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大学评价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大学评价,高等教育,学生满意度,大学同质化
大学排名虽然面临着各种争论,但世界范围内的各地区和各类别的大学排名的广泛存在和深入发展依然是不争的事实。从中国大学排名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研究世界范围内的主流大学排名的特点、价值取向以及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是必要的。本文选择美国大学新生中一半以上的学生入学参考的《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作为研究对象(王彬和艾南山,2006),在对《普林斯顿评论(The Princeton Review)》大学排名的数据来源、构成以及指标体系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分析《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价值取向,并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分析《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些政策性启示。
1、《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数据来源
《普林斯顿评论》是一家主要从事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辅导、大学课程评估和教育书籍出版等业务的美国商业公司,创立于1981年。1992年,《普林斯顿评论》开始介入大学排名,主要对美国的大学进行排名,并于当年出版了基于大学在校学生的纸质问卷调查的《最好大学(Best College)》一书。此后,《普林斯顿评论》通过改善调查问卷、调查形式和调查对象等内容,逐步完善了自己的大学排名;同时,2013年,《普林斯顿评论》出版了《最好的377所大学(The Best 377 Colleges)》一书,并通过其主页公布了全美大学排名结果以及上榜高校的相关信息。
根据《普林斯顿评论》公开的网站资料(Franek,2013a),《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评价数据主要来自于对美国大学的在校学生的调查问卷及其统计结果,并在等级排名中部分参考了相关高校报送的客观数据;统计结果的计算方法是类似于学生成绩的平均节点分的计算方法,《普林斯顿评论》根据最终的计算结果对相关高校进行相应的排序,具体排序取决于具体的排名类别,而具体《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类别或组成见下文。
《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调查问卷的组成主要包括被调查者自身情况、在校学生情况、学校学术及管理水平、校园生活以及额外课程等类别的80多项具体问题。在上述具体问题中的少量问题是开放式的,绝大多数是封闭式的问题,而这些封闭式问题的备选项是根据利克特(Likert)5分量表的设计方法设计了5个备选项,被调查学生只要根据自身的判读进行选择即可。为便于统计问卷的具体数值,对5个选项进行不同的赋值后,然后根据类似于学生成绩的评价节点分的统计方法统计不同学校的最终得分,再根据每个高校的最终得分进行排序。具体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可参见表1的示范。《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详细的调查问卷,由于篇幅的原因,在此略,如有读者需要,可通过有关方式向作者索取。
《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调查对象包括从只有26个男生的深泉大学(Deep Springs College)到超过1000名学生的密西西比大学(University of Mississippi)等美国所有高校的部分在校学生。为了提高调查的代表性和有效性,《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调查学生数从平均每所高校的125名增加到现在的325名,其中2013年的大学排名的调查学生总数达到了12.2万名学生。在调查过程中综合利用网络在线问卷调查、纸质问卷调查和E-mail邀请式调查等形式。同时,《普林斯顿评论》也会不断对已经调查统计的结果进行回访,并根据被评价的高校和研究的需要,对调查问卷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
同时,高校的师生比、入学成绩、奖学金数额以及获得资助的学生比例等少量客观性数据主要来自于相关高校的提供,但这些客观性数据一部分作为《普林斯顿评论》相关类别排名的依据,但大多数数据一般不作为排序的标准,只是作为上榜高校的一些信息,通过网站等形式进行公布。
2、《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组成及其评价标准
通过20多年的发展,《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2013版)主要内容包括基于所有美国本土大学的大学排行(college ranking)、最好的地区性大学排名(best regional ranking)、大学等级排名(college rating)和专业学院排名等。通过以上排行榜的,可以为学生选校和学校治校等提供参考。
全美大学排行是根据在校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和高校的报送的相关数据,然后根据调查数据对全美大学进行排行,而关于《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上榜高校信息可参见Franek和Braswell等(2013b)的详细描述。
最好的地区性大学排名是《普林斯顿评论》为了给学生选择区域性学水平和学术声誉较好的高校提供帮助,而从区域的角度对美国高校进行了分类,但没有对区域入围高校进行排序,所以,这种排名与其说是排名,不如说是分类信息。
大学等级排名是《普林斯顿评论》是从学生入学和成长的角度,从入学难易程度、学生在校学习的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学校经济资助、学校消防安全、学校绿色教育以及校园生活质量等类别,根据学生调查问卷和相关机构提供的数据,对能够计算得分的大学进行评分,并根据得分情况,选出上述类别中的较好大学;所以,《普林斯顿评论》大学等级排名是一种分类选优的排名,每类选优的标准不同,同时,对选出的相关类别的优秀大学并不进行严格的排名。
专业学院排名是《普林斯顿评论》从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的角度,选择的美国社会比较热门的商学院和法学院等专业学院,主要根据学生调查,并结合相关机构提供的具体数据,对能够计算得分的大学进行评价,并分门别类的选择得分较高的学校进行分类集中排名。
3、《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价值取向
通过以上《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数据来源及其计算方法以及排行榜的类别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体现了“学生导向、可持续发展、差异化竞争、全面绩效管理和供需均衡”等的高等教育教学理念。
3.1体现了学生全面成长导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不管是从排名的初始目的,还是从调查对象的选择、调查问卷的设计以及信息的内容等角度,《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首要理念就是体现了学生全面成长的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种理念也充分表明了美国高校在学生管理中的“学生事务和学术教育”相统一的现实(张勤,2010)。
学生全面成长导向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中的表现主要包括:
①评价标准来自于高校在校学生的评价,《普林斯顿评论》排名中的100多个类别的排名或排行,除了极个别的排名来自于学校提供的客观数据以外,几乎所有的排名标准都来自于对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及其统计结果;同时,这些评价不仅来自于置身其中的在校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来自于学生相互之间以及学生对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等的全面评价;
②作为排名依据的调查问卷中问题和学生入学需求、在校学习和全面成长等学生生活和学习高度相关;
③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主要表现为:第一,从排行榜的类别来说,不仅有与学生在校学习高度相关的最佳教授排名等排名类别,而且有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度相关的绿色水平最高的大学排名等类别;第二,从评价标准和调查问卷的内容来看,不仅有与学生学习高度相关的课堂互动教学、课外教授交流的难易以及教学资源的好坏等内容,而且包含了校园婚姻、少数民族裔和女性师生关怀等弱势群体以及同性恋和酗酒吸毒等完全社会化的问题的调查。
3.2体现了多样化和差异化的大学竞争性发展理念
不可否认,在大学发展过程中,不仅从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等功能的角度来看,而且从大学组织和资源配置等实现大学功能的角度来看,每所大学都应遵循一些共同的办学理念和行为,但从竞争带来效率的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高校自身的发展也需要追求约束条件下的自身收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种理念也符合大多数美国大学的战略定位,因为从战略思维角度看,美国高校战略定位是为了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是为了在现有资源约束条件下让自身的组织活力更强、耐力更强、创新力更强(王淑滨和田也壮,2008)。
多样化和差异化的大学竞争性发展理念在在《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中的表现主要包括:
①《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没有综合性排名,而是从学校某一个方面并根据少量的关键指标给出前10名或前20名的分类排序,这充分体现了高校发展中的多样化和特色化的发展理念;
②排名类别多样化,这种多样化主要变现为:第一,从学生成长的生命周期的角度,将教学过程细分为62个小类,每个小类根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少量关键问题的调查结果进行分门别类的排序,不仅使排名具有可比性,而且也能充分展示相关高校的特长和特色;第二,从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需求的角度,从区域和专业的角度,对大学进行分类排名;
③本科教学过程评价的多样化:《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不仅关注了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设施、学生生活设施、课堂教学以及课外学习等一般性大学排名,而且关注了学生、学生自治组织的影响力、少数民族裔和女同学的构成及其关心程度、已结婚学生家庭生活及其关心程度以及酗酒吸毒等方面的排名,这不仅反映出美国社会多元化的特点,也反映出美国大学内部教学过程的多样化和特色化的特点。
3.3体现激励先进和鞭策落实的大学评价机构的生存理念
相对于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大学排行榜,《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并没有按照统一的评价指标对所有参评大学进行了严格的综合性的顺序排名,也没有只有仅仅对某项排名从一个方向对参评大学进行排名,这不仅反映出《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对大学多样化和差异化发展策略的一种追求,同时也反映了《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激励先进和鞭策落后的大学评价机构的生存理念。因为作为市场化的大学排名机构来说,总是要根据现实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生存目标(杨晓和胡波,2013),《普林斯顿评论》为了求生存,有了以上的市场生存理念是无可厚非的。
《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激励先进和鞭策落后的理念主要表现为:①对偶评价现象的广泛存在,在《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62个小类的主体排名中有46个对偶排名,也就是说,在23个具体某类指标的计算中,不仅根据得分公布了得分最高的20所高校,而且公布了得分最低的20所高校,比如,《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公布了学生学习最努力的高校和学生学习最不努力的高校等;这种排名不仅具有褒扬先进的作用,更具有鞭策落后的效果;②不利于高校发展的现象的评价,一般来说,大学排名总是对促进学校发展的一些要素进行评价,但很少有对阻碍学习发展的负面信息进行评价,但《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中不仅和其他大学排名一样对促进高校发展的教师、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等进行评价,而且对不利于学校发展尤其不利于学生全面成长的酗酒、吸毒、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等学校乃至社会负面要素进行了评价,并对负面程度最高和最低等两类高校进行了公布,这样的负面信息的评级和公布,就不仅仅对高校全面发展具有鞭策的作用,对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作用也不可小觑;③前瞻性排名的尝试,一般的大学排名总是从大学发展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共性的角度,通过自认为是关键指标的几项数据的计算给出大学排名,而《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不仅仅集中于学生全面成长的全过程要素进行调查评价,而且从学校的环保食品支出、环保出行、节能建筑和设施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绿色水平最高的大学的排名,虽然,Chairy(2012)、韩延伦(2011)、王蕾(2011)以及樊颖颖和梁立军(2012)等学者对绿色大学的概念、特征及其评价指标等内容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在对大学的绿色水平在一个国家范围内进行评价并进行广泛,这种前瞻性的大学评价行为,显然对引领大学发展具有积极的鼓励作用。
3.4体现社会导向的需求和供给平衡办学的市场化理念
应该说,大学排名对高校招生产生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对一个理性的大学举办者和管理者来说,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大学排名对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Amanda和Kevin,2007),而《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不仅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选择了学生需求作为自己的核心目标之一,也从大学发展的角度,从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平衡发展的角度,设计调查问卷确定评价指标。
《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体现社会导向的需求和供给平衡的市场化理念主要表现为:
①充分体现了大学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的社会需求和大学供给平衡的市场化理念,从《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评价指标的角度来看,不仅有大学共同具有的人才培养的各类资源配置及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评价指标,而且从环保课程设置和环境保护政策制定等角度,设计了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要求的全面人才的指标;
②充分体现了大学对优质生源的需求和中学及社会对大学优质生源供给的市场化理念,比如在《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评价指标设计以及排名类别的设计方面,不仅有细分的大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相关指标的设计和相应大学排行榜的,而且有高中阶段的入学成绩以及本科生以进一步深造的入学成绩及商学院和法学院等社会大量需要的专业学院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及排行榜的。
4、《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4.1进一步完善以学生快乐成长为核心目标的教学管理体系。这方面的主要政策启示包括:①改革大学生成长目标,充分考虑大学生学习过程和走上社会的快乐感受。《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调查问卷内容设计和调查对象的选择,给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启示就是要改革国内高校当前普遍欠缺的学生快乐学习环境和路径设计等教学管理体系,为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在学习中体验快乐而提供服务。虽然,李宗建(2012)、孔国庆(2012)和孙颖等学者们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道德和社会需求的专业素养等角度对中国大学生成长的有关指标进行了研究,但并没有考虑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之后的快乐感受,这也从大量存在的大学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一些极端事件中得到说明。所以,如何让大学生在校学习和毕业后的快乐感受充分融合到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是需要深入研究和尽快付诸实践的。②树立全面服务的理念,完善大学生的管理体制,从《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评价指标的启示来说,中国的大部分大学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第一,课堂教学的互动启发式理念和方法的完善,而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灌输性质的传统理念和方法;第二,学生课外和本校教授交流的机会的扩大,而不仅仅满足于年轻辅导员的工作的加强;第三,学生自治组织的科学合理引导和培育,而不仅仅满足于一般社团的发展以及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一般性呼吁。
4.2进一步完善基于学生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通识教育和个性化教学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文化氛围。这方面的主要政策启示包括:
①进一步完善面向专业的通识教育和面向社会的通识教育的大学通识教育机制,关于通识教育,袁川(2013)、高黎(2012)、易红郡(2012)以及陆勇和高田钦(2012)等学者已经从通识教育和人的和谐发展、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等方面做了广泛的研究,而根据《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评价指标等来看,对中国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可以有以下几点具体启示:第一,进一步完善基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通识教育体制,而不仅仅局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言能力和就业培训等传统的通识教育体制,可以从学生全面快乐成长以及毕业后的社会交流能力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改革现有通识教育体制;第二,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通知教育理念和实施路径,并结合中国国情,从跨专业课程设置和毕业生终身服务课程设置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和成长服务。
②进一步完善个性化教学管理制度,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个体创造潜力的前提下实现的,所以,根据《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评价指标等来看,中国高等学校可以结合中国实际,从专业课程、班级规模、教学团队、师生互动以及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便培养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各种类别的创新性人才。
4.3改革导致大学同质化的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机制。这方面的主要政策启示包括:①改革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机制,避免大学过分同质化,虽然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竞争有利于有社会福利的增进,但对中国很多高校来说,通过专业管制和招生计划的强制性分配等同质化理念和思维,导致了很多不具备条件的高等学校大量举办了英语和法律等过度竞争性专业,显然是资源的浪费(朱清时,2009),而《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类别及其细分的评价指标,可以给中国高等教育管理部门一些政策性启示:第一,实施差异化资源分配机制,并扩大市场化的资源配置范围;第二,实施差异化的高校绩效评价机制,鼓励高校基于本身条件的特色发展路径。②改革高等学校内部的绩效评价机制,从英国的剑桥大学、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和中国的清华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发展实际来看,每一所成功的大学都在坚守着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发展路径(李家福和刘生,2008),同时,夏清华和徐丹等(2010)等学者也研究了大学及其衍生企业的绩效评价问题,但从根据《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中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众多指标体系以及众多类别的大学排名来看,鼓励高校从自身条件出发、走特色发展之路,是《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5、结论性评述
《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作为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特色鲜明的大学排行榜,其内在的特点非常丰富,论文以上的分析,是从《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数据来源、排名类比以及评价指标、体现的大学办学理念以及对中国的政策性启示等方面,对《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主要特点及其积极的作用进行的简要分析。
同时,《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作为大学评价的一个类别,不管是从《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自身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对社会影响的角度,依然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讨论和研究的方向:
①从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的科学性来看,调查样本的性质及其数量等依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②从排名的评价指标的构成来看,虽然《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强调大学各项活动的在校学生的感受,但对提高大学质量密切相关的教职员工以及大学管理机构等相关主体,几乎没有给予关注;
③从《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推广的角度来看,《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在中国适用性依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④从《普林斯顿评论》排名的政策性启示及其实施的角度来看,如果进一步结合中国国旗,更深入更具体的分析《普林斯顿评论》大学排名的政策性启示及其在中国大学的实施,显然需要进一步细化。
参考文献:
[1]Amanda G., Kevin R., The influence of the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collegiate rankings on the matriculation decision of high-ability students: 1995–2004[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2007(26.2):244-255.
[2]Chairy, Spirituality, Self Transcendence, and Green Purchase Intention in College Students[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57.9):243-246.
[3]Franek, R., Surveying students: how we do it[DB], http:///how-we-do-it.aspx, 2013a,2013-5-2 访问。
[4]Franek, R., Braswell, L., etc. The best college[M], Random House, 2013a:57-813.
[5]Franek, R., Braswell, L., etc. The best college[M], Random House, 2013b:1-16.
[6]樊颖颖、梁立军,中国“绿色大学”研究进展及其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56-60。
[7]高黎,耶鲁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J],教育评论,2012(6):153-155。
[8]韩延伦,美国高校建设“绿色大学”的经验及启示[J],大学(学术版),2011(3):67-72。
[9]孔国庆,大学生成长评价与传统评价要义之辩[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86-88。
[10]李家福、刘生,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差异化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8(5):64-65。
[11]李宗建,大学生成长成才与推动高校大众化关系论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2):34-36。
[12]陆勇、高田钦,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经验与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189-190。
[13]孙颖,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指标体系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6):117-119。
[14]王彬、艾南山,《普林斯顿评论》之大学指南[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6(10)68-70。
[15]王蕾,我国绿色大学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述评[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5-9。
[16]王淑滨、田也壮,基于核心竞争力理念的高校差异化战略定位及路径选择[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602-607。
[17]夏清华、徐丹、李雯,中国大学衍生企业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技术经济,2010(12):28-31,84。
[18]易红郡,英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及路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2(12):89-95。
[19]杨晓、胡波,我国当前大学评价合理性质疑与评价目标调适[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1-4。
[20]袁川,大学通识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J],现代教育管理,2013(3):7-11。
[21]张勤,以学生需要为向度 服务学生全面成长:美国高校学生事务对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0(3):144-146。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过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应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打造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然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学生爱上信息课但主要兴趣只是集中在玩游戏和聊天上,无法将学生真正兴趣持久保持在信息技术学习上来,基本信息素养的培养无法落到实处。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无法进行相对准确测量“有效教学”达到什么程度,课后也没能有留下痕迹无法知晓,制约着高效课堂的打造。为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行研制开发,建立并应用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系统,成功将学生的兴趣活动真正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上来,实施了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1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为课堂教学的过程评价提供网络支撑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特点和计算机教室一人一机的优势,自行研制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网络教学平台,将中小学全部课程资源和每节课的评价要素(也就是信息素养形成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细化和分解)预设在教学平台中,课前教师只需要选定课时教学内容,就可将该节课的教学资源和评价要素自动提供给师生课堂使用。如七、八、九年级上下两学期各预设20个课时,如果选定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时后,师生只要登录到学习平台,就会出现该课时(“文章的版面修饰与美化”)学习与评价一体化的网页界面。该界面分成为导学区与评价区两部分,在导学区里提供了本节课的导学任务(文章修饰美化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此处略述),评价区里对应导学任务出现6-8个评价要素:(1)设置不同字体字号和颜色;(2)设置段落对齐方式;(3)设置首行缩进;(4)设置行间距;(5)插入艺术字和图片;(6)设置图片版式;(7)按时完成作品美化并上传;(8)积极交流和评价。学生学会或者完成了相关的学习探究任务,只需点击评价要素下的功能按钮(“学会”或“完成”)就将学习情况提交到服务器上,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即时查看到全班所有学生的自学情况(见图1),在有效时间内,哪些探究学习任务都能学会和完成,哪些任务仅有部分同学完成,哪些任务学生都不能完成或仅有极少数同学能完成,在学习平台上一目了然。对于全部都能独立学会的知识与操作技能教师可以免予讲授或交流,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效率;对于仅有部分学生能够学会或者完成的知识技能与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小组内的交流与互学,而后选取小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与展示,达到全班掌握和解疑破难、共同提高的目的;对于都不能完成或仅有个别同学能完成的探究学习任务,教师就必须进行必要的讲解或补充。由此可见网络教学平台支撑下的过程评价系统对于教师即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准确把握教学进程,合理调控教学环节,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显得极为方便、灵活和重要。
2课堂评价系统应以过程评价贯穿课堂始终,强化信息素养的落实
课堂评价系统的建立,给课堂学习的过程评价提供了依据和便利条件,师生可以将评价活动应用到课前、课中、课尾全过程。课前学生只要打开评价系统首页界面,就会弹出上次课后学生的星级荣誉榜,系统自动选出10名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即将学生照片滚动显示在登录首页上并授予不同的星名(见图2),给学生以成功的幸福感,激励学生挑战星级榜;课中学生针对自己的探究任务完成情况,点击评价区“学会”或“完成”按钮,相应的评价要素下就会显示出一个“ ”,同时自已的“本次课堂积分”和“累计积分”、所在小组的总积分也自动增加一分,各小组的学习星级排行榜立刻发生变化,激励小组同学比、学、赶、帮。学生作品提交后,师生可以通过评价系统查看所有学生的作品,并进行鉴赏评价或加分,这样可以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减少了学生提交作品后无所事事甚至玩游戏、聊天现象的发生,在这里积分的增加过程,实际上体现出了学生信息素养的落实和提升过程。课尾教师可以利用评价系统中显示的学生课堂得分情况,评选出“优秀学习小组”和“探究达人”、“交流达人”、“作品展示达人”将评价活动推向。
3课堂评价系统是多维评价的综合应用,提高了评价可信度
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系统中设计了多种评价方式,自评、互证、师评、系统自动评价。既有分数评价,也有留言评价。在具体课堂实施中,不要求每种方式都用到,但要求真实可信,可将学生每3-4人分成一个学习小组,选定一个同学当组长负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监督评价活动,当学生学会了某项技能或完成了某些学习任务后,可以进行自评记分(系统中显示“ ”);小组长对组员的学习结果给予检查确认后可以进行“互评”记录,即将“ ”改为“ ”;教师对小组学习成果认定后可以给小组评价记分,该小组成员前面出现小红旗标志。对于作品制作优秀或者探究交流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评价系统给相应同学送出一个“笑脸”图案,也可以在学生个人留言板里写上几句激励性的话,如:“作品真好!让老师欣赏”、“你们小组学得真不错,继续保持!”这样做可以有效加强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肯定,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会更加专注地去学习信息技术。
4课堂评价应用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促进学生深入持久地学习
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基本信息素养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要注意观察评价系统中学生的成长过程,观察学生的学习级别升级状态。对于课堂评价系统中表现出学生已经学会或完成的技能,教师应抽查检验数据的真实性,不能为了升级而拉票加分,以此培养学生负责任以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对评价系统中表现出探究操作、作品制作方面还存在困难不能按时完成的学生(即评价系统中各评价要素都没有得“ ”),教师千万不能不管不问,任由学生发展,一定要给予足够关注,必要时给予个别辅导或请求其他同学帮助,然后安排他们代表小组进行汇报交流,这样他们就可以感受到教师对每一个同学的关注,才能将注意力真正集中到学习信息技术上来,学习才能深入,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建立且能持久。
5 课堂学习过程评价系统的应用保留学习痕迹,为后续教学提供内容选择的依据
一、会议主题及内容:1. 美国及欧洲植物药和天然药物热点前沿问题;2. 国内外政策法规和理论;3. 药物流行病学前沿方法和技术;4. 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中医药方法学;5. 临床合理用药和中药不良反应相关机理。
二、会议时间、地点: 2013年10月17-18日,10月16日全天报到注册。北京会议中心(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8号)。
三、参会对象:全国从事药品生产、研究与应用的制药企业、研发公司、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相关专业人员;从事有关药品研究的临床药学、临床医学、药物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等专业人员;从事药品监测与评价、药监管理的相关人员。
四、会议费用:会议注册费1 200元/人(含会议费、材料费及会议用餐);学生1 000元/人;5人以上集体注册,可享受1 000元/人的优惠价格。本次会议授予继续教育Ⅰ类学分8分,需要学分证书的代表请在注册时注明。
五、征文要求:会议征文必须是未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提交征文摘要(500~1 000字)、全文(3 000~5 000字)、摘要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个部分。投稿格式:word文档格式,文件名以文章题目命名。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姓名、职称、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E-mail及联系电话。征文请采用电子邮件投稿,大会征文邮箱:。征文截止时间:2013年8月31日。
六、联系方式:联系人,李园。手机:15101669912;邮箱:;电话:010-64014411-3316;传真:010-84032881;邮编:100700;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中国中医科学院大白楼433室。 《中国中药杂志》投稿须知
1 投稿要求
投稿请登录.cn,要求数据可靠,论点明确,结构严密,层次分明,文字精炼。来稿请勿两投,并注意保密审查。
2 写作要求
2.1 文题、作者及单位 列出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全称)、地名(省市、县)及邮政编码。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序号;责任作者(通信作者)应加注*号。
2.2 脚注 首页脚注中注明[基金项目](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通信作者](包括Tel,Fax,E-mail)。可简明写出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简介,内容包括职务、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等。
2.3 摘要、关键词 投稿论文均应附中英文摘要(500字以内)、关键词(8个以内),不必按照“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撰写。多个关键词之间应用分号分隔。英文摘要内容及字数要多于中文摘要。
2.4 前言 一般不超过300字,应概述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研究方法及其文献来源,以及国内外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的工作及研究概况,明确提出本文的目的。注意尽量避免与文题及摘要文字上的雷同。
2.5 正文 层次序号用1…… 1.1…… 1.1.1……表示。层次序号后写明各层次标题。
2.6 实验材料 写明实验材料来源、批号及合格证号等。论文中实验药材的原植(动、矿)物名称要求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规定的名称,并注明鉴定人姓名、职称及其工作单位。处方需写出全部药物组成、剂量及主要制备工艺。写明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名称、型号、生产厂家及试剂的规格。
2.7 数字与有效数字 数字作为量词及序词,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但古籍文献的卷次、页码,农历及我国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用汉字。固定词语中作词素的数字用汉字,如二倍体、十二指肠等。应注意有效数字的取舍,测得的数据不得超过其测量仪器的精密度。作者应认真核实,确保来稿中各项数据的准确无误。
2.8 计量单位和符号 遵照国家法定标准及有关国际规定规范使用量和单位的名称、符号,如:L(升),s(秒),min(分钟),h(小时),d(天),lx(勒[克斯])等。浓度单位用摩尔浓度表示,如:1 M硫酸应为1 mol·L-1硫酸;1 N硫酸应为0.5 mol·L-1硫酸;RSD(相对标准偏差)不用CV(变异系数);A(吸收度)不用OD(光密度);μg,μL或μm,不用μ;r·min-1(转速)不用rpm;压力单位应换算为Pa或kPa;血压单位可用mmHg表示,但第1次出现时应注明与kPa的换算关系;土地面积单位应将亩”换算为m2或hm2;表示微量物质含量的ppm应写成10-6;以往用来表示化学位移量值的ppm也应废弃,如 δ =2.5 ppm应写作 δ =2.5,等等。请注意数与其单位之间均应空1格。
2.9 图表 力求少而精,能用文字简要说明者尽量不用图表,文字与图表不应重复表达。图、表应自明。图题、表题用中英文双语表述。图和表中的量与单位表示法应为:量的名称或符号在前,单位符号在后,其间用斜线相隔,如 t /min。请尽量提供原图或其复印件,照片用黑白片,显微镜照片应具长度标尺。如需要以彩色图片形式印刷,需加收发表费以弥补制片和印刷成本。表格用三线表,栏目项不应有空缺。
2.10 讨论 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主要阐述本研究的新发现、结果分析及存在问题等,应避免不成熟的论断。讨论中不应有图表。
2.11 参考文献 依在文中出现的顺序于上角方括号内标明序号。应尽量引用近期公开发表的原始文献,勿引用内部资料。综述性文章尽量引用10年以内的文献。作者应对所引文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国外参考文献一律用原始文种著录,作者姓名均为姓在前,名在后(不加缩写点);英文杂志名使用缩写(不加缩写点);日文不可用中文简化字。作者3人以内全写,3人以上在第3作者之后加“等”。具体写法请参看本刊。
主要的文献类型标识如下:期刊[J],论著[M],标准[S],学位论文[D],专利[P],新闻[N],论文集[C],特殊类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
3 审稿程序
本刊从2010年7月起免收审稿费,请投稿时选择相关栏目,栏目责任编辑联系方式请在本刊网站“联系我们”中查询。对决定刊用的稿件,编辑部有修改权,并请作者签订版权转让协议书。修改2个月逾期不回,作自行退稿处理。来稿一经发表,本刊将寄赠通信作者当期杂志2本。
4 注意事项
关键词中国大学生,适应,效度,信度。
分类号B841.7
1问题提出
大学阶段在个体一生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个体从青年期向成人期过渡和准备的时期,是从以学习为主到以工作为主的过渡和准备时期。个体对大学适应的好坏不仅影响其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其成人后的工作和生活[1,2]。有研究证明,大学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步入社会后的人际关系,能够有效调节情绪和自我肯定的大学生在工作中有更突出的成就,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大学生毕业后工作压力的问题更加突出[3]。鉴于其重要性,大学适应一直是研究者较为关注的领域。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单从评价大学适应的角度来看,国外研究者已经发展出较为成型的评价工具和量表,如大学适应量表(The College Adjustment Scales,CAS,1992)[4~6],明尼苏达多重个性测试表大学适应不良分量表(MMPI-2 College Maladjustment Scale,MMPI-2 CMS,1989)[7]和大学生适应问卷(The 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SACQ)[8]等等。
然而,现有有关大学生适应的研究和评价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更关注大学新生适应的问题,而大学适应应该是大学整个阶段的问题,并非只在大学第一年才会出现[9];(2)评价工具和量表在理论构思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测查的大学生适应的方面有很大的不同;(3)更多地是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来评价大学生的适应,强调的是适应中出现的问题,而很少从积极的角度来评价大学生的适应;(4)国内在研究和评价大学生适应的时候更多地使用国外的量表,但中西方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从大学生生活和学习方面来看,中国大学更强调集体,而西方大学更强调个人,例如,中国大学生住集体宿舍,基本是同一班的学生在上课,很少有选择专业的权利,有专门的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品德等进行管理[10]等等。
鉴于上述原因,有必要编制适合我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大学适应评价工具,使我国大学适应的评价工作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走上一个正确的轨道,避免因评价标准不一和评价工具不一而带来的混乱。
2编制过程
量表的编制经历了访谈、预试、常模收集、信度效度收集几个步骤。
2.1访谈
访谈的目的在于:确定大学生适应的操作定义,大学生适应所包含的维度,以及构成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项目。共进行了2次访谈。
(1)第一次访谈
从北京7所大学选取9名专门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和9名从事大学生辅导员工作的教师,再从北京1所大学选取10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和10名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半结构化的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大学生适应,以及大学生适应都包括哪些方面,并要求被访谈者举例说明。
根据访谈的结果,并结合已有的研究和测评工具,初步确定了大学生适应的操作定义、结构,并据此发展出一份含5个维度(情绪适应、社会适应、自我适应、学习适应、职业适应),每个维度又分3个子维度(分别为现状、变化、调节)共220个项目的大学生适应问卷。
(2)第二次访谈
访谈对象为参加教育部举办的高校心理健康骨干教师第二期培训班的学员,以及教育部专门组织的全国几所高校从事心理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工作的专家和教师,让他们根据第一次访谈结果确定的大学生适应的操作定义、维度和项目进行评价。
根据第二次的访谈结果,对第一次确定的大学生操作定义、维度和项目进行了修改,将大学生适应在操作上定义为:指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无论是在何种境遇条件下,无论自身条件的优劣,都能客观地加以认识,并从行动上进行积极的调整,使自身的心理状态很好地适应环境。它既是一种调整的过程,也是一种调整的结果。并据此发展出一个包含7个维度(人际关系、学习、校园生活、择业、情绪、自我、满意度),每个维度又分为2个子维度(现状和调节),共117个项目的大学生适应调查问卷。
2.2预试
预试的目的在于:进一步确定量表的结构,对项目进行修改,并获得初步的信效度指标等。共进行了2次预试。
(1)第一次预试
2004年2月从全国随机抽取17所大学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为被试,最后获得有效被试2972名。让被试回答经过第二次访谈发展的大学生适应调查问卷。对预试的结果进行项目区分度(项目与量表的相关系数大于0.20)、项目的正态分布情况(正态分布率控制在-1~+1之间)、探索性(因素载荷大于0.40)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及项目内部一致性系数分析,最后保留65个项目。7个维度的累积解释率为55.72%。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琢为0.87。
(2)第二次预试
2004年5月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选取1207名大学生进行第二次正式预试,共获得有效被试1166名。分析的方法与第一次预试一样。最后保留60个项目。7个维度的累计解释率为57.26%,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琢为0.94,再测信度为0.85。
2.3常模收集
目的在于建立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常模,进一步考察量表的心理测量学指标,以确定大学生适应状况的标准。
2.3.1被试选取
按照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各省市自治区的高校数,以及各类型、各年级学生人数,采用分层按比例取样的方式从全国182所学校共选取大专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为被试,最后获得有效被试数为55106名。
2.3.2测查工具
所有被试均完成《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其中包括4个部分:(1)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2)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3)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4)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本研究涉及其中的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和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共有60个项目,分为7个大的维度,分别是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其中前6个维度又分别包含2个二级维度,分别是这6个维度的现状和调节。让被试回答他们是否同意项目的内容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方式为5点量表:1(不同意)~5(同意)。在统计分析时对反向题进行重新编码,分数越高,说明适应现状越好。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有关信息请参看本期杂志发表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
2.3.3施测过程
(1)培训施测人员
对182所高校负责施测的老师进行为期两天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量表的理论基础和编制过程,被试选取的方式,以及施测要求,包括施测环境、主试要求、施测时间和施测人数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2)集体施测
每所高校采取集体施测的方式进行,但每次施测人数以每个主试对应50人左右为宜。
(3)无关变量的控制
①为控制量表施测顺序对结果的影响,将量表施测的顺序进行轮组处理;
②无须填写姓名;
③给每个被试适当的礼物。
2.4信效和效度指标收集
2.4.1再测信度收集
在第一次测查之后2周时间,对158名同学进行了同样量表的重测,有效答卷158份。
2.4.2效标收集
2005年4月,从北京选取3所分别代表理工类、文史类、文体艺术类的高校大一至大四的学生360名及其辅导员12名为被试,让学生完成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效标问卷包,其中包括:(1)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2)大学生总体适应自评量表;(3)幸福感量表;(4)生活质量问卷;(5)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量表;(6)自我价值感量表;让辅导员完成大学生总体适应他评量表,对大学生在13个方面的适应情况进行5级评价:1非常差~5非常好。最终有效答卷352份。
3结果分析
3.1常模被试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分析
55106个有效数据中,性别比例适当,其中男生有27287(49.5%)人,女生有27037(49.1%)人,缺失782(1.4%)人;民族方面以汉族人数为主,汉族有50101(90.9%)人,少数民族4094(7.4%)人,缺失911(1.7%)人;是否独生子女方面,非独生子女31817(57.7%)人,要多于独生子女22041(40.0%)人,缺失1248(2.3%)人;学生类型中以本科生占绝对优势,有45766(83.0%)人,研究生8171(14.8%)人,专科581(1.1%)人,缺失588(1.1%)人;学生专业方面,以理工类和文史类为主,分别是25917(47.0%)人,23264(42.2%)人,艺术类较少5301(9.6%)人,缺失624(1.2%)人;学生来源地方面,大城市9970 (18.1%)人、中小城市14345(26.0%)人、城镇10378(18.8%)人、农村19991(36.3%)人,缺失422(0.8%)人。
3.2因素分析
3.2.1探索性因素分析
采用极大方差旋转主成分提取的方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如表1。
由表1可见,项目在所属维度上的载荷介于0.45和0.79之间,累积解释率介于42.27%和50.12%之间。7个维度在总量表的载荷也都比较高,介于0.68和0.82之间,累积解释率为56.90%。
3.2.2验证性因素分析
运用AMOS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表2呈现了验证性分析的拟合指标。
从表2可知,除?字2/df未达到要求之外,其余拟合指标均基本达到了规定的指标,并且每个项目的因素载荷都达到了非常显著水平(p
3.3项目区分度分析
以每个项目和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作为项目区分度指标,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知,量表具有很好的项目区分度,所有项目的区分度均非常显著,p
3.4信度效度分析
3.4.1信度分析
(1)内部一致性系数
运用信度分析考察了7个维度和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琢),结果分别是人际关系适应为0.81、学习适应为0.82、校园生活适应为0.67、择业适应为0.74、情绪适应为0.74、自我适应0.72、满意度为0.65、总量表为0.93。
(2)再测信度
对158名间隔2周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以相关系数作为再测信度,结果发现:人际关系适应为0.997、学习适应为0.955、校园生活适应为0.998、择业适应为0.999、情绪适应为0.998、自我适应为1.000、满意度为1.000、总量表为0.996。
3.4.2效度分析
(1)结构效度
3.2.1进行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3.2.2进行的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
(2)同时效度
①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同时效度,结果见表4。
表4表明,中国大学生适应的总量表和分量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之间均呈现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大学生适应越好,出现心理困扰的可能性就越少。这表明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与大学生困扰量表之间具有很好的同时效度。
②与幸福感量表、生活质量量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量表、自我价值感量表之间的同时效度
计算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与幸福感量表、生活质量量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量表、自我价值感量表之间的相关,结果见表5。
从表5可知,大学生在适应量表各维度上的得分与生活质量、积极情绪、消极情绪、自我价值感量表的得分之间的相关均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只与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之间的相关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具有较好的同时效度。
(3)效标关联效度
分别计算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与大学生总体适应自评量表和教师评价量表相应维度之间的相关,以此作为效标关联效度,结果见表6。
从表6可知,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与大学生总体适应自评量表之间相应维度之间的相关程度较高,而且均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但与教师评价之间只在学习适应维度和满意度2个方面的相关达到了显著水平,而其余5个方面的相关均非常低。
4讨论
在近3年的时间内,通过访谈、预试、常模收集和信效度收集4个步骤,最后完成了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工作。与现有的评价大学生适应的量表进行比较,本研究编制的量表具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1)本量表完全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直接应用国外相关量表所带来的文化适应性问题;(2)常模数据的收集采用了分层按比例取样的原则,使常模样本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而且常模被试涉及全国182所高校的55106名大学生,这样规模的样本量在国内外非常少见,国内目前公布的最大常模样本量也只有8637人[11]。
而且无论是探索性因素分析,还是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都表明,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所有项目的因子载荷均在0.45以上,各维度的累积解释率均超过了42%。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除?字2/df未达到要求外,其余拟合指数都很好地满足了要求。
此外,该量表具有很好的项目区分度,每个项目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均在0.22以上,而且均达到0.001显著水平。
最后,量表还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指标。首先,在内部一致性系数方面,7个维度除校园生活适应和满意度略低于0.70以外,其它5个维度信度系数都较好,总量表的信度系数高达0.93;2周后的再测信度系数也非常好,分量表及总量表的r系数都在0.90以上,其中自我适应和满意度更高达1.000。其次,与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生活质量量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量表、自我价值感量表之间的相关均达到非常显著的水平,与大学生总体适应自评量表,以及与教师评价量表之间在学习适应和满意度方面也达到了显著水平。
当然,本量表也有需要进一步探讨之处,首先,?字2/df尚未达到要求,究其原因,有可能与常模被试量太大有关;其次,与教师评价的很多方面基本上没有相关,有可能与班主任或者辅导员不是太了解大学生的基本情况有关。因此需要寻找更多的其他效标,例如根据本量表的测查结果将被试分成不同的适应组,以此探讨不同组被试在实际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适应情况。
5结论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经过严格的编制过程,最终确定了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7个维度,60个项目。
量表经过对从全国182所高校收集的55106名大学生中数据的分析结果证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实现了最初的构想效度,稳定性较强,能够反映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状况。
本量表适合中国所有在校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简单易测。
参考文献
1 James B H. College student generational status: Similaritiesm, differences, and factors in college adjustment. The Psychological Record, 2002, 52(1): 3~18
2 陶沙. 从生命的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文), 2000, 2: 81~87
3 王学臣, 牛庆忠. 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状况调查.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 9(4): 271~272
4 Nafziger M A, Couillard G C, et al. Evaluates the clinical usefulness of the College Adjustment Scale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1997, 31(4): 516~518
5 Pinkney, James W. Inventory of College Adjustment Scales.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992, 25(1): 42~15
6 Martin Jr., William E, Swartz-Kulstad, et al. Psychosocial factors that predict the college adjustment of first-year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mplications for college counselors. 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 1999, 2(2): 121~133
7 Merker, Bradley M, Smith, et al. Validity of the MMPI-2 College Maladjustment Scale. Journal of College Counseling, 2001, 4(1): 3~7
8 Gerdes H, Mallinckrodt B. Emotional, social,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retent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994, 72(3): 281~284
9 褚澄. 关于高校新生生活适应能力的调查.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0, 8(5): 520~521
关键词:景观 声景观 印象评价 语义差异法(SD法) 数量化理论
一、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是越来越好。为建设出一个美好的城市,让人们在城市中居住的更加安逸,对于城市环境中的声景观越来越受重视,随之相关的研究课题也越来越多。
说起景观(Landscape),人们往往只注重了视觉方面的信息资源。其实当人在接触到某一个场的情景时,已经无意识的同时得获取不仅仅是视觉信息,还有听觉信息等的其他感官的信息,从而综合信息后形成对某一事物的整体印象。说起声音景观(Soundscape),它源于加拿大音乐家R. Murray Schafer在20世60年代末提出的概念。
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得出人类的视觉和听觉不是各自独立的,它们具有彼此影响的效果。然而,声音的属性特征决定了它在历史,文化,社会以及环境中的重大意义。研究表明,噪音控制并不能带来城市声景观的舒适。现阶段声景观的评价部分多采用语义差异法。总之,考虑到声景观涉及到物理,社会,心理等诸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和感知个体的复杂性,对于声景观的研究方法必须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综合地利用景观和声景观的信息,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手法分析景观和声景观。为此,通过评价者对形成景观的事物和形成声景观的声音进行定性的印象评价,并运用数量化理论和群集分析的方法,对评价数据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日本、中国和韩国的大学生在使用相同的视频和声音的情况下进行的印象评价,做了对比与讨论,分析了同一年龄层不同国籍的调查对象所得出评价结果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二、研究概要
以特征性的景观和声音景观并存地区为考虑条件,在长崎市内选定了,立神船坞上,水边的森公园,外海海岸和天主公园4处的评价对象调查点。
在进行实地调查过程中,首先,提取形成现场的景观的个别事物以及形成声景观的个别声音,接着将它们按照构成要素分类。运用数码摄像机(SDR-CX430V)和高技能型精密噪音测量器(LA-5566)10分钟收录当时现场周边的景观和声景观。日后,在日本长崎大学环境科学部的都市设计研究室里,通过投影仪和放声器向日本、中国和韩国的大学生再现当时的景象,同时,对形成景观的所有事物和形成声景观的所有声音逐个进行SD法评价。关于实施SD法的评价人数,有研究结果表明人数在20名左右结果是基本稳定的。介于此,在2014年8月至11月期间分别以21名日本大学生,22名中国大学生和22名韩国大学生为评价主体,实施了SD法的评价调查。
三、研究分析方法
首先,对各个调查地点的景观和声景观进行单一事物和声音的提取。其次,设定利用SD法评价中的的形容词对,中间划分为7个连续的等级,对所有的事物和声音实施定性的SD法评价。将得到的印象评价数据编辑处理后,适用于数量化理论Ⅲ类12)和集群分析,得以施行定量的印象评价。
通过运行数量化理论Ⅲ类,将SD法的印象评价数据转换算出样本得分,然后,利用集群分析,做出样本分布图,将所有的事物和声音分成5个小组(a~e)。同样运行数量化理论Ⅲ类算出类别得分,综合所有评价项目算出所有事物和声音的印象评价综合分。进而作成印象评价综合分的频度分布图,设定5个评价等级(A~E)。用交叉统计分析的方法验证样本分类和等级划分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并求得出两者之间的克莱默关联系数。
四、结果
(一)日本大学生的印象评价结果
长崎市内的4个调查地点共提取出形成景观的事物和形成声景观的声音31个样本。如图1所示,将31的样本分为5个小组(a~e)。小组a的样本在右下的领域分布着,小组b到小组e的样本以逆时针方向分布。印象评价好的事物和声音集中分布在小组a和小组b,相反,印象坏的事物集中分布在小组d和小组e。因此,通过所属集团就可以明确的看出事物与声音之间的关系。
同时,根据事物和声音的印象综合评价分,对5个印象评价等级(A~E)进行了分类规划。印象评价综合分越高,表明对这种东西或声音的印象评价越好。不难看出,“女神大桥”、“浦上天主教堂”、等相对有特征性的事物和声音显示出了比较高的印象评价,“公园的绿色”、“海”、“波浪声”等自然性要素较强的事物和声音也获得到了相对较高印象评价综合分。然而,“资材车棚”、“工厂”、“作业音”等人工性的要素的事物和声音的印象评价综合分就相对低很多。
为了验证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交叉统计分析。显著水平α=0.05,自由度16的x 2的临界值的分布表计算和26.296。检定统计量的实现价值81.51被算出,可以说2种分析手法而产生的结果之间是有关联的。进而算出克莱默关联系数为0.81(0.05有意水准)。由此可见,两者之间显示出了很强的关联性。可以说,计算出的样本印象评价等级规划和样本集团分类的结果大致一致,印象评价结果是有效的。
(二)日本大学生,中国大学生和韩国大学生印象评价结果的比较
使用同一视频,对于中国大学生和韩国大学生,也同样的使用了SD法实施评价。如表1所示,比较三者从结果上看,有着较高印象评价的样本和有着较低印象评价的样本基本一致。也就是说,总体上来看,冲击力和自然因素强的样本它的印象评价高,反而言之,人工因素的样本印象评价低。但是,在“海”、“浦上天主教堂”样本上的评上,中国大学生与日本,韩国大学生之间在评价结果上产生了差异。此外,中国大学生的印象评价好坏范围广泛,印象评价综合分的幅度更大。可见,这是由于母国的文化环境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所产生的印象评价差异。
与日本大学生的印象评价结果做比较,进行克莱默关联系数检定。从表2上可以看出,日本大学生和中国大学生,和韩国大学生之间是存在着关联的。无论是样本印象评价等级规划还是样本集团分类,在大体上看,有着中程度的关联,表明了日本大学生,中国大学生和韩国大学生的印象评价没有看出大的评价差异,存在着共同点。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日本大学生的印象评价结果和韩国大学生的印象评价结果更相似。
五、考察
此次,把景观和声景观作为整体调查对象,利用定性的调查手法语义差异法,结合运用定量的数据分析数量化理论Ⅲ类和集群分析,从而真正意义上做到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来研究景观和声景观。根据各个样本的集团分类可以直观的表述景观和声景观所存在的关联性,各个样本的印象评价综合分更是将印象评价简单化,数字化,对于高评价分样本的保留和规划,对低评价分样本的取舍和塑造,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Schafer M.The tuning of the world[M].New York: Alfred A Knopf,1977.
[2]李国棋.声景研究和声景设计[D].北京:清华大学,2004.
[3]秦佑国.声景学的范畴[J].建筑学报,2005,(01).
[4]岩宫w一郎?细野晴雄?福田一昭(1992b)音环境と景Qの相互作用:景Qの印象に及ぼす音环境の影响と音环境の印象に及ぼす景Qの影响.日本生理人类学会11(1),51~59.
[5]Kang J. Urban sound environment [M].London:Taylor & Francis incorporating Spon,2006:43.
[6]Ballas J mon factors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 assortment of brief everyday sound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 1993,19:250-267.
[7]Kang J,Zhang M.Semantic differential analysis of the soundscape in urban open public spaces[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10,45:150-157.
[8]陆晶,马晓洁,陈克安.西安市典型地域声景观调查与分析[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7,1-5.
[9]Brown A L,Kang J,Gjestland T.Towards standardizing methods in soundscape preference assessment[J].Applied Acoustics,2011,72:387-392.
[10]Yu L,Kang J.Influencing factors on sound preference in urban open spaces[J].Applied acoustics,2010,71:622-633.
[11]Smyrnova Y,Kang J.Determination of perceptual auditory attributes for the naturalization of urban soundscape[J].Noise Contro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58:508-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