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屋建瓴造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瞠目结舌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chēng mù jié shé,联合式;作谓语、补语;用于书面语.关于成语瞠目结舌有哪些是可以摘抄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瞠目结舌的解析,供大家参考。
一、瞠目结舌成语解释瞠:瞪着眼;结舌:说不出话来。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梨花》:“因耳语其故,公子大骇,入舱隐叩细君,细君结舌瞠目。”
二、瞠目结舌成语近义词目瞪口呆 [ mù dèng kǒu dāi ]
瞪大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哑口无言 [ yǎ kǒu wú yán ]
哑口:像哑巴一样。像哑巴一样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
面面相觑 [ miàn miàn xiāng qù ]
你瞧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互相望着,都不说话。觑(qù)。
张口结舌 [ zhāng kǒu jié shé ]
形容理屈词穷、无言答对,或紧张害怕得说不出话来。
理屈词穷 [ lǐ qū cí qióng ]
(在争论中)理由站不住脚,被驳得没话可说。
三、瞠目结舌成语造句1、生命像彩虹,五彩斑斓,抬起头方能欣赏到这令人瞠目结舌的美丽。
2、魔术师的精彩表演令大家瞠目结舌。
3、我们这儿每天都上演令人瞠目结舌的故事。
4、这空中飞人的特技十分惊险,看得观众瞠目结舌。
5、一声巨响之后,在场的每个人都一副瞠目结舌的样子,弄不清楚刚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6、王荣上课精力不集中,所以老师提问他时,他瞠目结舌,不知所问。
7、让人瞠目结舌会带来购买欲吗?
8、但有个强大的功能能令苹果迷们瞠目结舌。
9、但是德国民众仍然瞠目结舌于他最后行为的明目张胆与玩世不恭。
10、老外对我们的国粹变脸瞠目结舌,大叹中国文化太奇妙。
11、在我方一再追问下,对方理屈词穷,瞠目结舌了,场面十分尴尬。
12、他所干的事让人瞠目结舌。
13、小明上课不专心,因此老师突然提问,让他一时瞠目结舌[瞠目结舌造句],答不上来。
14、那位妇女听说自己的丈夫涉嫌贪污受贿,一时瞠目结舌,不知如何是好。
15、令国人瞠目结舌的高屋建瓴,总喜追求高入云端的外部形象吗,却忽视脚踏实地的务实。
16、听到小明出了车祸,他的父母一下子瞠目结舌,不知如何是好。
17、看到这钟鸣鼎食的盛大场面,每个人都不禁瞠目结舌。
18、不过,有些案件还是令人瞠目结舌。
19、这次转向的速度和范围令人瞠目结舌。
20、小张没有想到女友会突然提出分手问题,瞠目结舌地不知如何回答。
21、把大脑的令人瞠目结舌的复杂性放到一旁不说,仅看录像就不是一件容易差事。
22、父亲的诘问让儿子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23、如果他能在当打之年在最高级别的赛场上打比赛,能打出的数据一定让人瞠目结舌。
24、反过来,令人瞠目结舌的铁矿石价格则对力拓有利。
25、总体上,没有住房者的数目令人瞠目结舌。
26、最让人瞠目结舌的实验是第三个。
27、完美的表演让人瞠目结舌。
28、大结局,瞠目结舌地看完。
29、海天殇这一番话说得众人将信将疑,个个瞠目结舌。
30、众武士瞠目结舌,早已惊得如泥塑木雕,一动不动。
31、眼见傅家庄瞬息之间竟遭惨变,已是瞠目结舌,难得其解。
32、始料未及雨量远超预期让人瞠目结舌。
33、除了施以体刑,他们使用的女巫甄别法更让人瞠目结舌。
34、一群人看的目瞪口结,老板更是瞠目结舌。
35、还有许许多多的奇珍异玩,看的两人瞠目结舌。
36、两边观阵之人,无不瞠目结舌,一时全场无声。
37、但让人感到瞠目结舌的是这位县委书记的弘论。
38、夜无欲瞠目结舌了半天,最后满腹狐疑地对叶半城恶狠狠问道。
12月14日下午,雪后初霁,冬寒料峭。河曲县第二中学四楼会议室里却暖意融融,热情洋溢。这里正在进行河曲县"新语文主题阅读"研修活动。这次活动由河曲县教育局语文教研室精心组织、河曲县第二中学作为东道主现场主持。活动内容包括二中语文教师贾青梅和吕彩枝老师的两节读写联动课、全国著名"新语文主题阅读"首席专家刘俊祥老师的指导点评和讲座。参会对象有县教育局相关领导和河曲二中、实验初中、红星中学、双语初中、开元初中、巡镇初中、楼子营初中的所有校长和语文教师。
研修活动在河曲二中孩子们一片"老师好"的欢呼声中拉开了序幕。贾青梅老师所讲授的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人生理想》读写联动课,组织有方、指导得法、结构紧凑、气氛活跃,在短短的45分钟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贾老师以课文《在山的那边》为范例,无论是朗读指导、理清结构、品味语言,还是探究主旨、美文导读、比较赏析等,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踊跃地动起来,用心思考、争先恐后地表达,或口头或书面,营造出主动学习、相互探究的良好学习氛围,一改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灌输方式,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赢得大家的好评。
尤其是读写联动的探究学习模式,令人耳目一新。贾老师充分利用有关人生理想的单元课外阅读材料,如马云的《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吗?》及其它一些美文美诗,与课文形成鲜明比照,引导学生找出触及自己心灵的语句,说出读后的感悟。在同学们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老师再精心指导和点拨,力求更加得到提高和臻于完善,进而形成共识:要奋斗,要吃苦,要为理想而奋力拼搏!
至此,老师又趁热打铁,要求同学们举例说出自己所熟知的为了理想而奋斗成功的人士,大家激情飞扬,司马迁、爱迪生、海伦q凯勒、霍金、屠呦呦……古今中外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不住地从嘴边冒出来,就显得自然畅快、水到渠成。
而当老师提出要求:"面对重重的山(困难),你是如何做的?请你自拟题目写成一段完整的文字,文体不限。"就成为读写联动"更上一层楼"的新境界了。同学们纷纷拿起笔,写下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再加上师生的共同点评和总结,以及共读汪国真的《山高路远》和布置课后完善课堂写作、推荐阅读《名人传》,就给一节丰富多彩的《人生理想》读写联动课画上了完整的句号。
吕彩枝老师的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读写联动课,同样展示了老师勇于探索、勤于尝试"新语文主题阅读"活动的教学才智和技能。课堂上更为丰富的阅读材料、古今中外更大容量的教学展示内容,给老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语文老师没能广泛涉猎诸多文学作品甚至多学科的知识领域,是很难驾驭课堂的,也是难以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的。
首席专家刘俊祥老师的指导点评和讲座,正是从大语文的角度高屋建瓴地引领我们进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的美好境界。刘专家以《主题阅读背景下学生读写素养的生成》为标题,结合前面两位老师的读写联动课,为我们展示了中国语文教学所面临的大问题和新挑战。他从多方面分析论证,既指出了现行考试制度的不足,也表明了发达国家教学的先进理念;既批评了传统教学观念对学生想象和思维的束缚,又以阅读为大背景,反复强调阅读理解要真正激发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素养;既深刻阐释主题阅读的教学体系,又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既主张阅读和写作的紧密结合,又非常强调注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刘老师强调指出,在主题阅读课堂里,每个学生都是读者,每个学生都是作者。把学生看作读者,课堂才真正属于他们。教师要少些自己的威严和颐指气使,少些条分缕析,少些条条框框,少些为追求心目中的标准答案和围着分数转的功利。教师要把学生视为作者,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我表达的本领,相信每个孩子都会在阅读中不同程度地吸纳作品在构思、选材、谋篇、分段、造句、用词等方面的经验,进而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写出力所能及的习作来。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刘老师在阐述自己的教学新理念的同时,时刻关注着世界语文教育教学的前沿理论,像美国的阅读循环圈理论,给人以全新的感受。与此同时,他也念念不忘中国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方法,"背是硬道理,读是硬指标,写是硬功夫。"而始终围绕的是"新语文主题阅读"的大主题。
一、加强对预习重要性认识,规范批注符号
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预习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读文时笔不离手,随时勾画,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便于督促检查,班级规范预习时的批注符号。预习或导读中的任务,用“①②③…”标注;生字、生词下方加三角号,在书页边缘注音;重要词语,画直线并在其下释义;不能理解的句子旁加“?”或写出问题;自然段前标1、2、3等;大段划分用∥,段意标注在后;自然段中分层用/;优美的句子用曲线标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要内容写在预习笔记上;在预习笔记上建立资料库:如作者档案、背景材料、类文阅读等。
二、预习方法的指导
1.总览单元。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都是以单元做为基本单位的,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各具有特色外,尚有其共同的知识和规律。因此,对整个单元浏览一遍,预先形成一个知识系统,明确单元要点,高屋建瓴,可少走弯路,便于对比和总结。在预习时要指导学生从“单元提示”、“阅读提示”中明确单元、课文学习要求。每单元的“单元提示”,阅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都是编者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设计的本单元教学目标,每课的学习要求,从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提示学习要点。预习第一步就要学生学会从中获取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本课的学习任务。
2.落实各项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力求读畅。在每周一出示的“三清任务”中,就确定本周“读”的课文篇目,同桌互读,互相监督,互相签字。在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就自读,边读边标出各自然段的段号,圈画出字词,积累好词佳句,读完课文给课文后的生字标音。
(2)查工具书,理解字词。指导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书给本课生字括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词意,并词语下标注。学生有许多书却常常被搁置起来,需要教师合理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自我学习。
(3)认真思考,内容概括。此环节要求学生边读边思,并且头脑中必须对所读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并能用简练的语言给与概括。
(4)用心批注,美点追踪。指对文中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评论。自己有什么看法,有什么想法,赞成的或批评的,在课文的空白处评上几句,批上几条,说对说错都不要紧。这是锻炼和提高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刚开始可能写不了一两句话,也可能抓不住关键的地方来评。但不要着急,只要坚持练习,就会逐渐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评论的字数也会逐渐多起来,分析问题的能力自然会相应地提高。例如,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准确,哪个词语用得生动,要仔细揣摩、研究。每位作家在写作时都要字斟句酌,因此我们在预习课文时,对文中的词语千万不要蜻蜓点水,要用心琢磨文中的词语,品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如果换一个词,效果会是怎样。肯下苦功夫琢磨,不仅能提高阅读能力,还对写作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
(5)摘抄积累,集腋成裘。就是把自己认为文中重要的优美的词语、句子或段落抄在预习本上或活页卡上。这是积累语言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坚持摘抄,不但会丰富自己的词汇库,还会增强口头或书面的表达能力。当然摘抄需要时间,需要下功夫,但为了提高能力,花些时间、下些功夫,还是值得的。
(6)敢于质疑,提升能力。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创新思维要从培养质疑问难开始。所以预习时质疑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调动学生质疑兴趣,每文结束后评选质疑问题最有价值者,树立榜样。
3.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预习结果,对学生预习做出一定的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预习情况,促成预习习惯的养成。
(1)课堂上学生预习时,教师在教室内巡视、查看,给予优良评价,对个别学困生予以指导。
(2)第二课时展示课,听写字词,学生交流预习情况,评选预习能手。
(3)培养检测员,以“优”辅“差”。
通过三种检查评价的方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有效预习的注意事项
1.纪律约束。纪律约束使保证预习效果的前提条件,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引导学生有一段安静的自学时间为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供最佳时机,这是提高预习效果的基础。这种做法如同打盖房子打地基,高楼能否倒塌全在于基础是否牢固。
2.引导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豪地展示。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这种自信心随着展示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3.关注学生。作为教师,说关注学生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好的学生,不但关注中上等学生,还要关注中等学生,更要关注后进学生。尤其是长久地关注后进学生,更是难上加难。关注后进学生,不仅仅在课堂上,还在学生的家庭和心灵世界,而且需要持久的坚持精神。一般的人是没有这种耐力的。关注一次容易,关注一段时间也容易,但要关注持久,而且不嫌弃、不放弃,真的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4.根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适合学生的评价标准。由于各个班级学生的学习、纪律情况不同,每节课总的学习目标不一样,因此,我们要研究确定不同的、变化的、动态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标准。评价切忌死板和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乱评价。
5.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对整体学生学习的引导,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寻找问题的答案,或在看书的过程中,自己动脑分析,发现问题、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这两种途径都可以。对个别学生学习的引导,要寻找到影响学习学习的根源在哪里,是不想学习还是不会学习,是懒惰还是时间不够用,是学习方法不对还是设计安排不合理。
6.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时,教师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而且要及时检查,有不达目标不罢休的耐力和韧劲,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学生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可以增强学生求知欲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观察、理解、分析,自己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故陶行知先生曰:“教,是为了不教”。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国家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语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技能,是包含理性的感性实践。在教学中,要使语文知识升华为语感,这中间还存在着一个不断考验、不断训练、不断实践的过程。所以,我觉得为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首先,阅读教学注重整体感知
教育的有关规律表明,阅读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认识的心理活动过程,即浏览语言文字,形成整体印象,然后揣摩文字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最后再回到文字整体上去,获得发展了的整体印象。所以在阅读教学里,首先必须有一个整体感知的过程。切忌从无视文章整体教学目标出发而安排教学程序。相反,让学生直接接触课文,并且是整篇课文,采用不同的方法:或概述大意,或评价观点,或回答疑问,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知觉整体。尽管如此可能是混沌而朦胧的,然而同时也是极其有意义的。因为这样做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即“整体——部分——整体”这样一个认识过程,比如,八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以先尝试,不看注释,不参阅其他辅导材料,让学生先谈初步印象,然后再深入地学习文言文的字、词等知识,这样效果会更好。
其次,注重体验
语感训练,教师、学生均在其中,可谓人人都是参与者,语感的学习、语感的培养和生活息息相关,叶圣陶先生曾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下工夫。”这就说明语感的学习,要联系实际,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将语言文字同他所涉及到的客观事物、生活情景等联系起来,从而具体领会它的意义与情味。
其三,分析语境
语感是对某一语句在语境下的确切关系的直接感知。语境有时分为言辞语境和非言辞语境,即指由上下文构成的一种言语系统。阅读中,帮助学生分析一句话的语境,可谓“家常便饭”。例如《为学》中的一段文字: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贫者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这段文字富和尚说了两句“子何恃而往”,语感不强者往往很容易误以为:这两个句子都一样。面对这种情况就应该帮助学生做点语感分析了,要知道两句话字是一样的,即便如此,可它们所处的语境是不一样呀:前一个疑问是富和尚想知道对方靠什么去南海,后一个问句则是反问,是富和尚对贫和尚去南海的嘲笑!
所谓非言辞语境包括主观语境和客观语境。主观语境是指言辞实践主体的个性、修养、谈话时的心情等等,客观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语文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仔细把握特定环境的特定意义。总之,让学生学会利用分析上下文,根据不同的语境来理解作者的真正用意,应是提高语感能力的重要方法。
其四,分析意象
这种分析语感的方法多运用诗词或散文中。表意象的词语串联起来往往能构筑一幅生动的、直观的画面,学生头脑中意象的产生,常用联想和想象。这就要调动学生对关键词语的感知,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等储备,把语词转化为直观的图画形象。这种“闪念”一般的语感体验,有可能是浅显的,但有时也是准确的,就像人们常说的第六感觉。例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就可以在学生朗读时进行语感训练,在读中感知关键词所组成的画面:像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的驳船等组成的画面就是以前贫穷、落后、破败、凋敝的祖国;而像古莲的胚芽、眼泪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则描绘出祖国的生机盎然、朝气蓬勃、充满希望与力量,因为祖国已经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明确了这些,又可倒过来指导此诗的朗读,即第一节用的语调应舒缓、低沉方可表达对祖国的深沉悲痛之情,第二节也是舒缓的,第三节用高亢的语调方可读出希望与欣喜,第四节乃,语调自然应激越、高亢。这种训练,在朗读中是极具感染力的。
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我们把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并取得效益的过程,称为创新。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是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功能上的重新定位,即从传承性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人。只有人的主体意识得到唤醒和培养,人才能以积极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力量,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整体发展。教育者必须站在人的发展的高度,去实施一种开放的、多元的、富于创意的教育模式,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培养认识与创造的社会主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钢琴教育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教育科研有了长足的进步;教学方法、手段等逐步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尤其是《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2]的制定,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培养高素质的钢琴老师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钢琴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钢琴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的根本方法。本文主要从教学的角度阐述高师钢琴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应用问题。
一、在钢琴教学中创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只有唤起学生的音乐注意,熏染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作心境,才能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创造的源泉和动力,能够激发学生执着地去探索,在探索中他们的思维才会灵活多变,他们才会去创造。孔子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学更是如此。夸美纽斯认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学生们的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出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应该去点燃学生的思维,创造热情,首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如学生在弹奏贝多芬《悲怆》的每一乐章的第一个和弦时往往只有一个强的音响感觉:不是把这个和弦弹“炸”,就是弹“散”,或是只有“硬绷绷”的感觉。此时,教师就应该用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如这个和弦代表的是什么?第一次回答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学生也许只能说出其表象的感觉形式,而且所有学生的认识可能并不一样:有的认为“像黑色”,有的认为“很沉重”,有的认为“很压抑”……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来回答“为什么”。此时,学生会进行一种思考,他们会由表及里,根据自己的不同情感体验来作出不同的回答:“因为生活的苦难”、“因为受到挫折”、“因为受到了欺凌”……继而,教师再从贝多芬创作的时代背景,贝多芬所体现的“不屈精神”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去对待这一切的不幸?”此时,学生的情感体验会得到升华,可能顿悟到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沉痛中的期盼、挫折中的希望、欺凌中的崛起、失败中的执着追求……正是有了对这种精神的感悟,学生在弹奏时的一瞬间可以把“千钧一发”的力量传送到指尖上,而且很快就找到弹奏这个和弦的正确感觉――沉着而厚重。正因为每个学生的想象都不一样,感受都不一样,所以创设问题情境能在钢琴课中,大大地丰富每位学生的想象力,由此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在钢琴教学中加入即兴伴奏教学。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今后更好、更快地胜任教学工作,而且能够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钢琴教学中将钢琴基本弹奏技能的学习与歌曲即兴伴奏学习相结合是十分重要也非常必要的事情。即兴伴奏是指伴奏者不用正规伴奏谱的情况下,能弹奏出与伴奏内容相吻合,能够突出、深化主题,对伴奏内容起到烘托、渲染作用的伴奏,它是由伴奏者自己编配的创造性的伴奏。因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运用是即兴伴奏课的核心。即兴伴奏是一门应用的技术,它除了和声基础以及同步技法外,还要求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根据歌曲的风格创造性地选择好、设计好织体,并应用到伴奏中去。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将即兴伴奏的配弹技法由浅入深融入钢琴弹奏的基本教学内容之中。学生在开始弹奏技能训练的同时及早进入伴奏训练,如:指法设计,原谱移调练习,简谱单旋律视奏,有伴奏意义的和弦连接等等。同时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与小学音乐教材相结合,为学生选择一些旋律简单易于弹奏的歌曲,或者由学生挑选一些自己喜爱的歌曲、旋律,教师从中选择一些简单易弹的曲目,教给学生自配简易伴奏。由于先于和声课进行各调和弦连接训练,待学习和声时,学生已基本能够熟练的在各调上弹奏多种方式的和弦连接,具备较为丰富的和声感觉了。对键盘的熟悉,为学习和声带来了方便,随着和声理论的掌握,学生对伴奏的认识也在加深。正像小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中,不必将所有的字、词都学会才能造句、写作文一样,我们的即兴伴奏的学习也没有必要等到将乐理、和声等音乐理论课程全部学完,弹奏技能大幅度提高以后再来学习。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在用刚刚学会的字、词造句、写作文时可能会显得比较幼稚或者出现一些文法上的错误,然而正是在这种反复不断地练习当中,学生们的文字、语言的组织能力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也由于没有过多的框架约束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样的道理,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同
步渗入即兴伴奏的学习,同样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三、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灵感是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当人们处于灵感状态时,常常拥有最佳的创造力。钱学森教授认为,创造思维中的灵感是一种不同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思维形式。凡是有创作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所谓灵感思维,是指在创新活动中,人的大脑皮层高度兴奋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和思维形式。它是在一定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突如其来地产生的新概念或新意向的顿悟式思维形式。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集中精力长时间反复探索而又找不到问题解决的方法时,大脑中有时会突然地出现某些新的形象和新的思想,产生一下子使问题得到澄清的顿悟。这种现象就是灵感。这是一种突发性、突变性、突破性的创新思维活动。在科学、艺术等创造性活动中,都客观存在着这种灵感思维。古往今来的重大科学发明和艺术创造都包含着灵感思维的独创性。但灵感并不会凭空产生,也不是天赐神授的,创新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必须遵循它内在的规律并坚持进行辛勤艰苦的探索。灵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飞跃形式。表现形态复杂、奇特,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稍纵即逝等特点。似乎神秘莫测,但它却客观存在着自身的规律:灵感是以知识、经验的长期积累及有意追求、日思夜想的激发为前提的。没有大量的知识、经验的积累、长期的观察研究、最大可能的思维发散,灵感是很难获得的。犹如人们常讲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种茅塞顿开、突然触发的灵感,好像是不期而遇、突然涌发。实际上己有“踏破铁鞋”的艰苦寻觅过程作为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应更重视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在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要让学生更好地多弹多实践、多积累,养成多思善想思维的习惯,鼓励学生用心去探寻,锲而不舍地追求,孜孜不倦地苦思,才会获得灵感思维的顿悟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