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卫生室档案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卫生计生局档案管理是其发展的基础,我国当前的档案管理模式可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档案室形式,第二种是档案库房形式,第三种是专业档案室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现有的档案管理模式因其自身的局限,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卫生档案的特点,具体分类如下:
1、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责任制档案:建立的内容一般有本档案目录、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立、职业卫生管理人员一览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文件等。
2、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档案:建立的内容一般有本档案目录、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一览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文本、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文本、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文件一览表、职业卫生法律、法规等。
3、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清单、岗位分布及作业人员接触情况档案:建立的内容一般有)本档案目录、生产工艺流程图、职业病危害因素清单、岗位分布及人员接触情况表、人员变动表、接触职业病危害人员劳动合同、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材料及警示标识一览表、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材料等。
4、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档案:建立的内容一般有本档案目录、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配置表、职业病防护设施及定期检定证书、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检修、维护、更换汇总表等。
5、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与记录档案:建立的内容一般有本档案目录、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日常监测记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整改一览表、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委托书、机构资质、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与评价报告、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检测)报告回执表等。
1.卫生计生局档案室管理的模式
档案管理的模式又单位的性质不同、管理的方式等,有很多种模式,就现有的档俺管理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卫生计生局内部设立档案室,有专职档案管理员,有专门办公室和档案库房,负责机关档案工作的行政管理和档案保管。
(2)卫生计生局只设立档案库房,没有档案行政管理办公室,设专职或兼职档案管理员,由档案管理员负责档案行政管理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称为机关档案库房模式。
(3)负有某一行业档案监管职能的专业管理机关设置的组织形式,即设有档案保管机构,负责卫生计生局的档案管理工作,履行行业档案行政管理工作职能,指导和监督行业内档案工作,称为专业档案室模式。
2.卫生计生局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档案的管理工作由于档案比较多,比较复杂,因而在管理起来也会存在着一些漏洞,随着工作的开展,应该及时发展,及时更改,具体归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度不足现阶段,不少档案管理部门普遍存在制度建设缺位等现象,甚至没有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
(2)管理模式相对落后,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较低。
(3)档案管理平台以人工管理为主,导致档案信息化水平普遍不高,管理平台的工作效率大受制约。
(4)专业人才培养和输出相对较少,人才资源紧缺。
3.卫生计生委档案管理模式面临的改革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档案的管理工作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服务于社会,取得经济效益。因此,卫生计生委的档案管理模式也敲响了改革的警钟。
(1)社会经济的变化,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日显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员的构成发展跟大的变化。不同时期,卫生计生委需要通过档案的管理,提供精确的数据,以便社会发展的管理。尤其是中国在转型的时期,社会成员各个层次的比例,包括年龄、性别、学历等等,都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政策的制定等等。
(2)政府信息公开推动卫生计生委档案利用意识的提高
由于档案的发展历程不是很快,档案的社会利用意识一直不高。政府在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提出构建民主、透明政府的要求,这就要求卫生计生委的档案也要透明化,具有提高社会对政府的监督意识和查阅市民信息意识,以及推动卫生计生委档案利用意识提高。
(3)档案信息化发展,给档案集约管理提供可能。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使卫生计生委档案管理工作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档案载体从纸质,发展到了纸质、缩微胶片、光盘、硬盘、磁带等多种载体并存的时代。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的成就,给卫生计生委档案管理改进,带来了新的契机,并为档案集约化管理提供可能。
4.改进卫生计生委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针对卫生计生委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现将整改措施如下:
(1)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执行实效
在新的环境下,卫生计生委档案管理工作要实现质的突破,要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建立健全的机制和管理制度,使卫生计生委的档案管理制度完善,并具有很高的执行效率。
(2)创新管理模式,提高卫生计生委的档案信息化水平。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水平,创新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手段,提高卫生计生委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做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卫生计生委的档案管理信息化目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辅助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
(3)拓展管理平台,构建卫生计生委档案数据库系统。卫生计生委的档案数据库平台建设是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实现档案资料数字化,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的效果。因此,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是推动档案管理向现代化、信息化转型的一个重要举措。
(4)加强组织建设,提高档案管理的人才素质。作为新时期的卫生计生外的档案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新时期卫生计生委档案管理的发展和要求。
一、档案管理模式
1.档案管理模式来源:《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记录许可颁发、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等情况;根据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的记录,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增加监督检查频次。依据食品管理要求的模式,同步建立公共场所的档案管理模式。
2.档案管理模式:相对人信用档案实行一户一档的管理模式。一户一档是指一个行政许可单位为一户,该户所产生的行政许可、经常性监督(含行政处罚内容)、投诉等资料归到一个或若干个案卷中并形成案卷目录。
(1)归档范围:食品、公共场所的行政许可档案(包括新办许可、延续、变更、主动注销及补办时所形成的档案)、食品、公共场所的经常性卫生监督档案(包括现场检查笔录、卫生监督意见书、责令改正通知书、监督量化评分表、现场监督监测采样等)、食品、公共场所的投诉档案(包括因投诉产生的现场检查笔录、调查笔录、卫生监督意见书、案件终结报告、回复通知书等)以及食品、公共场所行政处罚资料。
(2)归档时间及要求:采取分步进行的方式,首先将新办许可档案按月归档,延续、变更、补证等许可档案按月归入原许可档案中。第二年三月底前将日常监督、投诉、处罚档案归入含有原许可信息档案的盒中,统一归为一个档案,编制一个编码,即为“一户一档”,这样分步骤进行,按照《餐饮服务许可证》的有效期规定,预计三年时间将完成全部档案的归档。
二、档案管理模式的实现
1.端正态度,加强制度建设,切实落实档案管理工作有关规定。要充分认识做好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把档案工作与行政许可执法工作放在一条连接线上,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及保密工作有关制度,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做到档案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以一贯之落实好档案管理工作责任制。
2.查漏补缺,加强学习培训,确保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卫生监督的档案工作,涉及到许可、执法、安全等敏感问题,必须有专人负责,在业务上主动与档案主管部门、卫生系统进行沟通,学习档案相关知识,尤其是信用档案整理目前无相关细则规定,这就要求我们在整理工作中不断听取上级部门的意见,同时在工作中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领导反馈,及时提出意见建议,在工作中不断修改、完善,努力达到档案管理的要求。在推行新的档案管理模式过程中,对档案员要多培训、多指导,对涉及的有关科室统一要求,为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改善条件,加大资金投入,强化卫生监督档案管理的功能建设。卫生监督管理信用档案不但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又具备一般信息具有的压缩性、及时性特点,因此要严把案卷质量关,做到档案资料齐全、完整、安全,使档案工作得到很好的延续和发展。要做到这一些,就要积极主动争取各方面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不断解决用房、用人及相应的安全配套设备、设施。通过不断的改进,更好地适应政府档案工作需要,积极营造浓厚的档案文化氛围,以全新理念打造卫生监督档案管理新形象。
三、管理模式实用性探讨
1.建立信用档案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①。第一,建立
企业信用档案是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经济秩序的需要;第二,是维护企业声誉,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需要;第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需要,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基础;第四,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拓展服务领域的需要。2.促使管理相对人信用档案系统化。新的系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改变了多年来日常监督情况、许可、处罚分别存放,管理相对人整体材料零乱,容易丢失,查找难,导致监督工作不顺畅的现状,使监督人员未到达现场就掌握了管理相对人的基本信息和年内以往监管情况,使卫生监督工作思路更加清晰。
3.管理相对人信用档案的启用,有利于监管部门更加关注管理相对人经营行为。实施信用档案管理,将把管理的餐饮单位、公共场所的守法执业情况或不良行为(行政处罚等)记录记入信用档案。对管理相对人的信用状况适时公布,将会最大限度发挥管理相对人道德监管的力度,从而促使管理的餐饮企业及公共场所卫生更加自律,从而促进社会公平。而信用档案利用率的提高,必将促使卫生监督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4.有效促进卫生监督档案利用。开发利用好系统卫生监督信用档案,将能有效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②。
(1)风险预报。卫生监督工作涵盖了食品安全、公共场所安全等多个专业,通过对历年的食物中毒档案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季节、地理等特点,提前进入预防状态,可以预知高风险食品,提前进行防范;通过对历年的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可以找到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地区、场所和单位,重点对这些领域加强防控,可起到事半功倍的预防效果。
(2) 提高文书质量。对不同时期的高质量档案进行整理,开展观摩和学习,将有效提高文书质量。
(3) 促进体系建设。卫生监督档案可以成为一面镜子,反映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从日常监督中发现监管空白区及频次不达标等问题,则提示人力资源和仪器设备不足等;或档案内容不完善,则提示内部管理、监督员履职等存在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地完善卫生监督职能,更好地为群众健康权益服务。
注释:
①朱霞惠,何敏.科学挖掘卫生监督业务档案的利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__,2(7)146.
②齐永红,毛成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信用档案建设中的重要性[j].兰台内外,20__(6).
作者单位:张晓蔚,吕梅英,丰台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罗晓梅, 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图书馆
摘要:建立管理相对人信用档案,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企业诚信建设的必然要求。
个人培养方案的科学制定,对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工程硕士多学科综合、较宽口径培养的特点,导师根据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学科背景、工作实际确定研究方向,指导其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其间,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又要考虑本学科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以及课程性质、学分、学时、开课学期等因素。假设以学科为单位,每学科年均招收20名工程硕士,该培养单位培养方案要求每个工程硕士修满30学分,每门课程1~3学分不等,那么每名工程硕士要选大约15门课程,20名学生就要选择约300门次课程,去掉每个学生相同的20%的公共必修课,还要因人选择高达240门次课程,扩展到全培养单位,工作量将成几何级数增加,传统手工选课方式几乎无法承担。
利用信息网络化工具,跨平台选择课程就成为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必然选择。所谓跨平台是指研究生课程体系根据学位级别、培养方式等建立的三大平台,即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根据培养目标和学制的不同,建立科学学位硕士课程体系平台和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平台。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下,根据各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特点建立工程硕士课程体系平台、农业推广硕士课程体系平台、风景园林硕士课程体系平台,及MBA课程体系平台等(见图2)。课程体系平台的特点是大平台之间相互独立,子平台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每个课程体系平台是相应层次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中包含上千门不同课程,工程硕士原则上可以打通平台,在不同平台中选课,从而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结合工程硕士的特点,指导工程硕士跨平台选课时,既要遵循适度引导、适量选课的大原则,又要体现以人为本、兼顾公平的小原则,同时也要考虑因此带来的课程组织安排等问题。
对于工作单位在学校驻地且导师要求具备较深层次理论知识的学生,选课自由度相对较大,鼓励其尽可能多地选择全日制研究生课程体系平台中的课程,与全日制研究生同堂听课。时间充足的学生按照全日制硕士的课堂秩序要求,时间较为紧张的学生则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来校听课,保证一定的课堂学习时间,其余时间利用平台提供的网络学习功能进行自学。学习方式可灵活选择,但考试方式和标准要与全日制硕士的要求一致,做到“宽进严出”。为维护全日制硕士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在管理制度上要限制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同质化趋势,并对工程硕士做出限制,如每学期选课不应超过2门,选课的学分不超过总学分的20%,同堂听课的课程不少于50%,等等。这样的培养方案对于在企业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而言,是严格而必要的。
对于校企合作培养(有别于“异地办班”,仅限于部分课程教学的合作,而不是全面合作)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部门可根据企业科研、生产任务需要单独建班,指导其共同选择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课,灵活安排授课时间和地点,单独安排考试,考试方式可根据课程内容灵活选择。这种合作培养模式实现了课程共享,但教学过程无法共享。一方面,同一门课程在不同时间、地点多次开展,致使教学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培养单位中较缺乏具有一定生产实践经验和能力开设此类课程的教师,限制合作培养规模。但无论从招生角度还是从保证培养质量角度看,合作培养方式对工程硕士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必须科学选择在合作培养单位开设的课程,既要考虑教学单位课程资源有效利用,又要兼顾企业生产实践需要。合作单位中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可参与课程建设,合作完成课程讲授。这样的课程一旦选定并开设,经过几轮教学实践,待条件成熟后延展到校内供其他层次研究生选择,将成为案例教学的典范,丰富课程体系平台。
对于大部分工程硕士而言,跨大平台选择全日制硕士的课程,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精力上都是很大的负担。但跨子平台选课,打破专业领域的界限进行差异化管理、个性化培养是建设课程共享平台的初衷和任务。工程硕士根据自身知识结构,结合工作实际和论文要求,兼顾个性化需求,在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各子平台上选课,在同一子平台的不同专业领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课程,可使学习更有针对性。跨平台的选课模式打破依专业建立的班级,增进不同专业领域以及不同性质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使跨专业领域、多学科综合的培养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对提高工程硕士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作用明显,符合工程硕士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要求。
二、以信息网络化管理为桥梁,创新教学方式,在线“全日制”学习
在教学组织方式上,工程硕士的办学模式是“进校不离岗”。大部分学生是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不能采取完全脱产的全日制教学方式,因此各培养单位多采取在校内分阶段集中上课、到学生较为集中的异地办班、校企合作办班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这样虽然解决了学生上课与工作的冲突,但“单科独进”教学方式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学生普遍感觉集中学习时间短、任务重,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不能很好地同生产实践结合,没时间消化吸收,学习效果不理想。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结合网络教育上应用广泛的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实行校内外结合的开放式教学,专门针对“进校不离岗”的教学特点发挥网络优势,通过采用混合课程,将面授学习与在线学习结合。
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以课程为中心,集成网络“教”“学”环境。教师可在平台上开设网络课程,学生自主选择并学习课程内容。学生之间以及教师和学生间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讨论和交流。工程硕士登录平台,在Blackboard上学习课程,查阅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学习资料依托Black-board数据库实时更新,包含任课教师制作的案例,以及其他科研单位制作的PPT、动画等,使课程内容丰富、生动,从而提高学生在线学习积极性。学习中不拘泥于现有教程,紧跟学术前沿和生产实际,时效性更强。在线学习结束后进行在线考核,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
尽管在线学习有形式生动、时间灵活、内容时效性强等特点,但学生出勤率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线学习目前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学生到校集中学习时还需再次学习该课程。集中面授时,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一些主要原理与方法,回答同学在网络学习后,结合生产实践时遇到的问题,课后考试依然采用传统考试方式,学生的最终成绩为在线考试成绩与面授考试成绩的加权平均。在线学习与集中学习结合,规避了在线考试的身份认定问题,解决了集中学习时间短造成的“消化不良”。在线学习成为集中学习的有益补充,使宝贵的集中学习时间更多地用来完成实验、实践等需教学资源支持的教学环节。
课程考试结束后,管理人员可通过信息网络化管理平台,在成绩查询前安排匿名课程检查问卷调查表,学生填写问卷后可查询成绩。管理人员通过问卷掌握学生对课程、任课教师的主观评价。利用Blackboard平台,对课程的学习人数、成绩分布等数据进行客观分析。综合主观教学效果评价和客观数据分析的课程检查报告单,能比较准确地对该门课程做出科学结论,使两个阶段的课程学习得到科学监测,有效保证学习质量。
工程硕士多数来自生产一线,学习过程中干扰因素较多,错过课程或考试未达标准而重修情况的出现频率远高于全日制硕士,管理者和学生本人需实时掌握信息并及时处理。信息网络化平台为管理员提供课程表、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学习情况等功能;对研究生秘书提供学生成绩查询、成绩单打印、成绩不合格提醒等功能;对任课教师提供作业、在线答疑、在线上报成绩、查看课程评价等功能;对学生提供在线查询成绩和课程表、自助打印成绩单、在线申请重修等功能。这些信息及时在各模块间流动,极大缓解了各级管理者的工作强度,改变以班级为单位的粗放型管理方式。以人为本的集约化管理不仅给培养单位和工程硕士提供高效服务,还体现出管理者的人性化和服务意识。
三、以信息网络化管理为工具,强调过程管理,提高论文质量
工程硕士在校集中学习时间约6个月,主要完成课程学习、论文开题和答辩等关键环节。师生互选、论文选题、中期考核、论文撰写等环节,学生只能在各自工作单位独立完成或由校外导师协助完成。这种过程管理方式是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
工程硕士实行师生双向选择,校内外双导师制度。首先,师生相互了解是双向选择中需关注和重点解决的问题;其次,双导师制度意味着,师生互选工作量至少是工学硕士的一倍以上,要求实施更精确的管理方式和更高效的管理手段。信息网络化管理平台凭借多信息综合管理、信息实时更新的优势,对师生互选起到重要作用。导师通过入学考试面试环节了解学生,可在平台查询学生基本信息;学生通过平台可查询本学科所有校内外导师信息,及其对所带学生的具体要求。信息对称双向流动,最大可能地避免师生互选中的人为干扰,提高双向选择的一次成功率。另外,通过设置平台中师生互选功能模块的相应参数,管理部门可避免师生互选过程中出现导师“贫富不均”现象,在管理层面上为各级管理者实时监控师生互选提供手段,预先规避师生互选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师生互选高质、高效。
论文选题和撰写是工程硕士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的关键环节。传统的管理模式在这一重要环节是失控的:学生往返于学校和工作单位之间,与校内外两个导师反复协商论文选题,效率极低;学生转述导师意见时,还可能出现理解误差。采用信息网络化管理平台的选题功能模块,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平台为校内外导师开辟具有即时通讯功能的讨论区,不但可进行多方会议,还可视频通话、传输文件,并保存通话记录和所传输的文件资料。校内外导师和学生约定时间进入讨论区,对选题进行充分协商与研究,最终形成高质量的选题报告,经校内外导师同意后,汇总给研究生秘书交学科带头人审核。学科带头人通过网络平台查看导师对学生选题的指导过程和意见,对本学科所有工程硕士的选题进行审核。网络平台审核结束后,研究生秘书整理并打印本学科所有申请开题的工程硕士的开题报告,交导师和学科带头人会签,利用集中学习时间安排开题论证工作。
在论文撰写和实验期间,导师要求学生通过平台定期汇报论文进展、提交研究报告和实验数据,并根据进展情况对学生进行中期考核。学生可在讨论区留言,就某一问题请教导师。校内外导师之间可就学生论文进行交流,遇到难题还可通过平台邀请本学科其他导师参与讨论,以保证学生论文撰写方向正确。学校各级管理者通过对导师、学生上线讨论次数及有效性进行统计,评估导师的指导工作量,起到督促和监督作用。学生通过平台将论文传给导师,导师签署意见后转给研究生秘书,研究生秘书汇总转给研究生管理部门,研究生管理部门通过平台对论文进行和送审等操作。这期间涉及的意见反馈和反复修改等,全部通过平成。学生完成论文后可在平台上申请答辩。研究生管理部门在平台上设置财务控制点、答辩资格审查控制点和论文递交时间控制点等关键节点,控制申请答辩资格和递交论文时间,杜绝人为干扰,保证论文有充足的送审时间,最终保障论文答辩时间。
关键词:实验室;仪器设备;档案管理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卫生检验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由于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艾滋病、食品安全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先后侵袭,国家加大了对基层卫生检验实验室建设的投资力度,一大批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陆续配发、购置到位,并实施运行。同时对仪器设备档案是否完整、有效和科学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立和完善检测仪器设备档案,对提高卫生检验质量与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充分利用仪器设备档案,发挥大型仪器设备的作用、提高使用效率,使其更好的为公共卫生事业服务,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仪器设备管理工作
1.1仪器设备的来源及类别 基层卫生检验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来源主要为:项目配备(包括国际项目、政府贷款项目和科研课题项目等)、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配发、因工作需要单位自行招标采购。
常用的仪器设备主要有:理化检验、生物实验(微生物、病毒、免疫、分子生物学)、临床检验、现场监测、通用辅助设备等类别[1]。
1.2仪器设备管理机构的设置,职责划分目前,国内各级卫生检验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机构的设置没有统一,就大部分基层实验室而言,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归属于业务办公室或质量管理办公室,管理一般采用二级管理模式,仪器设备管理部门为一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仪器设备的招标采购、开箱验收、建档、维修、检定和使用过程中的定期核查等工作。仪器设备使用科室为二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制定仪器设备购置计划和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的可行性报告,仪器设备使用中的动态管理,对科室的仪器设备使用情况进行检测和监督。
1.3仪器设备验收及基本情况登记新购置、配发的仪器设备到位后,尽快组织科室负责人、使用人员、质量管理人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一起开箱验收,要对照装箱单清点配件和资料,要根据仪器的技术指标进行调试验收,仪器设备使用科室填写验收记录表、仪器设备基本情况登记表,同时编制仪器一览表,其主要内容要包括能代表该仪器设备的主要信息还有对仪器设备状态(检定/校准、停用、维修、报废等)的描述。大型仪器设备生产厂家必须派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安装、调试、培训。仪器一览表的编制与更新不仅能详细了解仪器设备资源状况、便于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而且能根据工作需求灵活调整使用,使仪器设备最大程度得到有效利用。所有登记表格信息填写完整后应及时归档保存。
1.4仪器设备的档案管理
1.4.1前期资料收集仪器设备使用科室负责收集仪器设备购置申请表,技术调研论证报告,标书,合同,验收记录,装箱单,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操作手册,检定/校准证书原件,供应商资质等相关资料。年底前交本单位档案室统一管理,同时留好移交清单并索要仪器设备档案号
1.4.2 使用资料的收集 主要收集仪器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操作作业指导书,使用记录,当年仪器设备检定/校准证书原件,维护及期间核查记录等。以上资料科室收集好后,待新一年度使用新的记录表格时,交本单位档案室统一管理。
1.4.3 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完整的仪器设备档案信息资料,在保证仪器准确高效使用的同时,还可方便各种信息的统计、查询、汇总,满足资产账务管理的需要,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建立“仪器设备计算机数据库”,实行数据化管理。暂时无条件的单位要列出 “仪器设备一览表”,仪器信息要齐全,方便查询。
2仪器设备档案管理现状
2.1 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制度不严因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职能交叉、重叠管理的现象,出现“谁都管而谁都管不好”的现象。有些单位的仪器、档案管理人员不太熟悉检验业务,对仪器的使用范围、精密度、维护保养、注意事项等无法理解;使用人员档案管理意识较为淡漠,缺乏足够的重视,使仪器设备档案的管理上存在很多漏洞。如:少数单位的仪器管理人员工作粗糙,责任心差,经他手的一些仪器购置资料丢失,造成档案资料不全现象;仪器设备一览表由科室仪器保管员填好后,只做简单的汇总,不再检查验证,不同科室的同型号仪器设备填写内容出入较大或无法区分仪器归属科室现象时有发生;对于所管理的整个单位的仪器设备底数不清,使用年限、 运行、报废情况,均为一本糊涂账,导致整个单位的仪器设备固定资产资料乱七八糟。部分操作人员在工作中不填写仪器设备使用、维护保养、维修等记录,有的虽然有记录但不规范。有的部门在仪器设备的购置、验收、培训、使用、维护等工作中未按有关规定执行。
2.2 仪器设备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职责没有明确,责任心不强,管理不到位。一般来说,仪器设备购置申请、技术调研论证报告等在仪器使用科室,而采购、招标在采购部门,仪器到位后,采购部门人员常常不能到场验收或集中归口档案材料,导致档案残缺。另外对仪器设备档案收集管理工作也没有做到应有的重视,如对需检定的仪器设备未按周期检定,需期间核查的未进行相关试验,造成使用资料的收集缺失,直接影响单位的实验室认可工作的顺利进行。
2.3 仪器设备档案管理不到位仪器设备档案既能反映仪器设备在以往的使用过程中其量值是否准确可靠,性能是否完好,又能客观反映直接由仪器设备出具的检验结果是否正确,计量器具是否按时送计量部门检定等。有的单位仪器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对仪器设备没有建档,或虽建档,但资料残缺不全。
2.4 分散保管现在部分基层卫生检验实验室,没有一整套的设备管理系统,仪器设备档案呈现分散保管状态。这与相关规定也是背道而驰的,仪器使用科室希望这样,是为了日常使用时查询方便;档案管理部门因为可以减少部分工作量,乐意如此。但这样做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单位仪器设备的整体情况,也不利于后期的管理利用。
2.5 归档一些不是原件的文件材料 一些卫生检验实验室在进行仪器设备档案检查时出现档案是复印件的情形,包括仪器设备购置合同以及技术协议。这种做法不仅不符合归档要求,也不具有法律的效应,同时也就失去了归档的意义。有以下几点原因会造成这种状况:购置仪器设备时签订的合同,协议份数不足,用复印品代替;购置仪器设备的流程不规范,有时使用传真方式就签订了合同;使用进口设备,由公司的。
3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建议与决策
3.1 构建完善的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制度根据ISO/IEC17025:2005要求[2],制定完善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是发挥仪器设备社会、经济效益、确保仪器设备使用寿命的重要前提,也是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仪器设备档案是各种仪器设备正常使用、维护以及进行技术性能开发的不可缺少的材料,是卫生检验实验室的重要技术储备。仪器设备档案同科技、人事、财务等诸类档案一样至关重要,同时也是仪器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3]。适应卫生检验实验室的仪器、档案管理一般采取单位及科室两级管理网络的特点,建立并不断完善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及使用责任人制度,相互配合,各司其责,努力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3.2 加强仪器设备管理和使用人员的素质教育、业务培训人是管理工作中的决定因素,有计划的对全体检测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科研思维能力训练,引导他们重视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功能开发、文件记录及档案收集,不断提高全体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确保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正确操作,并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
3.3 建立仪器设备、档案管理的程序,明确职责,规范管理仪器设备、档案管理的好坏可以直接评价一个检测实验室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所以必须从仪器的购置、验收、使用、维护、维修、报废、建档等每个环节实施有效的程序化管理。不同的环节,不同人员分工不相同,责任也不同,应明确各自的管辖范围及应承担的责任。购置立项时,资产部门应负责收集本阶段的文档,如购买请示等;招标采购时,采购部门应负责收集整理仪器设备的招投标书,签订的合同协议,特别注意要求合同必须都是原件,而且份数必须充足;开箱时,科室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必须参加验收并收集此阶段生成的档案;使用过程中,资产管理部门应协调相关的科室人员,及时整理归档培训、使用、养护、维修生成的文件材料;单位档案室管理人员要以积极、主动、周到的服务做到有求必应,忠于职守,做到档案资料即客观完整,又方便查阅和利用,充分发挥档案的功能。
总之,卫生检验实验室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必须认真负责,严格把关,相互配合。为了维持仪器设备的计量特征,保证在分析工作中正常运行,应按照CNAS-CL01:2006认可准则和实验室资质认定准则的要求,规范仪器设备、档案管理,使各项管理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结合自身特点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建档方法与理论,保证本单位所有仪器设备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保证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客户和社会提供可信的数据和满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罗建波、刘礼平.公共卫生实验室质量技术与安全[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354-356.
关键词:人事档案管理 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a)-0185-01
人事档案是个人经历、学历、技术职称、社会关系、奖惩等情况的客观记录,可为单位求才、个人求职提供大量丰富、动态、真实有效的原始资料。加强卫生监督机构人事档案管理,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
1 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人事档案管理的意识不到位
领导一般认为人事档案工作就是保管的事务性工作,只要不丢失不泄密,能应付外调、查档就行。领导的管理意识不到位,存在等待观望现象,对出台的政策规定执行不力,解决问题不及时,管理墨守成规,使人事档案管理事业发展缓慢。
1.2 人事档案管理机制不健全
领导档案意识淡薄,对新时期的人事档案管理认识模糊,重视不够,造成了管理机制不健全。对归档范围内的材料不能及时上交,甚至根本就不交,严重影响了档案材料的收集,人才引进和输出不规范,认为只要是档案,不管材料是否齐全拿回来就行,造成人事档案管理混乱。
1.3 人事档案内容不齐全
由于没有健全的归档收集工作制度,管理人员不能及时完成档案收集工作,较为被动。主要表现在:(1)重复填写的内容较多,如出生年月、参加工作时间、文化程度等材料在内容和形式上是雷同的。(2)反映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的材料较少,个人档案以履历表、职务变动、工资变动为主。从这些档案材料中不能全面反映其个人能力、业绩、继续教育、学术成果等情况。(3)在考核性、鉴定性的材料中,程式化定性描述较多,而反映个性或定量的材料较少。
1.4 人事档案管理方式不科学
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普遍采用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不断提高计算机信息水平没有充分利用,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先进技术手段,不能广泛运用计算机技术,造成人事档案管理效率较低,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1.5 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在卫生监督机构主要重视卫生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继续教育,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不能纳入计划和要求,随意安排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政治素质不高,法律法规观念淡薄,责任心不强,缺乏行业道德精神,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少,对业务不精通;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档案知识培训,其管理水平停留在经验上,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落后,缺乏创新和活力,人事档案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
2 人事档案管理的对策
针对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推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向前发展[1]。
2.1 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一是认真贯彻执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关于人才管理的法律法规文件,提高对人事档案管理的认识,明确人事档案管理是政府的一项行政职能。二是加强与领导沟通,掌握人事档案管理的业务知识,提高认识,明确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支柱。三是强化卫生监督机构人事部门的职能作用,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四是加强与进入和调出人员的沟通、联系,征求当事人档案保管意见,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2.2 建立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档案
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是保证规范管理档案的有力措施。要建立健全从收集、归档、日常保管、借阅和利用等一系列过程的档案管理制度,保证管理过程的规范化;其次,为了避免档案的丢失、改动,必须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在材料的转入、转出和接收以及档案的查阅、借阅等环节均应登记造册,方便利用,准确提供相关档案信息,避免档案泄密、涂改等现象的发生。对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保证档案管理规范有序,真正发挥人事档案应有的作用。
2.3 提高质量,提高档案开发利用率
收集人事档案材料是人事档案工作的基础。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需要入档的材料不断增多,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人事档案管理部门应主动与材料形成部门联系,掌握材料形成规律,做好平时经常性的收集归档工作。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必须积极、主动、细心,做到手勤、嘴勤、腿勤,对收集到的档案材料,从手续是否完备,表述是否准确、精练,观点是否明确方面进行认真细致的鉴别,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及时退回,限期纠正再归档;对不属归档范围的材料及时退给有关科室,做到不散失、不积压。管理人员必须及时收集、认真整理、细致鉴别与人事档案有关的材料,做到取之有据。材料不符合归档要求的,要及时处理,手续不全的材料要退回材料形成部门进行补办,保证获得的材料齐全完整、手续完全,确保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2.4 科学管理,提高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
人事档案是人才信息资源库,必须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进行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延长人事档案寿命的,重要的是合理利用其中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所以档案管理部门要运用计算机辅助管理人事档案,利用现代设备和技术,将档案资料整理输入计算机,将其转变成数据资料,实现人事档案纸质与数据格式并存。同时要创新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不属于保密范围的档案信息资源实行有效社会共享,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人才档案信息服务。这有利于利用者随时查询,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了档案利用效率。
2.5 提高素质,更新档案管理的服务理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卫生监督机构人事档案工作者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只有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时,必须在思想上明确认识,要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单一保管转移到服务及利用上来。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要以提供利用、服务为根本目的。人事档案的任何环节,都必须服务于利用,只有明确这个宗旨,才会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因此,人事档案工作人员要加强时事政治和法律法规学习,提高政治思想素质;进行文化业务知识培训,强化行业道德教育,参加工作技能训练,全面提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二是要求实行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知识化、专业化、现代化、年轻化。三是在人事档案管理中树立起一支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善于吃苦耐劳的坚强管理队伍,为人事档案管理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综上所述,要不断增强卫生监督机构人事档案管理的意识,不断强化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单位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人力资源作用的发挥更有重要意义,必将有力地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