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桂林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同学们,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山水风情”这一板块的课文,这个板块共有三篇课文,分别是《桂林山水》《威尼斯的小艇》《田园诗情》。这三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或描写美丽奇幻的自然景观,或展示水城独特的风情,或描绘如诗如画、静谧和谐的异国风光。这节课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风光。(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检测字词
同学们对课文已经进行了预习,下面老师检查一下。请大家打开书,快速地默读课文,遇到生字和新词时一定要多读几遍。(检测生字、新词)
三、师生交流,理清顺序
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知道大家对于字词预习得都很好,有些词语已经明白,但是有些词语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下面我们来读课文,看看你们读得怎么样?
1读第一自然段
(1)指读,师指导。
(2)谁再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再指读)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声音要洪亮。(全班齐读)
(3)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
(4)你们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吗?关于描写“桂林的诗句”你们查了哪些资料?
2.读第二自然段
(1)读得正确、流利,很了不起,谁能比他读得还好?(再指读)
(2)指导读排比句,尤其是三个“啊”。(“静”这句要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要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要读出赞叹之情)
(3)读到这里请你们想一想这段讲的是什么内容?(板书:桂林的水;再指读)
(4)合作朗读。(屏幕出示文字)
3.读第三自然段
(1)先默读,再指读。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板书:桂林的山)
(2)(出示图片)这就是桂林的山,你们能读出自己的感受吗?谁能读出桂林山的特点?(齐读)
4读第四自然段
(1)指读第四自然段,师指导;再指读。
(2)指名读,师指导。
(3)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板书:山水相依;美丽如画)
5.理清顺序,概括内容
(1)同学们读得真不错!现在请看屏幕,我们把黑板上的内容在屏幕上梳理一下: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写了“桂林山水甲天下”,在第二自然段写了桂林的水静、清、绿,在第三自然段写了桂林的山奇、秀、险,最后写了“山水相依,美丽如画”。谁能结合屏幕上的内容概括一下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按观察的顺序,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写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优美景色。
四、默读课文,进行质疑
通过交流,大家已经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清楚了作者的写作顺序。下面默读课文,看看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预设:“ 观赏”和“欣赏”两个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同学们通过默读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思考,提出了相关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对我们理解课文很有价值,在下节课我们将结合问题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一、一锤定音。(用“?誙”圈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6分)
的(de dí dì)确 供给(jǐ ɡěi) 求饶(yáo ráo) 嚼(jiáo jué)着
喝(hè hē)彩 诊(zhěn zhěnɡ)所 呼应(yīnɡ yìnɡ) 详略(luè lüè)
执(zí zhí)行 担(dān dàn)当 大臣(chén chénɡ) 背(bēi bèi)包
二、我能写得准确又漂亮。(看拼音,写汉字)(8分)
三、我会查字典。(4分)
在字典中查找“膝”字,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画。在字典中查找“饶”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 ),再查音节(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 )部,再查( )画。“饶”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宽容;②丰富,多。在“饶恕”这个词语中,“饶”应选( ),在“富饶”这个词语中,“饶”应选( )。
四、找伙伴。(把搭配恰当的词语连起来)(4分)
维持 利益 新鲜的 曲线
维护 房屋 蒙蒙的 蔬菜
维修 人心 诧异的 细雨
维系 生活 优美的 目光
五、我会填。(在括号里填写带点词的反义词)(4分)
1.全世界人民一起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 )。
2.他是个( )的孩子,可今天却显得很懦弱。
3.通过这件事,我们之间的感情不但没有疏远,反而更加( )了。
4.花坛里的花朴素中带着几分( )
六、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写成语)(4分)
1.平庸,没有特殊能力,没有什么作为。( )
2.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或解决某个问题。( )
3.指伟大的理想和宏伟的抱负。( )
4.不能说出其中的奥妙。指使人不可理解,摸不着头脑。( )
七、想一想,用“望”字可以组成多少个词语,选用恰当的词语填空。(4分)
望:
自从爸爸去执行维和任务那天起,我就日日( )他早日归来。我( )爸爸实现诺言,给我带回一顶“蓝盔”。可是,现在这顶蓝盔却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全家泣不成声,我原有的( )化为乌有,我( )了。
八、补充词语并按要求分类。(12分)
翠( )欲滴 坚韧不( ) 风( )雨顺 心惊( )战 恩将仇( )
坚强不( ) 风和日( ) 聚( )会神 眉( )眼笑 五彩( )纷
一丝不( ) 多( )多彩 全( )贯注 助人为( ) 神( )十足
(1)描写自然景物的: (1.5分)
(2)描写人物神态的: (1.5分)
(3)描写人物品质的: (1.5分)
九、按要求写句子。(3分)
1.描写江南美景的诗句:
2.描写月亮的诗句:
3.描写落日的诗句:
十、句子创作沙龙。(按要求写句子)(6分)
1.我们请民警叔叔。民警叔叔给我们讲法律常识。
合并成一句话:
2.桂林山水真美。
改成比喻句:
3.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多日的沉寂。
改为“被”字句:
4.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
改为“把”字句:
5.花开了。
扩句:
6.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缩句:
十一、阅读大观园。(共25分)
(一)莫干山的蝉鸣
到莫干山避暑,这儿的蝉鸣声引起了我的注意。
晚饭以后,夜幕降临,一片寂静,只听见凉风吹过满山竹林,哗哗作响。突然,不知怎么回事,满山的蝉儿“吱啦”一下鸣叫起来,整齐得仿佛有谁挥了一下指挥棒似的。于是,夜空中就只充盈着这“吱啦啦、吱啦啦”的合唱曲了。粗听,一成不变,平淡乏味;细品,却也五花八门,饶有兴趣。有些,“叽哩喳、叽哩喳”;一会儿,这边山头的蝉儿嗓门提高了三度,似乎有心要形成二部和声;一会儿,那边山头不知哪只蝉儿在伙伴们的烘托下突然领唱起来,颇有争当一流男高音的气概。如此这般此起彼伏,倒也让人生出一番仿佛置身于音乐大厅的陶醉来。
突然——又是一个突然,停了。漫山遍野的蝉儿一齐闭了嘴,又像是有谁挥了一下指挥棒似的。
真奇怪……
1.是什么现象引起了“我”对莫干山蝉鸣声的注意?用“ ”划出描写这一特点的句子。(1分)
2.短文怎样描写蝉鸣声的“五花八门”?用“ ”划出有关句子。(1分)
3.用最简要的话把第3自然段缩写成一个短句。(2分)
4.文章的结尾是“真奇怪……”,“我”到底对什么感到奇怪?(2分)
(二)战胜命运的孩子
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好绘画,想当美术家。
不幸得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聋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忽然眼睛瞎了。
孩子们非常伤心,痛哭流涕,埋怨命运的不公。
恰巧,有位老人打他们身边经过 知道了他们的怨恨 老人走上前去 先对耳聋的孩子比划着说 你的耳朵虽然坏了 但眼睛还是明亮的 为什么不改学绘画呢 接着他又对眼瞎的孩子说 你的眼睛尽管坏了 但耳朵还是(灵敏 灵活)的 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
孩子们听了,心里一亮。他们擦干眼泪,开始新的追求。
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渐渐地,感到耳聋反而更好,因为,他可以避免一切喧嚣的干扰,使精力高度专注。改学弹琴的孩子,慢慢地,也觉得失明反倒有利,因为,他能够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 苦恼),使心思无比集中。
果然,耳聋的孩子,后来成了美术家,名扬四海;眼瞎的孩子,终于成为音乐家,饮誉天下。
一天,美术家和音乐家又遇见了那位老人。他俩非常(感激 激动),拉住老人连连道谢。
老人笑着说:“不用谢我,该感谢你们自己的努力。事实证明,
。”
1.用“\”划去( )里不恰当的词语。(1.5分)
2.短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1分)
3.给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6分)
4.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2分)
名扬四海:
技艺卓绝:
5.事实证明了什么呢?请你把老人想说的话写在文中横线上。(2.5分)
(三)跑掉的音符回来了
夜色像墨黑的瀑布一样垂挂下来。一心想当作曲家的东东坐在钢琴旁思考了一整天,才谱成了一首令他满意的乐曲。大功告成,他美滋滋地睡去了。
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奶奶把一盒子月光泼到东东家的院子里。被月光照亮的音符手拉着手跳出了乐谱,兴高采烈地奔向了森林。
东东醒来后,找不到音符,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到哪里去找呢?这时,门“吱扭”一声,妈妈走了进来,“到大自然中找找看!”妈妈提醒道。“对!”说罢,东东乘车直奔郊外。在一片大森林里,东东惊喜地听到:哗哗、沙沙沙、唧唧喳喳……
各种各样的声音汇集在一起像一首美妙绝伦的乐曲。在大自然奇妙乐声的召唤下,东东兴奋地唱起歌来。在歌声中,淘气的音符又飞回东东的身边,围着他翩翩起舞。
1. 从文中摘录四个描写声音的词语。( )( )( )( )(2分)
2. 认真读例句,然后照样子,从文中再摘录一句这样的话。(2分)
例:被月光照亮的音符手拉着手跳出了乐谱,兴高采烈地奔向森林。
3. 下面哪句话准确地写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括号里画“√”。(2分)
(1)音符又悄悄地回来了。( )
(2)东东乐谱上的音符趁他睡觉时跑掉了。东东到森林去找,听到大自然美妙的声音,他兴奋地唱起歌来。在歌声中,音符又回到了他的身边。( )
(3)月亮奶奶把月光泼到东东家的院子里。音符一下子被照亮了,他们争先恐后地跑掉了。( )
一、情景交融,以情入境
教材中选的课文,大多情文并茂,使进行情感教育的绝好材料。在课堂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尽可能让学生领悟文中所蕴涵的真、善、美。而情感重在领悟,贴标签似的简单告诉学生课文表达了什么感情,学生只会记下一个冷冰冰的概念。学生只有真正用心去品味文中的感情,与课文产生共鸣,才能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让他们仔细品味、咀嚼,受到感染和熏陶,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教师首先要用富有感彩的语言,引人入境,从而入情、移情。其次,还要用形象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情境。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如,录音、录像、多媒体大屏幕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荷花》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大屏幕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荷花图,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震撼。当学生发出“哇噻!”“真美!”的赞叹时,然后在图文结合的赏图、品文,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真情。
二、蕴育情感,以情导入
“情感具有感染性”好的开讲语,可以诱发学生的情感,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冲动,并迅速进入求知的最佳状态。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段简短的导语:“桂林以盛产桂花、桂树成林而得名,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城市,这里山青、水秀、石美、洞奇,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誉,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文人为它写下了优美的诗文。唐代的大诗人韩愈就曾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桂林山水》的作者,又是抓住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来赞美桂林呢?学生听了老师的这段导语后,兴趣顿生,开始积极阅读,认真思考。
三、剖析内容,思中融情
怎样才能使学生导入新课时激起的热情不减呢?这就要我们在有限的40分钟内不断地推“波”逐“浪”。
《林海》一课,作者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先讲了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然后又通过联想,写出了大兴安岭对国家建设所作的巨大贡献,表达了他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怎样才能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呢?我紧紧抓住了“亲切舒服”这条贯穿全文的感情主线。
首先,我要求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含有“亲切舒服”的三个句子,并比较一下表达程度。当学生一致认为三句相比,步步加深之后,再结合课文逐句理解。那么,这种感情是怎样得以升华的呢?是作者展开两次联想所致。在教学联想部分时,我采用了抓重点词句谈体会的方法,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着重理解。在谈体会时,学生由铅笔、桌椅、门窗谈到了国家建设,有了联想,自然而然地和作者一起体味到了大兴安岭的内在美,全身心流淌着“亲切舒服”之感情。
四、读中悟情,充分体验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语言精美、内涵丰富的名家名篇。通过教师指导读,可以使学生在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入境又入情,达到“语文悟其神”的境界。如《桂林山水》中“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六个句子,在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时,我指导学生重读“静、清、绿、奇、秀、险”而在体会作者的情感时则应指导学生把读的重音移到六个“真”字上,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具体描写的是“真”景,而心中要表达的是“真情”。这情,就是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愈读就愈能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就愈能对课文的内涵产生深刻的领悟。
五、以情结尾,升华情感
课堂教学的尾声犹如“压台戏”,必须精彩。若能处理好,不但能起到深化课堂教学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鲜明的印象,而且还能再次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
1、换位触情
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用这样一段话结束了课堂教学:
“此刻你就是站在江边的大诗人李白,你的好友孟浩然就要和你分别了,你们不能在一起谈古论今、吟诗作赋了;不能再在一起痛饮美酒、畅叙友情了。你久久的伫立江边,遥望那一叶孤舟。不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吗?这样的创设,将作者的情感转化成学生的情感,深深地感受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浓厚的情谊,感受到分别时的惆怅。激发了学生去珍惜自己已有的友情。
2、留疑怀情
关键词:洛阳 诗都 文化旅游 中国诗都园
近年来,文化旅游持续升温。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结晶的古典诗词,就是秉承着深远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资源。目前,学界对旅游诗词已开始重视,李扬等(2009)、张捷等(2007)、尹向东(2004)都有所探讨,但针对旅游开发和规划过程中古典诗词的应用及旅游产品的设计等研究仍被忽视。洛阳对诗词的研究应用,更多的是文献的整理校注,如:李献奇选注的《洛阳龙门诗选》,陈长安选注的《洛阳名胜诗选》,樵客编著的《洛阳古代山水诗选》等,古诗词文化在洛阳旅游开发规划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几乎空白。通过对洛阳诗词资源的优势、现状以及诗都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打造洛阳诗都文化旅游的建设性对策,希望为洛阳旅游业的发展谋求新的契机。
洛阳打造诗都文化旅游的现状
洛阳以“千年”、“牡丹花城”著称,作为十三朝古都,声显于世。历代文人墨客为洛阳留下来的不朽诗篇,也是洛阳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都曾集聚洛阳;左思的杰作《三都赋》使洛阳纸贵;“诗仙”李白赴洛阳与“诗圣”杜甫相会,珠联璧合,成为诗坛史上一段佳话;白居易幽居履道里,刘禹锡闲住铜驼陌,二人在洛中唱和,再续诗坛佳话……这些才华横溢的诗坛巨匠,都是洛阳的骄傲。其中,描写洛阳景观的诗词旅游资源有以下六类:
都兴废篇。曹植的五言诗《名都篇》,谱写东汉都城洛阳少年斗鸡走马、射猎游戏、饮宴的生活;宋代司马光有感于洛阳经历的人间沧桑,在《过故洛阳城二首》中发出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感慨;唐人钱起的《过故洛城》“故城门外春日斜,故城门里无人家。市朝欲认不知处,漠漠野田空草花”描绘了故都洛阳衰败的景象。
洛轶事篇。西晋文学家张载《七哀诗二首》,回顾洛阳北邙山汉陵被掘的历史事件,描写汉陵荒败之现状,“昔为万乘君,今为丘中土”,抒发盛衰无常的感伤之情;白居易的《魏王堤》“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行到日西”描绘了唐洛阳著名景点魏王堤冬去春来,仍春寒料峭,百花争艳、莺声燕语的春日繁华景象还未出现的画面;唐太宗李世民、宋代张末、明代邱起风曾作诗描写洛水景象。
古览胜篇。唐代骆宾王、孟郊、白居易等人描绘了天津桥的美景,如孟郊的《洛桥晚望》写出了“明月照积雪”的壮丽景象;杜甫、白居易、欧阳修、沈应时等人也曾诗写龙门风景,龙门山色被称为龙门八景之首;吕法曾、范廷弼、吕谦恒、张汉等人作诗对关林进行了描绘,明朝范延弼曾写《谒关帝君墓祠》描写关林翠柏的景色“洛阳城外汉侯林,桧老松风带汉阴”。
寺院宫观篇。唐代张继、清代释如琇及唐太宗等赋诗白马寺,明代沈应时有诗云:“白马归何处?禅宫尚尔存。栋梁仍夙昔,钟梵送晨昏”。孟浩然、韦应物。蔡襄、刘伦等人描写了香山寺的胜景,韦应物的《游龙门香山泉》抒发了诗人“山水本自佳,游人已忘虑”的情感。
园宅地篇。晋代潘岳、唐人杜牧、元代杨维桢等人曾作诗描绘金谷园,杜牧在《金谷怀古》中,描写金谷园今昔对比,发出了“往年人事伤心外,今日风光属梦中”的感叹;描写白居易履道里宅园有白居易的《闲居自题》、《池上闲咏》、《舟中夜坐》等;描写邵雍安乐窝有宋代邵雍的《天津幽居》、《闲适吟》,司马光的《和邵尧夫安乐窝中职事吟》等。
牡丹篇。“洛阳牡丹甲天下”,唐代刘禹锡通过与芍药、芙蕖的对比,发出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由衷赞美。徐凝的《牡丹》诗:“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盛唐诗人李正封描写牡丹“国色朝酣洒,天香夜染色。”白居易诗“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将洛阳城花如海、人如潮的盛况描绘得淋漓尽致。
洛阳诗都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归属模糊,重视不足。近年来,旅游界越来越重视对非物质文化的研究,但是与当地文脉紧密联系的古诗词并没有被包含在非物质文化类型中。非景观文化资源(如古诗词文化等)由于归属模糊反而有更加被忽视的倾向(张捷等,2007)。这种情况也直接导致诗词文化旅游被忽视。另外,洛阳市委、市政府没有将诗词文化旅游列入洛阳市旅游规划中,没有将诗都文化旅游提到战略的高度,忽视了洛阳有“中国诗都”这张素雅的名片。
昔日诗都气象难寻。中国诗词在唐宋时期,经历了发展的最高峰,之后便一步步走向衰落。洛阳的诗词文化也未能摆脱衰落的命运,新一代的年轻人对古诗词的欣赏创作缺乏兴趣,今人学诗词、诵诗词、作诗词的氛围不浓厚。诗词文化未能得到普及,昔日诗都气象难寻。
诗词景观有待修复。部分诗词景观被湮没。昔日刘希夷称赞道“马声回合青云外,人影动摇绿波里”,雍陶则感叹“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许多诗人游览洛滨,漫步天津桥,写下了颇多赞美诗篇。如今,繁华美丽的天津桥消失了,留下的只是清波荡漾的洛河水面。不见昔日古人吟咏的天津桥美景,确实是不小的遗憾。同时一些诗词景点故址存在争议。洛阳金谷园内,昔日“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蔽翳”,石崇与当时名士左思、潘岳等二十四人在此结成诗社,称“金谷二十四友”。但如今对金谷园的位置所在众说纷纭,尚无定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金谷园景观的复原保护。
诗都品牌宣传欠缺。洛阳有着得天独厚的诗词资源优势,却因宣传力度欠缺,影响力不够,导致洛阳诗都品牌至今尚未打响,没有被大众所熟知。再加上扬州、西安等地争先抢占“全国诗词之市”、“诗词之乡”等称号,这在客观上对洛阳诗都品牌的打造和宣传构成一定威胁,影响洛阳诗词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诗词景点开发不当。盲目开发不仅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也会对景点产生一定的破坏。如20世纪90年代,洛阳市曾投资修建过白居易纪念馆,并已经将地基打好,但由于当时开发项目多、政策顾及不到、资金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中途停建,被撂荒了十多年,境况惨淡。
诗词旅游缺乏创新。洛阳的诗词旅游没有跟上创新的步伐,以白园、香山寺为代表的诗词景观仍以传统的观赏游览方式为主,通过文化性游览,游客仅了解了诗人的生平事迹、学术作品等知识,参与性、体验性不强,没有将娱乐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缺乏旅游乐趣。
洛阳打造诗都文化旅游的对策
(一)重视诗词文化旅游
首先,洛阳市委市政府应充分利用“中国诗都”这张素雅的名片,将诗都文化旅游纳入洛阳旅游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从“弘扬中国诗词文化,促进洛阳旅游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加强对诗词文化旅游的重视。其次,要注重对诗词的深入分析和价值研究。
(二)普及诗词文化知识
从长远来说,洛阳要打造诗都文化旅游品牌,最主要是依赖于广大的社会群众,需要从提高市民的诗词文化修养入手,普及人们的诗词文化知识。具体措施:把诗词文化知识的普及与学校教育结合;鼓励诗词文化进入居民社区;将诗词文化贯穿到导游的培训和导游词的设计中。
(三)修复诗词旅游景观
修复遭到破坏的诗词景点,如修复建设白居易故居等诗词旅游景观。同时发掘新的景观,诠释古诗词中所描写的景观意境,积极建设洛阳诗都旅游的美好形象。
(四)宣传诗都旅游品牌
旅游宣传是旅游规划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议以“河洛之窗,诗都再现”作为洛阳诗词文化旅游的宣传口号,打响诗都文化旅游品牌,并以诗都文化旅游品牌辐射中原及全国地区,促进洛阳文化旅游新的发展。可以举办“吟诵经典·陶冶心灵”古诗词诵读活动;推出《我爱唱诗词》文化娱乐节目;以洛阳古典诗词为背景,创作洛阳本土原创动画片等。
(五)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但对于游客来说,仅仅欣赏和学习诗词的内涵,难以满足游客体验的需求。所以,在开发诗词旅游产品时,要充分考虑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1.诗会。每年召开大型规模的诗会,邀请著名的现代诗人或者对诗词颇有研究的学者来洛阳诗会吟诗作赋,挥毫泼墨。每年举办几次诗词竞赛活动、诗词鉴赏大会等,营造诗都文化氛围。
2.诗书。举办诗词书法会展,喜爱诗词或者书法的游客可以现场执笔或吟诵,彰显才华。还可以邀请中国顶级书法家来此挥毫,题写与洛阳有关的名诗美句,这也是对洛阳的一种无形的宣传。
3.诗酒。杜康酒是洛阳本土酒,利用“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作为宣传语,打造“中国诗酒”品牌。
4.诗菜。水席是洛阳的招牌菜,可以用古诗词来给水席的每一道菜命名。打造诗都特色水席,让游客在餐桌上也能感受到中国诗都的文化底蕴。
(六)创新诗都旅游模式
1.诗乐茶社。“乐以诗为本,诗以乐为用”,音乐和古诗词有着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酒壮英雄胆,茶引文人思”,茶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载体和题材。将诗词文化、音乐艺术和茶文化相结合,建立诗乐茶社,使品茶、赏诗、听乐融为一体,可谓相得益彰。诗乐茶社应散布在洛阳知名旅游景点附近,便于游客旅游过程中疲劳时,在此歇脚。同时,诗乐茶社可以吸引更多的对诗词感兴趣、对音乐有激情、对茶艺有研究的人们赴洛旅游,或写诗,或谱曲,或饮茶,亲身体验诗乐茶社的乐趣和悠闲。
2.中国诗都园。可以在龙门的香山寺、白园这个区域,打造“中国诗都园”。香山寺和白园有着丰厚的诗词文化底蕴,白园则是以白居易墓地为基础开发的文化性公园。洛阳要打造诗都文化旅游品牌,可以以香山寺和白园为依托,创建“中国诗都园”,将文化性与娱乐性紧密结合。创建诗人诗词学术中心、诗歌展览馆的同时,建设诗词文化游乐园。使游客在凭吊诗人的生平事迹以及欣赏诗人诗词作品的同时,可以到诗词游乐园去体验和参与诗词文化活动,学习传统诗词文化的同时,感受到诗都游的乐趣。
3.诗都文化村。建立以村为载体来呈现诗都洛阳诗词文化的诗词文化村。诗词文化村的选址应该在文化氛围浓厚、客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今洛阳桥南的安乐窝南望关林和龙门石窟,北依洛河,是“安乐居士”邵雍的旧居。这里还有一所省属普通高等师范本科院校—洛阳师范学院,可谓文脉传承,底蕴丰厚。如今洛阳师范学院要进行整体搬迁。可以考虑以师范学院这块土地为诗都文化村根据地,并辐射着整个安乐窝,利用便利的交通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打造安乐窝诗都文化村。
总之,古诗词秉承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彰显了城市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古典诗词是洛阳文化的灵脉,将其服务于城市旅游业,能够陶冶游人的心灵,丰富文化内涵。同时,以“中国诗都”作为洛阳城市宣传的一张素雅而有内涵的名片,可以提升洛阳高雅的城市形象。打造诗都文化旅游定能促使洛阳文化旅游焕发新的活力,推动洛阳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扬,佟松林.浅谈古诗词在旅游业中的运用[J].中国商贸,2009(19)
2.张捷,程章灿,刘泽华.作为地方文脉的古典诗词的旅游规划模式—以江苏省吴江市江南水乡古诗词文化旅游产品规划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尹向东.诗词旅游探微[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这样就要求我们对于不同的教材要选取不同的角度切入,力求使之与信息技术更好的融合。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巧妙地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确实,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电教媒体,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地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常用的导入教学的方式方法有如下几种:
1.视频激趣导入
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可运用电脑制作这样一段活动画面:①茫茫的宇宙群星璀璨。(配上优美的音乐) ②旋转着的地球出来了,慢慢缩小,最后成了宇宙中的一页扁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是渺小的) ③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出现晶莹透亮的球体。 ④伴随着音乐出现了转动着的、蔚蓝色的地球。(体现地球的美丽壮观,可亲可爱)如此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他们既感受了宇宙的宏大浩瀚,又体会到地球的美丽壮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2.创设情境导入
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借助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例如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这课时,我设计了一段动画,内容大致是小老鼠菲菲告别妈妈只身一人去旅行,路上遇到了我们的同学露露,他们俩结伴而行,走过山林、村庄……他们迷路了,这时他们该怎么办?让学生体会露露他们迷路时的着急心情,并设身处地为他们想一些解决的办法。学生迫切地想知道课文里介绍了哪几种走出困境的办法,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巧妙点拔。
1.设疑启思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抓住重点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读、划、思、议。这些词句在课文中起到点明主题、提示中心的作用。教学中如果抓住这些词句,重点设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一词是课文最后通过周瑜的话出现的,这是周瑜自叹不如的感慨之言,也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高度概括,光理解“神机妙算”一词,学生很难体会人物的性格,悟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必须放在借箭过程中去理解。故此应围绕“神机妙算”启发思考:在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同时配合使用复合投影片。讲“去借箭时”,推上底片。投影出现一支船队连接向北岸开去。“受箭时”,放下复合片,呈现的是船队头西尾东一面受箭的情景。诸葛亮下令调转船头时,把投影片翻过来映出,出现的是船队头东尾西另一面受箭的情景。投影的演示,使学生看清了借箭的全过程,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引读,学生各抒己见的议论,课堂教学异彩纷呈,井然有序。学生认识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在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巧谋划,进而体会到,诸葛亮能克敌制胜的关键在于他运筹帷幄文治武功的经天纬地之才,及其胸怀天下、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气魄。借助电教手段,既省时又省力,突出了重点内容。
2.直接突破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觉得教学内容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利用常规教学手段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时,我们可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利用电教手段形、色、声、动感的优势,对其进行有效的突破。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先打出小兴安岭全貌的投影片,采用反复移动片子的方法,让学生直观看到小兴安岭幅员辽阔、树茂林密、一片郁郁葱葱的壮丽景象,学生从中领会到了文章中为什么要把小兴安岭比喻为绿色的海洋。在教学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各不相同的景色时,则采用固定投影片的方式,让学生观察每个季节的静态画面,体会作者对各个不同季节哪些特点的具体描写。学生通过投影,可直接从画面找出来,再结合课文具体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
3.长文短讲
讲《开国大典》时,我采用长文短讲的方法,抓住入场―大典―阅兵―游行这一发展顺序,突出重点段的学习,发挥电教的优势。在讲“大典”过程中(第二段),用三张投影片和一段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原始资料片精讲这一部分内容。这样的讲解,烘托出大典的热烈气氛,使学生置身于开国大典的兴奋之中。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师生多边互动,巧妙地总结
课堂结尾正是总结规律、理清顺序、提示中心的重要环节,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运用信息技术,巧妙地进行课堂教学总结: