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信企业发展

电信企业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信企业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信企业发展

电信企业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信;重组;战略;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内容,国家经贸委曾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深化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改革,为增强大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制度保证;第二,推进大公司特别是企业集团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管理能力;第三,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第四,建立政府对大企业的“窗口指导”制度,对核心竞争力建设进行直接指导和推动。此外,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核心竞争力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

然而,什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每个企业领导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表现形式角度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三类: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他们之间关系密切,产品来自技术,技术来自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其他类型竞争力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具有如下三个主要特性:(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它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利益,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2)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独自拥有,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3)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

二、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在竞争的环境中,为什么有的企业能长盛不衰,有的只能成功一时,有的企业却连一点成功的机会都没有?人们无法简单地从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所有制结构、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的规模或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努力程度等方面解开这一问题的答案。

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企业为其生存和发展进行的对环境中企业所需资源的争夺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争夺环境中资源的能力。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未能对企业长期性的盛衰原因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而核心竞争力理论从对企业的短期性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研究,延伸到对企业的长期性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研究。为确保企业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有比其竞争对手更强的长期优化配置资源能力,也就是必须要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核心技术的管理

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包括核心竞争力的识别、规划、培育、部署和维护等五个环节。识别就是判断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能力、资源,确定企业要培育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支持要素。

规划是在识别的基础上,企业必须要有富有前瞻性的核心竞争力发展计划,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长盛不衰。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成功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部署就是要使核心竞争力能在企业的多个领域中发挥作用。为保护和维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企业要经常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检验,尤其是在进行重大战略决策时更应如此。

培育以核心技术形式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成为这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管理的主要内容。培育技术形式的核心竞争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解现有技术组合;(2)判别关键性技术;(3)培育核心技术。在关键性技术的基础上,制定出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计划,开展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工作。要根据对竞争对手和未来商机的分析判断,设计出自己要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四、对当前中国电信企业的SWOT分析

1. 中国电信企业的S(Strength:优势)分析。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电信企业己形成规模效益。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电信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和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客户规模、网络规模、人才储备规模、品牌优势等方面。中国电信企业网络优势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同时具备了向相关专业延伸的基础和实力。中国电信企业在发展中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了解本地市场、熟悉通信设备的电信管理和技术人才资源。品牌优势主要体现在:经一些著名的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中国电信品牌认知度最高。

2. 中国电信企业的W(Weakness:弱势)分析。中国电信企业拥有资源优势,缺乏资源运作优势。改革的风险将可能导致不能很好地合理利用优势,并使优势在发展中逐渐消失。中国电信企业的发展弱势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忽视长远战略,不能统观大局;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企业运作战略策划人才。这个问题是当前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核心问题。

转贴于

3. 中国电信企业的O(Opportunity:机遇)分析。从移动电话业务看,尽管移动和联通的客户规模以摩尔定律方式增长,但全国普及率仍不到14%。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稳定增长,消费者购买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移动电话需求进一步增长,市场潜力将不断增大。这对未来中国电信进入移动市场和扩大市场份额提供了发展机遇。除此之外,互联网和固网智能网业务的市场规模和盈利能力将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层次的提高不断扩大。

4. 中国电信企业的T(Threat:威胁)分析。(1)电信市场竞争格局由局部转向全面、简单转向多元、约束转向无序。在竞争趋势方面,国内中期竞争将由价格竞争向核心能力创新竞争过渡。首先,竞争重点体现在互联网和长话业务领域竞争方面,大客户是竞争的焦点。其次,电信市场的ICP、EMAIL、数据库、传真、视频会议等增值业务首当其冲地受到较大冲击,对电信企业的稳定增长产生影响。其三,虚拟运营商将逐步增加,通信管制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虚拟运营商将会以自身优势,利用电信企业资源在本地市场开展服务和竞争,市场竞争格局将更为复杂。(2)电信人才流动将会加快。人才的流动是竞争的必然结果。因此,如何体现人才价值、发挥人才潜能,是电信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一环。

因此,要使电信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实现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求企业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不断建立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确立比较优势,这必然要求企业在整体发展上做好竞争战略选择。

五、中国电信企业竞争战略选择及其措施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市场的放开,电信企业优势主要靠业务高差异或低成本(规模经济)战略实现;电信企业长期独占资源,从而获得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电信企业通过对大量资源的高度集中,从而拥有在资源和能力上的相对优势。而在动态环境下:(1)企业优势具有不可保持性,企业所有的优势都是暂时的,最终都有可能消失或者失效;(2)巩固、维持优势可能会成为创造新优势的障碍,企业战略目的不是保持优势,而是主动放弃原有优势,并不断创造新优势。这才是电信企业长期获得高于平均收益水平利润的主要途径。

中国电信企业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固网和数据领域的规模经济,加之新业务、新应用的不断开发和推广,低成本和差异化已构成了当前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比较优势较为明显。但电信网络和业务的低边际成本性和规模经济特性,导致竞争对手必然逐步建设和扩大业务网络,并在各个业务专业上加大竞争力度。使中国电信客户规模和网络优势将逐步缩小,核心竞争力将受到挑战和威胁。因此,电信企业必须重新审视比较优势,立足强化既有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以创新为切入点,不断推进企业流程重组,建立动态竞争条件下的企业组织,不断培养和发展新型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不断保持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这是所提到的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是对企业业务处理过程中的核心过程,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并彻底地重新安排流程通过企业经营过程重组,使企业的各项关键性能,如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同时获得大的改善。展开BPR的目的不是渐进提高和局部改善,而是性能和绩效的巨大飞跃。建立全新的体制,使企业管理发生质的变化,以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企业竞争能力。

中国电信企业作为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行业企业,可根据企业面临的环境,选择最佳的方案组合。可通过企业间的动态联盟方式形成虚拟组织,即保留企业经营、维护、财务、人力管理等核心功能,将其他功能通过外购、外包的方式虚拟化。此组织形式能有效地集聚与整合企业内外资源,具有敏锐的市场反应力,可降低交易时间和成本,减少经营风险。

积极推进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国电信企业属于典型的知识型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才能维系竞争优势。然而没有高素质的员工,就没有知识型企业的创新活动。在企业中,由于知识型员工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强,劳动过程难于监控、劳动成果较难衡量、成就感强和流动性大等特点。因此,可根据知识型员工特点,开发、利用和发展知识型员工的创造力与潜能,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归属感,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的持续发展。在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基于知识型员工不同于传统员工的特点,企业应以自我管理为基础,以企业共同目标为引导,创造一套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电信企业发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信企业 大数据 发展模式

近年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的快速兴起以及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使得全球数据量出现几何级数增长,并催生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大数据。根据IDC研究显示,全球数据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到2020年将达35ZB数据量,如果把35ZB的数据全部刻录到容量为9GB的光盘上,其叠加的高度将达到233万公里,相当于在地球与月球之间往返三次。

作为信息技术的又一次变革,大数据的出现,正在给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带来全新的方向。如今大数据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也都开始受到重视,如美国推出大数据的研究和发展计划,将大数据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国内众多的政府、科研院所、电信企业、IT企业等都“摩拳擦掌”,正多方位布局“大数据”产业,希望能在这个大蛋糕里分到“一杯羹”。

一、电信行业发展背景分析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传统电信行业的游戏规则,话音业务逐渐衰退,内容逐步占据主导位置,电信产业的价值链被拉长,衍生内容不断增多。过去的数年间,电信企业清醒地认识到行业发展的趋势,一直在努力谋求成为智能管道,从“语音”运营向“语音+数据+应用”转型,但是很遗憾,转变的过程相当艰难。

另一方面,OTT对电信业务的替代和冲击日益严重。据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1-7月份,移动本地及长途MOU同比下降5%以上,点对点短信量同比下降11.8%,占移动短信业务量的比重首次不足50%。这些数据表明,互联网OTT业务正在蚕食或替代传统的电信业务。随着信息化和流量时代到来,电信企业要想避免沦落为“替他人做嫁衣裳”的哑管道,转变发展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二、电信企业发展大数据的优势

事实上,电信企业借助大数据契机摆脱管道运营推动发展转型具有先天优势,一方面掌握着大量的数据资源,另一方面互联网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电信企业初步具备了创新业务发展的技术条件。

1.电信企业有丰富的大数据资产。大数据最具价值的还是数据本身。各大电信企业均拥有数以亿计的电信用户基数,保证了数据的海量和多元性。除了客户资料、产品和资源等精准的主数据之外,2013年上半年我国移动业务中非语音业务贡献已经超过50%,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物联网、LBS、视频、音乐等方面都会产生大量的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数据。这些数据不仅种类多,数据量也相当大,以中等规模的本地网举例,每天3G用户的上网记录就能达到TB级。

2.电信企业的大数据资源完整、可持续。与其他行业相比,从智能终端到中间的管道,再到后端的云计算,电信业的大数据资源贯穿整个产业链。同时,电信企业的用户群体相对稳定,通信网络的时时存在,在数据的及时持续获取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些数据特性有利于电信企业搭建大数据合作平台,提供业务合作方需要的数据资源和服务,引导和推动全产业链大数据的纵深发展。

3.大数据理论和工具日臻成熟。过去,因为成本很高、企业管理粗放等原因,让这些数据白白流失了,没能将其真正转化为价值。而在今天,云计算和大数据提供了基础技术保障,使电信企业可以把这些数据整合起来,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和挖掘,提炼出更有价值的、面向新商业模式的数据。同时,在数据整合、联机分析、数据挖掘和数据可视化等环节都已经形成了清晰的理论,为电信企业更加科学、高效地利用大数据资源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三、电信企业发展大数据的若干建议

大数据市场刚刚起步,目前,电信企业的大数据发展都暂时处于尝试和探索的过程中,现阶段的重点是以资源池化为目标,加快建设集中、共享、开放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

1.搭建集中化IT系统,转变数据管理模式。过去电信企业内部的IT系统建设大多采用两级系统、两级架构,而且每个系统从应用到数据,全部是烟囱式的建设模式,数据分散、割裂,难以形成一致性,数据和数据之间整合的代价也非常高昂,难以发挥其整合优势。面对大数据的应用,电信企业需要构建大数据为核心的一体化、集中化的系统平台,并在这个平台上构建各种各样的应用,形成“平台+应用”的模式。

2.以落实实名制为契机,充实完善用户资料,建立更加准确、全面的用户资料数据库。按照工信部要求,从9月1日起,固定电话在装机、移机、过户环节中,以及移动电话、无线上网卡在开户、过户过程中须执行实名身份信息登记。9月之前,我国手机用户中未实名登记的用户超过30%,如果全面执行手机实名制,不仅提高了用户在网黏性,还为深度开发用户资源提供了可能。

3.运用非结构化数据,实现企业运营的全景监管。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所能获取的具体信息正在不断增长,其中80%的数据都是非结构化数据,多媒体、社交媒体、物联网都将极大地增加企业未来所能获取的信息量,并逐步显现出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力。因此应用互联网时代的新兴技术,建立集中完善的非结构化数据分析系统,对非结构化数据如视频处理、图片处理、语言语义处理等,进行精确化分析和挖掘,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数据发现与趋势预测的信息服务,是助力企业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企业级数据分析能力发展的大势所趋。

四、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已无可回避,如何利用大数据提升管道智能化水平,更加精准地洞察客户需求,提升行业信息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创新商业发展模式,这将成为电信行业不断思考的话题。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崔小屹 韩 青:用数据说话:大数据时代的管理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电信企业发展范文第3篇

一、电力信息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电力信息机构的设置问题

信息机构的设置是电力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经过30年的改革和信息技术发展,电力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信息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专门的机构来推进和企业各个部门的配合。但如何建立符合电力公司特点的信息化发展模式以及电力企业信息机构如何设置等问题又摆在了各级电力公司信息化建设面前。

2.电力信息化标准问题

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标准问题也是困扰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难题。现阶段青海省电力公司本部及下属的西宁供电公司、海东供电公司、海南供电公司、黄化供电公司、电力设计院、送变电工程公司等企业虽然已建成局域网,要实现企业的信息管理必须要统一平台,电力系统或电力公司系统要有统一的信息代码标准。要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如何布局?安全手段怎么处理?此类关于电力信息化建设标准的问题同样困扰着电力系统信息化工作者。

3.如何实现信息产业化问题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网络化服务功能,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电力营销管理信息系统(PMMIS),是供电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能、决策水平和企业综合竞争力所追求的目标。这也是摆在电力企业领导和信息工作者面前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二、建立青海省电力信息架构的设想

1.建立电力信息通信公司,强化电力公司信息主管部门的职能,发挥CIO在经营决策中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适应改革环境和满足各电力企业对信息网络和资源的需求,有必要实现电力通信资源和信息资源的重组。建议在时机成熟的时候,由省公司的调度通信中心、信息中心组建电力信息通信公司。在电力通信、信息资源和电力经济分析等方面形成产业优势,树立电力信息通信品牌,形成竞争优势。电力公司的信息化专门机构可以参照国内外电力公司的信息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

信息化领导小组或指导委员会由企业主要领导和各业务部门负责人组成,企业总经理应兼任领导小组组长或指导委员会主任,该组织属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企业信息化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决策,是企业信息化的最高领导机构。企业的信息化专门机构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并完成领导小组委托的信息化任务,具体负责企业内部的信息化推动和项目实施工作,对下属企业的信息化进行统一协调、统一规划和统一标准。此外,设立电力企业信息首席执行官(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国内又有人称为总信息师),兼任信息化领导小组常务组长,由公司副总裁或副总经理担任。企业CIO负责从企业整体发展上规划信息化建设,指导企业业务信息化实施,负责信息化建设项目等工作。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不断发展的过程,涉及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关系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信息化在深入发展中将涉及企业的深层改革和业务重组,这一切不是一个信息部门主任能力所及的。信息化推动企业发展,企业发展也不断对信息化提出新的课题和新要求。因此,CIO要参与企业经营决策工作,从企业的整体发展和业务方向上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和任务,把信息化建设纳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控制之中。

2.加快电力信息标准化建设,规范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技术方案及管理条例,统一信息系统平台,实现联网运行。

目前,在省公司内部甚至国电公司内部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和系统评估体系,各企业独立编制和应用着各不相同的编码及标准,“信息孤岛”处处可见,这将给今后的信息共享和集中管理造成极大困难。因此,组织编制统一的信息代码,是实现信息系统的统一基础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信息编码范畴很宽,内容很多,难度很大。要有计划地、尽快地组织力量编制企业信息化急需的、核心的、最重要的信息代码。边建设边推广,逐步形成青海省电力企业(或行业)信息代码体系。其中主要包括:电力设备信息代码、人力资源代码、财务信息代码、业务流程代码以及相关信息代码等。

建设覆盖整个企业业务和部门的统一业务信息平台,为整个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提供基本条件,是企业资源最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必然模式。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电力企业的新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电力企业的主要业务和管理工作要全部融入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之中,如财务系统、电力生产管理系统、电力营销、企业资源管理(ERP)、电子商务等。特别是企业的财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经营者活动控制系统要作为企业信息化的主攻方向和主要建设内容。任何业务部门的信息子系统的开发建设均纳入公司统一规划和统一的平台之内,不允许各下属企业或业务管理部门自行其是,独立建设信息系统。即电力企业信息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一定要由上而下,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实施,按照总体规划设计、分步实施,试点推广,强力推进的办法具体实施。

统一的平台规划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型企业的通行信息化模式,是现代企业高效的必备的信息系统模型。电力企业的统一平台分成:基础平台、应用平台和管理决策系统平台。基础平台包括网络平台、数据库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和工作流程控制、通信机制、数据转换与交换机制和规则机制平台等。应用平台包括各种业务应用子系统(如财务、审计、物资设备、人力资源等)和生产管理应用系统的集成。管理决策层平台是规范的公司管理层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各业务流程控制管理子系统)以及辅助决策系统。企业门户是电力企业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的入口。

3.加快电力企业基础性系统建设,加强全体员工的信息化学习和培训

电力体制改革,信息化建设应向电网生产和业务管理方向倾斜,把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作为信息化建设的第一要务。现阶段青海省电力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以分阶段、分模块、分步实施、逐步建设的方式,积极开发建设一批电网生产管理急需的、适于电力市场运作的应用系统。其中包括建设电网公司统一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电力市场统计分析系统、竞价上网报价交易系统、企业统一财务系统和人才管理、物流管理等系统。

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项全新的管理手段,它既要改变人们的管理思维,更要改变具体的管理方法.如果企业员工不能熟练地掌握并加以实用,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一定要加强全体员工的信息化学习和培训,逐步形成与信息化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培养形成信息化的意识和工作习惯。只有在全体员工都有了这一全新的管理理念时,才能顺利进行企业资源管理(ERP)的规划、开发和应用,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

4.建立电力企业数据处理和存储中心

信息资源是企业三大资源之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将变为企业核心和最重要的资源。收集和保管好企业的信息资源是企业发展和安全的重要任务,也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参照国际化大公司的通用做法,建立数据中心用以对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安全保护,提出以下设想,如下图所示:

电信企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发展

1.树立正确的观念

1.1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发展林业要立足于增加资源、改善生态,满足全社会在物质、文化、生理、心理、交往等方面对林业的需要。同时在林业发展中注意解决包括农民在内的生产经营者的收人问题和合法权益,增加广大林业干部职工的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解决贫困林场、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贫困职工的脱贫以及基本设施建设问题,要让林业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也步入小康社会建设的行列。

1.2树立不侵害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权的道德观 当代人不能为了自己的发展,过度使用资源,造成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使后代人失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代人在利用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既要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又要不断发展新的森林资源,为后代人留下生存和发展的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系统。

1.3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原始和谐,进入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索取,对环境的破坏,如果任其扩大和加剧,将必然导致人类文明本身的衰落甚至人类自身的毁灭。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必须抛弃人与自然的冲突模式而走向融合,去探寻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林业发展上,无论是造林、培育和采伐,都应当尊重自然规律。适地适树恢复森林植被,也是减少劳民伤财,求真务实的具体体现,这应当作为林业建设最起码的评价指标来实施。

2.推进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的转变

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状况、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期,正经历着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战略步骤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生态需要和森林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采取不同的措施培育和保护不同功能的森林资源。在生产组织和技术措施上,应调整生产技术规程,使森林植被建设由注重取材的经营行为向森林生态系统经营转变,建设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生态建设的质量;同时根据生物多样性森林的多种功能利用实际,加大科技研究和成果推广,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让经营者能够便利快捷地得到他们的技术指导,新技术开发研究能够引领林业发展各领域新的技术潮流;在生产关系上,应调整管理体制、投资经营政策等,明确新时期政府和市场在林业建设上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府财政支持体系和市场调控体系,形成适应新时期林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

要加大人工林培育,实现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转变的战略目标。采取强制性措施保护天然林资源。对我国森林利用结构和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加大人工林培育,逐步实现由采伐利用人工林替代采伐利用天然林,解决木材供需平衡矛盾,真正保护好天然林。充分利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木材及林产品市场潜力大、农村富余劳力多、山地面积大、社会资金充裕的有利时机,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结合市场选择,按照不同所有制经济承担的不同职能实施分类经营,鼓励私人部门发展高投入、高收获的工业原料林及其它林产品,用较少的局部的林地换取全局的生态效益。

3.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建立生态建设的机制

要培育生态服务市场,推动生态效益货币化、资本化。生产或消费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应当计入成本,予以折旧。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应当包括环境成本,环境成本包括资源开采和获取的成本,环境损坏和恢复的成本,以及当代人占用后代人资源的“用户成本”。

要发展高效益的木材加工业,以加工业发展拉动森林培育,增加“经济人”的利益驱动。应以科学合理的采伐利用引导造林、营林业的发展。森林发达的国家往往是林业加工业发达的国家,如芬兰、瑞典、加拿大等。实践证明,造林和管护不与人们的经济利益追求相一致,消极的保护和被动的建设,往往是低效益甚至是负效应的。

4.要加强宏观调控,坚持政府的财政金融支持,强化依法组织管理

从建设投入上看,林业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资,也需要企业、单位、其它投资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与投资投劳,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建设工程管理和行为主体上看,需要中央和地方各级计划、财政、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司法、行政执法部门以及广大人民的通力合作和参与;从建设收益上看,生态的改善事关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触及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由于生态建设不仅是社会公益性基础工程,而且正是宏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投入高、规模大、周期长等特点,在投资上具有很大的外部性,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使他人收益却不会因此得到补偿,社会收益或成本大大高于行为者的个体收益或成本,正面的外部性总是削弱私有部门的投资热情,需要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府进行干预,经济的外部性才可能被内在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建设的公共物品属性、经济外部性和社会性,决定了需要政府加大宏观调控和依法组织管理,以合理配置各种资源,保障生态建设。

电信企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 信息化 发展

【中图分类号】TP311.52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信息化已经成为各企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电力企业作为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企业,其信息化的发展程度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如何紧跟时代的步伐,推行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成为当前电力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而发达国家的重要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便完成了信息化改革,因此,我国的电力企业同国外电力企业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电力企业在近些年的发展中仍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无论是企业网络架构的建设,还是自动化办公系统、生产监控系统、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的应用,都体现了我国电力企业近些年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的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仍处于局部应用阶段,决策支持系统、业务处理系统等仍需要进一步健全。

一、电力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电力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推进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可以优化电力企业的管理机构。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信息的传递效率,简化企业的管理流程,既抑制了企业冗员和官僚作风的出现,也提高了企业的业务处理效率。其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可以提高企业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企业的实时业务处理能力。最后,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通过对企业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可以使员工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更快捷地获取信息,通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应变的方法。

二、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机构复杂,信息化进程缺乏系统性

电力企业的机构比较复杂,依据专业、职能等的不同分为很多机构,它们相互依托,相互联系。然而,在推进电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中,很多部门都是依据自身的业务需求进行信息化系统建设,而不同部门的系统之间则缺乏必要的联系,导致信息无法实现共享,业务的处理也无法协同。

(二)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起步较晚,因此还没有制定出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不同的电力企业应用的信息系统在技术规范、技术标准、信息编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同时,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缺失也导致同一企业内部系统无法集成、资源无法共享。

(三)信息安全防护不当

虽然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系统都安装了防火墙等安全防御系统,但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应用软件,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漏洞,导致信息安全防护问题的产生。尽管企业的计算机终端设备已进行内外网分开使用,仍有个别人员信息安全意识淡薄,导致违规外联的情况发生;而企业内外网中部分系统或应用的用户口令过于薄弱也可能导致企业信息的泄漏;部分企业的无线网络信号覆盖到企业周边地区,容易被外人侵入等。

(四)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

受传统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的影响,很多企业管理人员无法适应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导致许多信息化系统无法正常地发挥功能,达不到预期的使用效果。

三、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展望

信息化系统建设是电力企业与时俱进、顺应时展潮流的必然结果,也是电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尚存在很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且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展望未来,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应该从整合信息系统、确保信息安全、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以及建立信息系统仿真平台等方面进行发展。

(一)整合信息系统,消除信息孤岛

信息孤岛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发展,因此,消除信息孤岛、整合信息系统将成为电力企业信息化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整合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系统,首先应该统一电力系统的通信网、数据网和信息网,以便加强企业网络信息的安全性;其次,要整合企业内部不同专业和职能机构的应用系统,对软件、系统等的使用进行统一规定,以便于系统的更新维护和人员的培养;最后,要对不同机构之间的信息化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不同系统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二)建立安全稳定的信息渠道

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电力企业要建立完善可靠的信息化系统,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企业信息安全的防范措施。首先,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完善责权划分。企业应该依据工作需要、工作性质的不同,对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安全知识和信息安全技术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安全意识。同时,企业需要完善内部的责权划分,将责任和权利细化到个人,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其次,要对企业信息化系统实施多层防护,消除潜在隐患。要确保企业所使用的信息产品的自主可控,同时加强系统的防护措施,例如,细化防火墙设置、控制访问权限、实行定点访问等。

最后,企业要加强信息安全的监管。为避免资源的浪费,企业可以依据信息机密性的等级进行不同程度的安全防护隔离,同时,要加强企业网络的访问监管,严格控制一机双系统两网连接和非法连接外网现象的发生。

(三)建立完善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完善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是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的重要保障。建立完善的信息标准体系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要建立统一的企业流程标准体系,为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系统的开发过程要实现标准化,无论是信息化平台的建立、信息编码的使用、数据库结构的类型等,都要实现标准化;最后,信息化系统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要统一,这样既方便对项目和产品进行评价,也可以依此进行性能对比。

(四)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仿真平台

随着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进行,各类信息系统的建设日渐完备,如何为企业培养一批具有一定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信息化人才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信息系统仿真平台正是为满足这一需求而建立的。

信息系统仿真平台是在原有网络、安全、主机三种类型仿真建模的基础上,完成生产管理系统、电子商务平台、灾备应急演练、桌面管理系统等业务系统的仿真建设,在此基础上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维人员进行培训、考试、竞赛等活动,为企业构建“持续培训、阶段考试、持证上岗”的系统化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促进企业信息系统运行的规范化、标准化。除此之外,信息系统仿真平台还可以根据具体业务的需要,完善相应的工具和场景设计,以产品化的方式为企业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李羡.浅谈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0(5):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