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少儿美术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通过朋友的介绍,我有机会成为一名“石人公园少儿美术培训班”的兼职美术教师。石人公园位于青羊区石人路,公园被人口密集的居民区环绕,在此基础上,为了满足当地人的教育需求,以石人公园为中心,一千米以内的小学就有9个,有3所小学建校已五六十年,其中有1所还是国家级教育科研基地,在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化教育的地区,当地的父母如何进行孩子的美术教育呢?又对少儿美术教育有多少的认识和了解呢?而父母对孩子的美术教育又会起到什么样的影响呢?这写问题将在我的课堂体验中一一得到展现,也是我这次兼职美术教师工作的一大收获。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要学习艺术呢?
现在许多家长过于功利,让孩子们学会画,希望比赛获奖,这是干扰孩子的思想和个性。如果美术老师教孩子画画,画了一条线用20分钟,父母认为那是浪费时间。事实上,孩子们刚刚开始学习,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们、顺从孩子们的想法,即使只是画了一条线却被受到鼓励。父母应该保护孩子的自信和个性发展,艺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发展他们的兴趣和信心。
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美丽的心的种子。父母的艺术表现及反应应该是对孩子的完全理解和尊重,而不是用自己的审美标准来判断孩子,更不是由于追求“完美”和孩子们进行单调的训练,这将扼杀他们崭露头角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成年人把一种事物,如苹果、一个花瓶摆在孩子们面前,让孩子画,这是其实是复制一个副本而非画画。当孩子们绘画时,绘画不应该被限制一个范围,尤其是儿童不应该被要求画成范画一样。孩子应该怎么画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让他画出他自己的生活经历,鼓励孩子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体验、获得经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如:观察不同种类的形状、颜色等等,根据孩子的生活经验与孩子一起来确定主题的艺术表现,并指导孩子想象力的主题、艺术的表达,这是孩子绘画的魔法元素,因为绘画是儿童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儿童绘画,最好的状态是不让他忘记任何提示的“画”或“艺术”有关的因素。相反,要让孩子们觉得在生活中、在游戏中。因为孩子们被要求复制实物,所以当有一天成年人让他画一个没有见过的东西,他会无助的说:“我不会画!”在这个时候,成年人不要努力寻找一个临摹对象,而是适当的使用方法来指导他绘画。在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是成人提问式的引导孩子。但不要说出具有干扰暗示的前提,孩子们自己理解这件事,让他保持他的理解方式。儿童绘画最好的指南是“问”,父母从不提供答案,只肯定、总是问问“你……”要避免说“我想……”。
父母对待孩子的绘画总是简单的和残酷的评价“像”和“不像”。然而,孩子的画,“像与不像”是最不尊重孩子的评价,因为这幅画就像一个孩子再用说话的方式来表达他们自己感知的周围世界:几条线表示厨房气味;混乱的点代表雨……孩子用一幅画谈论他们的感情世界。一些家长说,他的儿子画了一群随机线,他说,绘画是奥特曼,中间两个圆是奥特曼的眼睛,其他没有规则的线奥特曼挥舞着双手和头部。如果成年人不聆听孩子们讲述他的画,而是看重“看起来像与不像”的价值,这孩子将会失去他们富有生命力的每一幅画。如果父母不能理解这一点,不要去要求孩子画,因为如果“比较像与不像”,当然画画不能和照片一样好,因为画笔永远没有相机准确。所以,喜欢聆听孩子们的绘画是个好方法。肯定孩子的优点与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感情并引导他们改善的更好。如,“你画如此多的红色,我觉得像新年庆祝活动”,“你听起来真的很喜欢玩大灰狼,如果表达的再激烈一点将会更好!”等等。
在研究儿童的艺术时发现,孩子的父母在儿童绘画时的干预行为司空见惯。有父母对孩子的绘画形象吹毛求疵的;父母对儿童绘画载体的限制,比如孩子们是不允许在墙上涂鸦;父母限制孩子的绘画方式,如只允许儿童用笔画,但不是手或其它工具;父母限制孩子的绘画姿势,如只允许坐着绘画,绘画时趴着是不允许的。最常见的场景是这样的:儿童在绘画,站在一旁的成人常常想“干预”:这一圆是不够圆、这幅画应该用这种颜色……然而,这些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某种程度上的创造力发挥会处于劣势。
中国外交部部长王秀江儿童中心教育活动为大约500在北京和上海的5岁以上的孩子进行调查发现:儿童最常用的绘画载体是“纸”(占73.3%),其次是“家具”(占16.5%)和“墙”(占4.4%)。67.9%的家长不允许孩子在脸上画画,65.3%的家长不允许孩子在墙上画画,79.3%的家长不允许孩子在衣服上画画。16%的儿童最喜欢的绘画姿势是躺着(或趴着)画画,而这种姿势是家长选择最少的姿势。儿童要尝试不同的绘画载体、绘画经历和感受不同的材料是他们创作的先决条件,父母应该试着让孩子们拥有尽量丰富的绘画的经验和体验。调查还发现:从创造力的三个维度―流畅性(即作品数量的多寡性),变通性(即作品种类的多样性)和新颖性(即作品的独创性)来分析儿童绘画作品,研究发现,没有家长陪伴组的儿童绘画比家长陪伴下的儿童绘画创造力高。父母应该让孩子吧自己把自己内化的思想和情感描述出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有效的指导。最后王秀江强调,0―6岁孩子对色彩敏感,这时候应该让他们发展色彩方面的能力而不是学技巧或者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随手涂鸦也许会造就未来的小画家。
父母经常看不惯孩子的涂鸦,但是却有很多艺术家模仿孩子的风格,如毕加索、米罗。毕加索在儿童参观展览后说:“我在他们这个年纪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但我却花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如何画得像这些孩子一样。”现在父母热衷于培养孩子对绘画的兴趣,但如果陪孩子去画画,就不可避免的“插一脚”。在艺术培训等课程,父母要求儿童和教师画的一样,一些父母会告诉孩子“要和老师画得一模一样!”,比如画鱼一定是只有两个眼睛,蝴蝶翅膀必须对称。在选举的颜色,有些父母会限制孩子,草地必须使用绿色,天空一定是蓝色的。甚至有些父母告诉他们的孩子“你怎么画的和老师画的不一样的?向老师学习!”有父母在题材的选择上也限制和干预儿童,如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的“森林里着火了,小动物们去救火”的主题“不健康”,画森林故事当然必须是:鸟儿在树上唱歌,一个小兔子在草地上玩耍。这样的指导是非常糟糕的,甚至会误导孩子。
儿童绘画,有自己的想法,有一个故事的绘画,父母想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一些成年人不接受孩子的画存在的“不完美”和“小缺陷”。事实上,孩子绘制的作品充满了活泼的气氛,非常生动,具有灵气。孩子画一朵花,你会感觉在跳舞,成人是很难模仿的。太多的父母用成人的审美视野欣赏儿童绘画,因此不理解也不了解孩子们的画。
1.评价模式单一
很多美术教师在点评少儿的美术作品时,一般都是采用现场评估的方式,并惯于让少儿之间的绘画进行对比,然后指出其优劣。更为重要的是评价的内容都是针对所学习的美术知识以及绘画技能,对于少儿在绘画中表现的情感、人生观、价值观、学习的进程、学习的具体方法却较为忽视,与此同时还缺少对美术教师教学的艺术性以及实践性的有效评价。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少儿美术教育的质量。
2.教学方法呆滞
当前形势下,少儿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过于呆滞。一些美术教师总是根据成人化的美术教育理念开展教学,从而让教学方法显得过于死板。譬如目前的少儿美术教育,皆是由教师示范性地画,然后让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画,最后就是教师对孩子们所作的画进行评价,谁画得最像示范画,谁的画色彩最为协调恰当,谁的画最为漂亮。然而这种模式化的美术教育已经完全超出了少儿美术教育的范围,这应是属于以成人为对象的专业基础绘画教育的范畴。长期运用这种成人化的方式教学,会严重钳制少儿美术教育的质量。因为这种美术教学方式仅是单纯地传授了绘画技巧与绘画技能,而没有注重开发少儿的美术思维,扼杀了少儿在美术方面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影响少儿对美术的审美能力。因此,上述呆滞的美术教学方法是少儿美术教育中应该禁止的。
二、提升策略
1.转变教育理念
在少儿美术教育的进程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必须改变既有的教育观念。在上文中很多家长与美术教师都认为少儿美术教育只要注重绘画知识与绘画技能的培训即可,这是一种世俗态美术教育观念,是片面的,倘若教师按照这一理念教学,家长按照这一理念督促孩子学习美术,会严重钳制孩子在美术上的发展。对此,笔者认为美术教师与家长必须彻底摒弃这一教育理念,树立以“启蒙”为根本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是指在少儿美术教育中必须注重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即在少儿美术教育中不但要教授绘画知识与绘画技能,还应注重培养孩子对美的感悟能力以及对美术所形成的特有灵感,以此调动孩子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美术教师与家长只有形成了启蒙的教育理念,才能有效提升少儿美术教育的质量,才能让每个孩子在现有基础上有所进步。
2.从少儿角度实施多维度的教育方式
少儿美术教育应从少儿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彻底放弃单一化的传统教学,实施多维度的教育方式。虽然少儿从宏观范畴来说,年龄属于同一个阶段,可是他们在美术方面的兴趣截然不同。因此,在少儿美术教育中必须着眼于少儿的具体情况,实施不同的教育策略,才能有效促使他们在美术领域获得持续发展。对少儿美术作品的评价绝对不能像评价成年人一样如实指出,而应根据少儿的心理特征实施以鼓励为主导的评价模式,以此调动广大少儿对美术的兴趣。少儿在美术领域的创作往往不是很成熟,倘若经常运用鼓励、表扬的方式肯定他们的绘画作品,会让他们对绘画更感兴趣,从而画出更多的画,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明白自己的缺陷所在,绘画质量也会得到大幅提升。
三、结语
怀着这样质疑与追问,忽想起近年看到的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的诸多现象。
现象一:家长们趋之若鹜地送幼小的孩子到各大校外美术培训机构接受各类美术教育培训,对教师的评价要求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便是:这位老师有没有教会自己的孩子画一只貌似真实的物体,小到诸如一个太阳、一个苹果、一枚橘子;大到具体的人物、场景和故事,家长们唯一的标准便是像不像,即孩子作品模仿老师范作像不像?作品像不像真实的生活原型?若像便是好画,若不像便是不好的画。事实果真如此吗?……
现象二:国内为数不多的关于少儿美术教师的各类美术专业比赛中,对于那些比较程式化、技术化、学院化,貌似院校画风的美术作品统一给予极高评价,而对于其中含有儿童生活场景或有儿童画风的美术作品一概视为幼稚、低技术性作品。少儿美术作品果真应该如此评价吗?
现象三:某些小学、初中、高中学校不遗余力地鼓励各校孩子参加各类美术专业培训和各种美术比赛,为的是小升初、初升高、高中升大学获得特殊照顾,为本校学生成功晋级各类高一级名校打下坚实基础,藉此提高本校升学率。这是美术教育吗?真实的美术教育究竟应该是怎样的情形?儿童在其中的主体地位应如何呈现?
现象四:校内外美术教育对基础美术教育均有不同称谓,校内称基础美术教育,校外称之少儿美术教育。这样的称谓哪一种更符合儿童价值立场呢?
什么是儿童价值立场?个人认为凡是从儿童生命成长的角度为儿童提供的一切活动、场景和设施都是儿童价值立场,反之亦然。仔细观察以上四类现象,都会发现一个最致命的因素,儿童立场在其中的缺位和失衡。
“像”与“不像”,在美术领域中完全可以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像”指向再现写实性艺术,“不像”指向表现抽象性艺术。对于少不更事的少年儿童来说,美术表达中不像,似乎更利于其以一种超现实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感悟与理解,更有利于儿童生命感的呈现与表达,亦更能舒展儿童的天性与自由,由此而来的儿童尊严感、自豪感和成功感包括自我价值的实现,都会在儿童心中掀起巨大波澜,从而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反之过分追求儿童美术的写实性甚至模仿性,毋庸置疑,只会塑造一大批缺乏生命质感高度模式化的“机器”,而童年缺乏舒展张扬的生命必将造就成年心灵的枯瘦与干瘪,更别说实现成年的创造力。这样的结局却不是所有父母希望看到的结果,那一定是与培养自己孩子多才多艺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现象二中虽不是直接针对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但这样的程式化评价同样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左右美术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的模式化和去生命化、去儿童化。很难想象一个长期和青少年儿童为伴的美术教师作品中不出现一丝一毫儿童生命的影子,长此以往,少儿美术教育的天空将是多么缺乏生机与活力;长此以往,那些时时处处不断感染我们的小生命将以怎样固定的方式变成一种面目相似行走的“机器”?后果无可设想。
至于某些小学、初中、高中学校不遗余力鼓励各校孩子参加各类美术专业培训和各种美术比赛,为那些军备竞赛似的考试做“嫁衣”,更会扼杀孩子们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从而最根本地失去对艺术的积极思维与审美,演化为另一场应试教育的华丽烟火,儿童生命感亦将从这里消逝。美术教育的审美内核亦会因此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一切都演化为教育模式化的工具和手段,后果可想而知,那就是许多人以为的:美术教育不重要,美术技艺很重要;儿童不重要,考上名校很重要这样一种荒谬的美育观。这样的美术教育必将与那些生动活泼、别开生面的美育课堂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儿童从这样的美术应试应赛中诞生的现实功利心态,无以复加地会助推其成年生活的世俗化和去理想化特征的炫目彰显。这与我们希求儿童们通过美术教育获得怀有求真、求善、求美之心的初衷更是相去甚远。
遗产日”,由中国美术馆特别策划的“大器‘玩’成——中国美术馆藏民间玩具精品展”,于2012年5月30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共展出约370组八百多件民间玩具精品,将于9月3日结束。此次展览的作品均是从中国美术馆六千余件(套)藏品中精心遴选而出,一件件异彩纷呈、稚拙可爱的玩具精品将为观众带来一次视觉盛宴。据中国美术馆介绍,该展既是中国美术馆首次举办的大型民间玩具专题陈列展,也是中国美术馆多年征集、收藏民间玩具的研究成果的一次较大规模的集中展示。展览按照儿童成长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顺序,以“成长”和“成才”主线分为“希冀”、“启智”、“尚德”3个部分。从婴幼儿的生命呵护、祝福祈愿,到低龄儿童的智慧开启、创造力、观察力的培养和少年儿童的知识学习、树德立志,3部分内容紧密相连,层层递进,将“寓教于乐、玩中启智”的展览主旨不断深化。我国民间玩具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约6000至10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陶响球、陶连环等玩具出现。千百年来,民间玩具以其造型的稚拙可爱、色彩的鲜明亮丽和内涵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民间美术资源中最独特和最有趣的类别之一。
中国美术馆是国家级造型艺术博物馆,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作品,是其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重要工作,有计划、大规模的收藏民间玩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历经30年的积淀与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中国美术馆宏大而丰富的民间玩具收藏体系已具规模。中国美术馆的民间玩具收藏内容十分丰富,既涵盖泥、陶瓷、竹木类的民间玩具,也包括风筝、花灯、小脸谱、面人和彩塑;既有名家名作,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陕西凤翔胡深的泥塑作品,也有偏远山区佚名艺人的天才创作,如中国美术馆收藏的云南建水与贵州牙舟的陶瓷玩具。因而,中国美术馆的收藏既体现了我国现当代民间玩具的发展历程,也系统的保存与再现了民间玩具的历史面貌。
此前,结合“从延安走来——纪念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推出“从延安走来”专场少儿赛”颁奖仪式的少儿代表、指导老师及家长,在“从延安走来”展厅现场参与了一次艺术体验活动。参与此次活动的少儿,是来自中国儿童中心、北京市少年宫、思奇培训学校、艺格文化艺术工作室等20余家北京校内、校外教育机构的“绘画大赛”获奖少儿代表。(杨子)
[关键词]文化馆 免费开放服务 存在问题 对策
开展免费开放服务工作是文化馆日常的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任务。原总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开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在2011年,文财务下发了【2011】5号文“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制定免费开放服务项目、时间,贴广告,做宣传,群众反响非常热烈。下面就从一个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实践,谈一下基层文化馆在开展免费开放服务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对策。
一、免费开放服务工作普遍存在问题
在文化馆早期开展免费开放服务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经验可借鉴,开展工作的难度是很大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宣传力度不足。宣传范围窄,公布免费开放服务项目、时间局限于文化馆内地盘,导致社区街坊群众对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项目了解不够;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不够完善。文化馆原有的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舞蹈室、多功能室、美术书法培训室等的设施只能满足小众的需求;三是专业人才队伍紧缺。之前,文化馆举办的各类培训班的辅导老师一般由文化馆业务人员担任,极少有文化志愿者参与其中,实行免费开放服务工作全面铺开后,专业人才队伍紧缺问题日益凸显。
二、免费开放服务工作的对策
做好免费开放服务工作,是文化馆自身应有的职责。切实做好惠民为民服务工作,是每一个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职责。要使免费开放服务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加深入民心,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点赞,作为文化馆和群众文化工作者都必须要转换原有的工作思维方式,不断探索,大胆尝试创新,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又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文化路子。本人所在的四会市文化馆,在日常免费开放服务工作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社会认可、群众满意的新路子。针对以上第一点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人的工作经验,对策如下:
(一)加大力度,让免费开放服务宣传走进千家万户。
免费开放服务工作要得到顺利开展,始终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没有群众的参与,免费开放服务工作等同于纸上谈兵。要想群众参与其中,就一定要想办法让群众走进文化馆,让他们得到实惠,乐在其中。加大力度,让免费开放服务宣传走进千家万户,是开展免费服务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这方面,具体做法可以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一是在文化馆的宣传栏和馆内显眼位置张贴免费开放服务项目公示一览表。在一览表标明各功能室免费开放服务的项目、时间,使到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馆的公益性免费开放服务项目一览无遗,如舞蹈一室,免费开放服务时间是星期一至五,从早上8点半至下午6点,提供的基础文化设施是便携式简易音响一台。二是通过在本地的电视、电台、报刊进行公益宣传。地方电视台、电台、报刊是当地人最为关注的新闻媒体,抓住大家对当地的一些新闻、信息都特别敏感的特点,在这些新闻平台对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的信息进行宣传无疑是明智的选择。利用电视有画面,电台有声音,报刊有文字的不同媒体,给各种不同群体的人们提供选择。特别是对在暑期、寒假举办的一些免费公益培训辅导班要进行大力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不同渠道获取文化馆开展免费开放公益服务的信息,从而使到更多的需求者了解文化馆,走进文化馆,享受文化馆免费开放公益所带来的服务。三是走进社区和校园,将免费开放服务的项目、时间一览表印制成宣传单张或小册子,派发给学生,由他们进行自由选择。也可以考虑和周边的学校进行沟通,把免费开放服务项目、时间一览表印制成大的宣传单,张贴在学校内,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自觉地走进文化馆,享受文化馆免费开放公益服务。
(二)加大投入,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真正惠民为民。
“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 文财务下发了【2011】5号文)指出: “文化馆免费开放,一是指公共空间设施场地的免费开放,二是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向群众提供。”文化设施、设备是群众文化活动必要的物质基础,文化设施设备的进步,首先是推到了群众文化活动门类、形式的发展,其次是推到群众文化活动水平和表演技法的提高。完善文化馆的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和健全与其职能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是文化馆开展免费开放服务工作的最大保障。四会市文化馆在近年陆续投入近100万元,先后完善了排练场、综合展厅、音乐室(5个)、美术书法培训室(2个)、文学讲座室等功能场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增添了空调、投影仪、灯光音响、LED屏幕等设备,增添了钢琴、古筝、扬琴、吉他等乐器,新购置了液晶电视、桌椅、黑板等培训用具。目前,馆内可供免费开放的功能场室有15个,在馆楼下开辟了约800平方米的可供市民群众休闲娱乐文化园地。为免费开放公益文化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馆内各项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后,免费开放服务工作取得的实效可谓是立竿见影,盛况空前。在2014年,由馆开办的暑期公益免费艺术辅导培训班就开设了12个艺术门类,共计18个班,招生对象为4―16岁的青少年儿童,举办的艺术门类包括:基础乐理及钢琴知识入门班、少儿声乐班、少儿美术基础班、少儿书法入门班、作文兴趣提高班、少儿主持朗诵班、少儿古筝基础入门班、少儿小品表演班、少儿舞蹈班、四会民歌传承少儿合唱班、芭蕾舞启蒙班、中国舞班等。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丰富的服务项目,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参与,特别是广大的中小学生,他们的参与,使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效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提高了文化馆在社会公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招纳专业人才,充分发挥广大文化志愿者的先锋模范作用。
“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 文财务下发了【2011】5号文)指出:“普及性的文化艺术辅导培训、时政法制科普教育、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公益性展览展示、培训基层队伍和业余文艺骨干、指导群众文艺作品创作等基本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
文化馆要做好免费开放服务工作,必然要想方设法开展适应广大人民群众需求的服务项目,而举办免费公益暑期班、寒假班、广场舞班等就是首要任务。辅导培训班需要专业人才,除了文化馆的业务干部,要考虑的就是招纳文化志愿者。招纳文化志愿者的具体做法:一是通过电视电台报刊等信息平台进行招纳。这种招纳办法,可以招纳到一些边远镇的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专业骨干,也可招纳到部分村级民间艺人。二是通过当地的学校、幼儿园把有专业资质的老师进行招纳。中小学校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各种各样的人才聚集,特别是在音乐、舞蹈、器乐方面的人才是应有尽有。三是通过网上招聘。实行网上招聘,目的是要让一些自由职业的人看到,特别是一些民营社会文艺团体,那些团体聚集了各艺术门类的人才。四会市文化馆在近两年招纳了一批文化志愿者,他们当中既有中小学校的在职老师,也有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骨干,有退休老干部,更有非遗传承人,如四会民歌传承人李重明老师,2014年,本馆与李重明老师在暑假开设了“四会民歌传承少儿合唱班”, 由四会民歌传承人李重明老师亲自授课,通过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暑期少儿艺术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广泛宣传四会民歌,使当地更多的中小学生了解四会民歌、唱四会民歌,传承四会民歌。
四会文化馆通过招纳专业人才,充分发挥民歌传承人李重明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四)设意见箱,不断优化免费开放工作服务。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文化馆的免费开放服务工作要真正发挥其职能作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模式,优化服务。吸纳民意无疑是办法之一。具体做法是:在馆内外设立意见箱,广泛征求民意。可实行定期收集,把群众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分类,做到有过则改,无过加冕,吸纳群众呼声较大的建议,实时实施。如:有部分上班一族要求旁晚下班后到文化馆享受免费开放服务,要求文化馆将免费开放服务时间延长到傍晚7点;有部分社区群众要求在舞蹈排练室增设一些可以播放视频的文化设施便于排练节目等。这样,才能真正使广大人民群众走进文化馆有犹如走进自家的感觉。还有,在暑期班公益免费培训工作中出现的一个学员报多个不同时间的培训项目,而一些稍迟报名的学员因人数有限而不能享受免费公益培训,要求我们在报名时,通过电脑录入学员的身份证(学生证)号等信息,掌握学员参加培训的情况,在额满的培训班避免一人多报的情况,让免费公益服务惠及更多的群众。
结语
目前,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工作已经推行了四年多,各地文化馆把该项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受益的人民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一波紧接一波。时代在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不断增长,作为文化馆工作的一员,要做好人民群众的服务员,把免费开放服务的每一项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惠民为民,任重道远。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互相促进,团结一致,一定能够创造一个无愧于时代的文化春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