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加工贸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范文第1篇

加工贸易给越南带来了外汇收入,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还带动其纺织业的发展。1993年,越南纺织品出口仅2.8亿美元,1996年增至11亿美元;1993年鞋类出口6800万美元,而1996年达5亿多美元。加工贸易产值已占越纺织服装业及制鞋业总产值的80%以上。

越南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是来料加工,进料加工较少。因为在加工贸易中所得工缴费比例小,效益不高,越南有些媒介呼吁加大对纺织业的投资力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自己生产原辅料和出口产品。

加工贸易的有关政策

1、鼓励政策。越南对加工贸易实行免征进出口税的优惠政策,具体情况是:对来料、来样加工项下的原材料、辅料进口,免征进口税,所产产品免征出口税;对进料加工项下的原辅料进口,免征进口税,但对90天未用完进口原辅料的企业,罚款进口原辅料货值0.2%延误税或暂交进口税,在产品全部出口时再予退还。

2、享有进出口经营权是企业从事加工贸易业务的前提。加工贸易从原辅料进口到产品出口都要受海关的检查、监督和管理并根据规定缴纳海关手续费。

承接加工出口的企业须与外国货主签订加工合同,并呈送越南贸易部或各地区的进出口办公室审批。加工合同及合同附件须列明:加工要求、产品式样和规格、原辅料的损耗量、原辅料的提供方式、机器设备的担保方式、交货方式、加工费支付方式及加工合同附件的执行时间。

3、海关手续的办理。企业凭经过越南贸易部或各地区进出口办公室批准的合同办理海关手续。为便于管理,加工贸易的原料进口、产品出口的海关手续除根据现行商品进出口海关手续程序办理外,还要开列加工合同跟踪管理备忘录。

4、处罚办法。如果加工企业以加工贸易名义走私进口“飞料”,将被处以500万到1000万越盾的罚款并没收全部所得;情节严重的,将处以最高为1亿越盾的罚款,并暂停进出口许可一年。

来料加工的管理办法

1、加工出口所需原辅料可以全数由外商提供,也可部分由外商提供,不足部分在越南市场上采购,但须根据规定缴纳出口税。

除特殊情况(如加工金、银等)外,海关须取留原辅料的样品,以便同加工合同规定的出口产品核对是否相符。对于服装纺织品等,海关可以检查、核对单位产品原辅料的消耗量。

2、加工产品的出口。加工产品在出口时,须向海关出示已在海关登记的加工合同或加工合同附件以及加工产品跟踪管理备忘录。

3、加工贸易项下剩余的原辅料及次品的处理办法

・对于剩余的原材料、辅料及次品,可归还给外国货主;或者由海关根据租用方和承接方间的协议,将原辅料转入另一个加工合同,并保证所进口的原辅料数量与实际出口的产品数量相符;或者申请将其在越南市场上出售(如果是配额管理或定向管理的商品须向贸易部申请),但须缴纳进口税;或赠送给慈善机构并由接受单位以书面形式保证其用于慈善活动,海关免征进口环节税;对于无法再利用剩余原辅料及次品,可根据有关规定予以销毁。

・如某加工合同的原辅料进口未完时产品出口数量已足,则不许再进口;如进口,则须再出口相应数量的产品。

加工原辅料不足时,可从国外进口,但须向贸易部申请;也可以申请使用另一加工合同项下的原辅料来替代进口;或经海关准许在越南市场上采购,但须缴纳相应的税。

・加工合同的核销。加工合同(或加工合同附件)执行完毕后,加工企业要同海关就加工原辅料的进口数量、产品出口数量以及原辅料、加工产品的损坏、余缺数进行总结算。

4、关于来料加工的暂进机器设备的处理办法

根据加工合同的规定,外国货主提供的用于出口加工的机器设备在进口时免征进口税。在加工合同执行完毕后,所进口的机器设备须复出口。如在越南市场上转让或出售须征得越贸易部的同意,并做质量鉴定,缴纳进口税。

关于进料加工的管理办法

在进料加工业务中,越南企业进口原辅料并出口用这些原辅料生产出来的产品。这种业务形式分为两个合同,即原辅料进口合同和产品出口合同。

加工贸易范文第2篇

加工贸易,通常是指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贸易方式,即从国外进口原材料或零部件,在国内进行加工装配,产成品出口到国际市场。我国发展加工贸易无论从外部条件还是从内部发展需要来看,都有其深刻的必然性。

从外部条件上看,国际间生产要素的差异,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在各国表现的差异,为我国发展加工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协作,为我国发展加工贸易提供了时代背景;跨国公司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推行全球战略而尽力寻找低成本的生产区位,为我国发展加工贸易提供了操作空间。中国应当顺应这一潮流,接受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并成为重要的世界出口加工基地。

从内部发展需要上看,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仍集中在土地,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原材料以及具有一定基础的、门类较齐全的工业部门等。通过发展加工贸易,能够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尽快地参与到国际分工行列中去,加快这些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同时,加入WTO之后,逐步实现的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也会使我国的加工贸易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工贸易在我国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倘若不顾我国国情,强行排斥加工贸易的发展,只会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目前,加工贸易出口已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0%左右。在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外商投资企业84%的出口采用加工贸易方式,占全部加工贸易出口的2/3。加工贸易增加的就业人数达到3000多万人。加工贸易为沿海地区制造业创造了1/4的销售市场。

因此,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综合考虑我国国情,今后我国加工贸易仍将获得进一步发展,加工贸易在我国必将长期存在。

影响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

1.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贸易模式使加工贸易缺乏增长潜力。

我国的加工贸易仍处于传统发展阶段,发展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出口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即使是高技术产业加工贸易,也主要集中在高技术产品生产环节中的劳动密集型部分。当前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加工贸易。这必然会造成与我国争夺加工贸易项目的竞争局面,而且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更为廉价,所以,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加工贸易模式将日益受到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当前,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我国加工贸易主要部分处于简单加工和组装型的发展阶段,缺乏承接国外某些高技术生产环节加工项目的能力,这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

2.有的经营格局不利于调整加工贸易结构和提高加工贸易能力。

加工贸易是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但在加工贸易特别是来料加工中,外商投资企业完全掌握市场和销售渠道,严格控制关键技术,把技术产品的开发能力大多留在境外,而中方只参与简单的加工装配环节。还有些外商投资企业甚至将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我国生产,给我国的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此外,加工贸易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造成了我国原有的大工业基础和技术基础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影响整个加工贸易加工能力的提高。

3.有的加工贸易区域布局有碍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且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但是东南沿海地区正面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不利影响。而且东南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中劳动密集型所占比例过大,严重影响了东南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结构调整以及承接国外转移的高技术加工项目的能力,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加工贸易层次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

4.材料质量及相关工业水平低下削弱了我国加工贸易对外资的吸引力。

一些外资企业在尝试将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我国,以降低生产成本,但是至今加工贸易的本地采购比例仍很低,因为我国原材料及相关工业发展滞后,国内有关企业在零部件生产成本、质量稳定性和供货周期等方面不能满足外商的要求。因此,外资企业在我国开展加工贸易项目主要是受廉价劳动力和优惠政策的吸引,如果取消给予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将必然引起外资流入的减少,影响我国加工贸易的持续发展。

我国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只有把加工贸易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确保加工贸易健康稳步地发展。为此,重点应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改善出口商品结构。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必将大大加速我国产业结构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改善出口商品结构,避免加工贸易出现"贫困化增长"。由于我国城乡劳动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业仍将继续存在。因此,在继续发展现有加工贸易的同时,有必要选择开放式发展模式,大幅度降低以信息技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关税,参加WTO信息技术产品协议,同时借鉴国外科技工业园的经验,将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办成规范的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区,从而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突破产生强大的示范效应。

2.以中间投入品本地化为链接,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本地化,对外商来说可以降低采购成本,对我国来说可以带动上游工业品的生产和出口,延长产业链,提高加工深度,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本地化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目前外商反映的信息、政策、运输问题以及国内企业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和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国产中间投入品进入加工贸易市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调整有关的产业政策。我国基础产业(包括机械、电子、化工等行业)的基础材料、元器件等生产发展滞后是一个长期未得到解决的问题,而价格、投资、税收等政策几乎都是向下游最终产品倾斜。如果不从根本上扭转对中间投入品的"歧视政策",就难以实现对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进口替代。因此,有关部门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吸引外商投资于零部件制造业,由核心企业的进入带动其配套企业的进入,另一方面要尽力推动新产品的自主开发和创新。我国加工贸易生产结构的优化,最终取决于创新产品的开发,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运用。

3.建立出口加工区,对加工贸易进行集中监管。

通过设立出口加工区,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向出口加工区转移,并对在出口加工区内经营的企业进出口产品予以保税,开放加工贸易的产品范围,吸引大量外资,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为加工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发展趋缓,技术含量高的加工贸易具备了发展的条件。而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在中西部地区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在东南沿海地区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加工区,在中西部地区要设立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区,承接由东南沿海转移过来的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

加工贸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加工贸易;附加值过低;溢出效益递减;外部依赖;外商依赖

一、中国加工贸易与附加值过低问题

中国当前的加工贸易的确存在附加值过低的问题,对于“两高一低”的产业,高污染、高能耗,并且资源主要用的是国内资源的应该予以升级或者摒弃。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加工贸易所用的资源并不都是国内的。事实上认为“中国加工贸易附加值过低,故应摒弃”的说法忽视了中国当前参与的是加工贸易产业链的中后期生产工序的事实,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加工贸易是集中在“微笑曲线”的中后端,“两头在外”的局面可以帮助加工贸易通过进出口来平衡两高的产业。而对于国内自有的资源量威胁较小,所以说可以接受。

二、中国加工贸易与对溢出效益递减问题

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加工贸易溢出效益,例如产业升级和带动作用正在下降,所以加工贸易的意义已经大不如从前,甚至可以抛弃。事实上,上游产业的指导与拉动带动下游企业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的出口产品中主要的是加工产品而不是自主产品,另外这些技术的引入恰恰确实带动了下游产业的发展,这使得抛弃之说违背了事实根据。而且中国企业在进行加工贸易的同时往往可以免费学到技术,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机会。

三、中国加工贸易与所造成的外部依赖问题

一些夕阳产业往往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如果说放弃加工贸易,就相当于抛弃中国的比较优势,做中国不擅长的,容易变成没有发展前景的。而且这种放弃和重新选择往往陷入与西洋产业的竞争,因为他不是通过内生的因素而是通过外部的资金投入增加的,不是长远之计。因此,选择传统优势项目,选择加工贸易是符合中国的资源禀赋的。另外,通过与西方的交往,可以实现原始的技术积累,实现从低端到高端的发展,保证现有的就业,因此是可持续的。

四、中国加工贸易与对外商严重依赖问题

外部经济波动会打击中国的产业链。中国的经济基本事实是大量的外资存在使得中国的经济脆弱性很明显,但这并不是否定中国加工贸易的理由。依靠外部资源发展自我经济是许多发达国家走上强国的道路,是可借鉴的途径。因此外商依赖并不是问题,问题是外商依赖的度,事实上一定程度的外商依赖是可以迫使中国企业在外部的成本依赖下寻找新的解决渠道。成本压力下,或是寻找替代能源,或是进行技术创新。这对于企业或是社会都是大有裨益的。中国的外商依赖尚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

五、中国加工贸易与外商企业严重依赖问题

中国的加工贸易外商企业存在比较严重的依赖问题。因为中国加工贸易的主题是外资企业,而外资企业在某些环节上的确具有比较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优势。这种依赖与中国国内企业的结构有关,它的类型要么是国有企业,要么是民营企业,后者是资本家的企业,所从事的经营管理的目的是逐利的,也就是说不管通过何种手段只要能获利。但在市场中能够生存的确是企业家的企业,它是一种同时具备三项职能的人格化装置:承担经营风险、从事经营活动、获得经营收益。企业家追逐的不仅是利润,还有一种社会责任的承担。因此他们所造成的问题几乎是微小的。

六、中国加工贸易与拉美化问题

所谓拉美化问题就是本土经济萎缩、社会福利下降等问题。本土的经济萎缩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外部热钱的快进快出,导致本土的经济波动很大,一旦外资撤出,很容易经济萎缩。这其实与严重的外资依赖有关,中国的外资依赖尚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关于福利下降问题不在于加工贸易,而在于采用了进口替代。它采用的是极端的方式,由外来完全依赖到完全内部依赖。用自己的产品替代进口,社会资源严重集中于某些行业,某些领域。导致社会不均。当它们与部门相联手,掌握国家的最主要的领域,必然出现行业腐坏,社会福利下降。所以说拉美化问题重要来源于历史。

七、中国加工贸易与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破坏在前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对于污染的评判就主要取决于国家对环境破坏门槛设立的高低。事实上,即使不进行加工贸易,采用中国的其他形式来进行发展经济还是会破坏环境,况且外国采用的技术不是他们国家最先进的,但即使这样往往还比中国的先进环保,如果纯粹由中国自己的企业来进行,可能污染会更严重。中国的加工贸易主要是“两头在外”的,污染较小。而且中国的环境破坏门槛太高,有点不太合理。不能成为否定加工贸易的理由。

参考文献

[1]孙桂平.《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经济贸易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12)

加工贸易范文第4篇

(一)加工贸易增长迅速,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加工贸易成为我国外贸出口不断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和首要的贸易方式。2003年,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4048亿美元,突破4000亿美元,净增1026亿美元,同比增长34%,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47.6%。加工贸易出口2418.5亿美元,同比增长34.4%,在全国外贸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为55.2%。加工贸易进口1629.4亿美元,增长33.3%,占全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为39.5%。全年加工贸易顺差789.2亿美元,同比增长36.7%,比全国外贸顺差高出533.8亿美元,为保持外贸顺差和国际收支平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在加工贸易的构成中,进料加工的比重不断上升,来料加工的比重逐步下降

2003年,进料加工进出口额为3113.3亿美元,同比增长41.2%,占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76.9%。其中:进料加工出口额为1875.2亿美元,同比增长41.6%,进口额为1238.1亿美元,同比增长40.7%。来料加工出口额为543.3亿美元,同比增长14.5%,进口额为391.3%亿美元,同比增长14.5%。进料加工比重的提高,意味着加工贸易企业自主经营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境外加工贸易作为一种新的加工贸易方式正在得到发展

境外加工贸易是指我国企业以现有设备和技术投资为主,在境外以加工装配的形式,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的国际经贸合作和对外投资方式。作为对外投资的一个组成部分,境外加工贸易是我国企业走出国门的重要方式,对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扩大出口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加工贸易的国家,往往有两种背景,一是国内资源匮乏,二是经济刚刚起步或正处赶超阶段。我国属于第二种情形。

(四)外商投资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外商投资企业仍是加工贸易经营主体,国有企业保持稳定,民营企业增势迅猛。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3220.3亿美元,同比增长40.8%,占全国加工贸易的79.6%,加工贸易出口1902.7亿美元,增长41.4%。国有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631.2亿美元,同比下降0.4%,占全国加工贸易的15.6%,加工贸易出口394.8%亿美元,增长1.5%。民营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196.3亿美元,同比增长96.2%,占全国加工贸易的4.8%,加工贸易出口121亿美元,增长87.9%。截至2004年9月底,中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497556个,合同外资金额10505.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5501.63亿美元。

二、我国未来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对策

(一)实现由传统加工贸易向现代加工贸易的转变

面对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及国际国内环境,实现由传统加工贸易向现代加工贸易的转变已成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我国加工贸易战略目标定位的重点。首先,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为适应未来全球经济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需要,我国应当主动在较低层次产业上扩大互补性贸易分工,在深层次产业上进一步深化产业内部贸易。其次,要实现加工贸易的深加工、精加工,延长加工贸易的加工链条,提高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最后,要结合西部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我国的地区经济布局,把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加工贸易产业向广大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区转移。

(二)境外加工贸易将成为加工贸易的主导

发展加工贸易的国家往往有两种背景,一是国内资源匮乏,二是经济刚刚起步或正处赶超阶段。我国属于第二种情形,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也是一个后劲十足的大国。我国发展加工贸易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赶超发达国家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要谋求的是未来的大国地位,要真正的赶超发达国家,除了重视一般贸易外,还要积极地开展境外加工贸易。

(三)鼓励外资进人上游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力

目前,我国给予低层次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及采用较先进生产技术的加工贸易几乎是同等的政策,这导致了外资倾向投入到简单加工贸易中,有悖于我国利用外资的初衷。因此,应当把利用外资政策和鼓励加工贸易发展政策有效地结合起来。

(四)积极培育企业的自主技术研发能力

融入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我国自身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技术进步。加工贸易的确对我国整体加工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通过加工贸易方式,我们不太可能获得国外高新技术的核心技术。

(五)加强我国境外加工贸易的宏观管理

首先要加强境外加工贸易方面的促进措施。以往在境外加工贸易的政策性保险和非商业风险保障方面,我国仅对一般意义上的出口信用保险给予一定的业务支持。其次要加强金融服务和监管功能,重要的是要将商业银行纳入政府对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商业贷款的审批管理过程,由相关的商业银行部门负责审查项目的风险并进行可行性评估,提高商业银行的积极性,改变普遍存在的“惜贷”现象。

加工贸易范文第5篇

一、前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恰逢经济全球化快速推进的历史时期,得益于我国坚持实施出口导向和积极引进外资的发展战略,政策措施得力,我国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之一。然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还是存在很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挑战。尤其服装加工贸易发展中的问题尤为突出。我国服装加工贸易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成本低、市场进入容易。这是其最大的比较优势,同时也是他进一步发展的致命弱点。我国对外经济巨额顺差下的加工贸易的弊端也越来越突出: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高损耗的特点,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的进程和进步。当前,国际市场外部需求萎缩、经营成本增大、环境资源压力不断增大、市场竞争激烈等多重客观外部环境对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冲击,由此出现的投资过剩和产能过剩,以致经常形成无序竞争,其最终结果是不断地在国际上遭遇反倾销调查、技术贸易壁垒或劳工标准调查等。

二、理论综述

(一)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他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上进一步发展。主要有三:第一,产业间贸易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基础之上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之所以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国,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比较优势。第二,产业内贸易则是建立在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基础上的,即使两国具有同等的技术水平和相同的资本劳动比率,两国同产业的厂商仍将生产异质产品,消费者对外国差异制成品的需求仍将引致产业内贸易,由于对规模经济的追求,贸易双方一般能生产种类有限的产品,然后通过产业内贸易来增进双方的社会福利。第三,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和以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是可以共生并存的。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把源自规模经济的优势称为后天获得的比较优势,而把大l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称为先天获得的比较优势。这就完成了对比较优势理论的扩展。

(二)产业集群理论

在学术理论上,产业集群的研究开创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使经济学家开始更多地关注经济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借鉴经济地理学或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丰富了产业组织的相关理论;同时又成功地把规模经济、外部性、竞争与垄断、产业关联这些经济概念应用到区域研究中。在实际应用上,产业集群的研究对产业内的企业有意识地加强前向关联或后向关联以及提高产业的组织程度很有益处,有助于政府改善和调节。

(三)博弈论

本世纪80年代以来,博弈论成为经济学研究的主流。我国服装加工贸易中存在的博弈复杂多样,但基本形式也不外乎零和博弈、单一交易博弈、重复博弈、合作博弈、胆小鬼博弈、主导者博弈、英雄博弈等几种主要形式。这些博弈形式又可归纳为规范性博弈和自由式博弈两类4。由于自由式博弈重点在于如何在博弈中创造价值,经常需要所有参与者齐心协力经营这场博弈才能增加整体博弈的价值,并使每一个参与者获得较大的报酬。因而我国服装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必须采取自由式博弈的思维,依靠所有参与者的配合,创造双赢的效果。此外,加工贸易双方的决策过程往往是根据目前所掌握的国际服装市场信息、生产厂商信息等进行分析判断,得出下一阶段的决策,这种动态博弈形式常常出现在具有竞合特性的我国服装加工贸易中。

我国服装加工贸易生产厂商要改变处境,除了尽力应对所面对的博弈,更好的方法是改变博弈,使博弈对自己有利,即凭借改变博弈来影响博弈结果。通过改变我国服装加工贸易生产厂商的角色,来影响加工贸易的其他参与者,改变方式有两种:一是主动型,又可分为角色创造、角色入侵、角色扩展三种;二是防御型,主要有角色缩减、角色改变、角色结合海外。

Gereffi和Tony Tam(1998)以服装业为例,指出角色创造在服装产业升级途径中两种:一是全力发展一个市场设计为导向的全球品牌公司,这种公司本身并不需要生产服装,而是将所有产品外包给其他服饰制造者;二是在国际市场上创建自己的营销渠道,并且在自己的渠道里专卖自己生产的品牌服装产品。

角色入侵是指我国服装加工贸易运作模式改变,如从原有的制造型加工贸易拓展为以设计或营销为主的服务型加工贸易,乃至OBM,如国际服装界上异军突起的SPA品牌营销,从而改变我国服装加工贸易的竞争格局。

防御型中角色缩减是指我国服装加工贸易生产厂商缩小成为专业加工特定服饰的角色。角色改变是因为我国与欧美等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加剧,加工贸易未来不确定因素增加,导致国外订单开始转向亚洲、东欧和美洲地区。由于我国加工贸易生产厂商积累了加工生产方面的经验,可以专注在设计、面辅料采购、品质控制、库存控制、财务监督以及生产管理等,所以Gereffi和Tony Tam(1998)认为升级就是服装产业转型朝向更具利润的设计与管理方向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