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外贸业务员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全球贸易环境复杂化的大背景下,外贸企业面临的出口风险日益突显。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选择通过出口信用保险来控制出口风险的发生。本文以S外贸公司为例,深入研究了S外贸公司出口信用风险管理的流程,分析S外贸公司出口信用保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提出了外贸企业出口信用保险应用策略,以期给刊用出口信用保险进行出口风险管理的外贸企业提供借鉴。
【关键词】
出口信用保险;风险管理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期,总体表现复苏乏力、需求疲软,国际贸易增长动力不足。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等问题交织,使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压力和风险明显上升。买方市场下,外贸企业赊销业务比重增加,出口信用风险不容忽视。据中国信保数据统计,截止2015年6月出口贸易信用保险覆盖率提升至26.5%,出口信用保险被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应用到出口风险管理中。出口信用保险,也称出口信贷保险,是国家为了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其是以商品出口赊销和出口信用放款中的国外债务人的信用作为保险标的物,在国外债务人未能如约履行债务清偿而使债权人遭致损失时,由保险人向被保险人即债权人提供风险保障的一种保险,通常由政府指定机构办理。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降低收汇风险,保障企业安全收汇;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开拓多元化市场。
一、出口信用保险在S外贸公司出口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一)S外贸公司经营概况及信用保险现状母公司J公司以自身强大的生产制造实力,成为多家国际品牌公司的供应商,于2004年因业务拓展需要,成立了S外贸公司。S外贸公司以企业转型改革为契机,创新进取,为企业发展不断注入活力,经过十年多的高速发展,S外贸公司的品牌贸易伙伴已有426家,总资产、净资产、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增长。S外贸公司财务数据统计表显示(表1):至2014年底,公司总资产超过17亿元人民币,净资产3.8亿元人民币。2014年营业收入近30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达1.92亿元人民币。2004年S外贸公司成立之初,就与中国信保合作,积极采用出口信用保险这一新型的保险方式转嫁赊销带来的收汇风险,不断培养客户群,扩大业务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S外贸公司出口信用保险数据统计表显示(表2):S外贸公司信用销售额逐年增加,其中2013年增幅最为明显,到达27%,2015年全年信用销售额达4亿美金。2012年国家出台政策扶持外贸出口,调减出口保险费率,2013年S外贸公司升级为中信VIP大客户,保险费率有优惠,因此近年来保费年支出总额波动幅度不大。S外贸公司总体出险不高,仅有4‰,索赔金额于2011年达到峰值333万美金,其他各年年均也就几十万美金。从索赔赔付率来看,2010~2014年索赔申报530万美金,实际赔付292万美金,索赔赔付率55%,远低于中国信保给出的协议赔偿比80%~90%。赊销业务盛行的买方市场下,S外贸公司借助出口信用保险不仅仅为了防范出口风险、保障企业出口收汇安全,更重要的是促进公司全面了解国别风险动向,提升公司风险管理意识与风险控制水平,激励公司业务人员增强自身风险意识,用全球化的思维评价贸易风险,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促进公司外贸出口更上一级台阶。
(二)S外贸公司出口风险管理流程近年来,随着赊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S外贸公司越来越重视信用交易业务的管理,确立了全程出口风险管理模式,公司专门设立信管员岗位,加强应收账款事前跟踪管理。S外贸公司结合出口信用保险申报程序的要求,将出口信用保险管理融入到企业出口风险管理制度中,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出口风险管理流程(图1)。1.筛选客户业务员结识客户后,订单签订前,根据预计销售额申请信用限额。审批后,信管员向中国信保提交信用限额申请表。中国信保公司经过10~15个工作日的资信调查,给客户批复一定的信用额度。信用限额是由保险公司批复的,保险人对被保险人向适保范围内特定买方或特定开证行开立的信用证项下可能承担赔偿责任的最高限额,其具有可循环的、有限的、可调配的及动态的特征。对于未批复限额的客户,S外贸公司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不予接单。2.签订合同业务员与买家签订的合同必须经由信管员复核,满足信保要求。同时,信管员还要跟踪限额使用情况,避免超限额出运,如批复的限额不能满足需要,可向中国信保申请追加限额。另外,信管员要审核该买家项下的逾期未收汇情况,如果存在逾期未收汇,需要报经财务科审批已知风险日后买家出运,财务科敦促业务员追讨欠款。3.申报出运业务部门根据合同要求备货、发运,并在收到货代提单后,将相关的出运资料录入到外贸ERP系统内。信管员每月定期将外贸ERP系统内信保信息汇总、复核、整理成表,导入信保通①系统“出运申报”模块下。中国信保计征保险费并承担保险责任。按屮国信保公司的规定,外贸公司对特定买家项下的出运必须在货物发运10个工作日内逐笔进行申报,申报必须及时、准确,不能漏报、挑保。4.确认收汇在收到国外客户的汇款之后,业务员要在外贸ERP系统的模块中进行收汇确认,逐票拆分水单。信管员在信保通系统下做收汇申报,及时释放被占用的信用限额,逾期未收汇的情况统计成表,向业务员确认。5.报损理赔信管员依照业务员坏账反馈意见表,在已知风险日后30日内向中国信保提交《可损通知书》。(图2)按屮信保公司的规定,应收汇日30天后未到款,说明拖欠风险已产生,被保险人已知风险日后须立即催款并暂停出运以减少损失。已知风险日后出运的保单,保险公司将不承担赔付责任。报损期限为应收汇日后的60天之内,超过此时间为迟报损。保险公司可以根据情况降低赔付率或拒绝理赔。在提交《可损通知书》后4个月内,如果仍未成功收汇,信保员要及时准备全套索赔材料,向中国信保提交《索赔申请书》。
二、S外贸公司出口信用保险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出口信用保险不是投保了便万无一失,如果实际应用中某些环节的操作不符合中国信保的规定,一旦出险,有可能得不到应有的赔偿,失去了投保的意义。例如S外贸公司出口信用保险应用中就存在信用限额晚申请,投保申报有错误和遗漏,收汇确认与实际不符,索赔资料不齐全等问题,其发生的原因还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不足。
(一)业务员风险意识不足,配合度不高S外贸公司作为大型的外贸公司,业务环节流程繁多。业务员操作过程中往往疏忽一二:像限额申请环节,部分业务员急着接单,认为客户实力强、国际知名度高,就可以不走信保流程,直到交单出货时,才发现没有信用限额可用,匆匆提交信用限额申请表,等到限额批复下来已是两周之后,延误出货不说,有时还会碰到问题买家,中国信保不予批复限额,公司只能冒着高风险出货,最后能否成功收汇都将成为问题。另外,出运申报环节也时常出现问题。按规定,S外贸公司每月申报一次出运,业务员在每月20日前要将本月出运票号的信保信息录入外贸ERP系统。由于业务员平时工作繁忙,隔三差五要出差,经常会错过填报时间,加上马虎粗心的人也有之,部分票号存在迟报、漏报、错报的现象。
(二)信保管理手段落后S外贸公司目前配备的外贸ERP系统为杭州华元计算机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研发的外贸业务管理系统2005版,使用至今已有十个年头。虽然现今软件还能有效运行,但影响工作效率提高,对于业务量不断上涨的S外贸公司而言,相对落后的ERP系统无疑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鸡肋。由于S外贸公司现有的ERP系统无法进行EDI数据转换,不能与中国信保公司的“信保通”系统实现集成对接,导致信保申报时必须将公司外贸ERP系统中填报的信保信息输出,按中国信保公司的要求汇总整理成标准格式的表格,再导入到“信保通”系统中,加上申报数据都是业务员手工录入的,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其与真实单证的相符性还有待考量,需要信管员针对填报信息进行逐票复核,造成人力物力的重复浪费。
(三)应收账款管理不精确S外贸公司自2012年起逐步完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财务部专门设置了人员跟踪管理收汇事宜,定期分析账龄,实时动态催收,现今应收账款坏账率已有明显下降。笔者也发现,S外贸公司的收汇管理离“精确化”还有一段距离,特别是大客户(贸易额亿元以上的客户)的收汇,其单次付汇金额往往是成百上千票订单的总额,其中部分订单可能存在退换货、报关差异、推销样等多种问题引起的多付汇或少付汇情况,时常要跟客户反复核对才能确认,严重影响出险订单的理赔申报。另一方面,尽管S外贸公司现有的外贸ERP系统具备催收提醒功能,可是其应收账款逾期推算的基准为业务员制单时填写的出运预估日期,并非是准确的装船日期,由于其技术相对落后,无法与海关的数据系统对接,不能获得精确的报关出运信息,导致应收账款逾期提醒常常失准。更不能排除业务员有私心,故意将出运日期填写晚一点,以逃避逾期催收的追责,致使企业错过追偿的最佳时机。
(四)客户管理过于被动出于对“中国信保”强大的资信调查网络及数据分析能力的信任,S外贸公司弱化了客户筛选和管理:1.S外贸公司没有对其客户群进行资信档案管理,只要中国信保批复信用限额的买家,S外贸公司就会在有效限额内安排接单和出运,一般不会对客户的资信情况进行再调查;2.客户动态信息获取不及时,比如客户突然宣告破产,往往要到应收账款超期未收回,财务部通知出险后,才去了解客户的实际情况;3.客户信用评价体系不健全,未按客户的付款情况划分信用等级,也没有针对不同评级的客户制定相应的信用管理政策。总之,S外贸公司的客户管理策略存在诸多不足。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发生的首要原因是买方信用风险,如果不能做到“知己知彼”,将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业务资料未存档从S外贸公司索赔情况来看,2010~2014年索赔案件申请金额530万美金,实际赔付292万美金,索赔赔付率55%,远低于中国信保给出的协议赔偿比80%~90%。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1.迟报损,怕保险公司介入追讨会影响客户信誉,破坏贸易关系,使客户流失,一再拖延理赔申报;2.未按规定提交全套索赔资料,由于理赔时需要提供真实、齐全的文件信息,业务文件的缺失、客户信息的不符、付款条件的变更、往来函电的保存不当等问题,将使信保公司拒绝理赔或降低赔付率。近年来S外贸公司业务量不断上升,业务员在订单执行过程中要制作大量的单证,平时又对其业务资料疏于管理,等到理赔申请时才寻找,可要大海捞针了。
三、S外贸公司实施出口信用保险的对策建议
目前,S外贸公司虽然逐步完善了出口风险管理流程,但是流程执行缺乏监督,约束力不强,出口风险管理仍然处于粗放型管理阶段,信用风险防范手段比较单一,对客户的风险预警缺乏精准的数据评估。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和贸易风险走高的大环境下,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不能仅仅依靠个人的经验和智慧,必须要有先进的管理手段、科学的管理方法作保证。
(一)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风险意识员工业务能力建设是企业管理水平的全面体现,他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与工作质量密切相关。S外贸公司可以针对基层业务员定期开展出口风险管理培训课程,宣传出口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指导出口信用保险的应用。培训课程还可以邀请信保公司的风险管理专家,向业务员传达国际市场的出口风险信息,分享实用的信保管理案例。培训后可以组织知识竞赛,考核培训质量,确保每位业务员都能学有所获。通过反复宣贯和流程监督,切实提高业务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促进出口风险管理举措全面落实。
(二)全面升级外贸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模式的载体,能整合数据资源,优化业务管理流程,全面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高公司的整体运作效率,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现今,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数据管理的重要性愈加突显。现阶段S外贸公司正在推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对原有管理方式进行重塑再造,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对外贸管理软件进行全面升级。此次升级应注意以下几点:1.预留标准的EDI数据接口,可以方便地实现与关系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交换;2.拥有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图形化、报表化的市场分析数据,能够对未来的公司业务发展、客户需求发展、市场发展作出预测;3.与企业网络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交互,国外客户可以通过平台即时下订单,数据能直接传导至外贸管理系统,快速反应成制单信息,实时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大大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三)应收账款精细化管理业务员作为应收账款催收的责任人,货物交割后应向客户询问本次交易的满意度情况,确认是否能按期支付合同金额,有收汇风险的尽早向信管员备案,收汇时要求客户提供明确的付汇清单,审核确认后,发给财务科进行系统拆分和关账。外贸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之后,对于应收账款精细化管理的实现也大有裨益。收汇水单拆分后,ERP系统里的收汇信息通过数据交互快速反映给信保通系统,自动进行收汇申报,及时释放信用限额。另外,报关出运的数据准确后,应收账款逾期情况也可以一票票精准跟踪,便于应收汇日前提醒客户付款,如发现客户有故意拖欠的行为,可尽早采取应对措施,杜绝漏网之鱼的产生。
(四)建立客户档案化管理制度1.客户资信建档积极与中国信保寻求合作,依据中国信保出具的买家资信调查报告建立客户档案,从经营状况、资信情况和偿付能力多个方面考量买方实力,对客户的交易价值进行评估。2.客户信用评级根据往期的交易记录,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和信用评级,并根据不同的评级分类管理客户档案,便于业务员调档查阅,为业务洽谈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筛选信誉良好、竞争力强的客户,优化客户结构。3.客户动态跟踪与国外买家保持联系,了解客户的发展需求,广泛收集客户信息,全方位解读信息后,及时更新客户数据,做好风险预警和防控工作。
(五)落实业务资料归档工作业务资料的完整性对于理赔成功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S外贸公司的业务部门应该安排专门的理单人员,管理各类单证的存档。在出货当日,业务员将订单相关的采购合同、销售合同、发票、装箱单、提单、发运通知书、报关单、质检报告等相关资料交给理单员归档,理单员做好单证接收记录。每月20日前理单员分类后,交给信管员存档。信管员根据单证资料核对信保申报填写的准确性。每月10日前,业务员将上月与客户重要往来函电(邮件形式)统一打包发给信管员,信管员对相关信息进行电子存档。
四、结论
S外贸公司作为大型的外贸企业,非常重视企业风险管理,日常工作都是流程化管理,出口信用保险应用的基础环境比较良好。投保出口信用险的目的,是为了规避出口风险,减少收汇损失,然而出险后理赔的成功率却受到公司内部多种因素的制约,客户限额申请不及时,出运申报错误率高,收汇申报有遗漏,理赔资料提供不全等。通过S外贸公司的案例研究,发现业务员风险意识不足,企业外贸系统老旧,应收账款管理不精确,客户管理过于被动,业务资料未存档是企业出口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可以通过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人员风险意识,全面升级外贸管理系统,应收账款精细化管理,建立客户档案化管理制度,落实业务资料归档工作,保障出口信用保险的高效应用。出口信用保险是外贸企业控制出口风险的有效手段,然而其也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保证了出口企业的收益,也可能增加出口企业的损失。
主要参考文献:
[1]应晓红.运用出口信用保险,控制企业出口风险[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8,01:77-79+83.
[2]凌智.利用出口信用保险降低企业出口风险[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3,05:45-46.
[3]吴婷.分担出口风险保障收汇安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J].中国外汇,2014,09:3.
[4]郑云,徐林萍.合理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管理出口风险[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4,03:11-13.
[5]徐林萍.出口信用保险在出口风险管理中的运用[J].对外经贸,2014,07:19-20.
[6]林茵.Y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案例研究[D].暨南大学,2014.
[7]陈有军.出口信用保险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7.
[8]金辉.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在宁波外向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9]熊艳丽.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业务经营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摘要:中小外贸企业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创造外汇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竞争日渐激烈,市场的急剧变化,汇率变动、融资困境、信用缺失等经营过程中众多不确定因素阻碍了中小外贸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小外贸企业经营过程中财务风险的识别、成因进行分析和阐述,进一步提出了具体风险防范措施来降低风险。
关键词:中小外贸企业 财务风险识别 财务风险成因 风险防范
中小外贸企业是有从事对外贸易并拥有进出口经营权、年进出口贸易额在2 8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近年来,中小外贸企业利润空间缩小,竞争日渐激烈,财务风险管理成为公司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中小外贸企业财务风险识别
(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方不履行合同约定而给公司带来损失的风险。外贸企业的业务范围涉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从国际市场来看,金融危机对国外进口商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使得国外进口商购买力减弱,信用度下降,从而要求更高的信用额度和更长的信用期限。据统计,目前中国企业对外出口80%以上采用赊销形式,欧美国家的买方付款信用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有的长达120―150天,拉美地区甚至长达360天,这对资金本来就很紧张的中小外贸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此外,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贸易政策处在不断变化中,给与之交易的中小外贸企业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同时,部分涉及国内客户的交易也存在着巨大信用风险。一方面表现为客户的“信用经营风险”,即国内进口商经营不善,缺乏偿债能力;另一方面是客户不愿偿还债务而产生的“道德风险”
(二)融资风险。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风险是由企业融资引发的风险,既包括不能按需募集到资金的风险,也包括募集到资金后不能按期偿付及使用不能达到预期的风险。中小外贸企业在拉动国民经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外贸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造成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融资风险大。
一方面,随着我国外贸行业日渐成熟,相同行业中小外贸企业产品差异化逐步缩小,结算方式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中小外贸企业商业信用周转空间狭小,使得企业营运资金不足,发行股票与债券的门槛较高,更多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方式单一。外贸企业融资特点是融资数量少、频率高,而银行对中小外贸企业信用等级要求高,审查时间长,融资成本高。在此情况下中小外贸企业可能很难在短时间内筹得资金从而丧失一笔业务。另一方面,中小外贸企业重视筹集资金而忽略了融资结构,致使资产负债率很高,加之外贸企业的利润空间在不断缩小、大量应收账款难以收回使得流动比率较低,当出现支付危机时,逾期风险立刻涌现。
(三)流动资金不足风险。中小外贸企业维持日常经营运转、偿还债务都需要流动资金。从外贸企业上游――制造商来看,我国制造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空间较小,难以承受原材料市场价格急剧变动。若原材料市场出现变动,上游制造商将成本上涨压力转嫁给外贸企业,使得外贸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再如上文所述中小外贸企业信用风险加剧了应收账款回收难度、融资风险大使得企业难以获得充足流动资金;订单减少、出口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导致存货积压,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下降,都加剧了中小外贸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四)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而导致以外汇结算业务交易结果不确定的风险。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使得我国丧失出口价格优势,对出口贸易额产生一定影响,也就导致了外贸企业利润额的下降。另一方面,外贸交易的结算都涉及到货币之间汇率的换算,而外贸交易又多采用信用收款模式,给予进口商一定的信用期限,在这段期限内产品已销售而没有收到货款,或者签约完成的长期订单,一旦出现货币汇率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交易商品价值的变化,汇率上升则换算为人民币后的应收账款实际价值下降,产生了汇兑损失,也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 中小外贸企业财务风险成因
(一)外部因素。外贸企业交易涉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经济形势、国内经济政策、经济状况都会对外贸企业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产生了很大冲击,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许多中小外贸企业受其影响资金链断裂致使倒闭;我国经济体制明显偏向国有企业,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调整政策、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也是引发中小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此外,目前缺少对中小企业完备的法律支持体系,且司法程序烦琐,若中小外贸企业遭遇恶意欠款时,因为诉讼的成本费用高、而且可能涉及到国外法律,难以用法律手段捍卫权利,致使应收账款难以收回被迫转为坏账,带来财务风险。
(二)内部因素。
1.中小外贸企业规模小,信息透明度低,信用等级低。如前文所述中小外贸企业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靠银行,而大多数的中小外贸企业不对外公开财务报表,存在银企关系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银行为了降低风险,对中小企业借款设立了较高门槛。中小外贸企业资信水平低、管理水平不高,固定资产少,难以提供融资所需的抵押和有效担保。即使被接受,这些抵押物的折价也相当低,近半的金融机构反映贷款额与抵押物的价值之比低于50%,而以设备作抵押物的,获得的贷款金额甚至只有设备原价值的约10%,一些金融机构根本就不接受申请。
2.中小外贸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部分中小外贸企业在筹资过程中为了降低融资成本多采用债务融资,忽视了融资结构问题,认为只要能筹得资金即可,由此致使公司资产负债率在50%以上,负债期限安排不合理,增加了公司支付利息的压力。公司偿债压力过大,由此引发财务风险。
3.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中小外贸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财会部门设置简单,企业管理人员缺少风险管理意识,没有建立对财务活动进行风险预测、识别、分析与控制的专门机构,简单地要求会计部门承担财务预测分析职责,有的会计部门也没有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会计资料不齐全、记账不规范,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资金管理混乱、使用效率低下,从而很难进行风险预测与防范。
三、中小外贸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树立风险意识,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机制。通过专业机构,及时、全面获取海外交易客户的资信状况、偿付能力,对于往来客户根据对其的调查建立信用档案,并对其信用状况进行评级,给予不同信用期限。对于风险较大的业务,须经管理层批准。同时强化业务员风险意识。多数中小外贸企业中业务员为了增加业绩,重点关注订单数量与额度,忽视后期账款的追回工作。中小外贸企业由于自身规模、人力、财务的限制,很难设立专门信用管理部门,而外贸业务员全程负责客户的联系、合同的签订、货物的出口,对于客户和订单的情况比较了解,因此企业应该培养业务员的信用管理意识,提升他们的信用管理能力,并将收账、催账作为一项业绩考核内容,使得业务员主动从客户信用调查、合同签订、账款回收这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对信用风险进行控制。
(二)优化资本结构,拓宽融资渠道。根据优序融资理论,企业融资的顺序依次为内源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因此中小外贸企业首先还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盈利能力,积累内源资金。目前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筹资主要来源于债务融资,不论是银行借款还是民间借贷,都要按资金需求量和用资时间来确定合适的筹资规模和期限,短期与长期借款合理配合,降低资产负债率,优化负债结构。同时要规范企业会计账簿,增加透明度,与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按期偿还债务。采用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充分利用信用证、进口押汇、出口押汇、打包贷款等新型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缓解资金困境;依靠其上游大型制造商的信用实力进行供应链融资获得发展所需资金。
(三)控制资金占用量,保持资金流动性。一方面,控制应收账款与预付账款数量,合同签订过程中增加预收账款比例谈判。对于应收账款要及时催收,建立合理的坏账准备预提制度。另一方面,根据订单量增加企业存货,选择信誉好的优质供应商同时做好货物质量检查,及时交货,以防因违约造成存货的积压,占用过多流动资金。此外还要做好预算编制工作,保持流动资金合理持有量,以应对突发状况。
(四)加强出口结算方式的灵活性,多种结算方式相结合。随着竞争的日渐激烈,利润空间的缩小,产品差异化变小,外贸企业力争在结算方式上获得优势来留住客户,货到付款、远期付款交单、远期承兑交单以及延期付款信用证成为目前中小外贸企业出口结算的常见方式。然而进口商信用度下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企业流动资金不足也增加了中小外贸企业财务风险。因此中小外贸企业在出口选择计价货币时要选择对交易有利的货币。同时要采用多元化的结算方式,例如采用信用证与托收、信用证与汇付相结合的方式,还需要重点考虑国际保理业务、福费廷和银行保函等附属结算方式降低收汇风险。
(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风险管理制度。首先,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事前预测,由于中小外贸企业规模、人力等限制,主要利用构建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运营过程中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向管理层汇报存在的风险。其次,通过与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合作,对风险高的交易投保,以此来分散、转移风险;对原材料成本较高的产品,建立国外进口商、国内供应商及自身共同承担价格风险的方式,提高采购商预付款比例,加速资金和物流周转,形成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机制;最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部监督,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各部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Z
参考文献:
[1]高磊.A 外贸企业资金运行和风险管理探索[D].上海交通大学,2009.
关键词:财务管理;外贸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进出口权逐步放开,对于外贸公司而言,不仅原有的政策优势荡然无存,而且要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和日趋激烈、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环境。这对外贸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也给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虽然国有外贸企业多年推行改革,已取得了可喜成果,在财务管理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务管理较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历史积弊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反映在财务管理上的弊端还是很多,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仍处于记账管理阶段,与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观念滞后
尽管外贸企业已经被推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然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观念和习惯却不能很快改变,虽然也树立起了一些市场经济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感,但在财务管理上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有效防范措施却十分滞后。
以前,企业把财务管理仅仅理解成是借钱、付款、执行财务纪律,是财务部的事情,财务管理游离于经营活动、经营管理举措之外,财务管理根本称不上管理,已丧失其本来意义。
现在,国有外贸企业进行改革,不管是整体改制,还是分离改制,都是向业务骨干倾斜,大部分的业务员成了公司的股东和主要领导,又形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和以前不同的是,企业领导不仅独权,而且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领导层都是业务出身,对业务比较熟悉,因而,在日常决策和工作中,不自觉地偏向业务方面,存在重业务、轻财务、重融资、轻管理的情况,形成了效益是业务做出来的,而不是的财务管理出来的观念,财务管理没有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贸企业资产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是不良资产多,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而企业管理不善是其产生的主要根源。面对架子很大而实际质量不佳的空壳化资产,许多外贸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关注资产质量,但不良资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集中体现在:
1、应收款项欠亏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应收款项管理体制没有质的改变,应收款项清欠的呼声很大,得力措施却很少,边清边欠、前清后欠的现象普遍存在。近几年来,外贸公司为解决应收账款问题制定了许多措施,如明晰资金管理权限、限制结算方式风险大的业务等,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堵塞了逾期收款产生,但也导致公司业务贸易机会的流失,形成应收款项管理与业务开拓难以调和的矛盾。这种一味“堵”的做法,使外贸企业不能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管理措施,在控制风险的能力上十分薄弱,如在赊销时缺乏严格、科学的调查程序;销售后对对方的监控不力;货款拖欠后保全债权的行动迟缓等等。
2、投资能力弱,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外贸竞争压力越大,外贸企业就越急于寻找多种经营的路子,但由于在投资领域缺乏经验,方向难以把握,投资盲目,失误较多。二是由于自身规模较小,投资所占的比例较大,成百上千万的资金投入项目,造成资金大量积压和沉淀,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更大。三是在投资领域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即使投入巨资占领控股权,但经济效益却每况愈下,如果再加上投资合作伙伴选择不当、银根紧缩筹资不利、投资监督不力钱权交易等情况,损失就更加惨重,企业很容易限于困境。
(三)筹集资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前,外贸企业因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企业自有资本很少,外贸经营使用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进行周转。目前,外贸企业面临的是困难,资金严重不足,形成了越不能贷款,业务越无法进行,越不开展业务,越无法贷款的恶性循环。
1、融资方式单一,争取银行借款困难。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外贸行业目前在商品和价格竞争的余地越来越小,付款方式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国际、国内贸易结算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利用商业信用周转的时空越来越狭小,因自身原因,又不能通过发行债权或股票进行融资,只能从银行融资,融资方式单一。而争取银行借款又十分困难,主要原因:一是规模小,风险大,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二是外贸属于流通企业,竞争激烈,很难找到借款担保,就连贸易项下融资,如开立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押汇等往往也是通过抵押或担保都相当困难,更别说一般流动资金贷款了。2、资金运用不当,缺乏融资成本观念。企业盲目上项目,挤占流动资金,在资金运营上往往流动比例下降,影响正常周转。另外,企业对融资成本的观念比较淡薄,资金报酬率低,业务利润仅仅够支付银行利息。(四)财务监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薄弱。企业改制后,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但对决策层的控制仍是个难点和盲点。管理层把控制看成是对下属员工的管理手段,不自觉地把自己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使得公司股东形同虚设,监事会制度更是流于形式,董事长和总经理缺乏有效的分工和相互制约,争权夺利,没有科学的决策机制,个人说了算,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
2、会计核算只有反映,没有监督。对财务人员的挑选,以是否“听领导的话”为标准,财务人员对经理言听计从,不敢监督。整个业务流程只有业务员知道,别人插不进去,收购商品和结汇都是滚动的,一笔出口的采购应该与哪笔销售收入、出口费用相对应,只有业务员才清楚,财务人员只是根据业务员的“配单”来做账,对实际发生的业务活动无法进行有效的跟踪,业务过程,只有到收汇时才能看出,这时再谈控制风险已经晚了,根本谈不上对业务的监督。
3、财务核算失真。有些外贸公司有业务,为了逃税等目的,常常做一些“真自营假”、“假自营真”的花账,有些外贸公司自身业务没有一笔,仅仅靠提供服务生存,为了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实际业务人拿到出口退税和业务利润,违反会计真实性原则,将做成自营,财务账面所反映的不是经济业务的实质,表面上亿元的自营收入,都是过账,其实质是收入,所以,很多财务分析指标失去其真正意义。外贸企业只是一个票据流转中心,一台收汇机器、付款机器、退税机器,帮助业务人逃避税收的机器。
(五)财务人员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外贸企业多年动荡、改革,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财务人员跳槽选择了更稳定、待遇更好的单位,造成财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另外,财务人员仅仅注重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没有将工作重心由对凭证账簿的管理转移到对业务环节和原始业务信息的管理上,对财务管理的各个工作阶段所应具备的专门知识,包括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等方面以及筹资、投资和分配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不能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二、改善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路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历史的积弊,也有新生的问题,既有宏观的因素,更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一套有效、科学的、完善的、灵活的财务管理制度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个财务部门就能搞好的,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资产结构、产品结构、经营方式等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建立相关财务管理体系。所以,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没有包治百病的通用方法。
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手段和思路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管具体的思路和措施是什么,要想建立有效的、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企业要形成财务管理是生产力的共识
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上下要纠正财务管理只是算账、报账的观点,要树立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资金管理、经营决策、风险控制、盈利分析、偿债能力、内部监督等实施管理的活动,有其他任何管理无法替代作用的观念。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才能在行动上形成前进的动力。
(二)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做事才能有的放矢。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体系运行的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的目标在成本效益原则的指导下,应兼顾股东、员工、合作伙伴等与企业关系密切的利益主体,这样企业才能长久发展,否则,忽视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必然导致矛盾冲突,最终损害企业的价值,导致失败。
(三)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财务管理的基础
关键词:财务管理;外贸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进出口权逐步放开,对于外贸公司而言,不仅原有的政策优势荡然无存,而且要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和日趋激烈、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环境。这对外贸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也给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虽然国有外贸企业多年推行改革,已取得了可喜成果,在财务管理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务管理较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历史积弊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反映在财务管理上的弊端还是很多,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仍处于记账管理阶段,与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观念滞后
尽管外贸企业已经被推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然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观念和习惯却不能很快改变,虽然也树立起了一些市场经济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感,但在财务管理上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有效防范措施却十分滞后。
以前,企业把财务管理仅仅理解成是借钱、付款、执行财务纪律,是财务部的事情,财务管理游离于经营活动、经营管理举措之外,财务管理根本称不上管理,已丧失其本来意义。
现在,国有外贸企业进行改革,不管是整体改制,还是分离改制,都是向业务骨干倾斜,大部分的业务员成了公司的股东和主要领导,又形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和以前不同的是,企业领导不仅独权,而且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领导层都是业务出身,对业务比较熟悉,因而,在日常决策和工作中,不自觉地偏向业务方面,存在重业务、轻财务、重融资、轻管理的情况,形成了效益是业务做出来的,而不是的财务管理出来的观念,财务管理没有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贸企业资产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是不良资产多,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而企业管理不善是其产生的主要根源。面对架子很大而实际质量不佳的空壳化资产,许多外贸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关注资产质量,但不良资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集中体现在:
1、应收款项欠亏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应收款项管理体制没有质的改变,应收款项清欠的呼声很大,得力措施却很少,边清边欠、前清后欠的现象普遍存在。近几年来,外贸公司为解决应收账款问题制定了许多措施,如明晰资金管理权限、限制结算方式风险大的业务等,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堵塞了逾期收款产生,但也导致公司业务贸易机会的流失,形成应收款项管理与业务开拓难以调和的矛盾。这种一味“堵”的做法,使外贸企业不能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管理措施,在控制风险的能力上十分薄弱,如在赊销时缺乏严格、科学的调查程序;销售后对对方的监控不力;货款拖欠后保全债权的行动迟缓等等。
2、投资能力弱,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外贸竞争压力越大,外贸企业就越急于寻找多种经营的路子,但由于在投资领域缺乏经验,方向难以把握,投资盲目,失误较多。二是由于自身规模较小,投资所占的比例较大,成百上千万的资金投入项目,造成资金大量积压和沉淀,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更大。三是在投资领域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即使投入巨资占领控股权,但经济效益却每况愈下,如果再加上投资合作伙伴选择不当、银根紧缩筹资不利、投资监督不力钱权交易等情况,损失就更加惨重,企业很容易限于困境。
(三)筹集资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前,外贸企业因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企业自有资本很少,外贸经营使用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进行周转。目前,外贸企业面临的是困难,资金严重不足,形成了越不能贷款,业务越无法进行,越不开展业务,越无法贷款的恶性循环。
1、融资方式单一,争取银行借款困难。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外贸行业目前在商品和价格竞争的余地越来越小,付款方式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国际、国内贸易结算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利用商业信用周转的时空越来越狭小,因自身原因,又不能通过发行债权或股票进行融资,只能从银行融资,融资方式单一。而争取银行借款又十分困难,主要原因:一是规模小,风险大,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二是外贸属于流通企业,竞争激烈,很难找到借款担保,就连贸易项下融资,如开立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押汇等往往也是通过抵押或担保都相当困难,更别说一般流动资金贷款了。2、资金运用不当,缺乏融资成本观念。企业盲目上项目,挤占流动资金,在资金运营上往往流动比例下降,影响正常周转。另外,企业对融资成本的观念比较淡薄,资金报酬率低,业务利润仅仅够支付银行利息。(四)财务监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薄弱。企业改制后,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但对决策层的控制仍是个难点和盲点。管理层把控制看成是对下属员工的管理手段,不自觉地把自己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使得公司股东形同虚设,监事会制度更是流于形式,董事长和总经理缺乏有效的分工和相互制约,争权夺利,没有科学的决策机制,个人说了算,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
2、会计核算只有反映,没有监督。对财务人员的挑选,以是否“听领导的话”为标准,财务人员对经理言听计从,不敢监督。整个业务流程只有业务员知道,别人插不进去,收购商品和结汇都是滚动的,一笔出口的采购应该与哪笔销售收入、出口费用相对应,只有业务员才清楚,财务人员只是根据业务员的“配单”来做账,对实际发生的业务活动无法进行有效的跟踪,业务过程,只有到收汇时才能看出,这时再谈控制风险已经晚了,根本谈不上对业务的监督。
3、财务核算失真。有些外贸公司有业务,为了逃税等目的,常常做一些“真自营假”、“假自营真”的花账,有些外贸公司自身业务没有一笔,仅仅靠提供服务生存,为了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实际业务人拿到出口退税和业务利润,违反会计真实性原则,将做成自营,财务账面所反映的不是经济业务的实质,表面上亿元的自营收入,都是过账,其实质是收入,所以,很多财务分析指标失去其真正意义。外贸企业只是一个票据流转中心,一台收汇机器、付款机器、退税机器,帮助业务人逃避税收的机器。
(五)财务人员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外贸企业多年动荡、改革,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财务人员跳槽选择了更稳定、待遇更好的单位,造成财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另外,财务人员仅仅注重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没有将工作重心由对凭证账簿的管理转移到对业务环节和原始业务信息的管理上,对财务管理的各个工作阶段所应具备的专门知识,包括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等方面以及筹资、投资和分配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不能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二、改善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路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历史的积弊,也有新生的问题,既有宏观的因素,更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一套有效、科学的、完善的、灵活的财务管理制度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个财务部门就能搞好的,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资产结构、产品结构、经营方式等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建立相关财务管理体系。所以,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没有包治百病的通用方法。
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手段和思路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管具体的思路和措施是什么,要想建立有效的、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企业要形成财务管理是生产力的共识
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上下要纠正财务管理只是算账、报账的观点,要树立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资金管理、经营决策、风险控制、盈利分析、偿债能力、内部监督等实施管理的活动,有其他任何管理无法替代作用的观念。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才能在行动上形成前进的动力。
(二)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做事才能有的放矢。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体系运行的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的目标在成本效益原则的指导下,应兼顾股东、员工、合作伙伴等与企业关系密切的利益主体,这样企业才能长久发展,否则,忽视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必然导致矛盾冲突,最终损害企业的价值,导致失败。
(三)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财务管理的基础
据有关数据显示,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以银行信用作保的信用证结算比例已经下降至20%以下,而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赊销和承兑交单的付款模式的规模逐渐扩大,比例已经上升到80%左右。不仅如此,对于中小型外贸企业而言,传统意义上的优质欧美客户还倾向于延长付款期限,往往是货到后90天甚至长达一年付款。付款期限的延长更是让中小型外贸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大大增加,在出口收汇时不仅面临信用风险,而且还需要应对汇率波动风险。
一、中小型外贸企业应收账款损失现状
根据商务部研究院2005年对近千家出口企业的抽样调查,我国出口企业平均坏账率约为5%(同期发达国家仅为0.25%-0.5%)。如果以5%的坏账损失率为静态值测算我国近8年来的坏账规模,中国经常项目下货物出口的损失规模是惊人的(如表1所示)。
当然,以2005年平均5%的坏账损失率作为静态值来对出口坏账规模进行估值缺乏科学性,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报损数据更能直观和准确的反映出口坏账的基本情况。据中国信用保险公司统计数据表明,2003年到2007年,参保企业的报损率平均为1.3%,而2008年以来,由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信用环境恶化,收汇风险大幅度提升,无论是北美、欧盟还是新兴市场,参保企业报损率均超过了3%,而这一数值还是中国信用保险公司在经过资信调查,剔除了资信欠佳的进口商基础之上的。
另一方面,美国为刺激本国疲软的经济,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利用美元对外贬值促进出口;欧盟陷入欧债危机的深渊,世界对欧元信心不足,再加上中国对欧美长期的贸易逆差使得欧美等国积极施压人民币升值,不仅削弱了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出口竞争力,而且打压了他们的利润空间,远期付款的结算方式使得出口商可能面临汇率和资金时间价值的双重损失。
从表2可以看到,在欧美政府的大力施压下,人民币兑美元和欧元在过去的五年多时间里汇率已经累计升值分别达9.54%和20%。虽然目前中国出口以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在增加,但主要集中在东盟地区。作为中国第一及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对欧盟以及美国出口主要以美元为主,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外贸企业出口的外汇收入缩水,盈利空间被汇率上升进一步挤压。
二、中小型外贸企业收汇风险成因分析
(一)出口结算方式的选择
传统的出口结算方式主要包括汇付(先付款后发货,先发货后付款)、托收(即期付款交单、远期付款交单、承兑交单)、信用证结算(即期付款信用证、远期付款信用证、假远期信用证)等三种方式,同时还有银行保函、备用信用证、国际保理以及福费廷(包买商)等四种附属结算方式。由于大部分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产品缺乏品牌价值,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严重,在国际市场上还面临越南等国的强力竞争,所处行业是典型的买方市场,普遍缺乏议价基础,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处于不利位置,为了增加出口,不得不将贸易条件作为提升出口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赊销(O/A)成为企业维系生存的无奈选择。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近七成的出口合同都是采用放账赊销的形式,已经取代了信用证和预付款等成为主流支付方式。这种方式虽然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但是坏账损失风险却大大提高。
(二)国际信用环境恶化
作为中国最大的贸易对象,欧美市场消费量大,商业信用好,支付能力强,是外贸企业出口的必争之地。由于欧美等国有发达的信用监管体系,商业信用能很好的约束企业的交易行为,企业信誉普遍良好,是外贸行业传统意义上的优质市场。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等国国内经济低迷,消费者消费意愿和消费水平大大降低,很多企业面临流动资金紧张甚至破产的风险,货款拖欠现象严重,给外贸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出口损失。
(三)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相对淡薄
目前,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在发生货款被拖欠之后,从成本控制角度考虑,对于拖欠期相对较短的往往通过订单经手外贸业务员自身追收货款,而对于拖欠时间较长的货款则委托专业的机构追收货款,部分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的则向保险公司申请索赔,而进口商身处世界各国的现状使得出口商在追讨账款时困难重重,相当被动。外贸行业是高风险行业,从接单、制造、出运到交货、结汇等各个环节都存在风险,要保证安全收汇,每一个环节都要加强风险管理,而很多企业缺乏风险的事前管理,未进行外企信用评估就在结汇方式上给予优惠条件,对授信额度缺乏控制,同时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没有加强客户信用动态管理,账款追讨不及时。
(四)赊销缺乏债权担保
由于中国出口商缺乏等级债权人的意识,对于出口赊销往往就是以信用做为担保条件,如果由于进口商申请破产而出现货款拖欠,往往很难收到货款。以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美国为例,如果进口商申请破产,出口商货款的追收只能走法律程序。根据美国的法律,企业申请破产后,法院将通过破产程序保证同级债权人获得同比例的金额分配。美国破产法规定的债权人主要有三个等级:担保债权、无担保优先债权和一般无担保债权。一般只有在上一个等级的债务得到全部清偿后,下一个等级的债务清偿才能开始。而现实是,中国出口商的角色一般都是无担保普通债权人,受偿等级较低,在破产财产被用以偿还银行或者保理商的抵押担保债权后,几乎就很难再得到分配了。
(五)商品质量问题遭拒付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进口商除了在货款拖欠上花样百出外,还会找各种理由变相拒绝付款或者降低付款额度,任何细微的商品质量问题都可能成为进口商拒绝付款的一个重要理由。我国不少商品的出口是以打货样或者船货样作为标准来装船出口的,但由于商品出口量大,在一批商品中难免出现个别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外商借此拒绝付款或者要求更低折扣,而出口商为了追讨货款,不仅需要提交证明材料,而且要与进口商据理力争,这个过程往往需要花费时间成本和协调成本,进口商货款拖欠时间越长意味着更大的汇率风险损失,而协商解决的结果往往是出口商的利率和折扣损失。
三、加强中小型外贸企业收汇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切实可行的信用管理制度
对于我国大部分中小型外贸企业而言,由于其出口总量相对有限,企业机构相对精简,很多小企业甚至只有总经理以及外贸业务员两级,外贸业务员负责外销业务的所有环节,包括客户开发、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单据缮制、客户管理及维护,总经理本身不仅从事公司的管理,掌控全局,自身也兼做本公司的出口业务,从企业成本管理的角度来看,建立一个独立的应收账款决策机构和信用管理部门相对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来配备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如果是小型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相对有限,可以由企业行政管理人员负责整理外贸业务员提交的客户资信等级分类情况,跟踪和监控应收账款并向总经理汇报,由总经理做最终决策;对于规模较大的中型外贸企业,可以在财务管理部门下设风险管理分部,并直接向财务经理汇报(流程如图1)。
这种信用管理制度可以给企业决策层提供较为及时、完整的信息,提高决策质量,从源头上加强对收汇风险的控制。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可以对交易各环节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掌控处理,如果由于债务人的财物状况出现了问题,亦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债务追讨,实现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降低收汇风险。对于初涉外贸领域或者缺乏相应信用风险管理经验的中小型外贸公司而言,也可以实施信用管理委托制,将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外包给专门的信用咨询管理公司。
(二)充分利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的多种服务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自2001年12月运营以来,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根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金额仅为27.5亿美元,而金融危机发生以来,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金额达5405.7亿美元,是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2002年-2008年间累计承保金额的3.1倍;2012年1-11月总承保金额3072.2亿美元。过去十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70.5%,其中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实现承保金额2480.7亿美元,重点服务群体是中小型外贸企业。截至2011年底,我国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达11.2%,已经超过了世界10.5%的平均水平,部分省份如浙江、福建、广东、云南均超过了20%,接近世界中上水平。2012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共向1838家企业支付赔款11.8亿美元。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已经越来越重视出口信用保险对于转嫁企业收汇风险、促进出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中小型外贸企业对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的其它风险控制服务还缺乏一定的认识和重视,需要及时转变观念,了解相关服务并充分利用:签订出口合同前选择资信评估服务,将海外企业资信调查报告、企业信用评级和国家风险手册及行业分析报告作为决策依据,防范各种商业风险;在商品出运后,缮制好所有单据,通过保险融资服务办理押汇或人民币贷款业务,加速企业资金周转;在外商拖欠货款时利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多年国际商帐追收经验,解决逾期欠款难题,进一步降低收汇风险。
(三)依据客户信用等级争取多样化的出口结算方式
近些年来,高额的出口坏账损失和高比率的出口信用保险理赔率让人触目惊心。中小型外贸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在洽谈出口业务时慎重考虑以赊销为优惠条件的招揽客商方式,在实务中尽力争取对自身相对公平甚至有利的结算方式。
在国际信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对于金额较少的出口业务,例如样品单、尾货单坚决选择西联汇款(WEST UNION)、速汇金(MONEY GRAM)等快捷汇付方式,先付款后发货;如果出口量较大,尽量采用即期信用证作为结算方式,若无法满足,可争取假远期信用证、远期信用证或者备用信用证,获取银行付款承诺;如果由于信用证银行费用以及资金周转等原因,进口商坚决不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出口商在了解进口商具体资信情况后可以给予相应的授信额度,灵活的采用汇付与跟单托收比例结合的方式,同时通过出口押汇降低风险,或者办理国际保理业务和福费廷(包买商买断)业务来转嫁风险,也可以通过中国市场上一些融资公司的融资产品早日收汇。如中国出口融资(英国)有限公司就针对中国外贸企业出口赊销量巨大的现状推出了“创新型赊销解决方案”,出口企业可选择30天、60天、90天甚至120天的赊账期限,并获得在出货后可立即获得发票金额80%货款的承诺;对于金额偏大的出口业务,可以选择信用证与汇付、信用证与托收等方式,也可以在签订出口合同时规定分批发货、分期付款来控制风险。针对不同的贸易额以及不同等级的外商,采用多样化的出口结算方式组合虽然会增加公司的管理成本,但却可降低外贸公司的非系统性风险,提高公司应收账款的安全性。
(四)运用切实可行的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对于采用赊销(O/A)、远期付款交单(D/P)、远期承兑交单(D/P)结算方式或遭遇外商拖欠货款的出口商来说,时间越长汇率风险越大。为控制汇率风险,中小型外贸公司应该利用合适的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目前,金融衍生工具主要包括远期合约、金融期货、金融期权以及互换协议四大类。由于金融期货是在期货交易所交易,实行会员制,需要交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并且逐日结算,交易会员往往要预留一笔数量相对可观的流动资金避免被强行平仓,而在现行国际经济环境下,中小型外贸企业准时回收货款比较困难,资金链相对紧张,保证金制度会增加企业资金负担;金融期权买卖的是一种执行合同或者不执行合同的权利,期权购买者既能实现保值,又有可能从汇率变动中获利,但是期权费和期权交易佣金比较高,加上中国实行欧式期权,只能在到期日行使权力,无法在最有利的时机选择执行或不执行合同,购买期权收益往往低于购买成本,因此汇率变动不大的情况下购买金融期权性价比不高,而如果汇率变动大且趋势明显,金融期权不容易购买;远期合约是在场外进行的交易,通过实现约定币种、金额、汇率和交割时间,到约定时间进行实际交割,交易程序简单,交易方式灵活并且不要求实际资金支付,对中小型外贸企业而言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规避汇率风险的工具;货币互换是通过不同币种债权、债务的调换达到保值的目的,但寻求合适交易对象比较困难,搜寻成本较高。为提高中小型外贸企业规避金融风险的能力,政府需要加强对场外市场的引导。如证监会下设出口汇率风险管理部门,统一收集中小型外贸企业出口应收债务或者进口应收债权情况,将企业债权债务信息进行统一匿名,帮助企业寻找合适的交易对象,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
由于中小型外贸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国际信用环境恶化的环境下,企业必须加强风险管理,通过建立低成本、高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利用金融机构多样化风险控制服务,采用灵活多变的结算方式降低应收货款的坏账损失风险,运用行之有效的金融管理工具规避汇率波动损失,保障企业资金安全,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幼凤.金融危机下中小外贸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J],经济论坛,2009(7).
[2]刘鑫,谈外贸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及防范[J],商业文化,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