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关亲情的名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需全员参与的活动,绝不仅仅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情,所有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其中来。《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的课程性质解释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实践,发现语文教学和班级文化建设能起到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作用。以下是我在实践中用到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构造书香四溢的物质环境
教室是师生生活学习的地方,教室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师生的情绪,一个活泼、高雅、和谐的教室,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习氛围的营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师生处在一种书香四溢的氛围中时,一种对知识的崇敬和渴求将会油然而生。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将会比较快乐地在书海中遨游,他们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很快乐很幸福的事情,他们乐意去学习知识,探求知识。同时,活泼、高雅、和谐的教室环境还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生活中受到熏陶感染,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首先是教室环境的净化。整洁、干净是高雅的第一标志,是一个班级给人的第一印象。因此,我每接手一个班级,第一件事就是加强对学生教室环境的卫生管理和公物爱护的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建一个舒适、洁净的教室环境。
其次是教室墙壁的布置。在创建充满书香气息的教室文化过程中,教室的四面墙壁是最好利用的资源。学生坐在教室学习,一抬头看到的就是教室的墙壁,所以我在教室的前面墙壁上挂着一面国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为了让学生懂得珍惜时间,在国旗下方悬挂着一面时钟;在国旗的右边悬挂着两个大大的“晨曦”二字(本班的班名),在国旗的右边悬挂着一幅画,画上是一只在太阳下翱翔的大雁(本班的班徽)。这字画组合起来就给人一种朝气蓬勃、拼搏奋斗、昂扬向上的氛围感受。教室两侧的墙壁我悬挂的是各个学习小组介绍、美文欣赏和名言警句。学习小组介绍是介绍展示小组及其成员的。美文欣赏和名言警句是最能给学生以文化熏陶的部分。美文欣赏上记录展示了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的历史,学生从最初的只能写干瘪枯燥的句子到后来能写出充实优美的语句,不能不说是这一举措的效果。有一次我要求学生学一段有关亲情的话语,我惊疑地发现不少学生写出来的是多么的漂亮。如“亲情是风,带走炎热,留下清凉;亲情是雨,带走尘埃,留下纯洁;亲情是太阳,带走黑暗,留下光明。亲情是月亮,带走平淡,留下浪漫。”“亲情,是花木兰的替父从军;亲情,是孟母的三次搬家;亲情,是阿炳的二泉映月。”名言警句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的提炼和总结,它富有哲理,令人寻味,发人深省。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能纯是苦口婆心的说教,还应发挥名言警句的作用,经常给他们一些名言警句,以其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班级的文化气息,从而受到文化熏陶感染。我经常在不同时期给学生一些不同的句子。例如在开学之初,我写上“瞄准天空的人总比瞄准树梢的人要射得高” “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决于天性,而是取决于人的习惯”告诫学生要定好目标,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学生不愿行动时,我写上“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告诫学生要务实;在学生失败时,我写上“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告诫学生要振作起来并注意学习的方法。
第三就是建好班级图书角。为了更方便学生阅读,我创建了一个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在课余随时都可以有课外书看,从而来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课外阅读方便了,课外阅读的学生多了,班级的阅读气氛浓了,慢慢地形成了书香气息的班级。在中午的2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内,不少学生尽情地在书海中畅游,慢慢地提高自己的审美和阅读能力。《名人传》、《鲁滨逊漂流记》、《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老人与海》等作品让学生逐渐地放弃了对漫画书、游戏书的喜爱,慢慢地爱上了经典名著,爱上了经典名著的阅读,在名著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有时我还让学生给图书角写标语,从而来锻炼学生的写的能力。不少的优美词句也慢慢地从学生笔下流出。
二、创设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建设主要是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班级理念,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熏染下不断成长,并形成班级正确的舆论、积极的观念。我在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大力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从拟定班名、设计班徽、创作班歌、创办班刊、制定班训等方面着手。
班级名称是一个班级的代表,一个好的名称能凝聚班集体、给人激励等。我们给班级命名为是“晨曦”,寓意着我们班级是一个充满希望、朝气蓬勃的班级。
班徽是一个班级的标志,反映了班级精神,团结与激励着全班学生。我们班的班徽是一轮红日下飞翔着一只大雁,大雁下是一片浮云,大雁在浮云上翱翔,象征着我们学生在知识的蓝天中前进,用作背景的红日,象征着我们班如初升太阳,终将照耀大地。
班歌,它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彰显着我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前进,营造出班级的文化氛围。我们的班歌是《阳光总在风雨后》,它时时激励着全班同学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创建班级刊物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促进班级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添班级的文化气息。班刊的创建是我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最为成功的一步,两年的班刊建设,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升,班级的文化气息非常的浓厚了。
班训代表着全班学生共同的期望和追求,班训能规范班级秩序,让班级更有凝聚力,同时也能激励人心。我们的班训是:博学 慎思 自信 自强。用此时时来激励学生要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积极乐观。
其实,每个学科都有其优势,只要我们善于去思考、实践,就都能寻求到本学科与班级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与新办法。关键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做一个有心人。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卫生职业教育》.2010(0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B-0062-01
鲁教版必修三课文《我不是个好儿子》,语言简洁朴实而又包含着真情,抓住了很多生活中的细节,体现了作者贾平凹一贯的风格。文章虽然没有吸引人的华丽外表,但是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在情感上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所以很多老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都喜欢抓住这一点,从情感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再进一步扩展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听了很多老师的课,风格各不相同,但都抓住了情感这条主线。大部分老师也都利用了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更加容易进入情景,参与到课堂中来——有的是在开头作为导入,有的是在课堂气氛达到的时候做点睛之笔,在引起情感共鸣之后,再趁热打铁进行亲情教育;而对文本结构的把握,通常都是在讲述亲情事件的过程中通过结构图解展示出来。课堂上很多学生都很投入,有的甚至是全班学生都被深深地打动而哭声一片,情感教育的目标毫无疑问完成得非常成功。相信在学习这一课以后,学生会更加理解和体谅父母,这一点的确在学生的随笔里得到了验证。但是每次听完课之后,我总是有这样一个疑问:语文课的情感教育到底应该占多大的比例?多媒体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将课堂气氛推向,但是会不会因此而冲淡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
感情真挚只是这篇文章的优点之一,除此之外,善于抓住生活当中的瞬间进行细节描写,也很值得我们学习。文章蕴涵的真挚的母子之情之所以能够打动我们,正是得益于作者用文字捕捉下来的生活细节。一课时的时间应当怎样来分配,是不是调动气氛进行情感教育,就一定要借助多媒体,把平面的文字转化成直观的感受?
我在讲这篇课文之前,手头有了一些多媒体材料,加上听了一些课,总体的框架已经设想好。但在讲课的前一天,我发现班级没有电脑,不能播放动画,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的播放器和插件。我便考虑,抛开这些音频视频资料,单凭语言文字教学能否达到同样的效果,如果能这样岂不是更好?
把多媒体辅助教学舍弃之后,没有了外部的引导,必然会加大学生进入情景的难度,学生要真正体会到亲情的真挚和可贵,就只能加深对文本本身的理解。如果在这一点上做不好,那么不仅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很难完成,情感教育也必将大打折扣。但是如果能够让学生顺利地理解文本,打动学生,成功地进行情感教育,那么不用多媒体会比使用多媒体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
我原本的思路是以有关亲情的名言导入,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找出文中的亲情事件,然后分析文章,通过结构图解明确文章结构,再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是个好儿子,经过分组讨论深化对亲情的理解,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后顺势向外扩展,播放视频,讲述自己的亲情故事,最后总结深化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去掉播放视频的环节之后,我不再把精力放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而是转向深挖文本,并在仔细的再次阅读中发现了很多之前忽略的细节,我决定深化针对“我不是个好儿子”这个问题的解读。我先引导学生从一般人的眼光出发评判作者是不是好儿子,学生说作者是著名作家,功成名就,可以算是很有出息的儿子;再请学生找出为什么作者说自己不是个好儿子,学生仔细地阅读之后发现,母亲做了很多小事体现了对作者的关心爱护,而作者只知寄钱,只求心安理得,所以算不上好儿子。有些机敏的学生由此总结:亲情是关爱,是感情上的付出,而不只是金钱。这样很顺利地得出了“亲情是感情,而作者只懂寄钱,所以不是好儿子”这一认识。进一步发掘文章的细节,发现母亲将钱置于床下任由老鼠作窝,可以看出母亲最看重的不是金钱,而是感情,母亲也并不在乎“我”是不是专家,由此可见功成名就并不一定就是好儿子。
接着,我抛出第二个问题:母亲有没有看重钱的时候?学生找到文章最后母亲把钱攥得很紧这一细节,说明母亲也看重钱,有学生立刻反驳说攥得紧并不是因为钱。学生有了争议,我便引导学生细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后得出结论:最后这些钱代表的是儿子的孝心(母亲懂得了“我”的心),所以母亲攥得很紧并不是因为它是钱,而是因为它代表了儿子满满的孝心。
母亲与“我”的母子之情,通过很多个小细节表现出来。学生体会到了亲情的真挚可贵,同时也发现了细节比长篇大论更具有表现力。这时再讲述亲情故事,进行情感教育,虽然没有出现哭声一片,但也能看出很多学生受到了不小的触动,有人低头沉思,个别女生在悄悄地抹泪。
传统典籍中的千古美文和警句范文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我们无法让学生广泛涉猎,而应根据教育目标的指向性有针对性、有计划地精选内容。要进行日常生活道德教育,应选择具有实用的立身处世的道理、伦理道德的教化、人格培养的要求的经典,如选择《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大学》、《论语》、《增广贤文》中的有关章节以及包含中华传统美德的诗词歌赋,把原文、译注都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诵读中学习、理解、自省。以目标指向明确的经典及诗赋发挥道德教化作用,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激活了学生自主发展意识,是教育过程顺利进行的基础。
二、以途径的多元化营造教育氛围是关键
以诵读夯实道德基础。我校把“经典诗文诵读”列为校本课程开设,组织语文教师精心采撷包含唐诗、宋词、汉赋在内的国学经典。遵循“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原则,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分年段落实《小学生心背古诗80首》;分年级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大学》、《千字文》、《论语》、《增广贤文》。同时注重古诗的趣味性和审美性,兼顾系统性,以主题的方式编辑如四季篇、言志篇、劝学篇、送别篇、感恩篇等。
以优秀传统文化环境陶冶情操。我校提出“蒙以育德”的理念,创建德育特色。如在在草坪上安放古朴的文化石,上勒励志劝学名言“崇德尚学”、“学无止境”;走廊张贴优秀中华经典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墙上悬挂“诵读文化经典,弘扬传统文化”、“人人爱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个个学做人、乐帮人、做好人”等催人奋进的条幅,与“讲让型仁,博学尚行”的校训、“大学家风,德业日新”的校风、“格物致知,求新善思”的学风大幅标语相辉映。
以丰富的活动内容激发道德情感。“形式多样”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由于学生的的个体差异,只有活动的形式、层次、规模的多样化,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精神发展的需要。因而我们必须努力挖掘资源,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国学在教育活动中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
创编古诗韵律操。我校自编自创的国学古诗操,语文教师和音乐教师联手集经典诗文、音乐舞蹈之大成,融亲情、友情、爱国情于经典诗文诵读中,运用顶真手法把古诗词串联起来,配上古典音乐和舞蹈动作,演绎古诗与古诗新唱。学生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合乎儿童的兴趣,又容易记忆,学生做起古诗韵律操来特别有韵味和美感。
诵读与艺术教育并举。寓教于乐的活动是进行诗文诵读的良好途径。如我校把诵读与书法、绘画、表演等融为一体,作为校园文化艺术教育的一个载体,让爱好绘画的学生把熟读成诵的诗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绘成题诗图并进行展示。对一些适合表演的诗文则改编成诗文剧进行表演,极大地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经典诗文的热情。
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关爱母亲为荣,倡导温馨和谐平等健康的文明家庭,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感恩母亲、尊重母亲、热爱母亲、珍爱生命的良好氛围。20xx年母亲节期间,xx县妇联认真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母亲节系列活动。各级妇联组织也广泛开展了系列庆祝活动,进一步以和谐家庭建设、和谐文化建设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在全社会营造关注女性、尊重女性的良好氛围。现将有关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这次活动同时也为盐师的同学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对母亲爱意的机会,让那些羞于在自己母亲面前表达爱意的同学有了一个方式。我们为此非常欣慰,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勤管在学校内的影响力。
20xx年“母亲节”期间,县妇联按照服务大局、服务妇女、服务基层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把开展纪念活动与切实为妇女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结合起来,采取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形式,精心策划和创新组织了各类特色纪念活动,努力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使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并从中得到了启迪和教育。
5月10日是母亲节,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珍视亲情的传统美德,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母亲、感恩母亲的良好氛围,区妇联决定,在母亲节期间开展以 健康陪伴,感恩母爱 为主题的系列活动。现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为了统一认识,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学校少先队大队部首先在5月9日早上向全体学生宣读“感恩母亲的倡议书”,向全体学生发出了“20xx,感谢母亲”的号召。同时,各班主任积极利用班会的时间召开了动员会,组织好学生阅读倡议书,讲解活动意义,使广大学生知道什么叫感恩,明白知恩、感恩、报恩是人生美德,是中华美德的重要内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古今仁人志士的至理名言。青少年,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做到有恩必报。负恩知愧,把自己培养成为建立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好少年。
二、主题鲜明、形式多样。
1、关注女性健康,营造关爱母亲的良好社会氛围
县妇联在20xx年“母亲节”期间,县妇联联合县友谊医院妇产科专家为贫困母亲残疾母亲进行了妇科免费检查。在母亲节期间,各村、社区结合实际开展了以“关爱母亲,倡导温馨和谐平等健康的文明家庭”为主题的系列庆祝活动,号召辖区居民以实际行动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关爱他人,争做祖国母亲的好儿女做文明诚信的好公民。各学校妇委会以“感恩母亲、共建和谐”为主题,在各学校开展了让孩子体会母亲的辛劳,给母亲写一封信、办一期黑板报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各级师生的好评。
2、深入开展慰问贫困、残疾母亲活动,努力为广大基层妇女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
母亲节期间,县妇联走访慰问了猛山乡20户贫困母亲,送去了米、面等慰问品,带去了党和政府对她们的支持和关心。各级古女组织举办了“尊敬母亲、弘扬母爱“为主题的送温暖活动,为贫困母亲、贫困残疾母亲、老党员等送去了慰问品。县妇联联合妇儿工委成员单位开展了“感恩母亲,共建和谐”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宣传活动中,共发放尊重妇女、关爱女性、妇女权益保障、女职工劳动保护、消除家庭暴力、妇女卫生保健等各类法律法规宣传资料1500余份。
3、强势宣传,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关键词:预习内容;层次性;生活体验;网络资源;文体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257-02
教师都有这样的教学体验,学生预习得充分,课堂教学就进行得顺畅,且精彩不断,教学效率高;反之,课堂教学就费时费力,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课堂教学效率要高,除了教师要精心做好教学设计外,学生还要有预习,甚至做到充分预习。而常态下,多数教师对学生预习这一环节并不够重视。要学生预习,只是口头说说“预习第几课”,怎么预习也没具体要求。这种“放羊”式预习,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再一种情况,要学生预习,就是读读课文、找找生字、画画句子等浅层次的预习,而这样的预习状态,也是很难达到高效课堂的。那如何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实现高效课堂呢?笔者认为,学生预习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应像备教学设计一样备学生的预习内容设计,通过优化预习内容,促进高效教学。那如何做好预习内容设计呢?
一、预习内容要有层次性和差异性
班级教学,学生的学习程度参差不齐,个性特点也迥然不同,学习能力也就不同。学习一般的同学对较难的内容,常常是无所适从;学习优秀的同学对没有难度的内容又不感兴趣。内向型的同学,你让他针对课文内容回答问题,他们较容易完成;外向型的同学,他们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敢于创新,勇于表达,你让他们完成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题目,他们会比较感兴趣。如就课文精彩句段作出自己的评价,联系生活谈体会,就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等等。所以,为了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学习,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也让我们的课堂异彩纷呈,充满活力,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预习内容设计,要有层次性和差异性。下面是笔者一次公开教学所作的预习设计。
课标教材语文版七年级(上)课文《小巷深处》预习内容设计。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瘪、炫耀、执着、荤菜、揶揄、哽咽、造孽、蹒跚、憧憬
2.解释下列词语。
执着、揶揄、哽咽、造孽、蹒跚、憧憬
3.阅读课文,说说盲母亲对女儿的爱表现在哪些地方?哪一处你最感动的说说理由。
4.找出文中体现“我”对母亲感情变化的词句,并说出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5.读完了这篇课文,我们会有无限的感慨,掩卷之余,我们也会联想到了父母、长辈,这十三四年来对我们的抚育和关爱。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请说出一两个细节,与同学交流。
6.为了儿女的健康成长,爸爸妈妈不知为你们做了多少事,操了多少心。作为儿女,你为他们做过什么事吗?如果做了,谈一谈。
7.读完这篇课文,文中哪些词、句、段富有表现力,让你印象深刻?请找出来并加以品味。
8.你想展示一下你的绘画本领吗?请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配上几幅插图。
9.课外搜集有关母爱及亲情的名言、诗歌、文章、音乐。
这9个题目体现的知识点和能力点:(1)识记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3)理出文章情感线索。(4)联系生活积累,理解文章主旨。(5)品味语言,提高鉴赏能力。(6)迁移运用及创新能力。(7)搜集资料的习惯。
这些题目既关注到学困生、内向型学生的学习情况,也避免了优秀生、外向型学生“吃不饱”的问题。全方位的兼顾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全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给课文配插图”这题,有画画基础的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细节,画了“母女相聚”图、“太阳下卖冰棍”图、“瞎妈抱孩”图、“小巷深处”的场景图。看着这些图画,笔者甚是感动。从这些图画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文章故事情节的把握以及学生无限的创造力。
二、预习内容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诊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实践这一教学理念,首先得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学生阅读行为的个性化来自哪里?怎样才能使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是什么?这些问题可以从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建构、教学方法和策略等不同的角度来解答,而其中有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学生永远是阅读的主人,对学生的阅读行为和体验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自己的个性特征、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加强与学生生活的沟通与联系。因此,我们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在预习内容设计中注意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沟通学生的生活体验,以促进课堂对话的展开与深入,切实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如笔者执教《小巷深处》所作的预习设计5、6(问题见上文的预习内容设计),学生的回答是:
生1:“我妈妈每天晚上为我准备夜宵,这是妈妈对我的爱。”
生2:“妈妈给我盛饭,快盛满时,她就用饭匙在饭上压一压,再添一些,直到碗内空隙都填满为止。妈妈给我满满的一碗饭,就是给我满满的一碗爱心!”
生3:“夏天的一个夜晚,停电了,没有风扇的‘服侍’,爸妈受不了,只能在门口乘凉,可是外面没有风。我见状,急忙拿着两把扇子帮爸妈扇风。爸妈突然感到一阵凉爽,看见是我做的,妈妈抱起我,爸爸夸我是好孩子。我心里美极了,觉得自己是一个幸福的孩子。”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加深了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也从行动上培养了亲情。
实践证明,这种极具生活气息的预习内容,学生很感兴趣。它沟通了课堂内外,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家庭生活资源及学生的生活体验,体现了“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观。
三、预习内容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给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语文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培养了学生发现、获取、重整、分析、利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整体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比如学习鲁迅的《故乡》,这篇文章所反映的时代离现在较远,学生要想把握这篇小说的主题,不了解相关的背景资料是不可能的。因此预习内容时,就要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查找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创作;查找作者的写作缘起;查找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投影来展示自己筛选出来的资料,而这些资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领会鲁迅在这篇小说里所要表现的深刻主题。
再如《小巷深处》预习题9,学生利用网络一下子找了二三十条有关母爱、亲情的名言,还摘抄了很多有关母爱的诗句。这真是让我感动不已!可见,组织学生上网查找、搜集学习资源,是培养他们收集和积累的好方法,是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在作预习内容设计时,不妨也设计这样的问题。
四、预习内容应注意文体不同,重点不同
文章的体裁不同,预习的重点也不同。如:记叙文的预习,要让学生做到身临其境,熟读精思,从而确定人物刻画、事件的描述、情感倾向和立意选材等预习重点。下面是笔者的一次研讨课――执教鲁迅《故乡》这一课所作的预习内容设计。
1.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请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这一行踪给全文分段,归纳段意。
2.找出文中描写故乡自然环境的段落,说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3.找出文中写“我”、“回故乡”、“离故乡”感受的句段,思考作者为何有如此感受。
4.分析人物形象。找出文中描写少年闰土、中年闰土、杨二嫂的段落,反复阅读,根据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分析少年闰土、中年闰土、杨二嫂的性格特点。留意文中对中年闰土语言描写中省略号的运用作用。
5.找出文中耐人寻味的句段,并加以理解。
6.根据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文中描绘的故乡二十年前后的景象及作者的感受归纳小说的主题。
7.上网搜索《故乡》的写作背景。
附:《故乡》背景资料:后的中国农村状况与农民处境。
后,封建王朝的是被了,取而代之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当时,军阀各霸一方,各有后台,在国际帝国主义的操纵支持下,混战不已;其直接后果之一就是从人民身上搜刮的军费猛增。仅皖系军阀的军事预算,1918年一年就高达两亿零三百万银元,比前清政府在1910年的全部军费还增加了将近一倍……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以上预习内容紧紧围绕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来设计。引导学生如何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的作用,并通过这“三要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主题及选材,充分体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