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病菌集中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四君子汤; 内科疾病; 脾胃气虚证;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1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498-02
中医中四君子汤是一种很古老的方剂,基本中草药方为甘草?茯苓?白术和人参,尤其对于存在脉虚弱?气短乏力?舌淡苔白和面白食少等症状的患者非常适用?由《伤寒论》中的“理中丸”衍化而来的四君子汤是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基础方,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进行了详细的记载[1]?随着人们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上人们缺乏自我健康保护意识,导致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临床医学和中医药学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发现四君子汤对脾胃气虚证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分析127例脾胃气虚证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四君子汤在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中的应用和治疗,以期提高脾胃气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现将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我院从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共137例脾胃气虚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57例,治疗组患者80例?排除符合以下状况的患者:1)伴有精神疾病的患者;2)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的妇女;3)存在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4)存在病毒?细菌或真菌感染症状的患者[2]?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脾胃气虚证,其中女性患者63例,男性患者74例,年龄范围为21―63岁,平均年龄为(43.2±8.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史及病情等方面无较大差别,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通过四君子汤进行治疗,药方为甘草5g?茯苓?白术和人参各10g,添加水后煎取服用,分三次服用,1剂/天?所有患者治疗周期均为3周,在治疗后观察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复发状况,对比治疗效果?
1.3 疗效评价标准:
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治疗前后没有较大变化,治疗前后疗效指数下降程度小于20%;有效:患者症状有所改善,治疗前后疗效指数下降20%―59%;显效:患者症状基本消失,治疗前后疗效指数下降60%―89%;痊愈:患者症状在治疗后全部消失,治疗前后疗效指数下降程度大于90%?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结果:
进行积极的治疗后,经常规疗法治疗的对照组有效率为67.3%,经四君子汤治疗的治疗组有效率为93.3%,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数据有显著性差异(x2=16.622,P
2.2 不良反应及复况:
137例脾胃气虚证患者均完成治疗,无中途退出者,所有患者中无不良反应;治疗1个月后进行随访观察,治疗组无复发现象,彻底治愈,对照组4例患者出现复发现象,症状较轻?
3 讨论
脾胃气虚是脾胃虚弱的基本类型,指的是脾气不足,失其健运而出现的食欲下降?腹泻?神疲倦怠?腹胀?面色萎黄和舌质淡等症状,主要是由于劳累过度?饮食无规律?久病耗伤脾气引起的?
四君子汤由甘草?茯苓?白术和人参四味基础药方构成,其中甘草味甘,性平,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甘草黄甙?三萜类化合物甘草酸?甘草黄甙等成分,具有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和糖皮脂激素样抗炎作用,起到解毒?抗溃疡?镇咳祛痰的功效,对中气不足?脾胃虚弱?腹中挛急作痛?咳嗽气喘等症状的患者疗效显著;茯苓又名茯菟,主要包括三萜类(茯苓酸?茯苓新酸等)?多糖(茯苓聚糖?茯苓次聚等)和无机元素等多种成分构成,性味归经为甘?淡,平?茯苓不仅具有宁心安神?补中健脾?利水渗湿?抗肿瘤的功效,还能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心悸?失眠的治疗,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同白术?泽泻及猪苓联用对治疗小便不利?水肿涨满有很好的疗效[4];白术气清香,味甘?微辛,具有多项药用功能,能够起到补脾益胃?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等作用,主治脾胃气弱,由苍木酮?苍术醇及维生素等物质构成,适用于小便不利?虚胀?泄泻?食欲下降的病症;人参是一种主要的强壮滋补药物,性平?味甘?微苦,适用于健脾益肺,具有补脾益肺?复脉固脱?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主治神经衰弱?劳伤虚损?心悸?失眠?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等症状,能够保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稳定,调节内分泌系统,增强机体免疫力?
上述多味药同用则达到益气健脾,补益肝肾的效果?通过大量的临床经验与数据,现代药理研究得出结论:在益气补中方面,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对甘草?茯苓?白术和人参加以利用达到治疗效果?该研究表明四君子汤对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患者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应该普遍推广?
参考文献
细菌性阴道病(BV)是一种由一些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过度增殖以及正常菌群的减少或缺失所引起的多细菌性紊乱疾病,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阴道感染性疾病之一。在临床上又称为非特异性阴道炎。据文献报道,感染率为30%~50%,发病率在10%~30%,患者例数远远高于阴道滴虫、霉菌等感染人数,且易复发。快速单项唾液酸酶和联合测定试剂法现在已是实验室检测BV的常用方法,我们对两法的临床应用价值作了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2标本采集 用2根无菌棉拭子采集患者阴道壁下1/3处的尽可能多的分泌物样本。采样后立即送检。标本尽快检测,放置过久影响检出率。
1.3检测方法 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测定试剂盒(福建泰普公司)。
单项快速唾液酸苷酶测定法(天津瑞爱公司)。
按试剂说明书操作。
1.4两法比较 进行BV单项快速唾液酸酶法和联合测定试剂法的检测结果比较。对于上述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不同的标本,用经典检查项目Amsel诊断标准进行判断。
2 结果
2.1 BV快速单项唾液酸酶法和联合测定试剂法检测结果。 2.2 BV快速单项唾液酸酶法与联合测定试剂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 综合上述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的22份标本,以经典Amsel方法为标准进行判断分析。在BV快速单项唾液酸酶法检测阳性而联合检测阴性的17例标本中,Amsel标准的诊断为13例阴性,4例阳性;在联合检测阳性而BV快速单项唾液酸酶法检测阴性的5例标本中,Amsel标准的诊断为4例阳性,1例阴性。单项唾液酸酶测定诊断BV的敏感性93.7%,特异性94.5%,阳性预测值81.9%,阴性预测值98.2%。联合测定诊断BV的敏感性93.7%,特异性99.6%,阳性预测值98.3%,阴性预测值98.3%。
3 讨论
本文介绍的两种快速诊断法具有敏感度和特异性都较高,速度快,操作简便,主观因素少,可保证实验结果客观准确等优点,适用于门诊病人的快速检测,是值得临床普遍推广的检测方法。
【摘要】 目的 研究鲎试剂凝胶法与家兔测温法检测抗狂犬病血清不同生产阶段产品中细菌内毒素与热原试验结果的相关性,来确定抗狂犬病血清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标准。方法 确定内毒素的限值和供试品溶液最大有效稀释倍数;制备供试品溶液在最大有效稀释倍数下作干扰试验;确认无干扰作用后,用鲎试剂凝胶法检测抗狂犬病血清不同生产阶段产品进行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检查,并与家兔测温法结果相对比。结果 连续检查十批抗狂犬病血清制品细菌内毒素的限量符合规定,鲎试剂凝胶法与家兔测温法试验符合率100%。结论 用鲎试剂凝胶法对抗狂犬病血清不同生产阶段产品进行细菌内毒素的限量检测为快速、准确,可用鲎试剂凝胶法代替家兔测温法检测抗狂犬病血清制品中热原。
工作标准品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溶解,然后制成2λ、λ、0.5λ和0.25λ四个浓度的内毒素标准溶液,每个内毒素浓度平行做4管,另外2管作为阴性对照管。按凝胶法鲎试剂说明书检查操作进行,封闭管口,轻轻摇匀,垂直放入(37±1)℃的恒温器中,保温(60±2)min。然后取出观察结果。
1.2.1.4 凝胶法干扰试验 取3批经热原检查法检测合格的抗狂犬病血清,根据MVD将抗狂犬病血清溶液稀释做为3批供试品溶液,每批取36支鲎试剂,其中16支根据鲎试剂灵敏度的标示值(λ),将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用供试品溶液溶解,然后制成2λ、λ、0.5λ和0.25λ四个浓度的内毒素标准溶液,每个内毒素浓度平行做4管,作为干扰试验系列(E/S系列);而另16支,也根据鲎试剂灵敏度的标示值(λ),将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溶解,然后制成2λ、λ、0.5λ和0.25λ四个浓度的内毒素标准溶液,每个内毒素浓度平行做4管,作为鲎试剂标示灵敏度的对照系列(E系列);把剩余4管,2管作为供试品溶液检查(S),另外2管作为阴性对照(NC)。按凝胶法鲎试剂说明书检查操作进行,封闭管口,轻轻摇匀,垂直放入(37±1)℃的恒温器中,保温(60±2)min。然后取出观察结果。
1.2.1.5 凝胶限量试验 将抗狂犬病血清10批制品,按MVD稀释作为供试品溶液,每批取鲎试剂8支,其中2支作为供试品溶液检查管(MVD-S);2支作为供试品阳性对照管(MVD-PPC);2支作为阳性对照管(PC);2支作为阴性对照管(NC)。按凝胶法鲎试剂说明书检查操作进行,封闭管口,轻轻摇匀,垂直放入(37±1)℃的恒温器中,保温(60±2)min。然后取出观察结果。
1.2.1.6 结果判断标准 将试管从恒温器中轻轻取出,缓慢倒转180°,若管内形成凝胶,并且凝胶不变形、不从管壁滑脱者为阳性;未形成凝胶或形成的凝胶不坚实、变形并从管壁画脱者为阴性。
1.2.2 家兔测温法 (依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 三部附录Ⅻ D检查)[2]
1.2.2.1 试验前准备和操作 家兔在检查前至少1h开始停止给食并置于固定架上,直至检查完毕。挑选预测体温合格的家兔3只,自家兔耳静脉缓缓注入规定剂量的抗狂犬病血清,每隔30min测体温一次,共测6次,根据体温升高均值和总和判定结果。
1.2.2.2 注射剂量 按家兔体重每1kg注射3.0ml。
1.2.2.3 结果判断标准 在3只家兔中,体温升高均低于0.6℃,并且3只家兔体温升高总和低于1.4℃,认为供试品的热原检查符合规定;反之认为不符合规定。
2 结果
2.1 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 将18支鲎试剂试管从恒温器中轻轻取出,缓慢倒转180°,观察凝胶是否变形,记录结果。计算反应终点浓度的几何平均值,即鲎试剂灵敏度的测定值λc=0.52EU/ml,由于0.5λ≤λc≤2λ,本批鲎试剂的灵敏度标示值正确。结果见表1。
2.2 凝胶法干扰试验 将每批36支鲎试剂试管从恒温器中轻轻取出,缓慢倒转180°,观察凝胶是否变形,记录结果。计算E系列和E/S系列的反应终点浓度的几何平均值,即Es和Et值,由于Es在0.5~2λ及Et在0.5~2Es之间,则供试品在该浓度下无干扰作用,结果见表2。
2.3 抗狂犬病血清二次除菌过滤后细菌内毒素检查和热原检查结果 将十批抗狂犬病血清,按MVD稀释作为供试品溶液,将每批8支鲎试剂试管从恒温器中轻轻取出,缓慢倒转180°,观察凝胶是否变形,判断结果。并与热原检查法结果比较,见表3。
3 讨论
鲎试剂凝胶法系通过鲎试剂与内毒素产生凝集反应的原理来检测内毒素的方法。热原是指在临床上能使哺乳类动物产生热原反应的物质;细菌内毒素是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其化学结构是脂多糖,为热原的主要来源,能引起机体发热。热原与细菌内毒素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在药品检定范畴,可以说无细菌内毒素就无热原;在药品生产范畴,控制细菌内毒素就是控制热原。药品和生物制品用细菌内毒素检查取代热原检查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传统家兔测温法不仅检测时间长,样品用量多,并存在较多的干扰因素。另外,家兔的人工饲养和居住条件等经费大,成本高,也存在一定问题。鲎试剂是一种生物制剂,鲎试剂凝胶法检查细菌内毒素具有快速、简便、经济、灵敏度高、再现性好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 三部生物制品的检定中[2]。本实验通过对鲎试剂灵敏度复核试验、三批抗狂犬病血清凝胶法干扰试验和十批抗狂犬病血清细菌内毒素检查,结果表明,供试品溶液和检查用水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无干扰作用,制品的鲎试剂凝胶法检查结果与家兔测温法结果相同,两方法比较,结果符合率为100%。生物制品检测的持续性和复杂性等决定了要对每个指标的检测做实际验证实验[3]。两者检测结果一致,表明应用鲎试剂凝胶法对抗狂犬病血清不同生产阶段产品进行细菌内毒素检测和质量控制是可行的。此方法快速、准确,能作到时时监控,能获得即经济又安全、有效和可控的优质产品。
1 Moesby L,Hansen EW,Christensen JD.Endotoxin testing of proteins for administration using the Mono Mac 6 assay.J Clin Pharm Ther,2000,25(4):283-289.
摘 要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在早产儿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意义。方法: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早产儿感染30例,作为观察组。收集同期分娩的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hs-CRP(14.66±4.69)mg/L,对照组hs-CRP(2.46±0.83)mg/L,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早产儿 感染 高敏C反应蛋白
Significance of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in the diagnosis of bacterial infectious diseases in preterm neonates
Zhang Yingchu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Guazhou County,Gansu 73610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in the bacterial infectious diseases in preterm neonates.Methods:30 cases of rremature infant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from March 2012 to January 2014.30 cases of delivery of healthy children at the same time were col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s:The hs CRP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4.66 ±4.69 mg/L.The hs CRP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2.46±0.83 mg/L.The observation grou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Preterm neonates;Infection;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早产儿感染是由于产妇、早产儿以及生产过程中等因素导致的感染,是早产儿常见的疾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人体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机体发生急性感染时,高敏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早产儿不同于正常新生儿,其感染是否存在高敏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等临床意义是值得讨论的课题[1]。为此,笔者收集我院2012年3月-2014年1月治疗的30例早产儿患者进行总结和分析。
资料与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早产儿感染30例作为观察组,男18例(60.0%),女12例(40.0%),胎龄30+2~36周,平均33+3周,出生体重1 052~2 577g,平均3 633g。收集同期分娩的健康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
方法:所有入组患儿都给予抽取静脉血,检查hsCPR,对于观察组的患儿,还要给予血液、尿液、呼吸道分泌物等标本的细菌培养。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当P
结 果
两组新生儿hsCRP试验结果比较:观察组hs-CRP(14.66±4.69)mg/L,对照组hs-CRP(2.46±0.83)mg/L,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患儿细菌培养情况:本组30例患者采用大便细菌培养5例(16.7%),采用尿液细菌培养10例(33.3%),进行血液细菌培养7例(23.3%),进行痰液细菌培养4例(13.3%),采用咽拭子细菌培养4例(13.3%)。均培养出致病菌。各细菌分类:革兰阳性菌株18株(60.0%),其中表皮葡萄球菌8例,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50.0%),溶血葡萄球菌1株。革兰阴性菌株12株(40.0%),其中大肠埃希菌5株,肺炎克雷伯杆菌4株,阴沟肠杆菌2例,产酸克雷伯杆菌1株。
讨 论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儿童患者较多,其中在新生儿监护病房的患者中,早产儿占>50%。在某种程度上,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的救治成活率代表着一个国家新生儿重症监护的水平[2]。在新生儿期,早产儿感染性败血症是导致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早产儿细菌感染败血症。为了降低早产儿感染患者的死亡率,提到救治成活率,应该重视对疾病的监测和早期诊断。早期诊断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的理论基础,而治疗的关键是及时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在早产儿感染的诊断中,血培养是金标准,但血培养检查出结果较慢,最快也要36~48小时,而且检查的结果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细菌的种类,检查前的用药及血培养的技术水平。血培养检查的阳性率较低,很多有明显感染症状的患儿,其血培养结果可能是阴性[3]。在临床中,未被治疗的早产儿感染性败血症死亡率高达50%,所以人们已认识到了等待血培养结果指导治疗的危害性,加之血培养检查结果较慢,不能较好指导早期临床用药[4,5]。
近年来,在细菌感染的诊断中,CRP、白细胞及血沉等间接实验室指标中,CRP广泛被应用于临床工作。在采用高敏感CRP(hsCRP)测定法反映炎症的情况时,hsCRP比CRP更敏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hs-CRP(14.66±4.69)mg/L,对照组hs-CRP(2.46±0.83)mg/L,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因此,高敏C反应蛋白在早产儿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Zwaka TP,Hombach V,Torzewski J.C-reactive proteinmediat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uptake by macrophages:implications for atherosclerosis[J].Circulation Journal,2001,(9):1194-1197.
2 黄惠娟,郑铠军,陈敬国.新生儿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及研究[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5,11(1):39-40.
3 Pasceri V,Cheng JS,Willerson JT.Modula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mediated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induction in human endothelial cells by anti-atherosclerosis drugs[J].Circulation Journal,2001,(21):2531-2534.
关键词: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晚疫病病原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水杨酸;乙烯;基因表达
中图分类号:S532;Q786;S43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7-4238-03
Effects of Infection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on Gene Expressions of Key Enzymes in Salicylic Acid and Ethylene Biosynthesis in Potato
ZHU Jia-li1,DING Yan1,XU Hong-zhang1,XIN Cui-hua1,CAI Lu1,XIAO Huan-huan1,
HE Yan-hong2,LI Na1,GUO Jiang-bo1
(1. Inner Mongolia Key Laboratory of Biomass-Energy Conversion/School of Mathematics, Physics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otou 014010, Inner Mongolia, China; 2. Forestry College,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uhhot 010020, China)
Abstract: 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 and 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ACC) synthase(ACS) are the key enzymes in the biosynthesis pathway of salicylic acid and ethylene respectively. Expression patterns of gene encoding these key enzymes(poPAL and poACS) in potato(Solanum tuberosum) were investigated by semi-quantitative RT-PCR after injection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physiological strain 89148-9 to potato transgenic resistant strains DR1, DR3a and wild susceptive line D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xpression of poPAL and poACS genes was increased in leaves of the three potato lines after inoculation of P. infestans. The expression level in transgenic lines was mostly higher than that in wild line and the peak value in transgenic lines generally appeared earlier to that in wild line.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oPAL and poACS were related with the resistance to late blight in potato; but the expression models were different between transgenic lines and wild line, which might be responsible for resistance or susceptibility to P. infestans.
Key words: potato(Solanum tuberosum); Phytophthora infestans; salicylic acid; ethylene; gene expression
收稿日期:2012-08-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60344);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BS0506,2012MS030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NJZZ11139);内蒙古科技大学李保卫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教育厅“青年科技英才支持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朱佳莉(1990-),女,江苏丹阳人,在读本科生,生物技术专业;通讯作者,郭江波(1976-),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副教授,博士,
主要从事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研究,(电话)15044701654(电子信箱)。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在缓解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马铃薯晚疫病则是限制马铃薯生产的第一大病害,给马铃薯产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培育优良的抗病品种、探明其抗病机制意义重大。
植物在受到病原菌的侵染后其体内会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以降低病害造成的伤害。其中体内产生信号分子进而诱导一系列防卫基因表达和代谢变化是植物抗病行而有效的方法之一。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和乙烯是植物体内重要的信号分子,可以诱导植物的抗病反应[2,3]。本研究以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的2个马铃薯抗晚疫病株系DR1、DR3a和野生型株系DG为材料,利用水杨酸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ammonialyase,PAL)基因(poPAL)和乙烯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1-氨基环丙烷-1-羧酸(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ACC)合成酶(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 synthase,ACS)基因(poACS)的保守区设计特异引物,通过半定量RT-PCR研究接种晚疫病病原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生理小种89148-9后各株系中两种酶基因的表达情况,为深入了解马铃薯抗晚疫病能力与水杨酸和乙烯信号分子介导植物抗病防卫反应之间的关系提供一定的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以前期试验获得的转基因抗晚疫病马铃薯株系DR1、DR3a和野生型株系DG为材料,采用苗钵(10 cm×10 cm)温室培养。取生长8~10周的植株为接种对象。
1.2 试验方法
1.2.1 马铃薯接种晚疫病病原菌 ①制备游动孢子。将生长14 d的晚疫病病原菌生理小种89148-9的孢子囊用无菌水冲洗到灭菌培养皿中,在4 ℃冰箱中放置6 h使其释放游动孢子,然后镜检游动孢子浓度并稀释调整到终浓度为5×104 个/mL用于接种。②接种。每株系只取中上部3片叶接种,每片叶接种20 μL游动孢子液,接种后置于接种箱培养,培养条件为18~25 ℃、光照16 h/d,接种后24 h内用塑料膜覆盖保持100%的相对湿度,分别于接种后0、12、24、48、72 h取样用于poPAL和poACS基因表达量的分析。
1.2.2 基因特异引物设计 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poPAL(序列号Z37106)和poACS(序列号AB041521)基因序列,使用软件Prime 5.0设计特异引物,引物序列分别为poPAL,5′-GCTAGAGGTGCT
AGTGCTAAGGGATT-3′和5′-TTTGAAACCCTAGA
TAAGGAAATGGC-3′;poACS,5′-TCCTGGTGATGC
ATTTCTAGTTCCT-3′和5′-ATCCATCCAAATAAA TAGGCCAGCAT-3′。
1.2.3 目的基因半定量RT-PCR分析 植物总RNA采用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植物总RNA提取试剂盒RNAprep法提取,cDNA的合成按照普洛麦格(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M-MLV逆转录酶操作说明进行。各株系cDNA浓度通过内标引物(poactin,5′-GATGGTGTCAGCCACAC-3′和5′-ATTCCAGCAGCTTCCATTCC-3′)来调整,然后以该cDNA为模板扩增。反应程序为:94 ℃ 4 min;94 ℃ 45 s,60 poPAL/57 poACS ℃ 45 s,72 ℃ 70poPAl(poactin)/40poACS s。PCR产物用1.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RT-PCR半定量积分分析使用GelPro 60分析软件。
2 结果与分析
2.1 接种晚疫病病原菌后各株系poPAL基因的表达情况
接种晚疫病病原菌生理小种89148-9对3个马铃薯株系poPAL基因的表达都有持久的诱导作用,从3个株系中都扩增出了长度约为1.2 kb的产物。对RT-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图1)和半定量积分分析(图2)发现,转基因DR1株系中poPAL基因的表达量在接种后24 h时达到最大,然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量迅速下降,到72 h时该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接种前水平;转基因DR3a株系中poPAL基因的表达量也在接种后24 h时达到最大,并保持一段时间的高表达量然后缓慢下降;野生型DG株系中poPAL基因表达量在接种后12 h时达到最大,到48 h时仍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接种72 h后该基因的表达量略低于接种前水平。除72 h时转基因DR1株系中poPAL基因的表达量与野生型DG株系相当外,接种晚疫病病原菌后72 h内转基因DR1和DR3a株系中poPAL基因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野生型DG株系。
2.2 接种晚疫病病原菌后各株系poACS基因的表达情况
接种晚疫病病原菌生理小种89148-9对3个马铃薯株系poACS基因的表达都有明显的诱导作用,从3个株系中都扩增出了长度为681 bp的产物。对RT-PCR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图3)和RT-PCR半定量积分分析(图4)可以看出,DR1株系在接种后12 h时poACS基因的表达量达到最大,在12~48 h内一直保持较高的表达水平,然后逐渐下降,但72 h时其表达量仍高于接种前;转基因DR3a株系接种后12 h poACS基因表达量迅速升高,24 h时poACS基因的表达量略有升高,但与12 h时没有显著差异,之后poACS基因的表达量逐渐下降,到72 h时其表达量低于接种前水平;野生型DG株系接种后24 h时poACS基因的表达量达到最大,然后逐渐下降,到72 h时poACS基因的表达量已检测不到。在整个观察期内,转基因DR1和DR3a株系中poACS基因的表达量远高于野生型DG株系,而且转基因株系中的诱导为连续诱导,而野生型为不连续诱导,在接种后72 h时该基因不表达。
3 小结与讨论
水杨酸在植物的系统获得性抗性中是必不可少的信号物质[4],研究发现增加内源水杨酸表达量或者外施水杨酸都可以诱导系统获得性抗性[5-7]。本研究发现,接种晚疫病病原菌生理小种89148-9后,在马铃薯转基因株系和野生型株系中都诱导了poPAL基因的表达,表明水杨酸可能是马铃薯抗晚疫病过程中重要的信号分子,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8]一致。但同一株系不同时间和不同株系同一时间该基因的表达量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转基因株系可能通过调控poPAL基因诱导表达的强度来实现对晚疫病的抗性。
在高等植物中,ACC经ACS或者ACC氧化酶(ACO)合成乙烯,它们是乙烯合成途径的关键酶,而ACS和ACO受生物胁迫或者非生物胁迫正调控[9]。本研究发现,在接种晚疫病病原菌生理小种89148-9后,在马铃薯转基因和野生型株系中都诱导了poACS基因的表达,表明乙烯可能是马铃薯抗晚疫病过程中重要的信号分子,这与之前的报道一致[10]。但同一株系不同时间和不同株系同一时间该基因表达量有一定的差异,这说明转基因株系可能通过对该基因诱导表达的强度和时序的调控来实现其对晚疫病的抗性。
本研究选用的2个转基因株系和野生型株系在接种晚疫病病原菌后都启动了水杨酸和乙烯信号转导途径,只是启动的强弱和时序上有较大的差异。这表明并非只有抗病株系才启动防御反应机制,而是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中,植物都具有潜在的防御反应机制,这些防御反应基因通过识别、信号传递和诱导,使植物自身防御系统被激活而相关防御反应基因被诱导表达[11,12]。同时也支持了有关水杨酸和乙烯信号转导途径在抗病防御反应机制中的复杂性和可能存在多条信号转导途径复杂的交叉与重叠作用的结论。但是各株系接种晚疫病病原菌后相关基因的启动强度与时序性有较大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不同植物与病原菌所组成的不同互作系统引起的,也可能就是抗、感晚疫病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 屈冬玉,谢开云,金黎平,等.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与食物安全[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2):358-362.
[2] DEMPSEY D M A,SHAH J,KLESSIG D F. Salicylic acid and disease resistance in plants[J]. Critical Reviews in Plant Sciences,1999,18(4):547-575.
[3] DONG X. SA,JA,ethylene,and disease resistance in plants[J].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1998,1(4):316-323.
[4] GAFFNEY T, FRIEDRICH L, VERNOOIJ B, et al. Requirement of salicylic acid for the induction of 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J]. Science,1993,261(5122):754-756.
[5] MALAMY J,CARR J P, KLESSIG D F, et al. Salicylic acid: A likely endogenous signal in the resistance response of tobacco to viral infection[J]. Science,1990,250(4983):1002-1004.
[6] YALPANI N,SILVERMAN P,WILSON T,et al. Salicylic acid is a systemic signal and an inducer of 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 in virus-infected tobacco[J]. The Plant Cell Online, 1991,3(8):809-818.
[7] ENYEDI A J,YALPANI N,SILVERMAN P,et al. Localization, conjugation, and function of salicylic acid in tobacco during the hypersensitive reaction to tobacco mosaic viru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992,89(6):2480-2484.
[8] HALIM V A, ESCHEN-LIPPOLD L, ALTMANN S, et al. Salicylic acid is important for basal defense of Solanum tuberosum against Phytophthora infestans[J]. 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2007,20(11):1346-1352.
[9] BLEECKER A B,KENDE H. Ethylene: A gaseous signal molecule in plants[J]. Annual Review of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2000,16(1):1-18.
[10] SCHLAGNHAUFER C D,ARTECA R N, PELL E J. Sequential expression of two 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 synthase genes in response to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 in potato (Solanum tuberosum L.) leaves[J]. Plant Molecular Biology,1997,35(6):68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