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货币贬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货币贬值的话,贸易会更加的通畅,因为别人买东西更加便宜,在市场上就会有竞争力,特别对于出口量大的国家,是非常有利的。
货币贬值在国内能引起物价上涨现象。但由于货币贬值在一定条件下能刺激生产,并且降低本国商品在国外的价格,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减少进口,因此许多国家把它作为反经济危机、刺激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来源:文章屋网 )
新兴市场国家本币贬值原因
自2013年5月以来,巴西、印度等主要新兴市场国家本币呈现持续下跌态势,2013年6~7月,9~10月和2014年1~2月,其本币汇率先后有三波明显下跌,其中2014年1月23日,阿根廷比索兑美元汇率单日下跌13%,跌幅创下12年来新高。面对汇率大幅下跌、资本外逃,相关新兴市场国家或放任汇率波动、或动用外汇储备直接入市干预或多次提高利率,但仍难有抑制。较2013年年初,至2014年11月20日,巴西雷亚尔贬值21%,印度卢比贬值12%,俄罗斯卢布贬值35%,南非兰特贬值20%,阿根廷比索贬值41%,土耳其里拉贬值18%,印尼盾贬值22%。
主要原因
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近期新兴市场国家风险预期持续升高、投资者信心不足、资本流出加剧,导致金融市场大幅振荡、本币汇率持续贬值。其中,外部原因主要是2013年美国量化宽松政策(QE)的退出预期、2014年开始的逐渐退出以及全球大宗商品需求放缓;而内部原因则是2012年以来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下滑及其经济结构、宏观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预期与实施。为摆脱次贷危机影响、提振市场信心、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宣布从2008年开始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至2012年12月,已实施了四轮的量化宽松政策。美国推出的量化宽松政策大大增加了全球资金的流动性,特别是促进了大量国际资本流入新兴市场国家。同样,当美国宣布减少或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后,对新兴市场国家也产生了重大负面影响。美国国债收益率大幅上升,大量趋利性资金从新兴市场国家回流至美国,从而引发新兴市场国家资本快速流出、流动性收紧,出现了本币贬值、资产价格下跌等一系列风险。具体来看,2013年5月以来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出现的每一轮汇率下跌过程,都直接与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和行为相关。2013年5月,美联储曾宣布,如美国经济如预期发展,将于当年晚些时候开始减少资产购买计划规模,并将于2014年年中终止量化宽松政策。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时间表和路径一经披露,立即引起了金融市场的强烈反应、新兴市场国家出现了2008年以来最严重的资本流出,导致相关国家汇率在2013年6~7月间相继出现大幅下降。类似的,2013年12月18日,美联储正式宣布于2014年开始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资产购买规模,2014年1月、2月又连续两次将月度资产购买规模各削减100亿美元至650亿美元,并表示将继续削减资产购买规模。这再次引发了2014年1~2月主要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群体性贬值过程。2014年10月29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结束资产购买计划,量化宽松政策正式结束,新兴市场国家汇率再次面临严峻挑战。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大宗商品需求放缓。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以及美国页岩气革命等因素影响,全球大宗商品超级周期结束、需求低迷,原油、铁矿石、铜精矿、黄金等价格持续下跌,导致俄罗斯、巴西、南非、阿根廷等大宗商品出口国收入下降,经常账户出现逆差,更易受到资本流出冲击,本币汇率高估程度和贬值压力也更为突出。如原油价格自7月初以来的持续下跌,对高度依赖油气出口的世界第二大产油国俄罗斯打击沉重,2014年7月至今该国货币卢布贬值幅度已超过25%;作为世界第二铁矿石储量国的巴西,2014年9月至今其货币雷亚尔也出现了13.5%的贬值;铜价下跌也导致主要的铜矿出口国智利的货币比索出现贬值。
新兴市场国家国内经济问题突出。一是经济出现滞胀。2011年开始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经济明显下滑。2010年印度GDP增长率为11%,2013年下降至4.4%;土耳其GDP增长率2010年为9.2%,2013年降至4.1%;巴西GDP增长率则从2010年的7.5%下降为2013年的2.3%;俄罗斯GDP增长率则从2010年的4.5%下降为2013年的1.3%。同时,2013年印度、土耳其、印尼、俄罗斯、巴西和南非六国CPI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0.9%、7.5%、7%、6.8%、6.2%和5.8%。高通胀不仅导致该国货币实际汇率高估,更使国内民众为规避通胀,竞相增持美元,进一步加剧资本外逃、引发货币贬值。二是外部经济失衡。大量廉价的国际资本流入,掩盖了新兴市场国家内部深层次经济结构问题,导致其宏观经济失衡不断积累,集中表现在经常账户逆差。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经常账户持续逆差,经常账户逆差/GDP比例居高不下,主要依靠短期资本流入以平衡国际收支。这在短期资本大量流出情况下,必然导致严重的国际收支双赤字,进而加剧本币贬值压力。如2013年土耳其除外商直接投资之外的资本流入占其GDP的比重超过8%、经常账户逆差/GDP比例达到6.6%,印度和南非经常账户逆差/GDP比例分别为5.1%和6.5%。三是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债务风险加大。如印度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长期超过7%。而2013年下半年,印度、土耳其、南非、印尼等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数量仅能覆盖该国1年的短期外债和经常账户逆差,偿债风险凸现,更是加大了本币贬值压力。
政治因素。除上述经济因素外,俄罗斯因乌克兰危机遭遇欧美制裁,土耳其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政府被迫改组等政治性因素,也都加剧了资本流出、货币贬值。
新兴市场国家本币贬值对本国的主要影响
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资本流出与本币贬值交互作用、不断恶化。国际资本的大幅流出,导致新兴市场国家汇率下跌,进而引发进一步资本外逃。如此相互作用,使汇率贬值与资本外逃不断升级,国际收支情况持续恶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08~2012年累计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资本近4万亿美元,而自2013年6~7月短期国际资本开始加速撤离新兴市场国家,仅2013年流出额就达1万亿美元,资本流出规模史无前例。
外汇市场干预增多,外汇储备迅速下降。为捍卫本币官方汇率,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加大了对本国外汇市场的干预,动用外汇储备向外汇市场投放美元。如阿根廷2013年经常账户出现较大的逆差,为缓解本币贬值压力,阿根廷中央银行开始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导致阿根廷外汇储备急剧缩水,由2010年9月月末的500亿美元以上降至2013年年末的300亿美元左右。又如在2014年之前10个月内,俄罗斯央行为支持卢布汇率、干预外汇市场,外汇储备下降了705亿美元。
金融资产价格下跌,违约风险上升。在市场预期作用下,本币债券投资者和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加快抛售逃离,进一步加大了本币贬值和资产价格下跌的压力,新兴市场国家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频现剧烈震荡。2013年5~9月,MSCI(Morga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新兴市场指数跌幅超过10%。2014年1~2月,新兴市场国家股市平均下跌7.5%,其中俄罗斯、巴西股票市场跌幅超过7%,土耳其、印度股市跌幅达到5%。而受本币债券抛售等因素影响,同期新兴市场国家国债价格全线下跌、国债收益率不断上扬。如印度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超过9%,印尼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创下12年来新高。此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信用违约互换(CDS)均呈现大幅上涨,反映出违约风险上升,这也将进一步增加新兴市场国家从国际金融市场筹资的难度与成本。
对本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汇率贬值,将有利于新兴市场国家扩大出口、改善经常账户逆差。但为应对汇率贬值、资本外逃等问题,多数新兴市场国家都采取了连续加息的政策措施,此举固然有助于缓解资本外流及其带来的本币贬值压力,但在国内经济增速本已回落的情况下会进一步抑制投资与消费,加剧经济下滑,同时加息还将引发国内资产价格下跌,打击投资者信心,进一步加剧资本外逃。
新兴市场国家本币贬值对中国带来的潜在影响
主要机遇
有利于我国节约进口支出,促进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资源出口型新兴市场国家本币贬值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将有利于我国减少大宗商品进口支出。如仅今年7月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下跌就直接为我国节省了超过200亿美元的进口支出。同时,国际原油等能源价格下跌,将为我国完成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创造良好外部环境;而铁矿石价格较年初跌幅超过40%、跌至80美元/吨以下,也有助于国内钢铁企业缓解经营困境、实现减亏扭亏。
提升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实际购买力,加快我国企业开展海外并购。新兴市场国家本币贬值、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将有利于美元升值,由于我国外汇储备仍以美元为主,这将提高我国外汇储备的实际购买力。新兴市场国家汇率大幅下跌、国际收支失衡,亟需吸引投资与资本流入,这为我国实施跨境并购提供了难得机遇,将有效降低并购门槛。如近期,我国与俄罗斯相继签署了东、西线天然气输送项目,中石油被允许入股开发俄罗斯境内大型油田。同时,目前新兴市场国家相关资源项目、股权、乃至金融资产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缩水,这将有效节约我国企业的并购成本。
挑战
导致我国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竞争力下降。在继续保持人民币对美元相对稳定甚至是渐进升值的汇率形成机制下,其他货币对美元的走弱将带来人民币贸易加权汇率快速上升, 从而减弱对我国商品的购买力,导致我国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减少。同时,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出口产品及出口目的国与我国同质性较强,相关国家本币大幅贬值,也将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出口。
增加了国内部分行业、尤其是原材料行业的经营压力。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贬值、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将对国内相关大宗商品生产企业的经营和盈利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如2014年以来我国从巴西、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的铁矿石数量持续增长,港口库存超过1亿吨,创历史最高,而与之对应国内铁矿采选行业开工率大幅下降至不足四成,面临全行业亏损局面。同时,人民币贸易加权汇率升值、进口商品价格下降,也会显著增加国内造纸、制糖等进口替代部门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与经营困难。
对我国的启示与对策建议
推进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兴市场国家汇率贬值、资本外逃,固然有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因素,但其经济结构失衡、改革停滞不前则是决定性原因,尤其是经济增长依赖外需拉动、经常账户逆差与财政赤字大、短期外债占比高的国家对国际资本异动最为敏感,受到的冲击也最大。因此,我国应加快推进国内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快国内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鼓励民间投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等,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与竞争力奠定良好基础。
保持宏观审慎管理。绝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在短期资本大量流入的情况下未能加强资本流动管理或采取逆周期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导致在经济繁荣期形成泡沫,放大了金融脆弱性,难以应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挑战。对此,我国应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审慎管理。一是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通过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避免人民币加权汇率过度升值或持续、单边的贬(升)值预期。二是合理控制货币发行量,加强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引导,避免资产泡沫积聚。三是妥善处理国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影子银行等问题,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发生。
加强短期资本跨境流动的动态监测与管理。短期跨境资本异动是2013年以来主要新兴市场国家汇率贬值、金融市场动荡的重要诱因。对此,我国应高度重视,建立健全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管理体系,重点对流入房地产、股市、并购、国际贸易融资等领域的短期境外资本加强监控,通过专户监管、流向跟踪等手段,控制短期投机资本大进大出。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我国应抓住当前机遇,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扩大人民币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力。一是拓展与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双边或多边互换规模。二是以跨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为突破口,提升人民币在计价、结算、投资乃至储备方面的地位。
看待人民币汇率的调整,离不开这几个背景因素:
第一,中国出口持续疲软,甚至开始出现负增长。以刚过去的7月为例,中国出口大跌8.3%,对欧盟出口则整体下滑了12%。这其中有中国整体经济放缓的影响,但也与其他国家货币贬值有很大关系,中国制造的竞争力由此被削弱。
第二,美元加息在即,全球货币贬值加剧。随着美国经济的否极泰来,美联储已多次暗示将很快加息。美元升值预期明显,其他货币则纷纷进入贬值通道。在过去一年中,俄罗斯卢布贬值幅度超过40%,巴西里亚尔贬值34%,欧元和日元贬值18%,韩元贬值12%,二十国集团(G20)中,只有中国和沙特与美元保持了强势。
第三,基于以上两个因素,国际社会对人民币贬值抱有强烈预期,这从中国外汇储备出现下降也可见一斑。
另外,对于是否将人民币当作新的国际储备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表示,这还需要时间,并且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还有待改进。因此,对于中国央行随后的汇率改革,IMF明确表示这是“值得欢迎的一步”,称“中国正努力让市场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迅速融入全球金融市场。在此之际,提高汇率灵活性对中国有着重要意义”。
换言之,虽然这种汇率改革导致了人民币贬值,但这符合市场的内在需求。当然,IMF原中国部主任埃斯瓦·普拉萨德也指出:“中国人民银行精心策划了这一招,把压低人民币与在更大程度上由市场决定汇率巧妙结合起来,化解外国对人民币贬值的批评。”
另外,从人民币之前连续升值35%,而今不过贬值5%看,这肯定算不上有意为之的竞争性贬值,更不是货币战争,这只不过是回归了人民币的真实价值,而且也算提前对冲了美联储加息的负面影响。
因此,即便是美国财政部,对于目前的人民币贬值,第一反应也相对平静,认为中国汇率改革还是有进步的。“虽然要判断中国人民银行中间价变化的全面影响为时太早,但中国已表明近日公布的变化是在汇率市场化方面走出的另一步。”
我们知道,商品的价值不能通过自己体现出来,当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时我们称之为价格,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得到商品价格的计算公式:商品价格=单位商品的价值/单位货币的价值。例如:一件衣服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100小时,一克黄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20小时,那么:一件衣服的价格=(100小时/件)/(20小时/克)=5克/件。这就是商品价格的经济意义。
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来,商品的价格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正比,与货币的价值成反比。有了这个公式,我们就可以顺利地进行有关商品价格的计算了。一般说来,只要是与货币升值、贬值后有关的商品价格的计算,就需要运用到这个公式来进行计算。
这里要注意区分是物价上涨、下跌,还是货币的升值、贬值。不能把物价上涨了多少就认为是货币贬值了多少,也不能把物价下跌了多少就认为是货币升值了多少。物价与货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商品的价格即物价,一个是货币的价值,这两个是不一样的。从价格公式可以看到,物价与货币的价值是有关的,而货币的价值是与生产货币本身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有关。如果把货币升值多少等同于物价下跌多少、货币贬值多少等同于物价上涨多少,就会计算错误,切记这一点。例如:一件商品原来价格是1元,如果物价上涨了20%,其现在的价格=原来的价格×(1+20%)=1.2元;如果物价下跌了20%,则现在的价格=原来的价格×(1-20%)=0.8元;如果货币贬值20%,其现在的价格则变为:现在的价格=原来的价格÷现在货币的价值=1元÷(1-20%)=1.25元;如果货币升值了20%,则其现在的价格=原来的价格÷现在的货币价值=1元÷(1+20%)=5/6元。
有关商品价格的计算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物价上涨、下跌后商品价格的计算。知道了物价上涨(即通货膨胀率)下跌(即通货紧缩率)多少后计算商品的价格。这种情况比较简单,物价上涨、下跌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涨或下跌的,所以可以直接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乘法:现在的价格=原来的价格(1±n%);假定物价上涨、下跌n%;上涨用+号,下跌用-号。通货膨胀率我们可以理解为物价上涨率;通货紧缩率可以理解为物价下跌率。
例如1:(2010年文综全国卷Ι第24题)假设某国2009年甲产品的总量是100万件。每件产品价值用货币表示为10元。2010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0%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10年的价格分别是()。
A.5元6元B. 10元12元 C. 20元 24元 D. 8元16元
先算出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现在商品的价值量=原来的价值量÷(现在的社会劳动生产率)=10元÷(1+100%)=5元;通货膨胀率可以理解为物价上涨率,所以现在的价格=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的价值×(1+20%)=5元×1.2=6元。
例如2:(2011年高考上海文综)假设某企业2010年的生产条件属于社会平均水平,生产每件甲产品的价格为28元,2011年生产甲产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30%,在货币价值不变和通货膨胀率为25%的不同情况下,甲产品2011年的价格分别是
A.40元32元 B.40元50元 C.30元50元D.45元32元
这里也要先算出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现在商品的价值量=原来的价值÷现在的社会劳动生产率=28元÷(1-30%)=40元,货币价值不变即为40元。通货膨胀率为25%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现在商品的价值×(1+25%)=50元。
第二种情况:货币升值、贬值后商品价格的计算。货币升值、贬值后商品的价格,就不能在原来物价的基础上直接用乘法,而是要用除法,即要用到商品价格的公式进行计算:现在的物价=原来的物价÷现在货币的价值=原来的物价÷(1±n%);假定货币升值、贬值n%;货币升值了,也就是货币的购买力增强了,升值了多少就是货币购买力增强了多少,所需要的货币越来越少,升值用+号;而货币贬值了,也就是钱不值钱了,货币的购买力降低了,所需要的货币就越来越多,贬值了多少就是货币购买力降低了多少,贬值用-号。
例如3:(08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Ι)假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20%(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
A.12元B.12.5元 C.18元 D.18.75元
先计算出现在商品的价值=原来的价值÷(现在的社会劳动生产率)=15÷(1+50%)=10元。利用商品价格的公式进行计算就可以了:现在商品的价格=商品现在的价值÷货币现在的价值=10÷(1-20%)=12.5元。
这里也要注意另外一种计算:货币升值率、贬值率的计算。货币升值率、贬值率=原来的价格÷现在的价格×100%―1;计算结果是负数为贬值率,计算结果是正数为升值率。如果知道货币的发行量和实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可以把商品原来的价格(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与现在的价格(实际所发行的货币量)计算出来,也可以利用上面的公式进行计算。也可以直接进行利用下面的公式直接进行计算:升值贬值与购买力的变化=实际所需要的货币÷实际发行的货币×100%-1;计算结果是负数为货币购买力降低率,计算结果是正数为货币购买力提高率。还可以把原来的货币购买力假定为1也就是1元钱可以买到1元商品=1元商品÷1元货币=1,货币币值发生了变化,货币的购买力就发生了变化,货币的购买力=商品原来的价格÷(现在货币的价值)×100%-1=1÷(1±n%)×100%-1;货币贬值用+号(购买力减少),货币升值用-号(购买力增强);假定升值率、贬值率为n%;计算结果是负数为货币购买力降低率,计算结果是正数为货币购买力提高率。
第三种情况:汇率升降后商品价格的计算。这种情况需要理解外汇汇率与本币汇率。不要把外汇汇率与本币汇率弄混了
外汇汇率即人民币外汇汇率:是以外币为基础兑换人民币的比率,可表示为:人民币外汇汇率即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人民币/外币。若一定单位的外币折合的本币数额多于前期,则说明外币币值上升或本币币值下跌,叫做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如果要用比原来较少的本币即能兑换到同一数额的外币,这说明外币币值下跌或本币币值上升,叫做外汇汇率下跌,即外币的价值与汇率的涨跌成正比。(直接标价法)“应付标价法”
本币汇率即人民币汇率:是以人民币为基础兑换外币的比率,可表示为:人民币汇率即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外币/人民币。它是以一定单位(如1个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收若干单位的外国货币。(间接标价法)“应收标价法”
把握了上表,我们就可以进行计算:知道外汇汇率,外汇换人民币,直接用乘法;知道人民币汇率,用人民币换美元也直接用乘法。
汇率的变化实际上就是货币币值的变化,也就是货币购买力的变化。汇率上涨率实际上就是货币升值率;汇率下跌率实际上就是货币贬值率。
外汇汇率上升、下跌后,外汇能够换到的本币=原来能够换到的本币×(1±n%);假定外汇汇率上升率、下跌率为n%;外汇汇率上升用+号,能够换到的本币更多;外汇汇率下跌,用-号,能够换到的本币更少。
马克思强调,金银本身不是货币,自然并不产生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虽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私人利益,而且同一民族的输入者和输出者之间的利益是相互对立的,可是在汇率中,民族商业却获得了存在的假象。同时通过汇率、行情表及商业经营者之间的通信联系,每个人都可以知道其他人的一切活动情况,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活动与之相适应。
由于贵金属是当时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也由于黄金本身具有价值,因而贵金属的国际流动所决定的汇率就是两国金币的含金量之比。
(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货币、价格与汇率理论
按照经典的“一价定理”,在经过汇率折算后,除了运输成本以及其他必要的交易费用,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应当一致。尽管由于外汇市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短期汇率由供求决定,但从长期来看,一国货币的价值是其经济健康程度和长期经济增长能力的体现,因而内外价值的升贬方向是一致的。
此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汇率对国内物价指数的传导作用。所谓汇率传导机制,即由于汇率变动而导致内部物价的相应变动。汇率变动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两个渠道传导影响消费价格。直接渠道是通过进口商品价格传导。人民币升值,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口商品价格将变得较便宜,这将可能传递至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和消费价格(CPI),生产商和经销商可能会相应地降低产品价格,进口商品对国内消费者来说变得较便宜。间接渠道是通过出口商品传导。人民币升值使得出口商品对外国买家来说变得较昂贵,国产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削弱,从而导致出口、工业生产及总需求有所减少,从而使国内商品价格有下调压力。根据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人民币升值对国内消费价格影响的完整推演应当是:将提高出口商品价格,降低进口商品价格;出口总额将下降,进口总额将上升;我国的贸易顺差将减少,外汇储备的增加将减少;流入国内的钱相对减少了,本币升值将导致国内货币供应紧缩,从而给过热的经济发展降温,可以降低国内通货膨胀率。
(三)初步认识
本文所谓货币的购买力,其实就是货币的相对价值或货币价值。货币的购买力通过其他商品的价格水映出来同一商品,其价格水平越高,货币的购买力越弱,其价格水平越低,货币的购买力越强。一般而言,本国居民对外国商品与劳务的需求衍生出对外国货币的需求;同时,外国居民对本国商品与劳务的需求衍生形成外汇的供给。外汇的价格则决定于由此形成的供需均衡。在这种由实质经济所衍生的外汇供求分析中,应满足货币对内价值是对外价值的基础这个原则。在目前世界范围内信用货币本位时代,一国商品与劳务的加权平均价格作为该国货币价值的名义锚。故一国物价水平越高,该国货币的购买力就越低,货币价值就越小;那么由其对内价值所决定的对外价值——本国货币汇率就越低。反之则反是。
当前人民币对内贬值与对外升值的现象阐述
我国近年来的实践表明,人民币的内外价值走向出现差异,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外汇储备屡创新高,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倾向持续增大;与此同时,人民币在国内按购买力计算的对内价值趋于下跌;二是消费品物价指数(CPI)也持续上涨,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由前述得出图1,图2。
2005年7月,中国央行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此,人民币兑美元价格开始了每年3%—5%的小幅升值,目前,人民币这种升值依然强劲。然而,国内人民币的购买力却呈现另外一种情形。在信用货币制度下,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就是该国货币的对内购买力,其大小由单位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决定,因此货币的对内购买力通常与一国国内物价水平呈反向相关关系。自2002年以来,尤其是2004年以后,衡量人民币国内购买力的指标,消费物价指数CPI呈现持续上扬的走势。进入2007年下半年后,消费物价指数(CPI)持续保持在5%以上,全面的通货膨胀压力骤然增加。尽管从2008年5月份开始CPI增速下降,但是过高的PPI指数依然不可忽视。通过PPI传递给CPI的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很大。
当前人民币对内贬值与对外升值的内在联系
本文试图用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理论给出一个解释,采用的模型是经典的“汉堡包理论模型”。同一家公司,比如麦当劳,在中国和美国生产汉堡包,汉堡包的定价:假设在中国生产一个汉堡包定价为4元人民币;而在美国生产一个汉堡包的定价为1美元。由于生产技术、工艺及原材料消耗是一样的,同时联系商品的价值,就会有:中国的一个汉堡包=美国的一个汉堡包;那么从货币的购买力来说,就是4元人民币的购买力=1美元的购买力,一个汉堡包值4元人民币或者值1美元,也就是说,4元人民币与1美元进行交换是等价的。这就是人民币与美元的真实汇率。当然,这只是简化,以便讨论。但是这个时候外汇市场上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为1:8,而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合理应该是1:4,那么,就是说人民币兑美元低估,也可以说美元兑人民币被高估了,为了使汇率能真实反映美元与人民币的购买力,就必须进行调整。基本的调整方法有三种:A汇率变动,从1:8调整到1:4(人民币对外兑美元升值);B调整中国汉堡包的价格,售价从4元人民币提高到8元人民币(物价上涨);C调整美国汉堡包的价格,售价从1美元降到0.5美元。这里A、B、C三种调整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任意组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