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空气分离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字:火力发电厂 烟气治理 气力输送 PLC 粉煤灰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正处于工业发展的高峰期,火力发电厂一直是我国烟尘排放的主要源头,因此火电厂实现除尘环保非常具有现实意义。气力输送系统是火力发电厂环保除尘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地设计其控制系统,发挥其最大的效益十分必要。
采用PLC控制系统,对大型火力发电厂燃烧炉的粉煤灰气力输送控制系统进行设计。离线模拟和现场实践表明,该气力输送控制系统控制简便、灵活、经济、可靠,完全可以取代工业计算机控制。
1粉煤灰气力输送系统
1.1粉煤灰气力输送工艺描述
粉煤灰气力输送系统是由电除尘器、电动锁气器、饲料机、斜槽风机、仓泵、空压机、粉煤灰灰库及管线连接组成。
从除尘器灰斗至灰库部分具体输送程序为:首先在仓泵泵体内无压力的情况下,打开进料阀和排气阀(有仓泵导电除尘器灰斗,以保证仓泵内空气以洁净状态排放)、启动锁气器,把电除尘灰斗内的灰料经锁气器斜槽饲料机进料阀送入仓泵内,达到设定填充时间时,停止锁气器运转,关闭进料阀、排气阀,打开出料阀,再打开进风阀,利用高压空气将泵内的灰料通过输灰管道输送至灰塔,一个周期完成。然后再确认泵内无压力后,打开进料阀和排气阀,如此循环,直至全部完成电除尘器分离出的粉煤灰送至灰塔库的任务。粉煤灰气力输送系统对环境保护和粉煤灰的再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效地处理了火力电厂锅炉煤燃烧后产生的废气及粉尘污染,优化了粉煤灰的质量。
1.2粉煤灰气力输送系统中的设计参数
输送量,输送风速和输送浓度是系统设计和选型的重要参数,对设计要求和工作运行的可靠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2.1 输送密度
G物――物料输送总量kg/s
G气――空气流量kg/s
输送密度u=G物/G气
运用于粉煤灰中等距离输送,输送密度应在u=0.5~5之间.
1.2.2 输送速度
输送风速,必须保证物料能可靠的输送,同时也要考虑工作的经济性.风速过高,能耗过大,动力消耗几乎与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风速过低,对物料输送量的变化适应性小,工作不稳定,容易发生堵管.通常当物料的比重和颗粒愈大,输送浓度愈高,或者管道弯道多,所需风速较大,反之较小.粉煤灰气力输送的风速一般为20~25米/秒。
1.2.3 粉煤灰的物理特性
密度/(g/cm3)1.9~2.9 2.1
堆积密度/(g/cm3) 0.531~1.261
原灰标准稠度/% 27.3~66.7
1.2.4 系统出力计算
计算公式:Gf= (Q/v1)× [(p1v1-p2v2) / (m-1)]×[3.6 / (V2/2g+Lf+H+V2fNπ/ 2g)g]
Gf――系统出力,t/h;
Q――进口空气流量,m3/s;
v1――进口空气比容,m3/ kg;
v2――出口空气比容,m3/kg;
p1――进口空气压力,Pa (绝对);
p2――出口空气压力,Pa (绝对);
m――绝热系数,可取1.2:
V――管道平均流速,m/s;
g――重力加速度,9.81m/s2;
L――输送水平距离,m;
f――摩擦系数;
H――垂直升高,m;
N――90°弯头个数,当弯头小于90°时,折算为90°弯头.
2 PLC控制粉煤灰气力输送系统特点
粉煤灰气力输送系统是一种以空气为载体,借助于某种压力设备在管道中输送粉煤灰的方法。粉煤灰气力输送技术具有如下的特点:(1)节省大量的冲灰水,资源节约;(2)在输送过程中,灰不与水接触,固灰的固有活性及其他特性不受影响,保证了品质,有利于粉煤灰的综合利用;(3)减少灰场占地,方便存放和保管;(4)避免灰场对地下水及周围大气环境的污染;(5)不存在灰管结垢及腐蚀问题;(6)系统自动化程度较高,所需的运行人员较少;(7)设备简单,占地面积小,便于布置;(8)输送路线选取方便,布置上比较灵活;(9)便于短距离或集中定点输送。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主要特点1)可靠性高;2)模块化组合灵活;3)功能强,性能价格比高;4)编程方便;5)适应工业环境,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6)安装、维修简单;7)运行速度快;8)总价格低等。
3 PLC控制系统设计要点
3.1粉煤灰气力输送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粉煤灰输送系统是利用压缩空气将干灰沿输灰管道输送至灰库或中转仓,输送空气压力较高,输送距离较长。进料阀由锥阀、连杆和活塞开关等部分组成,当活塞开关的活塞被气压顶至上部的时候,连杆带动摇臂杆使锥阀落下来,进料阀打开;反之,当活塞开关的活塞处于下部的时候,靠活塞开关内部的弹簧压力把锥阀推到上方,并与橡胶圈压紧,此时,进料阀是关闭的状态。
进气阀是由阀上的上下气流压力差与弹簧之间平衡作用,维持一定的开度让一定量的压缩空气进入缸体,使缸体内物料气化后,利用缸体与管道之间的压差,将气化后的物料送至输送管道。
按下启动按钮,系统投入运行,排气阀打开,通过时间继电器的延时,延时时间到,进料阀打开,进料时也是通过一个时间继电器来计量何时料满;料满延时时间到,就关闭排气阀与进料阀。此时生产转入下一程序,当仓泵压力达到一个给定值时,仓泵就应进行出料的生产过程。此时进气阀和出料阀都应打开,出料延时时间继电器开始延时,出料完成即出料延时时间到,关进气阀与出料阀,生产自动切换到进料过程,打开排气阀,然后打开进料阀。
状态指示:为监控生产过程的进行情况,应设置过程指示灯,对此时此刻的生产过程进行指示。
故障指示:为保证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检修的方便,应设置故障指示灯与报警设施。在本仓泵的控制系统中,主要是对仓泵进料阀、出料阀和排气阀的打开和关闭进行监控,如出现紊乱或开关不严,就应故障指示,及时修理。
在仓泵输送系统的控制过程中有大量的连锁及闭锁,通过PLC的控制,可达到操作的精确,降低人为的误操作。在仓泵内仍有余压的情况下只能打开排气阀降压,禁止打开进料阀,进料阀和排气阀未完全关闭时禁止打开进风阀,以防止返灰;在输灰管压力较允许值高时则闭锁打开出料阀和进风阀,以防止灰管堵塞或堵塞故障变大;在空气母管压力较低时闭锁打开进风阀,防止堵塞;在进风阀未完全关闭时,闭锁打开排气阀和进料阀;当仓泵内的灰料高度达到预定位置,同侧的另一台仓泵不再出料状态,且空气母管压力已达到规定值时,连锁打开出料阀和进风阀进行出料;当空气母管压力降到规定值后,连锁关闭进风阀和出料阀,停止出料;还有阀门故障检测系统,当一阀门从全关位置到全开位置或从全开位置到全关位置的动作时间超过一定时间值是,则发出报警信号,提示运行管理人员该阀门有故障,应立即进行处理。
4 PLC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根据工艺过程的特点和控制要求,首先确定控制过程中的连锁关系,各个输入、输出先后次序和逻辑关系,然后运用逻辑运算的各种基本规律,写出PLC各输入、输出点逻辑关系,再由逻辑关系转化为梯形图,程序设计时,除使用PLC的内部输入和输出继电器外,还要充分利用其内部定时器、辅助继电器等各种功能模块,然后可利用专用编程软件在计算机上编写梯形图,编好以后,直接将程序下传至PLC,同时在调试程序的过程中,根据要求,修改定时器时间,以使系统达最佳工况状态,满足生产的要求。
气力输送系统程序流程图
5 结语
由可编程序控制器来构成的此粉煤灰气力输送控制系统安全、稳定、操作简便、控制灵活、维护工作量少、修改控制系统相当方便,且有能满足生产的要求,所以本系统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平海. 粉煤灰长距离气力输送系统[J]. 水泥工程, 2006, (01) .
[2] 严玮,张小勇. CFB锅炉掺烧生物质技术及气力输送系统方案[J]. 华东电力, 2006, (11) .
[3] 霍锁军,曹万华,任怀军. 正压浓相气力输送系统在下花园发电厂的应用[J]. 华北电力技术, 2006, (05) .
[4] 谢一华,程继斌. 陶土、煤粉流态化气力输送系统[J].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2001, (06) .
[5]丁炜 魂孔平.可编程控制器存工业控制中的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神,2004..
[关键词]青贮 机理 控制技术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219-01
1 青贮过程中养分降低的机理
1.1生化反应过程产生的损失
生化反应过程主要体现在青贮的发酵过程。刚收割下的青贮原料,在切碎装窖过程中,植物细胞尚未死亡,还在进行呼吸。前期为有氧呼吸。植物利用青贮原料空隙中残留的空气氧化糖分,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如果窖内残留的空气过多,呼吸越强烈,放出的热量越多。植物呼吸会导致原料中含糖量的下降。乳酸菌主要依靠饲料中的糖分进行繁殖和产酸。如果青贮原料中的糖分不足,乳酸菌主要依靠饲料中的糖分进行繁殖和产酸。如果青贮原料中的糖分不足,乳酸菌的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致使乳酸菌的数目下降,产酸量降低,从而导致青贮过程中养分大量流失。另外,在一些酶的作用下,有些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随着分解的进行和植物的萎蔫,有害微生物开始侵入植物体,使牧草植物开始腐败或变质,同时也耗费掉大量养分,最终导致导白质保存率和牧草品质下降或完全腐烂。
1.2 二次发酵造成的损失
二次发酵是指经过乳酸发酵后的青贮饲料,在开窖饲喂时,由于窖内温度上升,好氧性细菌、霉菌大量生长繁殖,从而使通气部分的青贮饲料发生霉变,导致青贮饲料的品质败坏的现象。青贮料的二次发酵大体上分为三个类型:
快速改坏型:在启窖后第一天青贮料的温度就达到最高峰,PH值也随时间的推移而上升。当青贮料的缓冲能力达到极限时,PH急速上升,经过中性到微碱性阶段,最后彻底腐烂,呈堆肥状。
亚快速败坏型:是在启窖后第二到第三天开始出现第一个升温高峰,随着温度下降到接近气温,到第四、第五天时又出现第二个升温高峰,PH值在出现第一个高峰后持续上升。由于PH值的上升进一步诱发好氧性微生物增殖,从而又促使蛋白质、氨基酸分解,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直到温度达到最高峰之后温度开始下降,走向腐料。
缓慢升温型:青贮饲料的温度直到第五天至第八天以后才开始逐渐上升。随着温度的上升,青贮饲料慢慢的走向腐烂。
造成青贮饲料的二次发酵的原因有很多,如收割期的延期,多数的青贮原料遇到早霜;原料在切短过程中切得过长,装窖密度变小;装窖后没有用重物压紧;每日取出量少,对暴露面不能及时覆盖或覆盖不严等等,都会引发二次发酵。
2 控制技术
2.1 原料的种类和收割时间
2.1.1种类。在青贮原料中糖分含量较高的如玉米、甜高梁、禾本科牧草、甘薯秧、芜青、甜菜叶、向日葵等。这类原料中含有较丰富的糖分,在青贮时不需要添加其它含糖量高的物质。
有些原料含糖量较低,但饲料的品质和营养价值较高,如紫花苜蓿、红豆草、沙打旺、三叶草、饲用大豆等豆科植物多为优质饲料,应与含糖量高的原料如玉米、甜高梁温合青贮,或添加制糖副产物如新鲜的甜菜渣、糖蜜等混合物在一起进行青贮。
有些原料不仅含糖量低,而且营养成分含量不高,适口性差,必须添加含糖量高的原料,才能调制出中等质量的青贮饲料。如南瓜藤和西瓜藤等。
2.1.2收割时间。青贮原料的收割时间要适宜。豆科牧草应在花蕾期收割,禾本科牧草应在抽穗阶段收割,带穗玉米青贮的最佳收割期是乳熟后期至蜡熟前期,即玉米粒尖部出现黑层时为最佳收割期,玉米秆青贮在完全成熟而茎叶尚保持绿色时收割,甘薯藤青贮在霜前收割。收割期不易过早也不易过晚,过早收割会影响青贮的质量,过晚收割会使饲料品质降低。
2.2 青贮设施的种类及选择。
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的飞速发展。青贮饲料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青贮饲料的用量也越来越多,青贮设施的存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大量青贮饲料的青贮量。为规模较大的饲养来了不可置疑的经济价值。因此青贮设施的建造成为了目的养殖户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的青贮设施主要有青贮窖、青贮壕、地面青贮堆、青贮塔、半地下式堆贮这5类设施,青贮塑料袋在我国应用较少。
为了提高青贮的质量,经过多方面的资料参考和实地考察,对目前我国所应用的青贮设施的建造提出了比较科学和全面的数据和对管理方面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加以总结。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运用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电气自动化是一门综合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技术和微机控制技术等方面知识为基础的一项现代化电力技术。在电力企业的建设与扩建工作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解决电力生产能力扩大和电力传输范围扩展等方面的问题,其已经成为现代电力企业发展的一个重点项目。对于当前电力企业发展而言,应当完善自身科学技术,形成自己的管理体系,为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打下良好基础,进而促进电力企业的全面发展。
一、电力系统的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
1.电力系统与电气自动化
电力系统是一个生产电能,同时消费电能的系统。为了实现电能的生产和消费,电力系统会运用一些手段对电能进行控制,保证电能的合理利用。电气自动化是指电力企业中的电气工程相关电力系统对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运用。电力企业中电力系统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大型计算机网络系统,传统的电力系统运行模式是非常复杂的,同时不易操作,需要对电力系统进行维护的人员非常多,并且这些人员还需要具备相关的电气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对电力企业的生产成本来说,非常不利,不止生产成本高,同时也不利于管理,出现的相关生产、人员、系统管理方面的问题非常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力企业在电力系统中引进了一种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减少了电力系统中出现的人为失误操作问题,节约了电力企业生产成本,促进了电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2.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具体运用
1)电力系统中电网调度自动化。电网调动自用化是电力网络系统进行电力相关信息采集、信息命令、信息执行、信息控制的一种运行模式,有电力信息控制中心、主要的电站系统和信息运输通道等。一般调度人员通过遥控和发送指令进行电气自动化控制。电力系统中电网调度自动化有利于调度人员全程动态监控电网的运行状态,迅速解决电网中出现的问题,保证电网的健康稳定运行;方便电网中数据信息的采集和传输,同时具有自动化进行打印和制表的功能,操作非常简单。
2)电力系统中变电站自动化。变电站的自动化是在对变电站里的一切生产设备和生产系统进行全程监控和控制,运用相关计算机技术取代人为监控管理和人为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电力企业的人工成本,并能获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变电站常规二次系统运用微机技术进行电力系统中变电站的画面监控,对于变电站中相关的数据、状态都能进行辨别和测量,还能自动进行预警、报警打印等工作,促进了变电站管理优化和完善。
3)电力系统中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自动化。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简称 DCS,DCS 是一个庞大的多级计算机系统,运用了计算机多种综合功能,具有计算机中的通讯技术、显示技术和控制技术功能,可以进行发电厂的分散测控、分级管理和集中操作。随着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产品的更新换代,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进化的越来越高级,功能越来越齐全,促进了发电厂自动化管理的完善。发电厂分散测控系统自动化通过计算机控制中心接受发电厂现场发送的数据、电阻和开关量等参数,这些参数经过计算机的执行控制中心,完成生产过程中的全程监控和预防保护等工作。
二、电子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1.推动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创新的主力军
随着电子计算机在我国大范围的使用,我国电力企业的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更新换代。我国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全自动化技术,为我国电力企业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电子计算机从电子管数字机发展到晶体管数字机到集成电路数字机到现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机,每一次的发展和创新都让计算机的功能变得更加强大,而计算机本身却变得精致和轻巧。现在的电子计算机内存变的更大,处理器的运算速度变的更加快速,控制中心控制的范围变的更广泛,计算机的储存和记忆功能变的越来越强,这些计算机功能的开发与利用,为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电力系统中运用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表现
1)电力系统中电气设备的自动化。据电力企业的相关资料数据显示,常规电力的一次设备安装地点和二次设备的安装地点相距比较远,信号比较弱;电力一次设备自动化设计和二次自动化设计就能将常规的电力设备安装的全部功能实现,可以节省大量的电力材料,节约安装成本,给电力企业带来实际经济效益。
2)电力系统中电气设备的检测。电力系统中电气设备检测是将计算机中电力相关的重要信息参数进行长期的全程检测,对检测中的结果和状态进行相对的维修和维护工作,从而保证电力企业中电力系统电气设备的工作性能良好。
3)电力系统中电力互感器的运用。在输电线路中必须要用到的一个设备便是电力互感器,互感器的运用保证了电力系统中输电线上的电压稳定性。
3.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变配电场所中的运用
电力系统涉及的材料设备很多,有线路、电容器、变压器等,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运用可以对这些材料设备起到保障作用,通常我们所知道的就有电流的保护、电压的保护及一些材料设备的保障等;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运用可以在变配电场所中起到对外联系的作用,通过计算机自动化程序,电力企业的电力系统管理人员利用自动化控制技术进行各电力系统站与站之间的联系,可以近距离实现电力数据信息的传输、遥控等,实现对外联系过程的自动化;自动化控制技术的运用在变配电场所可以起到全程监控的作用,利用电力系统中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变配电场所中全程监控系统运行状态、人员工作情况及系统中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地方等,让这些地方能实现全面监控和预警功能,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还能对一些基本工作进行自动化的描绘,如图表、报表还有曲线之类的图形等。
三、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
1.统一化和市场化发展
电气自动化的技术是朝着统一化的方向发展的,如果能将电气自动化所设计的电气产品的设计、开机和维护这些方面都统一设计和管理,那么可以提高电气自动化的全面发展。如果只是把开发的系统和运行的系统分开考虑,那么就还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要通用化,使系统之间存在联系。对于现场的设施和管理数据这些方面都要保持稳定的连接状态。另一方面,也要把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推向市场化。
2.标准化和安全性
电气自动化的控制系统在引进了国际上一些标准化的技术之后,对于接口要求标准化,这样成本就会降低,生产中的数据的资源也能及时的共享。如果企业采取微软的操作系统,为了考虑到自动化的设计要求,就可以在办公室使用 IP 系统。通过在管理系统和自动化控制之间用 PC 系统,用标准化的程序接口来进
行企业之间的数据的交换,从而就解决了通信的问题。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在电气自动化的控制中对安全的技术控制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力求保证自动化系统的安全性。如果电气自动化有的技术不能保证绝对的安全,那么要提高用户的选择安全性和明确使用时怎样才能保证
安全的知识。
3.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朝着创新方向发展
无论是哪一种技术,都不能停滞不前,要不断的创新。对于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各种技术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自动化技术也要朝着创新的方向去发展。企业要不断的吸收别人的经验,然后自主进行研发,加大科研的投入量,这样可以保证电气自动化的创新空间更广阔。现在国家的各项政策和制度,也在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所以在良好的政策形势下,要把握时机,然后将企业朝着自主创新的方向发展,转换模式,提升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创新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结语
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地位越来越重要。随着电力市场的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变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促进了电力企业电力系统的自动化发展,为电力系统的健康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提高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温度
1.技术措施分析
1.1混凝土的温度控制
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进行控制,包括控制混凝土出搅拌机温度、混凝土入模温度和混凝土内部温升值等方面。有效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可降低结构物内部和表面的温差,降低和减少温度裂缝的产生。
1.1.1控制混凝土出搅拌机的温度
根据搅拌前混凝土原材料总的热量与搅拌后混凝土总的热量相等的原理,可用以下公式计算出混凝土的出机温度TO:
T=
式中:
Cs、Cg、Cc、Cw――分别为砂、石、水泥和水的比热,J/(kg・℃),一般取Cs=Cg=Cc。=800J/(kg・℃),Cw =4000J/(kg・℃)。
Ws、Wg、Wc、Ww――分别为混凝土中砂、石、水泥和水的用量,kg/m3。
Ts、Tg、Tc、Tw ――分别为砂、石、水泥和水的温度,℃。
Qs、Qg――分别为砂、石的含水量,%。
由式(1)可见,砂石的比热较小,但其在每m3混凝土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尤其是石子占混凝土重量的45%左右);水的重量在每m3混凝土中占的比例较小(占混凝土重量的6.5%左右),但水的比热较大。因此,对混凝土出搅拌机温度影响最大的是石子及水的温度,砂的温度次之,水泥的温度影响较小。所以,降低出机温度最有效的办法是降低石子和水的温度,其次是降低砂的温度。
1.1.2控制混凝土入模的温度
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即浇灌温度,是指混凝土从搅拌机出料后,经搅拌车或其他工具运输、卸料、浇筑、振捣、平仓等工序后的混凝土温度。根据相关资料 ,混凝土浇筑温度工。可按下式计算:
Tp=To+(Tcl ―To)(θl+θ2+θ3)(式2)
式中:
To――混凝土出搅拌机温度,℃。
Tcl――混凝土运输浇筑过程中的气温,℃。
θl――混凝土装、卸和转运温度变化系数,每次变化系数为O.032,如装、卸和转运共3次,则θ1=0.032×3,如装、卸共2次,则θ1=0.032×2,其余类推;
θ2――混凝土运输过程中温度变化系数,θ2=At,t为运输时间( min),A取0.0005~0.0040。
θ3―混凝十浇筑过程中温度变化系数,θ=0.003t,t为浇筑时间(min)。
由式(2)可见,从混凝土出机温度到浇筑温度,以混凝土的装卸和转运次数、运输和浇筑时间以及运输浇筑过程气温高低的影响最大。所以,尽可能减少装卸和转运次数、缩短运输和浇筑时间以及降低运输浇筑过程的温度对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具有重要意义。
1.1.3控制混凝土的内部温升
混凝土中的热源主要来自胶凝材料(尤其是水泥)的水化热,胶凝材料的水化热使混凝土温度升高。假定混凝土处于不能散发热量的绝热状态,此时混凝土内部的温升称为绝热温升。控制混凝土内部的绝热温升关键是控制绝热最高温升。绝热最高温升Tmax计算:
T=式中:
w――混凝土中水泥含量,kg/m3。
Qo―― 水泥水化热,J/kg。
C――比热,一般为0.92~1.0×10。J/(kg・℃)。
γ――混凝土容重2400~2500kg/m3
但是,实际结构都不是绝热的,在水化热升温的同时,就有散热发生,故实际的最高温升一般都小于绝热温升。则土建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最高温升值TTmax。可按下式计算:
T=T++式中:
Tp一混凝土浇筑温度,℃。
Q――混凝土中水泥用量,kg/m3。
F――混凝土中粉煤灰用量,kg/m3。
由式(4)可见,混凝土升温的主要热源是水泥水化热,选用中低水化热的水泥品种,是控制混凝土温升的最基本方法,见表l。其次,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前提下,可采用减少混凝土中水泥用量(水泥用量每增减10kg,其水化热将使混凝土的温度相应升降约1℃),增加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用量的措施控制温升(掺加掺合料可在不改变水泥品种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温升),见表2。
表1水泥水化热值(KJ/kg)
表2掺加粉煤灰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KJ/kg)
1.2混凝土的浇筑控制
浇筑控制主要是强调对混凝土拌合物表面的抹面处理及初凝硬化之前的抹面处理。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改善新拌混凝土的表面状况,减少干燥收缩微裂缝的形成。
学者模拟混凝土施工的实际情况,设计了A和B两种施工方式,其中A为混凝土浇筑后直接暴露于相对湿度55%.的条件下,而B则为混凝土浇筑后在终凝硬化前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抹面处理,实验结果见表3。从结果看出,与直接暴露的施工方式相比,抹面处理后混凝土的初裂时间推迟了,而且裂纹的数量、总长、开裂面积都有所减少,开裂程度较小。这是因为通过混凝土初凝后的二次抹面一方面可以消除混凝土早期产生的微裂纹;另一方面抹面也封堵了已经形成的失水通道,减少水分的直接挥发;而且二次抹面还可以使混凝土表面更密实,提高其表面强度。因此,通过二次抹面可显著减少混凝士表面形成的裂纹。
表3不同施工方式对混凝土开裂的影响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强调收二次面,第一次是粗收.起平整作用(即浇筑的同时进行平整收面);第二次是细收(二次抹面),预防或减少表面微裂纹,在初凝硬化前进行二次抹面(初凝时间以现场实测为准,采用木模抹面、不要压光)。
1.3混凝土的养护控制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后要加强保湿保温养护,包括初、终凝之前的覆盖养护及覆盖养护时间的保证等方面。在混凝土浇筑之后,尽量以适当的材料加以覆盖,采取保湿和保温措施,不仅可以减少升温阶段的内外温差,防止裂缝产生和扩展,而且可以使胶凝材料顺利水化,提高混凝土极限拉伸值,防止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和温度裂缝,确保结构物的强度增长和耐久性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把握养护时间是获得良好养护效果的关键,若养护时间把握不当,养护将失去意义。
2.工程实例应用
某28层商业住宅项目的转换层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采用现场搅拌的C45泵送混凝土浇筑,为了确保结构物的工程质量,针对该项目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这些措施严格实施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转换层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没有出现严重的可见裂缝。
2.1制定的技术措施
为了有效降低和减少转换层有害裂缝的产生,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温度、浇筑及养护等方面的控制,技术措施如下:
温度控制(混凝土出机温度、入模温度和温升值的控制)浇筑控制(强调收二次面,初凝之前进行二次抹面)养护控制(初凝之前盖润湿的麻包袋,终凝之前盖塑料薄膜,覆盖时间12-14天)
(1)控制混凝土出搅拌机的温度在28~C以下。采取如下措施:
①防止太阳直晒砂石,降低砂石的温度,可在砂、碎石堆场搭设简易的遮阳装置或者对碎石、砂堆场中的集料进行洒水喷淋,温度可降低3~5~C(和气温相比)。
⑦避免立刻使用刚从罐车输送进搅拌罐的水泥。
③可用冰水作为混凝土拌合用水(浇筑混凝土前一个晚上将冰放入储水槽中,降低拌合水的温度),这样可大幅降低混凝土的出机温度。
(2)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35℃以下(即混凝土浇筑的温度)。应尽可能地避免太阳直射泵送管道,高温天气情况下(太阳暴晒)应经常洒水冷却管道。
(3)控制混凝土入模后的最大温升值在55℃以下。采取如下措施:
①对现行C45混凝土配合比进行调整(见表4),降低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值,不得随意更改配合比和加水。
②转换层的混凝土采取整体分层连续浇筑的方式,沿长度方向自一端向另一端进行,每层连续浇筑的厚度应在500~600Imm必须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否则层面应按施工缝处理。
(4)转换层混凝土强调收二次面。第一次是粗收,起平整作用(即浇筑的同时进行平整收面);第二次是细收(二次抹面),预防或减少表面微裂纹,在初凝前进行二次抹面(初凝时间以现场实测为准,采用木模抹面、不要压光)。
(5)高层建筑转换层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应加强养护。混凝土的养护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二次抹面后,立即在混凝土结构物的表面及侧面模板覆盖提前润湿的麻包袋(麻包袋必须充分润湿,覆盖工作必须在初凝之前完成,否则不能有效预防裂缝)。
②麻包袋覆盖完毕后,应立即或在终凝之前覆盖塑料薄膜,如条件允许,可先进行蓄水(即四边围护,放水养护)再盖塑料薄膜(养护时间的掌握极为重要,如果混凝土晚上已经终凝,直至第二天才盖塑料膜养护,将失去意义)。
③混凝土的覆盖养护要持续12~14d(不得随意缩短,否则混凝土结构物将产生裂缝并造成强度损失),养护期间要经常掀开塑料膜喷淋麻包袋表面以保持构件表面湿润。
(6)如突遇大雨,应尽快中止混凝土浇筑;对己浇筑还未硬化的混凝土应立即进行覆盖,严禁雨水直接冲刷新浇筑的混凝土。
2.2技术措施实施后的效果
上述3.1的措施严格实施后,取得的效果见表5。
表4混凝土配合比的调整
表5实施后的结果与效果
关键词:预防维修 航空气象 自动气象观测设施设备管理 应用形式
中图分类号:V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228-01
设备故障后的维修已经与现代化设备管理之间存在较大悬殊性,所以积极对设备现存状态进行预测将成为设备性能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的重点内容。
定期对设备运转状况进行定期检修被称之为预防维修。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中,航空自动气象观测设施设备技术含量已经处于一定的技术水平层次,文章对设备管理中相关故障与维修之间存在偏差进行论述,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建议。
一、预防维修技术应用的规范性与处理误差策略
1.设备状态预知和预防维修的规范性
设备维修人员若想预见设备状态,必须以参照设备现存资料作为夯实的基础。维修人员对与设备使用手册、检测记录、维护巡查记录等进行认真的阅读,对故障记录及故障现象进行案例分析也是极为必要的。设备状态预知的精确性与设备在当前或近期运行状态相关联,所以维修人员应该积极探察设备运转状态,对其异常现象进行详实而及时的记录,频繁的归纳相关经验,录入信息的侧重点在于异常现象特征、故障成因解析、解决程序、取得效果与状态监测跟踪等。为了确保设备状态预知和预防维修的规范性与实用性,维修人员依照录入信息进行定期的归纳、分析、总结、评点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
2.状态预知与维修实况存在的误差及处理措施
设备预防维修方法与技术的应用,对设备未来的未知状态做出一定的推断是前提。而影响设备后续运行状态的内外在因素是多样化的,所以预防维修方法的应用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是与设备预知结果之间又存在一定的类似性[1]。现阶段,国内许多机场自动气象观测设施设备的室内与户外之间信息传递是以铜缆为媒介,在风、雨、雪等多样化因素的影响下,数据信息传输的质量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会酿成数据中断的严重后果。为了实现大幅度压缩干扰性通信故障问题出现的概率,通常对设备采用的维修养护措施是在自动气象观测设施设备构建期间,应用光导纤维作为衔接室内与室外的纽带,从而确保通信工作的连贯性与优质性。
二、预防维修技术的具体应用
1.设备参数监管测量方法
设备参数和其运行状态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所以可以依照与设备相关的参数信息推断其某一性能指标。在对航空自动气象观测设施设备参数进行监管与测量的实践中,得出设备运转的情况是可以事先测得的这一结论。例如,对于具有测量空气能见度的气现象观测仪,在对其管理时,工作人员可以借助设备维护端口构建对话关系,从而个体将与设备运行实况相关的口令传输进去,实现获得与设备运转实况相关参数的目标。LED1可以表示某一气现象观测仪发射板上发光管的光照强度,其理想数值的取值区间为0~6.5V、极限值分别为-8V与7V,一旦LED1值低于 -8V或高于7V时,则表明其运转异常。设备维护人员若能够对发射光源强度LED1参数值时时实施对照方案,就可以对其运行状态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一旦发现参数值与预警值相近时,设备维修人员就应该及时的对其施以预防性对策,将故障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中,从而确保设备运转的优质性。
2.设备环境相似法
相似原理若是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设施设备的管理工作中应用,其实质上就是借用不同设备之间存有的类似性,也就是借助某一被检设备的特征去推断相似设备的运行模式。设备之间的关联性与性质雷同性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设备之间的关联性又体现出显著的对照性[2]。现阶段国内大中型机场内设置的自动气象观测设备内部通常都安装了大气透射仪、前散射仪、云高仪等具有光学属性的设备。基于其均在机场跑道周边相同地域运转这一实况,可以推测的是不同光学设备被污染程度大体上处于同一层次上这一结论。所以设备维修人员在对某一类设备镜面污染数值进行检测之时,若其达到预警值,则证明其他几类设备镜面污染程度也是不容乐观的这一结论。尽管多数光学设备在对镜面污染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补偿能力,但是维护工作者对其施以定期的清洗保养也是不容忽视的环节,从而确保维护设备数据信息的精确性。
3.设备运行整合法
运行整合法在航空自动气象观测设施设备管理进程中的应用,就是借助与设备运行性能相关的整合材料,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辅助下对其发展规律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预测其后续的发展趋向。在对设备管理进程中,多维度的整合型数据信息是推断设备运行状态的有效凭据,常见的有寻常工作记录、设备故障记录的整合,在协助维修人员明确设备运转状态方面体现出巨大应用价值。例如,由芬mVAISALA生产的LT31大气透射仪能够测量VIS能见度值,并计算出RAR跑道视程值,影响数据采集的因素有大气透射率、背景光亮度、跑道灯光强度等指标,所以,在对该航空设备施以预防维修技术之时,可以采用整合的方法,即将上述因素整合在一起。镜面污染所导致的透射率衰减程度会对RVR跑道视程值的准确性造成很大的影响,为了补偿或者削弱这种影响,对镜面污染所引起的透射率衰减进行定量检查与测量是极为必要的,具体方法可采用实时对大气透射仪保护镜面上的尘埃与污染所造成的透射率衰减的总量进行测量、比对,从而确保其准确度符合机场正常运行标准。
结束语
总之,航空自动气象观测设施设备运行状态是可以预见的,所以说预防维修技术的使用在维护设备性能、运转安全性与科学性方面体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当然,这一预防维修措施的应用,在压缩设备运行故障产生率方面也体现出巨大的应用价值,从而确保自动气象观测设备在航空气象维护中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周瑜,寇纲,尔古打机.考虑维修效果与计划水平的预防维修决策优化[J].系统工程学报,2015,02:281-288.
[2]张晓红,曾建潮.设备视情预防维修与备件订购策略的联合优化[J].机械工程学报,2015,11:15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