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区域发展战略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1 引言。

1958 年美国发展经济学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率先提出“发展战略”这一概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自己的潜力、资源与环境,谋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自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联合国先后制定了60 年代、70 年代、80 年代三个10 年的“国际发展战略”,它使得“发展战略”一词逐渐越出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的范围,也广泛运用于发达国家。

2 国外研究现状。

2. 1 理论贡献。

(1) 区域平衡增长论。

均衡增长的主要涵义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和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增长。主要包括赖宾斯坦(H. Leibenstein) 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纳尔森( R. R. Nelson) 的低水平陷阱论、罗森斯坦和罗丹( P. N. Rosenstein- Rodan) 的大推进论,以及纳克斯(R. Nurkse) 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2)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

区域不平衡增长论认为增长过程在实质上是不平衡的。其代表理论有佩鲁(Perour) 的增长极发展理论、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 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和赫希曼(A. O. Hirschman) 的依附理论。

(3) 区域阶段发展论。

倒U 型理论(Reversed U - Shaped Theory)

1965 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 G. Williamson) 把库兹涅兹的收入分配倒U 型假说应用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提出区域经济差异的倒U 型理论。他通过分析24 个国家的国际横截面数据和10 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认为国内不同发展阶段区域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 型。

(4) 钟型发展理论( Bell Shaped Theory)

1980 年。 美国著名区域经济学家阿朗索(W. Alonso) 提出了“钟型发展理论”,引入了描述经济发展过程的变化次序模式—钟型模式。在发展初期,国家的增长是不平衡的,存在富裕地区与贫困地区。即使在某一区域内,用各人口组所占财富比例来衡量,社会不平等现象也很突出。

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城市增长很快,高速城市化是增长早期的特点。

2. 2 国外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战略选择案例。

(1) 美国区域开发的“均衡”战略。

美国在开发不发达地区时,采取的是均衡战略,其有七个主要措施:

一是对不发达地区实现优惠税制;二是由政府出面组建经济开发区,帮助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经济;三是以交通运输为重点,扶持经济落后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利用财政金融手段,鼓励并引导私人企业向落后地区投资;五是优化产业布局,拉动经济增长;六是有意识提高劳动力索质,注重引导人力资源流向;七是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2) 前苏联区域开发的“倾斜”战略。

与美国不同的是,前苏联在区域开发上采取的是“倾斜”战略,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些科研中心来辐射周围地区,为周围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支持,以此来促进相应地区的经济发展。

(3) 巴西区域开发的“发展极”战略。

巴西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是在落后地区建立“发展极”并以此形成发展网络,带动整个落后地区的经济开发。巴西“发展极”的建立是通过设立专门的开发机构来指导、组织并实施的。

(4) 日本区域开发的特殊战略。

60 年代,日本政府为缩小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缓解经济布局的不合理现象,先后制定了四次全面综合开发计划,采取了“据点开”、建设“定居圈”和“技术集成城市”等措施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hi138\Com]

3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了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刘国光(1984年) 在其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中提到,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根据对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的估量,从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各个方面出发,考虑和制定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要解决的重点、所经过的阶段以及为实现上述要求所采取的力量部署和重大的政策措施;杨万钟(1999 年) 在《经济地理学导论》中提出区域发展战略是在经济区划的基础上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蓝图的总体勾画,是进行区域规划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前提。方创琳(2002 年) 在《区域发展战略论》中提出,区域发展战略就是根据区域发展条件、进一步发展要求和发展目标所做的高层次全局性的宏观谋划;单于广(2003 年) 认为我国当前宜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他认为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指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人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对重点开发地区的重点产业进行倾斜,以此求得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共同富裕。

4 结语。

李奇泽、敖明山(2008 年) 在分析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演化过程三个重要的阶段,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发展阶段、非均衡协调发展阶段后,作者指出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将是我国今后区域经济发展将选择的发展战略,他认为具有很强的统筹协调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关键点,区域统筹发展战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力,具有生态支撑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亮点,具有生态支撑力是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的亮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理论和模式也应保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新的、适应需求的区域发展战略将产生。[ hi138/Com]

参考文献

[1]刘国光主编《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谭祟台等《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3]张培刚主编《新发展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2.

[4]杨万钟主编《经济地理学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5]方创琳主编《区域发展战略论》,科学出版社。 2002.

[6]李奇泽、敖明山,对我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与协调发展的思考,中国商界,2008 年。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青少年女足;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Abstract:The women’s football key area young people women’s football’s developmental strategy belongs to the area development strategy, this article chooses the Chinese women’s football key area young people women’s football the area development strategy to take the object of study, the discussion women’s football key area young people women’s football’s area development strategy connotation and the inevitability.

Key words:young people women’s football; area development; strategic research

区域发展战略是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重大决策,战略的策划必须根据本区域的特点,对本区域进行长远的规划,区域发展战略对区域内的经济、文化、科技来说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女足重点地区青少年女足的发展战略属于区域发展战略,本文选择中国女足重点地区青少年女足的区域发展战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女足重点地区青少年女足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必然性。

1中国女足重点地区青少年女足区域发展战略的概念与内涵

根据发展战略的基本涵义,中国女足重点地区区域青少年女足发展战略的概念概括为:中国足协主管部门对女足重点地区青少年女足在某一时期的发展,提出行动方针,制定出明确的目标,进而为实现这一目标所做的区域性和长远性的运筹和谋划。

中国女足重点地区青少年女足区域发展战略的内涵是什么?是一种优先发展战略,具体地说,是在非均衡协调理论的覆盖下,相对于非重点地区,优先发展重点地区,在重点地区内部,优先发展女足条件相对更好的地区,带动其他地区,从而使整个女足地区青少年女足竞技水平共同提高。

2中国女足重点地区青少年女足区域发展战略提出的必然性

2.1多种发展理论比较权衡的结果所决定

区域发展战略具体实行什么战略要有一定的发展理论依据,发展理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即均衡发展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非均衡协调理论。

均衡发展理论不但强调部门或区域间的平衡发展、同步发展,而且强调部门内部或区域内部的同步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平衡,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均衡发展理论的缺陷在于,非优势区域特别是不发达区域,不可能具备推动所有部门和区域均衡发展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在发展初期很难做到均衡发展。绝对的均衡战略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因为公平和效率从来都是相互制约和影响的,过分强调均衡发展、平均分配资源和分散力量,势必以牺牲效益为代价,进入低水平平衡的发展阶段。

非均衡发展理论为上世纪中期兴起的经济学理论,认为部门或区域间、部门内部或区域内部都不是平衡发展、同步发展,而是非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理论的提出源自人们在资源稀缺的状态下对如何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以促进发展所作的考虑。由于人类生存的社会、自然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统一的资源配置模式显然难以获得有效的资源利用率,为了实现人类社会共同发展的宏伟目标,采取适度的“偏好”发展策略,将资源优先配置到社会、自然禀赋较好的区域或部门,使之形成良性的合力区,通过这些有条件的区域或部门优先发展所发挥出的辐射效应与扩散效用等自然力量,带动落后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发展。显然这种战略的优点是能够将有限的资源投向效益较高的地方,是效率优先的增长模式。但这种战略的缺点是:加大对投入产出效益好的地区社会投资,会进一步扩大发展差距,不利于社会公平;“抓大放小”策略容易错失发展良机,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形成与上世纪80年代,是一种持续的发展观,强调发展状态、发展能力的可持续性,要求注重长远的发展,反对谋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和一味无限制的发展而牺牲长远利益,要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可持续发展反映的主要是一种后续发展能力,主要考察事物的纵向发展情况。实际上,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一元性的发展观,它强调时间上的持续发展,虽然它也关注空间发展上的均衡性,但却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体育是一个时空概念,它既包括时间意义上的现实体育与未来体育的继起,也包括空间意义上各种体育之间、体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体育发展既有纵向发展问题,又有横向发展问题,如体育系统发展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四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四者之间只能说是协调发展,用可持续发展则显得有些牵强。虽然体育也要保持它的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持续发展,但是它对于一些横向空间意义上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难以解释的,是存在一些遗憾的。

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不同于均衡发展理论,也不同于非均衡发展理论,结合了二者的优点,并且对可持续性发展理论的缺点有所弥补。它首先是一种非均衡发展,不仅区域之间是非均衡发展,区域内部也是非均衡发展,然而在这种非均衡推进中必须把重点论和协调论结合起来,通过政府的非自然的调控力,寻求区域间、部门间以及区域内部之间的优势互补,以先进带动落后,在非均衡发展中求得共同发展的良性协调运行机制。政府在这种战略模式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从重点发展部分的选择,到整个战略的布局和实施。

综上所述,中国女足重点地区青少年女足区域发展战略应该选择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实行优先发展战略,通过政府的非自然的调控力,以先进带动落后,在非均衡发展中求得共同发展。

2.2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

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资源少,基不出差,而且幅员辽阔,经济基础与发展条件不尽相同,区域之间、资源禀赋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限的资源均衡配置到各个领域既不现实,也不可能。这是我国女足重点地区青少年女足发展选择基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的优先发展战略的经济背景。

2.3相关体育政策的保障所决定

《2001~2010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关于“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进行体育现代化探索”,为谋划区域体育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这一命题符合中国的国情和中国体育的特色,也符合中国女足目前的特色,中国女足重点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整体上不论是竞技水平,还是经济水平都要高出很多,女足重点地区青少年女足的率先发展必须要从相应的战略高度进行规划,这个相应的发展战略应该是一种优先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开发区,交通规划,交通特征,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 A

Study on the Traffic Characteristic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c of Development zone

-A Case Study of Urumqi Economic &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outunhe District)

Hou jieqiong

(Urumqi economic &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outunhe district), Xinjiang, 830026)

Abstract: The Healthy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development zone depends on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planning, making strategic planning timely and effective will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evelopment zone. In the paper, a case study of the Urumqi Economic &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analyzing traffic characteristic comprehensive of development zone, then give the content of traffic strategic planning, providing the reference for traffic strategic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development zone.

Key Words: Economic &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traffic planning, traffic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strategic

1 引言

开发区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健康有序发展取决于园区的近期和远期规划,而交通和相关基础设施是工业园区发展至关重要的命脉[1]。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以下简称经开区)规划管理面积480平方公里,其中园区面积133平方公里,总人口27.4万。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缘和政策优势,综合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产业积聚日益显现。特别是2011年"区政合一"后,在发展空间大幅度拓展后,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向成熟期演化的关键时期。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提速,乌鲁木齐市(以下简称乌市)“南控北扩、西延东进”的空间发展战略的推进、“三环十二射“路网结构不断完善、高铁新区和白鸟湖新区开发建设的全面启动,经开区交通系统发展正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重大机遇与挑战。

2 经开区交通特征分析

2.1区域功能

经开区作为乌市的西北门户,东靠乌鲁木齐高铁综合交通枢纽,北邻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区内国家干线铁路兰新铁路与北疆支线交汇,拥有乌市最主要的两大铁路货运站-乌北站和乌西站。依托铁路枢纽及纵横交织的铁路专用线,乌西地区和乌北地区已经成为大量物流设施、物流企业、货运场站及货运市场的聚集区,成为乌市及周边地区最重要的货运枢纽。乌奎高速、机场高速、乌奎联络线已经形成了往西北方向、东南方向和东北方向三个主要对外方向的高快速路通道。现状经开区交通系统在乌市及区域层面的交通功能总体可以概括为“货运枢纽、过境通道”。

2.2产业结构

任何用地和产业分布的调整,将对整个园区的主要交通的流向、流量起决定影响。经开区的产业分布,根据其聚集效应,结合经开区空间整合规划,居住主要分布在经开区一期、二期、西站片区和八钢片区,工业主要分布在二期、合作区、一号台地、头屯河工业园区和八钢片区,高端商务区主要分布在二期延伸区、高铁新区和白鸟湖新区,并将逐渐形成七大产业园区,如图所示。

图1 经开区产业结构分布

2.3交通网络

由于经开区面积和空间跨度较大,在这种与大城市相当的用地空间范围下,各功能片区呈分散状布局,经开区交通网络形成了依托既有干线公路及城市干道连通各功能片区的大跨度骨架道路,各功能片区在各自行政范围内相对独立地构建方格网状路网的基本格局,此外,经开区东部地区路网密度要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因此,经开区交通网络总体呈现“小尺度格网、大跨度骨架、东密西疏”的格局。

图2 经开区现状交通网络

2.4居住就业分布

居住地与就业地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开区日常客运出行的主要特征。由于经开区用地性质和发展阶段等原因,经开区在区内居民的就业地分布和单位职工的居住地分布两端均体现出较鲜明的特性,经开区分散布局的各功能片区之间的跨区客运出行需求明显偏弱。由此也形成经开区特有的“短密、长多、中疏”的哑铃状居民出行空间分布模式。

2.5公共交通

经开区居民日公交出行总量为10.2万人次,居民公交方式出行分担率为20.9%,远低于乌市主城区为30.25%。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薄弱、服务水平低下、运力不足,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远低于规范标准,特别是线网发展模式不明晰,公交网络不成体系,已严重影响到经开区居民及企业员工的出行,成为制约经开区发展最为突出的交通问题。经开区现状公交线网大部分线路属于郊区线,起连接郊区和主城区的作用,在空间上的主要联系方向体现为经开区各功能片区与主城区的联系,其中远郊线路顺路串联沿线的近郊片区。

2.6货运物流

经开区货运交通系统主要由铁路货站、货运仓储、大型专业停车场和货运通道等构成,外向型货运需求突出,作为产业要素高度聚集地区和乌市重要的对外货运枢纽,货运交通在开发区交通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经开区年货运总量为5611.7万吨,约占乌市年货运量的30%,由于路网结构缺陷、货运通道通行能力低、道路功能混淆不清等原因,经开区突出存在货运集散能力不足,货运交通与客运交通相互干扰等问题。

3 经开区交通发展战略目标

1)积极推进区域及乌市交通基础设施在经开区范围的建设落实,大力提升经开区在乌市乃至全疆层面的交通枢纽功能,充分体现经开区交通区位优势。

2)以公交导向发展、市郊网络一体化为主导,大力构建联系乌市主城区的快捷化、复合型、多模式的公交廊道和道路廊道,有效突破空间障碍,有机融入乌市城区交通网络,积极适应乌市城市西延、人口与功能向疏解的发展要求。

3)树立交通城市化理念,通过规模扩展、网络优化、功能提升、系统整合,着力促进公路型路网向城市型路网的转型,形成能有效支撑经开区“大空间、小组团”空间规划布局的城市化交通网络体系,统筹协调支撑大工业与支撑现代化城区发展之间的关系,加速引导经开区由工业园区向综合性新城跨越式发展。

4 经开区交通战略规划内容

4.1规划定位

随着自治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一圈、三带”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战略的提出,乌市“南控北扩、西延东进”的空间发展战略,未来将形成“双核、三轴、三大组团”的总体空间结构战略的提出,经开区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2011年,乌鲁木齐进一步提出 “三区六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中包含经开区高铁片区和白鸟湖新区组团。经开区要抓住机遇,依托交通优势,形成辐射中亚及全国范围的交通枢纽,通过相关产业和城市功能的提升,建设我国西部地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口岸商贸中心和外事交流中心。继续发展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具有区域优势的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借助交通优势和国际平台的影响力,形成全疆乃至中亚地区重要的商务中心、物流中心和产业基地。转变发展模式,从较为单一的“产业区”向综合的“城区”转型,利用良好的生态本底,建设乌市重要的生态宜居的综合城区。

4.2对外交通

结合乌市规划,重点打造乌市向西开放门户,结合高铁新客站、西站、北站、机场等交通枢纽,充分对接乌市“三环十二射”骨架路网,形成畅达市区的快速路、结构性主干路通道系统,利用乌奎高速、乌昌大道、乌奎北联络线和规划建设的新医路西延、城北主干道南延、西二环、绕城高速等主要通道,加强区域路网与上述道路的有效衔接。特别是乌奎高速、乌奎北联络线、机场高速等均将改变道路等级为城市快速路,需重点落实区内道路与这些区域性通道的衔接,充分利用这些区域性通道巩固和提升经开区的交通枢纽功能,保证对外通道的畅通。

4.3道路网络

经开区路网布局总体呈现“环+市区放射线+组团联络干线”的骨架路网结构特征。经开区环线主要包括:由喀什西路和维泰路组成的经开区一环,城北主干道南延接紫阳湖路组成的经开区二环,乌奎联络线和市西二环组成的经开区三环,东坪路南延形成的经开区四环,屯坪路南延组成的经开区五环和西绕城高速。市区放射线主要包括:新医路西延,苏州路西延,乌奎高速拓宽快速化,乌昌大道,克拉玛依路西延。组团联络干线主要包括:北站公路,卫星路,融合路。

图3 经开区规划交通路网结构

上述道路形成了经开区基本路网骨架,在此基础上可通过快、主、次、支路的相互衔接和重要交通节点的优化,保证各个区域和功能组团之间的有效连通。

4.4公共交通

结合乌市公交线网规划、轨道交通规划和快速公交(BRT)规划,为实现经开区公共交通和市公共交通的有效衔接,提出经开区公交线网规划方案。

1)与市区骨架公交走廊的衔接线路

考虑市快速公交,轨道交通和大站快线公交情况,利用二宫高铁枢纽、黄山街公交枢纽等实现区域线路与市级线路的有效衔接和换乘。

2)先南后东模式的直达市区线路

利用经开区的南向通道,开辟依托于新医路西延,克拉玛依西路、西山西路、卫星路南延、融合南路、城北主干道南延的直达市区公交线路。

3)企业通勤公交短驳线

经开区由于企业分布较散,难以完全通过固定线路满足其出行需求。因此可以引入需求响应公交的概念,在经开区内部规划企业通勤公交短驳线,重点解决企业职工的短距离出行和通勤出行。

4)区域内组团间联系线

由于经开区范围较大,各组团间距离较远,可以重点考虑八钢片区、头屯河工业园区、火车西站片区、白鸟湖新区、合作区等较偏远区域和经开区一期、二期、延伸区等区域之间的区内联系线路。

图4 经开区公交线网规划图

4.5货运交通组织

基于经开区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及大型货车停车场和专业市场的分布和对货运物流特征的分析,经开区的货运交通流向可以划分为对外货运流向和区内货运流向。其中,对外货运为经开区货运交通的主体,主要分布于各大物流节点各对外出入节点之间的货运通道上,区内货运主要分布于各大产业园区与物流园区之间的货运通道上。根据物流节点分布及主要货运流向的分布情况,结合道路网络规划布局,研究提出如下货运通道布局规划方案。

图5 经开区货运物流通道规划布局方案

5结束语

交通发展战略规划是一项宏观的、综合性的交通规划,从交通发展的各个方面提出指导性策略和建议。战略的制定一定要结合不同地区具体实际情况,针对最为突出的问题,综合考虑实施条件,重点在对外交通、道路网络、公共交通、货运交通组织、停车慢行等方面提出近期和中远期的改善建议,真正的使规划具有可参考和执行的现实意义,为区域发展做出贡献[2-3]。

参考文献

[1]孙瑞.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范文第4篇

一、银发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一)银发旅游需求状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 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了2.12亿。到2050人,预计将达到4亿人。老年游客成为旅游市场中的重要力量。随着生活观念的转变,老年人的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促使了老年人旅游需求增强,预计到2025年,老年人的潜在购买力将高达5 万亿元。

(二)银发旅游市场供给状况

国内传统旅行社推出老年旅游团,在线旅游商也推出针对老年人的旅游产品。如携程网,推出“爸妈度假游”等产品,未来还会有针对周末游和疗养游的产品

国内邮轮旅游市场也发展迅速,邮轮旅游舒适豪华的特点与许多老年人的旅游需求相符,因此也深受老年人欢迎。

二、银发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及存在问题

(一)银发旅游几大发展趋势

1.国内养生医疗旅游受追捧。近年来医疗旅游已经成为新旅游趋势。例如泰国和日本开发“理疗+旅游”温泉和水疗的旅游模式,以理疗为特色,深受中老年人欢迎。我国的养生旅游主要是三亚推出的中药养生旅游,结合养生旅游目的地发展养生旅游,如在旅游产品中加入参观养生文化园、中式推拿按摩、吃药膳养生美食等项目。

2.候鸟式旅游养老成为新方式。候鸟式旅游养老是指老年人因为气候变化,去到气候宜人的地区暂住或旅游。在欧美国家,候鸟式旅游养老已经相当普遍,退休老人冬天都会到南欧度假养老,南法因此成为度假养老的圣地。我国候鸟式旅游养老发展较好的是海南,冬季气候宜人,海南将发展旅游养老产业作为发展旅游的重点,将旅游与医疗养生结合。

(二)银发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

1.缺少针对老年人的旅游产品。国内大多旅行社都没有针对老年人的旅游产品,大多数旅游线路都是大众化,没有进行客户细分,部分有老年旅游产品的旅行社,产品也比较单一,产品种类不够丰富。

2.产品质量存在问题。银发旅游市场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要发展银发旅游市场,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老年旅游者容易受到价格的诱惑,一些旅行社利用老人这一心理特点推出低价团,服务和质量大打折扣。

3.相关的保险和医疗保障不健全。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状况比较特殊,必须有健全的医疗保险才能保证旅行安全。但国内旅行社在这方面仍然不足,一旦老人突发疾病,大部分医药费只能自己支付,这样使老人出游的风险增大。

4.缺少相关的服务。老年旅游团需要更加细心周到的服务,尤其是导游,大多数旅行团都没有专门针对老人团培训的领队。专业导游能够理解老人的心理,具备急救等基本的知识。

三、银发旅游市场发展战略

(一)创新银发旅游产品

1.乡村旅游。近年来,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都喜欢在周末与家人到周边旅游,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在于远离都市的喧嚣和优美的环境。娱乐方式也多种多样,如摘新鲜的蔬菜水果,体验农家生活。将本地的旅游资源与养生结合,推出符合老年人的活动,摘茶品茶,特色农家养生餐厅,当地特色的民宿等等。

2.邮轮旅游。根据同程旅游的《2015年邮轮旅游出游报告》显示,中老年游客占游轮出游总人数的81.06%,成为邮轮旅游的主力。邮轮旅游的方式相对比较轻松休闲,不用舟车劳顿,大多数时间在游轮上,用餐住宿都在船上,不需要转乘其他交通工具,非常符合老年人的需求。

3.房车游。自驾游是新兴的旅游方式,老年人自驾游也渐渐流行起来。许多欧美国家流行房车旅游,就如移动的公寓一样,既方便也能体验旅途不一样的风景。发展房车游市场需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包括沿途建立停车休息处,汽车旅馆,房车营地等。

(二)注重特色旅游产品,合理宣传产品

宣传老年旅游产品时,不应再以低价的方式作为宣传的方式,应结合老年人的需求进行宣传,要注重宣传旅游产品中针对老年人的旅游项目和为老年旅游者的服务,可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进行宣传,以孝心、亲情作为重点,更能引起老年人的共鸣。还可推出亲子旅游优惠措施,鼓励子女陪伴父母旅游。

(三)提升服务水平

1.重视老年游客需求,开设旅游专线。随着银发旅游市场的发展,老年人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旅游方式。旅行社应有针对性的推出相应的产品。如亲子游路线,乡村游路线,养生疗养游等。

2.提供更加细心周到的服务。老年游客的旅游服务应当注意细节。如餐饮方面,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结合养生的料理。行程安排方面应考虑老年人的体力,乘坐交通工具的时间不应太长。安排住宿应考虑楼层,离通道是否太远等。

(四)改善旅游设施

区域发展战略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沈阳;会展旅游;区域经济

abstract: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mic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famous subjects in chinese tourism researches in recent years. it has giant economic profits that leadto a global busin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ulation of mic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regional economy. as to shenyang's mice, it discusses the impacts of mice on the local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shenyang's mic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healthy, rapid development of shenyang mice industry.

key words:shenyang;mice;regional economy

积极发展会展旅游业既能为城市和区域带来经济利益,又能改善、提升城市形象,因而成为众多国际优秀旅游城市发展的拳头产品。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区,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已被视为一种城市发展战略,成为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产业部门。研究沈阳会展旅游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国外对于会展旅游学术研究已经成熟,而国外学者最关心的领域就是该产业对经济的影响和会展地点的选择[1],国内学者则更倾向于对会展旅游本身的研究。从实际意义的角度看,目前沈阳已经成为国内会展旅游四大“会展经济带”之一,沈阳的经济水平多年来也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沈阳凭借着明显的区位优势、雄厚的经济实力、工业基础、独特的满清历史文化、初具规模的会展配套设施和较丰富的办展经验成为东北会展旅游的核心力量。

一、会展旅游的概念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国际上,将会展旅游定义为mice,包括:会议(meeting)、奖励旅游(incentive)、大会(convention)、展览(exhibition)。狭义的会展旅游则是指与各种会议(meetings and conventions)直接联系的旅游或旅行活动[2]。而广义的会展旅游则包括展览会、展销会、博览会、会议、广告促销募捐、筹资活动等商贸以及会展事件以及奖励旅游等7个部分。西方施密德教授(schmidt m.)提出:贸易展览会是能够提供经济发展趋势有关数据的惟一的市场媒介。会展旅游能够对旅游目的地做出重要的经济贡献,主要体现在对国家、区域及城市的就业等方面的经济影响。其可观的经济利益,被经济学家认为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加之会展旅游的目的地往往集中于城市地区,因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沈阳会展旅游发展现状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沈阳近几年举办了许多的国家级和国际知名展会,尤其是从2004年开始,办展数目及交易额增加迅速,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沈阳会展旅游办展个数和交易额正在逐年增加。2004年沈阳办展约90个,其中全国性大型展会和国际性会展达到15%,相关产业增加收益9亿元[3]。2006年,沈阳市办展140余个,交易额突破900亿元[4]。根据专家预测,2008年沈阳会展总数将达到150个,交易额将突破1280亿。可以说,沈阳目前的会展旅游正准备迈入现代国际会展旅游大军的行列,会展经济已在沈阳的经济收入中甚至在全国会展经济收入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沈阳的会展旅游又是如何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呢?会展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会展旅游有利于加速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

辽宁推出的“神奇辽宁,多彩关东”旅游整体形象的塑造、形成沈阳-大连-丹东-沈阳的金三角线路。在“金三角”旅游线上的9个城市中,沈阳作为辽宁省会,位于核心的战略中心地位。加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沈阳先行”又进一步增强了沈阳战略中心的地位。不但推动了整个“金三角”的工业的优化升级,也为整个经济区提业配套、产业带动、产业集中等强有力的支持,促进区域内资金、物资、信息、科技、人才等要素的流动,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会展旅游有利于重新树立和改进区域形象

沈阳举办的许多大型会展旅游活动吸引了大量外国游客,这正是沈阳自我宣传的绝妙机会,相当于一个超级城市广告,对改变沈阳城市给外界的传统印象很有利。从传统的重工业形象向环保、智能、时尚的旅游城市形象转型的沈阳从2000年末23. 91%的绿化覆盖率和3. 7平方米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到今天40.6%绿化覆盖率和12平方米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目前国内外广大游客普遍认为沈阳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一批国际性会展旅游活动的开展使沈阳名声雀起,知名度大幅提高,成为沈阳区域经济加速发展的最大无形资产。

(三)会展旅游有利于区域与企业间沟通产销、吸引投资

国际性会展活动有利于吸引不同地区、国家的客商相互交流与合作,增加了沈阳的进出口贸易,同时,通过宣传地方特色、招商引资项目,也增加资本跨国界流动的规模和速度。近几年,为适应世界产业格局的调整,沈阳正通过“规划统筹”的思路,凭借门类齐全的产业基础,成为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投资者。仅2004年以来,就有北京、广州、大连、杭州、苏州、西安、呼和浩特等城市相继在沈阳市举办各类展览会。德国杜塞尔多夫展览公司于2004年4月也在沈阳设立了代表处,筹划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可以说,开放激增了沈阳的会展旅游,会展旅游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发展。

(四)会展旅游有利于刺激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

经济学家认为会展旅游是国民经济的“助推器”,其产业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收入为1,其他相关收入为9[5]。会展旅游能够刺激区域餐饮、住宿、交通、通讯、零售、物流等多个行业的发展,使区域产业结构得以调整,使城市产业结构得以优化,最终加速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2006年仅黄金周七天,来自各地的食客便吃掉3.48亿,沈阳市各星级宾馆的入住率平均达到83%,市内出租车单车每日运营收入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5%,公交车运营收入提高20%,零售业销售额增长20%。

(五)会展旅游有利于扩大内需和增加就业

旅游业是世界上最大的就业创造者,全世界每20秒就可创造出一个新的就业机会。举办大量会展又可以增加大量暂时的就业机会,而当会展旅游形成产业,形成有一定规模的经济之后,更能以新增的企业与组织而增加长期的就业机会。据测算,每增加1 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2004年沈阳市办展约90个,增加就业机会8 000个;2005年沈阳市办展约100个,增加就业机会1.3万个。

(六)会展旅游有利于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沈阳文化接轨国际主流文化的一系列国际会展的举办向世界展现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沈阳。富有地方与民族特色的城市文化,具有积极的扩张力和强大的吸引力,能使市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不断得到提高,这正是一个城市进入国际化都市的“门槛”。“世园会”中囊括了100个特色展园、4大演绎活动和32项互动演出,人们随处可见的除了各国园艺展览,还有许多当地的民俗表演、特色食品和手工艺品等等,吸引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的人们,有利于人们与之进行交流,扩大人们的视野。同时,在与外来参观者接触过程中,人们也会学到一些先进的观念,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三、沈阳会展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沈阳会展旅游在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问题。比如,对会展旅游的认识不足、研究不够;政府主导化较强而市场化较弱;服务设施相对滞后,专业水平较低;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缺乏专业人才等等。根据沈阳目前会展旅游发展的现状,本文相应的提出一些发展策略。

(一)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如果想让会展旅游能不断发展、不断被大众所熟知,就一定要加强宣传促销,树立会展旅游产品和市场形象。国际会展旅游开展比较成功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市场的宣传促销,沈阳也应加强会展旅游调研和宣传促销工作,以与其它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为突破口,重点培育会展旅游核心市场。沈阳市旅游局应致力于沈阳整体旅游形象的宣传与推广,去赢得一些有影响力的会展举办权,加强在国际上的宣传,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二)加大研究,建立完整的研究和管理体系

建议沈阳组织专家学者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紧跟国际会展旅游的发展趋势,与国家会展旅游整体发展相适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最终编制出沈阳市会展旅游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并可适时召开沈阳市会展旅游工作会议调整。并建议成立专门管理机构或领导小组,将沈阳市商业局国内展的管理职能、市贸促会国际展的管理职能和市政府大型活动的协调职能进行整合,形成统一规划、指挥、管理的会展旅游管理体制(见图2)。

(三)培养专门人才,实现人才对接

对于目前会展旅游业的人才缺口,沈阳市各大高校可以设立独立的会展旅游专业方向,出版专业教材书目,加强教育力度。人才培养方向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从会展策划、统筹意识、装修、营销、接待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专门的培训。通过“世园会”的举办,向沈阳提出了礼仪人员、翻译人员、零售人员以及导游人员等的人才需求。建议沈阳市各大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立会展旅游专业方向,近两年培养出一批适应市场标准化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四)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企业三者的关系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加强管理、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而对于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政府部门则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时还要以市场为主导,遵循市场规律,利用看不见的手推动会展经济,才有可能对区域经济起到最大的推动刺激作用,实现长期效应。对于企业经营角度来讲就是在政府的统一管理下,按市场经营模式运作,实现企业多元化发展,走上会展旅游的国际轨道。

(五)创沈城会展旅游之品牌,走可持续发展之道路

2005年沈阳与长春、大连、哈尔滨、吉林等四个城市联合组建了东北中心城市会展联盟,并联合鞍山、抚顺等辽宁中部城市共同参与,形成了沈阳经济区共同打造展会品牌的局面。为2010年实现完善的沈阳会展品牌项目体系,沈阳必须加大力度创造自己的品牌项目。同时还应该充分体现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根据市场需求,控制新的展览中心的产生和扩大规模,区域内资源可以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实现沈阳会展旅游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婷婷,郭毓洁.基于sspab模型的mice业进入性分析[j].旅游学刊,2007,22(1): 77-83.

[2] 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会议会展与会议旅游[j].中国会展,2003,7(14): 57-59.

[3] 李淼焱.沈阳会展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5,28(3): 42-44.

[4] 王时勤.沈阳会展经济交易额将突破900亿[n] .沈阳日报,2006-1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