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陋室铭阅读答案

陋室铭阅读答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陋室铭阅读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陋室铭阅读答案

陋室铭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应当深入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种“冲突”时,也就意味着他们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也水到渠成。如在讲解《孔乙己》一文时,我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一开篇就问“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又一下子难以回答的问题,便很自然地驱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当学生找出答案时,我再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以此为突破口,解决本文的教学重点——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但是应该注意的是,设置的“矛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决不能故弄玄虚,使学生陷入云雾之中。

二、问题新颖,设疑巧妙,激趣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强烈的好奇心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思维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泉和动力之一。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就要讲究发问方式,注重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问得新,发人深省,情趣盎然。例如,在讲解刘禹锡的《陋室铭》时,我问学生:“铭是古代具有颂扬或激励内容的文体,而作者的这篇铭文却是写给‘陋室’的,你想了解他的陋室吗?你能读懂作者的颂扬或激励之意吗?”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一种情境,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向性非常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使我能很快将学生引入到重点之中,顺利有效地完成本文的授课任务。

三、变直为曲,问法灵活,引人入胜

课堂中的提问如果直来直去,没有迂回,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驱使学生开动脑筋。例如,在讲解《孔乙己》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课文《范进中举》。我把切入点定为孔乙己和范进的换位思考,让学生想象如果范进在酒店中面对酒客的奚落会怎样表现?孔乙己如果面对岳父的辱骂会怎样?孔乙己如果中举会不会像范进一样发疯?……这样一改传统的教法,巧妙发问,让学生换位思考,一下子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便开始认真地品读文本,分析人物,很快就能把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以及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态度。所以说这种拐弯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能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分层设问,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老师要从整节课、整篇课文谋划,设计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系统化的问题,这样的提问才能引导学生由易而难,理解作品深度,多方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老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发展思维的深度、广度。例如,在讲解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诗时,对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学生历来是难以一下子理解的,我便分层设问,先从“坼”和“浮”字的字义入手提问,当学生回答了“坼”是分裂,“浮”是漂浮时,紧接着问学生:“吴楚大地被水分裂,日月星辰如漂浮在水面之上,作者极力地在描绘洞庭湖的什么特点?”学生自然能很快地想到“汹涌、澎湃、浩渺、广阔无垠”,这时我因势利导,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当年杜甫登临岳阳楼看到洞庭湖如此的气势时是喜悦还是哀伤,为什么?当学生从诗中找到答案时,我适时地对杜甫当时的生活背景及处境作了介绍,然后要求学生展开讨论:“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逐渐引导学生进入赏析的境界,理解诗的内涵,使课堂气氛达到,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并让学生学到了赏析诗歌的方法。

陋室铭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第一、创新教学模式,确立重点、难点并加以突破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固定模式。即:作者简介——写作时代——背景简介——朗读全文——词句疏通——逐句逐段翻译——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传统模式首先它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学生机械的接受,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容器,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会索然无味;其次,这种模式它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教师灌输,教学中,老师“两支粉笔一张嘴,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没有求知的主动性,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文言文教学可先预设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让学生课前了然于心。课中,由学生分组讨论(可借助辅学习资料及课文后的注释)得出相应答案,再让全班学生相互交流,提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一一解答,重点问题着重答,难点问题突出答。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使学生体味到了文中之情,领悟到了文中之道,这才达到了文言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美好境界。我的教学模式是:“预设目标——分组讨论——组组交流——提出问题——教师解答。”这一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照顾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第二、强调文言文的诵读,体味文中之美。确立重点、难点并加以突破

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读,”“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为主的。阅读仍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缺乏对话,学生的“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已的、自由的体验被简单乏味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空间被极大的限制在课内有限的选文中。因此,文言文教学需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让学生尝试发掘文言文的美点,加强朗读指导,促进学生从文字浅层到内涵的理解认识转化。教材配套的朗读磁带效果较好,课堂上可采取这种配音听读,特别是教学那些短小幽默的抒情小品,更适宜。以《陋室铭》为例,在优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情,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全文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为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的体会,调动起自已的情感体验与想象。以作“心灵沟通。”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

我们要让课堂活动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自主朗读、自主鉴赏、自主审美活动。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朗读去品味语言文学的诗情画意。对文言文精彩片段的欣赏上,尤其要加大学生指导和鼓励让他们有品读的意识和方法,在学生听读、朗读、议读、品读过程中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利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确立重点、难点,并加以突破

陋室铭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注重“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以往的文言文教学注重字、词、句的落实,教师是逐字、逐词、逐句帮助学生理解内涵,学生死记硬背,但结果如何?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采取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引入课文

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我用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历史故事等来导入课文,调动学生兴趣。例如:用“世外桃源”引入《桃花源记》,用“温故知新”引入《论语十则》,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醉翁亭记》,用“出淤泥而不染”引入《爱莲说》,等等。

2.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加深对文言文字词和内容的理解。如学习《陋室铭》一文讲到“往来无白丁”一句时,这个“白丁”到底是指“没有学问的人”,还是指“平民百姓”?学生争论起来。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刚上学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名字太难写,想让妈妈给他改名叫“丁一”但母亲不同意,并说明了理由。古人常用“白”“丁”等字表示最简单的字。“目不识丁”的意思就是连最简单的字也不认识,当然就不可能是有学问的人。这样一讲,学生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就会印象深刻。

3.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文言文教学中,尽管文中叙写的人或事离今天很遥远,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核舟记》为例,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模拟情境,上台表演。我请5位学生分别扮演苏轼、黄鲁直、佛印、两个舟子人物。学生生动地再现了历史故事,并对人物的性格添加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尤其是对佛印的“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的夸张演绎,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当分析到谁是主要人物,从哪些地方看出核舟技艺的高超时,学生展开激烈地辩论,纷纷说出自己的依据。

注重“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主要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如学习《醉翁亭记》一文,为了引导学生深入读书,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在自主阅读、自主理解文章语句大意后,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先画出醉翁亭所在的地理位置,然后不断修正,最后交流评议。学生们兴趣盎然,为了让自己所画的图精准,一遍遍反复读书,又主动与其他同学讨论交流……这样的课堂教学生动、高效。

注重“实”,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有的学生掌握知识太死,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课内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中找到规律性,进行落实,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1.归纳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特点及译法

文言文中句式比较复杂,但也有一些常用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等。在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认清这些特殊句式的基本特征,会说、会写,落实到位,真正掌握其译法。

陋室铭阅读答案范文第4篇

提升初中语文课堂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是每位语文教师所追求的良好境界,也是确保学生高效学习的一个重要保证。课堂教学中的设问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 笔者通过实践,就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设问,进而提升语文课堂吸引力,谈谈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设问

提升初中语文课堂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是每位语文教师所追求的良好境界,也是确保学生高效学习的一个重要保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足以说明了设问的重要性,在语文课堂中亦也是如此。那么如何精妙设问,增强课堂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呢?笔者在下文中阐述了一些个人观点。

一、立足教材,精心设问

教材是教学环节的立足点,教师在进行授课环节以前,就务必做好备课工作,立足教材,精心设置教学问题。这些问题应紧扣课程的教学目标,凸显出该节课堂的重点与难点部分,这一设问不仅应该让学生掌握问题的答案,还应使学生了解问题设置的原因。另外,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在设置问题时要本着由深到浅的原则,增强各个问题间的逻辑性与关联性,使学生在思索问题时可以有渐入佳境的成就感。例如,在课文《变色龙》中,教师可巧设以下问题:①通过阅读全文分析奥楚蔑洛夫是一个什么样性格的人?②通过原文我们可以发现,奥楚蔑洛夫是一个善变的人,那么他的善便有哪些特点呢?③他的反复变化原因在于什么呢?④尽管他很善变,但是在他身上却有着一直没变的东西,那是什么?⑤在这一小说中,作者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目的是什么呢?以上问题的设置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学生的思维也随着教师的设问而由浅入深。又如,在《香菱学诗》中,教师应立足原文进行设问:在阅读文章后,在文中找到相关的描写语句,并说说它的传神之处。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有助于增强课堂的吸引力。

二、激发思考,科学设问

教师的提问是面向班级的全体学生,因而,在问题的设置上教师应把握好难易的尺度,具有层次性,以确保全班学生都可以有思考和答题的机会。提问的目的在于不断的激发学生思考,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对于文章有一个更加清晰和透彻的了解。因此,要注意设问的科学性,避免学生启而不发。例如,在《最后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在学生对于文章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掌握后设问:①在文中描写韩麦儿先生写粉笔字时十分吃力,这是为什么?②导致韩麦儿先生呆在那里的原因是什么?③小说以动作为结尾,这样做的精巧之处在哪?④文章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情感?上述问题都是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本着“难易适中、激发思考”的原则,对文章进行的深度剖析。这些问题存在一定的深度,但是却在回答上没有较大难度,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得学生在思考中巩固文章内容,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三、循循善诱,启发设问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说明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重要性,在初中语文课堂上也应如此。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循循善诱,重视对学生的启发,才能够有效提升整个课堂的活跃程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增强课堂的活力。在启发设问时,教师应注意给予学生必要的等待时间。若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能及时回答,教师也不应打击其积极性,变得不耐烦,而是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循循善诱,启发学生,这样便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例如,在《故乡》一课中,当带领学生了解少年闰土的肖像描写后,教师通常会设置类似的问题:通过文章中对于少年闰土的肖像描写,我们可以了解到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在问题刚提出后,学生可能不会立刻回答,这时教师不能因此失去耐性,应留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并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向学生进行启发,例如,可以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到描写闰土肖像的几个细节:“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项圈”,由此来引导学生:同学们,在描写闰土肖像时,这三个细节分别可以说明什么呢?例如,在《背影》一文中,教师可这样设问: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这篇文章中作者重点描写了“父亲”在过铁道为自己买橘子的背影,刻画的十分细腻,那么作者的写作重点是在于背影的描写吗?如果不是,那主要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路也渐渐明朗,学习兴趣自然会有所提升。

四、积极创新,开放设问

创新思维是当前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对于学生创新性的培养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所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为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也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所谓的开放设问,就是问题没有明确的标准答案,学生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例如,在《紫藤萝瀑布》一课学习后,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分析整个文章过后提出问题:整片文章中,作者看似在赞美紫藤萝瀑布,实则却是在感悟人生、谈论哲理,那么通过这篇文章,你在从中感悟出了什么呢?教师不仅可以在问题内容上具有开放性,还可以创新问题的角度。例如,在《孔乙己》一课中,教师可以这样设问:文章中出现了许多矛盾性的词语,如“大约死了”与“的确死了”这些词语是否真的矛盾?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呢?通过这一设问,学生便可认真分析作者这一描写方式的用以了。另外,在提问的方式上教师也可以实现创新。例如,《陋室铭》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陋室为什么不陋?“不陋”表现在哪些地方?这样可以让学生沿着教师的思路一步步低分析和理解文章,实现对教学任务的全面了解。

语文,是一门极富艺术性的学科,学好语文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提升语文课堂的吸引力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精妙设问对于语文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只要立足教材、激发思考、循循善诱、积极创新就可以找到解开语文教学难题的钥匙,进而有效增强初中语文课堂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陋室铭阅读答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师生角色;课文诵读;文本处理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需要厘清的问题。笔者多次担任市级语文课堂教学比赛评委,在此对听课中发现的课堂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作一总结,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一、师生角色定位仍有偏颇

新课程标准将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为“引领者”“点拨者”“导演”,但我们在听课中发现为数不少的课堂,仍然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的问题。整堂课虽不是过去那种填鸭般的满堂灌了,但充斥课堂的是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教师不断发问、学生接连作答的单调枯燥的教学状态。无用的琐碎问题较多,缺少有价值的核心问题。教师仍然扮演课堂的主角,主导着课堂,在那里繁琐地分析处理着一个个文本问题,教师牵引学生过紧,唯恐学生跑掉,如同农村中瞎汉放驴一样,紧握驴缰绳不敢松手。

这种不间断的问答式教学方法,教师忙、学生累,效果差。教师发问,学生回答者人数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参与度很低。虽然教师发问中不乏有精彩的点拨,但更多的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来往自己预设的标准答案上引导学生思维。

教师照本宣科讲得多,学生活动少,究其原因是没有把教材思路恰当地转化为属于自己的师生互动的教学思路,课改理念落后,课堂上不能解放学生,没有真正落实“学生是课堂主人”的课改观。

二、教学观念转变不够彻底

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思想,现已被逐渐接受,教师在课堂上越来越重视学生活动,坚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但是在全体参与、全程参与上,许多教师做得还不够,往往关注个别学生多。

教师独霸课堂“问坛”,基本上不让学生提出问题,这是严重的欠缺。提问是学生的基本权利,教师无权剥夺。深化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进一步坚定和坚持以学为主的观念,牢固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真正把教学的重心转到学上,要让学生学会、会学。以学为主的课堂应该是激情课堂、活力课堂、智慧课堂。

三、课堂教学缺少激情投入

语文教师应该有激情,登上课堂要全身心投入,唯此才能上出气势,感染学生。否则就会让人觉得课堂枯燥乏味,平淡松散。

诸城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郝忠勇老师在其《用好你的体态语言》文章中,讲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身边的教育故事:“一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武松打虎》,老师讲得起劲,学生听得有味。讲到要紧处,老师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老师做武松打虎一扫堂腿动作时,因忘情而入戏,抬腿作横扫状,“嗖”的一声,脚上的“蒲袜”(草鞋)顺势飞上了房梁,学生一阵哄堂大笑,爆出满堂彩。”这种讲演激情令人难忘。

语文教师的激情来自何处?来源于对文本的深刻解读,来源于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大多教师解读文本隔靴搔痒,没有品读出语言文字的潜台词,没有读懂作者那颗复杂细腻的心灵,没有真正地读懂文本。

四、课文诵读缺乏感染力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就要有琅琅书声。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能够把朗读当作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径, 注重在朗读、点评、再读的过程中感悟欣赏文章的语言美。将文本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读出了韵律,读出了情调;在朗读中让学生把握内容,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对于诗文教学,在课堂上教师们常采用范读、自由读、小组读、男女轮读、配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加强阅读技巧的指导,提出感情、语气、语调、停顿、节奏的诵读要求。

低效诵读的现象应予以重视。有些课速读、跳读、浏览,花样繁多,但目标不明确且没有足够的时间。不少师生课文诵读遍数很多,但没有一遍比一遍好的诵读效果,给人的感觉是为读而读,诵读得如同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远没有读出美文的“韵味”来。

之所以诵读不出韵味来,是因为诵读缺少了具体深入的指导,缺少了对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对文本的体会揣摩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体验理解,说到底是文本解读不深不透的问题。

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指导诵读?大多数教师只是停留在了对诵读技巧理论的空泛指导上,缺少了对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进行揣摩体味的细节指导,缺少了反复诵读精美文段、重点语句的具体指导,缺少了对朗读字字响亮、感情充沛、拿腔拿调、抑扬顿挫的细致指导,缺少了对一句话中或者几句话中哪些部分声调“抑”、哪些部分声调“扬”细节的深入指导。

笔者见过,一位教师摇头晃脑、饱含深情地诵读《陋室铭》,朗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以高音、拖长之调(语调是“扬”)强调了“惟吾”二字,突出了作者刘禹锡高标独立之风;诵读主旨句“何陋之有?”,“何陋”一词诵读得高声、慷慨,是重音之读,语调是“扬”,“之有”一词诵读得声音低缓,语调是“抑”,全句的反问语气读得十分强烈,给人感觉很是“有味”, 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紧扣文本和文本拓展的关系

语文教学讲求纵横捭阖、前后勾连、上下贯通,公开课中不少教师对文本都能作出有机的拓展联系。但也有不少教师拓展过度,刻意引用补充了大量的材料,忽视了对文本的讲解,把学生引到了糊涂境地。这说明了教师面对繁多的参考资料不会取舍,生怕遗漏某些材料、落下某个环节,课堂上得杂乱无章、支离破碎。

一堂课的主要任务是探究文本,教师要弄明白文本与拓展之间的关系,拓展的内容必须为文本有机服务,要紧紧围绕着文本内容来设计。

很多教师能够扣住文本实施教学,创新设计。游离文本、架空分析的课很少见了。但有的教师过分重视教学设计的花样,舍本逐末,反而忽略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有些课教师还没走进文本,就已经走出文本,浮于表面和形式,只让人看到一个貌似精巧实则空洞无物的课堂;有的课堂在教学环节上叠床架屋、寺中设庙,师生一味简单问答,无法沉浸在文本中涵泳品味,致使课堂缺乏深度、广度、细度和文化含量。

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庆平先生在其教育专著《让课堂充满人文情怀》中说:“语文素养的高低,人文情怀的深浅,都会在文本阅读中表现出来。一堂充满人文情怀的好课,就应该扎扎实实地教学生解读文本,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人解读的过程。解读作者,解读作者笔下的人物情怀,以实现全面地解读自己与时代生活。”

相关期刊更多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语文教学之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

茶叶通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