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天上的街市课件

天上的街市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天上的街市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天上的街市课件

天上的街市课件范文第1篇

一、利用课件,培养学生的审美习惯

文学作品,尤其是美文,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有人说,美文是情感树上的果实,这话一点也不假。教师首先应利用计算机媒体调控自如的优势,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图、文、声结合的立体交叉,从而使学生获得精神愉悦。学生的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兴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习惯 。在主题学习中学习《琵琶行》一课时,我选用“海上生明月”的美图为背景,配以《春江秋月夜》那舒缓回环而又抒情的琵琶曲,再播放娓娓动听的朗诵,此景此乐此声,马上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歌所笼罩的悲凉的气氛: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可见,文学与音乐是分不开的,电教媒体所表现出的屏幕图像与声音的美,或动中有静;或静中寓动,努力使媒体既表现出恰当和谐的色彩美,又表现出旋律动听的音乐美。

二、利用课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有些时候,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时,课文朗读可以交给专业人员来完成,他们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锉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课文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都把握地非常到位。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春》时,这一课的朗读配有音乐、文字、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朗读声情并茂,音乐灵动,使人仿佛感受到春的活力,这对理解课文的主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画面、声音的辅助手段,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在作文教学中,我往往把学生带进多媒体教室,这里树木参天,清雅幽静,一进入这个教室,学生的心灵就变得宁静。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境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的图像、动画、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代替静止画面,让学生“看景讲述”或“看景写话”。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触发学生的想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利用课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多媒体教学可以变抽象的讲述为直观形象的演播,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披文以入情”,产生“乐学”的情绪。计算机多媒体独特的美育功能,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自觉地将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分析对比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针对学生的感知心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要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氛围中,通过视觉和听觉,去发现美,感受美。电教媒体可以再现情境,运用线条、形状、色彩、声音等外在形式、具体、直观地再现课文中丰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语言文字的间接显现化为一定的物质材料来直接显现,增加感知强度。学生借助电教媒体,突破文字的障碍很快地进入课文情景,积存于记忆深处的表象迅速复现,与眼前的形象串联、叠加,幻化为自己心目中的新的审美形象,从而提高了审美感官的灵敏度、活跃性和统摄力。如我在教学《爱莲说》时,在导入新课部分就运用一系列莲花的图片动感地出现在画面上,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场面,借助鲜艳的色彩,古筝的音乐,渲染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精神,使学生入情入境,感情为之升华,迅速领悟形象的崇高美。在朗读鉴赏部分,辅之优美抒情的配音课文朗读,同时配以动画,营造出美的氛围,引起学生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兴奋,享受审美愉悦,身临其境,感受意境美。

天上的街市课件范文第2篇

一、创设课堂导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精彩导语,如投石激浪,开启学生智慧大门,启迪思维火花;如戏剧序幕,引人入胜,令人心驰神往;如巨大磁石,吸引学生眼球。语文课文中,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彩传说,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悬疑故事,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多姿多彩的初中语文教学资源,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课堂导语背负着酝酿情绪,引人入境的责任,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为语文教学的进行奠定基石。我们应该结合文本内容,根据不同的文体采取不同的导入法。对于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尽量设置悬念,诱导启发学生质疑解惑的想法。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的时候,可以联系课文内容,为学生讲一讲“牛郎和织女”的故事,然后利用“牛郎织女”故事,结合课文内容设置疑问:“在课文《天上的街市》一文中,作者所讲述的牛郎与织女的生活是否与神话故事中的一致,其结果是怎么样的?”通过利用民间广泛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创设出课堂的导入,设置疑问,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角色,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

二、适当使用媒体资源,创设学生活动情境

语文教学活动要想更顺利地开展,并不能单单依靠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还应适当地使用有助于教学的用具,比如,录音机,磁带,小黑板等。当然,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在教学中更喜欢用多媒体教学。适当运用多媒体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比如在教授《桃花源记》一文的第一课时,我先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感知作者情感,再通过课件展示生字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然后由教师引导提问,学生的质疑,整个教学过程紧扣教学目标,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效。第二课时,通过展示渔人从发现桃花林,到桃花源等一系列图片以及播放录音,让学生顺利地回忆起文中的故事情节,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试着描述出来。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当然,多媒体只能充当教学的辅助,要适度使用,不能作为主导。

三、引导学生品读语言,领悟奥妙

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去品味文中的语言。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够悟出语文的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对下列语句的品味:

例一,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例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古诗都是送别诗中的千古佳句,都写得情真意切,情景交融。若仔细品味,便会发现尽管诗中表达的内容相似,但表现手法是有很大差异的。例一突出一个“望”字,望了又望,望久了以致把眼睛望花了。而例二则不同,虽然作者是站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乘船到广陵去,也同样是望了又望,只望见孟浩然乘坐的船沿长江东去,一直消失在天边,但却不见一个“望”字。其奥妙之处在于没有“望”字,却有望的内容,望的意味,望的感情。其精妙之处着实令人为之叫绝。

诵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感知语言的有效途径。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在诵读的过程中,为师者能引导学生把握好字句的停顿、语速、语调、重音和轻读,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语文特有的美。比如教读《变色龙》一课,只要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好警官奥楚蔑洛夫对同一条狗的称呼,一会儿是“疯狗”,一会儿是“名贵的狗”,一会儿是“下贱有胚子”,一会儿却又变成“娇贵的动物”,学生就会从中感受到文中的主人公对狗咬伤人的处理,对狗的称呼语态度完全是受狗的主人的身份主宰的。听说这是寻常人家的狗咬伤人,就摆出貌似公允,秉公处理的架势;而听说是将军家的狗时则摆出谄上欺下的臭架子。这样学生从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认识到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趋炎附势、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人物,其令人作呕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令人回味。

参考文献

天上的街市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误区

众所周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逐渐运用到教育技术中,计算机辅助教学已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给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它给我们的感觉是新颖的、别致的。众多的动画效果和多样的色彩变化以及它的灵活、快捷、大容量等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许多便利,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已是大势所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部分课件花里胡哨,过分追求新奇多变,在教学演示时,学生的注意力更多地被吸引到对课件本身的欣赏上,而忽视了对教学本身的关注,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误区。

一、忽视了常规电教媒体的使用

人类已经进入到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也已深入人心,多媒体计算机更广泛地进入各中小学校,而且部分学校已经建立了校园网。多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为学校的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于是,许多老师认为只有选用最先进的计算机教学才显气派,才跟潮流,才是运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至于录音机、投影仪这类常规的电教媒体好像已经过时,不值得去使用了,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使用媒体只能是手段,手段永远是为目标服务的,衡量媒体使用的优劣不是看媒体是否高档,是否领先别人,而在于是否能使教学更生动、方便、高效。例如,我们初三语文课本中文言文占了很大的比重,内容相对于现代文来说比较简洁,适合朗读背诵,在教学中只要适时地运用形象性强的投影以及为学生提供规范化的朗读(范读),让学生模仿,录制学生的读、说,及时反馈,都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简便、易操作的媒体的使用,就能达到的教学目标,又何必费时费力地去动用现代教学媒体呢?

二、忽视了传统教育媒体的作用

传统教育媒体主要指非放映性视觉媒体,如:教科书、黑板、实物、模型等。现代教育媒体的出现是否表明可以取代传统媒体呢?现在很多公开课的课堂上,学生的课本竟然一次也不必打开,课文内容全在投影屏幕上。有的教师不论是出示几个词句,还是一个小练习,都要使用投影片,更有甚者,干脆用电教媒体代替板书,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有的老师把平时应该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全部搬上了媒体,整节课都没有板书,这就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板书是老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是老师根据教学过程的进展逐步“板演”的,是根据老师所传授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而进行的。优秀的板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和结论的反映,具有概括性、持久性、完整性等特点。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思维,同时好的板书字迹还能给学生以汉字书写中气韵美的享受。运用计算机虽然也能呈现板书,但由于屏幕的限制,本来在黑板上可以整体体现的板书,只能一部分一部分呈现,这就影响了板书的整体性,从而影响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感知。同时由于课件的画面要经常变动,用课件呈现的板书也就具有短暂性。一般情况下,主体板书应该一直保留至本节课结束。可见,板书不是几张幻灯片可分割完成的。而且老师们都知道,我们语文学科是很讲究字斟句酌的,对于关键字、词、句的理解,学生不仅要结合上下文去探究,更要动笔去写自己的感知或感悟,如果一节课连书都不翻一下,两眼只是盯着课件走马观花的话,这语文课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让学生在轻松学习的同时却一无所获,这会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呢?

三、忽视了学生想象、朗读的训练

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在阅读教学中,以动态的画面、悦耳的音乐、直观的形象等创设情境,确实给课堂教学增色不少,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比如,讲《天上的街市》一课,对天上的街市的描写,正是对学生培养想象力的好时机。可有了多媒体,图片一展示,使学生的想象反而受到局限,学生的思维不能逾越教者的限制,学生就会产生思维的惰性,从而失去主动思考、发展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机会。

此外,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是几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这对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肯定是弊大于利。母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朱熹提了“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作为语言经验的“语感”的获得,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科目也不同。其他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代教育手段,还要不要花费课堂时间让学生去读?答案应该是不容置疑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教学活动的进行,促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都能有全面的发展,缺少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四、忽视了公开课形式的多样性

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当然有着明显的优点:有利于个别教育,可以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因此在许多地区、许多学校便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公开课必须要用多媒体”的局面,这样也造成有没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迅速成为评优课以及说课的必不可少的甚至是主要条件,在这样的认识下,我们常常为了上好一节课,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几天或一周甚至更长)甚至请人帮忙设计符合教学要求的课件,使得公开课变成了名副其实的“作秀课”,只是一味地追求浅层次的气氛和效果,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真正的实用性。有时甚至为了课件而做课件,简单的几点内容不用板书竟然做了好几张幻灯片,我自己也曾经做过这种事,在一堂课外阅读指导课上,五个步骤只需要五句话,我竟然做了五张幻灯片,而且整堂课就这五张幻灯片,现在想想真有点滑稽。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害怕上公开课,或许多少都和这个原因有关。

多媒体为教学带来了众多的便利,这是每一位教学工作者的福音,对教学而言也可谓如虎添翼。但怎样恰到好处地运用它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是更加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每一位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老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宁缺毋滥。运用要注重实效,没有实效不如不用,不断学习和借鉴他人之长,多倾听学生的感受,使多媒体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这才是我们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目的所在。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不用,但也不能滥用,必须将它与有效的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时、适当、适量地应用它,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天上的街市课件范文第4篇

新课程改革对传统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它要求教育工作者以新的理念来指导教学。这些新的理念,既有对传统教育思想精华的萃取,又有新课程新理念的生成。新课程改革中,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都有所改变,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观念的更新是关键:知识传授与思维能力培养相并重,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向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转变。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应运而生。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已成为教育领域中的一朵奇葩,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表达及传递效果相比,可谓有天壤之别。它的合理使用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使语文课堂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和诱人的魅力。

一、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气氛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内容丰富,动态逼真的特点。传统理念教学时就有一个问题困惑着我:为什么大城市的学生课堂纪律比我们乡村学校的学生要好得很多,课堂气氛也很活跃,难道是学生本来就如此?还是另有其因?怎样才能促进课堂气氛活跃?我努力寻找问题的根源,通过查阅资料,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网查看相关的知识,观看专家研讨的教学课,与自己的教学作对比,联系学生实际,终于领悟到了一些相关的整改措施。总结出了提高本班语文课堂气氛的方法,尝试应用在教学中:①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演示、学生练习、语言交谈等功能,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好地自主交流和沟通,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②创设氛围,使学生“敢说”。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语言表达就会成为学生格外的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创设氛围放在首位,远程教育的直观性就很好的阐释了以上的观点。课堂上还要让学生有话要说,当然学生的话都要围绕课题内容,主要是课前先让学生对于新内容先自行做个全面的预习,做到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收集相关的资料。这样学生就可以对所学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对新内容产生质疑,以便课上进行交流。③利用鼓励代替指责、提高学生质疑的兴趣。不要对学生的表扬过于吝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积极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以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表扬,这对学生自信心的增强是有极大好处的。学生回答,只要是有一点可取的,我们就要给予表扬,就要给予会心的鼓励,不要轻易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否定。课堂中还要寻找学生的亮点,发现闪光点,予以肯定,及时表扬。从而使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有了百倍的信心,回答问题就会比较的主动和积极,学生就会自觉的遵守课堂纪律,能够根据质疑的问题,积极的阅读,认真的思考,探索答案渠道。这样还可以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满整个课堂的教学,课堂的气氛自然就会活跃,学生就会自觉的遵守课堂纪律。所以,学生课堂纪律的好与坏,课堂气氛的活跃与不活跃,关键在于我们的教师是如何的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2006年,我校开通了班班通。面对如此充足、精美的远程教育资源,我感到非常的兴奋、激动,尝试把有关教学资源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利用图片、背景音乐等素材创设出符合课程要求的情境,渲染了课堂气氛,在讲课中适时利用数字电影、动画,通过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演示,让知识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的目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讨论、质疑、互动的各环节中不知不觉就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提升了素质,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比如教学《月亮上的足迹》这篇文章,由于学生没有条件目睹人类首次登月的壮举,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有关人类首次登月的文字解说,图片资料,视频资料,把以文字方式呈现的课文内容活化为形象可感的具体的形象,使声、光、电等多种效果相结合,大大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又如教学《绿色蝈蝈》一文,由于学生对蝈蝈这种生物了解甚少,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相关资源予以形象地说明,教学效果十分理想;教郭沫若诗《天上的街市》与《静夜》时,可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两首诗里的想像世界,然后出示多媒体画面:星空街市图、天河流星图、淡月疏星图等,让学生观察,将画面与想象进行比较,在对比中,学生的想象力更丰富了,创造性思维能力更强了,课堂教学的气氛更活跃了。

二、探索与改造,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之后,我却感到不再满足了,怎样创造性地使用这些优质的资源,使这些优质的资源达到最佳的使用效益,便成了我思考的问题。于是我便开始了大胆地对原有资源的重新整理、编辑、改造、提取、升华,从而选择更有效的资源,从而更有效的组织利用资源,制作出更加符合实际教学需要的的多媒体课件。使之用于课堂,更加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也使教师个人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如我在讲《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我利用课件动画素材制作课件,创设了情景,把内容很直观的表现出来,在播放时同学们一下子感知了安塞腰鼓的精彩场面,明白了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领悟了安塞腰鼓的博大精深,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大家开始热烈研讨和学习,整堂课的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关于这一点,我还认为,如果大家都能调用、修改网上资源在网上进行备课,网上撰写教案,进行教学设计,那么将既节省了时间,又能使老师有更多时间去探索教法、研究学生,实施因材施教,这何尝不是一种好教法呢?

三、活学活用,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

远程教育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我们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它的教育内容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从而使学生能够遨游浩翰的知识海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为学生的学习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科学的发展,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个性全面发展是十分有益的。在我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利用学生自习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有计划的播放一些语文课外知识,在课外知识节目的学习中同学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扩大了知识的视野,积淀了丰富的人文素养,深刻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激发了学生们的幻想和创新的智慧,使同学们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明白了语文学习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也是积极有效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通过这些内容充实,手段新颖,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特别是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利用多媒体每周展示学生最佳作品,从而激励其他做得不够好的学生的进取心。现在班里的学生已经形成一个在学习上你追我赶的,学习干劲十足的风尚,作文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实践证明,我的这些尝试和努力是卓有成效的,学生多次在全国、市、县级作文竞赛中获奖或发表,参加学校或其他级别的演讲、辩论、朗诵、诗词创作等竞赛,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大家都明显地感受到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语文功底的提升。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对远程教育资源充分合理的运用,能够达到使学生的视野开阔、信息灵通,变得“耳聪目明”,更具发展的潜力,我相信学生会拥有更加灿烂、辉煌的生活和前途。

天上的街市课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语文教学 创造思维

近年来,多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地进入语文课堂,先进的教育技术以其直观化、形象化、真切化以及便捷化等特点,突破了沿袭多年的“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使语文学习的空间变得更加宽广,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极大地扩展了空间,有利于学生从多渠道多角度接受信息,扩大知识面,增强感染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面对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实践现状,有越来越多的人发出了“想说爱你并不容易”的感叹。下面结合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多媒体的使用要有明确的应用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以学科课程为主,以完成课程目标为主。使用多媒体的目的要绝对服从于课堂教学的目的,服从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个根本目的。

【案例】《安塞腰鼓》教学片段

(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安塞腰鼓的热烈场面。画面除了过程性展示以外,还有精彩瞬间的特写镜头。接着老师让同学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情景。两分钟后)

师:同学们,刚才画面上的情景印在你的脑海里了吗?

生:(振奋地)印在脑海里了!

师:(荧屏空白,播放安塞腰鼓的鼓声)大家看了、听了安塞腰鼓,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安塞腰鼓?

生1:声音雄浑,震天动地。

生2:动作整齐而有力。

生3:技术高超。

生4:场面恢弘,十分激动人心。

师:还有吗?(众生相视,摇头无语)

师:同学们,我相信大家都被安塞腰鼓的场面和鼓声所激动、所振奋。可是我们如何才能做到用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安塞腰鼓的舞姿和声音,使别人也产生跟我们同样的感受呢?这就不是刚才大家几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了。请大家阅读课文,看作者是如何对安塞腰鼓作精彩描述的。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在课件演示完毕后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把自己刚才的描述与课本中的描述进行比较,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描述的单薄与语言的贫乏,而课文的描述是何等的精彩生动,从而达到了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这样多媒体的使用才是有效和必要的。

二、多媒体的使用要能激发思维,培养创造

提倡教学方式的改革,决不能做秀,是否有必要使用多媒体,使用到何种程度,都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实际要求而定。教师如果过分依赖课件的设计来推进教学进程,那么教师将不得不让所有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不得不让自己的教学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这种“以电脑为中心”的教学怎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呢?

所以,在多媒体的使用上,一定要本着激发思维、培养创造的原则。在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笔者剪辑了许多影视资料中有关宇宙、天空的音像图片,运用多媒体进行整理后展示在屏幕上,学生看后,仿佛身临其境,就像自己来到了宇宙中漫游、畅想,在脑海中立即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想象。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点击各个时期古今中外的名人对宇宙空间的大胆描写,这样不断刺激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高涨的创新欲望,然后水到渠成地要求学生运用“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写一段描绘天空风景的文字。这时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千奇百怪的想象令人眼花缭乱。多媒体这样的使用,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很好地理解了课文,还培养了创造力。

三、多媒体的使用要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多媒体的不当使用,导致文学作品的图像化,他取代了学生对文本的仔细阅读,取代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体验,取代了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取代了学生对文句的涵咏咀嚼,取代了对诗文意境的美好想象。这样的课堂只能是信息技术的展示课,而不能算是语文课。那么多媒体的使用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呢?下面的这个案例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播放课件合成的电视剧《水浒传》中与课文相关的一段)

师:同学们说说,课文的描述与电视上的表演哪个更能引起你的兴趣?

生1:我觉得电视表演更能引起我的兴趣,看着镇关西被打倒在地,我觉得十分痛快。

生2:电视上能看见人的动作,课文里看不见。

师:是课文还是电视表演更能突出鲁提辖的思想性格?请大家认真看书,思考一下。(生看书)

生3:我发现课文里的一些意思电视里表现不出来。如课文中“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师:课文中这个地方的描写,对刻画鲁提辖的思想性格有什么作用?

生:突出他嫉恶如仇的思想性格。

生:表现他力气大、武功强。

师:你读了这几段文字有什么感觉?

生:我可以想象到鲁提辖挥拳打镇关西的情态。(做动作)

生:我读了这几段文字觉得鲁提辖打得非常有力,大快人心。

师:那么,你们脑海中的鲁提辖,与刚才屏幕上的鲁提辖一样吗?

生:不太一样。

师:同学们,文学作品以语言文字来塑造形象,它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通过对字句的品味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是电视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我们要求大家精心研读课文。

这个案例巧用了影视资料之“砖”,引出了文本思考之“玉”,通过电视表演与文本内容的比较,引导学生对课文细读、精读,抓住词句,反复揣摩,达到文学鉴赏的目的。

相关期刊更多

剧本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少年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辽宁省委

婚姻与家庭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