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利润率如何计算

利润率如何计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利润率如何计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利润率如何计算

利润率如何计算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玉件产品 价格 模型

目前市场上的玉件产品琳琅满目,在材质、工艺、文化、功能、大小、款式等方面各有特色,受到了诸多消费者的喜爱。但是,这些玉件产品的销售价格却相差很大,有的玉件产品因价格过高使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那么如何确定玉件产品的价格才是合理的呢?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以成本加价法为基础的玉件产品定价模型。

一、成本加成定价法简介

成本加成定价法是按产品单位成本加上一定比例的利润制定产品价格的方法。大多数企业是按成本利润串来确定所加利润的大小的。即:

价格=单位成本十单位成本×成本利润率=单位成本(l + 成本利润率)

完全成本加成定价法是企业较常用的定价方法,它有以下优点:

1.计算方法简便易行,资料容易取得。

2.根据完全成本定价,能够保证企业所耗费的全部成本得到补偿,并在正常情况下能获得一定的利润。

3.有利于保持价格的稳定。当消费者需求量增大时,按此方法定价,产品价格不会提高,而固定的加成,也使企业获得较稳定的利润。

4.同一行业的各企业如果都采用完全成本加成定价,只要加成比例接近,所制定的价格也将接近,可以减少或避免价格竞争。

二、玉件产品定价指标的确定

由成本加成定价法的定价模型可见,产品的最终价格是由单位成本和成本利润率这两个指标决定的。为此,我们将首先来确定玉件产品的这两个定价指标。

1.玉件产品的单位成本定价指标的确定

玉件产品的单位成本是其从生产到销售的所有单位成本之和,各种单位成本如下:

(1)单位玉料成本。按照玉的品种、颜色、成分等因素确定不同价位的玉料单位成本。

(2)单位人工加工成本。单位人工加工成本主要由加工单个玉器的雕刻师和打磨师的薪金和工厂运作成本决定。

(3)单位管理成本。主要指玉器生产企业针对该产品所有相关的日常管理费用。

(4)单位销售费用。销售费用是指在单位玉件产品销售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它包括销售人员工资、场地费用、策划费用,以及销售税费。

(5)单位设备折旧费用。制作单位玉件的设备的折旧费用必须计算入总成本。

(6)单位其他费用。其他费用是指不在以上几项费用中的其他不可统计费用。

将各项单位成本累计,便可得出玉器制品的单位成本AC,得出如下公式:

(1)

其中xi表示每一单项的单位成本。xi中包含了单位固定成本与单位变动成本。

2.玉件产品的成本利润率指标的确定

在成本加成定价方法中,利润率的高低是定价是否合理的最主要因素。利润率过高可能导致市场竞争力下降,过低又可能导致利润的减少,因此,如何确定利润率是一项重要任务。

(1)确定同类型玉件制品的行业平均利润率。首先,定位该玉件制品的类型和档次。不同类型和档次的玉件制品,有不同的行业利润率。如装修用玉制品和佩戴用玉制品的行业利润率是不同;工艺复杂和工艺简单玉件制品的行业利润率也是不同的。因此,首先要给待定价的玉件制品定位,为利润率的制定提供参考。第二,考察玉件制品所在地周边的玉件制品的均价,以及周边是否有同类型的或同档次的玉件制品。第三,考察同城市同类型的玉件制品的定价。收集这些玉件制品的均价,确定一个平均利润率,设为,其中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分别代表赚钱与赔钱。

(2)确定因产品“卖点”而产生的利润率增值量Q。玉件制品是差异性很大的产品,其他玉件制品没有的特点就可以成为本产品的“卖点”。这些卖点比如具体形体、特殊工艺、文化内涵、时代风格、材质、功能、数量、大小、收藏价值等等;因此,确定利润率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卖点”对产品价格增值的影响。我们将每个“卖点”的行业平均增值率分别设为,并将该“卖点”对本产品价格影响的权重分别为Y1,Y2,…,Yj。则第j个“卖点”所带来的利润增值为,如此以来,所有“卖点”产生的利润增值为。

(3)确定因产品“缺点”而产生的利润率减少量E。伴随着玉制品的卖点的同时,玉制品在具体形体、特殊工艺、文化内涵、时代风格、材质、功能、数量、大小、收藏价值等方面也可能存在着不足,因此,确定利润率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缺点”对产品价格的负面影响。我们将这些“缺点”的行业平均减少率分别设为,并将该“缺点”对本产品价格影响的权重分别为U1,U2,…,Uh。则第h个“缺点”所带来的利润减少值为,如此以来,所有“缺点”产生的利润减少值为

综合以上的几个结论,可知玉件制品的利润率K为:

三、基于成本加成法的玉件产品定价模型

根据成本加成法原理,和以上已经确定的玉件制品的单位成本指标(1)与成本利润率指标(2),我们可以得出玉件制品的售价P为:

其中,AC为单位成本;K为玉件制品的利润率;为同类型行业平均利润率;xi是每一单项的单位成本,为第j个“卖点”的行业平均利润增值率;Yj为第j个“卖点”对本产品价格影响的权重;为第h个“缺点”的行业平均利润减少率;Uh为第h个“缺点”对本产品价格影响的权重。

四、鞍山市岫玉制品的定价分析

岫玉产自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这里目前是我国最大的玉石产地。岫玉制品已经成为当地的一项重要经济资源。目前,全县共拥有10多个玉雕专业村,3000余家玉雕企业,成熟完善的六大玉雕专业市场和一大批手艺精湛的国家级、省级玉雕大师。岫岩满族自治县已经实际发展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玉石加工生产基地和最大的玉器销售集散地。但是近年来,玉器产品的合理定价问题随着市场的激烈竞争也凸现了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按照本文提出的模型,将相应的变量值代入(3)定价模型进行定价分析,相信可以为鞍山市岫玉制品的市场定价提供较好的依据。

五、结论

本文以成本加成定价法为基础,针对玉件产品提出的市场定价模型,将会为玉件制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希望能够有助于我国玉件产品的市场定价研究和应用。该模型还有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工作中将不断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魏琦:岫岩玉介绍. 省略/2006-5/2006510111535.htm. 2006-5-10

[2]王志国:国民产品的价格模型方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韩伯棠等编著:房地产定价模型及应用[M].2006

[4]Chau, K. W., Ng, F F. & Hung, E.C.T.. Developer's good will assignificant in fluence on apartment unit prices[J].Appraisal Journal. 2001b, vol69, pp.26-34.

[5]中国玉雕艺术宫:玉器介绍. 省略/ogeting.htm. 2006-3-10

[6]Court,A.T. Hedonic Price Indexes with Automotive Examples-In The Dynamics of Automobile Demand[M]. New York: General Motors.1939.

利润率如何计算范文第2篇

关键词:杜邦公式 绩效评价 适应研究

杜邦公式是美国杜邦公司于1920年采用的企业绩效分析计算公式,该公式主要是把企业的净资产利润率当作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解释指标,把销售净利润率、资产周转率与企业期间权益乘积,当作三要素解释指标;而后以连乘积形式模式描述。

一、杜邦公式基本理论和指标体系构架

(一)杜邦公式的主要财务指标体系 净资产收益率,也称权益净利率,权益报酬率,是一个综合性最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是杜邦分析系统的核心。资产净利率是影响权益净利率的最重要的指标,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而资产净利率又取决于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高低。总资产周转率是反映总资产的周转速度。对资产周转率的分析,需要对影响资产周转的各因素进行分析,以判明影响公司资产周转的主要问题在哪里。销售净利率反映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扩大销售收入,降低成本费用是提高企业销售利润率的根本途径,而扩大销售,同时也是提高资产周转率的必要条件和途径。权益乘数表示企业的负债程度,反映了公司利用财务杠杆进行经营活动的程度。资产负债率高,权益乘数就大,这说明公司负债程度高,公司会有较多的杠杆利益,但风险也高;反之,资产负债率低,权益乘数就小,这说明公司负债程度低,公司会有较少的杠杆利益,但相应所承担的风险也低。杜邦分析法中的几种主要的财务指标关系为: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净利率(净利润/总资产)×权益乘数(总资产/总权益资本);资产净利率(净利润/总资产)=销售净利率(净利润/总收入)×资产周转率(总收入/总资产);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NPM)×资产周转率(AU,资产利用率)×权益乘数(EM)。

(二)杜邦公式的等式构架模型 (1)净资产收益率是整个分析系统的起点和核心。该指标的高低反映了投资者的净资产获利能力的大小。净资产收益率是由销售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决定的。(2)权益系数表明了企业的负债程度。该指标越大,企业的负债程度越高,它是资产权益率的倒数。(3)总资产收益率是销售利润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的乘积,是企业销售成果和资产运营的综合反映,要提高总资产收益率,必须增加销售收入,降低资金占用额。(4)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企业资产实现销售收入的综合能力。分析时,必须综合销售收入分析企业资产结构是否合理,即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的结构比率关系。同时还要分析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有关资产使用效率指标,找出总资产周转率高低变化的确切原因。其计算指标体系结构如图(1)。

二、杜邦公式在绩效评价中存在的缺陷分析

(一)四指标相对数线性构架模型检测 样本选择为2011年100家上市公司,可用样本94家,实现的相关指标值,为便于表示,各指标符号标注如下表(1)。构建模型:y=k+?茁1x1+?茁2x2+?茁3x3。从表(2)相互关系系数看,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与资产周转次数关系较为密切,相关性为0.327,但也不高。从表(3)模拟水平与共线检测看,调整后的模拟水平为12.7%,说明为非和形式的直线性构造,总体描述水平低,也从侧面告诉我们,此模型因素之间可能存在于其它形式的模型构造,如指数形式、连乘积形式等,本例应该是连乘积构造。从表(4)模型系数看,主营业务利润率和资产周转率两指标,勉强通过了t检验;净资产利润率主解释指标与解释指标的依存量化规律为:y=3.165+4.172x1+9.137x2+0.150x3。可以看出:此线性模拟水平不高,杜邦公式中的净资产利润率用三因素之间,以和形式解释欠妥;同时可以从反面验证杜邦公式中的被解释的主指标与解释之间存在其它关系式,即连乘积线性,限于篇幅,本文不再用指数、对数、乘积等形式验证。

(二)四指标绝对数线性构架模型检测 从表(5)相互关系系数看,企业的净利润额与平均净资产之间关系较为密切,相关性为0.953,系数高度相关,说明基本杜邦公式财务指标基本找准了解释因素及其解释指标。从表(6)模拟水平与共线检测看,调整后的模拟水平为92%,说明为和形式的直线性构造,总体描述水平高,此模型因素系绝对值构造,之有92%的把握,找到了因素间存在的和形式的模型构造;但杜宾值为2.26,存在净利润额与净资产总额之间共线,这是在模型预测中要注意到的,也是截面数据实证分析常出现的结果,我们只做含量分析。从表(7)模型系数看,残差(截距项)平均净资产和平均资产总额指标,都通过了t检验,但主营业务收入没有通过0.05的检测。企业净利润额主解释指标与其它相关解释指标之间的依存量化规律为:y=-2086430.3+20.273x1-0.345x2-0.009x3。模拟水平非常高,杜邦公式中的净利润额与另三因素之间,以和的形式构架解释模型较为确切。

三、杜邦公式理论贡献与缺陷评价

(一)杜邦公式的理论贡献 (1)在被解释指标与解释指标之间确定了质的等式构架。在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风靡计量经济学、实证会计学、实证审计学、实证金融学等实证方法时,然其计量方法虽然依据地是统计方法,源于回归分析(或回归预测)但学者们开始了用量化依存规律,试图来解释经济规律,解释观念上的诸多经济指标。遗憾地是都只能是依赖的现代生物工程数据处理软件,作出统计分析,判断不同经济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我们知道生物学与经济学、会计学是截然不同的学科,在分析目标时,生物、生命、医学等的解释时,量化地是实物体内部构造因素。而实证经济学、会计学等量化地是观念数据,是虚拟的,要检验被解释因素与解释因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量化规律,数量相关性如何?只能靠统计检验来判断,况且,所用软件对相对数指标的均值、方差等的计算也存在问题,总之,现代财经类的实证方法难寻生物、生命、医学那种不同解释指标之间的质的构成。杜邦公式似乎解决了这一世界难题,因为,它可以将企业净资产利润率用若干个其它指标联乘积的形式描述,据此有了等式(模式)质的等量关系组成企业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构架。(2)杜邦公式在绩效评价应用中观念指标选择可简可繁。杜邦公式,可以由企业净资产利润率一个指标扩展开,如它可以扩展为二级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资产周转率(资产周转次数)和权益乘数三个财务指标;还可以扩展为三级指标: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资产平均占用额、净资产平均占用额,还可以扩展为四级财务指标。具体扩展图见图(2),以2011年某上市公司杜邦公式绩效评价为例。杜邦公式的细化、子因素的扩展,无疑涵盖了企业的诸多会计指标,这既论证了公式体系的科学性,又便于财务会计指标的使用者便于把决定因素诸多因素细化,比较、分析、评价具体指标实现情况,与评价控制目标的具体差异所在。(3)主解释指标是指标使用者关注的关键指标。在诸多的会计指标中,相比较而言,似乎杜邦公式找到了能一语中的关键指标。净利润是经营者经营活动的追求的目标,净资产是投资者占用并使用资金的总额,该指标告诉了投资者收益与资源占用的比例,是投资者最关注的核心、关键的财务会计指标,这无疑迎合了投资者关注心理,简而观之,关注龙头指标,了解企业经济效益的总括。

(二)杜邦公式存在的缺陷 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1)分析表明,杜邦分析忽略了企业发展指标。净利润与净资产最为相关,也证明了杜邦公式迎合地是权益人利益的最大化和即得的眼前实惠效应,指标根本不能解释企业发展的前景,运用此法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杜邦公式缺少自身纵向比较和未来趋势解释。(2)指标核算程序与杜邦公式指标不一致。首先是主营业务收入指标,在会计核算程序中,其对应地是主营业务成本,在我国现行的会计利润核算的最终实现是最后一个环节。也即现行的会计主营业务收入与主营业务成本对应的是主营业务利润,或者是销售利润,在此核算环节后要有其他业务收支、营业外收支、投资收益和三项期间费用,然后才是利润总额;在“利润总额”后减去“所得税费用”后才是“净利润”。因而杜邦公式对有其他业务收支、营业外收支和投资收益多的企业应该有具体化规定;对期间费用应该有大成本的观念,否则其公式计算的指标取得将无从入手。(3)杜邦公式考核指标没有考虑外部考核需要兼顾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相应指标。虽然有了权益乘数表明企业财务杠杆对盈利能力所起的作用,但有些可以反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诸如能耗、环境、职工利益、国家税收等,没有列入考核内容。(4)杜邦公式中主指标净利润的核算没有考虑我国的会计核算原则或基础:权责发生制。在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上,很多赊销形成的应收账款都进入当期核算;但企业的这块账务处理已做本期销售,也即税金计提和计入利润也进入分配。能够区别这一制度形成利润差异的会计报表中的现金流量表却不能被采纳。未实现的利润进入期间绩效考核,无疑增加了净利润的不真实性。也即影响了评价的客观性,评价结果的可信性和评价行为的权威性。(5)在指标计算中技术层面还存在问题。如当企业的净资产是负数时,权益的乘积如何计算。企业的净利润为负数,净资产也为负数,净资产利润率岂不是负负得正。再者,企业在某个经营期实现的净利润是该时期内的资金运动的结果,属于动态指标;而企业占用的净资产和资产总额都是静态资金分布状况的时点静态指标;动态与静态指标之间具有不可比性。

四、结论

本文对杜邦公式在企业绩效中的分析后发现:(1)杜邦公式符合投资者经营目标利润最大化的观点。用四相对数指标进行直线型构造,被解释指标与解释指标之间解释水平很低,说明四个相对数评价指标之间不存和形式构架,这意味杜邦公式解释指标之间依存规律可能存在连乘积形式。用四绝对数指标进行直线型构造,发现四指标之间依存数量规律,有非常高的相互关系,解释水平也很高。特别是净利润与净资产的依赖性,这符合行为目标服务权益主体重要性,满足了权益主体对考核评价的要求。杜邦公式适应的只是权益的主体单方面的评价要求,不符合其他相关利益的评价内容和标准的要求。(2)从会计环境会计政策分析看,我国会计的权责发生制可能构成企业利润的期间核算虚假,这会导致企业净利润额的增加,从而夸大企业净资产利润率。同时,一个会计期间没有自身的纵向比较,考核期间如认为的降低净资产额也会导致企业净资产利润率的升高,企业净资产占用额的分母的作用在计算结果中是显而易见的。这也预示着,要采用杜邦公式分析评价法,要在方面考虑完善、改进。也是这个缘故,企业实现的净利润与收入之间没有通过t检测。(3)我国现阶段的企业绩效评价不能只用单一的杜邦公式方法进行评价。应适应多元评价主体需要,适当增加评价指标体系,如增加企业销售收入现金回笼指标,增强利润核算的真实性,以限制权责发生制下的赊销业务进入会计期间核算而导致的利润核算不真实。增加企业对职工的薪酬、能源耗费、环境污染、税收缴纳等指标,以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指标考核。以满足评价主体的多元需求。(4)增加能够反映企业发展能力和发展趋势的考核指标,特别是企业相关经济指标自身纵向比,和同行业水平、先进水平标杆的横向比较。(5)对计算公式的技术层面要有规定。对资不抵债的企业应剔除其评价资格,对特例指标,应规定为特别处理。对所选用的指标的可比性,应作出可比性的规定,将静态指标转化为动态指标,应该在年度考评中以月为权重,加权平均求得,不能用年度的首尾两个月的数据指标简均。也不能用年度末的当月净资产额作为计算指标,很显然,净资产利润率,不增加净利润,减少净资产同样可以得出很高的值。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研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YJC630031)及浙江省教育厅2013年度科研项目“杜邦公式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适应性研究”(项目编号:Y20133004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刘云:《也说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审计研究》2007年第4期。

[2]戴春兰:《杜邦分析法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武汉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3]袁良蓉、刘勋章:《企业管理人员分析财务报告的方法》,《铁道运输与经济》2006年第12期。

[4]杜菲:《切实可行的战略性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企业技术开发》2011年第5期。

[5]刘瑞松:《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探析》,《山东交通科技》2011年第3期。

[6]李学琴、李福:《如何分析企业的流动比率指标》,《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7]任淑英、王琳:《财务综合分析的运用》,《交通科技与经济》2004年第3期。

[8]李凌:《财务指标在我国上市公司分析中的作用》,《企业技术开发》2009年第12期。

[9]李慧思:《特殊事项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的差异分析》,《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0]陈然:《论杜邦分析法视角下的万科公司财务能力综合趋势》,《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利润率如何计算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马克思 平均利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资源配置 利益均衡

目前,我国行业之间利润相差悬殊,部门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这已经成为激化和加剧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如何认识这些问题?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抛开资本主义的外壳,从市场经济的视角重温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理论,或许能为我们从理论上揭开迷雾,从实践上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问题的科学论述

马克思对平均利润问题的研究,是从分析成本价格开始的。他详细地阐释了成本价格、利润、竞争、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等重要概念和范畴,揭示了它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含义和作用。由此,也第一次从理论上揭开了资本在竞争性逐利过程中所隐含的三个转化:一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二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三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最终形成了完整的平均利润理论。

1、成本价格与利润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出来的商品,其价值由三个部分构成: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用公式可以表示为W=C+V+M。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C只是单纯转移价值,V则可以创造剩余价值;但资本家却认为C+V就是自己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并消耗的资本,是生产商品的实际费用,“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可见,成本价格只不过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转化形式而已,但它的形成却对资本主义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对于资本家来讲,商品的成本价格必然表现为商品本身的实际费用,虽然与资本价值增殖无关,但却是资本主义生产经营活动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边界。

当C+V转化为成本价格(K)以后,商品的价值公式W=C+V+M,就转化为W=K+M,即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剩余价值。于是,作为可变资本产物的剩余价值,就表现为成本价格,即生产中耗费掉的资本价值的增加额――利润(P)。就这样,“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如此一来,W=K+M,又转化为W=K+P,即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利润。与此同时,剩余价值率也就顺理成章地转化为利润率,因为对于资本家来说,获取利润的程度并不取决于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而是取决于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可变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用总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做利润率。”从本质上来说,利润率其实就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但这一转化并不是主观臆想的产物,而是资本运动的必然结果,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必须借助的一种手段。

2、竞争与平均利润

成本价格形成后,利润就直接表现为商品价值中补偿成本价格之后的价值增加额,因此各个行业的资本家都把追逐利润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一方面,由于各个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技术水平、市场条件、人员素质也不一样,因而利润也有高有低,各不相同;另一方面,资本的现实运动与发展趋势却又要求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两者之间必然出现矛盾。怎么才能解决这个矛盾呢?马克思认为,“通过竞争而平均化为一般利润率,而一般利润率就是所有这些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按照这个一般利润率归于一定量资本(不管它的有机构成如何)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因此,“不管所生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多么不同,成本价格对投在不同部门的等量资本来说总是一样的。成本价格的这种等同性,形成各个投资竞争基础,而平均利润就是通过这种竞争确定的。”可见,平均利润是在成本价格的基础上,通过部门竞争而形成的,是社会各个部门的资本家为追逐利润而进行激烈竞争的必然结果。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总是不断地将资本从利润低的部门转向利润高的部门,从而引起并加剧各部门之间的竞争。这样,就会有大量的资本涌向利润率较高的部门,致使该部门的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最终导致部门利润率下降;而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由于投资减少,产品开始供不应求,价格也会跟风上涨,部门利润率自然会随之上升。“通过这种不断的流出和流入,总之,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率的升降进行的分配,供求之间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比例,以致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

3、生产价格与利润率平均化

随着平均利润的出现,商品的价值形式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利润”变为“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而“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就是生产价格,所以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商品的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与此相适应,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也随之发生改变,由原来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变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毫无疑问,生产价格能够最终形成,平均利润率是关键,或者说平均利润率是生产价格形成的前提条件。因为没有平均利润率就没有平均利润,没有平均利润当然就没有生产价格。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则需要通过竞争使不同部门的、高低不同的利润率趋于均衡化、平均化。事实上,也只有通过利润率平均化,才能满足社会资本对“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诉求,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商品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问题。可见,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其实也是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而生产价格的形成,也会进一步倒逼利润率的平均化。所以,利润率平均化并不仅仅只是现实资本运动的强烈诉求,而实在是维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

4、平均利润的实现条件

(1)物质基础: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或接近于它们的价值进行的交换,比那种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所要求的发展阶段要低得多。而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则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马克思这里所说的“高度”,就是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就是指资本主义已经跨过了商品经济的初级阶段而进入到高级阶段,即市场经济阶段。市场经济越发达,资本的逐利目标和部门利润高低不等之间的矛盾就越尖锐,“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的诉求也越迫切,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客观需要。

(2)直接推手:市场竞争。“竞争首先在一个部门内实现的,是使商品的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但只有不同部门的资本的竞争,才能形成那种使不同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平均化的生产价格。这后一过程同前一过程相比,要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更高的发展。”从竞争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这里所说的“更高的发展”,应该是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要进一步消除妨碍竞争的因素,为竞争提供一个更加自由、公平的环境。

(3)必要前提: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下述两个条件会使平均利润的形成进行得更快:“一是资本有更大的活动性,也就是说,更容易从一个部门和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和另一个地点;二是劳动力能够更迅速地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从一个生产地点转移到另一个生产地点。”可见,竞争的开展、平均利润的形成,首先要求资本和各种生产要素能够不受地区和行业的封锁,不受各种垄断的限制,实现自由流动。

至此,我们可以对马克思平均利润理论的主要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概括:尽管不同的产业部门有着不同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利润率也各不相同,但部门之间的激烈竞争最终会使所有产业部门的利润率大体上趋于均衡化、平均化。于是,各个产业部门的资本都按照“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原则,以平均利润率为标准来分割社会总利润,从而获得平均利润,而商品则按照生产价格去出售。

二、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因为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理论是以资本主义作为研究对象,利润率平均化规律也是在剖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发现的,所以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否也存在平均利润,或者说利润率平均化规律是否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较大争议。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建立及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论断后,人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理解也更全面、更深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正在逐渐形成一种共识,即利润率平均化是价值规律和资本逐利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如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恐怕也不能例外。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那么,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呢?首先,要有动力机制,简单地说,就是要有一股力量去激发资源流动的活力。这股力量就是资本逐利规律,也就是说,资本的天性就是追逐利润,总是由利润较低的部门流向利润较高的部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其次,要有调节机制,也就是说,要有明确的信号为资本流动指示方向。这个信号就是价值规律,它通过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引导资本的流向,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最后,要有平衡机制,也就是说,不能放任资本盲目流动,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使投在社会各个部门的资本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这个平衡点就是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它通过“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方式,使得投在不同部门的资本都能获得大体相同的利润,没有哪个部门能长期无限制地获取高利润,也没有哪个部门会长期处于低利润率状态。这个时候,社会资源的配置才会相对最优,各个产业部门才会相对协调,整个经济体系才会显得健康有序。

可见,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是资本逐利规律、价值规律与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相互补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在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保持经济的协调有序发展方面,作用尤为突出,而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需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备利润率平均化的基本经济条件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现代市场经济,不同部门之间资本的有机构成不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因而利润率也各不相同;同时各个经济主体也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强烈冲动,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要求也很迫切,利润率平均化的主、客观条件都已具备。其次,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生活的绝大多数领域都已经实现了市场化,信息的传播、获取也更加透明、便捷,撬动利润率平均化的支点―竞争,已经取代计划成为配置社会资源的主要手段,开始展现威力。最后,包括资本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市场正在发育完善、形成体系,资本的快速自由流动、各种生产资料在部门间的自由转移,除了极个别领域,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利润率平均化的前提条件也基本成熟。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存在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发挥作用的空间

(1)资源优化功能。通过利润率平均化引导资本和各种资源均衡地、积极地进入各个领域,能够尽量减少由于部门之间利润悬殊而引起的资本和资源的大规模流动和转移,避免由此而产生的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其他损失,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结构调整功能。产业结构不合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产业利润的不均衡:利润低的产业,资本不愿进入;利润高的产业,资本蜂拥而至,从而导致衰者愈衰,兴者愈兴,长期以往,失衡的产业结构就有可能被固化下来。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种深层次的调整,它通过竞争、通过资源的流动转移,能够比较准确地反应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场的供求状况,把资源配置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用市场的手段对失衡的产业结构予以纠正。

(3)利益均衡功能。经济问题,归根结蒂是一个利益分配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可谓千差万别、错综复杂,如何协调?最好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挥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的利益分配功能,用市场化的理念、市场化的手段使大家的利益均衡化。

三、完善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机制

根据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理论,社会各部门之间应该存在着一个平均利润率,投在不同部门的资本最终都会按照这个平均利润率,获得基本相等的利润。但在现实中,部门、行业之间的利润率仍有较大差距,人们看到的似乎不是平均利润率,而是利润率不平均,甚至有些时候是极不平均。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又该如何看待呢?

从理论上讲,平均利润率只是市场经济中推动各部门利润率趋于均衡化、平均化的一股内在力量、一种客观趋势,而不是各部门利润率的简均,更不是各部门利润率的绝对平均化。首先,部门间的利润率差别是客观事实,也属正常现象,因为只要这个差别不是太大,或者说在各方都能承受的范围之内,那么各部门获得的利润基本上就是平衡的,投在不同部门的资本也会相对保持稳定;反之,如果差别太大,各方不能接受,那么资本和各种资源就会根据利润率的指向,在部门间迅速流动转移,直到利润率的差别重新回到大家能够接受的范围为止。其次,平均利润率的存在,并不排斥个别部门、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利润。比如一些新兴产业,由于技术先进、成长迅速、市场容量大、竞争对手少,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获得远远高于其他部门的超额利润;再如个别企业,由于管理、技术、人员等核心生产要素优于其他企业,其生产出来的产品成本低、质量好、市场竞争力强,因而获得的利润也比一般企业要高得多。最后,平均利润率不是一个一次性形成的静态数字,而是一个始终处于变化之中的动态的调整过程。也就是说,平均利润率总是在竞争中形成,又在竞争中被打破,随时反映部门间利润率的变化情况,在无形中调节着资本和各种资源的流动方向,在不断的变化中使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都能获得大体相等的平均利润。

从现实来看,总有一些因素会妨碍竞争、阻碍资本流动,进而影响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其中,最主要的或者说影响最大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垄断,二是资本流动的机会成本。首先是垄断。不管它以何种方式形成,也不管它以什么面目出现,其实本质都是一样的:排斥部门竞争,限制外部资本向本部门转移流动,阻止利润率的平均化,极力维护业已形成的垄断暴利。对于垄断者来说,居于垄断地位非常重要:一方面可以防止自己的利润被他人所平均,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制定垄断价格去占有他人的利润;可对于社会来说,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垄断不仅破坏了竞争的公平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同时也严重干扰了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形成,甚至使其扭曲变形。其次是资本流动的机会成本。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和各种要素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本流动的机会成本难以把握,资本流动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比如现代生产对技术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同的部门、不同的生产一般都要求有不同的生产技术条件与之配套,所以资本的流动必须先以技术条件的转变为前提。可是,技术条件的转变不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需要一定数量的专门人才,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资本流动的机会成本,加大了资本转移流动的难度。

可见,社会平均利润率,反映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利润,相对于整个社会生产所形成的社会总利润的均衡程度。它是部门竞争的结果,也是资本逐利的结果,是社会生产各部门利润相对平均的一种状态;它是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也是一定时期社会的竞争能力与竞争水平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各部门协调、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和主要标志之一。

事实上,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个方面的制约,我国的社会平均利润率并没有客观地反映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真实水平,也没有准确地反映整个社会的竞争能力、竞争水平与竞争状况,需要不断地优化和完善其形成机制。

1、扭转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冷”、“热”不均的状况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即实体经济经营环境恶化,投资回报率低,发展遇冷;而虚拟经济则趁势而起,火热异常,利润率节节攀升。“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处境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据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庄聪生提供的数据显示,实体经济的利润率确实很低:工业为6.4%,其中纺织业仅为4.7%;而资本利润率为22%,房地产更是高达28%。工信部总经济师周子学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2005年至2010年,我国工业行业平均利润率均在6%~7%徘徊,而证券行业2007年至2011年的平均利润率高达40%,最低的一年也有28.9%。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利润率如此失衡,其实是对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严重扭曲,不仅使平均利润率规律难以发挥作用,而且还会发出错误的信号,导致资本和资源的错配。一方面,虚拟经济的高利润,加大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和经营成本,恶化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资本逐利的本性使得大量资金脱离实体经济而进入虚拟经济,不但会放大虚拟经济的泡沫,加大经济运行的风险,而且也会严重侵蚀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导致实体经济的进一步衰退。

2、治理垄断行业普遍存在的垄断暴利

所谓垄断暴利,主要是指一些垄断行业凭借其在某一领域所享有的垄断经营权,通过排斥市场竞争、独占市场份额、抬高产品价格等方式所获得的远远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收益。与国外的垄断行业相比,我国垄断行业的范围更广、规模更大、行政色彩更浓,因而也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首先,我国的垄断行业不是沿着垄断形成的一般途径“竞争―生产集中―垄断”而形成的,而是由政府授权或特许某一部门独享某一领域的经营权而形成的。其次,我国的垄断行业一般都与政府部门结合得非常紧密,甚至就是由政府的某一个部门转化而来,比如电信、石油、电力、烟草等。所以,这些行业往往不是依靠经营形成垄断,而是依靠行政权力维持垄断。再次,我国的垄断行业一般都高度集中,一个行业只有很少的几个企业,甚至只有一个企业,即便有外部企业进入,也不是来参与竞争的,而是来享受垄断利润的。最后,我国的垄断行业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坐享垄断暴利,抗拒社会变革,极力维护自己的垄断地位和垄断特权。

显然,我国垄断行业的暴利,主要不是通过竞争,而是依靠行政垄断或者说行政权力的保护而获得的,并且有进一步固化的趋势。这不仅是对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严重扭曲,更是对社会平均利润率形成机制的破坏,因为促使社会平均利润率形成的两个主要因素――竞争与资本的自由流动,在它面前都失去了作用。于是,垄断企业的高利润,员工的高工资、高福利,其实并不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实际上是在激化、加剧目前的社会收入分配不公。

3、警惕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

按照一般的经济学原理,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弥补市场失灵,范围应该限定在民间资本不愿投资的非盈利领域,目的是为公共利益服务;通常情况下,不应过多投资于盈利性领域,否则,就会使民间资本投资获利的机会和空间部分丧失,进而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一般来说,企业投资以市场为导向,是一种全方位的投资,可以推动经济的整体发展;而政府投资即使进入盈利性领域,也是结构性的、局部性的投资,结果也只是让部分行业、部分企业受益,反而会加大行业、部门间的利润率差别,破坏原有的利润平衡机制,加剧社会平均利润率的扭曲程度。比如,2008年推出的4万亿投资计划,受益的主要是房地产、水泥、钢铁、能源等极少数行业,其利润率也明显偏高;而其他行业,鲜有受益,利润率则明显偏低。

总之,平均利润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发现并揭示的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则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能例外。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和完善的过程中,认真研究、积极探索这一规律发挥作用的方式、机制和特点,创造条件使其功能得以充分释放,对维护社会公平、缩小行业收入差距、调整产业结构、协调社会各部门均衡发展,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邱春高: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理论与现实资本流动障碍[J].福建高等商业专科学校学报,2006(2).

[5] 郭丽君:实体经济不能“空心化”[N].光明日报,2012-03-09.

利润率如何计算范文第4篇

一、充分理解教材,领会教材意图

学习数学,重要的是学习数学的内在实质,即学习数学化的思考。为此,教师要精通数学学科的知识内容,把握数学的本质与特征、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精髓、理解数学教学的价值,将它们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揭示它们的内涵与外延,再现基本结论的发现过程,把知识灵活地、顺其自然地教给学生,而不是把概念、定理、法则、公式等生硬地抛给学生。要让学生以“再创造”的方式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 “有理数的除法”一课中,教材安排学生通过探究8÷(-4)而得出有理数的除法法则。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过多地关注法则和应用,对有理数除法的意义却轻描淡写,问学生8÷(-4)等于多少?学生能很快答出(-2),但为什么等于(-2)教师不去深究。我们不仅要求学生能得出结果,还要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求8÷(-4)也即要求( )×(-4)=8,只有明确了这个本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有理数的除法;教师还要对有理数的两个除法法则进行深入理解,要把得出法则的过程中隐含的转化思想揭示出来,以便于学生明白为何要学两个除法法则。事实上,第一个法则是把有理数的除法转化为有理数的乘法,第二个法则是把有理数的除法转化为算术数的除法,它们都是把未知的除法问题转化为已知、已经解决的有理数乘法或算术数除法的问题。

二、精心设置情境,有效导入新课

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定理、法则往往比较抽象,要理解并掌握概念的形成、定理和法则对于初中生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只注重对概念文字的解释,达到让学生理解、掌握的目的,就会显得很生硬,且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短时间内虽然也能达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但是时间长了就容易忘记。因此在一堂讲究实效的数学课上,教师必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动力。

导入方法就是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们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所以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当然课堂效果也很好。

三、精心设计例题,展示思维过程

由于知识结构和思维水平有限,学生思考问题往往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教师为了节约时间,往往会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这样做没有把解题的思维过程完全展示,学生也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导致学生上课会做,下课却无从下手,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把自己的思维活动展示给学生,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

例如“销售中的盈亏” 中,我对例题作出如下的设计:

问题1:一件商品进价是80元,售价是100元,利润是多少?如何得出结果的?

问题2:若进价是80元,售价是60元,利润又是多少呢?

于是,我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得出关系式①:利润=售价-进价,再进一步提出这件商品的利润率是多少呢?

再进一步得出关系式②:利润=利润率×进价,于是关系式①可以演变为③:利润率×进价=售价-进价

问题3:一件商品进价是80元,利润率是20%,则利润是多少?如何计算的?

学生1:16元,80×20%=16(巩固了关系式②利润=利润率×进价,同时也把思维过程展示出来了)。

问题4:一件商品售价是80元,利润率是25%,则进价是多少?

学生2:20元。

学生3:不对,应该是64元。

教师:怎么思考的?

学生3:设进价为 x元,由关系式③得:25%x=80-x,解方程得x=64.

利润率如何计算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背景:

我局的预算执行指标评比体系是基于集团公司的预算通报所选用的经济指标,即盈利能力指标收入和利润指标,5项资金指标即外部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存货;3项费用指标即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再加上我局管理上所需求的特有指标,如成本费用利润率、收现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结算率指标。

我局每月度在各单位完成会计报表后,通过自编系统提取相应的基础数据后,把每项指标与预算指标比对后计算完成情况,按照完成预算的相对比例进行排列名次,并在盈利能力指标上插红黄绿小旗,在资金指标和和费用指标等其他指标插红黄绿灯,与集团公司“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精神一致。在执行中,各项指标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呈现各项指标此起彼伏的现象,即这个指标好,那个指标差,未能反映出各单位综合财务管理水平的优劣。

因此,如何建立统一的评比标准,把所有的单位纳入同一个管理平台,值得进一步的探讨,笔者认为,引入沃尔评价体系,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修正,最终得出唯一的评价标准。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评分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一个能够分类分项评价和全面综合评价的有机整体,必须合理地设置和选择指标,以便科学地组成指标体系。

 (一)指标设置要有多种形式。在指标配置上。既要有比率数表示的质量指标,又要有绝对数表示的数量指标(数量可以是货币量,也可以是实物量);既要有静态指标,又要有动态指标;既要有综合性指标,又要有具体指标;既要有微观指标,又要有宏观指标。

(二)指标选择要具有客观性、综合性

选择哪些指标根据评分的客观要求合理选择,指标要能从多侧面、多角度体现其综合性。如综合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就要选择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增长能力等指标以体现出综合评价的客观要求。

(三)指标体系中的项目要适量、适用、清晰、直观,具有代表性指标项目多少,要因地制宜,指标项目可以全面些、系统些。

二、合理确定各项指标的比重

按其重要程度可分为三类:最为重要的、较为重要的和其他重要的指标。这三类指标之间可按4.5:3.5:2的比率(当然也可以调整)分配比重。

第一类最为重要的是收益性指标,其评分值应占45分左右(随权重比例调整)。收益性是指企业的盈利能力。它是企业经营活动的主要目的。也是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基本素质的标志。主要指标有各种利润率。如收入、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以及人均利润率、利润额等。

第二类较为重要的是稳定性指标,其评分值应占35分左右(随权重比例调整)。稳定性也称安全性,是指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企业必备的素质。偿债能力是一个单位安全程度和财务风险大小的标志。主要指标有:资产负债率(或产权比率)、流动(或速动)比率等。营运能力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强弱、说明资产周转的快慢,是对节约资金、增强获利能力有直接影响的指标。主要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各种周转率指标有相互包容关系,选用时要避免重叠,评分值不宜太高。

第三类其他重要的是指增长性指标和其他指标。其评分值应占2O分左右(随权重比例调整)。增长性是指企业的发展能力。它是保持企业活力的物质基础。主要指标有利润增长率、营业收入(或产值、产量)增长率、劳动效率、附加值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等;其他重要的指标,是指根据评价需要设置的。如: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等,各项指标比重的合理性是相对而言的。比重的合理性要能起到导向作用,通过比重大小的合理确定,引导企业和员工努力完成最为重要和较为重要的指标,并兼顾完成其他有关指标。

各类指标中应选出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主要指标未能完全反映一个单位的管理水平和财务状况时,应设计辅助指标对主要指标加以修正,以便能真实反映一个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和财务状况。每类指标的辅助指标也应采用总分百分制在各项辅助指标中设置权重,以达到对主要指标的修正作用。

三、正确确定标准比率的可比性

标准比率是用于与实际比率对比的标尺,或称标准基数,不论是用比率数或是用绝对数,都必须具备可比性。一是标准比率(基数)要体现平均先进,比如局下达的预算指标、中石化系统内的行业指标。客观合理,确确可比;二是标准比率(基数)要能连续可比。反映的内容、期间、计算口径应保持一致;三是标准比率(基数)可以是多方面的。除此之外。还可以有多方面的对比,如以计划(定额)数、某一历史时期数或同类型系统内先进单位数为基础进行对比,并以此作为标准比率(基数)。指标的评分比重和标准比率的可比性,都是综合评分的关键技术问题。同时,通过长期连续实践,不断修正各项指标,相信能对各单位的财务管理取得良好效果。

四、评分的技术方法要易懂易行

为了减少个别指标异常对实得总分造成不合理的影响。需要采取一些技术措施进行调整。

(一)遇有异常情况进行调整的技术方法

1.亏损企业的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金收益率和资本保值率的实际比率是负数时,该项指标得分为零。

2.利润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等增长性指标为负增长时,则得分为负。

3.资产负债率应改用产权比率指标计算实际得分。如产权比率为零。则得分为零;

如产权比率为负,则得分为负。

4.如产权比率过高。并不都是好现象,为使得分较为合理,则应适当规定上限。

5.计算实际得分的基本公式可简化为:实际得分=Σ(实际比率÷标准比率)x评分比重

(二)使用技术方法的几点认识

1.分析评价经济问题。不能单单依靠纯数学的方法。或依靠统一不变的数学模式来处理,应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灵活变通的方法处理特殊的分析计算问题。

2 .确定行业最高比率和规定给分上限的方法,目的是为了计算调整分。但缺乏客观依据。有一定的随意性。如果这两项指标确定不当。将会影响实际得分。因而,确定这两项指标时,应该特别强调准确、合理。

3.行业最高比率和行业平均比率无法确定。或不需要这些标准比率时。就不一定再计算调整分。在通常情况下,企业是以实际比率与自身的计划目标或定额对比、与某一历史时期对比或与某一先进企业对比 。利用上述基本公式计算评分就变得简便易行,给推广应用沃尔评分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纵向横向多方面、多层面对比企业实际比率与企业其它方面进行多方面、多层面的对比。

(一)实际比率与计划(定额)对比,评价计划(定额)完成程度。

(二)实际比率与自身某一特定时期对比,评价发展程度、速度。

(三)实际比率与同类企业或先进企业对比。评价差距大小程度。

(四)内部各部门、各班组对比,评价各自完成计划(定额)程度,局又可用评分排列出先后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