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设计研讨

艺术设计研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设计研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设计研讨

艺术设计研讨范文第1篇

艺术之所以成为公认的人类劳动的一个合理组成部分,正是由于艺术家能够通过激发一种清晰、连贯地反应艺术家的思想目的的想象力,用声音、绘画、语言、物体结构或设计等特定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任何艺术都不需要以一种简单的关系来顺应我们所感知的客观存在,也就是说艺术的表达是可以天马行空自由驰骋的。同样的春天,在画家看来是多彩的,在诗人眼里或许是朝气,在设计师的心里或许是动韵……然而科学是绝对不会用直觉来定义客观存在的,就算是再有想象力的科技创新,最多是初期的想象和直觉,真正的实现还需要不断的逻辑求证和理性思考。感知在整个科学技术范畴里所占的比重虽很小的,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大多数的科技发明都是人们一瞬间的灵感,或者说是由幻想而引发的。无论是电力技术、石油化工技术还是互联网、数字媒体技术皆因如此。但是,是否逻辑科学和艺术设计是绝对对立与矛盾的呢?事实上,早在文艺复兴以前,科技与艺术在观念上基本是一体的。那时人们对自然、社会、艺术、认识多停留在和谐、均衡、比例等感性认识上,科学与艺术在真、善、美的原则下是融入一体的。科学与艺术在目的、手段和思维方式上有着相似的部分,他们实际所采用的工作方法比他们实际所承认的有着更多的相同之处。

二、艺术设计与科学的联动

关于科学与艺术,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在主编的大型画册《科学与艺术》中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所包括的范围较大,有音乐、绘画、诗歌……艺术设计集合了现代科技与视觉艺术,是现代社会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一种表达形式。从艺术设计作品中我们能看到艺术与科技更密切的沟通与交流。

1.艺术设计与科学有着共同的研究规律

首先,科学知识需要通过一种形式或逻辑结构,使之可以被传播、交流、接受、认知、取舍,使之变成一种可以普遍交流的东西,以便所有的人能够依据公认的统一尺度,决定对它的取舍;而艺术设计同样也需要类似的传播方式。其次,科学内容在概念意义上的物体和我们在感官上实际接触到的物体不一样;而艺术设计作品所反映的现实也与自然状态的现实不一样。一件设计作品应当有它自己的独特的表现形式,不应当只是我们在自然界里所看到和触摸到的事物的翻版。但那种翻版可以随时提醒我们意识到,最初的表现想象或幻想的艺术设计。艺术设计的本质不仅仅是设计师们自我表现,更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而是一种长期的交流。就算是很多年前的艺术设计,都能与承袭了这种设计风格的其它当代作品或设计师之间进行交流或是协作。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波普之风、流线设计与今天的街头流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作品甚至就是那个年代的翻版。从今天的服饰流行来说,基本以三十年为一个阶段进行反复循环,这正是设计精神的继承者与前人进行的对话与合作。就此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纯艺术还是设计艺术,他们的精神与思想会因为某件作品或是风格而流传,而这种精神的继承者们与其精神一起组成共同的家园,形成一种真诚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自从有了人类精神启蒙以来就已经存在了。而科学的发展及其研究规律与艺术设计有着相同的境地,人类现实的科学研究正是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而逐步发展出来的。通过正规的手段传播思想,很容易使人们联想起形成现代科学本质的过程。设计是以形体或是结构的形式或方法进行交流,而科学是以理论、公式进行交流的。为了证实某个科学原理,按计划进行同样的科学实验,不断地得出近似正确的结论,直到完全被证明而成为真理。科学真理在某种连贯性思想中发挥实际作用并接受普遍的检验,从而证实它们的合法合理性。这种证实与被证实,继承与被继承的关系与设计艺术的研究与发展规律是相同的。

2.科学改变了艺术设计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科学与艺术的新综合体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尖端科学和高科技不不仅改变了自然,也改变了人的自身。艺术设计对科学的引进,科学促进艺术设计的变革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客观存在。科学的进步对艺术设计有着巨大的影响,可以说科技的进步与创造成就了当代艺术设计。事实上,“设计”这个词早在工业革命以前是不存在的,在封建王朝的统制下,社会普遍的审美观点都是跟随着统制阶级的喜好自上而下来的。也就是说,皇帝的喜好决定了人民的审美,在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过去,社会普遍审美需求的源头并不来自于劳苦大众。当科学技术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力后期,“设计”才从幕后高端走向广大民众。大机器生产促进了“设计”行业的发展,普通民众积极的参与设计使社会审美有了更丰富的层次。到二十世纪后,各种科学创新发明,使艺术设计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无论是外观、结构,还是视觉、触觉与之前相比较都有巨大的不同。从新材料的发明来说,塑料、合金、异形纸张、化学纤维是当代设计最常见的,从而我们有了一次成形的廉价日用品,舒适贴身的弹力服饰,轻便精巧的小家电,高云耸天的现代建筑。从新技术来说,如纳米科技、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光电技术是当代艺术设计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新产品、新影像无不与之有着密切的关联。现代设计艺术因为有着科学技术的支持正在走向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新天地。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的日渐更新创造,就没有当代艺术设计的新风貌。在这里,科学与艺术是完美的结合,是绝对不矛盾的综合体,正视科学与艺术之间的思维与表达形式上的差别以及他们之间的相同关联,是艺术设计未来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

3.艺术设计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尽管“科学”这个词就像许多其它不经意使用的词一样,包罗万象,没有确切的范围。但如果它表示的是一个方法,那么它的性质是精确的,内容是世界性的。科学不会老化也不会被代替,它是世界性的语言,正因如此,科学技术更具有普遍性。在人们的眼中,科学与艺术设计是根本不能融合的两类学科,因此这种普遍性的艺术表象往往被大家忽略。事实上艺术设计在科学领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并具有显著的形式感。艺术与科学结合完美的作品中,达芬奇的素描手稿无疑是最好的。他创作的艺术作品不纯粹是他事先深思熟虑构思的产物,而是他对事物产生的即兴反应产物。他的大多数素描作品都如同科学笔记一样,思维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用敏锐的观察力记录自然客观存在。比如他的几何图解表上面有一些未完成的人面像,在数学计算中,还有一幅众所周知的、精致的“勒达”素描像,在一张建筑设计图纸上,有一束花叶并茂的紫罗兰。

在现代社会,艺术设计在科学技术中的运用范围更加多样化,如集高科技一身的高速铁路列车车厢的设计,为减小风动阻力而设计成流线型的样子,这种流线型的形式感正是工业设计里外形设计的经典。家居电器的外观设计既要符合科技的合理性,更要符合人们的普遍审美观点。因此艺术设计在科学技术面前会自然减小其艺术的张扬,增加理性的部分以配合科技的发展。我们在看待艺术设计与科技之间的关系时,不能单独把其中的一个分开来看,设计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艺术设计研讨范文第2篇

在创作中产生影响。对现代建筑玻璃设计影响至深的可能应归属于公共艺术概念在建筑玻璃艺术创作中的体现与延伸。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公共空间的载体,其呈现出人们对居住性、人文性的需求。因此,针对具体建筑空间进行个性化的镶嵌玻璃设计代替了原有的固定题材套用格式,设计师的主体创造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它呈现出的是建筑、玻璃、艺术家三者之间的对话关系,它们的关联性不仅仅体现在空间、色彩、结构与光线的环境上,更是存在于独特而富有内涵的特定的人文情节中。上述这些具体的存在以及被创新的艺术符号已经证明了镶嵌玻璃艺术正在走向崭新的、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

二、艺术设计的运作

(一)现代镶嵌玻璃艺术的设计思想

现代设计语境及当代建筑形式,需求要不断孕育设计艺术的新思维、新构想、新实践,单一的技法手段与传统的设计样式已经远远不能跟进时代的步伐。事实上,设计艺术的审美准则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这些变化甚至往往是颠覆性的。那么,在新型的审美观念审美境界之下,现代建筑中出色的镶嵌玻璃设计应具备怎样的个性形态与语言特征呢?主要的应该有以下三点:1.关照建筑与文化环境的紧密性和一致性。建筑作为镶嵌玻璃的承载对象,其本体的建筑语言与建筑结构必然成为艺术家进行镶嵌玻璃创作时必要的考察条件,玻璃艺术家往往需要与建筑师进行紧密的沟通,深入了解该建筑的结构特征、空间分割、功能区块,然后进行针对性设计,利用光线与色彩对建筑空间进行全新的规划及塑造。在考察建筑本体的设计结构与空间关系的同时,建筑所存在的历史文化环境同样是镶嵌玻璃艺术设计需考虑到的重要的环境元素,创作的主题与内涵必须符合建筑主体的文化氛围,优秀的建筑镶嵌作品往往凸显建筑的文化价值。2.维护镶嵌语言与创作风格的继承性和独特性。尽管现代平板玻璃工业的制造手段已经获得了突破性的革命,艺术家已经不用在无法获得大面积的整块平面玻璃的基础上使用镶嵌条或者泥灰来架构整块的平面玻璃壁画,然而,传统镶嵌玻璃技法准则却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不同肌理与色调的玻璃,在镶嵌条的衔接下变得条理而有序,镶嵌语言已经变成一种“分割”与“线条”的美学,“流动的韵律”成为镶嵌玻璃艺术区别于其它艺术门类的重要标志之一。镶嵌玻璃艺术独特的表现力是基于镶嵌玻璃艺术本身沉淀的独特语言来定义与区分的,无论工艺、材料还是科技的手法,都需要秉承镶嵌玻璃创作的核心特征,以此不断的丰富与拓展镶嵌玻璃艺术表现。当代镶嵌玻璃艺术创作非常重视艺术家独特的创作思维,艺术家的个性体现在镶嵌玻璃艺术品中,只有具备独特的个性,镶嵌作品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艺术家开始主宰玻璃艺术创作的风格,获得创作的主导权,这是现代镶嵌玻璃艺术创造性的想象力与张扬的个性不断补充与发展的结果,交融的文化与丰富思想展示出的镶嵌玻璃的核心魅力。3.把握安装结构与心灵层次的科学性和感知性。好的设计图纸未必能在现实建筑工程中得以实施,能否将镶嵌玻璃草图变成现实的建筑玻璃艺术作品,这不仅仅体现艺术家自身创作经验和把控能力,更需要对镶嵌玻璃的分割与承重结构进行精密、科学的演算,在重视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展示玻璃镶嵌艺术的魅力。玻璃通过光线营造不同的美学空间,这样的空间通过人的视觉来感知,视觉感知迅速转换为心理感受,使镶嵌玻璃艺术营造的空间不仅仅是室内或者室外的实体空间形态,更是潜在的心理空间,因为心理接受程度代表了观者的内心情感与接受程度,是艺术家与观者思维的最有效的沟通。

(二)现代镶嵌玻璃艺术设计的运作进程

基于上述现代镶嵌玻璃艺术的美学要求,设计与创作的全过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连贯性的、在公共艺术意识形态指导下的镶嵌玻璃艺术创作行为,这个连续的创作过程将依次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1.进行场景选择与实地考察。进行镶嵌玻璃艺术创作之前,必须有一个实体(或虚拟)的建筑空间场景以展开玻璃艺术设计,这样的建筑场景或者公共空间一般由委托方提供。当然,也有由艺术家自主选择进行的自由艺术创作。艺术家针对备选的建筑场景进行全面、深入测算、调研、考察,是现代镶嵌玻璃艺术进入公共艺术形态思维并引导多元创作方向的重要途径。对于“环境”的理解,不能单纯认识为建筑本身客体的结构环境与结构特征,这仅仅是考察的一个方向,相关建筑的设计风格及所处环境的历史人文特征也是考察的重点目标所在。设计主题与环境变得冲突与纷繁,使设计呈现出多样的选择,艺术家在众多的信息中不断筛选,努力呈现与建筑主体文化相符合的逻辑魅力,并使个人风格得到最大的凸显。2.提交文本报告与草图方案。文本报告是基于“场景考察”汇总和研究之后的详细的文本文件,除去照片、尺寸、平面图纸、案例说明这些基本的文本框架外,重在透析设计灵感在本体建筑的文化语境下的适应性,以充分的说服力确立基础的设计概念与设计方向。艺术家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全新的设计概念后,不断完善设计概念,形成初步的方案样稿,这是在建筑场所考察与论证阶段结束后第一次呈现初步的、完整的、直观的设计图纸。3.完善研讨辩论与方案确定。论证与研讨的过程,实际在每个设计阶段都在进行,这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自我的反思与完善,是设计师团队的论讨与协作,也是需求方与设计方之间的调和与衔接。好的方案,往往是在不断否定的论证中得到充分发展与完善的。在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为适合的方案,提出完善意见,完成最终图纸,精确完成等比例缩小的样品制作,以图纸和样品为依据,进行工程施工与放大。4.完善工程施工与社会反馈。对整个建筑镶嵌玻璃制作工程进行报价,完成施工图纸(制作与安装),签订工程合约,在大型的建筑玻璃工程施工阶段,艺术家扮演监理的角色,控制作品的整体风貌与细节处理,并在制作期间拍摄样片,用以留存及宣传。艺术家本身需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时代使命感,公共艺术意识形态的创作语境更是要求艺术家在参与大型公共艺术作品中有效收集大众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与反馈,这是最为直接的了解艺术创作作品的社会接受度与体验度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艺术家不断完善自我、突破创新的最为实际方式。艺术家准确了解自身创作作品在社会中的公众效应,将对艺术家解剖自我艺术本身有了可靠的现实依据。

三、艺术设计的创新

(一)镶嵌玻璃艺术设计在建筑空间的拓展

无论建筑空间中镶嵌玻璃的形式与应用怎么突破,作为建筑及公共空间的艺术表现形态,它始终应遵循公共性与个性化的统一;镶嵌语言的传承与拓展;善与美的传递及歌颂。其中镶嵌语言的独特魅力是镶嵌玻璃作为经典的艺术表现手段区别于其它艺术门类而具备的美学存在的价值,镶嵌玻璃的发展必须是发扬其表现的特点、弘扬其表现的优势,将镶嵌文化与审美扎根到当代艺术的创作语境中,将当代镶嵌玻璃应用深入向前推进;设计师或者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承担起社会影响的重任,镶嵌玻璃是与人心灵互动的艺术表达形式,需要把美的色彩、美的形式、美的光线传递到观者的眼睛与心灵世界中。现代镶嵌玻璃设计应用除去最为常见的壁墙与窗户装饰外,其应用的渠道已大大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第一,位于室外空间的地板装饰、广场景观、院台庭池,专业的设计师往往能娴熟的应用玻璃的语言来表述镶嵌艺术的个性与镶嵌装饰的魅力。第二,在室内空间镶嵌玻璃的应用中,利用镶嵌玻璃来分解空间的隔断设计也正从“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相互调和中显示出发展的可能性;吊顶空间设计同样也把玻璃镶嵌表现引入其中,玻璃往往是以悬挂、卯合的方式构成镶嵌装置作品;在立体的底模上拼贴玻璃马赛克,这种富贵、韵动的手段适用于水池、玄厅、门廊的设计主题……镶嵌玻璃正从“功利性的标准格式”朝着基于单纯审美的建筑装饰模块发展,如楼梯界面、楼梯扶手、吊顶灯具、门框台阶,照明艺术这些非功利性的审美设计带给建筑空间中的镶嵌玻璃艺术无与伦比的活力[2]。镶嵌玻璃艺术存在于现代建筑中的核心价值除去它独特的表现魅力外,还在于它能引介光线而对建筑空间加以修饰与改变,它能通过色彩对现实场景进行塑造与完善,它能牵引人们的心灵,唤起人类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歌颂。玻璃镶嵌艺术经历现代艺术形态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众多的“变体”,这些变体多数是积极与进步的,它们代表了艺术观念的突破和实践经验的获得。中国美术学院玻璃工作室是国内少有的以学院派的模式推进现代建筑镶嵌玻璃研究的学术机构,其在专业学术精神的指导下进行了大量的玻璃镶嵌应用工程实践。屹立于该工作室北门的大型玻璃镶嵌壁画“哭泣的马”,是科研组以彩绘的方式进行的建筑镶嵌玻璃创作探索,它臆在打破传统的、指定题材的、单一线性的设计模式,而是以公共艺术的意识形态推进全新的艺术实践,创作“过程”成为成就作品完整度的重要衡量标准,而大众参与性与批判性则成为实现作品构成的主旋律,艺术家将自身与观者共同置于创作场景,从而有效的拉近了建筑与生活的关系,使简单的建筑空间因为玻璃而展示出活力与生趣。另一件实验性的创作陈设于该工作室二楼的马赛克镶嵌作品“窗台上的猫”,其采用胶粘的形式将彩色玻璃固定在透光的平板钢化玻璃上,承载马赛克玻璃的是大型的、透明的钢化玻璃窗,从而摆脱了笨重的、不透光的墙体承载,马赛克在光线下显得透彻夺目,夜景灯光的设计又使玻璃马赛克在白天黑夜都能展现出它稳固的光感效果;玻璃碎片中间的缝隙利用硅胶填合,既继承了镶嵌玻璃的表现形式,又减轻了作品的重量,在玻璃物理结构收缩性方面也得到了完美的处理。全新艺术实践的成功是基于玻璃材料的进步与艺术观念的革新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发扬了玻璃镶嵌的美学优势,创造了新的表现手法,丰富了镶嵌玻璃在建筑空间中的表现力。除此以外,在商场酒店的大堂建筑空间的壁挂装饰与吊顶设计市场项目中,镶嵌玻璃的表现形式也被巧妙的应用。上海绿地万豪酒店的大厅玻璃装饰就是个好的例证,在它不同寻常的以装置的概念进行建筑玻璃艺术推广中,我们可以看出,玻璃镶嵌不再是单一化的平面性表述,它正朝着立体与结构主义的模式进行发展,多维与多媒的发展方式,是镶嵌艺术突破平面、打破单一、走向立体空间的重要革新。

(二)镶嵌玻璃艺术设计在市场空间的开发

艺术设计研讨范文第3篇

和世界各国的设计产业链一样,当代中国艺术设计产业链也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1.上游的艺术设计人才教育与培养产业中国的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教育主要源于中国各高等院校和少量的私立性质的行业培训机构。本世纪初,国家教育部了我国高等院校办学名单,按学校所在地、办学类型、科类等排列,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普通本科院校约700多所;第二部分是普通高职院校约1000多所,包括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短期职业大学和民办高等学校;第三部分是经国家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约200多所;第四部分是经国家审定的分校办学点约100多所(不含军事院校);共计2100多所。其中,设立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已经达到1400多所,艺术设计专业大体有: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动画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展示设计、陶瓷艺术设计、建筑设计等等。每年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数量达到10多万,艺术设计专业目前已经成为继计算机和英语专业后中国的第三大高等院校专业。从数字上看,当代中国的艺术设计人才资源丰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产业兴旺发达,同时也为中下游的艺术设计产业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障与技术支持。

2.中游的艺术设计制作产业当代中国的艺术设计制作公司与企业大部分集中于全国大中型城市,尤其以沿海和少数的几个直辖市最为集中,因为市场与技术是最终的决定因素。但是,上规模、上档次的艺术设计制作企业并不多,几个凤毛麟角也都有外资背景,真正的优秀本土企业少之又少。

3.下游的艺术设计与传播以及各个评估与售后服务产业当代中国艺术设计产业链下游企业一般都是半路出家,大部分是从其他行业或企业转型而来。例如中国的广告大鳄依然是几大国资性质的电视台和报刊。下游企业一般也是集中于大中型城市,但服务网络遍布全国各地,主要依托其他行业销售渠道的售后来实现。

二、当代中国艺术设计产业链的特点

当代中国艺术设计产业链从表面上看,规模庞大,结构完善,市场前景可观,但是,仔细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上下游之间缺少联系与互动由于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独立性特点,各个设计企业一般都注重横向的交流,而忽视了纵向的联系。不少机构和公司,各自为政,注重自身行业的建设,无视相关企业的依存关系。

2.行业结构脆弱、分工简单,不能适应任何来自外界的冲击大部分的行业仍然采用原始的手工加工制作工艺,加工人员学历普遍低下,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知识的观念和能力较弱,更谈不上主动再学习,从而影响行业的再发展。

3.行业提供的服务产品单调,不能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受管理者和艺术设计人才观念落后、陈旧的影响,艺术设计多数行业提供的服务产品还是传统的几个主打产品,决策层不敢投入,设计师创新意识不强,都是造成设计产品不能适应多元化社会需求的关键原因。

4.行业管理水平落后,在设计管理上表现尤其突出国内的艺术设计管理人才大多不是专业的、正规的从业者,他们一般是从设计师或业务员转行而来,缺乏系统的艺术设计管理教育与经验。可喜的是,近年有少数高校开始开设艺术管理专业,培养专门的艺术设计管理人才,首批毕业生在最近一两年也将走上市场。

艺术设计研讨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艺术设计 工作室制项目 教学

论文摘要: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教学是根据艺术设计职业岗位需求,以项目课程为载体,以工作室为途径,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一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本文就“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教学模式的内涵、“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和效果进行了探讨。实施“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有利于更好地培养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新型高职艺术设计人才。

如何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职业工作情境,使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与职业工作过程互渗互融。在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笔者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国家精品课程《旅游纪念品研发与生产》为例,在此就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如何开展“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教学进行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何谓“工作室制”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传统的项目教学模式一般是在学科体系之下学完理论知识之后,为让学生整合并应用所学知识而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即“实践是理论的应用”理念下的应用式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无法使高职学生从中得到更多职业情境的熏陶,从而缺乏职业技术知识,特别是取得隐性知识的生成。

“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模式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聚合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把项目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体,实行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让学生在工作任务的引领下,树立“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理念,在工作过程中自主制定计划,自主开展学习探究活动,独立构建自己的行动知识和行动能力,促进隐性知识的形成。实质上,这种课程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式课程模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得到职业情境的熏陶和工作过程的体验,从而真正主动地掌握就业所必备的技术知识和职业能力。

1.1“工作室制”项目教学的特点

根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点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工作室制”项目教学的特点,体现在将艺术设计专业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岗位活动相结合,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生产实践融为一体,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生产技术项目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技术的训练并借鉴企业的管理和岗位素质要求及工作流程进行课堂管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这种教学模式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促进高职教学与就业的自然衔接,使学生“能力更强、专业更专” 。

1.2“工作室制”项目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元,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重要载体。“工作室制”项目以专业职业技术工作领域所需的能力为目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导向,重构教学内容,建立起职业型、任务化的项目课程体系。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该体系主要由三个阶段和多个项目课程模块构成。

第一阶段为第一学年,主要是基于岗位要求在校内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第二阶段为第二学年,通过项目引进,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学习,围绕工作任务聚焦知识以虚拟项目为载体,使课程内容在与工作任务的动态联系中形成有机整体进行职业素质、工作流程、岗位技能知识学习与岗位技能实训。

第三阶段为第三学年,通过项目自主开发,以真实项目引导,典型产品为载体,任务驱动“工作室制”下的生产性实训,实训指导教师以企业设计师身份参与管理并指导学生,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实际生产过程,定期轮岗,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

项目教学内容虽然分阶段,但是在不同阶段或不同项目教学中,均通过各个不同“工作室制”教学贯穿职业能力培养这一主旨,即融化职业素质养成和关键能力培养(包括符合岗位要求的基础课程),由合而分,由分而合,最终形成一个整体。

2.“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2.1“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首先要主动适应市场对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强化职业工作意识,根据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重构教学目标与内容,开发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的项目课程,探寻职业岗位能力形成的规律,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迁移能力。秉承课程开发原则,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绘画造型教研室经过充分的市场需求调研和与企业专家深入探讨,在艺术设计公共艺术专业中开设了面向公共艺术设计专业岗位群中的工艺品设计师岗位中的特色旅游纪念品设计、礼品设计、陈列展示工艺品设计工作的《旅游纪念品研发与生产》特色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为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培养职业技术型设计人才。课程通过针对性项目训练,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传承传统、民族工艺制作的精髓上,进行工艺、材料、设计的创新,同时进行生产性制作,推进艺术语言与造物技艺的创新和实践,从而填补能画、会设计、会制作、具有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研发型人才的空白,促进湖南旅游纪念品设计向高层面发展及向产业化方向的不断完善。

2.2“工作室制”项目课程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当中,如何结合专业课程教学适时地寻求真实的实践项目、选择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做”合一的目标呢?

我们尝试以《旅游纪念品研发与生产》课程内容进行改革研究。具体在课程内容上以实际项目(如:为张家界或湘西凤凰特色旅游品进行研发)为载体,通过项目工作室(由民间老艺人、教师、设计大师共同组建的项目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将项目的工作流程解构为(资讯收集设计、审核方案画稿、放稿多种材料多种工艺制作生产后期加工产品评估)然后按照教学认知规律重构为若干个项目任务(旅游纪念品市场调研对项目进行设计定位设计元素的提取与设计图表达工艺手段的选取;新工艺的实验与应用样品的制作后期装饰项目学习团队的产品分析报告),按照工作过程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学生通过项目小组完成工作任务来获得与岗位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2.3“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的组织实施

“工作室制”项目教学目标和内容确定后,课程组织的科学性将是课程目标实现的关键。校企共建是实施 “工作室制” 项目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项目来源的有力保障。每个工作室必须有一家或一家以上的企业作为依托。在真实性职业场所或仿真性教学环境里将项目教学任务落到实处。

在以开发旅游纪念品产品设计任务、旅游纪念品设计制作、真实的设计策划和推广任务驱动的项目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建立特色民间艺术工作室,构建“专业教师+大师工作坊+民间老艺人+学生”四位一体任务驱动的“工作室制”项目教学模式。其形式为:学生组建项目学习团队,并制定项目开展计划及任务分工,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完成各项任务,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由指导教师团队(专业教师、大师工作坊大师、民间艺人)根据项目学习团队每一位成员,完成任务过程所体现的能力给予任务考核的基本分值,在根据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最后的成绩评定。在基于“工作室制”项目课程实施中,尝试将湖南传统的民间工艺逐步引进到专业课程中,开展传统民间艺术特别是本地域民间工艺与专业相结合教学研究,并邀请民间老艺人亲临学院实地教学,给学生以最直接的技艺授课,按照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手把手地教,使学生掌握技艺,亲身感受到民间工艺的魅力,并通过文字、照片、录像等手段保留资料,在仿做中传承传统技艺。同时,引入大师工作坊,通过专题讲座给学生以高层次的理论指导和高层次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专业教师则从宏观、整体和系统角度指导学生把握设计制作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国传统积淀中广泛吸收营养,并与现代表现手段相结合,转化成既有传统内涵又有现代设计理念的视觉冲击力很强的艺术作品。

2.4“工作室制”项目课程的考核与评价

项目教学的考核和评价,注重过程与结果相统一。“工作室制”项目教学以能力评价社会化为考核的重要标准,采取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实践教学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种考核形式,重点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3.“工作室制”项目课程实施效果

我们通过对学生实施 “工作室制”项目课程教学普通班与实验班对比发现:实验班学生学会了主动地建构着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地选择,并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整,大大地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那种被动性与依附性。学生通过讨论、质疑、探索,学会了思考、学习和创造。通过营造与实际工作岗位一致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学生在准就业形式的工作室中得到实际的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得到强化。这种举措超越了以往课堂教学模式和常规下企业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学生由“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的转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新的形势下,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只有根据艺术设计岗位工作体系构建教学体系,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课程结构,深化课程改革,并以典型的设计项目为载体,才能逐步形成职业型、开放性、立体化的设计教育格局,才能与时俱进、适应市场变化,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新型高职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必尊,项目教学设计中必须关注的若干问题[J]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guangztr.edu.cn 2008-1-22

艺术设计研讨范文第5篇

关键词:程序设计基础;教学语言;“技术性+艺术性”语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开设的程序设计基础课,如:C、Pascal、C++、Java等程序设计语言,其教学内容往往偏重于计算机编程语言语法的教学,容易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针对的授课对象大多是刚刚高中毕业升入大学的一年级新生,没有任何程序设计的基础,在初学时常常感到吃力。但是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课是理工类各专业必修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更重要的是本课程是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操作系统等课程的前导课程。对计算机专业、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和其他理工类专业来说,学好程序设计基础就意味着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否则,今后的专业学习将举步维艰。

以我校信息学院开设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采用C++程序设计语言讲授)为例,其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

(1) 理论教学使学生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掌握C++语言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2) 实践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在实际编程中灵活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的能力,会动手编程,能够上机编写、编译与调试运行,达到能应用C++语言解决一般编程问题的水平。

人们通常说“实践是理论的回报”,一方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理论教学的成败也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我们往往发现,学生若在理论课堂上颗粒无收,实践课也同样一筹莫展,因为没有前期的理论知识引导,上机作业无从下手,只有玩游戏上网浪费时间。因此,高质高效的理论教学是优质实践教学的前提保障。

教师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我们现有的本科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独唱式”方法来展开教

学的,导致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的掌握。但是理工科的课程基本上都是采用“单一技术性”语言来讲解程序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使得编程设计变得更为抽象更加的“高深莫测”,难以接近实际生活。因此,很多学生学过之后觉得没有兴趣,也不知道怎样用所学的程序设计语言去解决实际问题,进而产生畏惧、茫然和挫败的心理,严重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本文认为教师要提高理论课堂教学的效果,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提高自身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即使是“独唱”也要“唱”的好,要改变“单一技术性”语言,用“技术性+艺术性”语言把枯燥抽象的编程课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程序设计课。

2程序设计基础课堂的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中有多种教学表达手段,语言是其中最基本的一种,它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教学语言艺术与教学效果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学语言的技术性表现在它的科学性,逻辑性方面,而教学语言的情趣性、生活性、思想性则是它艺术性语言的体现。一堂优质出彩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两者的完美结合。

2.1富于情趣性的教学语言,寓教于乐

学生在课堂上是精神抖擞还是无精打采,是兴致勃勃还是垂头丧气,这一现象从侧面就能反映出课堂教学最终将取得的效果。愉快的心情是促进学习进步的重要因素,抑郁的情绪则是阻碍学生发展的一大顽石。

所谓“寓教于乐”,即是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他们始终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可以用游戏、玩笑、故事、活动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乐”只是手段,归根结底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教”,不能为了专门追求欢乐的气氛一味找乐子而忽视了最本质的教学,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因此,课堂上的“乐趣”主要应当关联于教学内容上。教学内容所引申出来的“乐”不论从教学的深度上,或者从知识的广度上都比单纯的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乐子”有更大的影响。

例如,笔者了解到授课班级内的学生几乎人人都有手机,而且热衷于使用手机给家人或朋友发送信息。在讲解循环语句时,又正值国庆长假在即,所以笔者选择了一个可以作为手机祝福短信的例子来阐释while语句的用法,把语法讲解从沉闷转化为轻松,学生很高兴,甚至一些平时不怎么做笔记的学生都马上记录下来了,很快理解了while的用法。

Date today=Oct.1;

while ( today >=Oct.1 && today

{cout

today++;

}

富于情趣性的教学语言,避免了以往呆板拘谨的课堂气氛,教师愉快教学,学生轻松理解,很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2贴近生活性的教学语言,激发兴趣

《论语》中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我们揭示的是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大量的事实表明:同一门课,同一位老师教,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不同的学生其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而且有的时候还会有天壤之别。自身素质的高低固然是一个因素,但问题的症结恐怕更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课程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以前好。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常常会利用课间或课后时间和学生们聊天,交流思想,了解他们的学习或生活情况。通过交谈,笔者知道学生们平时的课业压力比较重,但是在周末或节假日则喜欢轻松轻松,比如逛商场淘宝。获悉这一信息后,笔者有一次便在课堂教学中展示给学生看杭州解百商场当时促销的巨型海报,并简单介绍了商场打折的措施――“看上去减的好多噢,但是到底能享受多少折扣,实惠不实惠,我们一起来算算好吗?”马上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而这个例子正是为即将讲述的多分支选择语句switch做铺垫。接下来,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们分析这个生活事件中各数据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并让学生假设他们自己是这个商场的软件设计师,布置他们思考如何针对此次促销活动,编制出计算客户在某一消费状态下可以享受的折扣与最终付款金额的软件系统。如图1所示。

学生们都怀着极高的兴致完成了switch语句的学习,很准确地定位了每一个case:

switch(cost/400)

case 0 : discount=0 ;break;

case 1 : discount=160 ;break;

case 2 : discount=320 ;break;

case 3 : discount=480 ;break;

case 4 : discount=640 ;break;

case 5 : discount=800 ;break;

default :discount=960 ; break;

而且还用if语句作了对比,饶有兴致地总结出多分支语句的优点。贴近生活逻辑的教学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获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3蕴含思想性的教学语言,教书育人

大学从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看属于专业教育的机构,即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从这一角度来说,教师在高校课堂上的职责就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其实教师完整的工作应该是“教书育人”,既教书,也要育人,这两个方面不能割裂开来,不能只注重“教书”,不注重“育人”。而我们的专业课堂上,特别是像程序设计基础这样的理工科专业课程,由于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关系,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紧,一般来说单独利用课堂上宝贵的时间去进行长篇大论的思政教育是不现实的。

但是,笔者认为可以巧妙地结合授课内容,在讲课过程中自然地流露出所倡导的价值观点,适时灌输给学生一定的思想理念。比如,学生在学习ifCelse语句时,笔者就通过简单的举例:

if (同学们好好珍惜大学时光 = = true)

毕业时的收获 = 成功 + 喜悦;

else { 毕业时沮丧;

毕业时自责;

毕业时追悔莫及;

}

提出了教师的希望,而学生接受起来也心悦诚服,没有抵触心理。

所以在课堂上结合授课内容采取一定的形式,对学生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思想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帮助其正确地认识自己,调整好心态,解开思想疙瘩,一切都水到渠成。

3结束语

从06-07学年的第1学期开始,笔者在06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06信息计算等专业改变了程序设计基础课堂上“单一技术性”的教学语言,采用了”技术性+艺术性”语言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06级学生期中和期末考试的成绩均比05级有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一定程度上说明课堂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还要继续探索,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语言,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强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把教育注入教学当中,从而收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谭浩强. C++程序设计基础[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译. 给教师的建议--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 佟平. 半部论语学做人[M]. 金城出版社,2005.

Research on the Language art in the Programming Teaching

ZHU Ling, FENG Rui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Zhejiang, Hangzhou, 31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