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艾灸疗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范文第1篇

老健友付先生说,这对老夫妻一是出了名的恩爱,二是身体倍儿棒,胡老爷子比我这五十岁的体力都棒。八十岁年龄,胜过五十岁体力?付先生说,这里头有个秘密,除了坚持锻炼以外,胡大爷家有个宝盒子。

难道这世界上真有那长寿不老的灵丹妙药?胡老笑着说,这宝盒子,就是他自制的小宝贝――其实属于灸法中的“温灸器”,类似的用具也可以在药店里面买到。原来,艾灸,就是胡老的长寿强身之宝。

提到艾灸,还得从几年前说起:75岁那年,胡大妈胃痛、饱胀、烧心、嗳气,“老寒腿”疼痛难忍,服下一百多付汤药,不见好转。心急如焚的胡老先生查遍医书,决心要营救老伴冲出病魔围困。没想到,就是这份坚定的爱,让他找到了一条养生强身之路。一年后,一天在书店里,胡老先生忽然眼前一亮,我国古代医书对于艾灸疗法的记述早已非常详实肯定。

胡老按照医书上的指导,开始忙开了,他到野外找艾叶,把这些干草叶子挑挑拣拣,晒干,然后再罩上一个闪亮亮的大罩子,用一个大锤子叮叮咣咣一顿砸,然后,还要用个大筛子反复筛,筛过之后,总算见到想要的东西啦。棉绒绒的,这就符合李时珍说的,熟艾。胡老给老伴儿艾灸几次之后,老伴儿胃也不痛了,想吃东西了,一个月后,脸色红润、疾病全消。胡老给自己做了两次,腰酸腿痛去无踪。胡老更加肯定了艾灸的功效,接下来,家人、亲友领略过艾灸的妙处,都成了“艾好者”。

中医讲“通则不痛, 痛则不通”,艾叶是纯阳之物,有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另外,现代研究发现,艾绒在燃烧的时候产生的热量当中有一种近红外线,它对人体的穿透的深度,最深能够达到10毫米,它能够激发人体细胞能量,帮助疾病恢复。

转眼已有八、九年,由于常年坚持艾灸保健,胡大爷胡大妈身体强健、精神饱满。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而今,很快就要五世同堂的胡广荣老先生一家,都成了艾疗信服者。家庭聚会也渐渐变成了养生聚会。女儿为胡老买艾叶,一次就买几十斤。

古人说“无病而自灸也”,艾灸,有病治病,无病健身。胡老和老伴依然在坚持艾灸,胡老说:“艾灸祛病强身,我希望大家拾起老祖宗传下的这一养生瑰宝。健康长寿,艾灸、锻炼,一个都不能少。”

艾灸疗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运动性疲劳;艾灸;恢复

中图分类号:G804.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11―1529―03

运动性疲劳作为一种生理现象,一直伴随着运动实践的存在而存在。随着现代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运动强度越来越大,运动员承受的负荷也越来越高。若运动员经常承受大的运动负荷而得不到恢复,就会在生理和心理上出现疲劳,使机体运动能力下降,影响技术的发挥和成绩的提高,严重者可导致运动生涯的结束。因此,了解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掌握合理的诊断方法,从而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对提高运动成绩,增进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1 艾灸疗法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理论基础

1.1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中医对疲劳的认识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早在《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文献就有许多有关疲劳的论述。疲劳一词始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该书明确地把因疲劳引起的症候与“虚劳病”同类论述,中医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是从整体观念出发,主要集中在形体疲劳、神志疲劳和脏腑疲劳三个方面,体现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的思想,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疲劳症候,与内伤虚劳的发生密切相关。其本质主要与脾、肾、肝的根本机能变化或受损程度密切相关,因此消除运动性疲劳和促进恢复的主要手段是以补法为主,即“虚则补之”,对运动性疲劳整体功能态所出现的偏态进行纠正和调整,即“以平为秘”,使机体的运动能力增强,达到最佳状态,进而实现抗运动性疲劳的目的。

1.2传统中医艾灸疗法 灸疗是传统中医一种疗法,是利用易点燃的材料和某些药物,烧灼穴位,凭借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作用,来调整机体的生理失衡,达到治疗和保健的一种外治方法。灸疗是几千年来我国古代劳动人们长期与疾病斗争实践的结晶,它对多种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特别是一些疑难病症更有确切的疗效,这使它具有“重症速效,难症神效,常见病久效”的鲜明特点,现代研究也表明了灸疗可以调整脏腑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防病治病。在古代,关于灸疗疗效神奇就有很多记载,如宋・窦材在《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就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之说;《医学入门》也说:“凡一年四季各要熏一次,之气坚固,百病不生”;“凡病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灵枢・官能》也说“针所不宜,灸之所宜”的记载,总之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温通经络,活血逐痹,补虚助阳,消瘀散结以及防病保健的功效。蔺云桂认为运动员的体力要求,第一是持久,第二是疲劳恢复快,第三是爆发力强,灸法对此三项具有较好的作用,并对大小白鼠做游泳实验、对人群进行握力、拉力实验的结果都表明艾灸对运动员具有良好保健作用;梁飞认为针灸在大强度长时间持续运动中令受试者机体保持良好的运动能力,且能较好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消除。因此可以把这项技术推广到田径、游泳等运动项目的训练和比赛中去。

1.3艾灸疗法治疗运动性疲劳的合理性 艾灸疗法作为传统保健疗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自古即用于治疗各科虚症。唐代孙思邈推崇“一切病皆灸三里”,灸法治疗保健的关键在于“扶正以祛邪”,灸法扶正固本的作用一直为历代医家重视和证实。现代研究表明,艾灸足三里穴能提高竞走运动员的血红蛋白含量,对维持运动员良好的机能状态,提高运动成绩有重要意义。艾灸能减轻大强度耐力运动对大鼠肝脏、心肌、骨骼肌、肾脏等组织细胞的损伤,对心、肝、肾、骨骼肌具有保护作用;艾灸能提高运动训练大鼠肌糖原和肝糖元水平,保证大强度运动时神经、肌肉等组织的唐供应,从而提高运动能力。艾灸还可以提高耐力性训练大鼠血清睾酮水平,使血清睾酮的下降得到缓解,表明艾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改善由于运动造成的内分泌紊乱。

2 艾灸疗法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相关研究

2.1艾灸对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大量实验表明剧烈运动后,体内自由基的生成与消除遭到破坏,产生自由基的能力加强,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受到抑制,自由基明显增多。多余的自由基与细胞膜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使透明质酸和胶原体降解,改变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造成组织损伤。伴随此反应过程还产生许多有害的次生自由基和毒性产物,形成多级自由基连锁反应,是引发运动性疲劳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消除体内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是促进疲劳恢复的重要途径。高希言等用自制的细艾条悬灸小鼠的足三里、大椎、命门穴,结果发现小鼠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强,血浆中丙二醛(MDA)的含量降低。李丽红等报道用清艾条温和灸足三里有效降低了血清中的MDA,提高了SOD的含量。针灸足三里穴对大负荷训练后人体红细胞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的实验表明:针灸足三里穴能提高红细胞中SOD活力、降低MDA水平,增强红细胞抗氧化能力,减轻自由基对红细胞的损伤,对红细胞膜起保护作用,预防运动性血红蛋白降低或延缓运动性疲劳出现朱梅菊等为探讨针灸足三里穴对小鼠运动能力和自由基代谢的影响,采用小鼠游泳训练模型,观察体重等一般健康状况、游泳耐力、血浆、肝脏及肌肉组织中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针灸足三里穴能改善训练小鼠整体健康状况,提高小鼠游泳耐力和血浆、肝脏、肌肉中SOD、GSH―PX活力,降低MDA含量,提示针灸足三里穴能提高小鼠运动能力。

2.2艾灸能够提高内皮素,降低一氧化氮水平 大量研究表明大负荷运动会使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减弱和内皮素-1mRNA(ET-1mRNA)表达增强,从而引起局部血管持续收缩,导致相应部位缺血缺氧,造成中枢运动疲劳。而在运动性疲劳的发展过程中,中枢神经起主导作用,运动时脑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升高,对改善脑血流,减少中枢疲劳有一定的作用。同时,NO含量的增加也对运动时其他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有着良性的影响。史曙生实验发现,艾灸神阙穴和足三里能有效提高NOS水平。方向明 研究表明艾灸豚鼠的肺俞、大椎、定喘穴可以降低豚鼠血浆中的内皮素(ET)含量,减轻哮喘症状;唐照亮等 报道用香烟型艾条温和灸肾俞可以降低血浆中ET的含量,提高NO含量。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艾灸一定的穴位可以降低运动后机体中血清内皮素的含量、提高一氧化氮含量。说明艾灸可以有效地扩张血管,改善局部组织的供血供氧,从而提高机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减轻运动性疲劳,加速运动性疲劳的恢复。

2.3通过清除乳酸促进疲劳的恢复 在激烈运动过程中,由

于机体内供氧不足,产生大量乳酸,当乳酸积累达到一定量时,肌肉则失去收缩能力,使得运动能力下降。再加上乳酸具有较强的酸性,会阻碍糖的无氧分解,使能源物质磷酸腺苷(ATP)不能快速合成,从而直接影响能量的供应。此外,过多的乳酸聚积,会降低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导致兴奋性减退,使肌肉的工作能力下降。如不及时清除多余乳酸将影响体内的正常代谢,导致运动性疲劳的发生。因此清除机体内乳酸是促进疲劳恢复的有效途径之一。史署生实验发现,清艾条温和灸神阙穴和足三里能够有效降低体内血乳酸的含量,艾条灸可以明显降低运动时机体血清肌酸激酶的活性,明显提高机体的台阶指数,减轻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能力。向志勇等让20名男大学生在自行车功量计上逐渐增负荷的方式踏车运动至力竭,然后随机分成针灸和自然状态下恢复两组,在运动后和恢复期后测定血清肌酸激酶活性和肌红蛋白的含量。结果针灸组血清肌酸激酶及同工酶活性和肌红蛋白含量恢复期水平与运动后比较均显著下降,而对照组虽有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

2.4通过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来消除长时间运动性疲劳长期强化训练导致的运动性疲劳往往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并影响机体的物质代谢,使生理性反应向病理性方向转化。艾灸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来影响物质代谢而消除运动性疲劳。现代研究表明,艾灸对免疫系统有着广泛的影响。它能够提高体内白细胞数,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加速抗体形成以增强人体防御功能,具有维持机体生理平衡,抗御病邪的双向调节作用。因此艾灸能够消除机体内病理性病变的诱发因素,使机体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及其与外环境统一,提高人体对不同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防止生理性反应向病理性转化,并能促使病理性反应向良性方向发展。陈雪琼等发现用艾灸加针刺交叉刺激肾俞、委中、大肠俞、昆仑和环跳、阳陵泉、丘墟、足三里能够起到消除和减轻肌肉、关节伤痛和预防损伤的作用。此外,艾灸还可以调节物质代谢,如艾灸命门穴可以纠正阳虚小鼠的虚损,改善核酸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使肝脾DNA所含的锌由低转向正常,铜的含量降低。针灸足三里穴可以使疲劳大鼠的体重保持稳定增长,提高血红蛋白含量、血清皮质醇、下丘脑-β内啡呔含量,降低血浆一β内啡呔、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对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产生明显的良性调节作用,从而起到恢复运动性疲劳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知:艾灸人体一定穴位,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人体物质代谢,缓解长期疲劳引起的肌肉伤痛等症状,从而达到提高机体运动能力,减缓运动疲劳的目的。

3 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辩证分型及选穴原则

3.1运动性疲劳的中医辩证分型 我国运动医学研究工作者根据“运动必劳其形体(筋、骨、肉),劳其脏腑和神志,必耗其大量精血、津液”的观点作为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中医对疲劳的症候分型为原则,将运动性疲劳分为形体疲劳、神志疲劳和脏腑疲劳三个类型,针对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以及不同分型,对其预防及修复所采用的方法可归纳为六个字:健脾、补。肾、养肝。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全身之肌肉”,肾为“先天之本”“在体为骨,主骨为生髓”,“肝主筋”,脾胃健旺就能为机体提供足够的能量,使损伤的肌纤维基本恢复正常,增进运动员的免疫调节能力,并纠正能量代谢异常;补肾能减少机体乳酸堆积、加快乳酸清除,提高机体耐乳酸能力;因此,临床应在此原则的指导下,进行选穴处方,使机体恢复到最佳状态。

3.2运动性疲劳治疗配穴 从目前国内针灸抗疲劳的报道来看,足三里、关元、神阙三穴被选择的频率较高,其次为肾俞、命门等穴,其它穴位对运动性疲劳的恢复作用还需要实验进一步研究证实。属于十四经系统内的腧穴共有361个,为了减少实验的盲目性,可以先对“人体十八要穴”进行实验。十八要穴中,足三里、三阴交、中脘和关元四穴应是实验首选要穴。其方义为: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有一条支脉从缺盆人体内属胃络脾,足三里是胃经之下合穴,又是全身强壮要穴,具有健补脾胃的功效;三阴交属足少阴脾经,又是肝经、脾经、肾经的交会穴,即一穴交三阴经,故能统治三阴经的病症,有着健脾、补肝、益肾的功效;中脘穴为六腑之会穴,能温补脾胃,补益气血,是治疗气血亏虚的要穴;关元属任脉,历来被作为强壮补虚的要穴,是治疗诸虚百损的首选要穴。四穴配伍应用既可健脾益气又能补肾养肝,相得益彰。

4 问题思考及展望

艾灸对运动性疲劳恢复作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艾灸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为了进一步认清艾灸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除了从整体、系统、器官、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继续观察针灸对机体功能影响的效应外,还应借鉴临床和实验针灸学的思路和技术,借助基因科学提供的理论和方法;2)不同学者实验时,受试对象的来源、疗程长短、测试指标等有待进一步标准化,从而便于观察艾灸疗效,同时使不同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这需要积极摸索与建立动物和人体的各种完善的运动实验模型及其标准评价程序,并筛选适用于机能评定与评价抗疲劳中医药的敏感指标;3)艾灸对运动性疲劳恢复的疗效有待进一步增强。这需要观察不同穴位组合和不同艾灸疗法的疗效,选取最佳穴位组合和最佳艾灸疗法来提高疗效。另外可以研究疗效显著、使用方便的现代灸疗仪,通过使用先进的现代灸疗仪来简化操作并提高疗效。

艾灸疗法范文第3篇

方法:对我科在2010年10月~2012年12月治疗的30例急性乳腺炎,予以配合治疗的护理分析总结。

结果:30例患者治愈25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

结论:对于急性乳腺炎的早期发作,予以中药内服加金黄散外敷配合艾灸穴位疗法治疗,配合积极地局部及整体护理,有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急性乳腺炎护理中药口服外敷艾灸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94-02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是人类生命早期的最佳营养和免疫剂,尤其是初乳,因含有丰富的抗感染物质,能使婴儿免受感染。而由于种种原因,急性乳腺炎的发病却居高不下。所谓急性乳腺炎,是由细菌感染所致的急性炎症,多由金葡球菌或链球菌沿淋巴管入侵所致。中医称之为“乳痈”,认为它的原因多为乳汁淤积、肝郁胃热所致,目前治疗本病的方法也众多,我院采用中药外敷内服配合艾灸穴位疗法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本人配合护理30例急性乳腺炎,对急性乳腺炎的护理有一定的体会,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初产妇28人,经产妇2人,最大年龄30岁,最小年龄23岁;病程最长5天,最短1天半;有破碎者2例;右乳22人,左乳7人,双乳1人;初次发病者29人,反复发作者1人。均为早期乳腺炎,未形成脓肿(查体未及波动,B超未提示脓肿)。

1.2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临床手册》制定。①发病于产后2个月以内的哺乳妇女,尤以初产妇多见;②胀痛,局部结块红肿、灼热、有压痛;③可伴有寒战、高热等不同程度的全身炎症表现;④白细胞计数增高,B超显示肿块边缘皮肤增厚、边缘不清、回声增强。

2护理

2.1治疗护理配合。

(1)中药口服:方剂:蒲公英15g(包煎)、路路通10g、金银花10g、王不留行10g、赤芍20g、连翘10g、炒黄芩10g、皂角刺10g、瓜蒌仁15g。肝郁不疏者加柴胡、郁金、白芍;身体虚弱者加党参、当归。嘱患者遵医嘱服药,将中药煎剂分两次饭后服,病情重者,可顿服一剂。嘱中药温服,配合多饮热水,服药期间忌辛辣刺激,肥甘油腻、生冷饮食。

(2)金黄散外敷:取蜂蜜调制的金黄散均匀的摊敷于纱布上,帖于发红肿痛处,每日更换一次,病情重者,每日两次。注意敷药时不能将覆盖。

(3)艾灸治疗:取穴:膻中、乳根、足三里、期门。艾灸的操作:艾条熏灸10-20分钟,每日两次。艾灸的方法一般运用雀啄灸,将点燃的艾条断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的活动地施灸。艾灸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将皮肤烫伤,且在艾灸的同时辅助对穴位部的按摩,加强治疗的效果。

2.2局部护理。哺乳时间尽量控制在3至4小时一次,如果婴儿不需要进食,也要将乳汁排空,保证新鲜的乳汁继续产生,如果一侧发生了乳腺炎,则停止哺乳的同时也要定时将乳汁排空。

护理相当重要,护士要指导产妇在哺乳前后都要清洗,哺乳前也要清洁婴儿的口腔,养成婴儿不含乳睡觉的习惯。若果出现皲裂或破碎,则停止哺乳,人工将乳汁挤出,再用鱼肝油或软膏外涂,待伤口愈合后再行哺乳。若有凹陷的,则每天提拉尽量纠正凹陷,防止乳汁淤积。

如果乳汁过多或者乳母不能按时哺乳,那么可以将乳汁挤出,选择适当的方法保存,不能舍不得乳汁而不愿意排空乳汁,最终导致乳汁淤积而引发乳腺炎。

护士在产妇哺乳前,要指导乳母正确的哺乳方法,也要让其学习怎样按摩,按摩前,可先用热敷疏通乳络,先轻揪数次,然后从四周轻柔地向方向按摩,将乳汁渐渐推出。

2.3整体护理。

(1)心理护理:因哺乳造成的不便及患者的自身的不适,患者常常感到非常焦虑,担心疾病不能治愈、婴儿饮食营养不够、肿块化脓要手术等问题。护士应用宽慰的言语来安慰患者,告诉患者这个疾病很普遍,是很快可以治愈的,且好的心情有利于乳汁的通畅,要积极做到各方面才能使疾病很快治愈。并告知患者家属在精神上对患者的支持,要做到贴心、细致、爱护,从情绪上让患者能感到放松、愉悦。

(2)饮食护理:产妇宜食清淡而富有营养,如豆制品、瘦肉、鸡蛋等食物,少食多餐,多饮水,不吃或少吃生冷油腻及有刺激的热性食物,防止食积不化,郁而生热。同时要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3)身体伤口、周围环境等其他方面:产妇在生产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遗留有身体上的创伤,哺乳期间不仅要照顾婴儿,还要忍受伤痛,因此要注意多休息,以便身体早日恢复,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对产妇的生活环境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室内温度要适宜,阳光充足,保持通风,干净整洁,尽量减少探访人员,多给产妇休息的时间。

3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治愈: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散,血常规正常。好转:全身症状消失。局部肿痛减轻,肿块缩小,血常规正常或明显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及血常规均未见改善或已形成脓肿。

4治疗结果

治愈25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

5讨论

本法护理的要点是配合各治疗步骤的护理,做到正确治疗的同时予以适当的护理指导,护理过程中做到的局部护理及整体护理相结合,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环境护理等结合,并指导患者正确的哺乳方法、按摩的方法,对乳腺炎的预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中药内服加金黄散外敷配合艾灸穴位疗法治疗急性乳腺炎具有良好的疗效,本法中口服方金黄散外敷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散结、疏肝解郁之功效。灸法操作简单方便,无痛苦,取穴简单,患者易接受,且简单易学,亦可自行在家中施灸。故在临床中采用此法治疗急性乳腺炎不仅可取得良好的疗效,且此法可避免抗生素用药经乳汁代谢对婴儿的影响,故对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既经济、简单又安全无毒副作用。而护理工作在此法实施过程中,亦比较容易施行,可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朱红芳.产后护理与泌乳[J].医学新知杂志2010年第20卷第一期:60-61

艾灸疗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艾灸;子午流注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多发性、对称性关节肿痛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是常见的风湿病之一,多见于30~50岁女性,在中国发病率为0.32%~

0.36%[1]。其病情复杂,缠绵难愈,致残率高,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国内外尚无治疗本病的特效药物。R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传统中医药治疗方法在缓解其症状、控制病情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1 RA的中医药治疗及艾灸治疗的优势

中医治疗风湿痹证以药物为主,外治为辅。中医学认为,RA发病的内因是“肾虚”,以致寒湿深侵入肾,气血经络痹阻[2]。历代医家对于RA的辨证辨病角度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主要以散寒除湿、温经扶阳、补益气血、滋养肝肾、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为治则。经典方主要有桂枝芍药知母汤、防己黄芪汤、乌头汤、独活寄生汤等。外治法主要有针刺、艾灸等。

艾灸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古老的医疗方法之一,采用艾绒等各种施灸材料烧灼、熏熨体表部位,以温热或药性的刺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艾灸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3个方面:温热效应作用[3]、药物成分作用和通过穴位刺激调解经络作用[4]。艾灸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并且能够直达病所,易于操作,价格便宜,无毒副作用,能够明显改善RA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病情。钟峰等[5]以不同疗程温和灸治疗活动期RA患者,结果显示,温和灸治疗在关节疼痛、肿胀、压痛的个数与程度、晨僵时间和症状总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丁放[6]

采用艾条温和灸治疗RA,结果治疗组对改善关节压痛、晨僵时间等临床症状及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等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龚福英[7]、李建武等[8]采用艾灸治疗RA并与西药对照比较,结果提示艾灸疗效明显优于西药,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西药。上述研究都显示了艾灸疗法在治疗风湿痹证,特别是RA研究中的巨大优势。

2 子午流注理论及其在中医痹证中的应用

子午流注是从时间角度认识人体生命现象,即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规律的一种学说。在《黄帝内经》就已经奠定了其理论基础,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形成极富特色的传统时间医学体系。子午流注理论基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认为人身气血是按一定的循行次序,有规律地如潮涨潮落,出现周期性的盛衰变化。《内经》中记载人体气血按时流动的经文有很多,如《灵枢・卫气行》“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灵枢・营卫生会篇》“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这些论著都说明人体的气血是不断运动的,而且是有一定顺序、节律和时间的。所以说子午流注主要指气血按时间有规律地循行于经脉之中。根据子午流注理论,“气血”按时间推移,在经脉之间有规律地循行,灌注于经穴中,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反映相应部位气血的功能状态,所以选用五腧穴进行治疗可以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RA患者的时间节律性已经被多个临床研究证实[9]。《素问・痹论》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经络闭塞,气血不通,认为RA以肾虚为本,风、寒、湿、热之六邪气侵犯人体,内外相因,流注于经络关节之中,使气血运行不通畅,不通则痛形成痹证。其中感受风寒湿邪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下午阴长阳消,阴邪加重而阳气蒸腾气化、身体修复能力与免疫能力此时随着时间变化下降,所以在下午时分给予扶正祛邪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临床上RA症状多表现为肾经病症,子午流注理论内容认为,十二经脉气血在酉时(17:00至19:00)流注肾经,在此时肾经气血最旺,祛邪能力增强,而下午阴气渐升,邪气加重,正邪交争激烈,因此在此时给予扶正祛邪收获的效果是最佳的。

子午流注理论在临床应用广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风湿痹证的应用中。孙云廷等[2]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择时选穴针刺联合辨证取穴治疗RA,选取RA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子午流注组,辨证取穴组和联合治疗组(子午流注组加辨证取穴组),分别治疗。子午流注组40例,显效11例,

有效11例,进步9例,无效9例,有效率占77.50%;辨证取穴组40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进步11例,无效8例,有效率占80.00%;联合治疗组40例,显效15例,有效13例,进步10例,无效2例,有效率占95.00%;结果显示,子午流注针法治疗RA具有确切临床疗效,联合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单纯使用子午流注法或单纯辨证取穴组。李健强等[10]子午流注蜂针辅以中药治疗类风湿病,证实子午流注蜂针辅以中药治疗类风湿病有独特疗效。上述研究都显示了子午流注理论在治疗风湿痹证研究中的巨大优势。

3 讨 论

R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又称“历节病”“鹤膝风”“ 痛风”等,并认为与风寒湿邪有关。因其发病率高、病程长、晚期多导致患者残疾而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艾灸是中医药治病方式中重要的一种,在我国古代就已经运用在了防病治病上。艾灸疗法具有止痛消炎的作用,而且能够直达病所,经济有效,方法简便,无毒副作用。对于改善RA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经济压力和社会负担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子午流注学说是中医学宝库中的宝贵遗产之一。随着现代医学和时间治疗学的发展,医学界逐步认识到时间因素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 故对子午流注学说的研究日渐增多,其卓越疗效也逐渐被认可。我国关于子午流注理论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子午流注理论的科学性及临床上的实用性均被证实。

从上述对艾灸疗法及子午流注理论的研究中可以发现,中医子午流注理论、艾灸疗法内容独特、理论完整,深入探讨子午流注理论与艾灸疗法的联合疗效,在拓展RA中医药治疗方案、更加有效缓解症状、促进疾病康复、降低致残率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4 参考文献

[1] Giles JT,Bathon JM.Serious 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Anticytokine Therapies in the Rheumatic Diseases[J].Intensive Care Med,2004,19(6):320-334.

[2] 孙云廷,魏铭,姜学连,等.子午流注取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2):227-229.

[3] Freire AO,Sugai GC,Blanco MM,etal.Effect of Moxi-bustion at Acupoints Ren-12 (Zhongwan),St-25(Tianshu),and St-36 (Zuzanli) in the Prevention of Gastric Lesions Induced by Indomethacin in Wistar Rats[J].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2005,50(2):366-374.

[4] 魏育林,屠亦文.经络及腧穴的生物物理学特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05,25(11):817-819.

[5] 钟峰,胡玲,罗磊,等.不同疗程温和灸对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3):167-169.

[6] 丁放.单纯灸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10):40-41.

[7] 龚福英.隔药饼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3例[J].

(下转第56页)

(上接第47页)

针灸临床杂志,2007,23(5):42.

[8] 李建武,刘建民,马志毅,等.隔物温和灸配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 2006,26(3):192-194.

[9] 李振彬,王永敏,杨静,等.类风湿关节炎的昼夜节律[A].2011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

艾灸疗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脑卒中 排尿功能障碍 穴位埋线 疗效观察

脑卒中后出现排尿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主要功能障碍之一,患者常表现为尿失禁、尿频等。尿路感染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感染往往反复发作,不易完全控制。严重者可致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积水及肾功能损害.还有可能出现膀胱萎废失用。为了找到一种能提高治愈率,且操作简便,治疗费用低廉的脑卒中排尿功能障碍治疗方法我们做了此次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00例2009年6月―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脑卒中后出现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病例,将其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由50例脑卒中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组成,治疗组组中有男性患者32例,有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最大为75岁,最小为49岁;其中有14例脑出血,有36例脑梗死。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40例,有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最大72岁,最小47岁;其中有16例为脑出血,有34例为脑梗死。上述两组患者无论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上,均不具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除常规的治疗外,治疗取穴均为 主穴:八s穴。配穴:脾俞、三焦俞、肾俞、足三里、气海等;结合具体辩证进行穴位加减。对照组的患者运用传统的针灸方式来进行治疗,常规穴位局部消毒,用1.5寸毫针刺入,施以补法,得气后留针,在八s穴接电针仪,选择连续波,同时予艾灸,治疗30分钟,每日1次,15日为1疗程。而治疗组的患者则运用穴位埋线方式来进行治疗,局部皮肤消毒,取适当长度的医用羊肠线,取穿进埋线针内,在取穴部位将针尖刺入适当深度,施以捻转手法,得气后,用针芯缓缓推入羊肠线,同时退出针管,将羊肠线留在穴位内,用无菌敷料包扎固定,每15日操作一次,15日为1疗程。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进行汇总统计。

1.2.2 临床疗效评价治愈:能正常控制排尿,测残余尿量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患者的所有资料的处理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分析软件,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组的50例患者中,符合治愈标准的为12例,符合显效标准的为19例,符合好转标准的为17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而对照组的50例患者中,符合治愈标准的8例,符合显效标准的为17例,符合好转标准的为15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对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3.讨论

脑卒中后排尿功能障碍属中医“遗溺”范畴,与病后肾阳虚,膀胱气化失常等有关,主要通过补元气、益肾阳、调气机等治法治疗本证[1]。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排尿功能障碍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然而中风病的病程较长,治疗周期长,如果采用普通针灸治疗,由于每次治疗后疗效持续时间短,所以需要反复多次针刺才能巩固疗效,患者较痛苦,治疗费用高,依从性低,而穴位埋线疗法恰好能补其不足,研究表明,穴位埋线所用的羊肠线在体内的吸收过程,对穴位产生的有效刺激可长达20天或更长,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疗效难巩固,易复发等缺点[2]。且治疗次数少,疗效更好。病人痛苦小,花钱少。中医认为,八s穴能治疗肾经及与其相表里的疾病,符合益气活血、调和阴阳的作用,可应用于调节膀胱气化功能[3]。通过八s穴等穴位埋线实际上是通过对S2~S4神经根持续刺激,反射性刺激兴奋脊髓及高级排尿中枢,形成排尿反射,从而恢复控尿及排尿能力[4]。

本次研究疗效表明,穴位埋线是一种能提高治愈率,且操作简便,治疗费用低廉的脑卒中排尿功能障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运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马新社.益气补肾法治疗老年性尿失禁58例[J].中医研究,2009,22(10):47-48.

相关期刊更多

针灸临床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黑龙江省教育厅

中华养生保健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