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业软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创新创业是国家发展之根,民族振兴之魂.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被我国提升为宏观战略高度,具有决定性战略意义[1].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其抛弃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思维、理念,把“理解、接受、传播”的教育理念,向“继承、开发、创造”的教学理念转化[2].在我国全面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对高校人才培养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变,即从传统的教育方式方法,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育进行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也是教育改革的重点、难点[3].随着各种新技术热点的不断涌现,企业对创新创业人才有强烈的人才需求,近年多次出现过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用人荒”同时并存的奇怪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人才输出的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相对错位[4].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面向未来的需要、面向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培养、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大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
2工程软件教学特点
工程软件是大多数本科生在本科教育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科目.工程软件的教育,需要以本学科的理论知识为背景,如材料、电气、机械等,熟练运用本专业工程软件,为社会提供生产或科研服务.工程软件教学具有学习周期长、实践性强、专业背景雄厚的特点,工程软件作为各专业工程师的专业语言,是各专业高校毕业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必然要求,只有熟练掌握本专业的主流工程软件,才能最终实现专业理论与工程实践的完美结合,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以往传统的工程软件教育过程中,由于认识上的或者固定设施不足等原因,部分高校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突出,导致工程软件教学的学时较多,但工程设计能力却偏弱,教育投入时间和能力的养成不成比例.同时还会进一步导致这些高校毕业生技术创新能力不强、设计能力偏弱,后继发展潜力差.高等院校作为工程师的培养摇篮,亟待需要对工程软件教育进行改革、完善,培养出高素质专业工程师,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3工程软件教学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法
作为理论基础要求高、实践性强的专业,工程软件教学必须按照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求,结合本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以适应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起来可以采取如下具体方法:
3.1多媒体教学
教学实践过程表明,多媒体教学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对工程软件的教学来说,工程软件的每一步操作,直观性都很强.仅仅靠教师的描述,很难准确地传递教学信息.因此一味采取理论上的说教,必然索然无味,几个学时的课程,学生也很难集中精力.借助多媒体工具,制作出高水平课件,尽量采取图片、视频、软件模拟等方法,把软件的操作通过投影的方式,直观地展示出工程软件的使用过程,结合青年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能够迅速有效地掌握工程软件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3.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因为工程软件的课堂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本质的区别,具体教学活动的环节及其设计,就要针对其特点,采取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软件知识介绍.这一阶段基本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教师针对工程软件的难点与重点进行简单介绍.涉及到一些实际操作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先演示一遍.讲解的过程不宜过长,着重介绍软件的整体概况、各模块组成、使用范围、开发历史等.(2)课堂练习.通过课堂基本软件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本工程软件有一定了解以后,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一个简单的工程软件应用,掌握软件的基本功能、注意事项,熟悉相关菜单、界面.(3)作业布置.教师在课堂结束前要布置课后作业,作业尽量和课堂练习类似,才能保证软件知识的巩固.作业可以提供电子版本,发至教师邮箱,方便查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业竞赛,对先完成作业的学生进行奖励.(4)学生讲解.在教师的主持下,随机选择某个学生就自己的课后作业上台讲解,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准备讲解的过程中,又会对工程软件的使用进一步熟练.同时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例如建立微信群,在群里同学之间可以就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交流,并对设计的思路及软件使用方法进行比较,其他同学可以对这个同学的软件应用思路进行评价及提出修改建议,强化学习效果.
3.3开展项目性训练
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来说,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那么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工程类项目训练至关重要.指导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软件设计任务进行具体的下达,尤其是具有社会服务性质的项目,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第一时间进入到实际工作的角色中,先人一步适应工作环境,所做项目被企业认可,这是学生就业的重要保证.项目工程任务教学,完美地阐释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为其毕业以后的就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教师在项目工程任务教学中充当的角色是发现工程、承接工程和对项目工程进行分工,及时发现学生在项目开发工作中的错误,加以修正和解决.教师通过多个不同类型的项目,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项目工程中来,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的专业工程软件操作技能进行强化训练.
3.4模拟公司运行
模拟公司运行,是高校在校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最终检验方法.可以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创业项目基础上,模拟公司机制运营.所建立的模拟公司,一定要和本专业相契合,公司的业务以运用工程软件应用为主,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实用性,在教师的带领下,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工负责,相互帮助,形成技术梯队,承接社会服务项目.不仅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益,还可能通过实习,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4教学效果评估与教学改进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理念,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对学生进行工程软件训练,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也是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为了保证工程软件教育效果,也应引进教学评估机制,本次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有利于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同时加强就业工作的走访工作,听取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将反馈结果融入到教学任务中.由此可见,在工程软件学习过程中,不但能够将个人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到具体实践中.还能为大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创新创业训练机会,在模拟公司运行的过程中,还能够学会如何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培养团队精神,对即将步入社会、投入工作环境是一个良好的预演,有利于实现角色的顺利转变.培养大学生的公司运营能力和管理能力,也有利于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5结语
在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背景下,工程软件教育作为培养优秀工程师的必由之路,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其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方法的转变是否成功,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潜力.针对工程软件教学特点,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学生自我学习精神,是提高工程软件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郑笑眉.高校创业文化的培育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7(Z1):22-26.
其中,科技部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的认定历史较长,范围较广,包括32家软件基地和软件园:
一、软件园成为中国软件业的成长沃土
2006年,32家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共实现总收入6 743亿元,比2005年增长97%;其中软件产业收入3 274.65亿元,比2005年增长54.01%,软件出口创汇41.7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34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45%。
2006年,全国32个软件园软件出口创汇41.73亿美元,占全国软件出口总额的79.83%。我国软件产业在全球软件产业中的份额从2005年的5.9%上升到7.5%,软件园的软件产业规模占全球软件产业规模的比重也从2005年的3.23%升至4.72%。
软件园内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06年,32家软件园新增入园企业4 000余家,入园企业总数超过2万家,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状态。在企业数增加迅猛的同时,软件园区内企业人员规模也不断扩大。
二、软件园向空间集聚、特色差异、内外并举方向发展
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中国软件产业园区/基地呈现出三大特点:1.呈现出空间集聚与扩散趋势
中国软件园区分布比中国经济总量的区域分布要均匀很多。在软件和服务领域,华北和华东的总体服务能力最强,上海、大连和西安三座城市获得了全部5个基地的认定。东部园区利用高新技术,借助便利的交通,发展方式集约,在吸引外资等投资方面占有优势;中西部发展方式则为能源消耗型,较为粗放。
软件园区的研发创新区日益向生活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的地区集中,集聚效应更为明显;而所面向的市场区则外扩性更为增强,从区内外、省内外到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张,辐射效应逐渐凸现。
2.差异化特色日益受重视
各园区在不同领域借助技术关联性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每个软件园都在结合自身资源挖掘差异化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品牌竞争力。有些园区强调地缘对接,例如东北三省由于地理和语言因素,对日、韩软件外包优势明显,因此大力开展针对两国的软件外包业务,如今大连软件园已成为中日软件产业合作战略门户;有些园区则强调产业对接,例如北京依托国贸中心和金融街等国际金融中心,准备建设首都金融产业支持体系,规划出包括海淀区稻香湖金融后台服务区、朝阳区金盏产业园、通州区新城商务园、德胜门服务区等四家金融后台服务园区,北京软件产业基地可以承接有关信息系统研发、数据备份等项目,积极开展国际金融软件外包业务。西安着眼于以软件基地为核心,激活并集聚本地软件产业资源;青岛着眼于建设与北京共享的软件产业资源平台。这些都是本地获取软件产业区位比较优势的重要措施。
3.内外并举将成为企业主流增长模式
我国软件产业园的发展多以国内市场驱动为主,现阶段支持基地软件企业成长的产品研发多是面向国内应用。在以服务业转移为标志的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浪潮中,中国正逐步成为全球现代信息服务外包转移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从事软件外包的企业逐步打开国际市场。目前,外向型软件企业已获得良好的成长性,其集聚效应有所体现。发展速度较快的大连和杭州两个火炬软件基地,在近两年国际市场软件外包业务中取得长足进步。软件出口业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集聚效应,外包型软件企业将更倾向于外向型的软件基地,通过内外并举的市场开发模式迅速扩大企业规模。
三、软件园发展进入二次创业快车道
软件产业园区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4个阶段:要素集聚阶段、产业主导阶段、创新突破阶段和品牌互动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主要特征、增值手段和发展动力模式。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左右,由要素集聚阶段向产业主导阶段转换可以认为是园区的第一次创业;进入21世纪,部分软件园由产业主导阶段向创新突破阶段转换,这是第二次创业的开端。目前,中国的大多数软件产业园已完成了要素集聚阶段,基本上处于产业主导阶段,正全面进入创新突破阶段。
在二次创业阶段,软件园的发展将更加注重:
从注重硬环境建设向注重提供优质服务的软环境转变;
从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大力开拓国际市场转变;
从优惠政策驱动向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转变;
从分散化、小规模向集中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转变;
第二条专项资金每年由“三创”载体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根据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申请,经财政局审核,管委会批准后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专项资金由领导小组和财政局共同管理,专项资金的管理遵循“诚实申请、公开受理、科学管理、注重实效、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三条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
(一)管委会下发的《关于加快软件科技园和文化创意园发展的若干意见》(城委发〔〕24号)中对软件和文化创意企业的扶持条款。
(二)贯彻落实省、、市关于软件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政策中应由配套的资金。
(三)对建设公共技术平台项目的建设单位的补助。
(四)对软件和文化创意企业投放的种子资金及风投资金。
(五)招商和参加或主办各类专业活动、展会的经费。
第四条“三创”载体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专项资金项目的日常受理、初审和汇总,财政局负责审核,管委会分管领导及主要领导负责审批。
第五条申报专项资金的单位及个人根据专项资金各类项目的申请条件和申报要求,编制并提供申报材料。
第六条企业开办补贴。申请企业提交工商营业执照、验资报告、税务登记证等材料复印件,“三创”载体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并汇总,财政局审核,报管委会领导批准后按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含50万元)给予5000元、50万元以下的给予30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
第七条企业财政贡献奖励。按企业对地方财政实际贡献大小给予一定奖励,奖励标准参照《关于统一服务业扶持奖励政策的意见》执行;对取得省级软件企业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认定的企业,从企业认定当年起,3年内按企业缴纳各类税收地方财政留成部分全额奖励。企业申报时需提供完税凭证、企业财务报表等材料复印件,认定企业还需提供省信息产业厅、省文化厅出具的认定文件或证书。
第八条认定企业人才奖励。申请人应提供本人身份证、学历证明、劳动合同、年度个人所得税完税凭证等材料的原件及复印件,所在企业提供市级以上认定文件或证书、聘任资料,由所在企业统一申报。经审核和批准后,5年内按其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进行奖励,其中:年总收入6万元以内部分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地方留成部分逐年全额奖励,6万元以上部分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地方留成部分,缴满5年后,在购买汽车或在购房时给予全额补助。
第九条人才引进和培养补贴。对录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正式员工达到20人的企业一次性补贴2万元,以后每增加20人一次性补贴2万元,同时,对录用5名以上硕士研究生的企业一次性再补贴2万元,但同一人员不得享受第二次补贴。企业申报时需提供享受补贴人员的身份证、学历证明、劳动合同原件及复印件、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等材料。
第十条企业房租减免或补贴。企业享受减免或补贴的面积按每万元人民币注册资金不超过1.5m2与每位正式员工不超过5m2之间孰低原则确定,原则上不超过120m2。企业租用园区提供的办公用房,在享受减免的面积内第一年免收房租,第二年减半征收房租;企业租用非园区提供的办公用房,按确定的补贴面积进行补贴,开办第一年的补贴标准每月每平方米不超过20元,第二年的补贴标准每月每平方米不超过10元,实际租金低于该标准的按实际租金补贴。
第十一条企业认定、认证奖励。研发机构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的奖励;软件企业经省信息产业厅认定为省级软件企业的、文化创意企业经省文化产业厅认定的,一次性给予2万元的奖励;软件企业通过CMM/CMMI2、3、4、5级认证的,在省、市补贴外再分别按5万、10万、15万、20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奖励。企业在通过认定、认证后,凭认定文件、认证合同及证书、认证发票复印件申报办理专项资金补助。
[关键字]软件工程 创新创业 培养模式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创新能够促动创业,而创业一定能够激励创新。本文以软件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阶梯式”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强有力的发展趋势,然而我国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现状还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毕业生创业比例低
由于大学生知识、经验、意识、能力等因素的欠缺,导致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很低,不到毕业生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3%―25%。没有大学生的创业,全社会的创业无从谈起,创新型国家也无从谈起。
2.大学生创新成果少
科技发明、学术论文、专利是反映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我国大学生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过学术论文的寥寥无几,专利申请也是我国大学生的“软肋”。在创新创业等实验项目中的获奖作品,由于大学生没有对实际商业运作的切身感受,计划书大都处于照着书本模拟阶段,计划书远离实际,获奖项目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极少。
3.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弱
由于大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定位不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系统性与层次性,从而直接影响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阶梯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设计
本方案设计是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的步骤,首先打好基础,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保证学生在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创业。在对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方案设计时,构建了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创新创业理论课、技能实践课、企业实训等多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课程新格局。大学四年的每个学年,在保证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培养符合创新创业目标的同时,根据学生能力都设置了企业实训环节,保证四年企业实训不断线的“阶梯式”实训方案,即大一的企业集中实训、大二的分组并行实践、大三的遴选方向攻关、大四的企业一年实训。
经过以上四个阶段的锤炼,学生基本具有八个方面的能力,即:软件开发能力、硬件研发能力、科技攻关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初步创业能力,将会很好地适应社会。除此,我们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体系构建工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训练工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体验工程等四大工程以支撑和保障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该“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图
三、“阶梯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内容
1.“阶梯式”课程体系设置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从基础到专业、从肤浅到深刻、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创新、从创新到创业的“阶梯式”提高过程。按照这种思路设计的课程体系的每一部分都是由多个支撑元素构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确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紧密围绕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创新能力、创业技能来开设课程,注意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强调创新创业思想的渗透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的想象力和挑战精神。
2.“阶梯式”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环节是实施创业教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关键。创新能力培养的本身是一个实践过程,实践是知识内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认识结构不断优化,从而娴熟地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研究等创造性活动。我们在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时进行了创新与突破,紧密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的目标,加强了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导向,建立了“阶段式递进,情景型实践”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在课堂授课中,采用精讲多练、讲练一体的方法,大力推行启发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模拟训练等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创新的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3.“阶梯式”创新创业素质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素质训练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使学生普遍掌握创业基本理论、规律和基本技法;其次,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另外,激活学生的创造力。针对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创新创业课程由创新创业类理论课、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构成。创新创业第二课堂由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品牌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整合而成,目的是启发学生将创新创业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在挖掘本专业应有的创新性、创造性教育内容的同时,融入或渗透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培养和丰富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知识。
4.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工程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使得这项改革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我们构建了四大保障工程,即知识体系构建工程、实践活动训练工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和社会实践体验工程。
四、结论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每个专业都有创新创业的途径,因此充分了解内外部的环境和因素,掌握人才培养的规律,就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本文提出的软件工程专业“阶梯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基于我们对于该规律的认识。对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是基础,创业是途径,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基础、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成果,就很难有成功的创业;反之,一个成功的创业必然会催生更多的创新成果和创新应用。
[参考文献]
[1]唐根丽.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11(03):43-46.
[2]李家华.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70-73.
摩根·斯坦利公司1998年的一份研究报告向人们揭示了这个残酷的现实:每1000家高科技创业公司的计划书中,只有6份从风险资本家那里得到了投资。在这0.6%中,只有10%能够上市,其余的大多数最终破产。就是上市的10%中,绝大多数也没能成长为真正的成功者——中国新兴的高科技企业面临也是这样的困境。
“我们无法驾驭变革,所以只能走在变革之前”。
说这句话时,中创软件董事长兼总裁景新海的目光中,流露出了青年人一般的灼热与坚定。
从高科技企业或辉煌灿烂,或昙花一现的巨大落差中,景新海和他领导的中创软件公司团队深刻地认识到,现代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高科技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瞬息万变,只有当企业经营者的思维方式、经营理念与环境相协调,并保持超前的洞察力,使企业管理走在变革之前,这个企业才会成功,反之则必败。说到底,高科技企业竞争表面上是一场技术战,实际上更是一场管理战、文化战。没有真正贴近市场、凝聚人心的企业文化,再好的前景也会被断送。
景新海和他的创业团队几乎都是从科研岗位上直接“下海”的。10年来,这个不断壮大的团队征服了科技与市场上的一座座“高峰”,使中创软件从一个几十万元、十几条“枪”的小企业一跃而成为年销售额达10亿元、员工近600人,并拥有40多个自主版权软件产品的国内软件业“大腕”。“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充分调动和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与创造力,是中创软件的经营管理能够与时俱进,领变革之先的真正奥秘。这种团结从何处来?中创软件的每一位职工都可以坦诚的告诉你:是公司那细腻而实在的“与您共同发展”的企业文化吸引了他们,使他们在为企业的光明前景而共同奋斗时,也收获着个人价值实现的快乐。
中创软件这独树一帜的企业文化理念包含三个内容,一是“与员工共同发展”,创建精干的职业队伍;二是“与客户共同发展”,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三是“与合作伙伴共同发展”,建立全方位的合作支撑体系。都说“高处不胜寒”,经过高科技产业市场竞争“严冬”的洗礼后,中创软件的员工们愈发感到“我们的企业文化”之珍贵,他们真真切切地感觉到“高处有暖流”。
用才先育才,留人要留心
“与员工共同发展”是中创软件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可这并不意味着高薪优遇、“分田分地”。据调查,在财大气粗的国际软件巨头的围攻下,中国软件企业的人才流失日益加剧,而在员工薪酬并不特高的中创软件公司,作为企业骨干的中层以上的技术及管理人员的年均流失率还不到5%。“我们不是靠签长期合同来拴住人。”中创软件常务副总经理程建平解释说,“正相反,我们始终强调员工保持一定的流动性。流水不腐,只有流动才能形成好水。因此我们在与员工签订合同时,只有对公司确实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的才签了3年,一般只能签1年。我们不强调员工对企业一贯的忠诚,但我们强调对公司承诺的兑现”。
员工能从企业得到什么呢?中创软件创建并完善了公平、公正、合理的人才管理制度和企业运行机制,建立起学习型组织,为员工的发展与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中创软件的员工告诉记者,中创软件不搞“唯学历论”,入门看学历,发展看业绩,强调的是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干合适的事。这一理念在1994年就开始推行的全员考评制度中得到了真正的落实。这一制度覆盖全公司每一位员工,董事长也在考评之列。考评以人才挖掘为目标,以工作业绩为导向,把项目考评和职能考评相结合,全面采用量化指标管理,考评结果与员工晋升和奖金直接挂钩,形成了“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管事靠业绩,管人靠考评”的机制,为员工提供了公平、公开竞争的机会,使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严格的业绩考评是压力,但这种科学、公正的考评更是催人奋进的动力。”从一位中创软件技术人员的话中,可以看出这个团队成员们的良好心态:“我们努力工作,既是对企业尽责,更是对自己、对同伴们尽责。大家在合作中公平竞争,人人都是胜利者。”另一个让中创软件的员工受益终生的就是公司系统而严密的培训机制,这里的培训始终遵循“高起点、高频率、全方位”的特点,培训内容不仅包括管理、技术等各项业务,还包括以树立团队精神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
员工们都学过哈佛商学院编的《第五项修炼》一书,这是公司统一组织的,联系书中所述和中创软件发展的现实,大家认清了一个道理:在企业,团队成功是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团队学习能力又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景新海说得更明确:公司就是希望每个员工真正成为“学习者”,企业也变成“学习型组织”。为了培养企业的团队学习能力,公司在培训方面作了大量投入,从1998年起更是达到了每年400万以上。这是笔高收益的投资,是企业规避风险、提高核心竞争力重要措施。因为企业要持续发展,没有员工的共同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中创软件是一个平均年龄仅27岁的年轻企业,在其近600人的知识型团队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90%多,公司人均产值超过150万元。中创软件的用人哲学让那里的年轻人、也让企业自身受益匪浅。
客户是资源,服务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