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作为生物的社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基本原则:坚持中西医并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坚持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中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中医药资源,完善社区中医药服务功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点面结合,稳步发展。因此中医药对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具有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科学价值。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和优势,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用中医药理论指导社区卫生服务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与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吻合。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十分注重心理因素,精神因素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影响,健康是指“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自我稳定的生态平衡。正气是指人体自身所具有的维护自我,防御抗邪和调节康复的能力;邪气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医生治病就是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使人体的抵抗力与致病因素相对平衡,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同时,中医的诊疗特点是以整体观看待疾病并采取个体化治疗,这也完全符合社区卫生服务的理念。
中医药特色疗法适宜于社区卫生服务
中医药在长期的医疗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特色疗法和诊疗技术,主要有中药方剂、针灸、推拿、火罐、敷帖、刮痧、熏洗、穴位注射、导引、食疗、药膳、气功等。这些疗法资源丰富,简便易行,方法灵活,成本低廉,疗效良好,适合在社区开展和运用。如针刺人中、中冲穴可抢救突然虚脱;针刺风池、太阳、合谷穴可控制头痛;推拿可治疗颈肩腰腿痛等。特别是中医药采取综合性措施控制慢性病的效果十分明显,非常适宜于社区卫生服务。
中医药能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各项工作
中医诊疗:中医诊疗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灵活运用“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原则和方法,对人体综合调理,并且在治疗时充分考虑患者的体质、体力、病情等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中医辨证论治是从人的身体、心理、社会和文化等因素来观察和认识疾病,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与人沟通,突出服务观念,并且价格低廉。中医在社区常见病、慢性病、老年病等的防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医预防:充分利用中医药在学校和社区预防流感、水痘、腮腺炎等传染病;开展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慢性支气管炎、肿瘤、心身疾病、慢性肝炎等常见慢性病的预防指导;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四大健康基石进行干预,并提供中西医防治一体化的服务;将中医理论运用于流行病调查,建立有中医内容的居民健康档案。
中医养生保健:养生作为一种保健方法,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和推广。中医讲究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了饮食不宜偏嗜,起居有节,房室有度,不妄作劳,心境平和等中医养生保健理论。应当积极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养生保健,如食疗、药膳、调节情志、运动功法等保健服务;指导社区老年人、妇女、儿童,以及亚健康人群进行自我养生保健。
中医康复:应用中医康复手段如针灸、推拿、火罐、刮痧、熏洗、药浴等技术,结合现疗方法,对脑卒中后遗症、偏瘫、颈肩腰腿痛以及伤残等病人进行功能康复治疗。应用中医特色穴位注射和中医健身呼吸操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进行康复。应用躯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锻炼对中风后遗症进行康复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应用针灸、推拿配合体能训练治疗小儿脑瘫。并根据患者的需求与身体状况开具运动处方,饮食处方,进行康复治疗。
中医健康教育:在社区居民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预防,养生保健和心理咨询等活动,宣传中医药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知识,推广使用有中医药特色的健康处方,指导补益类中药的正确使用方法。特别是指导老年人、妇女、亚健康人群开展养生保健,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老年病、慢性病康复等方面的优势。
基本方法
方案优点:为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目的,以“专款专用”这四个字为原则,提出了新的方案该方案以“保障基层,适当统筹”为主要内容,其主要核心是项目的量化与项目成绩效果的总体考评相结合,经费的分配二次分配相协调。该方案将基层的经费划分为固定经费和浮动经费两个部分,对绝大多数以服务为目的的项目的固定经费单价进行核定,对另一部分以服务为目的的项目的浮动经费比例进行测算,然后再以考评系数为依据对经费进行最后的核定。对于绩效经费在分配以后的余留经费,可以按照各单位该经费所占的总体比例的多少,对其进行合理的二次分配,最后再对各单位的拨付经费进行核定。该方案主要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具有有效避免经费出现滞留现象的优点【sup】[2]【/sup】。
经费量化分配的具体办法:在方案中将公共卫生专项经费分为固定、浮动、余留经费三部分,在这里只对固定经费的具体量化分配方法做以介绍。首先对每个服务项目的所有经费进行准确的量化测算和比例的核定,按要求形成对应关系,固定经费的计算办法为:固定经费工作量×每一个工作量的补助×工作量的核定率×工作质量的核定率×考核系数。其中,工作量的核定率实际的总工作量/上报的总工作量×100%。在整个核定的过程中,两个以上的村镇进行随机抽查,如工作量的核定率在3%以下,则可以认定为实际工作量与上报工作量一致,反之则按照实际的核定率进行计算。工作质量的核定率量化考核得分/量化考核总分×100%。无论是固定经费获取还是浮动经费的获取,要将工作数量和质量结合起来看,多劳而且优劳才能够达到多得的目的【sup】[3]【/sup】。
余留经费指的是在固定经费和浮动经费进行量化分配以后剩余下来的那部分经费,必须在综合考核中的得分在800分以上才有资格参与该项分配,按照该服务中心所取得经费数额在参加分配的所有单位的经费总额中所占的比例的多少进行分配。对余留的经费进行二次分配可以使工作开展的较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得到更多的资金和奖励,而对于发展较差不仅会在固定经费与浮动经费进行分配时会被扣去一部分,而且还没有权利参与余留经费的分配,打破了平均主义带来的弊端,达到了对先进进行奖励、对后进进行鞭策的目的。
项目专项经费分配的具体导向作用
使基层医疗机构对服务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在该方案的制度的激励之下,各基层的卫生服务部门对卫生服务的落实程度越来越重视,把握适当的机遇,使重点突出的表现出来,工作重心下移,使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加强,是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建设进一步得到有效完善和提高。
对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充分的调动作用:该方案是一种科学激励制度,对服务人员在工作方面的积极性能起到很好的调动作用,体现的是多劳且优劳才能多得的原则,不会出现经费滞留的现象,只要服务人员做多做好工作,且把工作做精做细,甚至做出自己的特色与亮点,就能获得可观的经济报酬与奖励。
对基层卫生服务的均衡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该类型的服务是面向全民的一种公益性的服务,保证每位群众都可以享受到公平的、均等的服务是第一位的。该方案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在各项工作方面都作出了详细的量性规定,其必须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才能顺利获得预期的经费和奖励资金,对各个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部门都能够完成自己的任务起到了激励的效果。
日后工作的开展
在现阶段,所能争取经费的重点主要用于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性非传染病管理、儿童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妇幼保健管理、计划生育指导、老年人保健、重症精神病管理、健康宣传与管理以及对社区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治疗,并落实双向转诊制。在上述内容中,基层卫生服务部门所担负的责任越来越重,充足的资金保障能使越来越多的群众接受更加优质的服务。
以具体工作进展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使量化分配和核定办法得到不断地完善和充分的调整,将考核力度增大,制定出更有针对性更加详细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对各项工作的考核建立其有效的联动机制,使基层卫生服务全面均衡的发展得到更好的保障。
根据实际的具体情况,使督导的层面和力度不断增大,使不定期进行考核和突击进行检查的次数增加,使督导考核的内容不断改善和增加,将考核与检查进行有机的结合,用更科学更合理的办法,使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的调动。
听取采纳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定期开展关于群众满意度的社区调查,增加与基层和社区群众的互动交流,全面了解广大群众对于新办法、新方案的认可程度和具体意见,以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惟一和最高标准,根据群众的需要不断地改进经费分配的具体方案和措施,以社区群众对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量化打分,其分值的高低与收入分配挂钩。使城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均等化发展得到有效的推动。
参考文献
1 徐林山,程晓明,周召梅,朱坤.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分类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23.
关键词:森林资源;生态脆弱;综合分析
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生态脆弱区的森林资源管理都一直采用较为普通的管理方式,不断影响着森林资源和环境的稳定以及健康发展。从经济、环境、社会多个角度出发,运用经济、生态、森林管理、系统、社会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于生态脆弱区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不断探索分类管理的方式,从而协调森林资源和经济、环境、社会的关系,降低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1 生态脆弱区的基本特征
①对全球气候的变化较为敏感。在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中,生物因子和环境都处在临界状态,对于气候变化的反应十分敏感。具体表现在植被早生化的现象十分明显,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物的生产力降低,气候持续干旱等等。②边缘效应较为明显。生态脆弱区有着生态交错带的重要特征,因为地处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重合区或者交接带,是各物种互相渗透的过渡区以及环境梯度变化的明显区,有着非常显著的边缘效应。③地区环境的异质性较高。边缘效应使生态脆弱区内的植被、景观、气候等互相渗透,并且发生梯度突变的现象,从而导致环境的异质性加大。表现在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水土流失加重,景观破碎化,生态系统退化较为明显等等。④该系统抗干扰的能力很弱。该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很差,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较为敏感,易受外界干扰而发生退化和演替,并且自我修复的能力相对较弱,所需时间也相对较长。⑤该系统的时空波动性较强。所谓波动性指的是生态系统自身的不稳定性在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移位,在时间方面表现为生产力、气候要素等在年际和季节间的变化;在空间方面表现为系统状态类型变化以及生态界面摆动。
2 对生态脆弱区的森林管理提出的建议
2.1 对于集约经营类的管理方式
2.1.1 在政策方面的调控。在生态脆弱区中,人口较少且林业职工占据很大比例,我国应该加大力度进行森林资源多种利用,改善林业职工的生活。
2.1.2 对森林采伐的剩余物进行综合加工利用。把采伐地剩余的枝桠作为生产原料,生产纤维板、密度板;把木材加工的剩余物作为生产原料,生产刨花板;把原木作为生产原料,生产胶合板;把锯屑和农作物秸秆作为生产原料,进行食用菌的生产;把小径木作为生产原料,生产卫生筷、雪糕柄等食品加工制品;把林内的灯笼果、红豆果以及越桔果等浆果作为生产原料,生产酿制优质果酒等等。现阶段,林业内的各类企业发展极为迅速,经济成分和所有制形式多种多样,其规模也因资金、产品销售以及原料丰欠等各不相同。
2.2 对保护利用类的管理方式
2.2.1 在政策方面的调控。保护好现有的植被,开展区域生物多样性的综合考察,建立自然保护区,从而使稀有品种能够更好的生存。合理培育和利用天然林(以兴安落叶松为例),逐步把效益较差、质量较低的黑桦林加以改造,从而促进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
2.2.2 以兴安落叶松为例探讨天然林的综合管理和经营。对于分水岭和森林上界以及森林合水线内的林木、森林禁止采伐。分布于大于16°坡地的森林、薄土层或石质土地段上成长起来的森林以及分布在河流两岸山地上的森林,应该采用人工促进更新以及低强度的择伐。平缓坡、山麓地区的森林以带状小面积皆伐为主。①主要集材方式。畜力或人力集材,为了方便运输可以一边采伐一边造材。②运用人工方式促进森林的更新。要保留带有种子的丰产年落种后进行人工翻动的林内凋落物层,让种子充分和地面进行接触,从而提高种子的萌发能力,增加更新幼树或幼苗的密度。③对采伐地迹实施清理。将枯枝和落叶截短后平铺于林地,超出2cm的枝桠要运出林地,实施综合管理利用。
3 结语
生态脆弱区是个较为特殊的特定区域,其成因机理较为复杂,成因因子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进一步研究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试验和研究,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技术和模式。我国现有的森林资源管理技术已不再适应生态脆弱区的特殊管理要求。对于生态脆弱区内的森林资源管理,应着眼于区域,将经济、自然、社会等有关因子和森林资源管理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进行协调管理。
参考文献
1 郝燕湘.中国森林资源管理概况[J].绿色财会,2012(12)
关键词:生物工程、信息化技术;建设;应用
一、什么是信息化技术
通过查询概念我们可以得知,信息化技术是一种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sTechnology,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而具体到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来说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讯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通过一系列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庞杂数据的分析人力物力,提高行业生产效率[2]。
二、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和表现
随着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社会财富和无形资产,信息化技术变得更加普及和融合,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信息化载体,正在担任着信息传播和知识重构的重要作用。通过信息化技术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还能够增强创新与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通过信息技术的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广泛普及应用能够快速了解行业间的需求和动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并能让决策者及时获得决策信息,制定出恰当、高效符合实际的规划,帮助决策者不断提高决策水平。针对个人来说,当前人人都在信息化的作用下享受着便利,例如现在出门一部手机就能够完成点餐、手机叫车、电子购物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大型的软件平台通过电子支付,改变了人们的出行和购买方式。此外信息技术还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方方面面,如对家电的控制和空气污染检测等方面也都是运用信息资源,交流沟通的结果。信息化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随着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在提高经济增长,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方向具有重要作用[3]。
三、信息化技术在生物工程建设中应用的作用
生物工程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逐渐兴起到高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物工程发展走向了系统性与规范性。而我国的生物工程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正式与世界接轨的,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为了更好的解决供需矛盾,我国开始不断研究高新技术,希望通过生物技术有效解决了我国资源匮乏和粮食的问题,无论是基因工程还是细胞、发酵工程都是我国目前正在不断研究的方向,通过这些应用和研究在制药和医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实现了疾病的精准诊断让疾病能够及时的发现和控制,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此外经过了生物工程方面的重点研究和改革,近年来,以农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相关配套技术诞生,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这是除能源环境、医学健康之外在农业方面的有效推广,不但改善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还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缓解了日益减少的能源问题,在改善人类居住生活及健康水平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4]。与此同时,随着生物工程的加快发展,信息技术与生物工程的有效结合,已成为生物工程迈入新阶段的重要历程。生物工程正在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创新,拓展研究范围,从而实现更加深入的生物学科建设。那么信息技术是如何通过先进的更加前沿的知识,刺激生物工程的创新发展呢。首先针对更加严格的生物工程学科,在做好研究分析的同时,需要搭建更加完善、准确精准的实验体系,只有不断的实验和实践才能更好的指导生物工程的建设,而信息技术的参与恰好能够有效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形成更加完整的研究系统。其次,生物工程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辅助,只有充分运用大数据以及信息化工具才能更好的针对纷繁复杂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从数据中通过大量的运算统计出生物发展演变的规律,有效降低人员成本,由此可见信息化技术的加入是生物工程的建设的必然要求,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随着一方技术的创新升级而随之突破原有的研究内容创新寻求更高的未知研究方向。
四、生物工程建设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得知,生物工程建设中的信息化技术的重要性,可以说信息技术为生物工程技术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随着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支持和大力发展互联网+的战略方向,信息化产业正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高速发展,前景不可估量。通过分析信息化技术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为下一步生物工程发展的方向寻求更加行之有效有效的道路。
(一)软件技术在生物工程中的充分应用
有别于以往的生物工程建设,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大数据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也为软件行业带来了春天,因此现代的生物工程建设与软件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生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通过研发搭建数据库和软件平台,可以对数据进行快速归档和处理,并通过软件系统分析决策生物工程环节中生物技术的发展阶段。例如,在生物工程研究过程中,对生命现象的研究在核酸核糖的序列分析和核酸低级结构的分析中,数据量是十分庞大,仅靠人工是很难分析和抽离,因此针对蛋白质内结构还是过程中的生物反应都需要经过设备进行信息化的监测和分析,经过建立系统的项目工程管理,分级分类建立数据库让生物工程的建设更加合理优化,提高研究的准确性,由此可见软件技术对生物工程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有促进作用[5]。
(二)计算机技术在生物过程中的充分应用
近年来,无论是生物工程还是计算机技术都是新时代科技发展的需求和产物,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逐步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学习、思维、工作和生活方式。计算机系统的操作为生物工程提供了重要的计算平台,计算机网络技术又为生物工程拓展了更加宽泛的计算环境,计算机的图形处理和可视技术也为研究者提供更加完善的空间。在生物工程的发展中有大量的研究需要通过数据和、可视化来完成,如DNA的Z曲线变换、基因突变的过程中等,都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参与,为微观的生物技术提供可视化的展示和分析,从而从大批量的数据中识别和挖掘潜在的生物模式推断出更加复杂的生物学关系,这就是计算机技术在生物工程建设中最为重要的应用。除此之外在细胞学和基因的研究过程中,需要通过预算和自动化的操作和指令计算和模拟出真实的细胞结构和物质组成,营造更加真实的细胞生存环境,将生物体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直观的表现出来,从而让科研人员能够更加系统地认真记录实验过程中现象,为生物工程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重要技术保障。
五、结语
关键词:传统 模式 创新 方法
一、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一部分学校中,忽视了生物学科的地位,认为可有可无。老师没有积极地去转变教学思想,从而更加恶化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心理。因此,需要正视生物的地位,我在这几年工作实践中提出了“让学生爱生物,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为主题的课题研究,以转变教学方式为最终目的,把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生物教学质量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在课堂中转化师生关系,让老师与学生处在同一个平台,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及时沟通。在课下,我会让学生写一些小纸条,把自己的一些反思和想法写上去,然后交给我,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方便,更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设实例式教学情景
传统的教学,老师教学生多少知识,几乎就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学生所学的知识是死知识,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没有创新的技能。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授课方式,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是教学的主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方式把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忽视学生的地位。生物学科是一个实验科学,这就要求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目的教学。不要忽视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不要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要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闪光的地方。高中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设计实验的题目,教师要让学生大胆去设计,开拓自己的思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每位学生的设计思路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不足之处,进行改正,教师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指导者,是一个辅导者。实验、观察、参观和实习都是很好的实例式教学情景方法。在做好教材要求的实验的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学生多观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生命现象,把观察到的生命现象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这样更能激发学生从事于生命科学的热情。
三、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加快,需要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生物是一门能够拓展思维的课程,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课本去按部就班地给学生灌输理论,这样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作为理科学生,我们需要的是拓展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将自己的能力去毫无限制地释放出来。在如今的考试中,试题越来越开放,许多都不是课本上的死知识,而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发现新的结论。我经常在课下给他们布置一些小实验,比如,让学生们分组去记录几种种子的胚芽形成过程,然后对比分析,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们在课下都为自己的实验做了相应的记录,并且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寻找答案,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这对于他们的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都是一个良好的锻炼过程,创新能力也因此得到了提升。
四、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运用不同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是刚从初中毕业,他们的知识储备水平有限,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循序渐进。针对不同的年龄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高一的学生,我们应该以培养他们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为主要教学目标,在课上用简单的图例和动画告诉他们学习生物的重要性。比如,我会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社会、生活、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提升了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而到了高二高三,我们就要以拓展学生知识为主要目标,可以在讲解完课本内容之后,额外增加一些课外知识。比如,讲述DNA的结构、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时可以与化学的物质结构相结合,讲述有丝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向两极移动时需与物理的力学方面的知识相结合。或者利用课堂最后几分钟,给他们看类似《探索时代》等科学性的短片,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生物的能力和兴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