学生选择专题讨论,63.5%的学生选择两者结合,5.7%的学生选择怎么都行。
4.关于是否将教师讲授换成专题讲座。67.8%的学生选择很好,9.9%的学生选择不好,22.3%的学生选择说不清楚。
四、问题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出目前我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面的一些良好的势头,同时也反映了大学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一)需要保持的优势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比较明确,学习热情也很高,对老师的教学工作也给予了肯定,说明我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举措是正确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前景是光明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多数学生能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的重要性。有80%左右的学生认为面向外语专业的学生开设大学语文是必要的,学习这门课对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是有帮助的,因此明确表示喜欢这门课。
2.大多数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以及采用的教学方法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对老师的付出给予了应有的尊重。
3.大多数学生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老师的教学工作以及教材选用等方面积极献计献策,表现出应有的热情。
(二)存在的问题
本次问卷也反映出一些需要我们认真反省的问题。
1.有个别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的意义认识不清,认为这门课不重要,没有学习的必要。
2.有个别学生对目前采用的教材、教学设备、课时安排、考试形式等不赞同
3.有部分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增加互动环节。
(三)努力的方向
1.发扬优点,再接再厉。强化大学语文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使大学语文的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
2.慎重选用教材。在选择教材内容时,我们尽量想避开与中学语文教材内容重复的课文,但是由于学生来源的原因,中学时使用的语文教材版本不同,因此,在编排大学语文教材时免不了会和中学教材的某些课文有重复。在以后修订教材时,我们必须更加严谨认真,尽量选用内容新颖、内涵丰富的好文章。
3.改进教学方法。由于目前我校大学语文课是采用大班上课,学生人数众多,这给教学互动环节增加了难度,今后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创造条件,改变教学方法,或者考虑小班授课。
4.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大学语文老师应该同时具备教学态度认真、知识渊博、风趣幽默、容易沟通等素质,作为老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树立良好形象。
对外语专业大学语文教材的一些看法
如何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质量,如何编写出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的教材,是大学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一所外语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笔者想就外语专业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改革方面提一些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 课程定位
外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语文课程该如何定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必须明确教育对象的特点。外语类学生从整体而言,文科类学生占多数,语文功底普遍较为扎实。对于文科学生,不应该像对理工科学生那样,把语文课当作提高读写能力的工具,因此,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可以相对弱化,而偏重于审美性。外语类学生还有个特点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思想活跃。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教材中应该适当选取中国古代和现代一些具有典范意义的作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这些作品而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感情。当然,这种感情是要以作品自身的魅力来“感染”学生,而不是强行“灌输”。因此,我们可以把外语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的一门课程。
二、教材编写原则
笔者认为,编写外语专业大学语文教材还要从当前高校的具体情况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以下是一些具体思路。
1.编排体例
大学语文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用一根主线把学生头脑中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连起来,使之系统化。这条线索就是文学史。我们当然不可能像对中文专业的学生那样详尽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流派、作家以及作品等,但起码也应该让学生知道一些不同历史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学史的概念。如果学生有志于研究比较文学,这也算是事先奠定一个基础吧。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按照文学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将教材分成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开头先简要介绍文学常识,尤其是注重介绍一些影响力较大的作家,然后再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重点讲解的内容。
在介绍具体作家时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列举作家时主要以时间为经,以文体为纬,如果有些作家在不同的文学领域里均有突出成就,则可以择其要者作重点介绍,其余略提或作为补充内容让学生自行阅读。第二,在介绍作品时,尽量避免“炒冷饭”,即避免和中学语文课本的内容重复,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又可以使他们接触更多作品。
2.作品选择
外语专业开设的课程是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主的,因此大学语文教材在选择作品时应该侧重中国文学作品,以起到互补作用。中国文学中那些具有典范意义的古典文学作品自然不可或缺,同时也不能缺少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选择作品时眼界要放宽,不能只盯住那些被称为“经典”的东西,经典是经过时间证实了的具有权威性的东西,而有些东西虽然出现时间较短,但具有潜经典性质,也可适当选择。对作品的形式也不必过于苛刻,应该不拘一格选择好作品,如一些网络作品或流行歌曲,只要内容好、艺术性强,也可以吸收进来。
【关键词】土建工程类高职语文课程建设办学理念课程定位
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在深化高职教育改革中,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专业课程建设围绕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能力为主线构建。然而,当前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水平虽然得到了提高,但人文素质不高。这一问题引起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各类职业院校的教师也纷纷从各自的专业进行改革。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它在培养高职生人文素养中发挥着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专业结合,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结合,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
一、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部分高职学院对《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理解过于功利化,造成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中,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就保留,能帮助学生成就一技之长的课程就开设,即用对学生就业是否有直接作用作为标准的“实用”原则来对专业和课程进行建设。大部分高职院校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首要和重要任务。因此,专业课程建设围绕着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技术能力为主线构建。受“实用”原则影响,承担文化传承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大学语文课程成为“课余”的选修课。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主干课的大学语文处于这样的尴尬地位,无疑使学校的人文教育进一步受到削弱。学生方面,迫于就业压力,多数高职生认为到职业学院就是来学技术的,只要学好技能就万事无忧,放松或完全放弃了自身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不感兴趣,不关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近几年部分高职毕业生的信息反馈来看,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和水平不低,人文素质却不高,他们崇尚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功利化。具体表现在:首先,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到生活实际中,人际交往以利己为重,行为的出发点看对自己有多大的好处;在工作中不爱岗敬业,更不会为企业奉献、牺牲。其次,民族、国家、社会等概念模糊。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大公无私”的崇高人格,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情怀,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年轻一代身上有所淡化。
二、围绕专业推进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提高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将高职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同时也为改变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成为广大高职学院语文教师最迫切的使命。高职学院大学语文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一)创新办学理念和课程定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这一纲要明确提出素质教育与科学技术同等重要。爱因斯坦在《教育的神圣职责》一文中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科学前辈提醒我们,职业教育使学生成为“精神人才”比“技术人才”更重要。目前,我国土建工程类高职学院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传授与职业技能的培养、轻视人文素养提升倾向比较突出,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但知识面窄,有一技之长,但水平不高,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更是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认识偏差与人文教育缺失。作为职业学院的管理者,必须改变观念,强调“以专业为主,职业能力与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作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应进一步强化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是专业课程的基础。教学实施时,协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在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建设中强化人文性,将人文素质理念渗透于各个环节。在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结合专业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重新将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为“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兼具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教育能否在今后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632016.2创新办学理念,科学定位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前提。
(二)以学生为主体,协调发展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
土建工程类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具有高职语文学科的共性,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又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同时必须具有个性特色即与专业结合、与学生将来就业结合、与职业教育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使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协调发展。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和学生虽然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但教学活动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跟随教师兴趣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和兴趣的陶冶。为此,语文课教师主动改变自己,由主体地位向主导地位转变。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本,注意学生的兴趣爱好,切实践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习惯,主动满足自己学习欲望,真正实现将课堂还给学生。
2.突破时空限制。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接受知识的途径和方式更多元化。大学语文课教学不应局限于有限的时间与有限的空间。应通过互联网或是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即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自由的吸取知识滋养,翱翔于知识海洋的活动平台,主动获取知识,扩大视野,提升素质能力,为可持续发展蓄备力量。
3.激发学生创造性。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指高职学生不但有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有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要使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未来新技术、新工艺、新发明的创造者,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自主学习情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独立思考后勇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4.培养和谐发展素质与能力。
从近年来的市场调查发现,社会及用人单位认为人文素质,是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生产力之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学生的形象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和企业的未来发展。人文素质对个体也是决定个人行为、做事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良好的职业能力的习得,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课堂教学的熏陶培养是良好的人文素养形成的主渠道。大学语文课既能充实学生文化底蕴,还具有丰富的人文含量,能提升人文素养,因而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干课。将高职学院大学语文定位为专业教育服务,应立足职业,突出应用、实用,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和谐发展。
(三)以学生能力为主线,结合专业构建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的一个机制,任何教学思想、教学主张、教学方式都是通过教材去实施的,没有好的语文教材一切都无从谈起。”教材编写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关系到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性问题。高职学院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方式及内容选择,应突出语文学科特色,结合职校生特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反映时代特色,与专业、就业岗位结合进行建设,达到既为学生学习专业服务,也为学生“成人”服务的目的。
1.当前高职教材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学院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及教材建设模式主要有:沿用本科院校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和各学院自编的语文教材或读本。本科院校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大多以文学发展为主线和以文体分类为主线。按文学发展编写的教材强调系统化,脉络清晰,有助于学生充分了解各个时代的文学流派、文学风格,在阅读选文的同时也是对文学史的一次梳理,不足之处大多限于名家名作,忽略学生学习兴趣与现实性。按文体安排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各种文体特点的把握,有利于提高写作各种文体的水平及鉴赏能力,但长时间学习单一的同一体裁文本,容易使学生产生倦怠、乏味的感觉,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学习效果。高职学院自编教材有的以语文人文性为主线或工具性为主线,有的将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有的将人文性、工具性和职业性结合,然后按模块组合编排。这些自编教材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内容具有一定可操作性,时代性和弹性。不足是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强,同一套教材各种专业的学生都可用,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色。大学语文教材文本的选择,是编写大学语文教材最重要的工作。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完成,除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有关,更与教材的质量及教材选择什么篇目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历年来教材的编写者们对选文特别用心。现行大学语文教材主要的不足有:一是注重传统经典名篇,而缺乏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文章。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古今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因此,对于当代优秀作品应该广泛地选用,而不应厚此薄彼。二是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与中学教材选文重复篇目多。大学阶段的学习,无论是从知识的深度还是广度方面要求都应比中学高。如果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与中学语文教材选文重复,会降低高职生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大学语文教材与中学教材在要求上应该有较大的不同。三是外国文学作品入选太少或未选入。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加剧了世界各国文化融合。外国文学作品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外国的风土人情、社会风貌,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有利于高职学生开阔眼界,面向世界。
2.与专业结合建设大学语文教材。
目前高职教学中,课程改革方向是围绕专业设置课程。公共课中的英语、数学与专业结合取得很好的实效。高职语文教材建设与专业相结合是可能的。为实现高职学院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与专业结合,应以学生对专业学习兴趣迁移为突破点,以服务学生就业为目标,通过市场调研,了解行业从业人员的岗位素质能力需求,以“职业岗位需求”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构建教学内容。针对大学语文教材的不足,笔者结合多年来语文教学实践,对现有的优质大学语文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优化。根据土建类专业特点和学生能力素质要求,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分模块编写教材。具体内容有土建类工程应用文写作、水文化导论、建筑文化导论、实用口才、文学欣赏五大模块。每个模块内容分册编写,其中土建类工程应用文写作模块内容是必修内容,其他模块内容作为选修,各专业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教材选文注意传统经典与现当代美文结合,中国作品与外国作品结合。
3.构建立体化教材。
教材是以教科书为核心的一切用于教和学的包括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语文材料。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发辅助教学的光盘、多媒体课件、课程网站等资源。通过多介质,多种手段有机配合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新工艺、新技术将会给职业教育带来什么影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未来的劳动者的技能和知识的会有什么要求,这一切都难以确定。因此,高职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要走出困境,走出特色,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与专业结合,将人文素质理念渗透于整个课程体系中,为实现职校生的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服务。这是大学语文最终的教育目标,也是教学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家碧.大学语文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的更新[J].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4)
[2]朱方琼,潘仁炎.艺术类高职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4)
[3]张华.语文教材中范文选编的策略初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3(3)
[4]金伟.大学语文教学的模式化改革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5)
[5]周文.对高职教材编写的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6]汪小艳.面向专业群的高职大学语文开发[J].文教资料,2009(9)
[7]王茜.浅谈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改革[J].网络财富,2009(22)
一、现状
大学语文虽然被定为基础性的公共课,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边缘位置,现状非常尴尬。和同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英语相比,境况更是不容乐观。近些年来,大学英语可以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被提到了至高的地位;而大学语文的地位则是每况愈下,学校不重视,学生不爱学。如,80年代北京大学曾经开了一段时间的大学语文课程,但很快就停了,原因是学生素质较高,不需要;90年代,大学生的素养普遍下降,北大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点名两位名教授担纲,作为全校的公共课开设,但也只是昙花一现。这种尴尬的现实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关系到这门课程的走向和发展的大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教学上不够重视。有的学校对大学语文的定位只是为理科生补补课,有些学校干脆取消了“大学语文”。正像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所说的:由于它不是一个独立学科,如果一个教员老是教“大学语文”,在科研上也是没有位置的。所以,许多学校只好指派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员去教“大学语文”,而这些教师也是将“大学语文”作为过渡。这样的“大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值得怀疑。
2.教材混乱。据统计,从1980年至今,全国已有数百种大学语文教材,目前仍有数十种正在被高校使用。虽然全国各出版社争先恐后地出版了很多大学语文教材,但真正适合大学生使用的教材并不不多。纵观大学语文教材现状,大致有以下几情况:
(1)体例上的弊端,有以下几种情况。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翻版,选一些古代文章,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一拼,一本大学语文教材就完成了。传统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多年来遵循文学史或文体模式,以文学为主要内容,或按文学体裁组成教学单元,或按文学发展史线索组织教学,选文局限在民族文化、文学以及国粹的框架内,侧重文言文阅读,过于偏重知识性、工具性。教学内容偏于保守,无法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也无法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前这种大学语文曾起到很大作用,但是社会发展了,时代也在变迁,大学语文的教育也不可能一成不变。
(2)“高四语文”――高中语文的重复,甚至体例上和高中都没有差别――叙事、写景、议论、抒情,(我并不是说这种体例不好,但大学毕竟是大学,不是中学语文,学生应该有更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应该接受更多的信息,应该有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视角去接受、学习,不应该还是中学延续,老调重谈。)而且过多地重复中学语文的篇目,无新颖感可言,导致学生也提不起兴趣;有的是杂烩,东拼西凑的“折萝”。尽管改头换面,但是换汤不换药。这也是大学语文教材繁荣不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无论专业,也无论教学层次,教材一律,没有侧重,一本大学语文乃金科玉律,“一本顶一万本”,简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无往而不胜,当然,这样老师好讲,考试好考,管理容易。但学生呢,恰恰是忽略了最应该重视的学生,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思考。
总之,大学语文教材的现状可用一句话概括:繁荣发达、杂乱无章,繁荣不提高,或者说是提高不快、提高不大。当然,不能否认,近年来,有不少专家、学者致力于此项教学的研究,也编出不少好的大学语文教材,有水平也有特点,值得大力提倡。
大学语文的出路何在?
二、策略
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因此,探讨大学语文的出路,首先,应根据社会和学生自身实际的需要,了解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明确各专业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确立课堂教学范围和教学内容。其次,研究各专业大学语文教材的优劣,广泛吸收百家之长,确立最为科学、合理的体例。
1.教材不必统一,一统天下不科学,但要有侧重。根据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专业(文、理、工和艺术等)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培养方向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我们应正视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学所面临的困境、问题,以创新思维与更加开放、互动、科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普通高等学校和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要有区分;文科和理科、工科和艺术等大学语文的教学要各有侧重,不能一刀切。如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它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有自己独特的不同于本科教学的特色,它专业针对性强,以培养能力为主,基础理论适度即可,要求适当反映技术科学领域内的新发展,教学内容上要符合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编写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意理论实践的结合,注重能力的培养,注重素质的提升,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学生眼光、品位的养成,增加其人文成分,激发其对文化的兴趣。
2.内容上广博丰富,“所选的作品要求能体现高尚的思想、人格和积极上进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为人们所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并且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学家的创作个性”,教材作为一种中介,通过阅读、思考、共同讨论辨析、导引和潜移默化感染青年学生,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自然也要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本国语文较高水准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语文是我们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去理解活生生的人性”,让学生了解这个“世界的丰富性”。从调整“大学语文”只是为非中文类学生补补课的定位开始,提高其艺术创造的能力和艺术鉴赏的品味。为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一种培养语文综合素养、滋养人文精神的课堂教学用书,提升他们欣赏与鉴别人类精神产品的感悟和认知能力。
根据教学实际,通过对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的理论与实践论证,重新选准角度,确立适合学生实际的合理的深度和广度,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适用高效的教育教学体系,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结合实际,把我们的教学实践植入其中,从而构建一部科学、实用、有品位、有价值的大学语文教材,探讨大学语文教学的新思路,从理论上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一条实用的模式,实践上能为广大的莘莘学子们奉献一份有益的精神食粮,也为规范大学语文教学做一点点贡献。
3.大学语文是为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民族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阅读、欣赏、理解与表达能力而设置的课程。因此,体例上应灵活多样,变和不变结合,同时,拓展视野,不要局限于中国文学、中国文化,根据专业特点,适当吸收外国的文学经典作品。很多大学语文都定位在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上,倡导国文,张扬民族文化的精华固然是好事,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我们敞开了国门,尤其是加入WTO后,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在提升国语、国文精华的同时,还应放眼世界,用“全世界的知识武装自己”,广采博纳。科学已经证明,善于广采博纳的民族才是最聪明的民族。
4.注重实用、实效。作为基础课,应该重在“基”上,所以,其实用、实效就显得至关重要。比如:对外语专业的学生,要侧重的是语言和修养;对艺术专业学生则应侧重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对经济类的学生则要侧重的是人文素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对工科学生,则要侧重普及和提高,注重人文素养的提升等。总之,希望能为非中文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一种培养语文综合素养、滋养人文精神、陶冶艺术创造和艺术品位的课堂教学用书,提升当代大学生欣赏与鉴别人类精神产品的感悟和认知能力,培养其艺术独创能力。基本精神可概括为两个“注重”、两个“张扬”,即注重基础(基本的文化素养)、注重实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张扬人文、张扬品位。体例上,不再采取按文学史或文体排列的方式,而是根据实际内容或特色分组排列。教材编写原则是追求“人文性、审美性、品味性、趣味性和新经典”。主要特点是人文性贯穿始终,中国古典文类、现代文类、外国文类内容并立,经典范围扩大,不仅要收录今天的很多名家经典之作,而且把古代文学作品和外国当代文学作品中一些被忽视的经典篇目也收入其中。从而改变当代大学生不会读书、不会写作、人文素养不高的现实。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随着时代不断演变,我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高校教学中,语文属于人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人文教育资源,是新课标下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经道路。作为一门公共文化基础课程,大学语文扮演着关键角色,是实现大学生人文精神、成人成才的首要前提,能够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比如,语言文字能力、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养成优秀品质,塑造健全人格,拥有良好的心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成为新时期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同时,也能不断促进大学语文教学事业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
一、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大学语文教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大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古今中外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作家们不同的写作技巧、思维方法。在学习语文学科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会在无形中得以提高。以“逍遥游为例,学生能够透过文章内容,领略庄子所呈现地富有浪漫气息的表现手法,逐渐培养学生的论辩思维。以蔡文姬为例,能够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式,注重创新。第二,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认知素养。随着社会竞争日渐激烈,学生步入社会后,需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必须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才能更好地展现自身价值。而大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各方面的知识。以红楼梦为例,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包罗万象,能够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完善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启发他们的智慧,是他们正确看待社会中各种现象。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优化大学语文定位与教材
在高校中,语文属于一门基础性的公共课,在包含本专业知识的同时,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语文教材为基点,不断深化、拓展教材内容,挖掘其具有的内涵文化,并以历史文化背景为媒介,客观、合理地对照、审视、探讨教材内容。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认真鉴赏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掌握其中必要的阅读、欣赏等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地改革传统教材,不断创新语文教材内容、编写形式,以学生已有的文化水平等为基点,进行中国文化知识教学。以此,在提高他们文化水平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优化教学方法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语文教材特点,以及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动学习状态。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已有的文化水平,选择适宜的语文教材内容,恰当取舍教学作品,不能过分追求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教师可以以不同时期为导线,选出经典的文学作品,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积极性,还能以点带面,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做好铺垫。此外,随着科技日益发展,多媒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以“牡丹亭”为例,学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制作相关的PPT课件,导入相关视频,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领略那种反对封建礼教,青年男女敢于追求自由爱情的可贵精神。
(三)注重文本解读
大学语文教材是无数名作佳篇、人类智慧精华的聚集地。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家作品,把握文章命脉。以“诗经”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领略到文中饱含的凄婉惆怅之情,以及呈现的凄迷朦胧美。以李白的诗为例,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其体会诗人洒脱气概。在此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走进大家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出现心灵碰撞,不断洗涤学生的心灵,勇于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