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整合营销策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据笔者了解,目前国内多数中小民营企业负责市场营销或品牌营销的部门,虽然部门名称不一样,有的叫市场部,有的叫品牌部,有的叫品牌市场部,或者品牌公关部,但主要职能无外乎是负责展会、市场活动、公关活动、广告、媒体、官网运营以及内外刊物等,也就是主要在于塑造公司的整体品牌形象。就品牌公关部而言,工作中除了展会上浅层次接触到一些终端用户之外,更多是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不了解客户和潜在客户的行为资讯,也就很难有的放矢。在这种情况下,立志百年基业长青的老板,会希望塑造、提升品牌形象,品牌公关部的工作会比较好开展;反之,若只在乎短期销售业绩,品牌公关部通常得不到关联部门很好的支持配合,从而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则会陷入重销售轻品牌的尴尬境地。
纵然整合营销传播推行起来有一定难度,但若将整合营销传播简化为设计信息(品牌建设)或者是设计激励(业务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传播策划工作变得更清晰,这点无论是在广告、公关还是在市场活动中都很适用:我们的传播目的是什么?是让目标受众了解相关信息,提升企业品牌形象?还是刺激他们采取购买行为?如果是长期的提升品牌形象,那么设计及传播信息相对更为重要,即IGMC中提到的品牌建设;而如果目的是希望受众采取购买行为,那么在广告、公关中需要侧重设计及传播刺激信号,也即是IGMC中提到的业务建设。现在结合工作实际,谈谈我对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解和在中小企业的执行。
行为资讯
整合营销传播理念认为,在IGMC过程中真正的第一步是识别不同类型的客户或潜在客户群体:现有客户,竞争性客户和新兴使用者。
实际在传播实践中,很难根据现有客户、竞争性客户和新兴客户采取不同的广告方案或者活动方案。通常是兼顾三者尽量有所侧重,比如广告投放,在预算有限的前提下一般会依据产品市场定位分析筛选受众相对匹配产品定位的媒体类型进行投放,比如定位高端市场的,会选择受众为高端用户的媒体。
从预算分配来说,则建议根据产品定位做大概的划分,比如年度重点推广的产品在预算上重点侧重,无论是从广告还是路演、展会,均以重点产品为核心展开。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最大化投入产出比。
接触管理
市场营销经理或传播经理通常碰到的困惑——“这不是传播的问题,这是管理、财务、技术或营运活动,我们只是在做传播,没有开发战略或运营这个公司”,这同样也是笔者曾经在工作中的困惑。品牌公关工作平常处理的的是广告投放、媒体维护、公关活动策划等事务,而整合营销传播要求的不仅仅是知道传播的内容是什么、选择什么广告位进行投放,更要求具备识别客户和潜在客户、了解客户的接触点和接触偏好、设计信息和激励并进行有的放矢的传送。根据笔者就职公司的组织架构下不同的部门职能,品牌接触统计如下:
1、 品牌公关部
品牌公关部通常是在日常品牌宣传、公关活动中,周期性规律性的与受众接触,接触点包括展会、广告等等。
1)展会:展会人流大,是企业在同行面前以及客户面前、分销商等合作伙伴面前集中展示企业品牌形象的机会,故此展台搭建风格一定要符合企业品牌气质,尽量做到每年风格一致,要凸显公司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在细节上如参展人员的形体礼仪则要展现公司的精神风貌。如此常年保持一致的风格,品牌形象和气质才能得以积累,否则为了标新立异放弃品牌形象的一致性,今年这样,明年那样,常常更换风格导致的后果就是在受众面前不能形成视觉刺激和积累,从而不利于形象的塑造。
2)广告:广告间接地在目标受众面前展示着公司的品牌形象和产品形象,所以广告风格要符合公司品牌气质,务必严格贯彻执行公司的VI, VI以视觉形式传达着企业的品牌形象,不可以信马由缰、杂乱无章,不然对品牌形象建设毫无裨益。
3)软文:一般为公司的新闻事件、大型项目中标事件,新闻策划事件,通常来说,这类软文需要围绕公司的品牌使命和品牌承诺展开内容,这样才能保证长期一致传达同样的品牌信息。
4)网站:公司官网是企业的门面,视觉上要符合公司VI,内容上则要始终围绕企业的品牌使命和品牌承诺展开。
5)路演/品牌推广活动:在选择路演/推广活动的地点以及客户邀请方面,需要统筹安排,以IGMC的思维兼顾三类型的客户。
2、营销体系
营销体系在进行客户拜访、客服维修与回访时,与客户进行着非常频繁的接触。一般来说,在以销售为导向的中小企业,销售部或多或少存在着对品牌的不重视,认为品牌公关部是只会花钱不见响声的部门,但销售部人员却又是最经常与客户打交道的人群,他们传递的信息、他们代表的品牌形象关乎着品牌形象的统一,而且决定着客户是否会继续购买以及口碑的传播,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可以说对品牌忠诚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品牌公关部统一的品牌资讯如果不能传达至营销体系,那么通过传播在客户脑海里形成的品牌关系,在客户与我们的销售人员或客服人员接触时,得不到巩固与加强,甚至是负面的影响时,将对品牌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伤害。故在这个角度,品牌公关部更像是资讯部,需要经常将品牌资讯通过培训或者分享会议的形式,让营销体系知悉和了解,并能在与客户接触时“一个视角,一个声音”,传达一致的品牌信息,虽然具体的信息内容可能大相径庭,但是同样的核心价值一定要被重复描述,并在实际行动中经得起客户的验证,要符合品牌承诺,而不是反之。
其次是客服回访与维修,售后服务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关乎着公司品牌形象,一百次的及时反馈只要一次的疏忽延迟,则可能打破了之前形成的良好品牌形象。这个品牌接触点通常会被很多企业忽略,认为产品已经卖出去就不必投入太多精力,客户使用好坏与企业无关。殊不知,客户维修与回访这个品牌接触点非常关键,通常决定着客户是否会继续购买,影响着重复购买率和品牌忠诚度,尤其在现在自媒体这么发达的环境下,让客户有着舒适的体验,就会营造良好的口碑传播,从而提升品牌形象和销售业绩。在维护与回访这个接触点,品牌形象的维护和提升依赖于每一位客户服务人员对于公司品牌使命和品牌承诺的深刻理解和贯彻执行,需要品牌公关部的持续宣贯。每一位客服人员实实在在的做事胜过于一切华丽的语言。
3、产品事业部(或者叫产品研发部):
通常来说,由于事业部承担着产品立项、设计、研发、试产等一系列产品开发工作,故一般事业部人员更侧重产品,如果与销售部反馈的市场信息、客户需求脱节的话,则会形成闭门造车。可能事业部花了几年的心血研发生产出的产品,销售并不愿意卖或者卖不出去。站在公司这个整体看,便造成了资源和成本的极大浪费。基于此,品牌公关部同样承担着资讯部门的角色,连接着内部研发人员和外部客户,要将外部市场讯息、竞争对手讯息传达给产品事业部,在产品广告、产品形象的打造以及产品活动中,要与核心产品项目研发人员、产品经理、销售一起沟通,从立项开始的产品定位、产品诉求来分析、寻找广告的诉求,从而达到精准的传播。
4、后勤部:
后勤部不是在专业的场合与客户接触,通常在接待来访客户、接听客户来电的时候展示着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风貌。即便是前台接线员的一句话、一个语气,也可以加强或是损害公司的形象,这需要在公司内刊中重复传播一致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品牌使命在企业内部的体现。
因品牌是购买者与销售者之间的而一种关系,关系有其历史、含义、共有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望。理解客户如何同一个品牌建立起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被改进、加强甚至在必要时加以改变时,任何一个品牌接触点都是不能疏忽的。
客户有世界各地的产品和服务可供选择,是客户决定选择哪些品牌以及怎样与之发生关联。尽管组织的营销传播活动对品牌关系的形成和维持有不少作用,但推动品牌关系发展的是客户。
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多数中小企业在策划传播策略时,存在如下几个难点:
难点一:客户和潜在客户对于不同类型的传播并不加以区分,例如客户或消费者不会自己说:广告做得不错,但是促销活动不能支持和强化前者所创造出的品牌形象。
对于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无论在策划广告还是公关活动时,保持与中长期的传播诉求保持一致,同时需要将中长期的传播诉求、传播核心思想与经常接触终端客户和分销商的销售人员、客户服务人员沟通,以便在各个品牌接触点加强客户的品牌体验,让品牌公关部传播出去的品牌形象在各个品牌接触点保持一致。
难点二:整合营销传播策划者必须做出的基本决定之一是确定传播计划的成果是由短期成果联系。
由于财务和管理人员想要测量硬性回报,所以他们愿意选择清晰的、短期的决策。传播人员认为他们的计划需要时间,因此常常不能在短期内测量。但是将传播计划同财年度相联系的困难往往首当其冲。
通常品牌公关部在申请预算的时候会碰到这个棘手的问题,比如针对某产品线的公关活动,当预算审批流程走到CFO的时候,你或许会听到他说:这个产品现在还在亏钱...言外之意,能省则省,等挣钱了再做宣传...但是不做传播,怎么能让市场了解产品呢?所以,有时候在做内部说服工作的时候,比对外传播难度更大。此外,作为公司管理人员,尤其是公司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企业管理人员,真正看重的真的是销售数据,所以一般能有销售刺激预期的活动,一般会更快得到审批,而侧重长期品牌形象的项目,很难甚至不能获得审批,这也是比较头疼的事情,虽然被称之为品牌公关部,但大部分做的其实是销售支持工作。一般他们会认为,公司业绩好了,品牌自然而然也就有了。殊不知,销售业绩可能会随着大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市场环境而波动,但是品牌忠诚度却不会。品牌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根基,不重视品牌资产的积累,也有可能一夜之间企业轰然倒塌。所以,作为品牌公关部人员来说,对于企业管理层的品牌意识教育也很重要,这是很艰难的一个过程,最好若有品牌做得好的同行案例,会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工具。
难点三:协调。如何囊括和统一一个组织中同客户和潜在客户直接或间接发生接触的所有内部和外在部门,让所有利于参与者理解将要设计的信息或激励信号,并能扩展营销传播活动的范围和价值。挑战在于,大多数情况下的内部沟通处在传播策划者的职责范围之外。必须同这些部门紧密合作,以确保所有的内部人员都已被包括并支持正在向外部受众传递的营销传播项目,没有内部支持,营销传播注定会失败。研究表明,如果内部不跟上和支持外部传播活动,那么这个组织营销和传播预算的浪费或误用可达到40%。
这一点与第二点一样,同样是日常工作中的难点,甚至更难。第二点是与高层管理人员和财务进行沟通,而这一点则是与销售部门、客户服务部门等日常与客户接触的人员沟通协调。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由品牌公关部牵头创办一本好的公司内刊——即传播企业文化的刊物,会比较好推动。这样内刊承担着宣传企业文化和品牌意识宣传的角色,便于与外部品牌传播融为一体,两者相辅相成,能更有效的将品牌使命、愿景和承诺体现在企业文化当中,能更有效地保持内外部协调一致。当然前提是,企业已经提炼出了品牌使命、品牌承诺和品牌愿景,且做了一定宣贯,这样传播工作也就有了魂,从而能在对内对外传播中保持品牌核心的一致性。
关键词:文化教育消费;影响因素;教育供给;社会保障
一、引言
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促进文化繁荣,推动文化建设是经济新常态下应该破解的重要问题,也是推动当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当前文化建设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民生至上、均衡优先为基本原则,提高文化建设水平,改善文化供给侧,拉动文化内需,改善文化民生,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促进并满足广大城乡人民群众文化教育需求。文化教育消费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积淀、社会文化氛围和国民文化素养的重要标志,文化教育消费的价值指向则是观察人们精神面貌和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人们总是在满足温饱或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才会考虑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文化教育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是衡量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扩大文化教育消费需求是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提升中国居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1]文化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消费精神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服务的行为,[2]包括文化娱乐消费和文化教育消费。文化娱乐消费包括进行艺术审美和文体活动、实现人际交流等类型的消费活动;文化教育消费包括接受知识传播、掌握技能方法等形式的消费活动。[3]鉴于文化娱乐消费与文化教育消费在消费属性、消费本质、消费目的等方面的不同,本文重点研究文化教育消费。文化教育消费是指居民对文化教育服务的消费,包括接受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岗前培训、技能培训、兴趣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教育,也包括参与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学习活动。[4]按照消费层次,消费可以分为生存消费、享受消费与发展消费三大部分。生存消费是人们最基本的消费,人们优先满足生存消费;但是在生存消费满足的情况下,发展消费成为人们最重要的消费活动,而发展消费的核心是文化消费,它是消费结构中发展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5]根据相关研究,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恩格尔系数为44%时,城乡文化消费应占个人消费的18%;当人均GDP达到1600美元,恩格尔系数为33%时,文化消费应占个人消费20%;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文化消费将高涨,超过6000美元,文化消费将出现井喷现象。[6]
二、文化教育消费的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增长,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各项消费支出保持全面增长,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消费结构也正在向发展型和服务型消费升级。在中国居民教育消费支出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居民消费支出中增长最快的项目。[7]本文从1993年开始进行数据分析,是因为1993年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文化教育消费增长更加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8]文化教育供给结构的变化是影响文化教育消费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文化教育结构的统计数据显示,教育、旅游、娱乐等要素中教育的比重越来越大,旅游所占比重始终偏低。在文化教育消费上,居民对自身以及子女的教育发展需求持续升温,居民教育支出居高不下,教育支出占文化消费支出的比重见图1。从城镇居民教育消费支出占文化消费比重来看,城镇居民教育消费比重呈“波浪式”变动,但总体变化平稳,从1993年的49%提高到2003年最高的55%,此后逐年下降到2012年的40.3%,2013年与2014年又缓慢上升到42%,虽然城镇居民文化教育消费比重有所下降,但总体在40%以上,仍是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中最重要的部分。从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消费占文化消费的比重数据看,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一直都在50%以上,也是文化消费中最重要的部分。总体上,教育消费作为居民家庭基本消费,依然是文化消费的主体,因而考察文化教育消费的影响因素,探求其作用机制,并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不仅是促进文化教育消费的重要问题,也是促进文化消费整体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文化教育消费的影响因素
文化教育消费属于较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是消费者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后的必然衍生需求。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已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包括文化教育消费在内的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将快速发展。根据已有研究,影响文化教育消费的因素主要有收入、消费观念、政府政策、教育供给、社会保障等,下面具体分析这些因素对文化教育消费的作用机制。
第一,居民收入水平。在所有影响文化教育消费的因素中,收入是最根本的因素。葛继红通过对江苏省农民文化消费进行调查,对364份微观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民文化消费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4%,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为1535.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88%。[10]从数据可以看出,居民的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几乎与收入同比例增长。可见,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是中国文化教育消费需求增加的经济基础。
第二,居民消费观念。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诗书传家是每个家庭的期望,每个家庭都希望为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尽可能使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层次人才日益受到重视,高学历高技能成为社会竞争力的主要内容。投资子女的教育成为众多家庭消费的重头戏。根据相关调查,中国居民家庭储蓄的43.5%是为子女教育支出准备的。可见,中国居民教育消费观念是支撑文化教育消费不断增强的主观基础。
第三,文化教育政策。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过程中,文化教育产业供给部门多数仍然作为事业单位,文化教育产品的供给受到政府政策的较大影响。20世纪末,开始实行教育改革,将原来单独有国家承担的教育成本改为国家和家庭共同承担,其中学杂费是比重最大的教育支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教育部门学杂费收入3737亿元,比1997年名义增长104.63%,教育支出呈快速上升,远远超过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人均可支配收人的上升幅度。根据供求一般规律性是不同的。经济学家将价格变动时,需求量不变的情况定义为需求弹性为零,将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的情况(即弹性系数小于l)定义为缺乏弹性。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麦克弗森的研究结果,学费的变化对入学率有一定的影响,弹性系数约为0.3,属于缺乏弹性。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自199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长期以来经济生活中的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短缺经济时代基本结束。但教育市场仍处在供给不足的卖方市场状态,与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因而学杂费支出的快速上涨并没有对入学率产生太大影响,教育产品的价格增加进而引起居民文化教育消费的增加。可见,文化教育政策是影响文化教育消费市场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居民文化教育消费发展的政策基础。
第四,文化教育供给。文化教育供给从数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影响居民的文化教育消费。1999年以来中国实行高校扩招,根据中经网统计数据,1999年普通本专科招生数为159.7万人,比上年增长47.32%,截止2014年,普通本专科招生数达到737.8万人。随着高等院校扩招,中小学机构数以及各类民办机构也逐年增长,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成为居民教育消费水平大幅上升的重要因素。随着文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教育供给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的最终动力只能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消费需求,文化生产发展必须依靠文化教育消费来拉动。长期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文化体制其实是一种“配给制”文化供给,与人民群众内生性的文化教育消费需求没有或缺乏直接联系。目前主要的文化教育消费供给集中在以升学为主线的学历教育,成人教育、技能教育、兴趣教育相对较少。研究表明,居民接受教育的最主要动因是升学和就业。教育产品供给种类的不均衡,限制了文化教育消费的进一步发展。教育供需的错位直接影响文化教育消费水平。所以,文化教育消费供给的提高和发展是中国文化教育消费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五,社会保障。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人们会用自己一生的整体收入来平滑自己一生的消费水平,通过储蓄工作时多余的收入为退休以后提供保障。而社会保障制度为人们退休后的生活提供了资金支持,人们会倾向于将当前用于保障未来的储蓄适当减少而转化为当前消费的增加。[11]目前随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城乡居民基本生活提供了制度保障,使得居民能够将工作阶段的收入更多的投入到当期进行消费,客观上能够增加当期的文化教育消费。所以,社会保障是居民增加文化教育消费的保障基础。
四、文化教育消费发展的政策引导
促进文化教育消费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居民文化教育消费现状了解的基础之上,并认清其主要影响因素和机理,从增加居民收入、引导消费观念、优化产业政策、改善教育供给、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对文化教育消费加以引导,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增加居民收入增加居民收入,关键是要加大劳动报酬保护力度,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水平。要健全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努力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此外,还要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比如拓展金融产品投资渠道,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丰富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等基金产品等。只要居民收入提高了,再配合其他政策的引导,文化教育消费水平一定能“水涨船高”。
(二)改善消费观念随着高校扩招和经济进入新常态,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新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上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已呈蔓延之势,大学学费太高、毕业后工作难找是主因。文化教育投入即时消费又是投资,就业困难只是短期现象,长期居民素养的提高更有利于家庭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要重视对文化教育消费观念的引导,使人们能够摆脱文化教育消费的误区,树立健康的教育消费理念,正确看待文化教育消费投资和回报在时间上和表现上的不同。(三)优化产业政策通过制定适当的倾斜政策,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发展文化教育产业。变传统的 抑制型、自我积累型、自我服务型政策为现代的鼓励型、信贷支持型、社会服务型的政策。比如除了保持和发展高校内部原有的教育消费贷款外,要重点发展商业银行的助学贷款,并着力完善担保、贷款额度、还款期限、贷款利息等相关实施办法。
(四)改善教育供给怎样启动消费,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采取各种手段发挥供应方面的潜力,提供经得起消费者挑剔眼光的有效商品,刺激需求,并由此形成供给扩张与需求扩大的良性循环。刺激教育消费也是如此,必须首先改善教育的供给。改善教育的供给必须从教育供给的数量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扩大教育规模,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以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读书、学习的消费需求。同时还要鼓励民间办各种各样的义务教育学校,包括贵族学校、营利性学校,以减轻各方面负担,缓解对义务教育的制约。另外一方面努力改善教育供给的结构,教育的供给要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学历教育和成人教育,应该鼓励大力发展技能教育和兴趣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和二次教育、终身教育,网络教育等其他多种教育方式,要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网络培训,教育内容和手段要高科技化等。使受教育者能够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得方面得到普遍提高,提供有质量、有差异的教育供给。尤为重要的是要面向广大农村,培养大批有针对性、实用型的中学后人才。中国农村中学后教育极端缺乏,若能针对农村学生特点,开展形式多样、收费合理、高质量的中学后职业教育,市场将会很大。
(五)完善社会保障随着中国逐步完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制度等的全国覆盖,为居民文化教育消费提供了保障基础。但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均衡不完善,依然制约着老少边穷地区和城乡贫困家庭的文化教育消费。应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为老少边穷地区和城乡贫困家庭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减少其生存压力,保障其发展动力,促进这些地区和家庭能够负担基本的文化教育投资成本。这不但能够增加居民文化教育消费,而且对于社会和谐和共同富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注释①本图中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消费、人均文化消费等数据直接来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库》,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消费占文化消费的比重变化系作者计算得出。农村居民文化教育消费数据借鉴徐雪高、张振的做法,选自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由于农村固定观察点从2003年开始统计“旅游消费”,为了与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相比较,故农村居民教育消费从2003年开始分析。
参考文献:
[1]关连珠.关于发展文化消费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11(6):142-146.
[2]徐淳厚.关于文化消费的几个问题[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7(4):45-48.
[3]陈文江,江波.文化消费与当代人的文化价值观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J].兰州学刊,1995(1):38-41.
[4]尹世杰.消费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28.
[5]温乐平.秦汉消费经济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17-123.
[6]胡建.文化泡沫,何以满足文化消费?[J].社会观察,2012(7):10-12.
[7]杭爱明.上海居民教育消费增长因素与效应的实证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4-20.
[8]毛中根,孙豪.中国居民文化消费增长阶段性分析[J].财经科学,2016(1):111-120.
[9]徐雪高,张振.中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特征及趋势[J].经济纵横,2014(10):35-38.
[10]葛继红.农民收入与文化消费牵扯:江苏364个样本[J].改革,2012(3):84-89.
第一,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核心4C之一是Communication沟通,因此目前众多的营销主管都非常重视与消费者之间的双向沟通,而且是通过一切手段加强与消费者的交流与对话,从而提升服务质量与扩展消费市场。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包装从传统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和消费者的双向交流。包装不单要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还担负起与消费者沟通与互动的重任。第二,精确的市场细分策略对包装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事实上,包装的多样性与系列性已随着市场细分与整合营销的深化普遍存在。例如牙膏的包装,由于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了精确细分,市场上出现了美白牙膏、防蛀牙膏、抗过敏牙膏、口气清新牙膏、中草药牙膏、降火牙膏、男人牙膏、女人牙膏、儿童牙膏等等多种类型。而每种类型的包装设计其背后都是对消费者喜好的分类研究。第三,整合营销传播主张把营销相关的一切传播手段进行一元化整合,把广告宣传、CI、公关、包装、促销活动、新闻等内容全部纳入营销策划当中,从而能够协调不同传播手段的运作,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并将统一的信息传达给目标消费者。这使得包装设计师不得不把部分精力转向对营销策略的研究。第四,整合营销传播改变了传统包装的设计流程。在大营销的背景下,包装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包装与广告宣传、事件营销、品牌推广、促销活动等诸多方面的配合。若从单纯的设计角度来考量,这并非一个好的趋势,过多地植入商业信息很容易破坏包装的美感。但在营销的角度看,尤其是在亚文化流行与商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事件营销、公关营销、活动营销已成为品牌塑造的重要手段,作为商业信息载体的包装,营销人员希望它在各种营销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如今的包装已不是昔日的包装,它已变成一个重要的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媒介。包装设计也不得不在营销策划的要求与指引下进行。
二、包装设计与营销策略的结合
正如之前所述,今天的包装在大营销的背景下,其促销功能得到不断加强,通过包装来执行营销传播任务的方式被广泛运用。尤其是食品、饮料的包装,受组合营销、事件营销、活动营销的影响最为深刻。从目前较为成功的营销案例来看,包装与营销相结合的三种方式如下。
第一,将企业形象代言人或广告语植入包装当中。一方面,能充分发挥包装的广告宣传作用。另一方面,能贯彻整合营销传播的要求,利用一切营销手段向消费者传播统一的商品信息与企业形象。事实上,在信息泛滥的今天,这种信息传播的一致性与重复性对于消费者的记忆与品牌塑造尤为重要。当前市场上这样的成功案例不在少数。徐峥、王宝强、汪涵代言方便面,周杰伦代言可比克薯片,五月天代言蒙牛酸酸乳,赵本山代言昌义生态与双洋大曲,他们的形象都不约而同地出现在相应的产品包装上。企业正是通过名人效应来建立品牌形象,通过整合营销传播来加强顾客的品牌记忆。
第二,在事件营销的框架下,让包装服务于营销计划。事件营销是营销策划人员利用传统节日、社会盛典、流行文化、以及体育赛事来顺势策划的营销活动。为了配合整个营销计划的顺利进行,包装要作临时性的调整,甚至重新设计。例如2014年红牛饮料借助好莱坞重磅电影《变形金刚4》进行品牌推广,在这样的事件营销策划下,红牛公司对产品包装进行了重新设计。为了更好地执行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广告语“你的能量超乎你想象”以及变形金刚的相关标识被大胆地运用到红牛新包装上。《变形金刚4》上映期间,超市、电影院、网络、户外媒体同时出现红牛与变形金刚的混合形象,这样的营销传播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红牛饮料的产品形象。又如2014年巴西世界杯期间,麦当劳快餐店的包装一改传统略显保守的暗红色风格,尝试使用缤纷的色彩与奔放的南美图形,让所有消费者在餐馆中也能体验到世界杯的热烈气氛。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这是企业与消费者维护良好互动的必要手段。
第三,把包装纳入营销策划当中,让其成为营销策划的一部分。包装作为广告信息的终端传播工具,越来越受到营销人员的青睐。随着包装工艺的迅速发展与包装企业激烈竞争所带来的价格下降,更多的企业希望通过适时调整产品包装来配合整体营销活动的展开。2013年可口可乐的新包装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可口可乐包装的中心位置,各种网络流行语替代了传统飘逸的CocaCola字样,这种出乎意料的变化正是可口可乐公司系列营销策划的结果。如何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如何获取年轻人的认同,如何引起年轻人的共鸣,如何促使年轻人产生购买行为,这些都是可口可乐营销人员最关心且必须解答的问题。而“网络流行语”无疑正是产品连接消费者最有效的纽带。这一方案确定之后,一切营销传播手段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开展工作。可口可乐的包装也不例外,于是一个与传统截然不同的可乐包装横空出世。这再次证明,如今的包装已不可能独立于营销计划之外进行单纯的设计,把包装纳入营销策划当中已是业界的一种趋势。
一:创新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房地产销售理论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要求,更无法为当前许多房地产企业所做的种种创新探索指明方向。从目前房地产企业的大量营销实践来看,包括折让、有奖销售、先租后买、降低利率等各类措施,大多能产生更强烈、更快速的反应,能引起消费者对房产的注意,这为我们探讨买方市场条件下的营销创新理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和极具价值的思路。
二:资源整合原则
整合营销是在营销环节高度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市场渠道,围绕具体项目,有多个专业性营销机构形成多种专业人才互补型、互利型的共同组织,并由其对诸如资金、智能、品牌、社会关系等房地产营销相关要素进行整理、组合,形成合力,高效运作,从而形成从投资决策到物业销售全过程的系统控制,并进而实现预定营销目标的一种新型的、市场化的房地产营销模式,整合营销克服了一般营销模式"中间强、两头弱"的缺陷,同时避免了策划商与销售商之间各自为政、互不协调的局面。整合营销围绕具体项目进行资源整合,提高房地产行业内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其优势在于:智能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三:系统原则
房地产营销策划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在先进的营销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营销手段、营销工具来实现房地产价值的兑现,实质上是一个从了解时市场、熟知市场到推广市场的过程,其中心是顾客。顾客的需求千差万别,注定房地产营销策划从单一化趋向全面化,营销服务从注重表面趋向追求内涵。它不仅要体现物业特征,还要体现市场特征和消费习惯及发展要求,体现市场的要求。
房地产营销首先应从产品做起,从提高楼盘综合素质做起,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做起。区域细分、客户细分、功能细分愈趋深入,人本主义思想开始体现。重视绿化、增加智能化设施、集中供热和供饮用水、建设底层架空、错层、大采光凸出窗台、阳光客厅、可移动透光屋顶、自动报警系统、架设空中走廊、提供网络服务、营造知识家园......可谓名目繁多,层出不穷,这种暗合市场需求发展趋势的"卖点"一经,就能掀起新一轮的热销。创新大大丰富了营销策划的内涵,也进一步证实:在买方市场下,只有以人的需求为本,深入市场、把握市场,制定切实可行的营销方案,才有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希望。
四:可操作性原则
销售策划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策划时一定要考虑国情、民情和民风,充分考虑操作中可能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制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与政府部门或权威部门合作可以大大降低操作难度,提高策划成功率。
1.公司的战略规划
2.公司年度经营目标
3.人力资源规划
4.市场竞争需要与核心竞争能力培养需要
5.业绩和行为表现考核
二、培训目的
营销人员培训计划必须同公司的营销任务与战略目标紧密联系,符合公司发展的需要。以提升员工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使之适应集团业务发展的需要,对公司的营销目标与战略目标的实现有促进作用。同时也要为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提供支持,以达到个人与组织共同发展的需要。
三、培训对象
公司市场部全体员工。
四、培训实施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年____月____日。
五、培训方式
1.课堂讲授
2.案例分析
3.小组讨论
六、培训内容
1.产品专业知识
2.营销策划:营销策划的创意、营销策划的造势、产品推广策划、营销网络策划、营销公关策划、关系营销策划、整合营销策划等。
3.企业形象策划:企业形象概述、企业形象内容、企业形象的理念开发、企业价值观提炼、企业理念提炼及释义、企业行为识别系统、企业视觉识别系统、企业形象创新等。
4.销售策划:产品销售渠道设计策略、产品行销网络建设、产品连锁店、产品展会设计等。
5.广告策划:产品的市场定位、产品的广告设计、广告战略决策、广告目标、广告内容、广告诉求策划、广告创意策划、广告制作、广告媒体的选择、广告效果检测等。
6.公共关系策划:企业公共关系概述、公共关系决策、品牌管理、企业整体形象建设、CI战略、管理层公共关系、危机预防、危机处理、客户关系管理等。
7.品牌营销与管理:品牌识别、品牌营销策略、品牌管理、CS顾客满意策略、服务策略、整合营销传播等。
七、培训实施
1.公司市场部负责跟踪培训计划的落实,保障人员培训按计划进度实施。
2.公司市场部、人力资源部为公司的每位员工建立个人培训档案,保存个人参加培训的记录
3.培训结束,培训教材应当收归公司市场部,充实公司培训资源,并供相关员工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